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速度與激情的演員保羅死在哪部電影
不是死在電影中,而是死於車禍。
因《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而走紅的好萊塢男星保羅·沃克,於當地時間2013年11月30日下午3:30(北京時間12月1日早上7:30)因車禍不幸身亡,年僅40歲。
該消息不久後得到保羅·沃克的官方推特和臉書賬號的正式確認,當時保羅坐在由他朋友駕駛的保時捷車內,事故發生後二人都已身亡。
保羅·沃克:
保羅·沃克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格蘭岱爾市,美國演員、模特。
1986年,13歲的保羅·沃克出演了銀幕處女作《壁櫥里的怪物》。
1998年,主演喜劇電影《寶里寶氣大追擊》。
2001年,主演動作電影《速度與激情》。
2002年,憑借電影《速度與激情》提名第11屆MTV電影獎最具突破男演員獎。
2006年,主演的電影《南極大冒險》上映。
2009年,憑借電影《賽車風雲》提名第11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冒險電影男演員獎。
2011年,主演電影《速度與激情5》。
2013年 ,主演的電影《速度與激情6》上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保羅沃克
『貳』 死侍電影演員表
《死侍》是2015年由提姆·米勒執導的科幻動作電影,由瑞安·雷諾茲、莫瑞娜·巴卡琳、艾德·斯克林、吉娜·卡拉諾等主演。
凡妮莎演員莫蕾娜-巴卡林: 凡妮莎,全名Vanessa Carlysle,是一名在波士頓靠出售自己的身體生活的普通人,愛上了威爾森。兩人相愛沒過多久,因為威爾森患了癌症,凡妮莎被分手。後來她被阿賈克斯擄走,終被威爾森成功救回。
選角進展:
2007年有消息稱瑞安·雷諾茲將主演《死侍》的男主角,2009年雷諾茲在《金剛狼》里過了一把「死侍」癮。
2015年2月8日,福斯公布女主角備選名單,2月20日,敲定女主角人選為莫瑞娜·巴卡琳,成為死侍在影片里的愛慕對象。2015年3月20日,女星莫瑞娜·巴卡琳曝光了一張自己在《死侍》片場的照片,宣布她將飾演Vanessa Carlysle,代號「模仿貓」(Copycat)。
『叄』 周星馳被粉絲們稱為」星爺「,他主演的電影中有哪些經典台詞
周星弛經典台詞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大話西遊]
點評:這句台詞在現在的情況只能用膾灸人口一詞來形容了。同時,他又被發展成各種版本,或同一版本用上各種不同的方言。只是不知在生活中能用到這句話的幾率是多少。星爺在同一部電影里把這句話說了兩遍,第一遍時至尊寶的表情誇張的沉痛,效果卻極為搞笑,第二次再說時至尊寶的已經變的非常平靜,我們卻已平靜不了。
●「根本就沒有什麼食神,或者說,人人都是食神。」[食神]
點評:就像周星弛回答記者的話:「根本就沒有什麼周星弛時代。」史蒂芬周不學無術時騙得「食神」的稱號,真正藝成悟道之後,卻發現這一切都是虛妄。周星弛會有這么多的人喜歡他,正是因為他是一位平民英雄,沒有莫測高深。正如佛陀所謂:人人皆可以成佛。
●「古有關雲長全神貫注下象棋刮骨療毒,今有我零零漆聚精會神看A片挖骨取彈頭。」[國產零零漆]
點評:反正關羽的地位就是人們千餘年來不斷神化出來的,今天星爺跟他開個玩笑,也算是維護生態平衡。周星弛是個能把復雜的事情變簡單的人,其實調侃神聖的東西不過是一種幽默的手法,也不必因此就給星爺冠以什麼高深的派別。不過,一切假裝庄嚴的東西也都可以在笑聲里解構。看這段情節時的體會是哭笑不得,因為一邊想要狂笑,一邊又要落淚。
●「准確的說,我是一個演員。」[喜劇之王]
點評:如果你也堅持過什麼東西,那你就會感動。星爺這種精神真是驚天地泣鬼神。想來即使他曾經扮演宋兵甲乙丙丁時,他也一樣要求自己有思想有靈魂吧?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不管是尹天仇,還是周星弛,他在人生舞台的投入都註定了他後來的成成。
●「只要你說我行,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說我不行,我也不在乎!」[大內密探零零發]
點評:沒見過哪部電影表現的夫妻感情可以有[大內密探零零發]這樣動人的情致,而最出彩的地方當是成功地描寫了一段婚外戀。發嫂的溫柔賢淑與李若彤的妖媚入骨都是誇張了的藝術形象,同是婚外戀題材的[一聲嘆息]與之相比恐怕要遜色多了。當零零發念出這句台詞的時候,我真的被感動了,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我養你啊!」[喜劇之王]
柳飄飄拿了鈔票硬幣手錶存摺和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道了謝,又回復了職業面目,走出尹天仇的家。尹天仇追出門來,喊出這樣一句話。情深意重,感人肺腑,套用某人的一句話就是,「不知道哪個女人可以抵擋住這樣的表白」。別說你不感動,那你不是太順了,就是真的沒心沒肺。
●「原來那個女孩子在我心裡留下了一滴眼淚,我完全可以感受到當時他是多麼的傷心。」[大話西遊]
點評:我以為這是全片中最感人的一句台詞。雖已驀然回首,卻是物是人非。雖然就在咫尺,卻不能伸出手去抱個滿懷。紫霞仙子也已不是神仙,她以前不知道,現在才知道,原來愛一個人是那麼的痛苦。
