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薦幾部心理學電影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⑵ 電影《最初的夢想》敲響警鍾:我們欠孩子一堂「失敗教育課」
愛冪家庭教育:分享 育兒 妙招,助力孩子成長。
註:本文由愛冪Amy老師原創。歡迎家長朋友閱讀、點評和轉發。同時歡迎平台轉載,轉載自由,但請註明來源。
《避免》
——顧城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我不願意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前些天,有位家長跟我講,她家孩子特別害怕失敗,一碰到稍微難點兒的題,立馬愁眉苦臉咬筆桿,經常還會被自己氣哭,一邊捶自己,一邊罵自己:「你個沒用的東西!」
在家玩拼圖也是,拼不出來就眼淚汪汪,或者惱羞成怒。還有啊,一件事情,要是沒有百分百把握搞定,索性不去嘗試......
類似的情形並不少見。生活中,很多孩子害怕失敗,尤其害怕考試失敗。
圖源 | pixabay
在愛冪老師看來,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自身能力不足。
比如,孩子學游泳,一開始玩水還好,可沒有掌握要領,不小心被水嗆到,就不願意再學;比如,如果孩子學習能力沒有提上去,或者考試前沒有復習好,那他當然害怕考試。比如,孩子才兩三歲,握筆都不太利索,還想畫出栩栩如生的小貓小狗,這也不太現實。再比如,孩子做事遇到挫折,不知道怎麼應對,只會用哭鬧來發泄等等......這些都是缺乏相應能力導致的害怕心理。
第二,外界因素刺激。
有些孩子,在學校里受到過某些老師的粗暴對待,比如:打手心、罰站、當眾羞辱......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挫,害怕嘗試,更害怕被老師和同學笑話,容易自暴自棄;還有些孩子,參加的比賽競爭激烈,獲獎名額有限,失敗是絕大多數孩子都將面臨的局面。
第三,父母表現偏激。
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讓孩子壓力過大,平時太關注輸贏成敗,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家娃;有些父母打著愛的名義,凡事包辦代替,剝奪孩子嘗試、受挫和復原的機會;有些父母平時給孩子不恰當的表揚方式,導致孩子有種「唯有獨尊」、「天底下我最棒」的錯覺;還有些父母,在孩子失敗後,不但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甚至還嘲笑、指責、打罵孩子,使孩子的體驗有如「雪上加霜」。
如果你家孩子害怕失敗,你就要仔細觀察和分析,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此文重點探討,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是為人父母的心願,但有些父母要求有點過分,希望孩子無時無刻都是最耀眼的那一個......這份迫切的心情,直接轉化為口頭禪:「你要爭取考班級/年級第一名!」「你有考滿分的實力!」「你要上重點大學!」......
想起很久之前看過一個真實案例。
2013年1月,才14歲的強強背著書包從11樓縱身跳下。書包里裝著剛剛從學校領回的排名單。成績單顯示,他期末考試排名掉了300名。強強是某市重點中學初一某「火箭班」的學生,雖然成績下滑不少,但依然還是處在該校中等偏上的水平。
圖源 | 湖北經視新媒體微博
為什麼考試一遇到挫折,就痛不欲生?在強強的日記里,揭示了他輕生背後的原因:
「來了重點中學以後,我再也不能像小學一樣考前三名了,每次老師在講台上念大家的考試分數,我就害怕得手心發抖。 如果我沒考到好成績,所有人都會對我失望,我不想看到爸爸媽媽那失望的眼神。」
強強這樣的做法未免極端,但的確有很多孩子,他們正處在水深火熱的境地——不僅被考試折磨,同時也被父母折磨。身為父母,也要捫心自問: 我的話語、態度和行為,是孩子害怕失敗的誘因嗎?
