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各种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历史渊源(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②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近年来有两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剧目引起争议。一台由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和朱强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剧团排演。这两台新戏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特别在舞台的呈现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传统般的“跳跃”,由于演出场次不多,范围也不广,笔者无缘窥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评论,只就所见到过的迟小秋的“哭坟”一折说几句当时的观感。这一折戏给我的整体感觉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编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忆部分的唱腔设计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开始几句有些“绕”,听起来不顺。
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
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
③ 跪求《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百度网盘免费在线观看,李翰祥导演的
链接:
④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电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黄梅调戏曲片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凌波和乐蒂主演;1964年尤敏、严俊主演版本;2004年动画片版本,刘若英和萧亚轩配音;大陆1994年版本电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还有一个越剧电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还有另外就是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电视版本有:TVB1974年民间传奇《梁祝》,刘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湾2000年版《少年梁祝》罗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润东和董洁主演的;不过电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过,没看过,演员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写了。
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大概内容50字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5)梁山伯与祝英台老电影全剧扩展阅读:
史籍记载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
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城市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历史影响
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诗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
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剧情
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万松书院求学,遇梁山伯,一见如故。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儿身。后英台因家信促其速归,留定情信物于山伯。山伯来提亲却被告知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气急身亡。英台跟着跳入墓中,梁祝化蝶
⑦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台词(全部)
剧中人物列表
祝英台——祝家庄小姐,才华横溢,喜爱读书,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梁山伯——饱读诗书,儒雅多情,对英台痴情一片。
祝老爷--英台的父亲,威严,顽固,封建家长的代表。
祝夫人——软弱、糊涂,虽然疼爱女儿,但是不敢为女儿作主。
师母——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师母,慈爱,愿为有情人做媒人。
银心——祝英台的丫鬟,活泼。
四九——梁山伯的书童,天真无邪。
【旁白】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已经有了电视剧、戏曲、电影、小提琴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别是梁祝化蝶一场,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痴情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文化节网络广播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专门选了十八相送和梁祝话别两场。
“十八相送”说的是祝英台顺利说服父母,乔装进入学堂,得遇才子梁山伯,英台为梁山伯才情所动,产生了爱慕之情;而梁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子,一直以贤弟相称,这样同窗三载,英台因为父母的催促,无奈离开学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多方暗示,但木讷(音 n è )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贤弟”竟是“贤妹”。两个人对话玑珠相应,情趣盎然。
祝英台(以下简称“祝”):梁兄,你看,今日天气晴和,不辜负大好时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诗以诉衷肠如何?
梁山伯(以下简称“粱”):愚兄才疏学浅,不如贤弟满腹文章,只怕对不上啊。
祝:梁兄过谦了。
【旁白】两人正说着,迎面过来一位樵夫,于是梁山伯吟道
梁:前面见一樵夫走奔忙,汗流浃背意慌慌!
【旁白】祝英台微微一笑,对到
祝:他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为何人下山岗?
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话音刚落,祝英台轻轻摇了摇头
祝:不对。
梁:怎么不对?
祝:他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你为妻子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听言,惊道
梁: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乱语你太荒唐。
【旁白】就这样边说边笑,两个人来到一个池塘旁边,见池中鲤鱼游得正欢,梁山伯又吟道
梁: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旁白】听此言,英台不禁有些伤感,长叹一声说
祝: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旁白】梁山伯听此叹,竟好似包含了万般的遗憾和无奈,不免有些奇怪,问
梁:贤弟,你为何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你看。
【旁白】此时游过来一对鸳鸯,彩色的羽毛煞是漂亮,梁山伯用手一指,吟道
梁:微风吹动水荡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旁白】梁山伯听此言,觉得好笑,说道
梁: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旁白】祝英台又接着道
祝:凤凰山上花开遍。
梁:可惜中间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还是不明其意,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怅然,正在此时,两人同时看见前面有一座观音庙,于是迈步进去。梁山伯指着供台上的神像说:
梁:送子观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为夫妻的呀!你看,那是谁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为什么不用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虽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双,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梁兄呀!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观音大士把媒来做,来来来,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贤弟愈说愈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祝:梁兄啊!你别动肝火别生气!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息。
【旁白】看着梁山伯真有些生气,祝英台又不能直说原由,赶忙住口,向梁山伯作揖赔罪。就这样行了一路,终于要分手了,英台千言万语在心头,但是言短情长,她眼眶微红,对梁山伯说:
祝:劳君远送感情深,到此分离欲断魂,一事在心临别问,问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长在贫门,无势无财怎订婚?学业未成名未就,一时那有意中人?