●「秉夫人,小人本住在,蘇州的城邊,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樂無邊,誰知那唐伯虎,他蠻橫不留情,勾結官府目無天,占我大屋奪我田,我爺爺跟他來翻臉,反被他一棍來打扁,我奶奶罵他欺善民,反被他捉進了唐府,強奸了一百遍,一百遍。最後她懸梁自盡遺恨人間。他還將我父子,逐出了家園,流浪到江邊。我為求養老爹,惟有獨自行乞在廟前,誰知那唐伯虎,他實在太陰險,知道此情形,竟派人來暗算,將我父子狂毆在市前,小人身壯健,殘命得留全,可憐老父他魂歸天,此恨更難添。我為求葬老爹,惟有賣身為奴自作賤,一邊勤賺錢,一邊讀書篇,發誓把功名顯,手刃仇人意志堅,從此唐寅詩集伴身邊,我牢記此仇不共戴天。」[唐伯虎點秋香]
點評:選這句台詞進來全是因為周星弛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般的口才。在筷子敲碗的伴奏下把這段話念將出來。跳躍的節奏再加上激昂的打擊樂,難怪夫人和四香都要意亂神迷。星爺說,思考是有意思的,逗人笑也是有意思的。有時間你就干點有意思的事兒去吧。
『肆』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文革期間,因為譯製片較少,且集中在當時與我們有友好關系的幾個國家,因此,那個時期引進的國外電影,會在觀眾中誘發出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別觀感。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由於這個電影有女主角米拉換葯時露出胸罩的鏡頭,電影院繼續每天爆滿……」
從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間引進的國外影片所引發的特有的觀眾觀影興趣。
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游擊隊員……」
《寧死不屈》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個時代引起如此深廣的反響?
注意一下《寧死不屈》公映的時間。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
據記載,它是文革期間第一部引進的外國影片。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沒有國外譯製片投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寧死不屈》首次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新鮮感與沖擊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涌的觀影狂潮。
這其中,當然有部分觀眾對影片里的部分鏡頭投入了特別的注意,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一下《寧死不屈》里當時的所謂暴露鏡頭,其實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沒有什麼香艷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陳述的事實,也不夠准確,因為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學生的名字。
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而中國的觀眾並沒有受到這部電影在本土噩運的影響,依然對這部電影一往情深。
當然,1973年之後,這部電影,在中國也有淡出的趨勢,它與文革早期的記憶糾纏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記憶深刻。
崔永元生於1963年,陳丹燕生於1958年,而另一個作家鐵凝在她的小說《永遠有多遠》中也記錄了文中的「我」對《寧死不屈》的迷戀,他們基本可以視著同一代人,決定了他們對《寧死不屈》有著相似的記憶與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看《寧死不屈》,會覺得這個電影恰恰印證了文革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評價,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說《寧死不屈》的敘事存有某種問題,它在現在發生時的情節中,插入九段回憶,把故事的連貫性分割得支離破碎,最後電影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局部細節,卻沒有一個統貫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擊隊員受傷後一直住在米拉的家裡,她是如何來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與家裡新來的一個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圍繞著吉它,而開始了他們的熟識,但是這個男青年後來哪裡去了?