眾所周知,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舉個例子:一隻蜘蛛在結網,但努力了很久,還是沒有結好,好不容易有點小成果,一陣風過來搗蛋,又前功盡棄,蜘蛛只得從頭開始,一直堅持結。
有的人心想:「這只蜘蛛太勵志了!」於是被蜘蛛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更元氣滿滿;有的人心想:「這只蜘蛛太愚蠢了!」於是聯想到人這一輩子,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就更消極了。
圖源 | 愛冪Amy 攝於崇明東灘濕地
心理學上有個「自證預言」,大意是說,當我們渴望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尋找更多符合該期望的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行為舉動,最終哪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如你所願,你也就成了自己的「預言家」。
那些害怕失敗的人,會從生活的各個線索中搜尋能夠佐證「自己會失敗」的內容,越發焦慮不安、消極做事,越容易出現不好的結果。就算偶爾做成了一些事情,他也只會覺得那是僥幸,還會選擇性忘記這些成功之事,繼續認定「自己會失敗」,繼續搜尋驗證這種自我論斷,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反復失敗者的境地,最終形成一種「我就是個Loser」的心理定勢。
近日,愛冪老師回看俞敏洪《相信奮斗的力量》,被演講內容深深打動:
「我高考第一年出來以後,英語分數只考了33分,盡管當年這個錄取的英語分數線也不高,最低大專錄取分數線就是我們江蘇有一個地區師范學院,只有40分,但是我只考了33分,差了7分,那麼我就想,如果我再努力一年,我也許就超過40分了,也許我就進這個大專去了,所以我就邊干農活邊復習。當時農村連電燈都還沒有,在煤油燈底下復習,我就是在高考復習的第二年眼睛近視了,所以第二年去高考的時候考出來,考了55分,我拿到這個分數就特別高興,為什麼呢,我想錄取分數線是40分,我是55分,那麼我無論如何能夠進那個師范學院了。
結果分數線下來以後,師范學院的分數線提到了60分,結果又差了5分。高考兩次失敗以後反而讓我增加了信心,我就覺得我非要考第三年不可......所以我第三年就拚命了,每天早上六點起來,晚上十二點睡覺,到第三年參加高考的時候,成績一出來我就發現我的成績超過了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所以後來就有幸跟撒貝南這樣的名人成了校友。其實北京大學這四個字在我腦袋中連閃都沒閃過,所以這個例子給同學們又一個啟示。
什麼啟示呢?人是要有夢想的,但是你夢想再大,你不去努力是不管用的,就像你爬山的時候,就算你不看那個山頭,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向上爬,只要你爬的路是對的,你到達山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所以, 回想我自己的生命,我覺得往往是我生活中帶來的一些失敗,最後促使我反彈起來,又夠著了一個新的目標。」
正是這種「一旦認定,死磕到底」的精神,讓失敗成為他的墊腳石,一步步成長蛻變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提到失敗的好處,我想起李嘉誠曾經說過一段話:「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真正摔跤以後,才會產生深刻的反思和頓悟,才會擁有嶄新的方向和未來。
愛冪老師在TED上聽過《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2008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她在演講中反復提到失敗對於她的好處,乃真知灼見:
「為什麼我要談論失敗的好處呢?因為失敗意味著剝離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我因此不再偽裝自己、遠離自我,而重新開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對我最重要的事情上。」
「從挫折中獲得智慧、變得堅強,意味著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圖源 | TED演講,愛冪Amy整理
「人間清醒」J·K·羅琳還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明白生活不是一張獲取成就的清單。你的資質和簡歷,那些都不是生活。 生活是艱難的,復雜的,不完全受個人控制的。知道這一點會讓你度過人生的那些起伏和波折。
1. 給孩子充沛的愛與支持。
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就是孩子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特蕾莎修女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信任。」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告訴他:
「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很愛你。」
「不管成績如何,你都是爸媽的寶兒。」
「別擔心,我會跟你在一起。」
在這一點上,李鎮西校長的做法可圈可點。他的女兒中學時,數學成績較差,李校長對此也非常擔心,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悄悄地找到女兒的數學老師,希望他能多多鼓勵和關照女兒。終於有一天,女兒的數學成績考到了全班第四名。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太棒了!繼續努力,下次考更好的成績!」但是李校長卻對女兒說: 「恭喜你!不過爸爸允許你下次考試失敗。」
相比而言,《小捨得》里,田雨嵐的做法很不恰當。