祝:闻说梁兄未订婚,英台有妹守闺门,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为媒事可成。
梁:路远无缘见玉人,青春美貌定无伦。
祝:问人与我无差异,问貌叫人两不分,我与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
梁:上前一拜谢媒人,贤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
可笑我冬烘头脑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万恨千愁言不尽,临行一语意重深,
莫忘了求亲早到祝家村。
【旁白】一对有情人就这样不得不暂时分开了。
【旁白】过了数日,有一天,祝家庄热闹非凡,祝英台的丫鬟银心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亲来了。
祝:你怎么知道呀?
银心:我怎么不知道,刚才我在门口看见媒婆子打咱们家门口出去,说是来向咱们家员外给你提亲的,不用说准是梁相公家派来的。
祝:(又嗔怪又惊喜地)不许胡说!
银心:真的啊!小姐,怪不得昨晚烛花结了双蕊,烛花双蕊必有喜事。
【旁白】正在这时,祝老爷高兴地嚷嚷着和祝夫人一起走了进来
祝老爷:喜事!喜事!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哈哈 …..
祝:爹、妈。
银心:参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英台,为父正惦记著我儿的亲事呢!偏偏今天就有人来为我儿提亲,这岂非不是喜上门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门亲事真是天赐良缘,为父已应允了,选吉日成亲!
祝:不知爹爹、母亲将女儿许配何人?
祝老爷:这门亲事非比寻常,提将起来我儿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马文才。怎样?
祝英台:女儿不嫁。
祝老爷:门当户对,为什么不嫁?
祝:谁不知道马文才是不学无术的纨裤子弟啊!
祝老爷:传说之言,怎么可以深信呢?
祝:女儿不能从命!
祝老爷:(嗔怒道)儿女婚事应遵父母之命,不听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儿愿意侍候爹爹终老一生。
祝老爷:这是什麽话,焉有终生不嫁之理!
祝:女儿就是要嫁也不嫁给马文才!
【旁白】祝老爷闻听英台此话,似乎有所醒悟
祝老爷: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读书的时候,莫非……银心,你陪小姐读书三载,做了些什么?讲!
祝:银心,你直说好了!
银心:(吞吞吐吐地)小姐在杭城读书的时候,与梁山伯相公义结金兰,形影不离,临行之时,小姐还……
祝老爷:(恼怒的)还什么,讲!
银心:小姐还亲口将自己许给了粱相公。
祝老爷:(恼羞成怒地)英台,你……,怪不得好言相劝劝不醒,却原来在外有了儿女情,美满姻缘你不愿,辜负老父一片心,自从盘古开天地,那有闺女自订亲,马家有财有势有媒聘,梁山伯他与我祝家难联姻!这桩婚事万万不行!
祝:(恳求地)爹爹,女儿与粱相公三载同窗,情投意合,马家婚事女儿万万不能从命!
祝老爷:(气愤地)我已将你许配马家,择日下聘,万难更改。
祝:(坚决地)女儿心愿已定,任凭爹爹……
祝老爷:你,好你个奴才,你竟敢违抗父命 ……..
银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待会我慢慢劝劝她也就是了。
祝老爷:(怒气冲冲)越大越没有规矩,今天从也要从,不从也要从。
祝:妈……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还是答应了吧!他们马家有财有势,你爹爹既已许了亲,怎么能再反悔呢!再说你自己许的亲,传说出去了总不大好听,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寒梅岂怕风雪压,凤凰怎肯配乌鸦,无论他马家权势有多大,要成亲除非是日出西山,铁树开花!
祝夫人:(无奈地)英台 ……
银心:夫人,您看这可怎么办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点来。
银心:小姐,梁相公来了。
【旁白】梁山伯急匆匆赶来
祝:梁兄。
梁:小弟与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来拜访,请问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细地看看。
梁:(惊异道)你……你 …….
祝:我就是英台。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学,故而改扮男装,不期与梁兄相遇,三载同窗多蒙照顾,英台感激不尽。
梁:贤弟,哦,念书的时候,咱们是兄弟相称,如今你这样的打扮,我该称你贤弟
呢,还是……
祝:读书时节我是女扮男装,理该兄弟相称,如今不妨改称兄妹。
梁:如此,贤妹。
祝:梁兄,梁兄请坐。
梁:有坐,贤妹请坐。
银心:梁相公请用茶。
祝:梁兄,你我长亭分手,别来可好。
梁:好,贤妹家居想必安适?
祝:托梁兄之福,也还好。梁兄此来是路过,还是特地光临。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来向仁伯大人问安,二来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贤妹啊!那一日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
祝: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惊喜道)啊呀,原来九妹就是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满姻缘偿夙愿,今生今世不分开。
祝:(哀惋道)无奈爹爹已将我终身……,许给那花花公子马文才!
