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日》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悟
时间的沉淀会涌现那些真正的经典电影,也许当时不被人看好,然后通过时间的打磨,让人不得不赞叹。已经不只一次的谈到《紫日》了,可以说中国关于抗日反战的电影,唯独这一部是最深刻的。别的电影,只有路线的正确,正义的光芒。如今正义的癫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那手撕鬼子的现实,印证了这个的浮躁当代。《紫日》是一部走心的电影。
电影的名字起的就有几分文艺范,以往的抗日电影,我们总是在感叹大时代下伟人们的决策、场面宏大的震撼。反不如通过战争的侧面,来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一个普通中国农民、一个花季的日本学生、一个普通的俄国女兵,在日本投降前夕横穿日本的占领区。美丽大森林里,衬托战争的残酷。破败的村落,血染的钢刀,冷漠的军国主义。这个日本女学生,可谓是整个电影的点睛之笔,因为以往的电影里很少这样的角色。正是因为她是学生,人性里质朴的纯真还在,谁不我想要安稳过日子呢?故事的开始,当她遇到在那个中国农村和俄罗斯女兵娜嘉的时候,脑海里徘徊着军官教师的训诫:“为了大东亚帝国,杀掉那些中国人,美国人,俄国人!”,她看到在训练杀人时,有个年轻的日本兵哭了起来,他们也不愿意战争的。
她救了这个农民和苏联的女兵。后来的发展结局烘,托出了整个影片的高潮,她得知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她太开心了,在金色的夕阳下,绚烂的草原上,她手捧着鲜花,奔往那着载有同胞的军车,她大声喊着,“不用杀人了,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可惜如此唯美的画面却只持续了几秒钟,一声枪响,她的同胞握着钢枪,一副的狰狞的脸,在漫天飘散的野菊花中,她香消玉损。
2. 电影《紫日》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么
《紫日》不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是虚构电影。
《紫日》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富大龙、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联合主演的战争剧情片,该片于2001年4月11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讲述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死考验后,如何从敌对变成朋友的故事。
(2)抗日经典老电影紫日黄河绝恋扩展阅读
《紫日》剧情介绍: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富大龙饰)。在将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
杨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饰)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了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前田知惠饰)。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带着他们走进了险境。
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玉福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虽然怀着杀母之仇却也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年少无知的女孩,于是,为了能从茫茫林区活着走出去,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
在看不见战火硝烟的美丽林区里,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诲”产生了怀疑。
虽然语言不通,三个年轻人却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却被疯狂的法西斯所杀害。悲忿的杨玉福和娜佳愤怒地冲向残余的日本法西斯部分,为纯真的少女秋叶子报仇雪恨。
3. 红色经典电影什么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红色经典电影《铁道游击队》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富有传奇性。2019年9月23日,《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人物塑造
《铁道游击队》着力塑造了以刘洪、王强为代表的铁道游击队的英雄群像。小说开篇直接给两位正副队长定了调:“司令部派了两个强悍的游击队员,一个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刘洪坚决勇敢,王强机动灵活。”在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情节设计来凸显主人公的个性特征,避免了类型化的描述,也由此增强了人物性格的真实性。
此外小说还通过人物行为前后的对比进步烘托主题:队员王虎、栓柱在陷入困境时背叛队伍,但经过山里的教育后洗心革面,重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小说中多处通过这种简单直白的比较来进行叙述,打上了特定时代环境的烙印。
4. 有电影《紫日》的介绍吗
影片概况
[编辑本段]
片名:《紫日》Purple Sunset
语言:国语/中文字幕
导演:冯小宁
编剧:冯小宁
主演:富大龙 前田知惠
安娜·捷尼拉洛娃 王学伟
出品人:杨玉冰 周溥雄
制片主任:冯小宁 张晓宁
类型:战争片/剧情片
