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孩子的小女演員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的經典兒童片,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 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 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 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
流金歲月小演員聚首
悄離家去找紅軍,被蘇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衛團 團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屠 殺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 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 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嚴酷的斗爭使他們經受了鍛煉和考 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本片於1979年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 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B. 尋找一部國產兒童抗戰老電影的名字
戰爭子午線
100%正確,採納前請注意回答時間
著名導演馮小寧所執導的一部抗日題材作品,該片通過對孩子們直接投入戰斗的描繪,深刻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性,烘托出悲壯而昂揚的民族精神,引發人們對「戰爭與和平」這一人類文化永恆主題的深層思索。該片通過領袖與兒童、母親與孩子的闡述,揭示了戰爭與人性的關系,並擺脫了以往兒童人物形象在戰爭片中「革命小英雄」的創作窠臼,令其更易為小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C. 電影紅孩子中幾個小演員近況
《神秘谷》 主演:崔彬斌、魯路佳、王寧、曾肖龍、谷世奇 數字電影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2006年出品編劇:王戈洪導演:鄭寧 你現在也再看嗎?嘎嘎
D. 這個人名字叫什麼
這個人叫 安震江。
安震江(1928年10月-1977年9月12日),北京昌平人。新中國著名的反派,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34年到北京,先後在德新小學、江文中學,輔仁大學附中就讀。1948年,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1950年到第四文化館負責文工團工作。1948年入北平師范大學歷史系。1951年入文化部電影局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習。1953年畢業於電影學校,後入北京電影演員劇團。1955年入長影任演員,1957年,回北京電影製片廠,成功演出《糧食》《紅孩子》、《紅旗譜》、《平原游擊隊》《暴風驟雨》、《偵察兵》等片,飾演了形形色色的壞蛋廣為觀眾喜愛。
安震江生活嚴謹,待人誠懇,北京電影製片廠的領導和同志們評價他:「能與所有的人合作」,就是對他一生從藝、作人的充分肯定。安震江同志多才多藝,除了演電影,他還能寫、能說相聲,表演幽默、滑稽小品。在外景地拍片是很枯燥的事情,為了調劑演員們的精神生活,安震江總是放棄休息的機會,利用拍攝間隙給大家表演一、兩個相聲小段,而且很多都是「現掛(即興表演)」的節目,安震江的相聲小段受到了導演、演員、劇務們的一致歡迎。他創作的一些相聲小段,例如《打呼嚕》,發揮了他觀察生活細、表演幽默、誇張的特點,將打呼嚕分為驚醒呼、斷氣呼、夢話呼、吃喝呼等8種之多,表演之後,令在場的人笑得前仰後合。一些青年演員從大家的笑聲中,學到了老演員厚積薄發的藝術修養。
安震江同志戲緣好,人緣好。他長期心臟不好,心跳每分鍾達120次左右;他出名後,經常有人來訪,往往應接不暇。但是,不管是首都、還是外地的記者,大報、還是小報的采訪,他都盡快安排時間,認真接待。1966年春天,他在河北省邢台地區搞四清時,正趕上地震,他奮不顧身地沖在前面,解救出一個個壓在倒塌房屋下面的農民兄弟。
1977年秋天,安震江在黃山拍攝電影《巨瀾》時,因突發心臟病,於9月12日下午2時病逝,終年49歲。安震江同志的英年早逝,是中國電影藝術事業的一大損失。2002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欄目為他製作了專題節目。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一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安震江塑造的《糧食》里的四和尚、《偵察兵》里的王德彪、《平原游擊隊》里的老地主等一個個豐滿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了良好的藝術享受,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E. 紅孩子的誕生記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在此之前,蘇里曾拍了兒童片《哥哥和妹妹》,這次他想再拍一部關於「紅小鬼」的影片。對於蘇里的提議,喬羽欣然同意。其實,喬羽和蘇里兩人都有著濃濃的孩童情結,他倆也都曾是紅小鬼,對戰爭年代的孩子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懷念與熱情。
