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於謙主演的電影《老師好》
《老師·好》是由於謙監制,張欒執導,於謙、湯夢佳、王廣源、秦鳴悅、徐子力、孫藝楊、徐紫茵、郝鵬飛、郜玄銘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
該片以苗宛秋老師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師與學生們的「鬥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師生握鬧緩百態及純真情感。該片於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20年1月11日彎褲,首屆「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於謙憑借《老師·好》獲得2019年段模度榮譽推介男演員。
電影主要講述: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於謙飾)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接受著人們艷羨的目光和紛至沓來的恭維。
桀傲不馴的洛小乙(王廣源飾)、溫婉可人的安靜(湯夢佳飾)、新潮前衛的關婷婷(秦鳴悅飾)、大智若愚的腦袋、舞痴兄弟文明(郝鵬飛飾)建設(郜玄銘飾)、八婆海燕(徐紫茵飾)、奸商耗子(孫藝楊飾)……三班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
苗宛秋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即將走進的這個三班將會成為他以及他身邊這輛自行車的噩夢。三班的同學也沒有想到,這位新來的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影片評價
《老師·好》不僅藝術地再現那個時代的「真」——校園的天真、學生的率真、老師的真誠,而且熾熱地表達了那個時代的「情」——愛生的真情、朦朧的愛情、互助的友情。
這種「真」和「情」,以及它們各得其所的呈現方式,賦予了影片一種特殊的格調和魅力,讓蹩腳的故事變得有意思,讓粗糙的人物變得有血有肉。
有了這種「真」和「情」作為底色,電影內外的笑聲就脫離了段子的油滑,淚水也有異於煽情後的無感。而這種「真」「情」,正是教育類電影所缺的,更是當下越來越專業化的校園生活和師生關系中久違的。
B. 2019《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育人先要育心 用愛撐起希望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第35個教師節,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9月9日,萍鄉學院組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部分師生,在電影院全程觀看了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2019《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育人先要育心 用愛撐起希望
同樣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的我,從支月英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學到了、感受到了許多許多。
真愛對待學生。要對班上每個同學的家庭狀況、學習狀況、身體發育狀況等做到心中有數。用真誠平等的心態,永遠給孩子們帶去信心和希望。對那些離異父母的孩子,要與他們的父母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其家庭現狀,有情況第一時間與他們聯系;對留守兒童,及時了解其父母打工地,教會他們一些自護的知識,寒、暑假鼓勵他們與父母親密接觸;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了解其學生困難的原因,有些許進步就要第一時間進行鼓勵,與他們呼吸相通,憂樂與共……
育人從育心開始。我們當老師,最重要的是「傳道」,教育學生怎麼做個有用的人,做個感恩的人。慶幸的是,在教學中,班上的孩子們會把家裡的油壺進行加工,再用網上購買的材料進行手工上漆,自己動手畫出他們心中的花瓶,親手種上代表著希望的種子。孩子們還會利用勞動實踐的時間,動手摘上幾個小時的茶葉,並捐上自己一天的零花錢,只是為了去陽光益智中心看看那些跟他們同在一片藍天下的孩子。他們會因為母親的起早摸黑准備的學校便當而有所感受;他們會因為一個裝病的謊言讓父親淋上一身雨而內疚;他們會因為父母出門在外掙錢的不易,而知道節省,更加孝順身邊的親人。
從教十五載,我盡自己的心,努力做一名無愧於心的老師,以後也將帶著一顆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繼續執教。堅守才有希望,我將以支月英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激發智慧的火花,去註解思考的問題,去贊揚回答的嘗試,盡自己所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2019《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頭頂明燈心更堅
對於支月英,我是敬佩的。從她身上,我看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她把教育工作當成了畢生奮斗的事業,把讓孩子擁有讀書的機會當成自己的使命,在平凡中見真情,在細節中見真心,她是一個有心的教師。
相比支月英,我是慚愧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著,我捫心自問,與她相比我還有很多差距。對於學生的付出,對於工作的努力,對於教育的熱愛都遠遠不夠,我們要像支月英那樣,始終不忘初心,始終心系學生,始終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育道路上走直,走遠。
學習支月英,我們又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無私大愛的教師榜樣,她是一把尺,更是一面鏡,讓我們可以審視自己。我們常說,教師要有師德,要做一個有師魂的教師,而支月英這樣一切為了孩子,無私奉獻,不正是最有力的體現嗎?
