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影片《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著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著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著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為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著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郁,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庄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里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里已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干凈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著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為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唇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著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戀、誤解都隨著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艷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著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里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下一頁更多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㈡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日本電影
1、《青之炎》
接觸這部電影,是上日本文學課老師把這部電影放給我們看的,初看畫質真是一部很古老60年代的電影。電影是根據日本川端康成同名小說改編。我把這部電影歸為純愛電影,上了大學後對感情的浮躁讓我這部電影里又回想起高中時候的籃球場女生給男生遞的水,男生女生並肩走過的羞澀。現在回想起來也是回不去的記憶。在這部電影中高中生川島在自由旅行期間對十四歲的小舞娘一見傾心,在與他們相識相識的過程里,川島和小舞娘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在他倆都後知後覺的年紀,這一情感直到分別之際也被悄悄壓住,唯有冰冷的輪船帶走滿載的思念,和漸行漸遠不斷揮動的白絹,慢慢消失在視野極限之外。兩個人註定只是彼此生命的過客。
㈢ 這是什麼電影
出自電影《葬禮揸fit人》
陳小春在戲中演一位機警兇殘、為求目的而不擇手段、脾氣極大,也會因為心情差而打女人的反派角色。
㈣ 有關葬禮的電影
《葬禮上的死亡》、《身後事》、《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艾斯卡爾的三個葬禮》、《葬禮發言人》。。。要是有葬禮畫面的就好多了,像《長大成人》這種喜劇片都有涉及
㈤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 故事 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剩餘的修飾,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透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下面是我整理的幾篇 文章 ,希望你們喜歡。
入殮師 觀後感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 雨水 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取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取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齊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取了理解,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之後能夠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就應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 文化 ,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但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但是他依舊堅持。但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明白,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著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齊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為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完美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最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著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影觀後感
趁活著,為心解鎖!
潛艇羨慕魚,沒有機器的束縛,能夠自在地游;風箏羨慕鷹,沒有線的束縛,能夠盡情地飛;行道樹羨慕山頂松,沒有園丁的束縛,能夠隨意地長。我們躊躇不前,並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擋,而是心靈的羈絆。趁活著,為心解鎖——這是我看完日本電影《入殮師》後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覺得很簡單,覺得被一向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當小林大悟賣掉大提琴時,他發現自己的心也許被上了鎖:現實的殘酷束縛他的內心。而回到鄉下,則是掙脫這一束縛重要的一步。在鄉下,他遇到了那位幫他解鎖的社長——一位入殮師。在社長身邊他看過了無數的死者,而與眾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說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將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沒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縛,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將自己扮成了內心的樣貌。是啊,何必在乎別人的看法,笑著閉上眼才幸福!小林還遇見了舊友山下的母親,老人並不在乎兒子的看法,一心想著將澡堂經營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狀態,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來。她真的這樣做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忙著搬運柴火,這就是她所期望的結尾。
在河邊,小林看見幾只魚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屍體卻被湍流沖走。在小林看來,那總覺得讓人悲傷,為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不用那麼辛苦也能夠吧。他們並不是為了死而努力,只是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沒了束縛,沒了束縛就勇敢地回家!——這是魚內心的吶喊。在火葬場,那位火葬師在說山下的母親時,說出了自己認為的山下母親期望自己經營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燒得很好」時表現出了一種簡單,一種把自己的工作當作平凡燒火的簡單,這份職業讓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那裡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留意,總會再見的。」這該是怎樣的灑脫!
看過了這一個個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開了心中的一把鎖,選取了「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感情,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的入殮師作為自己不悔的職業。但當他得知當年拋棄他和母親的父親去世時,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見那個欺騙了他的人,最後是妻子和同事的勸說才讓他見了父親最後一眼。當他發現父親手裡緊攥著那個當年的「承諾」時,他心裡最後一道心鎖被打開了,心底那張父親的面龐逐漸變得清晰了,最後,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殮師!」讓我流下了眼淚,我在替小林高興:那個不理解入殮師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後一道心鎖解開了。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群人在尋找心靈的鑰匙,掙脫心靈的枷鎖,跳出內心的羈絆,而這並不是讓我們莽撞行事,而是讓我們灑脫做人。人生短暫,趁活著,為心解鎖!