喬羽接受任務後,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將劇本內容定格在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北上後中央蘇區一群紅孩子們身上。那是中國革命最為艱苦的時期,也最能反映出那個特殊年代孩子們英勇機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了挖掘創作素材,喬羽生平第一次渡過長江來到了蘇區體驗生活,走家串戶,聽當年「紅小鬼」們講述紅軍北上後他們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故事。漸漸地,一個關於當年「紅小鬼」的故事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江西蘇區的李家坳的赤衛隊在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細妹、冬伢子等一群小夥伴們懇求大人帶他們上山未成後,自行在一個山洞裡組成了一支少年游擊隊,與盤踞在李家坳的白軍和反動勢力展開斗爭。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並在「李公公」領導下.浞人反動武裝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被捕的李主席,還打死了追捕他們的敵團長黃靜波。在嚴酷的斗爭面前,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劇本寫好後.喬羽又為這部影片寫了日後廣為傳唱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蘇里看了劇本後很滿意,並立即著手小演員的挑選。不久,來自各個學校的小演員們都到劇組來報到了,唯獨片中主人公小蘇保還沒個著落。正當他為此苦惱不已時,多年前在拍攝影片《祖國的花朵》中擔任角色的一位小演員陳克然突然閃現在了他眼前。陳克然長得很可愛,十來歲就進入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在片中的表演很是出色,何不讓他來試試呢?不過,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克然是否能勝任「紅孩子」的角色呢?蘇里心裡沒底,他為此專門趕到哈爾濱一探究竟。盡管好多年過去了,小克然也從當年小孩子長成了大孩子,但他身上的那股機靈活潑勁卻一點也沒變,這使蘇里感到很興奮,並特地請小克然在飯店裡吃了一頓香噴噴的清蒸鱖魚、紅燒豬肉,這在這那個緊缺年代算是頗為奢侈的了。或許是出於謹慎,蘇里並沒有向小克然說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小克然也以為蘇里請客純粹是出於當年拍片的緣故,直到兩個月後,蘇里派《紅孩子》副導演來接他去劇組,他才明白其中的緣由。
「小蘇保」歸隊後,為了使小演員們充分領略當年「紅孩子們」同白軍斗爭所表現出的英勇精神,蘇里帶領大家隨攝制組一起走訪了井岡山和瑞金等革命根據地,還到過毛主席和朱德會師的茅坪。為了讓孩子親身體會當年革命斗爭的艱苦,他還特地讓孩子們穿上當地兒童的服裝和鞋子,爬上了贛粵交界的嶺背山。盡管這一路行軍孩子吃了不少苦頭,卻也使他們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並因此對自己在戲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事實證明,蘇里「這一手」是很有成效的,經過鍛煉的孩子們拍起戲來也很是順手,拍攝過程顯得緊張而又快樂。不過,最令孩子們感到難忘的是在拍戲中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
1958年2月14日,盡管當時室外是天寒地凍,但攝影棚里卻是秋光一派:棚內的一條羊腸小道,兩旁綠樹成蔭,青草滿地,珠露欲滴,蟲聲唧唧……原來蘇里正帶孩子們拍攝《紅孩子》最後一場戲「黑夜奪槍」。正當大家聚精會神地拍片時,廠里突然派人來通知說:一會兒有重要領導來視察,到時你們復拍一場戲給領導看。由於平時來長影視察的領導人比較多,大家對此也是習以為常了,因而顯得很平靜。中午十一時左右,攝影棚門忽然大開,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書記吳德和廠長亞馬陪同下健步走了進來,「這不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么」!意外的驚喜使整個攝影棚頓時歡騰起來。毛主席邊走邊揮手向大家致意,廠長亞馬在介紹了導演蘇里後,指著小演員們對毛主席說:「這就是我們的紅色兒童團員,請主席看看像不像當年瑞金的紅孩子?」毛主席端詳著化了妝的孩子們,笑笑說:「像,很像當年蘇區的兒童嘛!」又指著扮演白軍的演員說:「白軍也蠻像嘛。」大家聽了禁不住樂了。毛主席隨後又微笑著問小演員們:「你們是長春人嗎?」大家回答道:「我們是北京的。」毛主席又問:「你們都是哪個劇團的?」孩子們回答說:「我們都是學生。」看著孩子們依偎在毛主席身邊這一問一答的動人情景,在場的人們心裡感到暖乎乎的。當毛澤東走到一片樹林前停下腳步詢問扮演細妹的小演員一些問題時,攝影師們紛紛舉起了照相機。毛主席見狀笑著說:「你們把我也當電影拍了。」他那親切幽默的話語又引來一片歡快的笑聲。毛澤東沿著羊腸小道走進景區,指著用油紙做成的樹葉和用麻做成的青草問道:「真的能不能用?」廠長亞馬答道:「能用。」毛澤東又問:「那這場戲怎不到實景中去拍?」蘇里接話說:「因為季節關系,我們只能在攝影棚中搭景拍攝。」毛澤東幽默地說:「拍電影是允許弄虛作假的嘛。」
毛主席的到來給攝制組以巨大的鼓舞,決心一定將這出戲拍好,蘇里也因勢利導地教導孩子們把體驗生活時學到的東西在影片中表現出來。孩子們也很爭氣,一門心思撲在自己的角色中。小克然比其它小演員來得晚,一到劇組就要拍戲,但他虛心好學,下苦功讀劇本,仔細揣摩劇中人物心理、設計人物動作。蘇里對他也是指導有加,耐心給他說戲。好在他已有了幾年舞台表演經驗,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總算挺過了這一關。由於他在劇中出色表演《紅孩子》剛剛拍攝完畢,小克然就被調到了長影,並先後在《畫中人》、《羌笛頌》、《我們是一代人》、《孔雀膽》、《紅旗譜》中飾演了多個角色。