米拉被捕之後,地下組織暗殺了叛徒,接下來,卻是導致德軍下令槍殺米拉她們兩個人,前後的邏輯關系給人的感覺,是地下組織的暴力行動,才導致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
既然電影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但電影又為何能引發巨大的轟動?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一部電影過度追求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巧立名目的內在關系,雖然能夠給人以燒腦的分析樂趣,但是電影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
而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因為它的鏡頭的單一、緩慢,反而給人以強烈的瞬間沖擊力。
加上當時《寧死不屈》放映的時候,國內的外國影片較少,很多觀眾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而觀看電影的環境,很多都是在鄉間地頭的露天場所,所以那種簡陋環境下銀幕上提供的斷片式場景,十分容易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後銜接,片斷的影像就具有強烈的刺激力與沖擊力,這應該是《寧死不屈》這樣的一個被中國觀眾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疇里的電影,能夠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原因。
《寧死不屈》里的女游擊隊員,在當時的中國引發巨大的關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與當時的中國青年在興趣愛好、衣飾著裝與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與同理心的緣故。
影片里呈現的 社會 形態,受到得天獨厚的長期的歐風勁吹,遠比同時代正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國 社會 來得更具有現代性。在那個 社會 生態下活躍著的青年,更能獲得建國後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國青年的認同。
這也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電影里的游擊隊員生活,能夠給中國觀眾帶來更為新穎的觀感的原因。
綜合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反映,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電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幾點,這種印象滲入到當時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個人記憶與文化情境中,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說影響到比一代人更為綿長久遠的精神領域。
這種影響具體是:
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種驚鴻一瞥的女性身著內衣的鏡頭。
而這種文革期間的特有的觀影驚詫,可以說分布在當時的幾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國內公映的譯製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訪時,就對電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達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說,他年幼時,「頭腦中還沒有漂亮的概念,記得我看李鐵梅的時候都還沒有,直到看《寧死不屈》,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說的是游擊隊戰士被納粹抓住了,但她們還是很樂觀地彈吉它唱歌,她們穿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我覺得那裡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寧死不屈》里的漂亮,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活潑氣息,其實女主角看上去並不嬌艷,與今日錐子臉刻意營造的驚艷之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現,卻很接地氣。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單純的眼睛的閃動,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覺,所以當米拉與戰友最後走向絞刑架的時候,才反襯出扼殺如此強健的生命力的殘酷,電影傳輸出的是一種對青春與生命的禮贊,才讓暴行來得如此黑暗與兇殘。
很多回憶都提到從這部電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這一樂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吉它的風行一時,很多人都認為與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有著深切的關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帶著迴音的旋律,似乎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而影片里的德國軍官,也試圖用吉它來瓦解年輕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電影里彈奏的是一種勇往直前、無視生死的心靈自白,德國軍官意圖用吉它所彈奏的美的韻律,在女革命者的堅強意志面前,毫無作用。
可以說,吉它在電影里述說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會讓人追求更博大的善與真。
作家鐵凝在小說《永遠有多遠》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襯衣帶來的視覺魅力:「當我看完一部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之後,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個寧死不屈的女游擊隊員米拉長得一樣,我唯一的根據是米拉被捕時身穿一件小格子襯衣,而我也有一件藍白小格子襯衣。」
《寧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鎮的日常生活面貌時,表現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巧克力大多數並沒有什麼明晰的認識。
在余斌的隨筆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記載:「《寧死不屈》大約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在這部片子里,頭一次聽說一種叫作『巧克力』的糖。……我們誰都沒吃過,沒見過,據說中國最早生產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裡沒賣的……」
電影里的調侃語句:墨索里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成為當時民眾口裡的調侃語句。
影片里德國軍官打檯球的場面,也使中國觀眾覺得新鮮。
之後,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全國遍地開花的檯球室,雖然不能說與這個電影的誘導有關,但不能不說這一大眾性的 娛樂 項目的影像記憶還是不可小覷它的現實影響。
女游擊隊員拿著手槍在屋頂一邊奔逃一邊射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迥異於我們戰爭片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戰爭場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應受傷的女游擊隊員時,兩個女性相互調侃,體現了青春的美好,也顯現出一種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國電影里的人物對話太過沉重,缺乏這種風輕雲淡、涉筆成趣的幽默感。這種風格,很容易獲得當時擁有了相當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電影里德國軍官牽著一條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勢,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殘酷與凶險。
但電影引發的副效果卻是引起中國觀眾對養狗的興趣。
11、高領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擊隊員穿著高領羊毛衫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關注。在徐約維所著的《星星的碎片》一書中寫道:「最初對高領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時期,那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面的男主角經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領羊毛衫,黯黯的顏色反襯著生命的年輕、激情之中又滲透著一種高貴的氣質。這對於一個從事革命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分外迷人。」
《寧死不屈》在中國引起的反響,還包括配音者賦予了人物以一種新鮮的氣質,給米拉配音的是劉廣寧,她的特有的帶有迴音的細聽起來摻著一點嗲味的聲音,給角色增添了一種可愛的氣質,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維度。
可以說,《寧死不屈》在進入中國之後,被時代、配音者、觀眾添置了原片沒有的新鮮的內涵,說它是一部外國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國之後,就開始了中國化的嬗變過程,與中國當時的時代風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膠著在一起,使它帶著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一部相貌平平的電影,但在那個特殊的放映區間,卻能夠產生那麼大轟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