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比哪吒電影和老動畫哪吒傳奇,你更喜歡哪個
這個暑假最火的電影,可以說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想到他這么好看,我也是在孩子的帶領下走進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的,說真的,我覺得這是近幾年來最好看的華語動畫片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比以前的哪吒任何一部都好看的,因為他的動畫技術也是很棒的,在以前我們是從來沒見過這一步,華語動漫片能這么成功的,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一部動畫片,因為他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在畫風上都很現代化。
❷ 哪吒傳奇如何改編自原著封神演義
哪吒鬧海》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於1979年5月19日在中國上映的一部動畫電影,片長五十八分二十九秒,影片主要講述了陳塘關李靖之子哪吒出生、鬧海、復生和復仇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國內外眾多獎項,一經上映,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作為國產動畫電影的先驅之作,以其民族化風格,享譽國內外,也成為適合全年齡觀看國產動畫的經典之作。筆者認為,《哪吒鬧海》之所以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它的至簡至淡的美學風格是分不開的。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敬巧虧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亦是一部中國古代的神魔小說。為明代許仲琳(一說是陳仲琳)所著。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1]哪吒鬧海》主要截取了其中關於哪吒出生、拜師、鬧海和重生,故事本身基本沿用了封神演義本身的內容。
中國文化一向講究「留白」,有至簡至淡的傳統,比如國畫中的留白,書法中的飛白,音樂的綿長,詩詞中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中至簡至淡的美學風格。與此同時,作為一部主要面對兒童的動畫作品,將改編的故事簡單化集中化,不蔓不枝易於理解,也是《哪吒鬧海》至簡至淡風格的原因之一。
一、不蔓不枝——敘事和主題的至簡至淡
首先,《哪吒鬧海》的整體敘事實踐了至簡至淡的美學風格。一方面,與《哪吒鬧海》敘事的中心的選取有關。它選擇了《封神演義》中最有代表性和奇幻性的部分「鬧海」。整部電影開始於哪吒傳奇的出生,高潮於哪吒壯烈的死,結束於哪吒傳奇的復仇和復活,形成了自己獨特完整的結構,使得「哪吒鬧海」的故事脫離於封神演義的話語系統,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敘事《哪吒鬧海》還選擇了去除多餘背景和簡化歷史的選擇,讓故事不再是封建背景下的神魔故事,而是充滿奇幻色彩的童話故事,這種改編是富於時代性的,是現代觀者所能接受的,所願意接受的。
《哪吒鬧海》在展示少年英雄哪吒亮神的勇敢,簡練集中。《哪吒鬧海》這一影片既是對於傳統神話故事的重新演繹,更是要借著這一故事來教化、鼓勵、幫助孩子成長,展現了小英雄面對惡勢力和死亡的勇敢。
將哪吒鬧海的故事分成三個部分來看,以哪吒犧牲自我,得到重生為分界線,對於勇敢的定義進行了新的闡釋。在犧牲以前,他是秉承天生的本事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敢,幫助要被抓走的小孩打跑了巡海夜叉,接著又抽了龍太子的筋。這種勇敢是寬喚不計後果的,雖目的單純,卻表現出不成熟的魯莽,是幼稚的,凸顯的是天性的勇敢。在第二個部分,東海龍王匯集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全城百姓性命攸關,為了不讓父親為難,百姓受苦,哪吒抽劍自刎。此時所體現出的,是犧牲小我,不懼生死的勇敢。第三個部分,哪吒受太乙真人幫助,在蓮花中得以重生,重生後的哪吒撲入太乙真人的懷中痛哭,這時的哪吒便是真正的成長了,遭受了委屈,經過了磨難,再次得到生命的哪吒獲得了新生和新的力量。這也是佛教文化中「涅槃」的意義。當哪吒再次「鬧」海入龍宮,將四海龍王全部殲滅,這時,便完成了對於「勇敢」這一主題進行詮釋的全過程。真正的勇敢不僅是力量和膽量的體現,同時也是犧牲。真正的勇敢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由個人沖動的魯莽到理智的勇敢。影片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小勇和大勇的觀念直觀地表現出來,在這一影片中對於勇敢的詮釋,是賦抽象性和哲理性的,帶有中國傳統故事的特點。在對其傳統題材的改編中,既去除了原有題材中的封建糟粕,同時又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對於「勇敢」的詮釋加入其中,從而將電影本身的文化內涵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符合了現代觀者的精神需求,不失為改編的典範。[2]
二、個性鮮明—角色設置的至簡至淡
在人物數量上,《哪吒鬧海》選擇了將《封神演義》本就不多的人物數量簡化的處理。比如重要人物白骨洞石磯娘娘一條線,故事本身也是十分精彩的,特別是「乾坤弓」「震天箭」作為哪吒能力和性格的展現其實還是有必要的,但是直接選擇了刪去的處理方法。對於哪吒的兄弟金吒木吒也選擇直接刪去不表。對於哪吒重要的靠山師傅——太乙真人的多次出現改為兩次,哪吒本來是需要師父指示的內容,直接轉化為獨立人格的出於性格、成長和緊急狀況所做的決定。