片长:120分钟
上映日期:2001年
《紫日》获得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剧情简介
[编辑本段]
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将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了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带着他们走进了险境……
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玉福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虽然怀着杀母之仇却也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年少无知的女孩,于是,为了能从茫茫林区活着走出去,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见战火硝烟的美丽林区里,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诲”产生了怀疑。虽然语言不通,三个年轻人却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却被疯狂的法西斯所杀害。悲忿的杨玉福和娜佳愤怒地冲向残余的日本法西斯部分,为纯真的少女秋叶子报仇雪恨……
影片分析
[编辑本段]
《紫日》的故事讲述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苏联红军从日军手中救下中国人杨玉福,转战途中,苏军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杨与苏联女军医娜佳逃进森林。路上,他们遇到日本女学生秋叶子,三人共同走上逃生之路……
三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走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奇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所在就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彼此陌生甚至完全对立的人最终相互扶持、萌生友情--这一过程中必将有太多可阅读的人性冲突以及人性美,在好莱坞编剧笔下,这种题材可谓潜力无限,每隔20分钟引爆一颗“催泪弹”绝无问题。但显然冯小宁的最大野心就是混个国内电影奖以更好地在体制内生存,拍摄中他不仅没有丢下国产片导演的惯性思维,反而将国产片病变一面“发扬光大”,加上有《红河谷》式“视觉效果”作伪装,《紫日》很快博得了官方认可并收获“主旋律大片”的赞誉--实际上该片和以小学生为输灌对象的政治教材一样面目可憎,电影作者的思想意识基本停留在70年代国产片水平。“日兵刺杀老太太”这枚“催泪弹”在中、小学生眼里变成“笑弹”就是明证:冯小宁的失败以及被历史淘汰已成定局。
其实《紫日》很有可能拍成大师级作品,三个主人公社会、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促使他们进行沟通的是三人共同面对的生存环境,所以,就算将对白精简到“无声片”地步也不过分,因为,靠画面“说话”可以给导演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将电影叙事的神奇功能发挥到极致--只有做到这一点,影片才可能在叙事形式上同国际接轨从而实现与世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冯小宁并没有表现出国际大导演气魄,《紫日》与只能在内地“畅销”的“主旋律大片”《黄河绝恋》一样,根本不具备进军奥斯卡的实力,更无法与《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等名作相比。
嘲笑与鄙视冯小宁作品甚至成为批判“国产主旋律大片”时不可或缺的步骤。
也许因为积累了太多的失望,看到《举起手来》居然有大喜过望的感觉。这部电影首先出了音像制品,口碑不俗,在特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举办的“冯小宁作品电影周”上,该片还以“开场大戏”身份亮相,可见在冯小宁创作的战争题材作品中,《举起手来》位置相当重要。
不过,《举起手来》被吹捧成“中国版《虎口脱险》”确实有点名不符实。影片看起来很像《紫日》“泪弹”变“笑弹”之后冯小宁的负气之作:既然抗日题材产生了喜剧效果,干脆就坡下驴将喜剧路线走到底!影片讲述一位农民为了保护国宝金菩萨与日本兵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而日本鬼子则洋相百出,残酷血腥的战争在冯小宁笔下犹如“猫和老鼠”的游戏,笑弹频频引爆,观众在欣赏敌人愚蠢的过程中获得“胜利感”和审美愉悦。看得出导演大量学习借鉴好莱坞商业影片经验,表现技巧不再受到沉重主题压迫,开始恢复《战争子午线》时代的洒脱自然。像这样“卡通化”的抗日题材影片并不多见,《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注重喜剧效果,但这两部影片在桥段设计、场面调度方面花费的心计明显不如《举起手来》。
这说明老姜冯小宁只要丢掉虚伪,还是有可能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佳作的。
影片简评
[编辑本段]
