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有關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電影

有關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4-01-10 09:27:42

⑴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1】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以江西贛州地區寧都四中曾慶平老師為主人公原型,著力刻畫宋文化的敬業精神以及與留守兒童唐明明之間的師生之情。有人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他的追尋過程和創造過程,生命的意義並不在那個最終的結局上面而在生命的過程中,當生命把它所追尋所創造的全部內容都展現出來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實現了。」宋文化老師一直執著於講台,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都堅守在教學崗位上。當他把知識傳遞給明明,看著明明走進更好的學校時,他的生命價值便得以體現了。農村代課老師或許是落寞的,可是為了讓住在大山裡的孩子有書讀,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一個人的課堂》題材充滿著溫情,雖然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他們本身的命運是有一些悲涼的,但是他們之間的故事卻處處感動著我們。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溫暖。

整部影片的鏡頭是充滿詩意的,正如俄羅斯電影人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所認為的,「詩」是一種對世界的了解,一種敘述現實的特殊方式,反映在電影中便是「一種生命的准確觀察」。詩意是電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質朴的農村在鏡頭下是唯美、清新的,畫面時時展現著詩歌一樣的美感。無論是中國的詩歌還是國畫都在追尋意境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是中國美學委婉的表達。在《一個人的課堂》里導演力求實現自己唯美的審美風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經濟貧困的山村,或許它的景色卻是出人意料得美。電影中並沒有炫酷的特效鏡頭,但每一場畫面都是精雕細琢,簡潔而洗練的。鏡頭下的山村風光也是沒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個自然美麗的山村,雨中顯得特別空靈,故事就是在這里緩緩展開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齊的菜畦,黛瓦白牆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樸素的鏡頭都充滿渾然天成的靈氣。這里的人們雖然不富裕卻生活在一曲牧歌里。鄉村田園,令人沉醉。綿延不斷的綠色遍布大山,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學校從容不驚地座落在村子裡。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這樣寫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像是對天堂的回憶。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頌。」確實無論是宋老師的堅守還是明明的陽光,都是在創造希望和價值。現實雖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未來必定是充滿憧憬與希冀的。導演樸素地講述這個故事,並沒有刻意地博取觀眾的憐憫與同情,也沒有輕易地給出走出困境的途徑,影片結尾的時候,宋文化還是丟掉了老師的身份成為了大城市中的一個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門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隱含了一些對未知的不安全感。他們的心中都有無奈和迷茫。但他們的心中是快樂的。

色彩會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圍。在《一個人的課堂》中,導演對色彩的運用也是獨具匠心的。綠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調。山村的顏色是綠色的,平和、寧靜。宋文化所從事的職業也是充滿著希望的,對於大部分山裡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出路。做為一名老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這個職業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正如大紅色調的《紅高粱》,以黃顏色為主色調的《黃土地》,綠色基調與《一個人的課堂》這部影片的主題也是相得益彰的。

對於一部節奏緩慢、故事情節比較單一的影片來說,演員的表演是非常顯功力的。孫海英和王乃訓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宋文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鄉村代課教師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簡陋講台上教書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輩子詮釋了一名老師默默奉獻、無私敬業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村子與學校之間,菜園子、山間小路、雨中的學校都顯得格外干凈,那是大城市很難擁有的純粹。而生活在這里的人也是格外純朴的。孫海英飾演的宋文化與王乃訓飾演的唐明明之間有著深厚的師生之情。宋老師的課堂從四個學生變成了明明一個人的課堂,但他始終如往日般一絲不苟地給明明上課,這是一個老師的堅守。當他面臨計算機考試的時候,他在紙上畫出電腦界面,為了練習電腦甚至去了網吧,最後暈倒在考場上。觀眾看到了一個鄉村代課教師的無奈處境,他是多麼熱愛講台,多麼怕失去老師這個稱呼,多麼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老師,可是他還是會隨時失去「老師」這個身份。在宋老師心中教書是一種神聖的職業,所以無論課堂中有幾個學生,他一直堅持起立、升旗、打鈴這些傳統的上課儀式。宋老師為了明明放棄了去大城市的機會,更放下了曾經被辭退的尊嚴。當明明因為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奶奶而無法去上學時,宋老師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進了明明的家裡。他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經遠遠超越了老師這個職業的范疇。當鏡頭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這個笑容里帶有的不僅僅是感激,更是對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無比的崇敬。鄉村老師對於留守兒童而言意味著什麼在觀眾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夠傳遞一種文化,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源遠流長,而其所提倡的「忠義禮智信」影響頗深。宋老師對講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便是對「忠義」最好的詮釋。他無怨無悔地守在簡陋的教室里,給村裡的孩子帶去知識是他最大的責任。他用大半輩子的時間默默地愛著他的學生和工作。宋老師每個月的工資並不多,但他並沒有接受學生的高薪工作邀請,那種甘於清貧卻始終堅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國文人共同的品質。當然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宋老師與明明之間深厚感情的含蓄表達。在明明參加跑步比賽前,宋老師陪著明明一遍一遍地練習起跑與撞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師陪著明明一起跑向勝利。或許那條並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條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來的沖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師對人生的憧憬。許多關於生命和生存的哲學寓於其中,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個人的課堂》對留白、長鏡頭等電影藝術手法的運用,讓影片具有獨特的美感。導演對空鏡頭的運用通常能夠很好地實現留白這種藝術手法。空鏡頭常常能夠給人們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讓觀眾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國的山水畫一般,「空」恰恰卻是一種飽滿的敘述。空鏡頭的運用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美麗的鄉村,同時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美麗的山村風光與困境下的人們形成了強烈反差。學校裡布滿青苔的空地,濕漉漉的空氣,影片中似乎很多時候都在下雨,一開頭故事便是從雨點聲中開始的。雨好像是一種充滿哀愁的東西,的確不管是鄉村代課老師還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處境都是相對悲哀的。而極富東方美學的長鏡頭的運用讓整個故事如同娓娓道來般流暢。

