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提升兒童規則意識的電影

提升兒童規則意識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5-01-12 01:20:23

『壹』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和指令性

一、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建立寶寶秩序感的敏感期是從出生到4歲這個階段。在這個時期,寶寶從外在環境中的人、事、物之間的變化和規律中,習得秩序。如果這種秩序感被打亂,寶寶可能會變得情緒不安且容易發脾氣。無秩序性在人生命的初期,不僅會影響「規則意識」的學習,還會因為缺乏安全感和有不確定感而引起情緒障礙。 ...嬰兒從出生時就具有對秩序規則的敏感,熟悉的環境、整潔的房間、固定的看護人等等都能讓他們對秩序和規則產生感受。1歲前寶寶秩序感的發展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瑣碎事情的安排上,如睡覺、飲食、游戲等,有序的生活安排會讓寶寶感受到安全踏實,情緒更加穩定。 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一定注意及時歸位。孩子的東西更要注重擺放有序,家長不要隨便去變換它們的位置。盡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境有太大的改變,尤其是長途旅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並且要為孩子可能的不適應做好各方面的准備。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這不僅能讓孩子形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二、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家長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下達指令時要清楚,不能含糊其辭,至少要包含幾個要素,一是何時;二是做何事;三是完成要求;四是完成時限;五是讓孩子重復描述以確認是否准確接受指令。

『貳』 比早戀更可怕的,是隱藏在孩子身邊的這種「毒友誼」

孩子的交友問題總是時時牽動父母的心,爸爸媽媽既怕孩子交不到朋友,又怕孩子在交往中吃虧,更怕孩子交到「壞朋友」,受到不良影響。

最近熱播的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裡面一對好朋友的表現,就引起了無數爸媽對孩子交上「壞朋友」的擔心。


片中有一個男孩——於子爍,聰明、獨立、有主見,但同時也算是一個「問題」男孩:他撒謊、作弊、欺負女孩、喜歡破壞規則。

而糟糕的是,受子爍影響,他的好朋友熙仔有樣學樣,也出現了這些問題。

因不滿小姑娘昂米諾的色彩填塗,子爍對昂米諾進行了一連串責問,並攻擊米諾人丑,熙仔緊隨其後,也圍上前去指責,直到又氣又怕的米諾嚎啕大哭,熙仔才想起 「男孩子不應該欺負女孩子」。

扔骰子的糖果 游戲 ,子爍為了贏得更多糖果,想出了作弊方法,在子爍的指導下,熙仔也快樂地參與了作弊,並在之後一起選擇撒謊隱瞞。

因為嫉妒小女孩一諾被老師指定為小隊長,於子爍就聯合熙仔一起去威脅和捉弄一諾,直到另一男孩看不下去,出來強勢制止,熙仔才跟著於子爍回到座位坐好。

看到熙仔這個樣子,不少家長忍不住會擔心:

萬一自家孩子也被朋友「帶壞」,那該怎麼辦?



1,從眾和模仿,是社交的基礎


通過紀錄片《幼兒園》,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模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紅衣男孩對小女孩惡語相向,同桌的另一個小男孩,很快也模仿著大聲要求小女孩離自己遠一點;



花衣服男孩打人,有小朋友出來「鋤強扶弱」,其他小朋友也會很快一起指責花衣男孩不對;


有小夥伴告狀女孩馬友蘭不講衛生,其他孩子有樣學樣,也會舉報馬友蘭的各種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蓋理·萊德指出,孩子早在6個月左右開始,就會接受到朋友對他的影響,出現模仿行為。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模仿同齡小夥伴的言行,是獲得對方的認同、維系友誼的重要方式。

但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規則意識和是非判斷能力較弱,他們覺得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是對的,所以容易從眾。


2、同伴影響力,不可忽視的力量


同伴關系是滿足兒童社交需要,獲得 社會 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影響力有時就會大於大人的告誡。

某電視台曾經做過一組實驗:首先老師認真告誡被實驗的孩子不能爬樹,孩子明確答應後,老師離開,觀察之後孩子在同伴影響下,能否堅持做到老師要求。

結果出人意料,幾個參與實驗的孩子,在同伴影響下,當第一個孩子去爬樹時,第二個孩子也緊跟其後,最後所有人都將老師的告誡忘在腦後,紛紛去去爬樹。



科學研究發現,3-6歲的孩子,內心的規則秩序還未建立牢固,所以特別容易受同伴影響。

孩子可能明知某些行為不對,但是出於好玩、挑戰以及獲得認同感的需要,也有可能跨越雷池,模仿做出一些「違規」的行為。

孩子從兩三歲起,開始進入身份認同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肯定自己。

這幼兒階段的孩子,對於友誼的渴望非常大,為了建立以及維持友誼,或者為了能夠加入團體 游戲 ,孩子們很多時候會做出妥協退讓。

這個是人際關系調整的必要,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有以下一些表現,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1、孩子在交往中一味討好對方;

