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垂釣的詩詞鑒賞(十首著名的垂釣古詩)
釣魚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娛樂消遣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人們離開喧鬧紛雜的城市村鎮,來到清凈優美的海濱湖畔,拋棄名利的煩惱,享受此刻的悠閑。
拋棄名利的煩惱,享受此刻的悠閑
詩人們用自己的妙筆,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垂釣的詩歌。筆者精心選取了唐宋詩人十首著名的垂釣詩,分享給大家。由於詩人的身份不同,角度各異,這十首詩表現出十種不同的境界,有的直抒胸臆,描繪垂釣的樂趣;有的借垂釣之名,書寫他們的詩意、隱意、真意和禪意;還有的是在乎仕途、愛情和黎民蒼生。
十首著名的垂釣詩,十種不同的境界,請您來欣賞吧:
蓬頭稚子學垂綸
一、《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扎著蓬頭的小孩正在河邊學習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行人來問路,小孩連忙把手擺,生怕驚了魚兒,不敢大聲回應行人。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詩人,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人。年輕時家貧,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傳說胡令能在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剖開其腹,將一卷書放入腹內,第二天胡令能就能吟詩了。
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倒是符合他胡釘鉸的身份。現僅存七絕四首,都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
這首《小兒垂釣》,胡令能在平淡淺顯的敘述中,描寫的垂釣兒童形神兼備,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絲專注。
我想,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也都有釣魚的經歷吧,真是無限懷念那純真的童年啊。
一家歡笑在南池。
二、《南池》
唐:李郢
小男供餌婦搓絲,溢榼香醪倒接?。
日出兩竿魚正食,一家歡笑在南池。
註:榼(音kē,盛酒具)?(音lí,白帽)
小男孩在准備魚餌,妻子搓絲准備做釣魚線,丈夫倒扣白帽,滿滿的酒壺溢出濃濃的香氣。
太陽升起兩竿高了,這正是魚兒覓食的時候,一家人在南池垂釣,收到許多魚獲歡歡喜喜。
李郢,字楚望,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大中十年,進士及第,晚唐詩人。他的詩作多是描寫景物,風格老練沉鬱。這首七言絕句,詩人生動有趣地描繪了一家三口人,在南池垂釣,全家人興致勃勃,其樂融融的生活場面,讀來令人感到溫馨有趣。
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比古人豐富得多,但精神層面上卻不見得比古人優越。有的時候,把生活節奏慢下來,一家人去山裡看柳踏青,去河邊釣魚摸蝦,把平常忙碌的日子過得閑適安逸一些,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對於個人心態和家庭幸福,都有益處。家和萬事興,不是嗎?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三、《淮上漁者》
唐: 鄭谷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江上白浪滾滾,有一位白發漁翁。他的家就在這漁船上,飄流隨風。
老漁夫剛剛釣得一條尺把長的鱸魚,兒孫忙著吹火煮魚就在荻花叢中。
兒孫吹火荻花中。
鄭谷(約851~910)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是唐朝晚期著名詩人。進士出身,官拜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他的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
這首詩語言質朴自然,清新活潑,明白暢曉。這首詩描寫的是漁民,漁民以船為家,逐水而居,辛勤勞作,捕獲一條肥美的鱸魚,兒孫們立馬生火煮魚。漁家人的幸福和歡樂,就是這么簡單,一家人能圍坐在一起,快快樂樂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
幸福和歡樂,並非得要大富大貴,有時很簡單,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雨天給你送一把傘,回家看到桌上可口的飯,雖然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很溫馨美好。
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開,水流中鱖魚肥美。
頭戴著青色的箬笠,身穿著綠色的蓑衣,愜意享受著斜風細雨不想回。
這是一幅充滿了詩意的山水畫。雨中的青山,翱翔的白鷺,兩岸的桃花,春江水綠、鱖魚肥美,江上漁舟,一位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漁夫,愜意地享受著斜風細雨,不想回去。全詩色澤明麗,語言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張志和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張志和的《漁歌子》問世七年後,就傳到了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連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都大加贊賞,親自作了五首《漁歌子》來相奉和,並且把這首詩與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書。
湖上老人坐磯頭
五、《戲題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裡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一位老者獨坐在磯頭上垂釣,湖面上的桃花隨水緩緩流去。
竹漁竿擺動,水波浩渺無際,沉醉美景,他不知魚已上鉤。
不知何者吞吾鉤。
這又是一幅「老翁釣魚圖」,一位老者穩坐在湖邊的釣魚台上,悠然欣賞著美景,岸邊桃花盛開,鮮紅的花瓣落在水面上,靜靜隨著湖水漂流遠方。老者坐在釣魚台上眺望,煙波浩渺,一望無際,他手中的釣竿輕輕顫動,漁線淹沒在動盪的水裡面,他毫不在意,什麼魚能夠跑到他的魚鉤上來。常建用閑散的筆墨,淡然的情思,刻畫了一位高遠、深邃,而又孤寂的隱士的形象。
這首詩,常建釣的不是魚,而是清幽的隱意。