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極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場景是宋老師背著黑板去明明家上課的時候,室內的光線是比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臉上的光卻是充足的,她的輪廓十分清晰,特寫鏡頭下她的每一個表情都在呈現她內心細膩的變化。整個場景就像一幅油畫。

《一個人的課堂》就像一首清新雋永的用鏡頭寫下的一闋小詩,它的創作帶有很強的社會現實記錄。其對鄉村代課教師以及留守兒童現象的探討與關注中表現了創作者對理想、生命的思考。沒有過多的戲劇沖突,只是慢慢道來的一個故事。一個教室里,兩個角色,卻是說盡了多少農村的現狀與處境。人物故事雖然簡單,透過平凡的故事呈現出生活中的真諦。電影作品最打動觀眾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絢麗,多高深,而是真誠。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跡,導演只是在很真誠地向觀眾講述一個故事,朴實地表達故事的張力。或許很多觀眾的童年都有留守兒童留下的影子,導演說這部電影算是對他自己成長的回顧,其中很多元素和環節都是他過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觀眾看到這樣的題材會感到特別親切。做為一部公益電影或許它的社會意義是遠遠超越商業意義的,其籌拍的艱辛也是可以想像的,導演為了拍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個人的課堂》關注現代人的真實狀態,不僅紀實性地再現了鄉村代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更帶著觀眾去探尋了他們精神層面的現狀與需求,用以一種溫情的方式去講述他們內心的真實嚮往。顯然這不是一部僅僅停留在視覺觀感上的電影,而是會讓觀眾思考的影片。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當我們靜靜地看著這個故事時,看到的也不會只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這些生活窘迫的群體關注。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2】

許多關於「弱勢群體」的故事片成為「弱勢群體」這一指稱本身所預設的「拯救」主題的簡單操練;與之相對的是另一類對於邊遠鄉村的詩學想像,它們可能會被冠以「苦難詩學」的名義大加鞭撻。這讓類似題材的故事片越來越難拍。除非作者能夠認識到問題的某種本質。我們來看第二屆浙江青年電影節參展影片《一個人的課堂》。