2、孩子總是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

3、孩子常常被嘲笑、輕視、抵制;

4、孩子的自信心萎靡,沮喪和傷心居多;


艾琳·倫納德博士在美國《今日心理學》中指出,孩子如果在交往中存在以上特徵,孩子就是陷入了「毒友誼」,他們實際上有可能在「友誼」的外衣下,被欺負、被霸凌、被排擠和被傷害。

其實一句話:如果孩子新交的朋友,受傷多於歡喜,壞行為多於進步,那麼就可以判定為毒友誼。

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中,李善和韓智雅原本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但跟奶奶生活的智雅有著自己的小心思,當看到李善有幸福的家庭,可以撒嬌的媽媽,便起了嫉妒之心。於是,智雅漸漸因為嫉妒疏遠李善,後來甚至相互出賣秘密,當著全班的面廝打在一起。

都說孩子的交往是單純的,其實小小的幼兒園也是一個小 社會 ,也有沖突、嫉妒、排擠。如果雙方的父母能及早發現,不至於兩個女孩鬧出這樣的矛盾。

孩子因「毒友誼」帶來的壓迫和傷害,痛苦之下,孩子也有可能情緒失控、行為出格。

這樣的毒友誼,對孩子的行為和性格塑造百害無一利。父母必須及時干預,才能讓孩子走出交友誤區,獲得更好成長。


03

入園後,孩子就會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我們不可能完全以我們的意志,為孩子決定他和誰交往,更不可能幫孩子屏蔽掉身邊所有的「壞榜樣」。

為了孩子更好發展,免受壞榜樣的不良影響和對友誼的傷害,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通過聊天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孩子的交友情況。

如果有必要,我們還可以組織相關活動或邀請小夥伴到家中做客,來進一步觀察孩子與朋友的相處情況,判斷自己的擔心是否多餘。

如果發現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可以具體地與孩子談談自己的擔心,比如:



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不對,去想想新交的朋友是不是值得繼續交往。


2、角色扮演,情景再現交友問題


晚上回家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把白天中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進行重新演繹。

爸爸扮演的是欺負小朋友的孩子、或者是愛沖撞打人的熊孩子,或者是和媽媽一起拉幫結派。

讓孩子扮演老師或者大人,教育這個「壞孩子」。

當角色 游戲 結束,父母要針對剛才孩子的表現進行復盤,對於那些欺負人的朋友,一定要讓他堅決地學會說「不許欺負人!」

角色扮演時,多問問「如果……你會怎麼辦?」,引導孩子去找到愉快相處的朋友,科學解決交友中出現的問題和沖突,這樣可最大程度減少「壞榜樣」帶來的不良影響。


04

明確原則,必要時隔離「毒友誼」

孩子年幼,內在秩序還不穩固,需要我們多和孩子明確言行的標准和原則。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模仿行為,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年幼一笑了之。我們無法要求其他小朋友必須怎麼做,但是我們要教導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對的需要堅持,錯的就不能去做,而一旦做了就要及時改正並承擔後果。

孩子在父母的監督和糾錯下,最終就會牢固樹立是非對錯意識、成為遵守良好規則的好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的「朋友」如果確實存在比較大的品質或行為問題,為了孩子免受不良影響,

減少和「壞朋友」的接觸,引導孩子打造新的交際圈和活動項目,孩子自然會與「壞朋友」漸行漸遠。

人類的交際其實很復雜,你無法替代孩子社交,所以一定要教孩子識別真朋友,遠離毒友誼。

『叄』 看完它,孩子能秒懂什麼是叢林法則

##你好
美國每年都會推出好多動畫大片,但電影《奇幻森林》有個特別之處,除了電影製作技術非常先進之外,它還來自於文學名著The Jungle Book。所以看了這部電影,孩子等於和名著有了一次美好的相遇,無論是看完電影再看書,還是看了書之後再去看電影,都是一次立體的閱讀體驗。

The Jungle Book 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1865-1936),他19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1894年出版了同名故事集 The Jungle Book

迪士尼在1967年就把這個故事搬上了大屏幕,不過1967年版的動畫電影並沒有忠實於原著,這次的 「真人版動畫電影」 不僅更貼近於原著,而且特別交代了小男孩通過狼父母的教導和自身經歷慢慢體會到了什麼是叢林法則,並通過自身努力得到了所有動物的尊重。著名影評媒體 Screen Daily 評價說:電影帶來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奇觀,而且讓吉卜林筆下的角色和故事全都活了起來。

男孩毛克利小時候就被黑豹尋獲,在狼群里長大。但對於其他動物而言,他依舊是人類,而動物們對於人類深深感到畏懼 ...