冯小宁1990年执导的《战争子午线》颇有灵气,时空剪辑手法也较为洒脱,甚至不乏神来之笔。该片曾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第4届东京国际儿童电影节日本电影评论家奖、第二届日本京都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故事讲述,在战争年代,一支革命队伍沿长城西进,小战士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跨越时空来到现代……张扬的形式感使《战争子午线》成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冯氏作品。此后,冯小宁突然染上了张艺谋式景观癖,开始在《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1999)中大搞“视觉效果”,但山河美景无法掩盖剧情缺陷和特效粗糙,注重外观的冯小宁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也屡屡暴露特技野心与特技水平发展严重不同步造成的尴尬。所以,在一连串国内政府奖项赐予的“花环”背后,表面风光的冯小宁已经和被过度赞美包围的张艺谋一样到了苦苦支撑乏人喝彩的地步,他们硬伤累累、低级弱智的作品往往让人无法接受,每有新片问世,必将招来一片骂声。
《紫日》的引起轰动,倒并非因为“中、日、俄演员联袂”的国际阵容,而是剧中“日本兵刺杀老太太”的画面引起学生观众笑场,据说这个完全违背作者初衷的结果让冯小宁愤怒已极,他一边申请电影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做护身符,一边指责青少年心理素质有问题,一边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表示痛心疾首。其实孩子们笑这个情节的同时也在笑冯小宁,笑他代表的国产片电影导演特有的愚蠢。该段落并非有意制造喜剧气氛,相反,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以日本兵不敢杀人的怯懦表演突出反战主题,但导演并没有真正从人性角度塑造人物而是按照国产片惯例刻意丑化了日本兵的形象,再加上严重夸张的表演,产生反效果并不出人意料。
影片开头的“大型战争场面”体现出好大喜功的国产片导演与生俱来的“廋驴拉硬屎”精神,拼凑式镜头比比皆是,完全没有场面调度、多机拍摄的空间美感,几乎每个镜头都让人怀疑影片的制作成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寒酸的爆破与音效更使人啼笑皆非。影片结尾的海空大战特效制作同当年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一样“狂妄自大”,以为观众不辨真伪很好蒙骗,破绽百出的镜头再三重复之后就构成一种对观众智商的非礼--这类“走过场”式的战争图景既缺乏观赏性,又难带来心灵震撼。技术方面处处败笔、乏善可陈,犹如“电视新闻摄影”的推拉镜头也证明冯小宁导演技艺已经全面倒退。尤其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曾在《战争子午线》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时空闪回”、“时空交错”手法在《紫日》中运用的极其机械、生硬,几乎没有一个段落能够超越观众的想象力。
冯小宁的“战争与和平”系列拍到第六部,革命浪漫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越举越高,按说如此重视思想性的作品理应得到观众的尊重,但观众很难为《紫日》兴奋起来,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实在令人垂头丧气。
动态追踪
[编辑本段]
【《紫日》获得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第21届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11月9日落下帷幕,冯小宁导演的中国影片《紫日》获得由观众评出的“最佳影片”大奖。这个奖是由美国观众在170部各国影片中投票选出的。参评影片中有不少参加过今年戛纳电影节,侯孝贤的新片《千喜曼波》也在其中。电影节主席查克-鲍勒先生曾在开幕式上说:“《紫日》是本届电影节中我最喜爱的电影。我非常惊讶的是中国导演居然用了这么少的钱拍出了如此精美的电影。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去看这部电影。”当电影节最后一天评选揭晓前,鲍勒先生仍笑着说:“我相信中国的《紫日》是最有竞争力的。”结果,《紫日》获最高分,许多选票上都打出了“10分”的满分。
当地报纸以“中国导演冯小宁用小成本完成大制作”、“《紫日》提醒世人应该友爱,停止相互屠杀”为题作了专门报道。当地一位美国记者乘出租车时听到司机说今天晚上他不再出车,要去看电影《紫日》。首映之时影院门前排起购票长队,容纳上千人的影院座无虚席。甚至一些看过冯小宁《红河谷》和《黄河绝恋》的人闻讯而来。美国著名影评人杰妮-海伦女士说:“这部影片具有极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人看后久久回味,影片语言极少,大都是用电影语言在讲述,这使美国观众在观看时减少了语言障碍。”
【冯小宁谈《紫日》:战争片要表现美丽与残酷】
电影《紫日》是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交响诗”的最后乐章。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将杨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了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为了能从茫茫林区活着走出去,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却被疯狂的法西斯所杀害……影片即将放映前,记者就一些影片中的问题采访了该片导演冯小宁。
表达最大多数人对于历史共有的感觉是我的创作动机
记者:您认为《紫日》比您以前的战争题材作品有什么突破?
冯小宁:突破真谈不上,人们通常习惯做横向对比,我倒觉得纵向的对比更有意义,我比较相信“上台阶”的说法,就是把一个导演不同时期的所有作品做一个比较。《紫日》是我关于战争与和平这个命题的第六部作品,可以说它是对我前面这些作品的一个总结——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带给人什么?法西斯主义对于人性到底会产生什么作用?是通过电影语言的运用,来表达我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的理解。
记者:您的影片总是在思考、探讨一些重大命题,作为导演您是不是肩负责任?