在問題戲劇的語境中,沒有什麼比兒童更能顯示教育的本質。從戲劇角度而言,「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是最後一個可供我們反思教育本質的「前現代」的戲劇場景了。如今人們對留守兒童已經不再陌生和驚訝。人們普遍相信,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從屬於社會機制的改良(譬如橫跨城鄉、蓬勃開展的「新村」建設),因而只是暫時的。至於他們的教育問題則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況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體制已經給人們提供了可供復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諸多舉措的「數據有效性」舒緩了人們的神經:公式化的升學率方案如此穩定可靠,父母和老師的角色都變得模糊和被動,彷彿教育問題已經沒有戲劇性的緊迫感可言。當人們開始關注留守兒童時,他們的神經可能早已麻木,這讓他們的關注流於水平,並且離問題的本質越來越遠。影片《一個人的課堂》在結尾打出字幕,表明這部電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但影片的主角顯然不是兒童,留守兒童問題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遭遇來展示。不同於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手法的鏡頭美學策略(失學兒童的「大眼睛」特寫),兒童在本片中趨向於沉默,這顯示了一種戲劇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戲劇性所在。在許多戲劇行動中,兒童的功能都是類似的。戲劇行動中的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沉默」特性,他們的在場往往指向戲劇行動的原因,而他們本身卻不需要過多地參與。讓兒童創造奇跡,或者讓兒童特立獨行,這並不適用於嚴肅的主題。類似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爾斯·勞頓執導的《獵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沒有什麼行動能夠比兒童的沉默更能打動人心了。我們將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兒童們一個個地消失不見,最終只剩下一個。如果導演不做妥協的話,這僅剩的一個兒童也將缺席。在這一點上,影片富有諧趣的筆調中透著一股冷酷的敏銳,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淚下。它講故事的方式讓那些敏感的觀眾聯想到的,可能不是《美麗的大腳》,不是《鳳凰琴》,甚至不是《一個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黃軍,1989)。在以往,「休克體驗」對於觀眾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對於觀影體驗而言往往是災難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給觀眾的休克體驗可能正是本片導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們還是心有餘悸。不必追問導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總之導演將敘事的重心轉向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問題,並以此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原生教育環境的衰敗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死村。缺少非農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婦維持著這個村子日漸凋敝的日常生活。村裡的小學只剩下了幾個學生,並且最終只剩下一個。我們從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學生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轉學去了縣里或者城裡的學校。(他們面臨著另外的新的問題。)這讓村小學所剩的唯一的老師宋文化的處境顯得有些尷尬,並且讓宋文化的堅守顯得荒謬。感謝孫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為本片的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個充滿諧趣的鄉村知識分子,帶點孔乙己和范進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課老師,工資少得可憐。但他看重36年所積累起來的榮譽,(他承認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認為足以配稱得上榮譽,)並以孔夫子自比。他的願望是盡快轉正,並為此「紙上談兵」(買不起)地去學習電腦。但他最終連打字也沒學會。考場上,他在電腦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並癱在地上。他也因此錯過了最後一次轉正的機會,並在不久後被一位大學生取代,做了農民。我們可能會像他老婆一樣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時代淘汰卻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會覺得他荒謬。無論剩下幾個學生,他照例一本正經地打鈴,一本正經地舉行升旗儀式,一本正經的朗讀課文,既莊重又倉促,如一場扮演--他在以代課者的身份扮演教師。打鈴的工具是一根鄉下人家鎖大門用的舊穿鋌,鼻子已經缺損,鈴鐺則是一截鐵軌,俯拍的全景鏡頭中的殘磚敗瓦讓升旗儀式顯得十分蕭索而諷刺。但他並不為學生的流失和鄉村的凋敝而煩擾,(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於一種扮演,我們仍然為他的超然感到驚訝:他的信念與他的私心不分彼此,這讓他顯得笨拙。新來的那個大學生老師在高談人生理想後偷偷溜走,這種人顯得可笑。(宋文化最終證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質。)宋文化以私心為他的信念辯護,正是這一點讓他與這個「以信念為私心辯護」的時代格格不入。這一點足以打退一切苦難詩學的指責,並讓諧劇精神佔領這部影片。大學生老師溜走之後,上級領導又來求他繼續代課,他堅辭不就,認為自己的榮譽受到了損害。他們打算去廣州投奔女兒,打工為生。但在車站他讓老婆一個人先去。最終,他把最後一個學生送入初中後去廣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維修工。他再次證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我們發現,故事從頭到尾,是一名「無身份」的教育者在從事著只有他才能勝任的教育工作。而整個充滿諧劇精神的故事中,並沒有太多的外部因素的干擾。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架空」的故事,類似於一個家庭教育的場景。(但那些代課老師的處境甚至他們的故事確實是十分真實地存在於現實之中的。正如伊朗電影《黑板》是個純寫實的故事卻給人「超現實」的感覺,這部電影也如此。)與成人不同,兒童天然地要求一種原生性的教育環境,唯有在兒童身上,人們才普遍承認:教育問題有其不能妥協之處。如果兒童有可能下降到最低,那麼教育者也就必須回歸到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最終會消失,留守鄉村最終大概也會消失,而先於它們消失的,是原生的教育環境,和那些「無身份」的教育者,這首先指的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對他們和他們的子女而言,無論什麼樣的時代,家庭都是「一個人的課堂」。如果他們的身份繼續如「宋文化」一樣越來越模糊,這個「一個人的課堂」最終會消失。宋文化的故事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尾聲、一個回聲。文明的信念是可疑的,文明的進程也是不穩定的。原生教育的問題不會消失,教育者的問題也不會消失。這些問題關繫到家庭教育的特性,關繫到教育者的載道和傳道精神,關繫到教育的本質。社會的進程正把這三者分割、消滅。影片《一個人的課堂》抓住這一過渡性的社會進程的尾巴,給我們所有人提了一句忠告。它是諧劇式的,我們應該聽出它的弦外之音。這讓我們再次想到曾在開頭提到的放映於1989年的電影《童年在瑞金》,那時還沒有「留守兒童」這個詞,困境僅僅是經濟問題,因此那是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它處處顯示著一種艱難的、隨時可能被摧毀的教育的處境。它包含了《一個人的課堂》所講述的故事,但又完全對立:文老師最終出嫁;平平升入初中,走出大山;但除此之外所有的孩子都滑入了未知命運的深淵。命運是不可摧毀之物的終極體現,它自然地指向悲劇:平平離村入學那天,細雨綿綿;杠杠披蓑戴笠在對面的山樑上放羊,他對平平喊一聲「看我的眼力!」,用他喜愛的彈弓在平平的油紙傘上打了一個洞,以這種令人百感交集的方式向平平告別;平平遠遠看看杠杠,拿出一張紙墊在傘洞上。被命運擺布的人不需要教育者。毫無疑問,就戲劇性而言,《童年在瑞金》更有力量,兒童的集體沉默最後演變成可怖的夢囈,家庭成為他們的夢魘。它在當時就有苦劇的味道,如今則恐怕更超出了觀眾的想像力和承受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課堂》更有希望被現在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這是一個諧劇的時代:教育觸手可得,支教充滿歡樂,慈善關愛一切。然而教育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經濟問題,也無法在社會學范疇內找到答案。在這一點上,《一個人的課堂》所觸及的問題雖然無法像《童年在瑞金》一樣令人震驚,但卻也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答案敷衍過關。在這些問題面前,人們可能寧願休克,也不願思考。但願本片不是枉做了牛虻。

