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雷諾阿為什麼一生都喜歡畫女子的裸體
不是搞藝術的,不是深知歐洲歷史的的事,肯定不知道雷諾阿這個人的。但是我說出他的一個作品,大家可能都會有所耳聞。《遊艇上的午餐》,如果你還是聞所未聞,對《遊艇上的午餐》也一無所知,那麼沒關系,下面我們就來揭秘一下雷諾阿。
哪怕是到了晚年雷諾阿仍然在繪畫,後來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懸掛在盧浮宮中。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於1919年12月3日逝世。喜歡藝術作品和繪畫的朋友們可以多去關注這位象派畫家,作為西方藝術史上的名家,他的作品真的非常美,非常出色,大家不要想歪了。
這里講個小故事,他一生中畫了無數個女模特,其中一位模特成為了他的兒媳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的父親雷諾阿》這部電影。
B. 電影史上最好的十部電影有哪些
《視與聽》(Sight and Sound),又譯為《畫面與音響》,是英國的一份歷史悠久的電影雜志,現為月刊,由英國電影學院出版。雜志每隔十年便會召集知名導演與影評人進行投票,評選影史十大影片,在業內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最近的一次評選是在2012年,那麼究竟是哪些電影被評為史上最好看的十部電影呢? 一下是多維娛樂小編為您整理的部分影片,更多影片還請關注多維娛樂網
第一名:《迷魂記》(1958)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迷魂記》是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詹姆斯·斯圖爾特、金·諾瓦克主演的懸疑片,於1958年5月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私家偵探斯考蒂受加文·艾斯特所託去跟蹤馬倫,並由此引出一樁命案的故事。《迷魂記》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影片充滿神秘的氣氛,是希區柯克的控制藝術中最坦率和最具懺悔性的作品之一。【更多電影資訊:http://www.dowei.com/yingshi/movie/】在《迷魂記》中,男性的慾望窺視和女性的自我凝視主題同時存在。影片以不同的視覺圖像很好地反映了電影敘述中產生視覺快感的內在性別心理結構機制。(《電影評介》評)
第二名:《公民凱恩》(1941) 奧遜·威爾斯
《公民凱恩》是由奧森·威爾斯於1940年拍攝的一部傳記體影片,由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以及主演。曾獲得1941年奧斯卡獎七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影片講述了報業大王凱恩的一生。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奧遜·威爾斯和他的處女作《公民凱恩》是現代電影的奠基石。 無論是誰,只要擁有一部像《公民凱恩》這樣的電影,就只能給人一個感覺:高山仰止。這種成就足以讓人睥睨天下,傲視群雄。因而奧遜·威爾斯應同他的《公民凱恩》一起永垂不朽。(電影理論家巴贊評)
第三名:《東京物語》(1953) 小津安二郎
《東京物語》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描述的是住在海濱小城尾道的七十歲老夫妻離開故鄉去探望他們住在東京的子女,在品嘗了各自成家的兒女們冷淡的招待後,老夫婦決定回歸老家,結果年邁的老伴得病,死在了旅程的終點的故事。電影延續了原作中對日本傳統家庭關系重構的深情關注,借故事原有的敘事框架,用山田獨特的筆觸,為日本的當代社會做了一幅深入淺出的家庭速寫,畫面清新婉約,明麗動人(光明日報評)。
第四名:《游戲規則》(1939) 讓·雷諾阿
《游戲規則》是讓·雷諾阿導演,讓·雷諾阿編劇喜劇的電影。主要講述克里斯汀(諾拉·格雷格 Nora Gregor 飾)跟女僕傑西(安·梅因 Anne Mayen 飾)探討了男女之間友誼的話題。
第五名:《日出》(1927) 茂瑙
《日出》為美國威廉福斯影片公司出品的黑白默片,導演是F.W.茂瑙。該片描述了一名年輕農夫愛上了城市女人,在她的迷惑下決定將妻子淹死,然後把農場賣掉,搬到城裡跟她雙宿雙飛的故事。影片是著名德國導演茂瑙到美國拍攝的第一部作品,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兩項金像獎及一項特別獎——藝術質量獎。本片標志著默片時代最高藝術水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創作巔峰(雖然理論上應算美國片),就算在今天觀賞依舊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第六名:《2001太空漫遊》(1968) 斯坦利·庫布里克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本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第七名:《搜索者》(1956) 約翰·福特
《搜索者》是一部由約翰·福特執導,約翰·韋恩、傑弗里·亨特等主演經典西部片,倍受影評人及當代導演們的推崇。該片講述了軍人伊森在內戰結束後返鄉,卻發現家人慘死在印第安人的刀槍之下,而侄女黛比生死未卜。伊森決心報仇,並在哥哥養子馬丁的陪伴下尋找侄女的故事。1956年3月13日 ,影片在美國上映。導演不僅呈現出標榜西部片浩瀚無垠的沙漠景緻、冒險精神,更對當時種族間沖突的面貌,做了深刻的描繪。
第八名:《持攝影機的人》(1929) 吉加·維爾托夫
《持攝影機的人》是由吉加·維爾托夫執導的紀錄片。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系蘇聯著名蒙太奇理論的「電影眼睛派」(Kino Eye)創始人維托夫用攝影機紀錄的莫斯科的一天,在鏡頭和剪輯技巧方面有著創造性的發現。他強調用「抓拍」的方式捕捉生活的片段,並積極主張利用聲畫蒙太奇對電影進行革新,他的這套理論對後來的法國先鋒派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都有深遠的影響。60年代戈達爾組成過著名的「吉加·維托夫小組」,取名便是對這位蘇聯電影實驗大師的推崇。