作者常建是唐代詩人(708年—765年),字少府,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但是長期懷才不遇,無人賞識,仕途一直不得意,只擔任過盱眙尉這樣的小官。後來,常建辭官移家隱居,來往山水名勝,長期過著隱居漫遊生活。常建善於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他的代表作《題破山寺後禪院》為人們所熟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鍾磬音。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六、《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周圍的群山寂靜,無一隻飛鳥,周圍的路上干凈,不見一個人的身影。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漁舟,一位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天地之間是如此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老漁翁是如此的清高、率性、孤傲。這正是柳宗元當時自身的寫照。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全詩構思獨特,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
這首詩,柳宗元釣的不是魚,而是率性的真意。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河東(現在山西運城)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
793年,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進入仕途。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但由於宦官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遭到報復,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任永州司馬十年,是流放的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環境的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他在永州創作了317篇詩文,占其一生540篇的一半還多,他的「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首詩就是這一時期的一首代表作。
滿船空載月明歸
七、《船居寓意》
唐:德誠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千尺絲綸釣線垂直向下,觸起水波向外綿延不斷。
夜靜水冷魚兒不想吃食,空船兒載滿月光把家回。
這首《船居寓意》,是唐代南宗禪師德誠所寫的三十九首《撥棹歌》之一,最為著名、最廣為流傳的一首。
在禪師的筆下,前兩句以垂釣的過程來比喻禪理,千尺絲綸直下垂,象徵禪理的幽深,一波才動萬波隨,比喻禪理的廣博。後兩句寫垂釣的結果,萬籟俱寂,月下垂釣,等到深夜,水太寒冷而魚不食,雖然如此,禪師卻滿載一船月光,悠然自得愉快離去。佛家所推崇的「四大皆空」之境界,一切事物都無實體,修煉者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達到身輕心安、觀明照凈的狀態,得以悟「空」而進入涅槃之門。德誠禪師把尋常的垂釣寫出了發人深省的禪意,讀完後令人深有感觸,體現了德誠禪師深厚的禪學造詣。
這首詩,德誠釣的不是魚,而是幽深的禪意。
滿船空載月明歸
德誠禪師(約生活在九世紀上半葉),唐朝末期遂州(今四川省遂寧市)人。俗家姓氏、生卒年不詳。禪宗六祖慧能的四世法嗣。出家後,師從葯山惟儼禪師,獲得開悟,佛法深厚。
惟儼禪師圓寂後,德誠禪師隱居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吳江邊上,因為常用小船為人擺渡,所以人稱「船子和尚」。有一個年輕僧人善會向他學習佛法,後來德誠見善會已盡得其真傳,他認為佛法大事傳承已經結束,就當著善會的面,自己傾翻小船,落水自溺而逝。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於找不到船隻,聖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坐看垂釣之人多麼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慕之情。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色。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暴漲,碧波盪漾,遠遠望
去,水天相接,混為一色。湖面之上,水氣升騰,波浪翻滾,震撼岳陽城。體現出詩題的
「望」字。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是該詩的名句,氣勢雄渾。
後四句寫出了「贈」的目的,「欲濟無舟楫」,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端居恥聖明」,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最後的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只能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希望張丞相能夠幫助。
張丞相即張九齡,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謚文獻,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著名詩人。西漢三傑之一留侯張良的後人。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為人正直。
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干謁詩贈給張九齡。古時候,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些詩文,向達官貴人呈獻,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他們重視、引薦。這種體裁的詩文,就是干謁詩,簡單來說,就是類似現在的自薦信。
這首詩,寫釣魚只是個引子,孟浩然在意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與王維並稱「王孟」。孟浩然生在盛唐,早年有志用世,然而多次應試進士不第。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以隱士終身。
王維與孟浩然
有一個典故,"轉喉觸諱",說的就是孟浩然。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大詩人王維與孟浩然友善,有一次邀請孟浩然進入王維的內署,二人談論正歡,唐玄宗突然來臨,孟浩然無處可躲,只好隱匿在床下。
見到唐玄宗後,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唐玄宗讓孟浩然出來,並問了他有什麼詩作,孟浩然就朗誦了自己的所作《歲暮歸南山》,當念到「不才明主棄」句,唐玄宗不願意了,生氣地說:「你根本就沒來求我,卻說我把你拋棄,這不是誣蔑我嗎?」故此孟浩然終身不仕 。王維後來還埋怨孟浩然說,你為何不念「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 」這首詩呢?
