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部電影名,我們老師上課給我們看的,貌似是印度的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2007)
導演: 阿米爾·汗 / Amole Gupte
編劇: Amole Gupte
主演: 阿米爾·汗 / 達席爾·薩法瑞 / 塔奈·切赫達 /Sachet Engineer / Tisca Chopra / 維品·沙爾馬/ 阿皮謝克·巴真
類型: 劇情 / 兒童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
語言: 北印度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7-12-21
片長: 165分鍾
又名: 心中的小星星(台) /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 Like Stars on Earth
IMDb鏈接: tt0986264
對於8歲的男孩伊夏(達席爾·薩法瑞 Darsheel Safary 飾)來說,世界是充滿了驚奇和快樂的萬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夠想到的方式和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著交流,同時也充分的享受著大地萬物慷慨的贈與。可是,這樣的伊夏卻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 腦子里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在又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
雖然伊夏的新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但在內心裡,和父母分離的生活讓他感到悶悶不樂,這時,一位名叫尼克(阿米爾·汗 Aamir Khan 飾)的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見到的固守成規的老師不同,尼克主張讓學生們保留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由的發展。在和尼克相處的日子裡,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來。
望採納
⑵ 印度電影體現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哪些印度電影是貼近現實生活的
印度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比較推薦阿米爾·汗,米叔的作品很多都以抨擊現實問題為核心,但是他又處理的非常戲劇化,不必讓你看得特別難受。觀後會意識到問題又不會絕望而是抱著會打破這個問題的興奮感,這跟韓國、日本的一些現實題材看完讓人絕望相比還是很值得推崇的。
1、《三傻大鬧寶萊塢》,教育制度與階級差距。
伊西亞有著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夢想成為一名歌手。但是伊西亞生活在一個不自由的家庭之中,性格爆裂獨斷專橫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拳腳相向,並且禁止伊西亞唱歌追求理想。 疼愛女兒的母親鼓勵她帶上面罩在網路上唱歌,這個主意讓她獲得許多粉絲。然而就在這時候,父親調換工作,要求他們跟著自已到另一個地方去。
⑶ 《嗝嗝老師》真的「零差評」它在印度片中屬於什麼水平
《嗝嗝老師》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在印度片中屬於比較高水準的作品。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具體評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師帶領一群差生的逆襲,《嗝嗝老師》藉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雞湯雖然稍顯老套,但電影以喜劇手法對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信條中,其既有著感人肺腑的共鳴,也對現代教育體質所存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單是印度,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也有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俗語,對階級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師》雖然帶有著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這樣的電影仍舊能帶來足夠的感動,願所有學子的求學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這樣的老師。文/夢里詩書
⑷ 銆婂棟鍡濊佸笀銆嬬湡鐨勩岄浂宸璇勩嶏紵瀹冨湪鍗板害鐗囦腑灞炰簬浠涔堟按騫
