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很想看京剧电影《审椅子》不知谁有
谁都没有,因为原电影胶片保管不善,上部分已完全毁坏,不会再有了。
❷ 审椅子的电影剧情
一九六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某生产队的民兵王德全在村里僻静处发现一把土改复查时归公的红木椅,又发现地主分子黄三槐在附近出现,引起他的怀疑,他带黄进村去见生产队长丁秀芹。丁秀芹赶到现场,不见了椅子,却拾到富裕中农沈家昌遗落的烟袋。她冷静地分析了这种复杂的情况,然后找到椅子和与此有关的人,以“审”椅“察”人的办法,旁敲侧击,试探出当事人的不同态度;进而抓住问题的症结,顺藤摸瓜,查获黄三槐暗藏在椅座夹层中的变天帐,粉碎了黄三槐妄图复辟变天的阴谋。
❸ 审椅子的介绍
戏曲电影《审椅子》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76年出品。该片由梁廷铎执导,李炳淑、周云敏、张达发、罗通明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生产队长丁秀芹通过“审”椅“察”人的办法,粉碎黄三槐复辟变天阴谋的故事。
❹ 70年代好看的老电影
哈哈 够你看的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些
文革时期 1970--1976 电影一览表
(包括舞台艺术片总共大约95部)
1970年2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智取威虎山》(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部:《红灯记》(京剧)
1971年2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红色娘子军》(舞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部:《沙家浜》(京剧)
1972年5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1部:《海港》 (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龙江颂》(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1部:《白毛女》(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部:《红色娘子军》(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部:《奇袭白虎团》(京剧)
1973年4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1部:《海港》 (京剧,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3部: 《艳阳天》
《战洪图》
《青松岭》
1974年17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4部: 《杜鹃山》(京剧)
《侦察兵》
《南征北战》(重拍)
《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4部: 《火红的年代》
《无影灯下颂银针》
《渡江侦察记》(重拍)
《一副保险带》
八一电影制片厂2部: 《平原作战》(京剧)
《闪闪的红星》
长春电影制片厂5部: 《创业》
《钢铁巨人》
《平原游击队》(重拍)
《向阳院的故事》
《半篮花生》(越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部: 《沙家浜》(粤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部:《园丁之歌》
1975年24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6部: 《海霞》
《红雨》
《决裂》
《草原儿女》(舞剧)
《烽火少年》
《渡口》(河北梆子)
上海电影制片厂6部: 《战船台》
《春苗》
《第二个春天》
《小将》
《人老心红》(淮剧)
《拣煤渣》(淮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4部: 《沂蒙颂》(舞剧)
《激战无名川》
《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雷雨之前》
长春电影制片厂5部: 《金光大道(上集)
《车轮滚滚》
《长城新曲》
《黄河少年》
《沙漠的春天》
西安电影制片厂2部: 《碧海红波》
《阿勇》
珠江电影制片厂1部: 《小螺号》
1976年41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9部: 《反击》
《山花》
《沸腾的群山》
《宝莲灯》(上、下集,河北梆子)
《青春似火》
《牛角石》
《海上明珠》
《百花争艳》 (音乐歌舞)(1976-5)
《南疆春早》(76年12月)
上海电影制片厂13部:《欢腾的小凉河》
《年轻的一代》(此片系重拍)
《磐石湾》(京剧)
《征途》
《难忘的战斗》
《江水滔滔》
《审椅子》(京剧)
《新风歌》
《金锁》
《阿夏河的秘密》
《管得好》(吕剧)
《三定桩》(莱芜梆子)
《小店春早》(黄梅戏)
八一电影制片厂4部: 《红军不怕远征南——长征组歌》(舞台艺术片)
《南海风云》
《红云冈》(京剧)
《南海长城》
长春电影制片厂7部: 《雁鸣湖畔》
《芒果之歌》
《长空雄鹰》
《锁龙湖》
《山村新人》
《金光大道》(中集)
《半边天》(吕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1部: 《开山的人》
珠江电影制片厂3部: 《枫树湾》
《山里红梅》
《红霞万朵》(黄梅戏)
峨嵋电影制片厂2部: 《寄托》
《春潮急》
广西电影制片厂1部: 《主课》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部:《两张图纸》(湖南花鼓戏)
❺ 李元华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古装京剧:
《女起解》、《玉堂春》、《宇宙锋》、《二进宫》、《贵妃醉酒》、《甘露寺》、《三娘教子》、《穆桂英挂帅》、《彩楼配》、《三击掌》、《武家坡》、《昭君出塞》、《母女会》、《大登殿》、《贩马记》、《游园惊梦》等
现代京剧:
《龙江颂》、《沙家浜》、《海港》、《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审椅子》、《送肥记》、《小保管》等戏中均饰演女主角色。
歌剧:
《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窦娥冤》、《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深宫欲海》、《凤鸣》等。