因此,男孩在狼群中再難立足,只能獨自謀求生存 ... 故事就此展開,兩條明線,生存斗爭和個人成長,交織並進 ...

吉卜林的 「叢林法則」 是這個故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聽起來特別炫酷。關於這個法則,吉卜林自己是這樣說的: 叢林法則古老而清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NOW this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as old and as true as the sky; And the Wolf that shall keep it may prosper, but the Wolf that shall break it must die.

那麼這個法則到底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我們傳統上理解的強者控制、弱肉強食呢?

吉卜林告訴我們,叢林法則,也可以是奮斗、盡職和遵從。中國學者文美惠解釋說:

「叢林法則」是吉卜林貢獻的治世良方,人類世界和動物世界一樣,人和人之間的利益是相互制約、相互依靠的。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榮,人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會秩序。

「叢林法則」是帶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可以特別探討的一個點。此外,看完電影之後才發現,這分明是一部通過記錄個人的成長來實現叢林穿越的教育啟示錄啊!

給孩子一個環境,讓他自己去鍛煉

影片的開頭,毛克利像人猿一樣在叢林間靈活穿梭,拼盡全力地向前飛奔,好像在躲避身後巨大的危險。狼群陪伴著他,但很快將他拋之腦後。由於一個小失誤,一個黑色的身影如閃電般將他撲倒在地。觀眾還沒從驚駭中走出來,這道「黑色的閃電」就已經悠然起身,原來是黑豹巴赫利在給毛克利上叢林逃生課。

心有不甘的毛克利埋怨說,如果不是樹枝意外折斷,他今天肯定能夠成功逃脫。巴赫利耐心地告訴他,在叢林中生活要學會觀察潛在的危險,動物們是不會像他這樣犯低級錯誤的。那棵大樹藤蔓纏繞,一看就是棵枯死的大樹。如果不能像狼群跑得一樣快,總有一天會成為別人的晚餐……

我們能想像像這樣不遺餘力地鍛煉一直陪伴著毛克利的成長。從叢林的生存法則和社會規范到為了保護毛克利而和強大的老虎廝殺,巴赫利就像循循善誘、盡職盡責的人生導師一樣傾盡全力地為毛克利的成長保駕護航——不僅陪同毛克利鍛煉,而且找到最佳的成長環境,將他寄養在狼群中,使他有了融入集體的歸屬感,學會分享和合作、追隨和領導。

電影所要傳達的是一種關乎生存和成長的哲學:如果毛克利沒有去鍛煉生存技能,那麼很容易被自然無情淘汰。同樣,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孩子總是依靠別人,沒有適當的自我鍛煉,那麼他們面對社會時,很可能會無所適從。

「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就是一種自我錘煉。我們只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發,才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即使是跌倒,也是一種成長。當然放手讓孩子去鍛煉並不等同於放任或放縱,而應該像巴赫利一樣給予方向和方法的指導,其餘的讓他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

縱觀我們的教育,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包辦型」,事事管,時時管,用「勤快」成就「懶惰」;二是「放任型」,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美其名曰給孩子自由,實則造成教育的缺失;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型」,給孩子充分鍛煉的機會,不事事插手,但該放手放手,該指點指點,看似「無為」實則「有為」。您是哪種教育方式?相信有教育智慧的家長都會選擇第三種教育方式。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這種「放手」就是給孩子一個環境,讓他去自我鍛煉。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選擇

被巴赫利稱為「高貴、公正的狼群首領」阿克拉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之一。喜歡他一是因為他在面對老虎的威脅時面不改色,將毛克利保護在身後,二是他給予毛克利自我選擇的機會。隨著雨季的來臨,面對老虎的報復,狼群不得不考慮毛克利的去留問題。他們討論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討論出結果,從來沒有人能令狼群如此意見不一。作為首領,如果阿克拉以維護狼群安全的名義將毛克利交給老虎也是無可厚非的。的確,一個小小的「人孩兒」能值幾條命?