向支月英老師學習,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更不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成為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什麼,社會賦予了我們怎樣的使命?最美鄉村女教師支月英的事跡,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點亮了無數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那一盞明燈,而那盞燈也必將使我們在今後的教育道路上更加堅定地向前。
2019《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獻身教育,甘為人梯
支月英老師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三十多年,深刻詮釋了執著和奉獻。能有一位這么優秀的教師留在山裡,是山裡娃的幸運,是山裡人的幸福。
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教師的感人事跡,讓我和大家感覺到暖意,她在深山裡潛心育人,展現了築夢路上炎黃兒女的精氣神。作為同行的我,感覺離她還有很大差距,這激勵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每個黨員教師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提高做學生工作的能力,了解學生真正的需要,明確教學工作的著力點,努力把和學生有關的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做好做精,真正給學生帶來實惠。
學習榜樣,爭當榜樣。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認為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首先,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獻身教育,甘為人梯。其次,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努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挑好肩上這副教書育人的重擔,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2019《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學習榜樣,重拾動力
這是我進入教師這個行業的第三個年頭,一名山區的人民教師。也許是一直以來我的授業恩師給我的印象都特別好,才讓我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這條光輝之路,讓我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的快樂,也感受到支月英老師堅守貧苦偏遠學校那份毅力的源泉。
支月英老師是全國眾多優秀教師中離我最近的榜樣。當我看到她的事跡時,我的心裡一股羞愧的感覺油然而生,或許是曾經那萌生的退意抽了我一耳光,或許是物質需求逐漸蠶食精神需求的改變。支月英老師的形象亮得刺眼,就像幽暗黑夜裡的一束白光,這使得我開始重新思考「教師」這一詞語的意義。
仔細想來,支月英老師其實並沒有多麼地特殊,她只是把「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終身學習」這五項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做好而已。而根據我的記憶,這正是我們聘任老師這個職業的考試內容之一。
人們常說,一件事情要做到,也許很容易;而要長期做好,就非常難。支月英老師無悔的堅持就像我職業之路上的導航燈,讓我重新拾起了動力。我堅信,身邊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支月英老師」這樣無私奉獻的教師涌現。
2019《一生只為一事來》故事原型
2月8日晚,「國人年度精神盛宴」——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在京揭曉,功勛科學家孫家棟、火海救人英雄王鋒等10人光榮當選,「特別致敬」大獎頒給了勇奪里約奧運女排冠軍的中國女排。
【頒獎詞】你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辮。
C. 2019年11月27日 姚麗老師《兔子洞》電影解析復盤
1. 電影《兔子洞》講述了一對夫妻在失去4歲兒子後,他們的世界變得灰暗無彩。
2. 女主試圖通過消除兒子的記憶來面對痛苦,收起畫作、玩具和衣物,甚至要求丈夫丟棄車上的兒童座椅,賣掉房子。但逃避和遺忘並未減輕她的痛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通過自我安慰來走出痛苦,但問題逃避不得,必須勇敢面對。
3. 男主則活在心理否認中,不願接受孩子已逝的現實,沉浸在對兒子的回憶中,沒有意識到現實。
4. 面對痛苦,我們應接納它的本來面目。情緒無好壞之分,認識、了解並轉化痛苦是我們應做的。
5. 無論男女主如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在支持和守護他們,這種無條件的愛促使他們不斷嘗試重新融入生活。
6. 接受了過往的痛苦,我們的生命將得到升華。正如電影中媽媽說「其實挺好」,痛苦和釋然、愛和力量都存在。面對並接納過去,它才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我們質量的提升。雖有缺憾,但偶爾想起,也覺得美好,因為生命中有更多使命和角色等待我們去完成。
D. 2019觀看熱映影片《老師·好》有感:致我們最好的時光
《老師·好》確實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在注重學生個性描畫的同時,也花費了很多筆墨去描繪老師。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老師·好》觀後感,僅供大家參閱。
《老師·好》觀後感1000字
電影講述了苗老師(學生送外號苗霸天)與三班孩子從高一到高三,三年間普通、平凡的故事。學生高一剛接觸苗老師時對他是怕,後來受不了他的專制管理,開啟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師生大戰,大戰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索展開,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學生漸漸理解了老師。知道他是當年的高考狀元,卻因時代原因與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語文老師的鼓勵下,他報考師范,成為一名語文老師,並被分配到縣城任教。這些經歷,也成了學生們努力的動力,三班的班長安靜就發誓非北大不考。但命運常常不如人願,安靜為了幫因給學生補課被停職的苗老師說情,歸途中出車禍,沒法參加當年的高考,之後連續兩年去考,也沒考好。
如果用一兩個關鍵詞概括觀影人的表現,大概是笑和淚比較合適。整部影片充滿了喜劇色彩,苗老師的嚴厲、與學生間鬥智斗勇,學生捉弄、報復老師等情節都是以詼諧、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現的。因此,觀影現場爆發出陣陣笑聲。笑聲結束,時不時又會傳來抽泣聲。是的,是影片中的師生情、同學情深深感動著我們。同時,雖嚴厲但心中有愛,為學生著想,正直優秀的苗老師受到不公正的處罰,也引人深思,他在學生畢業之際選擇離開叫人不解。
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得益於導演藝術上亦庄亦諧、庄諧並用的處理。這是一個相對嚴肅的主題,但是編劇、導演並沒有將其處理得特別高大上,也沒有弄得如《全城高考》般沉重,更沒有《青春派》那樣搞笑。
這部影片選材校園生活,關注師生關系,思考什麼樣的老師是優秀老師。高三畢業之際,苗老師悄然離開,應該是當下對那個年代教師的一種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個優秀教師?算嗎,似乎不對,他將當年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學生頭上,逼著學生去實現。可這難道又錯了嗎?他愛學生,為班裡長腦瘤的學生捐了一個月工資,到處找回混混隊伍中的男一號。他悲傷著學生的悲傷,快樂著學生的快樂,時時督促學生爭分奪秒的學習。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優秀嗎?可他沒有私心嗎?當然有,學生的好成績能給他好聲譽。但他不收補課費,免費給學生補課,又說明了什麼?