影视:
音乐故事片《北斗》饰演女主角谢桂兰(获优秀电影奖)
电影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饰团支部书记阿莲
电视连续剧《天宝轶事》饰女主角杨贵妃
参与节目:
北京电视台录制专题片《歌唱吧,东方的夜莺》——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元华
北京有线电视专题片《歌剧夫妻》——访李元华、高育发
参加中央电视台1983、1985的春节联欢晚会,文化部第一届的春节晚会及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为电影电视演唱插曲有:
《神秘的大佛》、《良家妇女》、《泥人常》、《丁龙镇》、《北斗》、《缝补欢歌》、《蓝色的海洋》、《翠微山》、《紫金城》、《今日西安》、《武夷山音乐风光片》等
出版录音歌曲专辑代表作有:
《中国歌剧选曲》、《中国古代歌曲》、《中华诗词歌曲》、《莲之恋》、《太阳花》、《云莺之声》、《山乡恋》等等
策划组织的大型文艺晚会:
《五彩缤纷》《为延安失学儿童义演》 1966年,李元华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主攻京剧梅派青衣,副科昆曲,师从著名梅派青衣杨婉农、言慧珠、朱传铭老师;
1967年调入上海京剧团《龙江颂》剧组,任主要演员;
1977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主要演员。
1994年,李元华被评为国务院文化部优秀专家。她多次荣获全国歌剧汇演一等奖、优秀演员奖、特别奖。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在法国的世界艺术节上被誉为“东方的夜莺”。
1998年12月,任中国文联艺术家演出团团长。
❻ 革命样板戏的“样板戏只有八个”是误传
“样板戏”指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主管文艺的江青特别关注的舞台艺术作品,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等大戏,京剧《审椅子》、《战海浪》、《江津渡》等小戏,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是交响乐伴唱,或是名为戏的清唱剧,实属于声乐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音乐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剧《龙江颂》等六七个剧目。此外当时(主要是文革后期)公演的戏剧作品还有京剧非样板戏的很多剧目(《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苗岭风雷》、《草原银河》、《红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种地方戏剧目和话剧剧目等等。
1967年5、6月间,已有的八个样板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七个戏剧,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在首都集中上演,并被高度赞誉和宣传。这时报纸上有一篇著名的评论文章,即《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了“(这)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字样。这篇文章,或许还有同时的其它文章,让人们知道也记住了“样板戏只有八个”。“样板戏”发展了新作品以后,也不断有过不再提“八个”的报刊文章。但是“样板戏只有八个”已先入为主,而且这些文章几乎再也没有提到数目字了,尽管有“革命样板戏进一步发展”之类的字样,很多人却对文章中扩大的“样板戏”名单视而不见了。
本来,说“样板戏只有八个”的多数人就是人云亦云,他们也不关心是哪八个剧目以及这类剧目有没有超过八个。而且,文革过后揭批“四人帮”时的倾向性思维,使人简单地认为江青等人以八花取代百花来抵制文艺繁荣,这个错误便得到进一步的流传和认可。
“样板”本是工业生产用的模具。早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随着“赶比超”劳动竞赛的开展,到处“树立样板”,用“样板”表示“榜样”、“模范”的作法得以流行。1965年3月16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发表短评《认真地向京剧〈红灯记〉学习》以后,这个词开始用于文艺作品。树立学习的楷模是很普通的事情,所以“样板戏”之“样板”并没有模具或者其它特别的含义。说既然为“样板”就只能是“八个”,更是无稽之谈。
“样板戏”一直同时存在三种称呼:俗称为“样板戏”,非正式称呼为“革命样板戏”,正式称呼为“革命现代京剧”(开始有“革命现代京剧”和“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两种称呼,最晚在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因有重复和拖沓之义而停用)或“革命现代舞剧”(开始为“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最晚在1970年,因当时多数芭蕾舞剧为欧洲古典题材,“芭蕾”二字似乎带有非无产阶级色彩而停用)。非正式称呼是一些剧目的统称,因此“革命样板戏”用于报刊文章和通常的宣传中。而单个剧目名称总是伴着正式称呼这个前缀,所以,在电台戏剧节目、剧本、剧照、电影片头、单个剧目的演出海报上、戏单上和舞台报幕时,只能见到正式称呼,报刊文章在评论或提到单个剧目时也只使用这个前缀。有些人不清楚这三种称呼的区别,于是,早先的强势宣传和群众对俗称的频繁使用,后来的电台广播日夜播放和剧照家家张贴,或者更后来的新剧目先后单个出现,就引起了一些错误记忆。例如:从1971年林彪倒台到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一度不提“样板戏”了(那两年是有一些词语上的变化,但不涉及“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后来改称“革命现代京剧”和“革命现代舞剧”了。后来的剧目不是“(革命)样板戏”而是“革命现代京剧”了。
