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達人進來:有哪些小說被搬上了電影銀幕(歐美),要全的
較久遠的有:《亂世佳人》《蝴蝶夢》《傲慢與偏見》《羅密歐與朱麗葉》
《王子復仇記》《三個火槍手》《呼嘯山莊》《基督山伯爵》
《茶花女》《紅與黑》《戰爭與和平》《死魂靈》《牛虻》
《簡愛》《霧都孤兒》《羊脂球》《小婦人》《老人與海》
等等集中在70年代以前名各種用著改編為主的電影。
70年代的:《午夜牛郎》《2001太空遨遊》《發條橙》《閃靈》
80年代的:《布拉格之戀》(根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改編)
90年代的:《理智與情感》《紅字》《廊橋遺夢》《純真年代》
《英國病人》《霍華德庄園》《阿甘正傳》《綠色奇跡》
《美國麗人》(根據《洛麗塔》改編)
2000年後的:《達芬奇的密碼》《龍文身的女孩》《分手信》
《時時刻刻》(根據伍爾夫的《戴洛維夫人》改編)
暫時就能想起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什麼樣的文學作品會被拍成電影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 ,與文學有著天然的關系。電影的拍攝需要完善的劇本,而引人入勝的情節設置、富有張力的言語交流以及布景的安排等,與富有文學性的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形式有著脫離不開的關系。一部源於文學作品的劇本一定是有自己獨特的敘述和表達方式,永遠不可能是將作品原封不動地沿用,這就必然涉及到文學作品的改編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後現代文化入侵,電影的改編不僅僅局限於對原著情節人物的沿用和保留,而是更注重新意和一個「變」字,更追求帶有諷刺的意味和視覺上的沖擊。概言之,中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忠實原著型
這種類型是最常見最普遍的改編方式,大部分電影劇本都對原著保持了忠實的態度,不做大的改動,並盡量將文學作品中的信息和思想感情傳達給觀眾。
今年上映的《小時代》和《一座城池》就是根據郭敬明和韓寒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其中,郭敬明親自編劇導演的《小時代》的兩部電影精準地將觀眾定位在了20歲左右的《小時代》擁躉群體,因此雖然影片招來鋪天蓋地的惡評,在票房上卻分別都達到幾億,成為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一部賣座成功的例子。除了這兩位作家的作品,近兩年《李獻計歷險記》、《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基本都是忠實於原著向觀眾展現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的過渡。雖然其中有些很賣座、很成功,有的比較蕭條冷淡,但是就這種以文學作品為藍本進行改編的電影,的的確確成為了電影創作的一個走向。諸如此類的作品,不說四大名著等經典在影史上被無數次呈現,當下的電影市場颳起的這陣將暢銷書和網路連載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旋風使暢銷書和網路連載小說本身就能成為一個賣點和噱頭,推動著作品更大影響的普及。原有的商業電影要想抓住觀眾的眼球,必然需要製造更多的看點,在影片上映之前讓更多的人感興趣;而把受觀眾歡迎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必然能吸引作品本身的擁護者。因此,電影劇本創作取材於文學作品的現狀是順應時代觀眾需要的一個重要方式。
二、「戲仿」升華型
戲仿,又稱諧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對其他作品進行借用再創作,以達到調侃、嘲諷、游戲甚至致敬的目的。香港電影製造喜劇效果是經常使用「戲仿」手法的,其中,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導演兼演員周星馳更是將「戲仿」的手法進行到底,他的電影混入了許多對其他文學或電影作品的借鑒和改編。在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上,周星馳貌似鍾情於《西遊記》,他的最經典作品《大話西遊》和最賣座電影《西遊降魔篇》等對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進行化用,但又只沿用了部分人物設置和大致故事,而對人物性格、情節等方面做了顛覆性的改變。
《大話西遊》作為周星馳的巔峰之作,是將戲仿的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孫悟空化身至尊寶,與紫霞的一段絕世戀情成為了電影的主線。原著中的孫悟空作為出家的僧人,一直糾纏在與唐僧的師徒情和與沙僧、八戒的兄弟情中間,關於愛情的部分是完全空白的。而周星馳改編的電影完全弱化了孫悟空對唐僧的忠心耿耿,還設置了他對唐僧怒氣沖天的怨言。一曲經典的《Only you》讓觀眾記住了這個全新的唐僧形象。電影中的有些情節可能會讓觀眾覺得一時無法接受,但是作為導演及主演的周星馳是將後現代的荒誕元素融入到了作品中,產生了非常激烈的滑稽和諷刺的效果。無厘頭的喜劇創意在該片中比比皆是,無疑開創了一種電影類型的先河。《西遊降魔篇》同樣是對《西遊記》的改編和戲仿,就其賣座程度和觀眾評價來看,「明星+3D+搞笑」的組合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和前景,顯然這里完成的是商業化喜劇電影的改造。周星馳的這些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並不是具有偶然性的。從之前認為這種顛覆性嘗試完全改變了原著的內容,是胡說八道、不知所雲的失敗創作,到後來觀眾接受並認可了這類「笑果」雖然只有短短幾年。可以說,中規中矩自然不會出錯,卻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亮點;拋開條條框框,如果不按套路出牌,不斷嘗試創新,也許會大獲成功。
