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閩東歷史人物---林聰具體簡介
【林聰】 字季聰,號見庵,寧德七都浦源人。
生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林聰幼承庭訓,智力過人,日記數千言,下筆立就」。曾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績顯著,不畏權勢,彈劾群奸,史稱他「直聲聞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風采」。
正統五年(1440年),林聰中進士。
正統八年(1443年),拜刑科給事中上任伊始,林聰針對明初六大官辦銀礦之一的寧德寶豐銀礦勞動條件惡劣、勞役艱難、課銀額重等情況,上《請免寧德縣除辦銀課外別項差辦狀》。他建議「無圖銀課之利」,應「將坑冶封閉,銀課免辦,與民休息」。但未被英宗採納。次年,該礦改由浙江青田小業主葉宗留等人經營。福建參政宋彰以「礦盜日熾」為由,宣布將礦收歸官辦,並定該礦歲課銀3090兩,比永樂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兩。於是,葉宗留發動數千礦工投牒明廷,稱:「留寶豐場,聽我開采,不然殺人!」
正統十二年(1447年),寶豐銀礦終於爆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小業主領導的礦工起義。起義礦工與當時沙縣鄧茂七領導的起義軍彼此呼應,聲勢很大。林聰急忙再次上疏乞速減免課銀。疏中指出所謂「礦賊」實則為本縣民人,因生活所迫才聚而偷礦煎銀。後來礦工起義雖被鎮壓下去,明政府也終於接受林聰建議,罷寧德、建寧銀稅,民困始得少蘇。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聰糾察刑獄。他剛正不阿,執義敢言,為其所劾者上至尚書下及主事,不少佞臣因之下獄、貶官或外調,以至「諸司憚聰風裁,聰所言,無敢不奉行者」。由此,林聰招致群佞圍攻而罹罪。是年冬,御史黃溥等劾林聰挾制吏部,徇私舉福建參政許仁達為巡撫,並誣林聰為泄私怨動輒劾兵部主事吳誠。林聰因此坐「專擅選法」,廷議大辟,打入死牢。禮部尚書胡熒敬佩林聰的節直,案示禮部時他不肯署名而稱病不出。代宗遣太監興安問疾,胡熒說:「老臣本無疾,聞欲殺林聰,殊驚悸耳。」代宗知林聰為人,遂詔釋林聰,但將他貶為國子學正。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擢拜林聰為左僉都御史,命他前往山東賑飢。林聰不辭勞苦,馳赴飢情嚴重的郡縣,開豪富糧倉以濟飢民,全活145萬人。回朝復命後,進右副都御史。
天順二年(1458年),林聰看到在當時的苛刑峻法之下冤獄屢有發生,遂上《乞緩重獄疏》,專題提出「秋後決」的主張:實行春判冬決制度,以延緩死刑執行期來進行死刑復核,使案中屬以矜疑者得免死,以減少錯殺。英宗納其言,下詔曰:「每歲霜降後,三法司會同廷臣審錄重囚,謂之朝審,遂為永制。」林聰還極力反對株連,濫殺無辜。
天順四年(1460年),曹欽謀反,朝廷鎮壓時一些冒幸祿者往往誣斬人,甚至割下乞丐首級報功,致使市人不敢出戶。進值林聰署院事,急令「必生擒訊鞫,不得妄殺」,並為無辜者力辯,湔雪甚多,冤濫乃止,市人「相賀更生」。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發生特大飢荒。朝廷復命林聰往賑。陛辭時,他奏請「貸江南糧及支運糧數十萬給民,且與之種」被欽准,飢民沾其實惠。賑飢回京,擢升右都御史。
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時林聰雖已年過六旬,但「夙夜靡懈」,詳核案件,推情鞫問,任內為蒙冤死囚平反者不下六百人。林聰卒後,明廷誥授其榮祿大夫太子太保,溢「庄敏」。其靈柩歸鄉後葬於寧德八都銅鏡山。邑民推崇其高風亮節,祀之於鄉賢、庄敏祠。其生平事行載入《近代名臣錄》。
林聰立朝四十餘年,奏撰頗豐,閑居又喜為詩文,曾著《奏議》八卷,《見庵文集》十四卷今民間仍流傳其手抄本。
⑵ 周星馳的《功夫》國外上映時,你知道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嗎
周星馳的《功夫》在國外首映是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2004年9月15日,《功夫》走出國門,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做首映儀式,之後迎來一大波國外媒體的評價。
你知道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嗎?《紐約時報》影評人司考特評價說:「中國的動作片通常充滿嚴肅而虔誠的色彩。然而周星馳卻和這種嚴肅流派背道而馳。他用自己的方式提醒觀眾,電影藝術不僅僅表現高貴和犧牲,搞笑也是它的傳統之一。」
周星馳的電影總能夠將一些很隱晦和很淺顯的道理通過「星式」幽默詼諧的表演當時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將觀眾很快的代入其中,電影中星爺的演技看似浮誇,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毫不違和。可以說周星馳演繹的電影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