《入殮師》:用死亡尋覓生命之光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尋找一件屬於自己的東西,也許當我們找到的那一刻,東西本身已經遭到了損毀,但是若不去這么做,生命本身的好處也就不存在了。——基督山伯爵題關於「死亡」,凡是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想必都明白那句註明的論斷:「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那裡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年輕的人們目睹生死的時候會否像入殮師小林大悟那樣悄無聲息地苦痛,這種苦痛能否最終得到良好的正視,繼而闡述真正的生命就應充滿著熱情、充滿著奉獻、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誠心。要把這樣一個包含著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攝成電影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今的電影市場中,觀眾永遠是最聰明的,任何導演一旦低估觀眾的理解潛力,那麼勢必就會遭遇徹頭徹尾的失敗。觀眾們相較於去單純地看一個故事,他們似乎更願意去思考與感悟一個故事,那些有著明確說教好處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歲月中往往很難抓到觀眾的心。而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電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於說理性的劇情電影。於是,能夠讓人們透過一個普通
的故事,得到與自己心理狀態所對應的感悟,就變成了電影製作者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回顧本屆奧斯卡的提名電影,盡管最終小金人落腳貧民窟,但是我堅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為《朗讀者》的落榜而感嘆不已,其實《朗讀者》所丟失的小金人能夠在《入殮師》的獲獎上得到彌補。兩部作品在資料上雖然相去甚遠,但是在本質上都有著同樣的思考,對於生命的思考;就連氣質上,兩部作品也都同樣被一種悲涼的氛圍所籠罩,也正是這份悲涼與那個奧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聯系著這兩部不同國家的電影作品。男孩與漢娜的故事、入殮師與父親的故事,前者代表著感情、後者代表著親情,二者最終都透過象徵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頓悟。當漢娜收到男孩寄給她的錄音帶時,她頓悟了;當入殮師看到父親手中滑落的石頭時,他流淚了。過去的記憶瞬間得到喚醒,那些原本已經被遺忘的畫面漸漸地浮此刻了眼前,漢娜透過聲音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孩子、入殮師透過那塊光滑的石頭再一次看到了父親的臉,那張被歲月沖刷得滄桑不已、同時又飽含著愧疚的臉,那張他以前發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臉。漢娜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內心,永不磨滅,在心靈的墓地里不時牽動著男孩,而入殮師則是透過死亡不斷地感受著悄無
聲息的苦痛,繼而思索著生命的真諦。
「死亡」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會對其他人產生深刻的影響,令人無法抗拒。它所反應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務必應對的,是一種困惑與選取。「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所賦予的資料與好處,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生命領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比方說有著男性生殖器的兩性人、無人認領的腐爛孤老、誤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輕孩子的母親,這些逝去的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殮師送他們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後一程,讓那些已經冰冷的身體再度煥發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靜、細致、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候送別故人,那份靜謐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畫下的最後一筆濃墨。對於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來說,鏡頭所做的不僅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對主題的闡述,更多的是對於事件的描述,這種描述彷彿就是文學作品中事物內在關系之間的運動感。譬如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那種「輕」與「重」、「靈」與「肉」的碰撞、馬里奧·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錯、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游離於兩個社會的那種自然。這種運動感在《入殮師》中同樣存在,並且構成了影片最為核心
的「心理描述」,導演在那裡主要透過對於事物的靜態特寫與人物主角的動態行為相結合的方式來描繪主人公的復雜心境。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應對著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那裡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鏡頭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間中擁抱著自己的妻子,鏡頭靜止,文字獨白響起,緊之後的下一個鏡頭轉換成了獨自坐著的小林,依然是靜止鏡頭,隨即切換到母親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靜坐的小林,鏡頭一如既往的靜止,構成了四幅具有內在聯系的靜態畫面,繼而吊燈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鏡頭也隨之開始了運動。大提琴、石頭、這些具有意象好處的物件一一展此刻了觀眾的眼前,兒時的畫面開始在這種靜謐的氣氛中逐漸呈現。大提琴略帶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對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與困惑。事實上,這也正是影片《入殮師》的內在氣質之一,進一步說,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氣質——悲涼、傷感。《入殮師》的這種悲涼氣質主要是來源於影片中超多的死亡場面感染而來的,在電影的開頭,導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為
入殮師後的一次實際經歷作為全片的引子,這是悲涼氣質的開頭,也決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講來,沒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沒有生離死別的糾纏,入殮師在行使這一職業的時候永遠都是那麼地無動於衷,這樣的表現方式十分與眾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顯得安詳,同時也增添了一份無奈感與宿命感。觀眾往往為這種平靜所震撼,在心靈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遠的,這種情感上的沖擊力絕非「瓊瑤劇」式的生死別離所能到達。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個人物都十分得飽滿,但是每一個主角又都過著十分平凡的日子。我們不禁感嘆,這就是生活嗎?是的,活著並不可能每一天都轟轟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時間里我們都是以一種平靜的方式生活著,飲食、睡覺、按時上班。
《入殮師》中的人物何嘗不是如此。社長每一天都在為逝者清洗身體,日復一日地做著這份另類的工作,然而誰曾明白,他第一次協助入殮的居然是自己深愛的妻子;辦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實質卻是一個為了愛人而遺棄親生孩子的不合格母親,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經常泡澡的大叔也並不像看上去活得那麼安逸,他每一天都在殯儀館中見證著一次又一次的死亡。這群有著故事的人,讓影片的情節變得充實,也使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變得有力。此外,影片中入殮師的太太美香溫柔賢惠,她的每一次出現都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期望感。美香很少去過問丈夫具體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著他,給予他最誠摯的關懷。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關於美香,影片中同樣賦予了她具有象徵好處的行為,在影片的開頭,鄰居家的阿姨給了她一隻剛釣上的章魚作為晚餐,當美香發現章魚還活著的時候,她選取了放生。這是美香對於生命態度的一種暗示,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的時候,她還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邊,試圖說服丈夫放下手上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期望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背景。直到她親眼目睹了作為入殮師的
丈夫為澡堂老闆娘做儀式的那一刻,兩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匯聚,演奏出了生命的樂章,那是理解的渴望,是交流的誠心。影片最後的結尾也是在象徵著生命的美香那裡落下了帷幕,當那塊光滑的石頭在她手中被合攏的時候,她所握著的是世上最美麗的東西。「我看見一隻白色的鳥在漫天飄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飛去。鳥越過圍牆,消失在南面 大雪 彌漫的空中。之後,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聲。」——《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相關文章:
★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
★ 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精選
★ 入殮師觀後感作文1000字
★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優秀作文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作文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優秀作文
★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 關於《中國機長》觀後感1000字精選5篇
★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