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1、
刘培强给木星画形状是为了记录离木星的距离,他从休眠舱出来之后发现窗口的木星不见了,立刻意识到空间站已经“叛逃”。在那个窗口旁,挂着一个《盗梦空间》里的陀螺,而盗梦空间的结局是,主角终于回到家见到了孩子。
2、
moss的红色光点,刘培强在休眠舱里的挣扎,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而之后喊的“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来自原著中最高执政官对反叛军的话
“我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40代人,还要延续100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那么moss会不会有一天喊出“碳基生物宁有种乎”和“吾可取而代之”呢
3、
重启发发动机的方案采用了“饱和式救援”,何为饱和式救援,按电影里的数据,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了7万6千个火石,派出了40万2千6百人,这样把重新点燃发动机的可能提到最高。虽然电影里只是一个小队的事迹,但背后是全人类的挣扎。
4、
撞车的司机自杀前用日语说想喝一碗味增汤,俄国人牺牲自己把刘培强推向控制舱,运输车里盖着一张美国国旗。直到最后,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这根本不是一部所谓的爱国电影,而是全人类对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式的爱国主义不会出现。
16
姥爷韩子昂出生于1999年,是一个如假包换90后,所以他才会用着旧手机,刷着抖音,听海草舞。
17
日本人员的运输车里挂着风铃,韩子昂的运输车里挂着佛珠和弥勒佛像,俄罗斯人挂念着自己的伏特加,在远离家园的地方,他们用这种方法回家
18
在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只靠吃土就能生活的蚯蚓可能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榴莲味蚯蚓干,下午茶必备解馋佳品,馈赠亲友伴手礼”但是味道可能并不好,毕竟有一个队员死前说他想吃大米饭。他已经至少20年没吃到过了。
19、
刘启用维修工具换来防护服,韩子昂看着冻成冰凌的陆家嘴感叹旧时的人类只顾追求金钱,所有车辆都是国家资产。原著中流浪地球计划开始之后,货币,经济,甚至婚姻关系几乎在一瞬间都消失了
20、
作为太阳系的第二大星体,木星的组成和太阳很相近,约为88%的氢和12%的氦,就像是形成太阳的边角料。缺少氧化剂,氢气本身不能被点燃。但是当地球大气和木星大气互相吸引,交融在一起后,木星的氢气和地球的氧气有可能达到氢氧2:1的爆燃比例。一颗火星就可以引起剧烈爆炸,推离地球。(考虑到氧气是否足够,以及爆炸的指向性等问题,可能现实中并不能实现。但是在一部科幻电影里,已经足够自圆其说)
21
当电梯到达地表,门打开时,所有人都弯下腰躲避涌进电梯的风雪,只有刘启和韩朵朵傻愣愣的站着,可见他们的确是第一次来到冰雪封天的地面。
22
哥哥刘启刚开运输车时,七拐八股差点撞到一个人,这个人用一口京片子说了一句“嘛呢”。这位是导演郭帆客串的。
23
在满是灰尘的接线室,工程师拿出放着烟和字条的盒子。盒子里那张写着“记得穿秋裤”的纸已然泛黄。年近中年的工程师,也曾是一个要妈妈催着穿秋裤的孩童吧。可是,或者因为抽签,或者因为海啸天灾,他的妈妈已经离开很久了
24
很多电影都无法逃脱英雄史观的桎梏,让人们以为拯救世界,改变历史全是某几个人的功劳。而流浪地球,刘培强飞跃空间站时,发现还有其他人在爆破舱门,反抗火种计划。刘培强想起可以炸木星推地球时,联合政府告诉他以色列科学家早已经想到了。苏拉维希发动机试图点燃木星时,另外两座发动机也燃起了5000公里高的火焰。历史,从来都不是个人奋斗,而是是朦胧的必然加上一点运气
25
当一个长镜头从地面升起,越过巨大的挖掘机,顺着行星发动机的热焰火升向太空站。当我所无数次幻想过的流浪地球出现在眼前时,我发现旁边的人在悄悄抹眼泪。
2. 大刘和何夕有哪些经典的科幻小说
1999年: 6月:《鲸歌》(《科幻世界》)
《微观尽头》(《科幻世界》)
7月: 《宇宙坍缩》(《科幻世界》)
10月:《带上她的眼睛》(《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2000年: 2月:《地火》(《科幻世界》):后收录于《中国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7月:《流浪地球》(《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后收录于《200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1年: 1月:《乡村教师》(《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3月:《混沌蝴蝶》(《科幻大王》)
4月:《微纪元》(《科幻世界》)
8月:《全频带阻塞干扰》(《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2年: 1月:《中国太阳》(《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梦之海》(《科幻世界》):“大艺术”系列之一
《朝闻道》(《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6月:《天使时代》(《科幻世界》):又名《波斯湾飞马》
9月:《魔鬼积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长篇
11月:《吞食者》(《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2003年: 1月:《超新星纪元》(作家出版社):长篇。
2月:《文明的反向扩张》(《科幻世界》):科幻专题文章
3月:《诗云》(《科幻世界》):又名《李白》,“大艺术”系列之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8月:《光荣与梦想》(《科幻世界》)
9月:《地球大炮》(《科幻世界》):又名《深井》,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12月:《思想者》(《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4年: 3月:《圆圆的肥皂泡》(《科幻世界》)
6月:《球状闪电》(《科幻世界星云》):长篇。
《 当恐龙遇上蚂蚁》(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名《白垩纪往事》,长篇。
12月:《镜子》(《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
2005年: 1月:《赡养上帝》(《科幻世界》)
8月:《欢乐颂》(《九州幻想》,“大艺术”系列之三)
11月:《赡养人类》(《科幻世界》)
2006年: 1月:《山》(《科幻世界》)
5月:《三体》 (连载于《科幻世界》2006.5~2006.12):长篇
2007年: 1月: 《三体》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单行本