所谓的“革命样板戏”里除了样板戏剧作品,其实还有少量样板音乐作品。老百姓往往误以为“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作品不是“样板戏”,所以非专业的大众的理解倒是正确的。最初,文革小组顾问康生把七个戏剧和“交响音乐”《沙家浜》随意地统称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尚可将错就错,毕竟“交响音乐”《沙家浜》和钢琴伴唱《红灯记》算得上是京剧清唱。可是,后来“革命样板戏”中却出现了更加异类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一方面,“革命样板戏”的名称简便通俗并且已被普遍接受,不便为了一个《黄河》而改称“革命样板舞台艺术作品”之类。另一方面,媒体为避免贻笑大方又不得不含糊其辞。“初澜”在1974年7月发表的《京剧革命十年》中说“无产阶级培育的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这个江青直接控制下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竟然似乎说不准样板“戏”的数目,就是因为名单中显示有《黄河》。在一些报刊文章的正文里,有时用“等等”在名单里隐去《黄河》而统称“革命样板戏”,有时在显示有新剧目和《黄河》的名单后不做统称,或者统称“革命样板作品”,反正就是不敢明确说《黄河》是“戏”。这就是新剧目被误认为只是“样板作品”而不是“样板戏”的根源。
1967年6月,《人民日报》率先号召“普及革命样板戏,推动文艺革命的发展”,直到文革晚期媒体上仍在号召“进一步掀起普及革命样板戏的热潮”。从事实上看,后来的“样板戏”剧目也同前“八个”一样,都是被普及的对象。正因为它们都是“样板戏”,学术界才会相提并论。
文革过后,有人以为“样板戏只有八个”并以为是包括《龙江颂》在内的前八个戏剧而称其为“八大样板戏”,有人仅仅把“样板戏”新剧目当作“样板戏”看待,或者认为是“非正式”的“样板戏”,并造出原本没有的“准样板戏”、“亚样板戏”和“广义样板戏”等不明不白的词语,都是主观错误。
总之,与“旅鼠集体自杀”稍似,“样板戏只有八个”只是个传说。
❼ 样板戏的知识简介
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
基本信息概述
(一)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1963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的大讨论,1964年在北京举办了京剧现代戏汇演,京剧古装戏彻底停演。为了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江青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建议根据同名沪剧剧本创作京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继而插手汇演中呈现的优秀剧目的修改,当时她只把这说成是“种实验田”。
1965年3月,北京京剧团在上海演出《红灯记》后,上海某报评论员和当地艺术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样板”。1966年10月,两位上海工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这是以“样板”和“样板戏”指江青主抓的戏剧作品的开端,可见这样的称呼不是出自官方或江青本人。
(二)样板戏的词义
样板原指生产或检验产品的模具,后来被引申为“模范”、“榜样”。这一作法在1958年的全国性劳动竞赛中就曾经流行,“样板戏”中的“样板”也是取引申义。但是文革期间从未对样板戏的词义作过宣传,难怪样板戏剧本的执笔作家汪曾祺在得知样板乃模具后认为“样板戏”一词“说不通”。
1966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报道首都文艺界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戏剧作品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大中型舞台文艺作品应该被统称为“样板作品”,但文中却将它们统称为“样板戏”。这是“样板戏”作为错误统称的开端。
(三)实质上是样板戏的作品
样板戏的实质是:由江青主抓,由江青指定的“样板团”创作并首演,是江青的权利工具和政治资本(当然也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是文艺及宣传的重点(即普及样板戏运动的对象)。因此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文革中影响最大的戏剧作品都在其中。只有推出不久的京剧《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以及“样板团”欲推出的实际上是地方京剧团创作的《草原兄妹》和《苗岭风雷》等等样板戏剧目才鲜为人知。而被拍成电影的非样板戏剧目的比率很低,尤其是地方京剧团创作演出的更多的京剧剧目几乎都没有被拍摄。
大致按推出的先后顺序说,实质上的样板戏主要有以下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京剧《海港》、京剧《奇袭白虎团》、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芭蕾舞剧《草原儿女》、芭蕾舞剧《沂蒙颂》和京剧《磐石湾》。其中前五个作品最为优秀。芭蕾舞剧从1969年8月开始去掉“芭蕾”字样单称舞剧。交响音乐也是个错误名称,它其实是交响音乐伴唱或者是京剧曲调的清唱剧(清唱剧属于声乐套曲,并非属于戏剧)。
(四)“八个样板戏”
1967年5月1日至6月17日,江青主抓的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六大剧场隆重上演,媒体宣传也大造声势。例如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字样随即成为习惯性的宣传用语。此后陆续出现的同类作品却一度没有被宣传为样板戏,可能与“八个样板戏”的概念已约定俗成,以及后来更难统称为“戏”有关,况且样板戏的作用不在于有否名义。所以,1972年6月《龙江颂》剧组曾以非样板戏剧组的口吻发表创作体会说“我们在演出质量方面,和革命样板戏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直到1974年5月和7月,在新华社和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发表的文章里,才有了统称这些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为“(新的)革命样板作品”,并将其与“八个样板戏”统称为“革命样板戏”的少量文字。从这时开始文化部举办了几届革命样板影片汇映,相关作品中也有新的样板作品包括音乐作品。但是这类信息并不引人注目。上述因素,使得人们普遍把“样板戏”和“八个样板戏”完全等同起来。
