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先为这部中国制作的科幻巨制点一个赞,科幻片在中国的影视中可以说是一个空白的存在,偶尔也会有科幻片出来,但是特效超级烂,剧情也是如嚼鸡肋,这次《流浪地球》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个怪圈,让我们看到,好电影绝对不是用流量小生和当红花旦就可以的,这次电影中的特效好的让人惊叹,地球发动机、空间站、飞船控制系统等等,真的有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感觉,太赞了。
但是流浪地球的逆天票房狠狠地打醒了资本家,原来用心的电影永远不缺市场。振奋了更多用心做科幻的作者和制作人们,这对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个好事,相信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优秀科幻登上大荧幕。很高兴今天在网络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❷ 现在中国最新的科幻电影有哪些
《机器侠》是由乐视网投资制作,刘镇伟执导,胡军、孙俪、方力申、郑中基、吴京等演员主演的科幻爱情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公元2046年,第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K-1,为了测试性能在小镇实习过程中和警察队长徐大春以及女警素梅之间的故事。影片于2009年8月18日在中国上映 。这部不错。
❸ 从《流浪地球》到《上海堡垒》,以后国内的科幻片还有希望继续发展吗
今年过年,《流浪地球》作为中国一部里程碑一般的科幻电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一举进入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前三,而从主创吴京团队披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导演、演员和制片们对这部电影投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在编剧上,也竭尽所能,拍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科幻片,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史刻下了一个深刻的烙印,为后来的科幻电影铺路,也让民众对国产科幻充满了信心。
❹ 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片上的的地位如何
中国电影行业在《流浪地球》之前还从未出现过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电影,无论是《2012》还是其他有限的几部科幻电影,评价都不高,很多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然而,《流浪地球》确实是让中国观众惊讶到了。
尽管《流浪地球》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但绝对是不输大多数好莱坞科幻巨片的,对于好莱坞顶级的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项背。这部影片尽管框架概念是来自于原著,但剧本几乎是原创。能把一个原创剧本做得这么好,最终完成度这么高,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流浪地球》在部分领域依然使用了外国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专业公司,但能把所有专业力量用好,组织顺畅,也是很厉害的能力。
❺ 国发〔2021〕9号文件规定大力发展动漫是否包括中国首部科幻谍战动画片《枪神记》深海陷落篇
目前没有消息公开。
《枪神记》,是由企鹅影视、天美N1创新产品中心、魔铠科技联合出品的3DCG动画,大脑天宫编剧,根据射击游戏《枪神纪》改编而来。
《枪神记》是中国首部科幻谍战动画片。
故事从主人公平凡少年林小帅意外进入深海特工学院开始,在这个非同寻常的神秘校园里,小帅和同伴们将以继承基因锁、成为特工甚至枪神为目标,学习格斗、枪械、实战、合作......围绕着他们的成长与战斗,特工世界的各种争斗和阴谋超乎想象地徐徐展开。
❻ 科幻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有何启示
科幻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有何启示——
1、开创中国高质量科幻电影的先河;
2、打破好莱坞在科幻电影领域一统天下的不良局面;
3、在国际电影界树立中国“高质量科幻电影”的良好形象!
4、净化中国电影界“小鲜肉”当道的恶俗风气……
5、打破中国电影界“大明星、小制作”的传统怪圈……
6、证明了中国电影不靠“小鲜肉、大明星”,而是专注于电影题材创新、电影后期制作等重要环节上下苦功夫……
7、吴京担纲制作的高质量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8、而《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则打脸了所谓的中国电影界的“大佬们”,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流”……
❼ 哪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时代
我觉着是《流浪地球》。这套方案,却被一步步细化,然后执行。第一步,打造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二步,用推动机再次加速地球的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开始星际流浪,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到达比邻星附近,调整发动机方向和速度;第五步,将地球慢慢推进比邻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整个计划,预计耗时2500年,需要100代人的共同努力。
《流浪地球》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便是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新局面,开辟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道路,提振了市场、观众、电影人对科幻电影的士气,并为接下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❽ 中国科幻电影目前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刚开始摸索,然后看起来追不上别的国家了,就算了
❾ 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片上的的地位如何
《流浪地球》堪称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为中国科幻电影照亮了道路,弥补了中国电影在科幻题材的空白。
中国电影行业在《流浪地球》之前还从未出现过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电影,无论是《2012》还是其他有限的几部科幻电影,评价都不高,很多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
然而,《流浪地球》确实是让中国观众惊讶到了。
首先,电影业和电影工业是完全不同两种概念。
电影业的早期是手工制造业,依靠的是手把手的教育,小作坊式的人力生产。导演和制片人大多来自于同一家公司,摄像师基本都是“御用”的,主要团队都是跟着导演跑活,进行成品的制作。一旦需要的资源显著超出导演团队的能力范围,或者组织规模超出了导演习惯的规模状况,质量就变得难以控制。
