⑴ 觀看講述優秀教師事跡的電影,寫一篇影評.寫作要動求:既有對電影中感人鏡天的生動描述和感悟
在那麼多優秀的教育類電影中,我選擇了倪萍主演的《美麗的大腳》來觀看,因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員,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台的她更顯幽默和風趣,豁達和開朗的個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個多小時害功憤嘉蒞黃縫萎俯聯,看完了整部電影,給我留下的除了感動之外,還有一抹淡淡的哀傷。
影片講述了黃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師——張美麗的故事。她的丈夫因為愚昧被判了死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沒有那樣的命運,她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後來又辦起了學校,教村裡的孩子讀書。學校辦起來了,她的孩子卻沒有了。但她沒有放棄這群毫不相乾的孩子,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學文化,上大學,成就自己的夢想,點亮山裡的希望。
影片中有許許多多平實卻感人的鏡頭,張美麗為了留住從北京來的夏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撿橘子皮,給夏老師泡茶喝。她給夏老師洗衣服,反而惹惱了夏老師,但她卻說:「夏老師,只要你高興,我咋都成。」可以說夏老師和張美麗是對比鮮明的兩種人,一位是美麗的、精緻的城裡人,一位卻是不美麗,甚至是有點粗糙的農村人,但是影片的魅力在於讓我們看到了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忽視了這些外在性的東西,最終美麗歸於一點,那就是犧牲小我,給孩子們帶來希望的內在精神世界的高尚。那是與外表的美與丑都無關的,最終張美麗離開了,在為孩子們賣土豆,籌集費用的路上。夏老師從高高的黃土坡上一躍而下,一行淚水在滿臉是土的臉上顯得格外醒目。那時的她很美麗,因為我們看到了張美麗的精神在她身上的延續。可以說是朴實的張美麗感染了在城市裡養尊處優的夏雨。
影片落幕了,但是我們不會忘記在那片黃土地上那雙美麗的大腳,不會忘記張美麗帶著一群孩子歡呼雀躍的身影,不會忘記她把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用藝術的方式感染和影響所有的看客。在平實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偉大。在我們的心目中,張美麗是成功的,雖然她並不完美,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夏雨老師,為孩子們延續著希望。
⑵ 《老師》紀錄片觀後感400字,急求!!!!!!!!!!!!!!!!!!!!!!!!!!!!!!!!!!
《老師》一片給我們展現的首先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類的朴質情感。四川紅白鎮小學的方全旭老師,在地震中他的兒子遇難了。他本想早早讓兒子入土為安,但遲遲不忍鬆手。一句「我捨不得」,讓人不禁心酸。湖南保靖縣的何美基老師,在講到他兒子不願意在農村家裡久呆,因為已經不能適應農村落後的物質生活條件時,他是多麼地失落;在講到兒子已經二十五歲,還沒有找到女朋友的時候,他又是多麼地操心。這難道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的舔犢之情嗎?
也是這個縣的舒老師,講到安排年輕老師一起工作,就是為了創造機會,讓未婚的男女老師能夠找到合適的對象時,讓我想起了所謂的「組織安排」。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如果不能在農村成家,鄉村老師就不安定(誰又不是呢?),農村教育工作就沒有人繼承,怎麼辦?就像是主持人說的,聽著舒老師風趣的話,我們都笑了,但笑不一定意味著快樂。
還有那位在貴州從江縣工作的已經不再年輕的朱維嬌老師,40歲的人了,還沒有結婚。老師的崗位讓她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社會接觸面不多。而同時因為經濟拮據,走到社會上還有一定的自卑感,就更找不到對象了。實際上,我們在去采訪之前,就被告知,關於婚姻的事,朱老師不願多談。所以影片中關於她的個人生活也只是一句帶過,但這確確實實是朱老師和其他眾多鄉村老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鄉村老師也都希望改善生活條件,渴望更富裕的生活。《老師》中采訪的每一個老師幾乎都提到了收入的微薄和經濟的拮據。甘肅省年輕的潘鳳美老師面對鏡頭動情地哭了,因為她「想多掙點錢,給媽媽治病」;山西臨縣的王秀平老師不捨得給外出打工的孩子打電話,因為「費用高」;何美基老師去年升職「小高」,每個月1,700多元的工資,就已經讓他很滿足了;貴州從江縣打秀鄉的韋老師,為了供孩子上大學,不得不四處借錢;甘肅古浪的馬治宗老師甚至說「只要能吃飽肚子,就感覺沒有別的奢望了」……我們從老師們的言談中,從他們的表情里,甚至看到了些許的無奈。我想,每一個面對這樣艱苦物質條件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無奈的。關鍵是無奈之後是什麼,是樂觀、是奮斗、是堅韌,還是消沉、是放棄?