第九名:《聖女貞德受難記》(1928) 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聖女貞德受難記》是1928年上映的法國歷史傳記電影,由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執導,瑪利亞·法奧康涅蒂、安托南·阿爾托等主演。影片講述了農家姑娘貞德率兵沖破重圍,擊潰英軍。她的英雄事跡四處傳頌,人稱「奧爾良少女」。但也因此引起法國貴族的妒恨,貞德被出賣後落入叛軍手中並對她施以火刑。
第十名:《八部半》(1963) 費德里科·費里尼
《八部半》是由費德里科·費里尼執導,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克勞迪婭·卡汀娜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63年2月14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講述了電影導演古依多在籌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影片時,不僅在創作上遇到困難,而且在感情上也陷入困境的故事。1964年,該片獲得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八部半》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影片通過回憶、幻想、夢境的呈現,隱喻了一個關於電影創作的故事,也隱喻了電影本身。片中間歇出現的幻覺與記憶,打破了現實時空主線敘述的完整。在表現主人公主觀世界的鏡頭中,晃動、空間變形以及奇特的構圖也使得畫面呈現出平衡被打破的狀態。然而,隨著情節推進,失衡感又會被消解,並且重新恢復平衡。影片藉由打破平衡與恢復平衡的轉化,獲得了獨特的張力。(《電影評介》評)
C. 雷諾阿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貢獻
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這個被人們認為:是介乎於詩和自然之間的一種概念的現實的詩意和詩意的現實的電影美學流派,隨著戰爭的到來而逐漸走向消失。
詩意現實主義的主要貢獻:
一、更新「現實」觀念
讓·米特里曾對待意現實主義的「現實」觀念,作出了極為准確的評價,他在《電影史》中指出:「實際上,這一風格中,電影家並非重復或復制現實,那伯僅從形式的表層上看,他們在模仿生活創造的活動,它的情感進發、它的內在運動,依據此點進行創作,僅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對真實的把握僅在於表達『本質意義的』真理」。
二、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
堅持獨立製片的雷諾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景深鏡頭,並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電影語法。他的創作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提供了實證,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電影銀幕的創作。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三、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
電影編劇使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影片在銀幕上大放光彩,它再一次顯示了生活自身的活力和電影文學的功力,在電影創作中的重要位置。這一時期的著名導演:克萊爾、費戴爾、貝蓋爾都是自己所導演的影片的編劇,雷諾阿、杜威維爾也均參與自己影片的編劇工作。以新聞記者生涯起步的卡爾內的成功,一方面來自他自己的藝術觀察力、鑒賞力與導演的功力,而另一方面則主要得力於來自超現實主義小組的詩人普萊衛文學力量的優勢。普萊衛在拉丁區「雙煙頭」咖啡館超現實主義的氛圍中,培育了他那詩人的氣質和才華,形成了他的創作靈魂,並成為支撐他全部作品的脊樑。
這一靈魂遠不是「悲觀」二宇所能完全概括的。皮埃爾·馬優曾中肯地指出:「這種從《蘭基先生的犯罪》到《夜之門》的黑色和絕望,並不足以體現他的某種獨特性,甚至統一性。普萊衛的創作是從悲觀主義的印證『之後』開始的。既然惡戰勝了一切,腐化了一切,那麼如果不返歸本源,回到童年,人們又能到哪裡尋到解救呢?從深層意義上講,普萊衛的主題是一個: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種種磨難之外,在與兒童目光的相接中獲得。這目光就是詩,就是語言的魔力。但他使用的是生活的和慣用的語言,即最通俗的語言」。
在詩意現實主義的創作中,突出的誤識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這表現在一些影片中,由於過於強調對白和編劇的作用,強調文學的作用,卻往往忽視了電影首先是一門視覺性和聽覺性的藝術,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這樣的誤識在帕涅爾的影片中極為突出。
其二,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由於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劇本通常出自於普萊衛、斯派克和讓松等幾位大編劇之手,因此,作品往往顯現出某種近似性。他們都是依據同樣的戲劇模式而構築的,即一種搬到當代平民社會現實中的悲劇的模式。普萊衛、帕涅爾的門徒們一擁而起,這些平庸的模仿者匠氣十足,抹平了電影藝術創作的獨特性與個性。這一狀況一直持續了多年,直到「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才宣告結束。
讓·雷諾阿是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象徵。巴贊曾稱他為詩意現實主義的真正首領,並在《法國電影十五年》中指出:「在戰前有聲片的決定性的年代裡,雷內·克萊爾不在法國,而讓·雷諾阿的作品以其構思的獨特性和豐富的美學價值,無可置疑地佔據了『黑色現實主義』之行列,但是它們是電影的先鋒,從諸多方面預示著後來電影風格在形式和內容上的演進」。
這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曾做過電影編劇、導演和演員。他投身於電影事業,是從一個業余愛好者的興趣,而逐漸走向電影專業製作者的行列中來的。雷諾阿最初的創作並不成功。然而,他卻從中吸取了經驗,培養了自己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並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游戲性」的影片風格。