冯小宁:多年以来,战争与和平,人类与环境,文明的命运,困扰着我的始终是这些大命题,我一直都以锋芒毕露、危言耸听的姿态在作品中大声疾呼,口吻严峻让人感觉每一个明天似乎都可能是世界末日,现在回头看自己早年的一些作品,真有些……不堪回首。这么多年过去,首先感觉叫嚣是没有作用的,在整个的创作与思考的过程中,倒是越来越强烈感觉到人性和精神的不可战胜,好比“北洋水师”,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过程中100年前的一次失败经验嘛,所谓“人可以被消灭,但精神不会被打败”,表达最大多数人对于历史共有的感觉正是我的创作动机。
《紫日》是我关于“战争与和平”思考的一个总结
记者:目前在国内,始终以影片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导演恐怕只有您一人,您会继续地坚持下去吗?
冯小宁:如果非要这么讲,恐怕我也只有承认。前面说过《紫日》将是我关于战争与和平思考的一个总结,对于这一主题的思考阶段到此结束。实际上,在同一题材下创作的不同作品,是不断苛求自我、寻求满足感的一个过程。这总让我想起早几年要拍《嘎达梅林》去爬雪山的经历——在山脚下仰望雪山,看到山顶就在那里,等爬上去才知道只上了一个小坡,看见的那个顶还在上面很远。爬呀爬,等到真爬上了自己看见的顶,才发现那只是高高隆起的山的鞍部,真正的顶隐没在云中根本看不见。
记者:从《红河谷》、《黄河绝恋》到《紫日》,都无一例外地选取了荒凉壮观的自然景致,从西藏雪域到黄土高坡,现在又是一望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把故事放置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冯小宁:我是学美术出身,我始终相信电影应当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除了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我首先考虑的就是要拍得美丽,实际上我是个唯美主义者。
记者:您的“战争三部曲”的前两部,每次都有很惨烈残酷的战争描写,这次《紫日》会是一样吗?
冯小宁:会的。战争残酷,而人在战争中挣扎求生,个人的命运几乎完全被战争主宰,同时每个人又在内心交战,充满了敌我矛盾和人性的斗争。美丽与残酷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反差,这就有了美学上的意义。
记者:在这部影片中苏军的形象是怎么样的?角色娜佳的意义又是什么?
冯小宁:苏军的形象首先就是盟友。当然,苏军的进入,包括这里面抗日战争的背景,都只是叙述故事所需要的背景,并不是故事的主线,真正的故事是在三个人之间展开的,是关于他们三个人如何从敌人变成朋友,如何最终都成为反法西斯的战士。娜佳的意义代表多民族的参与,实际上在宏扬主题——反法西斯无国界,世界各民族应当相互团结,彼此都应该是朋友,是兄弟姐妹。
我不在乎参赛,更关注世界和平
记者:中国人杨玉福在片中的身份为什么是农民,而不是一个战士,您在创作方面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杨玉福的角色是被拯救、被解放者,还是其他什么?
冯小宁:还是从当时中国人的大多数考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多数人是农民,而杨玉福就可以做他们的代表。他是侵略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不明不白地被杀害全家、从自家的地里被掳走,本能地为了生存挣扎,心中充满破家血仇,同时又因为人性本能不能杀害无辜,而内心饱受折磨。
记者:《黄河绝恋》去年曾经参赛角逐奥斯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部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影片,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决不逊色于影片在艺术观赏及商业娱乐方面的贡献,那么这一次的《紫日》是否也有在国际电影节送展参赛的打算?
