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地下電影和正常的有什麼區別
分類: 娛樂/明星 >> 電影
解析:
地下電影
專用名詞,它來源於上世紀5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秘密放映個人製作的實驗性影片的運動,不久後就泛指西方的一切實驗電影。在西方,它一般說來都不會在院線上映,內容上比較遠離「主流」,觀眾一般是年輕人。在西方,它的實質是區別於主流電影、具有實驗色彩的影片。
而在中國,上世紀90年代之後興起的「地下電影」,顯然與西方的實驗影片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未經審查、游離於電影發行體制之外的影片,當然,這些影片一般也帶有實驗色彩,有著對藝術的大膽探索。
在第六代導演張元、賈樟柯等人的眼裡,「地下電影」並不是一種對現行電影體制的對抗,而是為了填充主流電影所不能涉及的空白,它能夠比較充分地表現那些「邊緣化」的生活方式。並且,它可以蔑視電影生產的商業法則和工業化生產方式,通過提供新視角,和一些常被人忽略的事情,來帶給觀眾新的藝術感受。
「地下電影」較多地出現於第六代導演手下,但第五代導演如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等,也曾經分別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等片歸屬此類。
一部影片沒有接受或沒有通過國家電影局的審查,而成為「地下電影」,大致有幾種原因:或者是拍攝之初就投資極少,採用16毫米的膠片,只想小圈子內流行;或者是最初影片的取材就不合「大眾口味」,只想追求一種藝術一種對生活的表現;或者是不待審批就提前拿到海外的電影節上參與評獎……原因林林總總,但它們根子上,與電影生產方式的逐步多元化、海內外資金滲入電影市場、國家電影工業有很強「計劃色彩」等三大因素緊密相關。
近年來,「地下電影」中的一批優秀影片頻頻在海外電影節上獲得大獎,並且其中幾部影片最終通過了審查,可以在國內公映,比如婁燁的《紫蝴蝶》、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賈樟柯的《世界》等等。
一般來說,由於「地下電影」無法進入正常的發行渠道,普通觀眾很難看到。它們在國內的傳播,主要通過高校的觀影組織、電影酒吧等來實現。
現在能感覺區別了吧
② 有人看過電影《黃土地》么陳凱歌導演的早期作品。急需一篇影評。
《黃土地》:一個奇跡
——《黃土地》我見·語義篇
《黃土地》,實在是值得宣傳,值得評價。它是一部「奇」片,一部實驗電影,一部先鋒電影,這在建國35周年來的中國電影中確實是罕見的。《黃土地》是一個奇跡。
我曾一口氣讀了《當代電影》1985年第2期,其中李陀與鄭洞天的評《黃土地》的文章評得好,評得深。電影有創作勇氣,影評有理論勇氣。我完全同意李、鄭兩人的有說服力的、充分肯定該片的觀點。在同期刊物上,李興葉在一篇1984年國產影片的綜述中,甚至是把《黃土地》一片列在全年144部影片領銜首肯的4部影片之冠!由此也見出《當代電影》雜志的編輯勇氣(該期關於純粹《黃土地》的專評就有4篇!)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當代電影」的「當代」勇氣,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電影研究」的「研究」風格!