而令我欣慰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並沒有絲毫影響鄉村老師對孩子們的愛。《老師》就是一部愛的宣傳片,影片中充斥著老師們的愛,那是對孩子們的愛,對自身工作的愛。甘肅古浪的嚴泰山老師,帶著僅有的2個學生,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他教的是用「心」字和其它漢字組合形成新的字,似乎是想告訴孩子們「心」的重要。盡管孩子少,他教得還是那麼認真。山西臨縣的那位李福蓮老師,因為校舍破舊,就把孩子們接到家裡來上課。每天放學,她一定要目送孩子們安全地離開。短短的一段路,「慢點、慢點走……」不知道講了多少遍。還有那位讓主持人感動的打秀韋老師在吃飯時,看著孩子們的眼神,那是慈母才有的眼神。
更不用說四川湯鴻老師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傳遞的那個愛的故事。雖然我們再也見不到湯老師的音容笑貌,但從被她救出的女孩馮雅的真情獨白中,我們不難想像湯老師生前的大愛。只有始終懷著一顆「愛」的心,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捨身救人,才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感召這個開始慢慢冷酷的世界。
(註:2011年11月12日,在成都我見到了湯鴻老師的女兒,影片中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她還只有四歲,天真活潑,似乎並不知道這個世界在三年前發生了什麼,以及那一刻對她人生的影響。但就在地震的那一刻,她突然面向湯老師所在學校的方向,大聲喊出了生平第一聲的「媽媽」;而在采訪的時候,又獨自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唏噓不已。同時我還見到了馮雅,一個小個子的堅強的女孩。我想湯老師的大愛,徹底地改變了她的一生。若用自己的生命,能夠感召一群人,改變一群人,是不是已經足夠了呢?)
鄉村老師在付出愛的同時,得到的是滿足和快樂。我們聽到韋老師笑眯眯地回應為什麼不外出打工時說:「這些孩子需要我,山裡的孩子需要我」;「那沒人叫我老師了,我就愛當這個老師」,然後是她爽朗的笑聲。我們不能忘記何美基老師在講到他教的眾多的孩子最終走出山區,在外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時臉上那自豪的表情。說到其中一個孩子外出打工一個月掙1萬多元,何老師顯然不是嫉妒,而是驕傲。甘肅嚴泰山老師一生第一次「下館子」,是因為他教的班考出了好成績,這是他「最高興的一次」。
在我走訪的河南保靖和貴州從江幾個小學,我見到的鄉村老師都是快樂的。他們的笑容,是那麼地真切;他們的笑聲,是那麼地爽朗。是的,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更有他們的理想,但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他們知道,他們做的工作很有意義;他們很滿足。
在影片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
「這就是我的工作」;
「沒有人強迫我在這里干」;
「種幾畝薄田,平平淡淡過日子就成了」;
……
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句「高工資教的是書,低工資教的也是書」。這需要怎樣的胸懷,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啊。而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只有兩個學生的「低工資」老師。我從中沒有聽出任何的抱怨,反而有一點自豪。
這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這是一種淡定和平和。
在城市中生活的你我,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後或者回家與家人團聚,或者外出放鬆一天的辛勞,能不能想像在遙遠的農村,有一批人,白天講課、抽空還要給孩子們做飯、打掃衛生,更要種地養豬;晚上要備課、批改作業。他們就是「鄉村老師」。他們拿著微薄的工資,面對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個人婚姻生活難以完滿……但他們得到了巨大的回報,那就是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馮雅所說的,如果湯老師能夠聽到,她一定會無比欣慰的)。所以他們滿足而淡定。
在采訪中,我們沒有聽到任何的抱怨。當然,我想鄉村老師也一定是有抱怨的。面對這樣的生活條件、面對日益減少的學生(意味著事業沒有發展),怎麼可能沒有抱怨呢?然而,即便有抱怨,在我聽來,也比城市中無病呻吟的「抱怨」要順耳得多。因為鄉村老師在不滿現狀的同時,並沒有放棄。