⑵ 90年代信陽光山縣磚橋鎮拍的電影叫啥名字

《爸爸是個農民工》。

這部以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為素材創作的原生態紀實電影,表現了生活在城市邊緣地帶的農民工這樣一個群體的眾生相。他們作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辛勤奮戰在勞動第一線,讓我們的城市高樓林立,讓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讓城市人的生活變的方便舒適,而他們的社會地位卻非常低下。作品呼籲大家要對農民工給予應有的理解與尊重。

相關信息:

另外影片還對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以及山區兒童教育、三農政策的落實、農民生活狀況等社會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這些都對黨和政府制定農村政策大有裨益。

⑶ 留守兒童電影

1.《念書的孩子》豆瓣評分:7.9

劇情簡介:影片將父母進城打工,病重的爺爺在家照顧年僅九歲的開開,並且與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影片朴實無華,雖然並沒有發生什麼引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但都是生動真實的事例。

事實上,該片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留守兒童的問題,它的價值正如一位美國博士所說,已經擴展到了洋留守的兒童及家長群體,能給所有相關群體以心靈的撫慰。這的確是一部很有公益性的電影。

2. 《天那邊》豆瓣評分:7.2

劇情簡介: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群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些幾乎可以在這類電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們都可以在《天那邊》這部電影中看到。許曉萌大學畢業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最初一切都是那麼新奇,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

3. 《留守孩子》豆瓣評分:8.5

劇情簡介: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 《八十一枚金幣》豆瓣評分:8.0

劇情簡介:父母為了生活,為了更好的明天不得不去工作遠離家人在外打拚。所以小朋友只好與家中老人一起生活,變成為留守兒童。奶奶善良的謊言,稱小朋友攢夠八十一金幣,媽媽才回家。小朋友為了實現媽媽會回來的心願,決定攢金幣通過自己的撿廢品,礦泉水瓶賣給一位老爺爺後賺取金幣。情節峰迴路轉,穿插著收廢品的老爺爺直至後來老爺爺不顧自己生病身體每天都回來收小女孩的礦泉水瓶子。

⑷ 豆瓣8.7,這國產冷門電影太催淚了吧!《我們天上見》

「姥爺,你怕死嗎?」

「不怕。」

「為什麼呀?」

「活著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他們在一起,兩邊都是我的親人。」

這是蔣雯麗導演的處女作《我們天上見》,主要講述文革時期,留守兒童與姥爺相依為命的故事,雖然故事發生的時代已有些久遠,但那濃濃的親情卻跨過了時代的鴻溝,依舊打動著我們,所謂的經典,就是歷經時間而不褪色。

故事發生在南方某個古樸的小鎮,小女主蔣曉蘭出生的時候正值文革,她的父母因為政治原因被下放邊疆勞改,留下了年幼的她和89歲的姥爺相依為命。姥爺酷愛蘭花,在孫女出生那年種下一盆蘭花,於是給她取名叫小蘭,蘭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老人家是希望孫女如同蘭花一樣健康成長,養成高潔典雅的性格。

可小蘭的童年卻並不幸福。當時最大的幾個階級敵人就是:美帝國主義、蘇聯修正主義、日本以及蔣介石,人民群眾對這幾個東西是深惡痛絕的,而小蘭剛好是姓「蔣」,和階級敵人是同姓,因此在學校里的她總是被同學欺負和排擠。於是經常逃課的她,有一天剛好撞見了鄰居小翠姐姐,對方順道帶著她一起去了趟體育館,後來又去了體操隊。沒想到這一看,小蘭對體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幻想著自己跳體操的場景。好景不長,逃課的事情被姥爺發現了,雖然寵愛孫女,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還是分毫不能怠懈的,姥爺命令孫女去拿捲尺過來打手板,即使孫女在他面前一直哭哭啼啼,姥爺依舊嚴懲不貸,告誡她:打她是因為她不僅撒謊還逃學了。

等待父母的日子是漫長且孤獨的,小蘭時常一個人坐在淮河邊,幻想著自己能飛躍千山萬水,去邊疆和父母團聚。沒過多久,小翠姐姐被選中上山下鄉,鄰里們聚在一起為她送行。小翠姐姐的男朋友身為武術老師,有一技之長,就不必下鄉,於是兩人不得不暫時分離。見此,姥爺決定送小蘭去學體操,學一門技藝,以免將來也被送去下鄉了。可小蘭的身體素質並不優秀,教練本來搖頭拒絕的,好在小翠姐姐的男朋友從旁求情,只好勉勉強強把小蘭收下了。這也正是小蘭的心願,她在無意間得知當時的全國體操冠軍叫蔣紹毅,也是姓蔣,想著自己成了體操冠軍後,同學們就不會再嘲笑自己了。