1970年中国有了八亿人口的说法,虽然同时亦有七亿之说。1970年5、6月间,毛主席关于要普及样板戏、要组织群众演出样板戏的指示开始传达下来。在1970年下半年和1971年,业余团体纷纷演出七个剧目。同时,五个被拍成电影(包括黑白的电视屏幕复制片)的剧目也在这时开始放映。这时正处于文艺作品最贫乏的文革中期,更使样板戏泛滥。群众被组织学唱样板戏,广播电台频繁播放七个戏剧和三个音乐等十个样板戏。差不多贯穿于整个文革时期的普及样板戏运动这时达到了最高潮。于是当时便有了“八亿人民八台戏”这一不准确的说法。“八个样板戏”以后的新样板戏剧作品尚未推出,没有赶上运动的最高潮。因此大致说来,比之于后来的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特别有历史色彩。
文革以后,把“八亿人民八个戏”说成整个文革时期的现象,甚至说“八个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是违背事实的片面说法。
历史评说
如果我们把视线和触角延 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所以,样板戏是中共为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持续努力的高潮。毛泽东逝世和江青被捕后,这个运动就嘎然而止。今天,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再度成为文艺舞台和电视荧屏的主旋律,积极向上的战斗生活被“三破一苦”的悲观压抑的家庭生活取代。
影响
教育部决定:2008年在10省市区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共选择15首京剧唱段作为教学曲目,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入选。
15首京剧教学曲目如下: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样板戏起源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那天,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以此给予强劲的政治支持。江青进入中央文革小组并由此活跃于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与此有关。
其后又陆续加上的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芭蕾舞剧《沂蒙颂》及《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等,也得以跻身样板戏之列。
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发展和传播
三突出创作原则
它们在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确实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如,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有层次的成套唱腔,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雕细刻,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杂凑生硬的问题,违反艺术样式固有特点,写实布景削弱了想象空间,表演上过分强调体验人物与贴近生活,交响化伴奏使程序化唱腔变成了“京歌”,用指挥替代鼓板以整合文武场,概念化的阙失。而从它们的创作中,总结、归纳出的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创作原则等,却被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有学者指出,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唤的个人崇拜,蕴涵着文革的精神基因。但也有人对此质疑:好莱坞普遍流行的英雄主义创作手法何尝不是如此?难道好莱坞也是文革精神的基因?这种突出主要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手法其实是世界上多数民族的审美心理需要。所有史诗性作品都是如此,可见江青对文艺创作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刻性。[2]
这种树立样板的做法,还被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绘画里有泥塑《收租院》、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语录歌,样板作家浩然、样板诗人张永枚、样板钢琴演奏家殷诚忠(殷承宗),等等。
1969~1972年间,为了“看戏难”问题,普及样板戏,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由谢铁骊等执导,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因为样板戏被神化,拍摄电影、录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戏曲,都严格要求不能走样。[注1]1974年四届人大召开时,编创、演出、拍摄样板戏的有功人员受到特别优待,以致挤掉了部分其他艺术门类的代表名额。
文革期间小说、电影、戏剧创作枯竭,文化生活长时期极其枯燥(曾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样板戏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成为文革时期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词。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插入样板戏旋律作背景音乐,略含反讽;巴金在《随想录》中曾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
后文革的影视作品,也常有以样板戏为文革的隐喻,用作背景音乐来暗示的。以其曲调的高亢激越,造成冲突激烈,或主人公命运不安不祥的暗示。 时至今日,电视剧市场一窝蜂的“三破一苦”题材(破碎家庭、破碎情感和破碎婚姻、家庭苦难题材),何尝不是样板戏题材单一劣根性的延续?(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这段我不知谁写的,但将三破一苦看成样板戏的延续,无疑是完全错误的:1.他们的目的不同,当今这些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2.样板戏的艺术价值远不是当今影视作品能够比拟的
3.样板戏的选材和背景与当今影视作品完全不同,试分析后发现样板戏本质上没有差错,不过是被当做了工具,是是非非还说不定呢,怎么能如此贬低其价值,说句自我矛盾的话,当今影视作品与8大样板戏没有可比性!)