這些鄉村老師們實在是可愛的,也是值得令人尊敬的。但是,我們對鄉村老師的關注實在太少了。他們不是新聞的焦點,不是家長里短的話題,也不是城市日常生活能夠接觸到的群體。他們是那樣的普通,卻又是那樣的不平凡。
當然,我們應該記住的,不是影片中講述到的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我們更沒有任何理由,哪怕是出於最無私的精神,去打破他們平靜的生活。然而,我們卻不能忘卻中國鄉村老師這個群體,是他們的堅強和執著,為中國的下一代默默奉獻著。他們每一個人,或許只是教會了孩子們幾個漢字,或許只是讓孩子們知道怎樣進行簡單的計算。但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財富。因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還有那麼一群人在堅守他們的職責;還有那麼多人用愛傳遞著愛;我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從容、滿足,和淡定! 我們一定能夠為他們做點什麼,就從現在開始。
⑶ 我的老師觀後感怎麼寫
《我的老師》觀後感
近日,我觀看了「善美石家莊」系列微電影。讓我感受頗深的就數《我的老師》了,看完這則短片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從主人公——何彥麗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何彥麗老師是元氏縣南佐中心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 一年3萬多公里,這是何彥麗來往於北京和南佐的路程.一邊是雙目失明,渴望母愛的大兒子,一邊是離不開的學生,無奈,何彥麗只能選擇「在路上」。何彥麗老師為了自己雙目失明的孩子以及班裡的學生,不僅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她也放棄了在繁華都市生活的機會。她就是為了孩子們不辭辛苦的奔波於北京與元氏縣之間,她走過的路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
然而她每次回想起這些歲月,想到自己沒有因為耽誤孩子們的一節課而感到欣慰,但又總覺得對於自己的親人有虧欠。但是想到自己的這些努力沒有白費,何彥麗老師的嘴邊還是會露出一絲微笑。
這位老師的優秀體現在對本職工作的執著上,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里,一切都以工作為中心,對學生始終做到不放棄不拋棄;這位老師的優秀體現在對學生的愛心上,她對學生傾注了她全部的愛;這位老師的優秀體現在對生活的知足上,她工資收入不高,但她從不抱怨。通過觀看這則短片,我認為何彥麗老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她不僅我們的驕傲,也是我今後工作道路上的前進動力。
⑷ 班主任電影觀後感800字
今天,學校組織觀看電影《班主任》,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電影中的賈丟丟是很可憐,他的母親與他的父親離了婚,隨後,又找了一個新的男朋友。賈丟丟為此感到傷心。也因為這樣他開始不再愛學習,不再和同學交流,還經常逃學,經常不做家庭作業。
自從學校來了一位新的班主任—許曉雅,她發現了賈丟丟這一系列的情況。她先去賈丟丟家家訪,又和賈丟丟的媽媽談論,最後還把賈丟丟接到自己家去住,用心去開導他,慢慢教育他,最後讓他從新做回原來的自己,又開始努力的學習,又開始與同學交流。
賈丟丟他真可愛,雖然他開始做的不對,但是他可以重新領悟到自己的錯誤,並去改正,這一點讓我百般佩服。社會上許多的人不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一旦錯了,便不會改正,只會一錯再錯下去。他們更不會領悟到自己的錯誤,也更不會去改正。賈丟丟他只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卻可以做到這一點,真令我們感到佩服!
電影中的班主任許曉雅老師,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許曉雅老師的父親是文雅集團的董事長。按理說,她可以在自己父親的公司去上班,那樣比當老師強上不知多少倍,但是我們的許老師卻要在學校教學,她說,這是她的啟蒙學校,她要在這學校當老師。許老師才上任的第一天就收到許多學生的熱烈歡迎。她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總會想辦法讓課堂更有趣,還經常想辦法去開導大家。
許老師真是一位好老師!我的理想也是做一位好老師,受所有學生的喜愛,我也會接受學生對我提出的意見。不光如此,我還要用心地去教育學生,我也會把學生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我不會打罵他們,也不會懲罰他們,我會讓他與我一起找出自己的錯誤,並逐步去改正,讓他們不再犯這種錯誤。
班主任這部電影讓我深處感動,你呢?