可學體操是一項苦力活,第一天的壓腿訓練就把小蘭疼得哭天喊地,姥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只好在一旁扮孫悟空逗孫女開心。可教練對小蘭依然沒有改觀,認定她根本不是體操的料,於是從來沒有認真教過她,甚至言行舉止都充滿著鄙夷和嫌棄,整個體操隊也都多多少少有些排擠她,因此小蘭的體操學得並不是很順利。就這么一遍懷揣著體操冠軍的夢想,功成名就之後與父母相見,一邊在眾人的嘲笑和擠兌之下,蔣小蘭度過了自己孤獨的童年。

一晃幾年過去了,小蘭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天她正在自家院子里練體操,聽到鄰居的幾個老大爺談起朱德總司令,說是最近可能要經過這里的火車站,恰好朱總司令喜歡蘭花,幾個鄰居就鼓動姥爺多養些蘭花,到時候給車站擺滿,興許朱總司令一高興停下來駐足觀看,就能把小蘭的父母從邊疆放回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小蘭為了早點見到父母,每天夜裡都偷偷地把姥爺給她准備的營養品麥乳精全澆到了蘭花盆裡,指望著這蘭花補充營養長得更好。

在體操隊里,小蘭還是那個飽受排擠的對象,為了不讓孫女受氣,姥爺用圓木在家裡,搭了個單桿給她練習,教練不發體操服,姥爺就買了件泳衣,用其他布料縫縫補補做了一件簡易的體操服。雖然有姥爺的百般呵護,可教練的冷漠,同學們的嘲笑、惡意的捉弄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青春期女孩所獨有的敏感終於令小蘭不堪忍受,她委屈萬分地在姥爺面前哭訴。姥爺雖然心疼,但也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她。當天夜裡,小蘭做了個飛往邊疆的夢,醒來之後越發地想念父母,趁姥爺熟睡之際,悄悄地溜到火車站,爬上一輛運煤車,然而第二天一大早,運煤車又把一身黑的小蘭給帶了回來。姥爺佝僂著身子找到孫女,明白她的心思,沒有多說什麼。小蘭也知道自己做錯了,回家之後十分自覺地捧上了戒尺,姥爺欣慰地笑了笑,沒有懲罰,反倒是帶著她真正地開了趟火車,讓小蘭暫時忘記了相思之情。

其實姥爺曾經是以為老跌路司機,當年津浦鐵路剛通車,第一輛火車就是他開的。姥爺還給李宗仁將軍開過專列,由於駕駛技術出色,李將軍還賞給了他三十塊大洋,後來日本入侵,他誓死也不給鬼子開車,直到建國後才重操舊業,後來年紀大了,升了做總管,也就沒再跑車了。

這幾年間,父母每隔幾個月就會給小蘭寄信。這次他們來信叮囑小蘭要好好聽姥爺的話,不要亂跑,等他們回來,只要表現的好,就獎勵她兩個哈密瓜。沒多久,哈密瓜果然就送過來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這還是個稀罕的東西。熱心的姥爺把哈密瓜切好分給了左鄰右舍嘗鮮,連那個教練也都送了,這下小蘭就不樂意了。這些年來教練一直都把自己當作拖油瓶一樣看待,沒認真教過體操,幹嘛要給她送瓜?可畢竟是姥爺的意思,還是把瓜送過去了。到了巷子里問個路,恰好撞上了教練家的孩子,張口就說她是業余的,小蘭立馬拉下了臉,轉頭就走,找了個沒人的地方,把瓜給吃得干凈,從此以後,再也沒去過操房。

幾天後,鄰居過來拍照,爺孫倆穿戴得整整齊齊,把這些年細心打理的蘭花,也擺在了鏡頭前。之所以這么重視這次拍照,主要是打算把相片寄給朱總司令看,還是期待著能得到對方的幫助。

這天小蘭在巷子里給鄰居表演單手翻,姥爺看出了異樣,一把將其拉了回家,原來她竟第一次來了月經。姥爺立馬請了隔壁的老嫂子給孫女做了衛生棉,又認真仔細地在生理衛生書上標出關於月經的知識。晚上,趁著蔣小蘭熟睡之際,輕輕地放到她枕邊,希望她好好地看一看。