梁:(着急道)你与我海誓山盟情义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许马家,你就该快把亲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拒绝马家聘和媒,无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马家亲事退。
梁:啊!不肯退亲。
梁:你爹不肯把亲退,我家花轿先来抬,杭城请来老师母,祝家厅上坐起来,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环与蝴蝶坠,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梁: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祝:梁兄句句痴心话,英台点点泪双垂,梁兄啊!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娘亲指望谁?只怪我,英台无福份,梁兄你还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爱,定要与英台把婚配。愚兄先辞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慰,亲斟薄酒敬梁兄。梁兄啊,草桥相遇便相亲,同学三载更有情,留下玉环为信物,相烦师母说婚姻,临行送我钱塘路,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岂知好事成虚话,棒打鸳鸯两离分,爹爹许了马家婚,心已碎,意难伸;尚有何言对故人?
梁: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又谁知并蒂莲被狂风吹!我满怀悲愤向谁诉?我满眶热泪流与谁?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灰,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祝:梁兄!梁兄!这都是我把梁兄累!梁兄!不是英台无情无义,只是父命难违!
【旁白】梁山伯返家之后,终于因为多日劳累,加上郁结难消,一病不起。昏迷之中,只唤着英台的名字。山伯的母亲端了一碗药走进屋内。
梁母:伯儿,伯儿,吃药了。
【旁白】病重的梁山伯睁开双眼,问道
梁:母亲,你看英台会来吗?
梁母:四九已经去报信了,我想她会来的,快吃药吧!
梁:孩儿的病不是药石可以医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母亲,你是空疼了我一场了。想不到未尽半点孝道,就要你白发人反送我这黑发人,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儿只有来生图报。
梁母:伯儿!不要说这样的话,你让母亲怎么办呢,安心养病,一切都会好的。
【旁白】山伯气力已尽,不再多言,轻轻推开药碗,又重新闭上了眼睛。这时四九跑进来
四九:相公,相公。
【旁白】梁山伯听见四九的声音,赶忙睁开眼睛,又欲支撑着坐起来,但是只看见四九一人,并无英台的身影,心知此事已经不可挽回,顿时感到无比绝望和灰心。只道:
梁:母亲,孩儿死后,请将孩儿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说完,又掏出一块绢帕,递给四九
梁:这是我随身之物,你去送给小姐,她看了这个,就跟看见我一样。英台,愚兄先走一步了。
【旁白】就这样,梁山伯带着对祝英台无限的思念和情意,含恨离世。而此时祝家庄里正张灯结彩,马家迎亲的队伍马上就到。祝英台心中凄苦,正座在妆台前,银心神色慌张地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惊慌地)他,他怎么样?
银心:(悲痛地)他 …… 他死了,今天刚刚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英台得闻此言,几乎昏死过去,顿时大声痛哭起来。
祝:梁兄啊!实指望与兄共接连理,谁知爹爹棒打鸳鸯各西东,楼台一别成永诀。梁兄啊!是我害了你!(哭腔)想当日十八相送,情谊无限,如今兄长又在可处可寻呢。兄先走一步,小妹必将跟随。
【旁白】正在此时,祝员外和祝夫人走了进来,想看看女儿是不是打扮好了。银心一见,慌忙上前施礼。
银心:员外,夫人。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你们怎么还不替小姐打扮起来!
【旁白】英台稍稍收起了心中的悲伤,满面泪痕地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祝: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那就一定要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后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夫人:儿啊!马家马上就来迎亲,怎可去祭坟!
祝老爷:太不像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应,我是宁死也不会上花轿的。
【旁白】无奈之下,祝老爷答应了英台的请求。一路上,英台悲悲切切,哭泣着来到山伯墓前,但见活生生的心爱之人,今日已经成了一座孤坟。英台忍不住痛哭起来,扑到坟头上。
祝:(哭腔)梁兄啊!我们心心相许,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梁兄啊!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旁白】此时天地变色,雷电大作,一阵巨响之后,坟头竟然裂出一条缝隙,英台毅然纵身跃入。旁人拉将不住,但见那坟头又慢慢合上。说来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复了平静。从此,人们在万里彩虹、百花盛开之中,见到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随。人们都传说那就是梁祝所化,相爱之人冲破了世俗的藩篱,地老天荒永不再分离。
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近年来有两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剧目引起争议。一台由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和朱强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剧团排演。这两台新戏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特别在舞台的呈现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传统般的“跳跃”,由于演出场次不多,范围也不广,笔者无缘窥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评论,只就所见到过的迟小秋的“哭坟”一折说几句当时的观感。这一折戏给我的整体感觉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编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忆部分的唱腔设计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开始几句有些“绕”,听起来不顺。
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
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