涓浜鴻や負銆婂棟鍡濊佸笀銆嬮浂宸璇勬槸榪囪獕鐨勶紝瀹冨湪鍗板害鐗囦腑灞炰簬涓絳夊嚲涓婄殑姘村鉤銆傚獎鐗囪茶堪鎮f湁鎶藉姩縐借緇煎悎寰佺殑濂充富浜哄叕濂堝滅粡榪囨棤鏁版¢潰璇曞け璐ュ悗錛岀粓浜庢壘鍒扮悊鎯崇殑宸ヤ綔錛屾垚涓轟簡涓鍚嶄腑瀛﹁佸笀銆傜劧鑰屽ス琚鎸囨淳鐨勭彮綰у︾敓鍗存槸鍏ㄦ牎鏈欏界毊鐨勫︾敓錛屽氨嬈″睍寮浜嗕竴孌靛欒叮妯鐢熺殑鏁呬簨銆傝タ杈懼か路椹璐烘媺瀵兼紨澶勫コ浣滐紝鐢靛獎銆婂棟鍡濊佸笀銆嬩富瑕佹槸瀵瑰嵃搴︽暀鑲蹭綋鍒剁殑鍙嶆濆拰闅愬柣銆傝屼箣鍓嶅ぇ鐏鐨勩婃憯璺ゅ惂錛佺埜鐖搞嬪寘鎷銆婁笁鍌誨ぇ闂瑰疂鑾辯己琚滃潪銆嬨併婂皬钀濊帀鐨勭尨紲炲ぇ鍙斻嬨併婄炵樺法鏄熴嬬瓑鍗板害鐢靛獎錛屽畠浠閮借仛鐒﹀嵃搴﹀コ鏉冦佸畻鏁欍佺ぞ浼氱瓑闂棰橈紝榪涜屽悇縐嶉殣鍠誨拰璁藉埡錛岃繖鎴愪負浜嗗嵃搴︾數褰辯殑涓涓鏍囩俱
銆婂棟鍡濊佸笀銆嬭櫧鐒舵晠浜嬫儏鑺傝佸楋紝浣嗕粛鐒惰兘甯︾粰瑙備紬蹇涔愩傝櫧鐒朵笉鑷充簬闆跺樊璇勶紝浣嗕竴瀹氭椂涓閮ㄥソ浣滃搧銆傚湪鍗板害鐢靛獎涓涔熷睘浜庝腑涓婃按騫籌紝鍙g戠敋鑷寵佸ソ榪囥婅嫃涓廣嬨
⑸ 印度喜劇片《嗝嗝老師》,捕捉生活最動人畫面,感動是最低限嗎
一直對印度喜劇電影充滿好感,這一部《嗝嗝老師》也不例外,不用看都知道會是什麼套路,但依舊打動人心,一個生理上有缺陷的老師,一群社會底層的青少年,感動無疑是最低限,也不要苛責故事的理想主義勵志和套路化的情節。一是事物沒有完美的,二是沒有了這些,影片也不大可能有趣好看,也不大可能讓你感動。最後的結尾是點睛之筆,讓觀眾的注意力從勵志回到了教育的主題,也同樣是對主人公的升華。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讓知識回歸生活並賦予趣味,受人學識也受人道德,這是影片通過一位嗝嗝老師喚醒了久違了的對老師基本責任的呼喚,影片通過f班的逆襲大膽的顛覆了這樣的階級堡壘,好像一面清澈的鏡子反射教育的問題拷問教師的職責,只是電影里帶給人希望,現實中卻寸步難行。回歸教育的初心,在唯利是圖的當代已是妄想。你是怎麼看待這部電影的呢?
⑹ 隔隔老師經典話(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帶來的啟示)
原創: 大嵐子 山嵐教育
這兩天「包場」圍觀了一部口碑不錯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劇情還是熟悉的配方,但溫情的畫面、舒緩的節奏、激揚的力量,卻給山嵐教育團隊帶來別樣的溫情和深情的感動。
文 | 大嵐子
本片講述一位患有圖雷特綜合症(面部神經間歇性抽搐,經常不受控制的發出奇怪的嗝聲)的女主人公奈娜從小因為自己的病,經常被別人視為怪物,屢次應聘教師屢次失敗,但依舊不變成為一名老師的初心。
好不容易收到母校聘書,但卻接手了全校最叛逆,成績最差的9F班。為了讓學生們擺脫成績墊底的困境,奈娜老師帶領孩子們上演一場幽默與溫情同在的校園青春勵志故事。
1
欣賞的力量,發現的眼睛
——「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其友好相處是每個人的功課。
影片的開場奈娜面試時不停地打嗝,坦然的說經過這么多年,自己已經可以和「它」相處的很好。語境即心境,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理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所以之前七個班主任都無法接受的9F班的「壞孩子」的時候,奈娜才能說出那句:「他們不是壞,他們只是淘氣而已。」
我們每一個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出現一個相對比較明顯的,對孩子的寬容和欣賞的時間節點。
在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之前我們對小朋友都是很寬容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給你帶來驚喜的同時,經常也會帶給你驚訝。可這時候的我們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因為這就是小朋友的成長節奏。
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你會發現從前的想法變了,對孩子不再那麼寬容了,這時候來自社會,來自同學,來自家長們的眼光,甚至攀比之心,這樣的一些壓力就隨之而來。
當老師跟與家長溝通是說到孩子某一學科成績不是很理想時,你會很著急,迫切希望孩子的每一個學科都很棒。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對待孩子就變得非常非常嚴格,這個嚴格的背面不僅僅是社會的各種壓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沒有完全接受。
當孩子不在只有你們的小屋裡生活,而是要面對社會的復雜,競爭的環境,這是的我們就會不自覺拒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不再那麼寬容了。
如果我們可以像影片中奈娜老師那樣,能接受並且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融洽,就會理解9F班的這群學生其實不是壞,只是淘氣而已。這種感覺會讓一切就變得不一樣。
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帶著發現的眼睛,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是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2
發現的力量,你就是奇跡
——培養正確的榮辱觀
每每看到一個社會新聞或是令人感慨的影片時,總有一個詞彈進我們的對話框——「三觀」。
三觀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在對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對事件有了更多認知,對人生有了更多閱歷和思考,然後慢慢形成的。
