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很火爆,幾乎每部影片都贏得很不俗的票房成績,而且還引來了許多的話題。目前又一部印度電影上映了,那就是《嗝嗝老師》,這部影片的熱度很高,相信不少觀眾都很好奇《嗝嗝老師》講了什麼故事?電影主要圍繞女主人公奈娜展開劇情,患有抽動穢語綜合征的她,在找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不少的麻煩,最後奈娜是怎麼克服困境的?一起了解一下!
《嗝嗝老師》劇照
奈娜的努力沒有白費,最後通過努力用正能量征服這些叛逆的學生,最後師生協力成功逆襲。奈娜經常在講課的時候嗝嗝,因此被學生們稱為嗝嗝老師;。《嗝嗝老師》是一部校園勵志題材的影片,奈娜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不光自己要克服病症,同時還要征服學生,這樣一部正能量影片值得觀看!
2. 印度電影老師打嗝叫什麼
印度電影老師打嗝的影片名叫《嗝嗝老師》。
相關資料: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是由印度YRF電影公司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的校園勵誌喜劇電影,由西達夫·馬賀拉執導,拉妮·瑪克赫吉領銜主演,內拉吉·卡比、薩欽、蘇普麗雅·皮爾加卡爾、羅特·薩拉夫等聯袂出演。該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瑪瑟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該片於2018年10月12在中國內地上映。
3. 《嗝嗝老師》:世界上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
《嗝嗝老師》是印度的一部喜劇電影,雖然是喜劇片,但是卻能讓人在看過,笑過之後有更多的思考,讓我對老師這一份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近幾年來,印度電影在中國的市場反響還是特別不錯的,尤其是一些高分電影本身所傳播的價值觀和思想都很正派,很值得一看。比如去年上映的亡靈題材的電影《尋夢環游記》,比如親情系列的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影片,看過之後許久依然還能耐人尋味,實屬不易。
什麼是好的電影,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答案,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非要是大製作,大手筆,大牌明星上陣,比起這些,我更注重的是電影所表達的內涵,以及要向觀眾傳達什麼,看完之後又能否使人產生思考。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或者說成功的電影一定要是一部能夠讓人有共鳴,有所思考的電影。
恰好《嗝嗝老師》這部影片就是如此,貌似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在老師這份職業上落腳,但其實不然,電影本身更深層次的東西還需要我們挖掘。它直擊的不是一個說話有所缺陷的老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和不公平的待遇,而是教育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教育機會不公平的現狀,教師的差別對待,甚至是教育歧視貧窮現象的根深蒂固對貧民窟的孩子所造成的傷害。
可是,貧窮真的是一種錯嗎?貧窮是那些貧民窟的孩子能選擇的出身和命運嗎?為什麼他們從一出生就要忍受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們難道就該被教育者放棄嗎?
奈娜老師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這個世界上只有壞老師,沒有壞學生,一切好的教學都應該是從愛出發的。
記得電影中有一段台詞是這樣說的:你的生活一直停留在你寫滿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你能忍受它,它將會成為你飛翔的助力不是嗎?