除了上班,她空餘時間全用在雞娃上,對兒子子悠逼得太緊,只准埋頭學習,不許孩子有些小愛好。她總盯著架子上的杯賽榮譽,時常叮囑兒子——「你以後要加倍努力,你學習好,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回報」,這給子悠造成莫大的精神壓力。
圖源 | 《小捨得》
靠著緊鑼密鼓的學習節奏和超乎尋常的努力,子悠倒是成了班裡的尖子生,但經常悶悶不樂,精神卻出現嚴重問題。一次,在班級組織的「暢所欲言」班會課上,顏子悠鼓起勇氣走上台,吐露心聲:
「我覺得我媽媽不愛我,我媽媽愛的是考滿分的我。」
圖源 | 《小捨得》
如果孩子已經面臨失敗,父母首先要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條基本法則「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理解孩子內心的情緒波瀾,教會孩子合理排解情緒的小竅門。比如:注意力轉移法、自我激勵法等。待孩子情緒平穩,還要啟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2. 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失敗觀」。
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這么寫道:「對失敗的悲觀解釋會使孩子害怕去嘗試,在面對失敗時,會造成他們無助及消極;而樂觀的解釋是將失敗視為挑戰,用行動來反映與製造希望。」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會選擇自殺?美國著名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這類孩子輕生的元兇是 抗壓力差,缺乏失敗教育。
有部電影叫《最初的夢想》,直擊印度高考現實,給我們敲響警鍾:我們應該給孩子補上一堂「失敗教育課」。
影片中的拉格海姆是名成績優異的高中生。他生活在典型的學霸家庭,父母都畢業於印度理工大學(印度最好的大學,這也是拉格海姆的夢想)。但想拿到頂尖大學的入場券並非易事,他只能拼盡全力。
在父親安里看來,成功在望,其他人也都對拉格海姆充滿信心,畢竟孩子聰明又勤奮。於是早早准備慶功儀式,買了一瓶酒,打算放榜那天,和兒子一起暢飲。然而,拉格海姆竟然落榜了——對於錄取率不足3%的印度理工大學而言,競爭是相當激烈,落榜也算是常態。
但讓拉格海姆難以接受的是,有些平時成績比不過他,且也沒他努力的同學成功了,而他卻失敗了。他徹底絕望,沖動之下,竟然在父母面前從陽台一躍而下......
圖源 | 影片《最初的夢想》
影片中拉格海姆的父親,默認成功志在必得,總在計劃「成功以後怎麼慶祝」,卻「從來沒有為他提供戰勝失意的武裝」,這缺失的教育,差點奪去孩子的生命。
圖源 | 影片《最初的夢想》
如何面對失敗、如何看待失敗,如何扭轉失敗......若無師長教導,孩子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著名心理學博士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集中闡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相信智力(intelligence)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孩子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培養成長型思維尤其重要。就拿失敗而言,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覺得「失敗是終身恥辱」,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失敗是一次成長機會」。
因此,父母一方面要允許和接納孩子的失敗,要把失敗和孩子分開來看,不要因為孩子失敗,就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失敗,把失敗看成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3. 鼓勵孩子分析失敗的主客觀原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站上頂峰之前,那些被我們津津樂道、羨慕不已的名人,他們也曾不斷品嘗失敗的滋味兒。
正如邁克爾·喬丹所言:「我職業生涯中有九千多次投籃不中。我輸過將近三百場比賽。有二十六次我被期待投出決勝球,但是我沒有投進。我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是我成功的原因。」
告訴孩子,不要把成敗看得太過重要,重要的是確定目標以後,全力以赴去拼搏;失敗以後,正確歸因,然後重整旗鼓。
比如,讓孩子參加比賽和考級,能夠培養孩子競爭意識、審美能力、自覺性等。但假如孩子在鋼琴比賽中遭受挫折。事後,一定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是准備不充分嗎?是臨場緊張嗎?是粗心大意嗎?是演出設施出現小故障嗎......總之要全面分析失敗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努力。
4.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增強自信心。
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害怕失敗就不敢冒險,不敢冒險就會錯失眼前的機會。」為了讓孩子不怕失敗,父母平時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即便面對失敗,只要你去思考,你也總能找到孩子在整件事中體現出的幾個閃光點。你准確捕捉到這些珍貴的閃光點,並告訴你的孩子,就有助於恢復他的自信心,增強他面對失敗的勇氣。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你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每日記錄本」。你可以教孩子在記錄本上這么寫:
今天是(年/月/日)
今天心情怎麼樣?