但是在學校里我們更容易培養的就是榮辱觀,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褒獎,什麼是被尊重,什麼是恥辱。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每次考試,兩張試卷,一張選擇填空題,一張解答大題,當答完這兩張卷子的時候,放下筆,靠在椅背,看到那個考場的同學還在奮筆疾書的解答著第一張試卷時,心中那種自豪感,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很多孩子在拿到運動比賽的獎狀,獎品時,都會有很光榮的感覺,接受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祝賀。
這種感覺有多重要呢?當我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沒有了考試,比賽,可是曾經給你帶來的自信,光榮的感覺會像一支火苗在你的內心深處一直燃燒著,激勵著自己。
在學校這個集體環境中,或者是家庭這種個體環境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可以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了解什麼是光榮。
英語里有一句話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衡量什麼你就得到什麼。
如果你衡量成績的標準是獎項,那就只是教書,教知識。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分數高就是光榮的,他們會像影片中的那個9A班的男孩,單純的追求分數不管用什麼手段來達到目的,保住他手裡的那個級長徽章,走向一種學習的極端。
但如果你褒獎的是一種品格,會讓孩子們認為堅持不懈是一種光榮,讓他認為自律,誠信是一種光榮。這就是在育人。
教育不只僅注重教書,育人,更在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學會用發現的眼睛,挖掘孩子內在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在內心深處培養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3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沒有優劣,只有差異」
9A班和9F班之間差的是BCDE這些字母嗎?9A班學生和9F班學生之間差的是成績,和參加學術競賽能力嗎?影片的最後F班的同學在比賽中舉起了獎杯,給出了我們答案。
孩子和孩子之間本沒有優劣,只存在差異。
之前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的張弟校長接受山嵐采訪時說:「在學校你會發現有許多孩子,他們的成績不一樣,有好有壞,但是他們離開學校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自信。這是因為在學校里邊,我們會因為不同而去找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然後我們將這個亮點放大,讓更多的學生看到。這樣培養出來的自信心是可以伴隨他們一生的。」
現在的教育環境,由於師資的不足,在對待孩子方面普遍都是「一刀切」模式。一個班級35個學生,講著一樣的知識,留著一樣的作業,考著相同的題目。
就好比幾個人比賽跑步,有的天生跑得快,有的不能跑,把這些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線一定是層次差別明顯,失去比賽的意義了。
「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 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林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到:「正因為人和人的不同,我們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
4
希望的力量,未來為你而來
——當下不重要,朝著正確方向持續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在美國有一位校長他當時做了一個改進,原來學生成績是分為A B C F四個等級,F的意思就是failed,失敗,不及格,後來這位校長把學生的成績改成A B C NY,NY的意思not yet,還未達成,還需努力。
這兩種思維模式在教育里叫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思維模式。
固定模式的理解就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了,不會再改變了。就像那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而成長模式,就是現在什麼樣不重要,每個人都是可以成長改變的,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重要。
為什麼嗝嗝老師要領9F班的學生們在屋頂放飛他們寫下的那些讓他們厭恨,恐懼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寫出來,放下去。
即使生活在貧民窟不重要,調皮搗蛋也不重要,成績不好也不重要,要知道你們的來是有成長性的,眼前的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們飛翔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水彩紙上畫水彩,畫布上畫油畫,國畫用宣紙,速寫用毛邊紙,素描用素描紙,單單畫幅畫,用紙就有這么多分類,更何況是教育孩子。通過教育和受教育,讓我們變得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⑺ 一部印度電影,講一個有委什麼症的女老師帶領一班差生走上正途的。