經過攝制組的努力,1958年,電影《紅孩子》終於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F. 蘇里的人物生平
蘇里(1919年-2005年),原名夏傳堯,安徽當塗人。電影導演。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文工團戲劇隊隊長、指導員、 副團長。 1947年在四平攻堅戰中立大功一次。後任武漢軍政大學文工團副團長,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副導演。建國後,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影協第三至五屆理事。導演的影片有《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紅孩子》《劉三姐》,與武兆堤合導《平原游擊隊》等。
1919年1月26日生於安徽省當塗縣一個皮匠家裡。1938年加入抗大文藝工作團,開始話劇表演。1945年任東北軍政大軍戲劇隊長,1949年調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後任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導演。1955年合作導演了《平原游擊隊》以後,獨立導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腳步》、《紅孩子》等影片。1959年蘇里執導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蘇里1960年拍攝的《劉三姐》又為我國影壇奉獻了一枝奇葩,該片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蘇里還是全國文聯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曾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吉林省影協副主席。
印象蘇里的「兩次半」采訪盡管時間的步伐一如往昔,《劉三姐》的影響卻是歷久彌新,當張藝謀接手導演桂林山水大型實景歌劇《印象·劉三姐》的豪華版本,當《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又有電視劇推出,當《電影傳奇》請來郭振清的兒子郭小清和方化的兒子方誌丹重現《平原游擊隊》的經典時,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是會被人永遠銘記的。曾經電話采訪過蘇里老先生「兩次半」,一次是因為《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另一次是《劉三姐》。老人因為哮喘的原因聲音很輕,卻聽得出話語里的鏗鏘,說到四十多年前自己「不惑」之年時拍攝的影片,依舊激動不已,彷彿回到了那個火紅的歲月。長影很多人管蘇里叫做「拚命三郎」,因為拍《劉三姐》時他被開水燙傷全身,冒著酷暑在擔架上完成影片拍攝。講到興起處這位八旬老人竟也「什麼花開節節高,什麼水中起高樓」地唱起來。講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如何處理情感戲時,他說年輕人很直爽,表現情感的方式很直接,應該抓起女孩子的手讓她摸摸心跳的感覺。記得本報「電影百年」在做《冰山上的來客》時,我曾向老人問起這部影片的導演趙心水,蘇里導演特別向本報表達了對自己第一個學生英年早逝的懷念之情,說得很是動情。這就是最後的半次采訪。就讓那些山歌和年輕人的勞動和愛情沉浸在光影中不朽吧。願蘇老一路走好!蘇里從影三十餘年,參加了十六部故事片的拍攝工作,其中執導影片十二部。他的作品盡管題材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時代感強,生活真實。他曾說:「離開了生活,我就很難導戲,就像孩子沒有娘的奶吃一樣。」蘇里對於探索電影導演藝術,有著廣泛的興趣和奮進的精神,正因為如此,使他不斷取得成功。
人物年表
1919年 生於安徽當塗縣一個城市貧民家庭;
1929年安徽當塗縣第五小學; 1931年安徽省蕪湖高級農業職業中學;
1935年安徽當塗縣四合山蠶種製造場任技術助理員;
1937年離家與同學乘船去武漢;
1938年在武漢國民革命軍48師暫留;
1938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1大隊9隊學員,畢業後改名蘇里;
1938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4大隊10隊學員;
1938年 抗大文工團員,參加創作演出話劇《日出》等;
1939年隨抗大總校到晉綏敵後邊辦學邊參加抗日戰爭。此間創作演出了《戰陳庄》《青天白日》《民兵上前線》《太行風雲》、京劇《忘宋鑒》《四郎探母》《打魚殺家》《將相和》等;
1945年 抗大文工團團員,從延安到東北;
1946年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員、副團長,參加創作《舊恨新仇》《姑嫂擀麵》《小八路》等;
1947年與武兆堤、吳茵共同創作歌劇《鋼骨鐵筋》。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回到自己隊伍中來》飾匪連長
1948年 參加東北局宣傳部召開的文藝宣傳工作會議,會上成立東北文委,被選為戲劇委員;
1949年 作為東北戲劇界代表,到北京參加中華全國第一次文藝工作者代表打回,受到周恩來接見,決定調入電影界;
1949年 文化部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 1950年 在伊琳、李恩傑導演的《保衛勝利果實》影片中任副導演並兼演角色;
1951年 文化部電影局,期間為拍《鋼鐵運輸線》到朝鮮深入生活;
1952年 在呂班導演《六號門》影片中任副導演;
1955年 在嚴恭導演的《祖國的花朵》影片中任副導演;與武兆堤
1955年 與武兆堤聯合導演《平原游擊隊》;
1956年 導演《哥哥與妹妹》;
1957年 與嚴恭聯合導演《青春的腳步》;