又過了些日子,鄰居家裡傳來噩耗,小翠姐姐在鄉下遭遇到山洪暴發不幸去世,小蘭去參加葬禮目睹了小翠的屍體被投入焚屍爐里,一條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這么化為灰燼,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直面死亡,深受震撼。夜裡,小蘭從噩夢中醒來,悄無聲息地走到客廳,伸手探了探姥爺的鼻息,她忽然開始害怕姥爺哪天也會離自己而去。隔天清晨,爺孫倆一起去撈魚,小蘭趁機問起了姥爺怕不怕死,於是出現了開頭的幾句對白。姥爺飽經風霜,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事業有成,只是後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流行性肺結核帶走了他膝下的兩女一子,絕望之下,他也想過自殺,只是拋下不了小蘭的母親,也就堅強地活了下來。這才有了和孫女相依為命的十幾年。小蘭又接著問:人死了會去哪裡?姥爺答:好人會在天上,壞人在地底。這也是姥爺一生的信條。

一天傍晚,小蘭在鄰居叔叔家裡找到了失魂落魄的姥爺,收音機里傳來沉重的訃告:朱德總司令離世。這意味著他不可能再見到小蘭姥爺種的蘭花,小蘭父母回來的日子也是遙遙無期。從那天起姥爺像是失去一直以來支撐著他信念一樣,一天天的衰老下去,就連院子里的蘭花也一並乾枯凋零。醫生說他太老了,所有的器官都接近衰竭,只有心臟還頑強地堅持著。或許只是因為小蘭的父母外出未歸,他始終不放心留下孫女孤零零一個人。

小蘭開始學著料理家務,肩負起照顧姥爺的重任。她像是以前姥爺照顧她的樣子,每天清早把餅子煎好,水燒好,擠好牙膏,將襖子烤得暖烘烘的,等照顧完姥爺洗漱用餐後,就攙扶著他出門。同樣的兩個人,不過彼時是你養我小,現如今卻是我養你老。

日子一天天過去,姥爺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就像屋外徹底枯萎衰敗的蘭花。夜裡小蘭望著曾經精神干練的姥爺,如今氣息奄奄,朝不保夕,忍不住背過身子,無助地哭泣起來。姥爺已衰老的無法言語,只好輕輕地拍著她的背,枯瘦的臉上掛著干癟的笑容,就像當初一樣哄她開心,顫抖著手又扮起了孫悟空。隔天,小蘭又收到了父母的來信,可當她打開信時才驚訝的發現:這竟是父母10年來克服重重困難所寄來的第一封信,如今他們的政治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不久後就能回來了。小蘭打開木匣,翻出之前十年來的來信,才恍然大悟:原來那裡的每一封信都是姥爺模仿父母的筆跡所寫的,只是為了小蘭不間斷收到父母的信息,讓她始終相信,父母還有回來的一天。這場持續了十年的謊言,守護了小蘭心中微茫的希望,讓她在孤獨的成長之中,偶爾還能感受到來自遠方父母的關懷。那一顆顆哈密瓜也都是姥爺託人從邊疆買來的,為的只是讓這個謊言更加圓滿。

午後,陽光明媚,微風和暢,父母將來回來的消息,彷彿溫情的春風,捲走了姥爺對塵世最後的眷戀,小蘭騎在院子里的單桿上,扮著動物逗姥爺開心,當看到她雙臂展開,宛如騰空而起的青鳥時,姥爺再無遺憾,安詳地垂下腦袋,去了天上。

幾天後,鄰居們用板車幫小蘭把姥爺的遺體運到山上。天空飄著冷雨,小蘭孤獨地坐在一旁,翻出裝滿姥爺一生榮譽的勛章,細心地將勛章一枚枚的別在姥爺的身上,細數著自己犯下的小錯誤,院子里的蘭花是她用麥乳精澆死的,送給教練的哈密瓜也被自己偷偷地吃掉,體操後來也沒去練了,她始終記得姥爺當年的話,只要做好事,不撒謊,那就是好人,好人死後都在天上,一生正直的姥爺終於去了天上與親人團聚,而爺孫倆今日一別,多年之後,只能天上再見。

小蘭在山上等了很久,始終沒有看到送棺材的人來,來到山腳下,可棺材車卻與她擦肩而過,消失在雨幕之中。很久之後,她才明白,或許是姥爺冥冥之中不願讓她看到自己下葬的樣子吧。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

《我們天上見》是蔣雯麗自編自導的一部半自傳作品,蔣小蘭的原型就是蔣雯麗本人。影片著眼於那個動盪時代,祖孫之間那種相依為命的平凡生活,沒有凸顯爺孫倆真摯的感情,但種種細節又十分清晰地傳達著這份情感。有兩處細節非常好:小時候擠牙膏、燒開水、煎餅子的都是硬朗的姥爺,多年以後,角色互換,當年受人照顧的丫頭成了照顧姥爺的人,這是一種十分自然的輪回,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出《陳情表》中的描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同樣是祖孫之情,同樣樸素而真摯。還有個地方就是:姥爺健朗的時候學著扮孫悟空逗小蘭開心,油盡燈枯,連話也說不出來時,還是學著當年的樣子逗孫女開心,祖孫之間濃烈真摯的感情在這一塊噴薄而出,宣洩得淋漓盡致,賺盡了觀眾的眼淚。