嗝嗝老師
《嗝嗝老師》是由印度YRF電影公司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的校園勵誌喜劇電影,由西達夫·馬賀拉執導,拉妮·瑪克赫吉領銜主演,內拉吉·卡比、薩欽、蘇普麗雅·皮爾加卡爾、羅特·薩拉夫等聯袂出演。
該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瑪瑟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該片於2018年10月12在中國內地上映。
⑻ 《嗝嗝老師》:印度特色商業大片,笑著讓你思考
昨日觀看了《嗝嗝老師》這部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夢想成為教師的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患者,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如願,帶領全校最差班級的學生們走上逆襲之路的感人故事。
電影是從一位身患圖雷特氏綜合症(多發性抽動症,患者會時常打嗝)的女老師奈娜拉開帷幕。開篇,就迅速點出了她異於常人之處和影片的幾個主要沖突點。
身揣教育學學士、理學碩士的她參加一場又一場面試,5年過去了,被18所學校拒絕無數次,光是被自己畢業的母校就拒絕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於這個時常抽動的病症。
這是一種無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緊張時症狀就會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盡了嘲諷,成年後也被不斷質疑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這些,都是她不斷碰壁的前史。
終於,母校還是給她送來了橄欖枝,卻不料這背後是更大的困境。因為她面對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學生,而是因為土地徵用,被並入聖蒂克這個「私立高端學校」的14位「貧民窟問題學生」。聖蒂克的學生和老師們幾乎來自於中產或富裕階層,時不時會對他們流露出歧視的傾向,而9F班的這些學生也各有各的家庭問題和性格問題。
所有問題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學身上化為了叛逆,他們不但荒廢學業,還經常惡搞奈娜老師,與9A班的學生們發生沖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師」最苦心積慮的事。但大家面對她的善意並不太領情,還一再給她各種打擊,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嚴重發作。
可以說,《嗝嗝老師》和許多其他國家涉及教育觀念的電影們最大的不同點,還是在於它「印度電影」所特有的社會性探討。
這類電影的最大共同點,就在於——
它們通常能通過各自百轉千回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塑造和嚴格可控的高潮收尾,傳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令人感動的人際情感,面向盡可能廣的全年齡段受眾群,從而在商業價值、社會價值與觀眾共鳴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滿喜劇類型元素的前提下,讓觀眾收獲期待中的歡笑和感動,同時帶出了大量社會性上的探討,事關階層與教育體制等。
在電影中,有一個如今我們在印度電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經會「見怪不怪」的鏡頭:在貧民窟眺望時,會發現離這片破敗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樓林立都市。
隨著嗝嗝老師挨家挨戶的家訪,這部電影再一次地,為我們展現了印度這樣典型的「格差社會」。
什麼叫「格差社會」?簡單而言,就是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有了明顯的分割,民眾間形成了嚴密的階層之分。在印度,1%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窮人階層只擁有全國財富的4%。
隨之,經濟、教育、社會地位差距甚大,階層區域固定不流動,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是極難的事。很多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就處於「再拚命,也無法逾越貧富的鴻溝」的狀況,日復一日,代復一代,形成循環。富人坐享豐厚的物質資源,貧民窟里的人卻連日常用水都要搶。
但其實,很多被人視而不見的貧窮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9F班的孩子們,在日常下課之餘,就各自過著在破敗的菜市場里賣菜、貧民窟聚眾賭博小嘍啰、貨車司機的子女、修自行車店打工的日子。甚至於,有個同學見到老師,還會因自卑而裝作不識。他們的父母,甚至迫於生計,沒有一人能來參加家長會。
有個家長對老師說道:「整個世界都在貧民窟外面,而我們僅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從未做到過的事情。」