這些只能說明,這部影片中的苗老師是立體的、多元的、復雜的。現實中的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影片結尾,三十年後,白發蒼蒼、顫巍巍的苗老師拄著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靜,也許是發現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那是不合理的。他當年的離開是反思,三十年後的看望是愧疚,是懺悔!
身為老師,影片中的許多鏡頭在我的育人歷程中也真實出現過,我與學生間也發生過“自行車”故事,我也有過如苗霸天般的強勢、專制,也憑借一己之力努力為貧困生拉資助,也與學生上演過聚聚散散的故事。這些,不是一兩個詞,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應的。以“每個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當然也有離別的痛苦...”(大意如此,記不準了)開頭、結尾。
最讓我感動之處,是片尾將所有參演人員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沒有一句台詞的演員。這應該是對每一個勞動者的尊重。
《老師·好》觀後感
最近閑來無事,就與好友相約某達影院,看這一部似乎又一“俗套”的電影。
“八十年代”在近幾年的影視作品中並不鮮見,電影《老師·好》同樣將背景聚焦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無論是小賣部的無花果、汽水和冰棍兒,還是珍貴的錄音機、自行車,全片的布景和道具陳列無不烘托出一個切實屬於八十年代的氛圍。與以往的青春片不同,電影極其難得地將視角放在“老師”這個身份下,講的是以教師苗宛秋為核心的三班一幹人等的八十年代中國青春。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聽過高中老師諸如“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等上了大學就幸福了”、“現在還有老師管你們,等上了大學,就算想要被老師管,老師也不來管你們了”的共同訓誡。回想看看,恐怕其他任何國家的教師都不會比中國的高中教師操心更多。
電影中的“苗宛秋”正是這樣一名典型的人民教師。
苗老師並不完美,他有種種缺點。譬如說他有些古板,不夠“民主”,也不擅長學生們打成一片。他多少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有些偏見,在乎榮譽,相當看重學習成績,偏愛傳統意義上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安靜。
可也正是這樣的苗老師,拮據的他為學生捐出自己的工資;他堅守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不願腆著臉為分房子與校長爭論;彼此不熟悉時,他看見洛小乙給孩子買冰棍會驚恐大呼“丟掉!”,但他也會戰戰兢兢將桀驁不馴的少年從街頭混混的酒局喊回家;他斥責安靜浪費時間為老同學補習,又主動利用晚上的私人時間給不認識的學生免費補課。這樣的苗老師平凡、普通又正派,看似只會將“成績”當作評判標尺,實際又發自內心疼愛學生,希望他們走上正途。想必大多數人的學生時代都碰到過這樣的老師吧。
1965年,苗宛秋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家庭關系,他沒能如願進入心中的神聖殿堂。1966年,高考被廢除。從此這張錄取通知書成為苗宛秋的心病,倘若他當年念了北大,如今還會在某個小鎮某所學校為某套房子摧眉折腰嗎?十年過去,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考上大學幾乎等於改變命運。苗宛秋對於安靜的器重,實際是自身不得志的投射,他將未競的理想放在安靜身上,也深知高考對於這些年輕人的重要性。
直到很多年、很多年以後,他們摔過人生的跟頭,這才慢慢理解老師當年的嚴格、苦口婆心,明白他的嘮叨究竟飽含多少殷切的期望。電影通過安靜的失利完成“苗宛秋”這個人物的成長,他最好的光輝歲月不在過去,而是和那群學生們鬥智斗勇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