電影的別名又叫《傘》或者《蘭草》,片中運用了大量象徵手法,如果仔細看的話,不難發現,影片之中絕大多數場景都是雨雪天氣,尤其是在外景,小蘭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撐著一把傘,可當姥爺去世之後,下葬當天也是陰雨綿綿,小蘭去沒有打傘,因為這把傘就是姥爺的象徵,為她遮擋成長過程中的風雪雨露。另一個重要的象徵就是蘭花,它不僅代表著姥爺高潔堅毅的性格,同時也與他的生命密切相連,蘭花蓬勃燦爛的時候,姥爺精神抖擻,一旦蘭花枯萎凋敗,姥爺也就行將就木。總的來說,本片是一個值得你在閑暇的時候,細細品味的作品,真的很建議大家去觀看。

⑸ 阿鍾和爺爺是什麼電影

是一部催淚電影,他的名字就是《一隻鳥仔孝啾啾》

這是一部關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電影。想要看這部電影的夥伴,准備好紙巾,因為這部電影非常感人,催人淚下哦。
這篇這個電影裡面的故事非常特別,而且裡面既有讓人憤怒的事,也有讓人寒心難過的事情。
小主人公阿鍾是一個留守兒童,特別單純,但是一直被老師們,同學們欺負,很讓人心疼。
阿忠的爺爺呢?是一個年邁只能和自己的孫子相依為命的老人。
兩人都比較可憐,而在影片中受到的各種不公平待遇也是很讓人心疼,引起人們反思。

⑹ 念書的孩子2觀後感50字

念書的孩子2觀後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念書的孩子2》。

《念書的孩子2》講述開開進城上學被迫與流浪狗「小膽兒」分離,但這條通人性的小狗與善良的小主人之間的情誼跨越地域阻隔,始終由一根細細的電話線連結著。為了讓小膽兒吃飯,開開悄悄地撿廢品湊話費給小膽兒打長途電話。春節過後,開開和城裡結識的新朋友終於迎來了進城探親的小膽兒。小膽兒學會了撿廢品,卻不幸出了車禍。開開流著淚給瀕死的小膽兒念起書來……

被開開和小膽兒之間的感情深深地感動了!再也忍不住要哭了出來!我們也應該了解到影片的用心,影片聚焦農民工子女這一弱勢群體,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刻畫了他們的生存和精神狀況。他們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孩子!

念書的孩子2觀後感篇2

星期五放學後,我把作業做完了,就和爸爸一起觀看老師推薦的電影——《念書的孩子II》。

《念書的孩子II》是一部典型的關於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影片中九歲的路開和爺爺一起生活,他是一個活潑開朗、懂事的好孩子。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掙錢,沒有父母的關愛,只能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不過好在開開還有一個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小膽兒,這是開開撿的流浪狗,小膽兒給他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快樂和歡笑。

開開的爺爺有肺心病,開開看到爺爺很早起來煮飯,為了給爺爺減輕負擔,就求著爺爺教他做飯;看到爺爺和面的時候一直咳嗽,就讓爺爺坐下來休息,自己來和面。一次爺爺煤氣中毒,他打電話叫救護車,總算把爺爺給救活了。開開每天在學校借書,晚上回家給爺爺念書,開開為了騰出時間給爺爺念書,開開在學校早早地就把作業完成。晚上一邊念書,一邊等著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這可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吧!

不久後,開開的爺爺過世了,他的爸爸媽媽回來給爺爺做了後事後,准備帶開開進城,可是開開不願意,他想留在這里讀書,他的爸爸跟王老師說了晚上開開在她家住,但是開開就是想在自己家裡生活。爺爺不在的日子裡,開開每天放學回家就趴在台階上寫作業,啃饅頭,喝涼水,條件再苦,也不忘記學習。開開有個遠大的理想——考上博士,做一個有出息的人,不像爸爸一樣長時間外出打工,遠離家鄉和家人!過了幾天,他爸爸回來後問開開什麼時候沒做飯了,開開說已經有三天半了,後來,開開的爸爸帶著開開進了城,在城裡念書,在上車的時候,爸爸不讓開開帶小膽兒上車,硬把牽狗的繩子從開開的手上拽掉,最後,小膽兒還是沒有上車,客車開了,小膽兒在後面死命的追啊追啊……

看完這部電影,我對開開真是敬佩,作為留守兒童的他,把對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裡!當看到他和小膽兒說起父母思念之情時,我的眼淚嘩嘩地流著,彷彿開開在對著我說一樣,讓我感受頗深。看看開開,再想想自己,我們的生活環境要比開開好得多,而且我們還有父母沉甸甸的愛,因此,我們要向開開學習,做一個懂事、勇敢、堅強的好少年!