1928年,雷諾阿導演的反映失業邊緣人物的《古城比武記》尚是一部默片。自從有電影開始,他導演了使他獲得偶然成功、並成為他電影生涯轉折點的《墜胎》(1931年)和《猖婦》(又名《母狗》,1931年)。其中《母狗》一片的創作,使雷諾阿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即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道路的開始。《母狗》表現的是一個年愈半百的誠實職員由於愛上了一個娟妓,而那娟妓既和他相好,又與城市裡的流氓保持著關系,最終使者職員身敗名裂的故事。這是根據一部平庸的小說改編而成的。然而,雷諾阿卻是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超越了小說的表現。影片以巴黎街頭和男女主人公的家庭為主要場景,敘事空間影調黑暗、氣氛濃重。這種對於故事地點、環境所進行的描寫,以及與流氓、歹徒雜處的巴黎小市民米歇爾·西蒙的傑出表演,均使影片納入了詩意現實主義的興趣和范疇之中。1932年,雷諾阿的傑作《布杜落水遇救記》(又名《被救出水的布杜》)問世,這是一部描寫巴黎流浪漢,多少帶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作品。影片在表現環境時開始多次地使用景深鏡頭。1934年,雷諾阿導演了「對義大利電影有過重大影響並預示了新現實主義」的《托尼》。這部影片他與愛因斯坦合作編劇。「從1934年(《托尼》)起,雷諾阿便系統地運用了使整個電影文法得到革新的『景深鏡頭」,。而美國電影只是到了1941年《公民凱恩》的問世後,才開始突破了傳統電影剪輯的方式。正是在此意義上,羅貝托·羅西里尼、德。西卡尊他為先驅。《托尼》一片同時標志著雷諾阿獨立製片的開始。他為經濟和具有美學價值的電影開辟了道路,實現了電影生產制度所不允許的,然而,卻是觀眾所期待的影片。
1935年,雷諾阿在《朗基先生的犯罪》(由普萊衛編劇)中,刻畫了惡毒的企業家,以及小人物團結組織「合作社」的故事,這是一部充滿勝利和樂觀的影片。「影片表現出來的溫情、魅力、親切感和豐富的幽默感彌補了它在技術方面的某種不足」。1936年,他又改編了莫伯桑的原作《鄉村郊遊》。這部同樣由普萊衛改編的「辛酸而短暫的田園情史」下集卻沒有拍成,已拍成的素材,後由雷諾阿的學生完成剪輯。影片拖到1945年才開始放映,片中因採用了印象派的表現方法,在展現自然風光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雷諾阿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兩部影片:《大幻滅》(1938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大幻滅》是一部充滿和平主義精神的偉大作品,是對於世紀初歐洲歷史所進行的微觀的研究。盡管戰爭使「國與國之間存在著沖突,但同階級的人是會互相諒解的」。麥斯特在他的《電影簡史》中談到:影片的「表面動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名法國士兵終於從戰俘營里逃出來的故事。它的真正的動作是一個隱喻:歐洲貴族的舊的統治階級的滅亡,以及工人和資產階級新統治階級的成長。戰俘是雷諾阿對歐洲社會的一張縮圖。戰俘中有法國人、俄國人和英國人,有教授、演員、技師和銀行家,有貴族、資本家和勞工」。
《大幻滅》在情節結構上的特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影片的情節吸引佳人們的注意力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主題的含義。而雷諾阿卻是通過以主題戲劇化的方式最終淡化或推翻了影片的情節。他以一種反常規的方法,把我們投入到影片對話的具體內容的形式中,造成了淡化情節的作用。這種作法在影片中多處可見,比如:雷諾阿為了削弱越獄的情節,他表現了戰俘們更多地關心的不是想如何跑掉,而是希望能夠飽餐一頓和渴望女人。但他們所能夠實現的卻只是男扮女裝。再如:逃跑的計劃則是偶然地促成的,這個場面本身對情節並不重要,但對現代歷史的評價是極其重要的。沙皇給俄國戰俘們的禮物是一批書籍,引起了戰俘們的不滿,他們燒書為的是反抗貴族的昏庸和傲慢,他們准備越獄是為了擺脫貴族的沉重壓迫。在雷諾阿看來,社會性和紀實性,比情節更為重要,另一段談化情節的處理,則是圍繞著用於越獄的那根繩子的那場戲:
德國人要來房間搜查繩子,大家忙把繩藏起來。而當德國人進入房間之後,按照情節的發展接下來應該是搜查繩子,然而,卻展開了一場關於貴族榮譽的議論,德國貴族軍官要法國貴族軍官以貴族的榮譽向他保證「在這個房間中沒有企圖越獄的行為」。從而似乎讓觀眾去品味著一個貴族出身的人的教養,雷諾阿在影片中談化情節的處理,使他的作品趨於紀錄,形成了寫實主義的風格。
《大幻滅》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影片中聲音的處理。首先在語言的運用上,這一點影片是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種語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豐富了電影聲音的表現,同時,語言本身的沖突又造成了敘事的戲劇性和復雜性。在一次突然的調防中,法國戰俘離開了他們那即將挖好的越獄通道,而當他們與俄國戰俘擦肩而過時,他們設法告訴俄國人,但卻因為語言的障礙而相互未能溝通便離開。二是,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階層,說明著人的隔閡狀態。不過,影片中的很多語言也應該說是帶有很強的人工雕琢的痕跡的。其次是音樂的處理,它幾乎起到主導影片動機的作用。那個用笛子吹出的小調,在影片中曾若干次地出現:在策劃越獄時,笛聲曾第一次出現;在越獄時,法國貴族軍官用笛聲吸引佐了德國軍官的注意力,結果造成了他的死亡;在越獄後,笛聲又使兩個相互爭吵的人重歸於好,等等。在影片的重要時刻音樂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起到了主導敘事的作用。雷諾阿對於聲音的運用的確是獨具匠心的。
麥斯特在分析《大幻滅》時談到:「在這部充滿著災難性的政治幻滅的影片中,很難決定哪一個是『大的』。是戰爭可以解決政治爭端嗎?是國界存在還是國界不存在?是階級差別不存在嗎?是民族的區別強於階級的差別?還是階級的差別強於民族的差別?不論這些有意搞得自相矛盾的幻覺之中哪一個更大些,《大幻滅》鮮明地譴責了那個造成這場大戰,並將被這場大戰所消滅的統治階級的墮落和多餘的人物。歐洲的貴族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做了姿態優雅的自殺。把生命變成冷酷無情的謀殺的游戲,並附有一套人造的規則,最終就是把生命變成死亡」。在這部影片中,雷諾阿所做出的以上種種暗示,在他的下一部影片《游戲規則》中,則以一個專門的主題進行了表現。