⑸ 急需《熱血教師》影評
《熱血教師》是TNT的一部電視電影,由馬修派瑞主演,改編自美國教師羅恩克拉克『Ron Clark』的真實事跡。影片選取了克拉克隻身來到紐約執教於黑人區一所學校的一段典型經歷,講述他的為人師表、鞠躬盡瘁,將全校最差的一個班級教導成了全校成績最好的一個。
原形克拉克當老師屬於半路出家,他的經歷非常豐富,應該是個干勁十足思維活躍的傢伙。當老師後,摸索出一套獨特有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強調對學生的尊重、鼓勵以及和家長的良好溝通,同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和規范,學會尊重他人,以求在學校以至社會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際(個人的簡單評論,錯誤之處難免,望見諒)。在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和興趣,他用了種種方法,他編寫有關歷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時不惜讓自己出醜。他將他的教育經驗寫成了書——《教育的55個細節》(The Essential 55),書問世後大受歡迎,高居2003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七位,順便說一下那年前兩位的是《哈里波特和鳳凰社》和《達芬奇密碼》。
以上克拉克的這些教學特點,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表現。而影片的風格相當大眾化和平民化,沒有什麼技巧,比起一些著名的也講述教育的電影,藝術性差了不少;也沒有太刻意突出一些沖突和焦點,從挫折起以成功終,相當普通和典型。但這樣一部沒有太多花哨的電影,絲毫不會沉悶,因為這樣的故事,本身就自然的包含著感動,本身的意義也已不僅僅是電影的魅力了。在看過那些著名的電影後,也許會有些平淡,但依然值得你的感動和關注。以幽默和搞笑聞名的馬修派瑞,在這部相對嚴肅的電影里,表演相當克制了,應該說表現還是不錯的。和影片風格一樣,非常大眾和平民化,一股親切感自然而生,很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但還是難免有些馬修派瑞的味。離演什麼象什麼,他還是差一些。
和《熱血教師》整體有些相似的,要數是米歇爾菲弗主演的《危險游戲》了(Dangerous Minds)。比起《熱》片的相對純粹,《危險游戲》涉及的就更具社會性了,教師的角色也不再單純,有時難免要遇到進退不得的尷尬。在這里,米歇爾菲弗要對付的是一群更危險、更難以管教的非白人的高中大孩子。雖然她是一名退役的海軍陸戰隊員,但絕不能對學生動手的。她用她的堅韌和耐心,漸漸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她用適當獎勵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讓他們自己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好處。過程當然沒有敘述的這樣簡單,而且在她取得一定的進展的時候,她發現有更多的困難和阻礙在她的面前。現實環境,教育制度,經濟利益,虛偽作風,等等,而一個向她求助且聽取了她意見的學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讓矛盾沖突達到了最大。這一度讓她下定決心選擇退出,但學生們的真誠和她本身的品格,讓她最後還是留了下來。
近年來關於教育的電影,最有名的要數《放牛班的春天》了。情節不細說了,克萊門特老師用音樂凈化了那群似乎已經被人們拋棄的孩子的心靈,也許當時他們並沒有察覺到,但正是他給了他們生活的信心、希望和勇氣。他為了學生,反抗制度和權威,最後不得不走人。當寫著祝福的紙飛機飛舞,克來門特已經滿足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沒有白費,他可以繼續上路了。
還有兩部電影不能不提,它們都有被翻譯成《春風化雨》這個名字,一部是《死亡詩社》,另一部是《霍蘭德先生的樂章》(或《生命因你而動聽》)。「春風化雨」這四個字的確很有魅力,包含無盡的詩意,緩緩的透著溫暖和感動。
在我看來,《死亡詩社》讓中國影迷稱贊,最大的原因在於《死》片反映的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和感受、和我們的社會現實最為相似。它不同與上面所說的幾部電影里好老師和壞學生的故事,它反映的相對而言,可謂精英們的故事。他們都是優秀的學生,他們來到了一所悠久、傳統、嚴格的名校,如果沒有基丁老師的出現,他們也都會努力學習,都會考上大學,也都可能獲得自己的成功,甚至還不會發生那樣的悲劇,即便這樣,風波過後,在大部分學生的眼裡,基丁老師更加值得尊敬,依然充滿魅力。這是因為基丁老師教給學生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生活和思想的真理,他為他們指引方向,讓他們在猶豫和迷茫中找到自己。很多人會對這樣的論調毫不在意,說是離經叛道,絕非正統。但事實上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是對學生的最大的關懷和責任,教育不應該是背誦應試,不應該是簡單的人才的輸送線,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點罷了。