這是奈娜老師告訴她的學生的,讓恐懼成為自己飛翔的助力,不斷努力地證明自己可以,甚至是更優秀,讓所有人都不會再去輕視你。
可是對貧民窟的孩子來說,得到一個受教育的機會的確已經足夠艱難,但是就算如此艱難,他們在主流社會中仍然不能被同齡孩子所接受納,她們渴望得到朋友,渴望得到夥伴,渴望得到老師同樣的對待和關懷,可僅僅因為貧民窟的出身,就足夠讓他們失去一切可以被公正對待的機會。
他們也曾努力過,也曾試圖去融入過那些所謂的主流價值觀的圈子,可是結果呢?被排擠,被侮辱,所以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不公平,去無聲的抗議,他們使壞,他們逼走老師,他們招搖過市,說到底就是為了引起所有人的關注,因為他們太缺少被矚目的條件,既然不能靠著優秀,那不如就一壞到底吧。
幸運地是,他們最終遇到了一個好老師,成為了他們迷惘的人生中的一座耀眼的燈塔,讓逐漸迷失在各自生活中的他們找到了方向,並且為之用盡全力的抵達岸邊。
奈娜老師的出現,使他們每一個人關於未來的命運在那一刻開始發生巨變,開始與之前既定的航道全然不同。
很多年後,他們終將走出了屬於他們每個人自己的路。
4. 隔隔老師經典話(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帶來的啟示)
原創: 大嵐子 山嵐教育
這兩天「包場」圍觀了一部口碑不錯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劇情還是熟悉的配方,但溫情的畫面、舒緩的節奏、激揚的力量,卻給山嵐教育團隊帶來別樣的溫情和深情的感動。
文 | 大嵐子
本片講述一位患有圖雷特綜合症(面部神經間歇性抽搐,經常不受控制的發出奇怪的嗝聲)的女主人公奈娜從小因為自己的病,經常被別人視為怪物,屢次應聘教師屢次失敗,但依舊不變成為一名老師的初心。
好不容易收到母校聘書,但卻接手了全校最叛逆,成績最差的9F班。為了讓學生們擺脫成績墊底的困境,奈娜老師帶領孩子們上演一場幽默與溫情同在的校園青春勵志故事。
1
欣賞的力量,發現的眼睛
——「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其友好相處是每個人的功課。
影片的開場奈娜面試時不停地打嗝,坦然的說經過這么多年,自己已經可以和「它」相處的很好。語境即心境,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理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所以之前七個班主任都無法接受的9F班的「壞孩子」的時候,奈娜才能說出那句:「他們不是壞,他們只是淘氣而已。」
我們每一個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出現一個相對比較明顯的,對孩子的寬容和欣賞的時間節點。
在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之前我們對小朋友都是很寬容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給你帶來驚喜的同時,經常也會帶給你驚訝。可這時候的我們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因為這就是小朋友的成長節奏。
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你會發現從前的想法變了,對孩子不再那麼寬容了,這時候來自社會,來自同學,來自家長們的眼光,甚至攀比之心,這樣的一些壓力就隨之而來。
當老師跟與家長溝通是說到孩子某一學科成績不是很理想時,你會很著急,迫切希望孩子的每一個學科都很棒。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對待孩子就變得非常非常嚴格,這個嚴格的背面不僅僅是社會的各種壓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沒有完全接受。
當孩子不在只有你們的小屋裡生活,而是要面對社會的復雜,競爭的環境,這是的我們就會不自覺拒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不再那麼寬容了。
如果我們可以像影片中奈娜老師那樣,能接受並且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融洽,就會理解9F班的這群學生其實不是壞,只是淘氣而已。這種感覺會讓一切就變得不一樣。
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帶著發現的眼睛,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是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2
發現的力量,你就是奇跡
——培養正確的榮辱觀
每每看到一個社會新聞或是令人感慨的影片時,總有一個詞彈進我們的對話框——「三觀」。
三觀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在對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對事件有了更多認知,對人生有了更多閱歷和思考,然後慢慢形成的。
但是在學校里我們更容易培養的就是榮辱觀,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褒獎,什麼是被尊重,什麼是恥辱。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每次考試,兩張試卷,一張選擇填空題,一張解答大題,當答完這兩張卷子的時候,放下筆,靠在椅背,看到那個考場的同學還在奮筆疾書的解答著第一張試卷時,心中那種自豪感,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很多孩子在拿到運動比賽的獎狀,獎品時,都會有很光榮的感覺,接受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祝賀。
這種感覺有多重要呢?當我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沒有了考試,比賽,可是曾經給你帶來的自信,光榮的感覺會像一支火苗在你的內心深處一直燃燒著,激勵著自己。
在學校這個集體環境中,或者是家庭這種個體環境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可以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了解什麼是光榮。
英語里有一句話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衡量什麼你就得到什麼。
如果你衡量成績的標準是獎項,那就只是教書,教知識。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分數高就是光榮的,他們會像影片中的那個9A班的男孩,單純的追求分數不管用什麼手段來達到目的,保住他手裡的那個級長徽章,走向一種學習的極端。
但如果你褒獎的是一種品格,會讓孩子們認為堅持不懈是一種光榮,讓他認為自律,誠信是一種光榮。這就是在育人。
教育不只僅注重教書,育人,更在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學會用發現的眼睛,挖掘孩子內在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在內心深處培養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3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沒有優劣,只有差異」