在《游戲規則》中,雷諾阿「描繪的是一個死亡社會的死亡的價值——實際上是兩個死亡的社會——富有的主人的社會和那個模仿他們主人的假紳士派的寄生的僕人的社會。主人和僕人都是重儀表輕真誠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結果就是死亡」。而在走向死亡中,影片揭示了說謊就是上流社會的准則,誰違背誰就遭殃的邏輯。這部影片在敘事上按照小說的特點,以強調平行的事件、平行的結構、平行的人物、平行的反應、平行的細節等,精心結構而成。麥斯特稱:「這些在視覺上平行和理智上平行賦予雷諾阿的影片以小說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但是影片的文學結構得到了雷諾阿的敏銳的視覺感的支持,自然、面孔和社會群體的鏡頭,在視覺上產生了影片的含義,以及對作品情調的控制」。然而這種作品也同時給人以一種大幕拉開的感覺,是真實與虛構的結合。當然,雷諾阿的布景是以現實真實為基礎的,並創造著適合製作者主觀選擇的視覺空間的表現。而這又恰恰符合了他那貴族化的主題的需要。
《游戲規則》中有兩段重場戲:一是打獵,這里表現的是小動物的死亡,槍聲響起之後,小動物在翻滾和墜落中死去,這是一種死亡的舞蹈,是一種令人厭惡的美。在這段落的表現中,雷諾阿幾乎完全是用紀錄片的方法拍攝下來的。二是晚會,這里又是一種死亡,是關於游戲人生的死亡。台上骷髏跳舞,台下真槍實彈的射擊,最終導致了飛行員像小動物一樣死去,這又是一種令人恐怖的美。
這兩段重場戲構成了影片的含義和情調的核心。「影片中所有的痛苦和悲哀都是作為人生快樂的副產品」。同時,也都是由那個上流社會的中庸的處世哲學所造成的。比如:讓偷獵的人到別墅中來;留下丈夫的情人;把飛行員帶到妹妹家,等等。都可以說是一種中庸的錯誤。影片本身就是一場大的游戲,大家在游戲中遵守著各自的規則。「游戲中仍有意外,而那隻不過是個意外,誰也不會把它認真地對待,那不過是游戲的一部分」。影片從某種意義上體現雷諾阿本人的深深地悲哀,他從他父親那裡繼承了對人生的真摯的愛,但另一方面又忍受著參加到「游戲」中去。影片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本身並沒有指責什麼,劇中人物都是溫存的,他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性和社會的制約真誠地行事。這里更深的悲哀是人生的悲哀。影片中同時也體現了雷諾阿自身的中庸的意識,在《游戲規則》中,他通過具體的人物和情節體現出這一中庸態度。然而,在〈大幻滅》中,中庸卻造成了另一種結果,由於雷諾阿在影片中,對於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戰俘營里的關於政治、國界、民族、階級和友誼等問題,所作出的模稜兩可的、曖昧的處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戈倍爾曾讓人把這部影片剪輯成了一部為德國人服務的、美化德國人的影片。這件事據說雷諾阿極為惱怒,然而,卻是他的作品本身的「中庸」思想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游戲規則》和雷諾阿所拍攝的其它影片一樣,在攝影風格的處理上都是由他自己來決定的。他在這部影片中,繼續了他從《母狗》時向著景深鏡頭努力風格,他十分重視動作在畫面內部的場面調度的重要性。他在大量地使用移動攝影的過程中,將復雜而又富於戲劇性的人物關系一一揭示出來。從而突出了法國人特有的風趣和幽默感,以及那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的藝術態度。人們對於這部影片攝影機的運動,以及遠近皆清的深焦距鏡頭的使用贊不絕口。因為,這在當時是很少有的一種攝影方法。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為什麼時常被排列榜首,被推崇為最優秀影片的重要原因。巴贊在《法國電影十五年》中也曾指出:「如此看來,《游戲規則》是一部導演風格達到了高超水準的影片,至今仍能從其技術方面汲取教益」。他還說到:「特別是《朗基先生的犯罪》或《游戲規則》一類的影片表明劇作的成熟,構思的復雜,感情表現和人物刻畫的細膩。可以說,從雷諾阿開始,電影已經是能夠與小說相匹敵的成熟的藝術了」。
雷諾阿在創作中從不重復自己,他不僅能夠拍攝具有探索性的影片,同時也能夠拍攝政府訂貨的影片;他能夠拍攝現實題材的影片,也能夠拍攝古裝片;他能夠在法國拍片,—也能夠在美國拍片。
這並不說明雷諾阿的不嚴肅,而事實上,他的影片往往卻具有他的沉思,有著他那極強的社會內容。
幫你找的。。。滿意 請好評,, 謝謝合作。。
D. 讓·雷諾阿的人物評價
讓·雷諾阿作為20世紀傑出的電影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名字屢屢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電影機構評選的電影史上十大傑出導演的名單中。而評選傑出大師的依據是傑出作品,雷諾阿的傑作當為《游戲規則》和《大幻滅》。其中《游戲規則》更是多次入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之列,以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的評選結果最具權威性。該雜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組織一次評選活動,邀請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評家和電影導演投票評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50年來《游戲規則》一直沒有落榜。
作為雷諾阿生平創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戲規則》雷諾阿說這是一個關於識破騙局、認識真相的故事。它雖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劇意識,是對人、對社會的一種失望的情緒。