這是底層樸素而真實的願望,自己的孩子也許並不會出人頭地,成長的路上也絕對不會一帆風順,但還是要寄希望於他們。
在學校里,貧民窟的孩子們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們發生沖突的同學不來自別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這是因為階層不同、學習成績差異的摩擦所致。生活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彷彿在一個現實中,便能開辟出另一種現實的平行宇宙。學校與社會生活給予了9A班的「學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氣揚的資本,更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寬容與信任;而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們所不曾擁有過的。
但另一方面,電影並沒有刻意對9F班的孩子們進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產生沖突的更大責任方,是9F班。因為這些貧民窟出身的孩子們有著更為自卑、消極的人生態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們責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為身份的不同,放棄了和A班的同學進行更好地溝通與結交,反而選擇了抽煙、賭博、惡作劇等惡習,企圖用這些將內心裡向善的自我封閉起來,以滿身的獠牙和銳刺示人。但其實,這些不是他們的本來面貌。
有人說,「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愛。」嗝嗝老師顯然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她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勵孩子們直視自己的出身和天賦、缺點,擅用啟發式教學,將操場改造成了「另一種教室」,自由發散的思維讓學生們產生學習欲。
她知道該如何維護孩子們脆弱的自尊,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連自己的父親也會區別對待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9F班的同學開始學會積極地處世,而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差距也在緩慢地彌合與冰釋。嗝嗝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自我和對群體的雙重拯救。
但這些,也許還是不夠多。作為一個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這個無人問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時間;她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學生在考試前能在學校里學習,而這些學生們也差點就要被集體退學。
這絕對不是在刻意「賣苦」,社會便是如此。很多時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雞湯」就能順心如意,無可奈何也是常態。
在電影的最後,沒想到會是一直戴著反派臉譜的那位9A班的老頭老師,在台上進行了點睛式的一段演講。
他說道「二十年前,以為老師的教學難,如今發現原來做學生更難。因為老師教的不好,不會被人批評、不用承擔後果;而當學生,則要面對老師的批評、考試升學的壓力。」這既是他對自己一貫用「有色眼鏡」待人的行為所作的反思,也是對印度社會的教育體制現狀的反思。
《嗝嗝老師》講了很多主題,但電影的核心,其實就是展現出在遇到社會與人生的困境時,要如何選擇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迴避問題。
嗝嗝老師不僅破除教育的教條主義,給我們展示了即便在一個並不理想的社會里,也能擁有的理想化教育環境。同時,她也戰勝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飽受嘲笑與欺侮,面對再多、再大的質疑,也能堅信心中的善念,並憑此做出自我選擇,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近年來上映的大批量印度電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戲為主的,帶有鮮明女性視角的電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傾向於這一部的表達。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贖的客體,也不再是只有擁有巨大天賦才能成功逃離殘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為自己發聲。如《死亡詩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也許,在經歷了眾多印度電影的大賣和《我不是葯神》的暑期轟炸之後,這類帶有深厚「印度電影印記」的作品,已經沒那麼讓我們的觀眾感到「新鮮」了。
但《嗝嗝老師》依舊有它的優勢——它融「春風化雨」的教育理念、戰勝自我的平民勵志和格差社會的探討為一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