冯小宁:很多人以为我喜欢送去国外参赛评奖,实际上恰恰不是这样,从来就没有一次是我本人要求或亲自送去评奖,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认为一个心态成熟的导演不必过分看中国际奖项。参展是另一回事。广泛地参展可以让更多的民族和世界范围内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影片和我们的主张,所以我当然希望这部影片可以尽可能多地去参展,去让更多的人关注世界和平问题。
5. 冯小宁战争爱情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哪个最好看
非要有“最”的话,我觉得《紫日》最好。视角很新颖,而且冯的镜头也更加写意。整部电影里有冷酷无情、有惨绝人寰、有惊心动魄也有诗情画意。
~\(≧▽≦)/~啦啦啦欢迎追问,热烈求采纳!!!~~~
6. 经典国产电影抗日战争旧片有哪些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秋,为了阻止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某部班长马宝玉(李长华)和战士葛振林(高保成)、宋学义(李力)、胡福才(霍德集)、胡德林(张怀志)五人接受任务登上狼牙山棋盘陀主峰。 日军以三千兵力猛攻狼牙山,五位战士不畏势单力薄,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军展开顽强的战斗:日军连续发起三次猛烈的冲锋,均被他们击退,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日军的任务。弹尽粮绝之时,五位战士也没放弃与日军进行搏杀,战斗到最后一刻。
还有《黄河三部曲 》《绝境逢生》《巧奔妙逃》 《上饶集中营》《鬼子来了》《南京 南京》《夜袭》《打击侵略者》《地雷战 》等等。
拓展资料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 十部抗日战争电影推荐 抗日电影让大家铭记那段历史
1、《七七事变》,本片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战开始的前后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我军严辞拒绝后,日军开枪向我军射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也标志着我们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2、《黄河绝恋》,电影讲述八路军战士与日寇斗智斗勇,护送美国飞行员到根据地的故事。二战后期,一名盟军飞行员的飞机被日军击中,迫降在长城脚下。生命垂危之际,他被八路军救下。并由一名女军医等人护送去根据地。 横渡黄河,历经波折。一路上飞行员和女军医情愫暗生。然而,突如其来的日军,却对他们展开了疯狂阻击。
3、《捍卫者》,讲述抗日英烈姚子青,率六百壮士守卫战略要地宝山县的故事。
4、《一个和八个》,九名犯人以待罪之身迎击日寇。
5、还有《太行山上》讲述总司令朱德率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
6、《明月几时有》讲述日据时代的香港,小人物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1940年代,香港被日军占领、时局动荡。妙龄少女方兰阴差阳错加入革命队伍。并与进步青年刘锦进,护送一批重要文人逃离香港,返回大陆。
7、《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抗日战争初期,富家子出身的空军少尉天伟,在执行任务时遭到日军猛烈攻击。成功逃脱但身受重伤的他,迫降在一个小山村,被村姑小禾所救。之后,身份悬殊的两人日久生情,在这个战乱时代相恋了。
8、《我的上高》讲述上高会战时期,上高的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寇的感人故事。
9、《五月八月》在战乱年代,一对姐妹孤苦无依、四处避难的催泪故事。五月和八月,是一对感情要好的姐妹。从小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之中。然而,战争粉碎了她们的生活。日寇侵华,父母接连被杀害。姐妹俩几经辗转,经历艰苦的难民营生活,波折的避难逃亡之旅。
10、《紫日》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三个不同国籍、不同政治立场的青年,阴差阳错陷入一场丛林冒险。
8. 介绍几个中国抗日经典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 《太行山上》,烈火金刚、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老少爷们打鬼子、巧奔妙逃、三毛从军记、笕桥英烈传、国际大营救、南京、敌后武工队、七七事变...
暂时这么多,还有没记住的,给点分吧,哥们这最多了。
9. 《紫日》好看还是《战争子午线好看》
《紫日》好看,《紫日》是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延续了冯小宁作品如诗如画、写实亦写意的一贯艺术风格。
影片对白极少,而是以大量的电影语言和紧凑的情节来扣人心弦,而深刻的人物内心变化则是影片的重点所在。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
(9)抗日经典老电影紫日黄河绝恋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富大龙)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前田知惠)。
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几次险境过后,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作为,让杨玉福杀了她,但后者不忍下手。
茫茫林区里,语言不通的三人经过一系列磨难,渐渐产生情谊,秋叶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行为的荒谬,展露出纯真一面。然而,欢笑只是暂时,战争并没将他们遗忘,悲剧在不久后发生。
10. 好看经典的抗日电影有哪些
《紫日》 《地雷战》 《地道战》 《南京》 《鲁南抗日游击队》《血战台儿庄》 《夺宝1942》 《巧奔妙逃》 《浴血太行》 《董存瑞》 《战争角落》 《太行山上》 《狩猎者》《铁道游击队》
电视剧:《亮剑》 《中国兄弟连》 《喋血北平》 《狐步谍影》《苦菜花》
《小兵张嘎》《生死十日》《双枪李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