雷諾阿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追逐片式的喜劇情節和看似荒誕的藝術手法,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戰前法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態度:生活如同「游戲」,說謊和爾虞我詐是這種游戲的不可違拗的「規則」;同時,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爭風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慾是人類的共性,而在風流場上的追逐和搏鬥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還運用隱喻手法,預示了「奇怪戰爭」的悲慘結局,最後則把這群百無聊賴的男女的東逃西竄作為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的手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歐洲社會復雜的階級斗爭和以法西斯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猖獗,這些使雷諾阿由痛苦、憤怒而淪為悲哀。《游戲規則》是他這種宿命、無望情緒達到極點時發出的絕望的呼喊。
雷諾阿曾說:「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後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戲規則》當初的不幸遭遇和後來的諸多榮譽,事實的確如此。此片完成於二戰爆發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這樣的結果與雷諾阿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原想把這部影片拍得討人喜歡,但卻惹惱了大多數觀眾,我為之驚奇不已。」雷諾阿把觀眾的敵意歸咎於自己的「直率」,這部影片表面描寫的是和藹可親的人,實際表現的是正在解體的社會,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殺的人是不喜歡讓人看見的。」拍攝《游戲規則》的人自己沒有遵守「游戲規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諾阿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游戲規則》問世時遭到的失敗太讓我喪氣了,以至於我決定,要麼不再拍電影,要麼離開法國。」
雷諾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滅》,據其編劇查爾·斯巴克的解釋,影片主要是表現「戰爭是愚蠢和醜陋的。戰爭破壞了人的生活,人不是為互相殘殺而生存的,只有職業軍官喜歡身著軍裝」。因此,熱愛和平的雷諾阿在影片中表達的反戰傾向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他還告戒人們:「不論勝利與失敗,任何民族都難以倖免戰爭造成的墮落。戰爭在幾個月內就足以摧毀緩慢發展的文明用幾個世紀才得以建立起來的東西。」
雷諾阿通過紀錄片式的樸素風格和真實准確的細節,以及生動的性格刻劃和豐富的視覺形象,既表現了戰爭期間不同國籍的軍人們對和平時期保持友愛感情的嚮往,又反映了他們在國家、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界限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時階級關系超越國家界限,有時種族關系超越社會階層,有時友愛之情超過一切,有時愛國主義占據上風。比如,當了俘虜的法國侯爵德瓦爾迪厄與德國貴族馮·羅芬斯坦之間的階級關系,遠遠超過他與平民出身的馬雷夏爾的同胞關系;馬雷夏爾對言語隔閡的德國農婦的好感,大大超過他與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的友情。
當然,也有人認為雷諾阿身為一個左翼電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對法國貴族傳統和軍事等級日落西山表示哀嘆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憤怒,而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卻說:「對大多數法國人所經歷的時代的回憶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激動,是由於我們在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發現了某些東西,在今天原子彈毀滅的磨難、恐怖和恐懼面前,那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許讓·雷諾阿富於前瞻性的詩意現實表現也正於此吧。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讓·雷諾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家中。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先驅者,這使童年時期的讓·雷諾阿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對於其日後在電影色彩、構圖方面的優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讓·雷諾阿並沒有子承父業,在學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之下便毅然踏上了軍旅之路。一戰期間,他以准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也就是在此期間,他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雷諾阿在這次戰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傷養好後他又返回軍隊學習飛機駕駛,做了短時期的偵察兵。他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來到法國南部的卡紐和郊外的瑪洛特從事陶器製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起初,他只是為別人寫作了一部電影劇本,接著才在1924年獲得了拍攝《水上姑娘》的機會。影片以愛情為主線,講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親死去後遭遇了許多不幸,最後得到一位地主少爺的救護和愛情的故事。讓·雷諾阿運用了印象派電影手法,所表現的如姑娘做夢時的場景,深獲好評。自此,他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電影生涯。