1958年 導演《紅孩子》;獲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1959年 導演《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集);
1959年 作為中國電影代表團團員訪問越南民主共和國;
1960年 導演《劉三姐》;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1963年 為拍攝中越合拍片《連枝的榕樹》與攝影李光惠、美術王興文到越南工作;
1963年 與尹一青聯合導演《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
1966年 與袁乃晨聯合導演《戰洪圖》; 1972年 與王炎聯合導演革命樣板戲影片《奇襲白虎團》;
1978年 與張健佑聯合導演《嚴峻的歷程》;
1979年 任長影副廠長;
1980年 導演《春眠不覺曉》;
1984年 導演《點燃朝霞的人》;
1993年 應邀為洛陽電視台6集電視片《浴血洛陽城》、吉林電視台4集電視片《痴情》擔任顧問;
1996年 榮獲吉林省文藝最高成就特別獎;
1999年2月2日 長影為蘇里和袁乃晨舉行「著名電影藝術家蘇里袁乃晨80華誕及從影50周年紀念座談會」。
G. 紅孩子老電影演員
角色 演員
蘇寶 陳克然
細妹 寧 和
水生 王和永
金根 陸貞冀
東伢子 關敬熙
H. 誰看過《紅孩子》此電影啊
《紅孩子》
導演:蘇里
演員:陳克然 寧和 王和永 陸貞冀 關敬熙 張延 趙滋民
類型:戰爭片
星級:6
加入時間:2003-2-17
劇情:1934念,紅軍北上抗日後,江西蘇區的李家坳的赤衛隊在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小夥伴細妹等目睹白軍的暴行,決心給鄉親們報仇。他們背著大人留下來,隱藏在一個山洞裡,組成了一支少年游擊隊,與盤踞在李家坳的白軍和反動勢力展開斗爭。他們想出巧妙的辦法,消滅了一些敵人,還奪來了槍支。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摸黑混進村裡,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追捕他們的敵團黃團長。
寧和簡歷:
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1945年9月,姓名取「嚮往和平」之意。 父東北人,母福建人,生於重慶,長在北京,1972年到廣州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工作,至2000年退休。
既有母親的熱情、率直的性格,又有父親的內向、思辯的影子,但她的事業道路很簡單,情感的標准一句話說不清。 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從小學就一邊讀書一邊在中央兒童廣播劇團播音,以及在中國青年藝術劇團演話劇。1957年,幸運地拍了《紅孩子》等1、2部電影,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因「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考入北京農業大學,又因「文革」以及真正學到的農業科研的知識而轉迴文藝界,1972年當科教記錄片的編導,拍攝了《天香飄溢》《觀賞魚》《漢字的演變》等科教片、記錄片。
I. 安震江是什麼病去世的
1977年9月12日14時,安震江因病逝世
安震江自幼喜愛戲劇和電影。學習期間曾參加《樑上君子》、《王貴與李香香》等劇目的演出活動。後在北京市業余藝術學校戲劇系參加了短期的戲劇理論學習。 1951年—1953年,在表演藝術研究所和北京電影學校演員班學習。1953年到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工作。1955年—1957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工作。1957年夏調回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工作。 安震江先後在《紅孩子》、《平原游擊隊》、《紅旗《紅旗譜》、《暴風驟雨》、《戰地黃花》等十多部影片中扮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創造了不同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安震江在創作實踐中,一貫嚴肅認真,不論角色大小,從不計較,一絲不苟。為電影事業和表演藝術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1977年9月12日14時,安震江因病逝世
J. 求一部電影名
這是電影《紅孩子》
《紅孩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兒童片,由蘇里執導,陳克然、寧和、王和永等出演,於1958年上映。
導演 蘇里
編劇 時佑平、喬羽
主演 陳克然,寧和,王和永
出品公司 長春電影製片廠
中文名 紅孩子
出品時間 1958年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類型 兒童
上映時間 1958年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
電影劇情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無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岩洞中成立。他們與國民黨匪兵作斗爭,打流動哨,得了第一枝槍。爾後貼標語、打匪徒,竟戰果累累。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們先抓來匪大隊長肖振武審問,然後由李公公帶領,深夜進人村莊,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們勝利突圍,他們迎著朝霞向前方走去。
詳見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