2008年: 5月:《三体II:黑暗森林》(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2007年底写作完成,与《三体》分别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未发表作品>
《中国2185》 长篇
<随笔文论>
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
被忘却的佳作
远航!远航!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理想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我们是科幻迷
文明的反向扩张
从双奖看当代美国科幻
混沌中的科幻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快乐的科幻
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被忘却的佳作
初学者如何写科幻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给《星云》的文章——关于科幻的一些思考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越小越好
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由银河奖想到的
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刘慈欣关于“星云奖”的一些介绍
掐头去尾看雨果奖
近期在美国主流科幻中常出现一些的奇特作品
珊瑚岛上的死光
3. 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代表作有哪些
我知道刘慈欣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7]《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刘慈欣2015年获雨果奖,也已三年时间还没有新作。他怎样重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的过去,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都期待着。
4. 15部刘慈欣经典作品,首次被改编漫画,这才是科幻的正确打开方式
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复旦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严锋曾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高到了世界级水平”。
亚洲首获“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十次荣获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终身成就奖
霍金同款“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
刘慈欣的“ 硬科幻 ”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所以小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清华理工男高晓松在刚开始看《三体》时,前三遍都没看过第40页。第四遍,他咬紧牙关从第41页开始,直到看完前100页才走进了大刘的世界。他又立刻从头开始,一口气看完了三本。他赞叹道,《三体》是近十年来最伟大的中文小说。
《三体》收获了无数的赞誉,就连奥巴马都忍不住给刘慈欣发邮件催更。但是刘慈欣却感慨:“我从来没有用文字把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真正表现出来,一次都没有。你们去看我的短篇,就能看到焦虑。”
刘慈欣认为,表现科幻最好的方式不是文字,而是图像 。深奥的“硬科幻”,只有用逼真的画面才能变得一目了然。
去年,由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上映,票房高达46亿,位列国产电影票房榜第三位。这部电影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新纪元,也使无数人沉迷在刘慈欣塑造的星辰大海之中,掀起了全民的科幻热潮。
但是,看过原著小说的科幻迷就会发现, 书中四分之三的精彩内容,在电影中并未展现 。
为了更全面的展示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今年四月,刘慈欣作品首次改编的漫画上市了。首发第一天,就刷爆了朋友圈。
电影《流浪地球》制片人的推荐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是刘慈欣亲自授权 ,由中国团队主导,联合全球11个国家,近30位顶级漫画艺术家倾力奉献。这个系列将一共 改编15本 刘慈欣的经典科幻小说,创作周期长达4年半,耗资千万。未来,将在全世界至少8个国家发行。
第一批改编的4本漫画,分别是《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梦之海》和《圆圆的肥皂泡》。
艺术品一样的美感,史诗级大片的震撼
漫画逼真的视觉效果,将刘慈欣脑海中的画面投影般地呈现出来,帮助读者打破想象力的天花板,迅速进入大刘的科幻世界。
《流浪地球》中的“氦闪爆发”,太阳在宇宙中谢幕:
地面上,冻结的二氧化碳干冰首先融化,腾起阵阵白色蒸汽;海冰表面开始融化,受热不均的冰层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渐渐地,太阳照在地面的光柔和起来,强烈的太阳风产生了极光,苍穹中飘动着巨大的彩色光幕。
光最终还是消失了,一个暗红色球体在慢慢膨胀。行星在上亿度的辐射中化为轻烟。它已经不是太阳,不再发出光和热。太阳死了。
地下城
《乡村教师》中,外太空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之间恢弘的星际战争
《梦之海》中,低温艺术家带着冰冻的大海升到天空的惊人场面
《圆圆的肥皂泡》被五彩缤纷的肥皂泡包围的城市
这套漫画书非常大,阅读的时候就像翻一个大相册,并且里面暗含了多个惊艳的折页。
《流浪地球》的绘者,最喜欢的分镜是一个四页拉页,展现了雄伟高山上“上帝的喷灯”——地球发动机。他说:“人类在画面里非常小,但我希望能体现出人类虽小,却可以创造出比这些高山更雄壮的事物:那些能推动地球的发动机。”
《流浪地球》中,地球要逃离太阳系,有一个关键点是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
“引力弹弓”有个形象的比喻:假设你在广场滑旱冰,突然身后有一个速度更快的同学赶上来超过了你。超过你的时候,他伸出手拉了你一把,这时你就有了一个加速效果。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任何物体都会相互吸引,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那么木星到底有多大呢?