與以上電影里表現的人生片段不同,《霍蘭德先生的樂章》描繪的是霍蘭德先生整整三十年的教學生涯。從開始霍蘭德先生充滿了個人的理想和抱負,當音樂老師僅是權益之計而已;到最後教書成了他最想做的事情,當他被迫退休時,充滿了無奈和眷戀。這整整三十年間,有波折和不幸,更充滿了愛和歡樂。就象電影中說的那樣,霍蘭德先生原本想要成為一名作曲家,可以發財成名,可這么多年過去了他還是沒有錢,也不出名,但他譜寫出的卻是最偉大的樂章,那就是他教育和影響的一批又一批學生,上至高官顯貴,下到平民百姓,都成為比他們原來更出色的人。
能夠想到的且看過的類似題材的電影就是以上這些了。這些優秀教師的形象光彩照人,讓人難以忘懷。他們的故事影響著渴求知識和成長的學生們,但更希望他們能夠影響廣大的老師們。他們是絕好的榜樣,他們自身都擁有優秀的素質和高貴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待學生的態度:耐心、尊敬、信任,且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這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現實里幾乎很少看到,我想這也是電影中經常出現老師如何教育「壞」學生這一典型的一個原因吧。
除了教育學生,好老師們還要對付種種的限制和阻礙。小的如不合作的家長、古板的上司,大到社會環境、教育制度、權利利益等。他們會盡全力抗爭,爭取自由和權利。但很多時候個人力量的單薄,使得有時候太過理想化,有時候還要遭遇嚴重的挫折甚至失敗。一方面,老師遭到排擠和彈壓,基丁老師和克來門特老師最後都被辭退,霍蘭德老師也被迫退休;另一方面,學生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危險關系》中一名學生被槍殺,《死亡詩社》中的自殺,以《及霍蘭德先生的樂章》中那名戰死沙場的黑人青年。這不僅有個人的失誤和錯誤,更包含了整個時代的縮影和不幸。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老師;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師能看到這樣的榜樣!
還是用這些電影的結尾來結尾吧,再激昂一回,
克拉克老師和學生們一起為好成績歌唱跳舞慶祝;
學生們運用他們學的詩,把她稱作是他們的「光」,露安(米歇爾菲弗)決定留下來;
克來門特老師要走了,學生們被校長關在教室里不讓送行,於是一架架紙飛機從教室的窗戶里飛了出來,上面寫著對老師的祝福和感謝;
基丁經過教室去收拾自己的東西,學生們一個個都站到了桌子上,高喊「船長,我的船長!」
霍蘭德先生退休那天,三十年來他教過的學生們都來為他送行,坐滿了整個禮堂,在這里,他指揮演奏出他這一生最偉大、最壯美的一個樂章
⑹ 泰國電影《教師日記》影評800字
泰國電影看得不多,整個電影風格給我的印象和日本差不多,重口起來讓人招架不住——據說泰國恐怖片綜合了日本的心理戰術和歐美的血漿戰術,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不過我自己並沒有看過,這也不過是傳言,實際水平如何待看官自行實踐,看完了來告訴我感覺如何,我自己是不敢看的;小清新起來又是滿面春風——比如《初戀這件小事》、《暹羅之戀》,以及這部《教師日記》。
男主Song被分配到一個壩區小學教書,那裡水域遼闊、群山環繞,風景雖好但設施落後。缺水缺電,手機沒有信號,那裡的房屋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Song的工作就是教這里的漁民小孩,一共四個學生,而且分屬不同年級,他一個人要帶所有年級和所有科目。
從一開始生活就是各種不順利,而且非常孤獨。他意外發現了一本日記,是上一個老師Ann留下的,裡面記錄的酸甜苦辣也正是Song正經歷的。閱讀日記成了他每天的樂趣,他把Ann作為唯一能理解他的朋友。隨著與孩子們的相處,他愛上了這種充實快樂的生活,慢慢地他也愛上了Ann……
電影中,Song和Ann的故事是平行處理的。通過穿插剪輯,將兩個不同時間的兩段生活融入到了一起。Song遇到的困難和歡笑,Ann也同樣經歷著,這種處理方式讓人覺得他們似乎一開始就是相識的。盡管他們只有在影片結尾的地方才真正相見,但卻能很自然地讓人覺得,他們其實一直都在一起,結尾這是一種重逢。
看這部片子會有一種曬陽光的感覺,暖暖的,很開心。其中雖然大量鋪陳了壩區小學生活的艱苦和教育資源的落後,以及一定程度上借Ann之口批評了當下的應試教育。但是這一切都是以一種很溫馨和很動人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的。深入人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用利刃插入,以一種疼痛地方式讓人感同身受;另一種是如春風細雨,溫柔地滲透進去,這部片子就屬於第二種。上次的《白兔糖》也是這種感覺。