前身——京剧现代戏
1958年至1964年间出现的“京剧现代戏”,是解放区戏曲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个时期,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反右运动”等一系列的批判运动。1962年“阶级斗争”学说的提出和1964年刚刚开始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一方面,传统文化遭到全面清除,以前的所有文学创作几乎都遭到否定和质疑;另一方面,“二革”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戏剧作为一种影响面大的特殊文艺形式,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样板戏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年代,由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决定了样板戏的主题、样式等具有特定的模式,八大样板戏指的是哪八部戏剧?在看这些戏剧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样板戏出现的原因
一、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
二、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
三、自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因此种种,作为革命现代京剧的样板戏就应运而生了。但后来更被江青利用作帮派文艺的工具。
样板戏的人物
样板戏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❽ 宋玉庆的介绍
宋玉庆,八个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男主角严伟才的饰演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戏从艺,1949年6月8岁时,就进入了中共胶东军分区“娃娃兵”京剧团,一向被梨园界视为“老革命”的《红灯记》中李奶奶饰演者高玉倩,论“资格”还应该排在其后。
宋玉庆老师,享誉国内外的京剧名家,是京剧舞台上难得的文武老生全才。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年仅22岁的宋玉庆在《奇袭白虎团》中用全新的京剧表演理念成功塑造了现代军人形象,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个年轻的后起之秀吸引了包括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盖叫天等京剧大师的高度关注,大家公认宋玉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京剧天才。1970年《奇袭白虎团》拍成了彩色电影,侦查英严伟才的艺术形象打动了无数戏迷,也把无数人带进了京剧艺术的大门。
(8)审椅子老电影扩展阅读:
“样板戏只有八个”是误传
“样板戏”指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主管文艺的江青特别关注的舞台艺术作品,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
《红云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等大戏,京剧《审椅子》、《战海浪》、《江津渡》等小戏,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是交响乐伴唱,或是名为戏的清唱剧;实属于声乐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音乐作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剧《龙江颂》等六七个剧目。
此外当时(主要是文革后期)公演的戏剧作品还有京剧非样板戏的很多剧目(《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苗岭风雷》、《草原银河》、《红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种地方戏剧目和话剧剧目等等。
❾ 49年以后所有国产电影名字
1950年( 27部)
1赵一曼★
2光荣人家
3卫国保家
4红旗歌
5钢铁战士★
6刘胡兰★
7高歌猛进
8辽远的乡村
9内蒙古人民的胜利
10白毛女 ★
11人民的战士
12保卫胜利果实
13在前进的道路上
14吕梁英雄
15鬼神不灵
16民主青年进行曲
17女儿亲事
18和平保卫战
19农家乐
20大地重光
21人民的巨掌
22武训传
23太平春
24思想问题