但是阿克拉沒有這樣做。他的高貴之處就在於沒有因為群體的利益而放棄個體的生存價值。無形之中,他給了毛克利自己選擇命運的權利——為了親人們的安全,自願離開狼群,回到人類的村莊。他不僅給了毛克利自我選擇的機會,也最大限度的維護了毛克利的尊嚴和生命,促使他邁出了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做回自己

巴赫利和阿克利愛護著毛克利,但希望用「去人類化」來使其真正成為叢林的一份子。可愛的棕熊巴魯和他們不一樣,他從毛克利的角度出發,希望毛克利做回自己。他說:「你不一定非要回到人類的部落,因為你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他還鼓勵毛克利藉助工具來獲取蜂蜜,兩人因此成為親密的朋友,共度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人類給了毛克利生命,巴赫利和阿克利促使毛克利成為動物,而巴魯則是希望毛克利回歸人性本能,做回自己。動物有動物的本領,人有人的本能,毛克利將獸性和人性統一於一身,實現了個體成長。其實二者並不矛盾,就像火能毀滅一切,但只要善加利用,也可以成為扶危濟困的工具。毛克利用火殺死了殘暴的老虎,把火投進了湖裡,拯救了自己和狼群,並利用工具解救了小象,贏得了動物們的尊重和認同。看到這一幕,巴赫利才明白,毛克利不是狼,永遠不能像狼一樣去戰斗,但是可以像人一樣去戰斗。

教育也是這樣,孩子只有做回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而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就提出:「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也具有他的本身價值,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天真。」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才是好的教育。

比自由更高貴的是規則

這個奇幻森林是文明社會的縮影,動物們都自覺按照一定的規則來生活。當處在枯水期,和平岩露出來時,所有動物都自覺遵守休戰規則,和平共處地喝水,沒有捕食和廝殺,因為這時水比食物更重要。即使是殘暴無比的老虎謝利克汗也不敢違反這個規則,所以暫時放過了毛克利,威脅狼群說會在雨季來臨時報復。狼群也有生存法則「本法則是森林法則,如上蒼般古老正確,遵守的狼將繁榮昌盛,違反的狼將走向毀滅...群體之力來自孤狼,孤狼之力來自群體!」在叢林中,每個動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這是生存的自由,但是為了叢林的和諧,還需要遵從更高貴的規則。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麼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位諾貝爾獲得者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就是規則意識的具體體現。「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准則。「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充分說明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孩子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其將來成為社會人的必備基礎。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下The Jungle Book 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閱讀的各種中英文版本。這幾乎是歐美兒童的必讀書,已經帶孩子看過電影的爸媽不妨再帶孩子重溫一下原著的魅力。

The Jungle Book(Campbell Books)

這是一本紙板書,一兩歲寶寶就可以開始讀,畫風溫馨可愛,親子閱讀的體驗會不錯。

The Jungle Book(Harper Collins)

這是今年3月的新版,專門為兒童做了文字和插圖再創作。

The Jungle Book (Walker Books)

這一版的插圖是亮點。插畫作者妮古拉·貝利為了更好的展現Kipling筆下的意境,曾遠赴印度實地探訪,並且在倫敦各家圖書館里翻查典籍,就是為了了解吉卜林時代的印度是什麼樣子。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價說:優美的插圖,完全是一件藝術品。

叢林之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個版本在網上銷量最高,由著名的翻譯家文美惠翻譯。包括《叢林之書》中的7篇和《叢林之書續篇》中的3篇,書的最後還附有兒童閱讀推廣人撰寫的閱讀指導和親子共讀建議。

叢林之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林之書》可以說是世界上被翻譯得最多的小說集之一,這個版本選取了多位翻譯家的權威譯本,更加貼近原著風格。

此外,Kindle有免費的英文原版電子書,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選讀。

閱讀全文

與提升兒童規則意識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拐賣女孩電影剪輯 瀏覽:737
平望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246
光頭強里邊的嘟嘟小女孩是什麼電影 瀏覽:227
貓和老鼠電影中國獨家預告2 瀏覽:807
疫情下電影院什麼時候開 瀏覽:522
體面是哪個電影裡面的 瀏覽:360
狼女電影演員表 瀏覽:150
有關英語動畫電影的簡單介紹 瀏覽:93
演老上海的電影叫什麼名 瀏覽:555
關於暴力電影英文文章 瀏覽:546
午夜倫理電影神馬影院 瀏覽:45
韓國倫理電影手機視頻 瀏覽:178
取景中國的好萊塢電影 瀏覽:441
韓國電影工具什麼名字 瀏覽:226
哪個比較好看英文電影 瀏覽:539
什麼視頻軟體可以開哪些電影 瀏覽:70
大眾車怎麼連手機看電影 瀏覽:874
美女穿越到抗日時期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97
焦作市5D動感電影哪裡有 瀏覽:499
2018全英文版電影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