1926年,雷諾阿拍攝了根據左拉小說改編的《娜娜》,這是一部耗資巨大、長達120分鍾的影片,雖然沒有取得應得的經濟效益,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影片將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有機結合在了一起,用優美的筆法展現了妓女娜娜悲慘放盪的一生。這部影片是雷諾阿默片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後,他拍攝了一系列默片:《查爾斯頓》(1926年)、《瑪爾基塔》(1927年)、《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懶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窮鄉僻壤》(1929年)。這些影片已經顯示出雷諾阿在題材和風格方面的某些特點,如探討物質生活的意義、將現實主義與夢幻般的想像相結合。為最終形成「雷諾阿風格」的先驅作品。
從三十年代開始,雷諾阿進入了自己多產而又風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間,他不僅形成了雷諾阿式的電影風格,而且拍攝出了享譽一生並被後輩著力推崇的影片《大幻滅》和《游戲規則》,確立了在世界影壇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電影有了歷史性的飛躍一樣(進入有聲期),雷諾阿也開始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敘事方式。後來所拍攝的《湯尼》是一部極端寫實主義影片,片中幾乎沒有內景,也沒有用大明星,純粹依據真實事件拍成,被評論家們認為是與維斯康蒂的《對頭冤家》(1942年)一樣沒有時代局限的傑作。他描寫了從義大利和西班牙來到法國南部的打工者們的愛情和經歷,最後因頹喪、妒嫉而導致的一場悲劇。一般評論家認為《湯尼》是電影史上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驅。
雷諾阿的寫實主義手法雖然得到好評,但他慢工出細活兒的拍片速度卻常讓一般電影老闆不滿意。找他拍電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長拍攝社會題材並欣賞他寫實風格的製片人。1935年,讓·雷諾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廠面臨破產,老闆逃跑了,工人們卻團結起來組織了一個合作社繼續進行生產,終於扭轉局面取得勝利。這是一部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據名著《下層社會》改編的影片《社會底層》,則刻畫了一群社會落伍者的眾生相。這些影片都顯示著他廣博和深遠的認識,並且永遠能忠實反映人間世態、表現人的本質。雷諾阿自幼喜愛藝術,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使他一從影就很快躋身於名導演之列。他與法國影壇老將讓·維果以及雷內·克萊爾、約克·費戴爾、馬賽爾·卡爾內等人共同奮斗,譜寫了法國二戰前電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湯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稱為是「法國電影的轉折」,「標志著法國電影的復興」。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具有鮮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精神,被認為是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聲。
雷諾阿在此期間拍攝的最重要的兩部作品《大幻滅》(1937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成功運用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為電影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大幻滅》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藝術電影獎。雷諾阿喜歡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同樣清晰,他對這種攝影方法的實踐和系統發展,對奧遜·維爾斯日後拍攝《公民凱恩》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9年,雷諾阿緊接著完成了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游戲規則》。
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道德腐敗的陳舊故事。和《大幻滅》不一樣,《大幻滅》洋溢著自信向上,而這部影片則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調調。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戲規則》在時隔25年之後才受到世人重視,就好像人們獲得了重生,因為此片在當時受到禁止放映的條令,來自各方的壓力使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自己摯愛的國土。
總體來說,雷諾阿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為戰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
從1940年到1950年,雷諾阿在好萊塢期間共拍攝了6部影片:《大澤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國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僕日記》(1946年)和《海濱浴場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攝的《大河》是雷諾阿途經印度回國途中所拍攝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國後的18年間僅拍過5部影片,其中《法蘭西康康舞》(1954年)較為著名。這些影片雖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鏡頭,但都沒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國拍攝的優秀作品。終其一生,他拍攝了默片、有聲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計40餘部,後期雷諾阿的藝術活動轉向舞台劇和電視,同時撰寫有關電影的論著,導演舞台劇,創作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有關自己和父親的回憶錄。