25我这一辈子★
26腐蚀
27生命交响曲 1951年(17部)
1鬼话
2新儿女英雄传★
3陕北牧歌
4走向新中国
5女司机
6胜利重逢
7团结起来到明天
8上饶集中营★
9海上风暴
10翠岗红旗
11两家人
12我们夫妇之间
13姐姐妹妹站起来
14红楼二尤
15关连长
16彩风双飞
17有一家人家 1952年(8部)
1葡萄熟了的时候
2六号门★
3一贯害人道★
4龙须沟★
5南征北战★
6方珍珠
7美国之窗
8劳动之花 1953年(8部)
1丰收
2草原上的人们 东影★
导演: 徐韬
乌日娜 恩和森 树 海 叶贺 广布道尔基
3结婚
4智取华山★
5金银滩
6为孩子们祝福
7纺花曲
8太阳照亮红石沟
1954年(15部)
1英雄司机
2春风吹到诺敏河
3沙家店粮站
4土地
5无穷的潜力
6一件提案
7鸡毛信★
8斩断魔爪
9三年
10伟大的起点
11淮上人家
12渡江侦察记★
13山间铃响马帮来★
14一场风波
15不能走那条路
1955年( 16 部)
1祖国的花朵
2猛河的黎明
3神秘的旅伴★
4夏天的故事
5平原游击队★
6罗小林的决心
7董存瑞 ★
8怒海轻骑★
9哈森与米加拉
10天罗地网★
11水乡的春天
12青春的园地
13湖上的斗争
14闽江橘子红
15南岛风云
16宋景诗 1956年( 28 部)
1虎穴追踪★
2扑不灭的火焰★
3新局长到来之前
4马兰花开★
5哥哥和妹妹
6马
7妈妈让我出嫁
8皮包
9不拘小节的人 ★
10如此多情
11上甘岭★
12国庆十点钟★
13祝福★
14为了和平
15春天来了
16小白旗的风波
17秋翁遇仙记★
18谁是凶手
19母亲
20落水记
21小伙伴
22李时珍★
23两个小足球队员
24铁道游击队★
25家★
26沙漠里的战斗
27这决不是小事情
28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 1957年( 33部)
1暴风雨中的雄鹰★
2寂静的山林
3未完成的喜剧
4牧人之子
5母女教师
6芦笙恋歌★
7边寨烽火
8寻爱记
9地下尖兵 ★
10复试
11青春的脚步
12羊城暗哨★
13洞箫横吹 海燕
14球场风波
15牧童从军
16海魂★
17椰林曲
18情深谊长★
19女蓝五号★
20雾海夜航
21幸福
22阿福寻宝记
23凤凰之歌
24护士日记★
25乘风破浪★
26不夜城 江南
27战斗里成长★
28水
29柳堡的故事★
30五更寒★
31激战前夜★
32穿山巨龙
33大木匠 1958年(85部)
1花好月圆★
2民兵的儿子
3红孩子★
4水库上的歌声
5党的女儿 ★
6徐秋影案件
7悬崖
8古刹钟声★
9她爱上了故乡
10工地青年
11女社长
12黎明的河边★
13东风
14心连心
15患难之交
16三年早知道
17并肩前进
18画中人★
19列兵邓志高
20服务员
21新的一课
22帅旗飘飘
23春水长流
24伤疤的故事
25快马加鞭
26天下无难事
27红领巾的故事
28春雷
29宝山之歌
30风筝
31上海姑娘★
32生活的浪花
33探亲记
34山里的人
35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36一天一夜
37柳湖新颂
38平凡的事业
39夜走骆驼铃
40红色的种子
41深山里的菊花
42小康人家
43巨浪
44战斗的山村
45翠谷钟声
46聪明的人
47谁是被抛弃的人
48第三次实验
49钢人铁马
50油船火焰
51典型报告
52长青树
53兰兰和冬冬
54三毛学生意
55铁窗烈火★
56大跃进中小主人
57前方来信
58布谷鸟又叫了
59千女闹海
60林 冲★
61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62 20天革个命
63英雄赶派克
64重要的一课
65两个巡逻兵★
66苗家儿女
67长虹号起义★
68鲁班的传说
69三八河边
70爱厂如家
71三个战友
72黑山狙击战★
73长空比翼★
74英雄虎胆★
75渡江探险
76一日千里
77破除迷信
78永不消逝的电波★
79返老还童
80金铃传★
81海阔天空
82狼牙山五壮士★
83县委书记
84阳关大道
85社会主义第一列车
1959年(61部)
1船厂追踪
2钢铁飞车
3康庄大道
4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
5锡城的故事
6笑逐颜开
7试 航
8冰上姐妹
9五朵金花★
10风从东方来
11草原晨曲★
12朝 霞
13黄河飞渡
14云雾山中★
15青云曲
16海上神鹰
17金玉姬
18换了人间
19战火中的青春★
20流水欢歌
21前 哨★
22林家铺子★
23无名岛★
24矿灯
25飞越天险
26风暴
27青春之歌★
28水上春秋
29粮食
30绿州凯歌
31好孩子
32黄浦江的故事
33聂耳★
34今天我休息★
35万紫千红总是春★
36向海洋
37乔老爷上轿★
38林则徐★
39老兵新传★
40钢铁世家★
41春满人间 ★
42沙漠追匪记★
43地下少先队
44香飘万里
45地下航线 ★
46不老松
47回民之队★
48江山多娇
49海鹰★
50万水千山★
51烈火真金
52英雄岛
53赤峰号
54友谊
55战上海★
56渔岛之子
57雪海银山
58天山歌声
59敢想敢做的人
60你追我赶