不同時空的戀愛作品也不少見,比如經典韓影《觸不到的戀人》。那樣的作品同樣也感人,但總脫不了一種說不出的矯情味,不管是台詞還是情節。但《教師日記》不同,它「甜而不膩」,它很甜蜜,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讓人忍不住微笑,但又不會過量,有一點愛情萌芽的甜,有一點和孩子們共同努力的甜,有一點戰勝自我的甜。不是一整碗濃稠的愛情蜂蜜,而是把各種花香味混合起來的清新適度的甜味。
我評判電影的好壞,沒有什麼光影視聽的標准,這些我也還不懂。我只知道,它能讓我非常自然而然地笑了,或是哭了,就是好電影。因為它成功感染到了我。
能讓人自然地笑是很難的。縱觀每年賀歲喜劇,那些刻意的賣丑雜耍只會讓我覺得無聊厭煩,刻意做作地段子讓我絲毫笑不出來。反而是這些沒有段子、沒有故意搞怪的片子,能讓我真正體會觀影的歡愉。
⑺ 《老師好》這部電影的觀後感400字
您好,這是老師好的觀後感.
看到「老師好」這三個字,心想,不會又是一部高大上、偉光正的作品吧。
不自覺腦補了很多情節和套路,老師如何不辭辛勞,如何默默付出,如何愛護學生……
看完《老師好》發現果不其然。
無論是免費給學生補習功課,還是為生病的學生募捐,抑或拯救一個差生。
劇情多少顯得中規中矩,無外乎一篇平淡的流水日誌。
但看完還是忍不住寫寫這部電影。
除了數不完的打醬油明星——張國立、吳京、何冰、胡軍……
可以全程代入劉昊然的男二外,最重要的當然是電影對人物的塑造和處理——把主角還原成一個人來講述,這是一個好老師,但這不是一個完美的老師,甚至還有諸多問題。
老師也是人,也有諸多無能為力
苗宛秋考上了清華,卻因家庭成分的原因,無緣大學,便去了南宿一中當老師。
連續多年被評選優秀教師,直到遇到了電影中的一幫孩子。
孔子說,有教無類。
苗宛秋多多少少是帶有色眼鏡的。
⑻ 《老師您別走》觀後感作文300字
電影《老師,您別走》觀後感
電影《老師,您別走》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周歆瑤是古溪村的大學生,其父是山村裡唯一的老師,因家父病逝回家,看到山裡的孩子沒了老師,她放棄了城裡的工作,成了小學的自願者老師,她把青春年華和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山村小學和孩子們的記憶里。她向我們真實地闡釋了什麼是師德,什麼是愛!
老師,您別走,我們的學習需要您,我們還有許多知識沒學,我們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不懂。電影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里,我暗暗發誓長大後,我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關愛別人的人民教師。
⑼ 感恩老師電影觀後感350字
《感恩教育》觀後感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於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於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於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於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准」。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么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於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斗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於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 「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於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跡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⑽ 我不是老師電影觀後感
如果你看到了學員為教師而哭,那不是在講師生情。如果你看到了學員為同學們而哭,那不是在講同學情。如果你看到了劇作者為時間飛逝而感慨萬千,那不是在感慨人生。一部好電影,一直在不知不覺,告知了你那個它在述說的事兒。
一部真正的推理小說,總是要把所有的客觀事實劇情先展現出去。影片的主角不過是「恰巧」變成一名老師,實際上他還可以是一般辦事員、挖車駕駛員這些。至關重要的劇情應該是,他有工作能力和心態造就某一種人生道路,卻被運勢擺布普通了一輩子。
而這類劇情下,他挑選如何地度過一生,才算是影片的主題風格。電影中,苗宛秋的挑選便是,用他優秀的工作能力和心態讓這一迫不得已的自身依然盡如人意。這也是一種正方向的能量,這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觀,這是一個對自已有規定、恪守自身標準的人,這部影片是對年輕人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