雷諾阿繼承和發揚了馮·斯特勞亨所信奉的拍攝電影的原則和傳統,形成詩意寫實主義風格,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豐碑。他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是秉承了父親為藝術如痴如醉的風范,他為電影藝術耗費了畢生的精力,他致力於實驗新電影文法的精神永遠活在同樣摯愛電影的人們心中。 歷史上父子齊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馬與小仲馬,大施特勞斯與小施特勞斯以及中國的曹氏父子、蘇氏父子等,而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與其子讓·雷諾阿也是同樣舉世聞名的。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藝術門類不同,一位是畫家,一位是優秀的電影導演。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法國藝術界的地位,而讓·雷諾阿最初的藝術靈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來自他的父親。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藝術創造給家庭經濟帶來危機,所以他總想找到一種既能滿足繪畫愛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藝術良心的方式。隨著《遊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於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義大利游歷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嘆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些畫顯示了真正的藝術技巧和智慧。」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雷諾阿藝術的主體旋律———畢生所竭誠表現的是女性肉體的魅力。他所描繪的女性著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貴雅緻的。他兼收了羅可可和巴洛克兩者的嬌媚和雄健之風,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創造了獨有的雷諾阿風格。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
E. 跪求 雷諾阿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jGZUVb-G3UQcFCy4aZJDDA
提取碼:uwta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
《雷諾阿》是由吉爾·布爾多執導,米歇爾·布蓋、克麗絲塔·泰瑞特、樊尚·羅蒂埃主演的傳記片,該片於2013年1月2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年邁的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愛上年輕貌美的模特兒安蝶的故事。
F. 越獄/反越獄,永不停息的戰爭
自從人類有了監獄開始,越獄和反越獄就是一場從未停息過的斗爭,雙方挖空心思想鬥智斗勇,不時還會有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實際上,越獄無非也就是那幾種手段,但具體到每一個案子,又都有不同的演繹,有的還相當驚心動魄或是啼笑皆非。
鑽狗洞
一種最古老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挖洞越獄。
在《肖申克的救贖》里,充分說明了挖洞越獄的先決條件:足夠的耐心,加上一張能夠遮住洞口的海報。在現代越獄成功的案例中,許多人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比如,2001年4月,在阿富汗首都坎大哈的薩坡撒監獄(Sarposa Prison)里,在獄外同夥的配合下,囚犯們花費數月時間,挖了一條一百多米長的隧道,五百多名囚犯依次逃出,消失在茫茫人海。截止2010年,重新抓回來的囚犯還不到一半。
不過,鑽洞之前最好要仔細考慮下自己的身材。2012年12月,一名叫做拉斐爾.瓦拉多(Rafael Valad?o)的囚犯,夥同另外兩人從巴西一所監獄准備越獄。他們在牆上挖了一個洞,第一個人順利逃走,第二個就是這位瓦拉多,因為太胖了,好死不死的卡在了洞口,更糟糕的是想退也退不出來,急壞了他後面還沒來得及跑掉的第三個囚犯。獄警發現後趕來,結果也沒辦法把他給弄出來,最後還是調來了消防隊,拆掉了他周圍一圈牆壁,才算是把他給解救下來。
而這次愚蠢的未遂越獄,不但讓他被加刑,還搭上了皮膚嚴重擦傷和一根肋骨骨折的代價。
裝警察
而另一種比較常見的越獄方式,就是囚犯想方設法使得自己看上去像是一個警察,然後打開牢房的門或窗,大模大樣的從監獄的門走出去。
但是,這種方法最大的難點就在於警服。監獄方面對於外頭親友送進來的物品都是要檢查的,所以不可能明目張膽的送一件警服進來。不過,還是有好些個人暗度陳倉做成功的,常見的做法,就是把一件偽造的警服拆成幾塊,縫在被子或衣服襯里中,送進去之後再分別取出,縫合成一件完整的警服。
這里頭,最傳奇的當數特洛伊·里昂·格雷格(Troy Leon Gregg)。1973年11月21日,他和一名同夥在公路上搭車,隨後殺人搶車,歸案後被判處死刑。
而就在執行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另外3名囚犯,換上偷偷運進來的獄警制服,鋸斷窗欄桿後從監獄側門順利走出。其中最難的一點,在於美國的警服都配有警徽,這玩意很難夾帶在衣服中送進來。於是,犯人中的一個,過去曾經偽造過假鈔的,就用硬紙板畫了個警徽,居然也逃過門崗的眼睛,順利逃出去了!