61两个营业员 1960年(47 部)
1鸿雁
2太阳刚刚出山
3昆仑铁骑
4再生记
5铁道卫士 ★
6烽火列车★
7神秧手
8羌笛颂
9我们是一代人
1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11五彩路
12以革命的名义★
13春暖花开
14耕耘播雨
15红旗谱★
16革命家庭★
17六十年代第一春
18闯 关
19激 流
20马兰花★
21摩雅傣★
22她们的心愿
23风流人物数今朝
24向阳花开★
25十二次列车
26三八线上★
27林海雪原★
28红鹰展翅
29勐垅沙★
30奇 袭★
31英雄诗篇
32新队员
33慧眼丹心
34碧空银花
35永恒的友谊
36抗旱曲
37草原风暴
38两代人
39嘉陵江边
40亲 人
41父子俩
42革命风暴战胜龙卷风
43他们在战斗
44绣江山
45刘三姐★
46十级浪
47 地下航线 ★ 1961年(20 部)
1马戏团的新节目
2万 椿
3冬 梅
4暑假的礼物
5洪湖赤卫队★
6暴风骤雨 ★
7北大荒人
8 51号兵站★
9枯木逢春★
10春催桃李
11红色娘子军★
12英雄小八路★
13突破乌江★
14碧空雄师
15巴山红浪
16延安游击队
17达吉和他的父亲 ★
18远方星火
19风雪大别山★
20鸡毛飞上天 1962年(22部)
1七天七夜
2甲午风云★
3炉火正红
4花儿朵朵★
5昆仑山上一棵草 ★
6停战以后 ★
7阿娜尔罕
8锦上添花★
9李双双★
10魔术师的奇遇★
11女理发师★
12燎 原
13大李小李和老李 ★
14东进序曲 ★
15哥俩好★
16槐树庄★
17地雷战 ★
18鄂尔多斯风暴
19碧海丹心 ★
20英雄坦克手
21南海潮
22生命的火花 1963年(28 部)
1冰山上的来客★
2自有后来人
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4满意不满意 ★
5两家人
6冰雪金达莱
7汾水长流
8红河激浪
9早春二月★
10小兵张嘎 ★
11兄妹探宝
12飞刀华★
13如此爹娘
14北国江南
15红 日 ★
16水手长的故事★
17金沙江畔 ★
18宝葫芦的秘密 ★
19蚕花姑娘 ★
20球迷
21野火春风斗古城★
22农奴★
23抓壮丁★
24怒潮 ★
25夺印 ★
26跟踪追击 ★
27桃花扇 ★
28七十二家房客 ★ 1964年(24部)
1独立大队 ★
2兵临城下 ★
3英雄儿女★
4南海的早晨
5女跳水队员
6小 铃 铛★
7青年鲁班
8小二黑结婚 ★
9千万不能忘记
10草原雄鹰 ★
11青山恋
12阿诗玛 ★
13丰收之后★
14白求恩大夫
15家庭问题
16霓虹灯下的哨兵★
17李善子
18血 碑
19岸边激浪
20带兵的人
21雷 锋★
22分水岭
23逆风千里 1965年(21部)
1山村会计
2浪涛滚滚
3三进山城 ★
4小足球队
5景颇姑娘 ★
6黄沙绿浪
7特快列车 ★
8这是我应该做的
9青松岭 ★
10年青的一代 ★
11路考
12柜台
13烈火中永生 ★
14舞台姐妹 ★
15山村姐妹
16打击侵略者★
17红色背蒌
18苦菜花 ★
19龙马精神
20秘密图纸 ★
21地道战 ★
22天山的红花 ★ 1966年中国拍摄的电影
1雁红岭下 ( 长影 导演 常甄华 主演 赵文瑜 张园 史健 )
2红色邮路
3女飞行员
4红石钟声
5他们在成长
6大浪淘沙
7战洪图★ 1966-1970年间主要拍摄反映各条战线伟大成就的纪录片,片名都是《新闻简报》第XX期,一般都不长,在放映其它国产或者外国电影(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之前放映。1970年2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智取威虎山》(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部:《红灯记》(京剧)1971年2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红色娘子军》(舞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部:《沙家浜》(京剧)1972年5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1部:《海港》(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龙江颂》(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1部:《白毛女》(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部:《红色娘子军》(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部:《奇袭白虎团》(京剧)1973年4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1部:《海港》(京剧,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3部:
《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1974年17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4部:
《杜鹃山》(京剧)、《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4部:
《火红的年代》、《无影灯下颂银针》、《渡江侦察记》(重拍)、《一副保险带》
八一电影制片厂2部:
《闪闪的红星》、《平原作战》(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5部:
《创业》、《钢铁巨人》、《平原游击队》(重拍)、《向阳院的故事》、《半篮花生》(越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部:《沙家浜》(粤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部:《园丁之歌》1975年24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6部:
《决裂》、《海霞》、《红雨》、《草原儿女》(舞剧)、《烽火少年》、《渡口》(河北梆子)
上海电影制片厂6部:
《战船台》、《春苗》、《第二个春天》、《小将》、《人老心红》(淮剧)、《拣煤渣》(淮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4部:
《沂蒙颂》(舞剧)、《激战无名川》、《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雷雨之前》
长春电影制片厂5部:
《金光大道(上集)、《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
西安电影制片厂2部:《碧海红波》、《阿勇》
珠江电影制片厂1部:《小螺号》1976年40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7部:
《反击》、《山花》、《沸腾的群山》、《宝莲灯》(上、下集,河北梆子)、《青春似火》、《牛角石》、《海上明珠》
上海电影制片厂13部:
《欢腾的小凉河》、《年轻的一代》(重拍)、《磐石湾》(京剧)、《征途》、《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审椅子》(京剧)、《新风歌》、《金锁》、《阿夏河的秘密》、《管得好》(吕剧)、《三定桩》(莱芜梆子)、《小店春早》(黄梅戏)
八一电影制片厂4部:
《南海长城》、《红军不怕远征南——长征组歌》(舞台艺术片)、《南海风云》、《红云冈》(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7部:
《雁鸣湖畔》、《芒果之歌》、《长空雄鹰》、《锁龙湖》、《山村新风》、《金光大道》(中集)
西安电影制片厂1部:《开山的人》
珠江电影制片厂3部:《枫树湾》、《山里红梅》、《红霞万朵》(黄梅戏)
峨嵋电影制片厂2部:《寄托》、《春潮急》
广西电影制片厂1部:《主课》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部:《两张图纸》(湖南花鼓戏) 暂时只能从网上找到1950-1976年的电影,仅供参考。
❿ 70年代的老电影
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翁美玲版),.《上海滩))..《大西洋底来的人》.《姿三四郎》,.《排球女将》,.《武则天》(冯宝宝版,.《八仙过海》,.《红楼梦》,.《西游记》,.《武松》,.《再向虎山行》,寻找回来的世界》,《血疑》,.《阿信》,.《一剪梅》,《四世同堂》,《水浒(山东电视台版)》,《诸葛亮(李法曾版)》,
《上海屋檐下》,《上海一家人》,《上海的早晨》,
《杨家将》,《郑和下西洋》,《济公》,《木鱼石的传说》,
《少帅传奇》,《林海雪原》,《夜幕下的哈尔滨》,《乔隆彪》,《海啸》,
《今夜有暴风雨》,《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新星》,《寻找回来的世界》
《末代皇帝》,《围城》,《家春秋》,
《角落》,《渴望》,《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
《编辑部的故事》,《公关小姐》,
《杨乃武与小白菜》,《李信与红娘子》,《石达开》,
《凯旋在子夜》,《高山下的花环》,《黑豹突击队》,
《严凤英》,《徐悲鸿》,《潘玉良》,《沧海一粟》,
《寻找回来的世界》,《努尔哈赤》,《甄三》,《燕子李三》,《海灯法师》
《动物王国失窃案》,《好爸爸,坏爸爸》,《亲亲我,老师》,《精豆子外传》,《十六岁的花季》,
《乌龙山剿匪记》,《便衣警察》,《铁市长》,
《北洋水师》,《赵尚志》... ...1980年
砂器 大篷车 阿拉伯历险记 天平之甍 古堡幽灵 卡桑德拉大桥 啊,野麦岭 复仇 我的儿子 激战的前夕 征服黑暗的人 走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