三、「改頭換面」型
「改頭換面」型改編就是基本把原著的大概情節沿用下來,但是把故事發生的情景、時間、國家等等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變。《魔俠傳之唐吉可德》作為這類作品的代表,是對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進行的改編。電影把在16、17世紀的西班牙發生的故事轉移到中國古代,而原著中的一系列人物也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對應。堂吉訶德受到騎士小說的影響而決意走上騎士的道路,影片中的唐吉則是每日沉浸於武俠小說並將小說中的橋段幻想成真實;原著中的堂吉訶德把鄉下客店當作城堡,把客店老闆當作城堡主人,要求老闆封他為騎士。而電影中則化用了武俠小說的橋段,唐吉可德要找一位在深山廟宇中的老乞丐,把他當做擁有蓋世武功的老英雄,只消讓其打通任督二脈就能做一個真正的英雄。堂吉訶德打定主意匡扶正義、除暴安良之後,常常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結果往往是損害了他人利益,自己也遭受一頓好打。而唐吉雖然也認為精神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弄拙成巧,化險為夷。編劇的改編使得影片中的唐吉變為了英雄,最後在眾義士的幫助下將惡勢力一舉殲滅,從此與美女神仙眷侶相伴,顛覆了原著中的形象。影片雖然在票房上並不如意,但其宣揚的「有些事總要有人做,聰明人袖手旁觀,我這個傻子就義不容辭」的精神的確值得深思回味,與我們現今的生活有著很多相通之處。
《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自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故事發生的時代則轉移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電影中的大王代表《雷雨》中的周朴園;大王子元祥是原著里邊長子周萍的角色;鞏俐飾演的王後也就是蘩漪;大將軍傑則影射魯大海,蔣嬋即是魯四鳳。劉燁飾演的大王子與妹妹和王後有著兩段錯綜復雜的亂倫戀情,還有和二皇子的勢不兩立。大王與王子們之間還刻畫了父子情。這些情節都和曹禺的《雷雨》有著一定程度的對應,而人物性格和整個電影的氛圍和原著基本保持了一致。不過,這種改頭換面式的改編卻未能如導演的意願,為他帶來滿堂喝彩,這卻是值得深思的。
總之,中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狀況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電影改編已經不再滿足於再現原著了,而是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思路來做呈現。除了迎合觀眾趣味地將流行小說以電影的形式展現出來,無厘頭的惡搞和顛覆性再創作也為這類電影開辟了一條新路。經典總是稀有的,將經典作品翻拍,只能是拾人牙慧;只有適應新時期人們的欣賞趣味不斷開拓思路和方向才是大勢所趨。電影工作者應該先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做起,在對文學作品有了深刻准確的解讀之後再將其轉化成電影藝術。只有擁有深刻精神內涵的電影作品才能真正獲得人們的認可,也才能在電影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注釋:
[1]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於1911年發表《第七藝術宣言》,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是三種空間藝術(繪畫、建築、雕塑)和三種時間藝術(詩歌、音樂、舞蹈)的綜合,形成了運動中的造型藝術,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Ⅲ 十七歲的紙上電影同名小說:十七歲的紙上電影
本文介紹了一部名為《十七歲的紙上電影》的小說,由作者卡琪(Kaki Lee)創作。卡琪出生於1994年4月18日,她的個人興趣愛好豐富,包括漫畫、DIY、閱讀和欣賞外文歌曲。在她的美食選擇上,酸梅、酸奶、新鮮水果和玫瑰花茶是她的鍾愛。
卡琪的小說作品列表包括《燕尾蝶效應》(在果子POPO增刊上發表)、《明明不是Angel》、《我的左手旁邊是你的右手》、《左邊》等,其中《十七歲的紙上電影》是她的第四部小說,也是到目前為止最感傷曲折的一部。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顏梔祈的主角,由於父母早逝,她寄人籬下,直到十七歲被莫崎收養,過上了別人羨慕的生活。然而,莫崎的弟弟莫亞對她充滿敵意,而顏梔祈的好友牧涼衣的男友恰是顧斯昂,這使得她身邊充滿了矛盾和沖突。
故事中,顏梔祈沉浸於莫崎的溫柔中,但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只是一個被復制的情人。這部小說的結局悲涼,揭示了一個人的Ending,讓人深思。這部作品以其復雜的情感糾葛和深刻的主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