9A班和9F班之間差的是BCDE這些字母嗎?9A班學生和9F班學生之間差的是成績,和參加學術競賽能力嗎?影片的最後F班的同學在比賽中舉起了獎杯,給出了我們答案。
孩子和孩子之間本沒有優劣,只存在差異。
之前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的張弟校長接受山嵐采訪時說:「在學校你會發現有許多孩子,他們的成績不一樣,有好有壞,但是他們離開學校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自信。這是因為在學校里邊,我們會因為不同而去找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然後我們將這個亮點放大,讓更多的學生看到。這樣培養出來的自信心是可以伴隨他們一生的。」
現在的教育環境,由於師資的不足,在對待孩子方面普遍都是「一刀切」模式。一個班級35個學生,講著一樣的知識,留著一樣的作業,考著相同的題目。
就好比幾個人比賽跑步,有的天生跑得快,有的不能跑,把這些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線一定是層次差別明顯,失去比賽的意義了。
「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 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林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到:「正因為人和人的不同,我們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
4
希望的力量,未來為你而來
——當下不重要,朝著正確方向持續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在美國有一位校長他當時做了一個改進,原來學生成績是分為A B C F四個等級,F的意思就是failed,失敗,不及格,後來這位校長把學生的成績改成A B C NY,NY的意思not yet,還未達成,還需努力。
這兩種思維模式在教育里叫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思維模式。
固定模式的理解就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了,不會再改變了。就像那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而成長模式,就是現在什麼樣不重要,每個人都是可以成長改變的,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重要。
為什麼嗝嗝老師要領9F班的學生們在屋頂放飛他們寫下的那些讓他們厭恨,恐懼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寫出來,放下去。
即使生活在貧民窟不重要,調皮搗蛋也不重要,成績不好也不重要,要知道你們的來是有成長性的,眼前的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們飛翔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水彩紙上畫水彩,畫布上畫油畫,國畫用宣紙,速寫用毛邊紙,素描用素描紙,單單畫幅畫,用紙就有這么多分類,更何況是教育孩子。通過教育和受教育,讓我們變得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5. 《嗝嗝老師》評價怎麼樣
《嗝嗝老師》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類電影,口碑很好。
這部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征而不停打嗝的奈娜,帶領學校最差班的14名來自貧民窟的學生「逆襲」的勵志故事。創作者並沒有滿足於敘述「嗝嗝老師」個人的奮斗,而是將視野投向印度當下真實的社會現狀和教育問題,聚焦「缺陷」個體的不幸與幸運,聚焦他們融入主流教育和社會的可能性。
在復雜的東西里總結規律,把規律精簡成公式,公式就是化繁為簡,能不能熟練運用公式就看用這個公式做了多少訓練,也就是公式不變數字變,大量訓練讓公式更熟練。
當然,這部影片的結局是令人欣慰的,所有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都擺脫了平民窟的生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正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他們身上印證得淋漓盡致。整部片子對於觀看者特別是教育者而言,真的有著很大的啟示意義。
6. 嗝嗝老師電影她不停扭頭啥意思
這是因為她患有妥瑞氏症,也稱妥瑞氏綜合症、吐雷氏症、吐雷氏綜合症這種症狀的患者會不自主動作,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臉部扭曲、聳肩膀、搖頭晃腦;及不自主出聲,包括清喉嚨、大叫或發類似「干」的怪聲。就是類似電影中不停扭頭的動作
更早的一部電影《叫我第一名》中描述的也是同樣患有妥瑞氏症男孩,努力成為老師的夢想,並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電影資源可以滴我~
7. 超高口碑佳作《嗝嗝老師》,這部電影在印度片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嗝嗝老師》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在印度片中屬於比較高水準的作品。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具體評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師帶領一群差生的逆襲,《嗝嗝老師》藉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雞湯雖然稍顯老套,但電影以喜劇手法對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信條中,其既有著感人肺腑的共鳴,也對現代教育體質所存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單是印度,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也有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俗語,對階級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師》雖然帶有著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這樣的電影仍舊能帶來足夠的感動,願所有學子的求學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這樣的老師。文/夢里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