今天我完成了哪些事情?
今天發生了哪些美好的事情?
今天自己值得肯定的事情有哪些?
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註:最好只寫一件)?
我計劃怎樣迎接這次挑戰?
......
以上,可根據你家孩子情況做些調整。
當孩子遇到失敗,心情低落時,你可以跟他共同討論:「我可以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什麼」,你還可以提醒孩子:「打開你的《每日記錄本》看看,你一定會有所啟發。」孩子會從「每日記錄本」中看到自己每天的進步,會更有自信心,會覺得對他的生活和學習更有掌控感,也會變得更有動力。
5. 提升自尊水平,增強「回彈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將人的自尊成長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依賴型自尊,主要依賴他人肯定、表揚和比較產生自尊,又稱條件自尊。
第二階段:獨立型自尊。不依賴他人看法,是基於自我比較產生的自尊。
第三階段:無條件自尊。不需要任何內部和外部條件,就能維持自尊。
由此可見,那些害怕失敗的孩子,其自尊發展水平還停留在第一階段,還非常依賴他人的評價。孩子究竟害怕什麼呢,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害怕跟人比較、害怕被人超越,更害怕父母逼問「你為什麼就不能像xxx一樣?」(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比不過xxx、你沒有xxx聰明......」)
盡管在泰勒看來,第三階段的「無條件自尊」是一種高水平的人生境界,實現比例很低。但作為父母,我們不妨多跟孩子說些啟發式問題:「你怎麼看?」「你怎麼做到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還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此外,還可以增強孩子的「回彈力」,即提升孩子在面對困難、挫敗和威脅時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你要讓孩子樹立這樣的信念:人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要害怕行動,因為只有不斷地去行動、去實踐、去質疑、去反思、再次行動,你才能知道,原來自己這么厲害!
關於孩子害怕失敗的話題,暫且擱筆。最後,愛冪想說,在這個雞娃成風、內卷嚴重的當下,各位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對孩子超級上心的父母,你們辛苦了!
養娃是一個漫長而瑣碎的過程,難免會有糾結、心酸、失望......但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多教孩子一些方法,讓孩子自信起來,才能不懼失敗,勇敢邁向前方!
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網路,侵刪。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見!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和愛冪老師一起,讀懂孩子,教好孩子!
往期精彩回顧
拋妻棄子「隱形」10年,妻子病死仍不現身:沒有擔當的男人,有多可怕?
13歲男孩疑似猥褻多名幼童,兒童性教育太有必要!
16歲女孩遭親媽「逼迫」捐獻骨髓、......吸血鬼家庭里長大的女兒們,該如何自我拯救?
愛冪原創:如何面對分離焦慮,這7個小妙招真管用!