關於李靖父子的關系進行了省略,李靖不再是一個「沒有主見的武夫」「膽小怕事的父親」「嫉惡如仇的蠢蛋」「頑固的衛道士」「憤怒而冷血無情的凡人」,哪吒死後還不依不饒導致父子反目。正如哪吒的控訴「李靖!我骨肉已交還與你,我與你無干礙的,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而是一個給予了哪吒一個為子求師、維護孩子、心疼哪吒、不忍下殺手的傳統意義上「好父親」,李靖為解救陳塘關百姓而欲殺哪吒,卻顧及顧念骨肉親情,無法下手,哪吒為顧孝道和百姓安危,選擇自刎。
太乙真人這一形象,原本是道教仙人,但出於兒童本位以及時代精神的考慮,編劇希望能將主旨導向為關注「人」的特性,而非「神」。因而在影片開篇就由太乙真人自己道出了一句「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堅」。並在隨後的角色描寫中,更加著重於將其刻畫為一個極具智慧的開明老者,雖具仙術,但其重點卻在於對於正義的堅持和維護。這樣人性化的角色定位在兒童本位的神話影片,對於凸顯「人」性的堅強和勇敢,凸顯「人」的成長歷程顯得尤為重要。[3]
在《封神演義》中龍王是因為夜叉被殺,其權力和領地受到挑釁而氣,因為敖丙被殺而暴怒,一定層面上他是一個無辜受害的老父親,而他失去愛子之後也只是選擇了先向李靖控訴,然後找玉帝求公道。而《哪吒鬧海》中,龍王是徹底的操控百姓生死、需求無度、造成水害的反派,為了一己私慾吃小孩,利用自己的權力以權謀私,安然享受百姓的祭祀,領地意識或者是「地盤意識」濃烈,還暴躁易怒、欺軟怕硬、出爾反爾、小肚雞腸,「愛打小報告」,在天庭,他被小英雄哪吒戲耍和擒拿,簡直大快人心。
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哪吒這個中心人物的設置,使得觀眾的視線集中於哪吒的傳奇指出、性格的轉變,其正義與勇敢,而把其他作為一種烘托而存在。而哪吒的人物設置也單純化了。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中,哪吒出世這一段,幾乎沒有對於善良、正義、親情這些元素的表現。主要是在「興周反殷」這一大「義」的背景下,體現了哪吒的神力,和不為世間倫理、親情所羈絆的個性。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生於權貴之家,天生叛逆,雖不懼險惡,同時也每天惹是生非。不受家庭和禮教的束縛,甚至最後與父親反目成仇。得蓮花身後,要尋父報仇。同時與龍太子的沖突也源於天熱洗澡,而非打抱不平。在整個封神演義「反殷」的大背景下,其主要體現的是神性和反叛性。所要宣揚的是君權神授以及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在《哪吒鬧海》的影片中,在保有對於大「義」的詮釋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的主題。如哪吒鬧海,不再是因為天熱洗澡而鬧海,而變成了要解救將要作為「牲祭」的小孩,這一情節的加入,直接賦予了哪吒正義感和天性善良的個性。[4
三、幾筆暈染——視聽語言的至簡至淡
紅綠藍黃四種最原始最飽和的顏色,展現了《哪吒鬧海》的故事。人物造型在色彩上多採用火和衣服的紅色,水的藍色和綠色,大地天庭的黃色等生機蓬勃的顏色。哪吒出生造型以紅色為主調,突出哪吒善良勇敢的性格特徵。哪吒重生的造型採用火的紅色及水的綠色,象徵哪吒的再生,充滿生機和希望。
《哪吒鬧海》的台詞簡單明了,與《封神演義》中的文化氣息濃厚的文言文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直白簡單的,特別是哪吒的台詞,往往非常明確堅定。對於影視作品特別是動畫作品來說,能夠說清楚講明白用現實的言語來表達才能夠被大眾接受認可,讓孩子聽明白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教化作用。當然簡單並不意味著是幼稚的。
《哪吒鬧海》台詞很有設計感,師傅的慈祥成熟,李靖的猶豫疑惑,母親的溫柔珍愛,龍王的偏激貪婪,哪吒的天真勇敢,都是通過簡單日常的話語加上俗語和哲言,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內展現的。
《哪吒鬧海》的配樂一定程度上直接代替了敘事,將氛圍的的輕松緊張、打鬥的驚險刺激、奇幻的場景和情節,直接用背景音樂和生動的音響展現出來。特別是哪吒出生和重生的快樂和傳奇,通過充滿靈性的音樂直接傳達給觀眾,結尾斗四個龍王,直接搬用中國古代戲曲的寫意化音樂,一方面很震撼使得打鬥顯得激烈緊張,一方面張弛有度又不失詩意的美感。
《哪吒鬧海》二維平面化的處理,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技術,但是也能看出有些部分是刻意為之。人物形象取材於古代皮影等戲劇和敦煌的壁畫,即使是鬧海畫面中的海水也是頗具中國特色的版畫風格。一方面,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轉化和發揚,一方面也是一種刻意的簡化。平面化二維化的人物和場景設計充滿了間離感,使得打鬥更有一種滑稽荒誕的成分,而不流於血腥殘暴,使得詩性神話色彩更加濃重而不流於寫實。
四、結語
雖然在技術發達的今天,《哪吒鬧海》這部動畫電影顯得不夠成熟和「高級」,但是經典需要不斷回視而獲得啟迪,特別是老一輩藝術家的工匠精神,他們足夠認真踏實,他們對於藝術作品改編的民族化、簡約化道路,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論文化產品產出數量如何,如何能夠做出拿得出手的、質量上佳的、甚至膾炙人口享譽國際的藝術作品,還需要影視工作者的反思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