嚇唬人
還有一種越獄方式比較罕見,那就是武裝挾持住獄警作為人質,逼迫監獄方面讓路。這種方式的前提要把武器偷運進去,在管理嚴格的監獄,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過,犯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1934年,已經因為搶劫、殺人、武裝拒捕等等罪名被捕,即將出庭受審的美國「頭號全民公敵」約翰·迪林格(John Dillinger),被羈押在戒備森嚴的紐約州湖縣(Lake county,NY)監獄。3月3日,當一名獄警去提押他時,他突然拔出一支手槍,頂著獄警的腦袋喝令其他獄警開門,居然也就順利逃出。
而事後,據FBI調查,迪林格其實根本沒有手槍,手裡頭的是一支木頭製成的假貨而已。為了讓外觀更逼真,他還仔細的給木頭槍塗上了黑色鞋油,慌亂之中還就真的騙過了獄警們的眼睛。
DIY
有玩假的就有玩真的,阿爾卡特拉茲島(Alcatraz Island)上的監獄,俗稱「惡魔島」(Devil Island),曾經一度被認為是美國最安全的監獄,直到弗蘭克·莫里斯(Frank Morris)三人組搞出來的驚天越獄行動。
為了逃離這個四面環水的小島,他們按照一本雜志上的介紹,愣是用數十件塑料雨衣、牙膏,以及工廠里偷來的膠水,加上囚室里滾燙的暖氣片,手工製造了一條可以充氣的橡皮筏,順便做了幾件救生衣。
這還不算,為了讓逃獄行動更加完美,他們用一台舊電扇改裝成了電鑽,用勺子磨成了鑽頭,很方便的就搞開了鐵欄桿;用剃須用的小鏡子做成了潛望鏡;用泥巴、吃飯省下來的麵包加上平日掉落的頭發,做了3個假人頭,放在床鋪上麻痹看守。
然後,1962年7月12日,三個人順利逃出監獄,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幾天後,人們發現了飄到海岸邊的那個充氣筏,人卻不見了。有人認為他們已經溺死,但卻解釋不了為何一直沒有發現其中任何一具屍體?
直至今天,這三個人依然沒有下落。
當然,也有DIY失敗的例子:2012年8月7日,在巴西的庫里提巴(Curitiba)監獄,吃過午飯後,獄警發現走廊上裝垃圾的兩個塑料袋似乎在動。撕開一看,咦,居然分別藏了兩個囚犯,企圖越獄嘛。獄警非常困惑的表示:就算沒被發現,只要有人提起塑料袋,袋子就會破掉啊,他們怎麼想的呢?
隱形的翅膀
在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還有一種越獄方式正悄然出現:從空中逃走。
比如,2012年3月,俄國莫斯科附近的沃洛格達(Vologda)一所監獄里,一架直升機突然懸停在操場上,隨後天空飄來一具軟梯,一名叫做阿列克謝.切斯塔科夫(Alexei Shestakov)的囚犯抓住軟梯,直升機隨即飄然而去~看呆了的獄警們才想起開槍射擊,但飛機很快脫離了射程。後來,直升機和飛行員一起被找到,據悉,是一名同夥偽裝成遊客租用了飛機,起飛後卻突然持槍威逼飛行員改變路線飛到了監獄上空。
更離譜的一次直升機越獄,發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奧萊斯維爾拘留中心(Orsainville Detention Centre)。今年6月7日,同樣是一架直升機,但劫走的卻是3名囚犯!這三個人進來之前就是一個犯罪團伙,按理說不應該有接觸的機會,但他們抗議說,應該允許他們在放風時談話,以更好的行使辯護權,法官想想也就批准了——結果就是一起飛走嘍。
惡性暴獄
上面提到的這些越獄案例,都還算滑稽,但有一種逃獄方式則是非常危險的:暴獄。
也就是說,囚犯用武力挾持或殺害獄警,搶奪警服、武器、鑰匙,再混出監獄,或者乾脆武力沖破阻攔逃獄。
比如,1946年5月2日,在上面提到的惡魔島監獄,就發生了一起惡性暴獄案件。兩名囚犯趁著下工回監區的機會,打翻了一名獄警,然後奔向走廊上的武器站——按照慣例,監區中的獄警通常都不帶槍,以免被搶奪,但該監獄特意在監區里設立了一個武器站作為應急措施。當然,武器站的鑰匙普通獄警是沒有的,但其中一名囚犯特意餓了幾天,變得很瘦,加上同夥幫忙撬動欄桿,他一下就鑽進了武器站,將步槍從里頭扔了出來。拿到武器後,囚犯們威逼獄警打開了更多的牢房,放出了幾乎所有囚犯。
只可惜,他們不知道哪一把鑰匙才是打開監獄側門的,等到試出來時,門鎖已經被弄壞,再也打不開了。結果,獄警發現異常拉響了警報,越獄的希望徹底斷絕。
然而,這些囚犯並未投降,而是選擇了負隅頑抗。當然,獄警和舊金山警察,再加上增援的士兵,顯然比監獄里的那幾支槍火力要猛的多,3天後,警方重新控制監獄,兩名主犯被擊斃,共3名獄警殉職、多人受傷。另外兩名主犯,後來被執行毒氣室死刑。
結語
對於被囚禁的囚犯而言,自由就是最大的誘惑,這是人類的本性所決定的。因此,不能寄希望於囚犯的認罪伏法,而是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以強化安全設施,才是防範逃獄的最佳策略。
對於獄警而言,要給予更多的職業培訓,保證日常管理中能夠認真執行操作規范,也是防範逃獄的重要一環。
不管怎樣,逃獄的行為永遠無法禁絕,而獄警也註定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對於他們,理應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支持。
G. 雷諾阿是誰
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H. 有一部歐美電影是講一個畫家的
電影名字 :雷諾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