⑶ 心理學經典電影有哪些
1.《充氣娃娃之戀》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學看點:孤僻症,妄想症。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學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3. 《大象》 elephant
4. 《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學看點: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 Identity
心理學看點: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多重人格障礙。
2
6. 《火柴人》 matchstick men
心理學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7.《歌西卡》 gothika
心理學看點:犯罪心理學,失憶。
8. 《失眠》 insomni
心理學看點:嚴重失眠症。
9.《異度空間》 inner senses
心理學看點:精神分裂症。
10. 《美國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
心理學看點:雙重人格,精神分裂症。
3
11.《鋼琴教師》 la pianiste
心理學看點:繼《藍絲絨》以後最卓越的性心理變態電影傑作。
12.《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
心理學看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愛在精分治療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13.《死亡試驗》 das experiment
心理學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14. 《海灘》 the beach
心理學看點:假人性的貪婪,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心理學實驗。15.《記憶碎片》 memento
心理學看點: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4
16.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心理學看點:DID,身份識別障礙,多重人格。17.《靈異第六感》 the six sense
心理學看點:兒童心理學。18.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心理學看點:精神分裂症。19. 《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
心理學看點:亂倫、性心理變態。
20.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心理學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來訪者中心。
5
21.《心理游戲》 the game
心理學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22.《第八日》 le huitleme jour
心理學看點:唐氏綜合症。
23.《夢旅人》 picnic
心理學看點: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由此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24. 《一級恐懼》 primal fear
心理學看點:法庭中的心理學家,職業資格,犯人偽裝多重人格。25. 《本能》 basic instinct
心理學看點:弗洛伊德、性與暴力的本能。
6
26.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學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27. 《雨人》 rain man
心理學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28. 《藍絲絨》 blue velvet
心理學看點:展現了各種性心理扭曲的場景。
29. 《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
心理學看點:條件反射,厭惡療法,行為主義經典。
30. 《愛德華大夫》 spellbound
心理學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7
31.《穆赫蘭道》
心理學看點:佛洛依德釋夢,性扭曲,雙重夢境。強烈推薦,真的很好!
32《迷牆》
心理學看點:一部關於男性精神世界的分析救贖
33《電鋸驚魂》《七宗罪》
心理學看點:宗教信仰類救贖犯罪。行為主義。
34《蝴蝶效應》
心理學看點:連鎖反映,強迫症,精神幻想。
35《捉迷藏》
心理學看點:精神分裂,雙重人格,兒童心理。
8
36《香水》
心理學看點:信仰追求類犯罪,無概念犯罪。
37《維諾妮卡的雙重生命》
心理學看點:探討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是幻想還是真實。戀父情節。
38《飛行家》
心理學看點:潔癖,強迫症。
39《禁閉島》
心理學看點:人格分裂,被害妄想。
40《全蝕狂愛》
心理學看點:性別優越,性虐待
⑷ 6部心理學電影解壓治癒必看
6部值得N刷的心理學電影,拒絕迷茫,自我療愈,治癒心靈。
1.《從心開始》
心理學看點:心理創傷。主人公是一個9,11的受害者,他的家人都在這場災難中喪生。他從此一蹶不振,巨大的心靈創傷讓他一直生活在黑暗裡。很多時候我們在黑暗裡,找不到出口,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走出困境的路;而陪伴和溫暖的愛,是傷痛蕞好的解葯。
2.《死亡詩社》
心理學看點:教育心理學。這部影片激發我們思考:教育到底為了什麼?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好工作,有幸福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循環往復的教育下一代?在觀看過程中,你還會看到很多人性的東西,比如表達、信念、掙扎、意義。
3.《海邊的曼徹斯特》
心理學看點:心理創傷。該片講述一個個人的悲劇和大部分失意者的狀態他們跌倒後並沒有再爬起來,遺憾佔了他們人生的半長度;故事中沒有救贖,也沒有解脫,但這種遺憾恰恰是本片蕞好看的耐瞎地方,因為橡冊這才是人生啊,不是嗎?我們都有權利不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4.《心靈捕手》
心理學看點:精神分析。主人公威爾在數學方面有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後來在教授和朋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敞開心的大門,找回自我和愛情;在威爾找回自我的過程,你也會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沒有生活過的生活,不是生活。
5.《雨人》
心理學看點:自閉症,家庭教育。該片講述弟弟為爭奪家產,與患自閉症的哥哥之間的親情故事;看完你不僅對自閉症有新的認知,而且對家庭教育也有新的思考;影片的畫面超級治癒:金色的敞篷車,蔚藍的天空,青翠的大地,寬闊的道路。
6.《美麗心靈》
心理學看點:傳奇的精分患者。該片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Nash的真實經歷改編;英俊而古怪的Nash早年就做出驚人的數學發現,但他出眾的直覺一直受到昌如空精分的困擾;很幸運,他在愛人的支持下,和他的幻覺人物共處;看完讓人不由感嘆:愛真的可以治癒一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