[因此,對該片,似乎該說的都已經被有遠見卓識的影評家們說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但又似乎總還想說點什麼;不說,實在於心不甘……]
我曾注意到,《黃土地》的電影大海報上有一個片名的副標題,叫做「萬民篇」。顯然,影片《黃土地》決不僅僅是要向我們講一個在陝北農村封建包辦婚姻制下一位少女的逃婚故事;其真正的語義內涵,似乎是要非常宏觀地來揭示中華民族這塊古老黃土地與其古老民族(萬民)民俗實即民族根性的切切難分的依存聯系。說人民,尤其是農民,是土地之子,絕不是什麼新鮮之辭。但看了《黃土地》這部影片,會使你真正懂得,這種說法,實已不是一種一般習慣語中的象徵與比喻式的修辭,而當真是一種恰如其分的陳述式的寫照。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密切到如此地步,以至於前者似乎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沉浸於土地之中;土地之黃色滲透到民族萬民的肌膚的毛孔之內和血液的細胞之中,甚至生成了中華民族萬民的黃色人種!正因為此,這一土地上的人們的性格就得按著這土地的性格來規范——調子色彩之低沉、變遷節奏之緩慢,等等。而地,就等於天,或者說來自於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黃土地決不是人為的,它是天造的,天賦的,是先於人、先於萬民而存在的。於是,「信地」歸根到底是「信天」!難怪那裡唱出了如此深沉(作為地之性格)又是如此高揚的(作為天之性格)的「信天游」!也難怪影片最終還是把視角的注意中心由黃土地轉向了蒼天!那萬民「祭天求雨」的驚心動魄的一幕,決不是電影編導故弄玄虛、力求製造傳奇效果的「獵奇」;它是真實的,又是典型的,濃縮著這一黃土地上的萬民命運的深刻的必然性——人們貧瘠到形成這樣一種風俗:哪怕在最豪華的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不過,「木魚」作為當地物質生活的觀念化的形象載體,倒自發地成了一種真正的文化(它是木雕,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不過在這里卻被扭曲成食慾的對象而非審美的對象!)這正是貧瘠生成的文化。而對這種貧瘠文化的揭示,集中表現在「門聯」上。翠巧家門聯上寫的「字」,就是阿Q式的「圓圈圈」。它就是「○」的文化。不會寫的人也不是就沒有感情,但是也僅僅只有感情。因為感情的表達找不到觀念化的概念思維的方式,似乎文字還沒有發明;而沒有文字,原因在沒有思維,似乎也沒有必要思維,所以也沒有說話的習慣——翠巧爹說話「惜字如金」;憨憨雖常「半張著嘴」,卻沒有音響,乾脆被翠巧判定「我兄弟不會說話兒」(第186鏡)。而一旦聲帶需要振動,全都變做歌;無論憨憨、翠巧與其爹,都有這種表達感情的最高爆發的特異功能。換言之,沒有思維只是沒有抽象思維、哲學思維,但是不是沒有感情思維、形象思維。不過雖說開口能唱歌,但開口主要是吃飯(歌被貶為「酸曲」)。人一輩子幾乎只承擔著傳種工具的使命:只有皮肉,沒有精神;因為只需皮肉,不需精神;所以結成的夫妻叫做僅僅是為糊了口好傳種的「米面夫妻」。而米面則來自黃土地,而黃土地的命運則靠著蒼天!因此,「祭天求雨」就不能不是黃土地上的萬民得以生存繁衍下去所最終必須皈依的宗教方式,是到窮途末路的萬民的唯一歸求。萬川歸大海,萬民(命)歸蒼天!中國的俗話「民以食為天」,可以加一句:「民以天為食」!所謂「靠天吃飯」即是了。
然而,人雖生於地且成於天,終究仍不甘於作為蒼天之奴隸,亦不願等同於地上之草木。顧青這個「公家人」作為包括農民土地革命在內的整個中國現代社會革命的星火,點燃了黃土地上新一代像翠巧、憨憨這一類真正有靈性的草木;延安(作為被革命解放了的黃土地)的鑼鼓方陣,象徵並預言著這場人類東方歷史上即黃土地上的大革命的爆發力與不可阻擋的席捲之勢;作為所面對的千古蒼天、千古黃土地,它既是躍鼓揚威的大示威,又是一種迫不及待的深沉的呼喚!
影片實際證明:這場現代中國社會革命(廣義地說,包括著今天四化建設中的社會全面改革在內)的深遠意義,決不僅僅是在斗垮幾個地主與惡霸專制的政治民主化,也不僅僅是在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反剝削、反壓迫的社會正義性;它表現的是在我們整個古老民族從骨肉到精神的即從自身機體的根底的脫胎換骨——這也正是影片作為高潮的最後一個鏡頭的巨大隱喻之所在:直接與憨憨奔向這場革命(以顧青為目標)的動作相對抗的巨大逆流,不是作為黃土地上的統治階級的地主及其統治機器(影片自始至終沒有出現一個這類反動勢力的政治代表人物),而正是黃土地上的萬民——這赤條條的幾成走肉的芸芸眾生!這是影片的一大發現。其中包藏著滋生於黃土地的整個民族萬民的深沉的悲劇性——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的優越性到哪裡去了?它們在黃土地的萬民身上還能見到多少?
