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藍電影和3d電影有什麼區別
1、原理不同
紅藍電影:紅藍電影是指一般左眼紅色鏡片右眼藍色,畫面也是紅藍錯位的,這樣左眼的鏡片會過濾掉畫面的藍色內容,只看到紅色部分,右眼過濾掉紅色,左右眼看到不同畫面而產生立體感。紅藍電影是通過不同顏色的眼鏡過濾不同的顏色而看到不同的影像。
3d電影:立體電影(ANAGLYPH):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
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2、特點不同
紅藍電影:紅藍電影優點,價廉,製作容易。從原理上說挺簡單,但自己買眼鏡看的時候效果未必會很好,關鍵是這個「紅藍」的顏色沒有標准,不同電影採用的紅藍顏色實際是有區別的,甚至根本就不是紅色和藍色,
常見的還有黃色、綠色、青色、洋紅色等,在電影院時候眼鏡是根據電影的顏色定做的所以感覺挺好,自己買的時候就沒法完全匹配了,顏色差一點紅色過濾不完或者藍色過濾不完就會有重影,很難有完美的效果。
3d電影:線偏振光技術最大的優點是立體效果稍好於紅綠眼鏡,但仍然有明顯的重影,放映的畫面仍不夠穩定性、畫面仍不夠不清晰,較長時間觀看仍產生疲勞感,觀眾的頭部傾斜角度不能大於15°,否則會影響觀看效果。
3、技術不同
紅藍電影:紅藍電影採用的是分色技術,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3d電影:光分法,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
在放映機的前面會有一個偏振片,兩台放映機前的偏振片方向相互垂直,這個時候使用肉眼看屏幕只能看到模糊不清的重疊畫面。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偏振眼鏡來觀看,鏡片的偏振方向同樣是互相垂直,每隻眼睛都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這樣雙眼看到不同的內容在頭腦中就會形成立體的影像。
色分法,分色技術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有紅藍、綠紅、綜紫三種主要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
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② 電影用的色彩有哪些
電影的題材有很多種,有恐怖片,喜劇片,愛情片等等。不同的電影類型所使用的色彩也是不相同的,當然這個跟一個導演的風格有很大的關系。不每個導演都他們獨一無二的特點,比如說老謀子(張藝謀)吧,他就很喜歡用一些濃郁的顏色,比如大紅,電影((紅高粱))就是佐證,他的電影服裝業都是濃妝艷抹,每個角色,每件戲裝差不多都大紅大紫,比如今年才上映的「三槍」。另外一些黑幫警匪類的電影,從頭至尾都上不了黑白兩種色調。
③ 鐢靛獎銆婅緵寰峰嫆鐨勫悕鍗曘嬬殑涓昏壊璋冩槸浠涔堥滆壊
榛戠櫧鑹層
鏍規嵁鐧懼害棰樺簱鏄劇ず錛岀數褰便婅緵寰峰嫆鐨勫悕鍗曘嬬殑涓昏壊璋冩槸榛戠櫧鑹詫紝緇欎漢涓縐嶆瀬搴﹀帇鎶戠殑鎰熻夛紝涔熷柣紺虹潃鍦ㄩ偅涓鍔ㄨ崱鐨勬椂浠o紝鏁翠釜涓栫晫閮藉湪鎴樹簤闃翠簯鐨勭肩僵涓嬪け鍘諱簡鑹插僵銆
銆婅緵寰峰嫆鐨勫悕鍗曘嬭ョ墖鏀圭紪鑷婢沖ぇ鍒╀簹灝忚村舵墭椹鏂路鑲灝煎埄鐨勫悓鍚嶅皬璇達紝璁茶堪浜嗕竴鍚嶈韓鍦ㄦ嘗鍏扮殑寰峰浗浜哄ゥ鏂鍗÷瘋緵寰峰嫆錛屽湪浜屾垬鏃墮泧鐢ㄤ簡1100澶氬悕鐘瑰お浜哄湪浠栫殑宸ュ巶宸ヤ綔錛屽府鍔╀粬浠閫冭繃琚灞犳潃鐨勫姭鏁般
④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