念書的孩子2觀後感篇3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念書的孩子2》這部感人的電影,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

這個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名叫開開的農村小男孩和一隻名叫小膽兒的小狗的故事。開開要跟隨父母去城裡上學,而開開捨不得自己的同學、老師以及和自己相伴了許多年的小狗小膽兒,開開想要小膽兒和自己去城裡住,而開開的父母騙開開說車上不能帶小狗,開開很失落。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小狗追著車而不能下去把它抱上來,開開哭了,他哭的很傷心。到了城裡的學校後,開開認識了一個同學「銀行家」王靚,他教了開開怎麼用電話卡。開開從自己的好朋友燕子那裡得知小膽兒在她家,不肯吃飯,直到開開勸說小膽兒它才肯吃飯,從那以後開開天天就給燕子打電話給小膽兒讀課文聽,可是打電話得花錢啊,他從王靚那裡得知撿塑料瓶子可以賺錢,並且飯店裡的瓶子更多更容易撿,於是開開每次放學就去撿瓶子賣錢。有一次開開到飯店裡撿瓶子被人發現了把他趕走了,開開的媽媽看到了想要叫住他,話還沒出口開開就走了老遠了。一天開開的父母去買東西看見了開開在電話旁邊讀課文以為是跟老師背書,湊近一看原來是給小膽兒讀課文呢,到家以後開開父母就質問開開這電話卡從哪裡來的,開開就說是從同學借錢買來的每天百分之一的利息,開開的父母笑了,就跟他說我們一星期打一回就行,用我的打。這個星期我們回去看看村裡。

到了村裡開開就看見燕子和小膽在等他們,小膽兒看見了開開撒開腿就跑向開開,開開也抱住了小膽兒。開開想要小膽兒和自己去城裡住,這回開開的父母瞞不住了,就給小膽兒做了個籠子讓小膽兒可以進城去。

到了城裡開開的朋友王靚和小胖都在等開開,開開向他們介紹了小膽兒。從那以後開開就總是和小膽兒還有那一群好朋友去撿瓶子賣錢,直到那一天,小膽兒想要撿柵欄外的瓶子就爬了上去,跳下來的時候把內臟摔壞了,最後送往醫院已經救不活了,開開痛哭流涕!

看了這個電影我感觸很深,狗白天黑夜為主人看家護院,主人心情不好時拿它出氣,打它罵它,它也不生氣。有時,狗成了人們開心、解悶的東西,它不求錦衣玉食,只要主人給的吃剩的食物就行了。狗對主人最忠實,只要主人不棄它,它就永遠追隨主人,直到生命結束。

⑺ 反應農村孩子堅苦生活題材片有那

電影《光棍兒》講述的四個老光棍的故事:北京附近的一個顧家溝...郝傑跟所有的農村孩子一樣,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

電影《不想長高的孩子》反映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的高清數字

留守勵志兒童電影《小小擦鞋匠》

《天堂之路》反映農村打工妹回鄉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邊》是講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為自己的兒子報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紅了》是一部反映農村幹部現實生活的故事影片

《會說話的風箏》是反映兒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證書》一部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的電影

《果實》一部勾勒陝北農村風情畫卷的影片

《燕銜泥》新農村題材電影,講述了一個性格剛強的村支書張占廷帶領村民舍棄令全村人發家致富的小煤礦,進行轉型發展旅遊的真實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題材的電影

《聖水湖畔》 20集電視連續劇 講述了一個保護耕地、樹立糧食安全意識的故事。

《稻花飄香的季節》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 本劇——以江漢平原上由兩個行政小村並村後的變革與發展為主題。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邊》 這是講述一名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故事。

《燒鍋屯鍾聲》8集農村題材連續劇 為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組織部副部長楊天虹進駐燒鍋屯,為村民先後解決了集資款、土地、失學兒童等一系列問題,燒鍋屯終於有了掌聲與笑聲。

《山坳里的庄戶人家》是一部農村題材的二十二集電視連續劇,該劇故事發生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國農村

《年年月月日日》一部反映農村青年農民的生活

《莊稼院里的年輕人》是一部反映農村改革開放奔小康過程的現實題材作品

反映80年代農村題材的電影:
《生財有道》
《月亮灣的笑聲》
《喜盈門》
《咱們村裡的年輕人》

閱讀全文

與有關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怪獸出珍珠什麼電影 瀏覽:245
從哪裡能找到近期電影 瀏覽:335
哈弗女孩電影 瀏覽:176
盜版電影鏈接去哪裡舉報 瀏覽:956
sky電影怎麼橫屏播放 瀏覽:328
兔子的恐怖電影 瀏覽:689
小兵是什麼電影 瀏覽:462
邵東看電影的地方在哪裡 瀏覽:209
狙擊手電筒影任天野什麼時候播放 瀏覽:919
電影里的唐人街在哪裡 瀏覽:349
電影方糖歌曲 瀏覽:48
電影廬山戀哪個年代 瀏覽:23
經典動畫改編電影 瀏覽:326
如何更改迅雷電影語言 瀏覽:997
2020勵志電影 瀏覽:360
怎麼才能把百度網盤上的電影拷貝到硬碟上 瀏覽:180
女孩裝癱瘓的韓國電影 瀏覽:575
韓國電影已婚女人的出軌 瀏覽:660
泰國殘暴古裝電影 瀏覽:779
合拍香港電影片段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