小作坊式的生产,总是带有非常浓重的个人风格,虽然偶尔也能产出一些成本很小的闪亮之作,这在各国都有先例。在欧洲几个知名电影节上,我们时常能看到有些小作坊电影作品拿奖。而大型科幻电影则是电影工业的制高点,是电影工业内各生产部门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对道具、特效、布景、服装、剧本、音效、调度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比如拍个都市剧情片,服装、道具这些都是现成的,上街买就能满足大多数的需求,就算是历史片,也总是有据可依,也有参照物去进行服装、道具的设计。
但是你要拍《流浪地球》这种科幻题材的电影,在制作道具和布景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行星发动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宇航服究竟是什么样子、飞船或者空间站是什么样子。
这个庞大的工作量,可不是一般的美术人员或道具人员能够做好的。小作坊式的生产中,不能提供足够优秀的科幻概念设计,从而导致视觉冲击力不够,甚至可能产生一种“特摄片”的粗劣质感。
❿ 《流浪地球》之后,下一个中国科幻的引爆点在哪里
让科技创新激发科幻想象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机接口、深空探测……科技突飞猛进,科幻与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有种担忧随之而来:科幻作家写得已经不科幻了,因为科学已经做到了。
“技术对科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幻作家凌晨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等,20世纪中期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小说提供了大量素材。但她同时强调:“科幻作者不怕科技超前。科技迅速进展,新的理论发现层出不穷,科幻的疆域永无尽头。”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看来,科幻作家确实需要“跨界”,去了解科学进展、前沿技术、前沿难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在追逐技术之外,科幻作者也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思考科幻的核心和要义,思考科幻安身立命之处。”严锋说,科技创新“快进”对于科幻作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会激发科幻作者的灵感、想象和创新;另一方面,其也不免给科幻作者带来危机感,面对“更科幻”的技术发展,科幻作者要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满足今天读者的期待。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从小就是电影迷,他建议,影视创作者若有机会,要走到科考一线、科研一线,去看看那些能激发创作灵感、增长科学认知、体会科学精神的场景、人物、发现。
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
新科幻出东方,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后《流浪地球》时代中国科幻的厚望。
“《三体》和《流浪地球》的高度短期内很难超越,但不代表未来超越不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李凌己认为,“如果中国元素能够更好地融入科幻创作、极致想象,未来出现影响世界的作品还是可以预期的。”
“从题材、风格、流派来看,我们期待一种中国科幻。”严锋说,不停留在模仿跟随,确立“中国科幻”的价值和独创性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参与第二届科幻影视创投会终审路演后,严锋感触很深:“我注意到好多家庭人伦、亲缘关系题材,比如失独家庭如何被AI(人工智能)陪伴。这类中国文学传统映射到科幻创作中,和技术结合了起来。”
在他看来,循着中国科学创新、技术哲学、社会心理等的路径,中国科幻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坦言,在科幻作品内容方面,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大的差异,同样关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科技等新变化,“但我们需要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作品,这才是科幻创新的本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电影导演、编剧郭帆强调,中国的科幻土壤还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形成良好生态之后,科幻才会繁荣”。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表示,科幻与国家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呈很强的正相关性,只有社会达到足够的发展水平,有了足够丰厚的科技土壤,才会带来足够多的科幻读者和科幻作家,形成科幻的高潮。近年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照此趋势,“世界科幻中心、副中心向中国转移是必然的”。
把科影融合落到实处
7月23日,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就科幻电影事业发展颁布的指导性文件,简称“科幻十条”,为科幻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本届大会上,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以下简称科影融合办公室)、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相继揭牌,相关部门联手加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的科学把关,促进科学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大科幻科普电影资源共享,丰富片源供给,推动“科幻十条”落地实施。
各方纷纷对此建言献策。王晋康话说得实在:科学家会担心,自己作为科学顾问的影视作品最后出现一些被非议的科学硬伤,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针对此类情况建立对科学家的保护机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直言,有关部门应该解决让科学家参与影视创作“名正言顺”的问题。
结合自身制片过程中多次与科学顾问打交道的经历,编剧、制片人张小北建议,在科学界和影视界之间,应该有能听懂两界语言的一群人作为缓冲,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两界交流的高效快捷的模式。南派泛娱CEO叶方仓提出,不只科幻电影有科学顾问需求,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同样有,科学真实性能让剧情更加可信、更有代入感,希望科影融合办公室可以兼顾。
“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这样的交流机制:用科学真实性帮影视创作者把故事讲得更可信,让他们得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前沿的科学上展开想象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