不過,由於編導的這一發現——萬民的民俗的落後愚昧,始終是與無情的蒼天、與貧瘠的黃土地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的水平聯系在一起,也就為這種民族根性的產生找出了其所客觀依存的自然歷史基礎的根源。這就不僅僅是在闡述與記錄一種民俗文化學(只是表層結構),而是在檢討與揭示一種政治經濟學了(進入深層結構)。也因此,編導才會對在這種民族自身根性的惰性力下的每一個具體的人——中國農民,產生深深的同情與嘆息。而影片從這一發現所帶來的審美評價,也就成了對我們整個民族命運的(是歷史的與文化的,也是政治的與經濟的)深沉的反思;而對民族萬民中的每一分子,就從其愚昧中見出純朴,從其落後中見出忍耐,從其艱辛中見出剛毅,從對其的反思批判中寄予最深厚綿密的眷戀之情,甚至要為千百年來民族萬民在如此的黃土地上、如此的自然歷史苛刻條件的壓抑下竟還能生存繁衍下來卻不被泯滅而驚贊不已!這就難能可貴地從歷史的惰性力中見出其多少含蓄與積淀著的動性力與生命力。這難道不是中華這一特定民族的一種歷史的偉觀、一種歷史的奇跡嗎?從表層進到深層,反思批判轉換生成了審美肯定,美在對丑的揚棄中也隨之被發現了。這是真正本質的民族的美的真諦的發掘出土。而能以一部不到百來分鍾的電影,基本准確地概括地再現出這種美的發現、奇跡的發現,也就使《黃土地》這部電影本身成為了中國電影獨特的藝術美的一種奇跡。
③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的片段。好像是在沼澤地。一匹白馬在往下陷。一女孩拚命拉白馬。有誰知道是什麼電影
《沼澤地》。
《沼澤地》是2014年9月19日上映的一部西班牙懸疑電影,該片由阿爾伯特·羅德里格斯執導,勞爾·阿雷瓦羅、哈維爾·古鐵雷斯、內瑞雅·巴德洛斯等共同出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西班牙,為了調查一起位於沼澤地小鎮的少女失蹤案,兩位思想觀念完全對立的警察從馬德里被派往小鎮共同破案的故事。
角色介紹
1、Pedro
演員:勞爾·阿雷瓦羅
一位年輕的警官,正義感十足,帶著使命而來,一心想著破案,不辭勞累,稱得上最稱職的警察。和年長的Juan摸排線索,追查真凶,最後終於偵破案件,殺死真凶。
2、Juan
演員:哈維爾·古鐵雷斯
一位年長的警察,經驗豐富且手段暴虐,在調查案件中,同樣的不辭辛勞,追查線索,和年輕的佩德羅一起完成了案件的偵破。不過後來,佩德羅還是發現了Juan曾經的罪行。
④ 什麼是地下電影
地下電影(underground film)在電影史中是一個專用瞎卜名詞,它來源於對"五十年代出現在美國的一個秘密放映個人製作的實驗性影片的運動"的命名,"不久後這個詞就被用來指稱美國和西歐的一切實驗電影" ,顯然,中國的"地下電影"與所謂的"實驗電影"並沒有直接聯系 。
在西方具有完善的電影製作和磨叢穗放映體制的情況下,所謂"地下電影"一般說來是在非院線上映的電影,從內容上說會涉及到反主流社會、反政府、反主流道德等,而觀眾也一般是年輕人,其電影對於電影形式和電影本體的探索也是不遺餘力的,比如在美國每年都有一個"地下電影節"。
所以從一般意義上說,"地下電影"並非隱藏於地下或者在電影發行體制之外,而是區別於主流電影、具有實驗色彩的影片。
「地下電影」多呈現在網路上
通過網路搜索,幾乎找不到專門論述「地下電影」的文章,與「地下電影」有聯系的論述大多以「獨立電影」的命名出現,如《花之惡——90年以來大陸獨立電影的回顧》(張獻民) 、《中國當代獨立電影簡史》(周江林整理) 《獨立電影10年鄭友記》(程青松、程春) 和《關於中國當代獨立製片》(匿名) 等。文章中所提到的「獨立電影」大同小異,也沒有嚴格地對「獨立電影」這個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獨立電影」大多屬於「地下電影」。對於「獨立電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體制外導演和一些評論者渴望「獨立製片」和自由表達的願望;另一方面,也成為「地下電影」呈現在個別雜志和網路上的一種修辭和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