無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處弄船歸。
九、《聞李端公垂釣回寄贈》
唐:魚玄機
無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處弄船歸。
自慚不及鴛鴦侶,猶得雙雙近釣磯。
自慚不及鴛鴦侶,猶得雙雙近釣磯。
李端公,即李郢(yǐng),字楚望,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進士及第,李郢是個才子,在家喜歡看書,在外喜歡旅遊,能寫詩,閑不住。對當官倒也不是特別熱心,起初只是做幕僚,後來調至京城任侍御史,李郢與另外一位詩人賈島是好朋友。
「無限荷香染暑衣,」在夏天的午後,陣陣荷花的清香,不斷地從四面八方涌過來,熏香了我的衣服,我靜靜地坐在荷塘旁邊的大樹下面釣著魚,釣著釣著就進入相思之中。
「阮郎何處弄船歸?」阮郎,這是個典故,本來是指漢朝的阮肇,後來借指與麗人結緣之男子,也就是情郎的代稱。這兩個字,透出了詩人對李郢的綿綿情意。主動稱對方為阮郎,可見兩人關系已經非同一般。我的情郎,你什麼時候才能劃船歸來啊?
「自慚不及鴛鴦侶,猶得雙雙近釣磯。」我是多麼羨慕那幸福的鴛鴦伴侶,可以雙雙在一起。詩人希望李郢能夠陪在自己身旁一起垂釣,看到底是鴛鴦幸福,還是自己幸福。
二十三歲的風流才女魚玄機為李郢寫了這首詩,正值青春鼎盛的魚玄機,表白的確是大膽、熱烈、率真、可愛,符合魚玄機的性格。「自慚不及鴛鴦侶,猶得雙雙近釣磯。」是該詩的妙句,流傳廣泛。
這首詩,釣魚是幻想,魚玄機在意的是她與李郢熱烈、率真、浪漫的愛情。
魚玄機
魚玄機,女,晚唐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魚玄機姿色傾國,天性聰慧,才思敏捷,好讀書,喜屬文。大約十歲的時候,與著名詩人溫庭筠相識,並吟詩作對。十四歲時經溫庭筠介紹,嫁給補闕(唐朝官名)李億,作為小妾,然而李億的妻子嫉妒魚玄機,李億就安排魚玄機進長安的咸宜觀出家,做了一名女道士。
晚唐時期,道觀、寺廟非常獨立,當時有一些道士、和尚、比丘尼,並非純是為修行之人,他們把道觀、寺廟當成規避法網及逮捕的場所,只是暫時棲身之處。魚玄機居於咸宜觀時,並不是真正在道觀里研習道教教理,而是多與名士來往交流,李郢就是其中之一。871年,二十七歲的魚玄機被京兆尹(唐朝官名)溫璋以打死婢女綠翹之罪名處死。
魚玄機與李冶、薛濤、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其詩作現存五十首,收於《全唐詩》。她出家為道士後,對李億還是一往情深,寫下許多懷念他的詩。「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就是魚玄機痛苦而又絕望的心聲。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十、《江上漁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大江兩岸來來往往的人,最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您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駕船顛簸在大風大浪里。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王安石評價他: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首句「江上往來人」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但愛鱸魚美」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
後二句「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是該詩的名句,指出了在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者的關心與同情。「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這首詩沒有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朴實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了范仲淹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范仲淹的胸懷格局、道德文章絕非是尋常詩人所能望其項背的,對范仲淹了解得越多,對其人就越加敬佩,這就是我把他的詩作為文章壓軸的原因。
這首詩,范仲淹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范仲淹在意的是漁者的艱辛和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