木星面前,在沸腾的暗红色的云海上空,地球仿佛是一只蓝色小气球。
无比巨大的木星,就是这样拉动地球,使地球飞出太阳系。
在真实世界中,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发射外太空探测器时,也确实曾使用过“引力弹弓”。
忠于原著的结构和精神内核
将小说改编成漫画,最大的挑战就是既原汁原味地呈现原著,又创造性地还原其精神内核。出品人李赟表示,“ 读者不用担心原著被魔改 ,书中原有故事结构、原本的世界观、精神内核等等都不会改变”。
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的人,不禁被大刘的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在人类的终极生存面前,不是让一部分人坐飞船离开,而是2500代人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
这个想象,完全超越了国家、民族、时代的限定,而这却是刘慈欣早在1999的设想。
就连原著中过目不忘的金句,也一同保留了下来: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刘慈欣《流浪地球》
刘慈欣的许多作品,都适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一起阅读。
《乡村教师》中,一面是落后的乡村,一面是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破旧的教室、摇曳的烛光、举起的小手。老师撑着重病的身体给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物理课,竟无意间拯救了整个地球。
当外星人得知人类没有“记忆遗传”时,表示这听起来就像个神话。而充当两代生命体知识传递的媒介,就是那个近乎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教师。
最后一幕,孩子们祭奠李老师的纸钱,在火光中飞舞,头顶星空一片璀璨。
集合全球近30位顶级漫画家,代表当代漫画最高水准
刘慈欣漫画团队几乎云集了全世界的漫画大神,堪比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创作团队。
以大家最熟悉的两部作品为例:
《流浪地球》的绘者,是意大利漫画家斯蒂芬诺·拉弗雷。他曾参与《蝙蝠侠》、《X战警》的漫画创作。
拉弗雷笔下的《流浪地球》也是满满的美式风格,犹如3D电影。据说,他为了不影响创作,至今还没有看过电影版的《流浪地球》。
《乡村教师》的绘者,是中国青年漫画领军人物张晓雨。最初,大刘在《科幻世界》连载这部作品时,张晓雨就是其中的插画作者。
张晓雨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中国乡村风情。
他细腻地描绘了孩子破旧的衣服、乱糟糟的头发,得食道癌的老师放在床头带血的痰盂。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都是这些漫画大神的亲笔手稿。为了更好地打磨作品,每一部漫画都配有3人小团队:1名专业的漫画编剧、1位风格相符的顶级绘者、1位专业的上色师。
同时,《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为了追求最好的印制效果,选择了屡获国际印制大奖、迪士尼认证的欧洲印刷企业——利奥纸品承印。每一张画稿,都是在欧洲打印色稿,并经过四次校色,色彩呈现堪称完美。
科幻的魅力
科幻作品对一个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科幻迷的话,让刘慈欣深以为然。这位读者对刘慈欣说,“ 希望你们能拉着我们的手在太空中飞行,在时间中看未来和过去,带着我们仰望星空,聆听宇宙最深邃的思想 ”。
之前,网友们看到一篇小学生作文,惊呼“逆天了!”这个孩子对时间深刻的理解,就连韩寒都忍不住点赞。
孩子的老师说,这名小学生喜欢阅读,更是刘慈欣的粉丝。
莫言曾说,科幻会在未来的文学领域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事实上,科幻文学已经受到了国内主流教育的认可。不论是初中语文课本,还是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都频频出现刘慈欣的作品。
刘慈欣的作品,不但具备科学理性精神,也不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科幻世界将带来开阔的思维和无尽的精神力量。
复旦大学教授严峰回忆,“ 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看完《三体》的那个秋夜,我走出家门,在小区盘桓。铅灰色的上海夜空几乎看不到几颗星星,但是我心中却仿佛有无限星光在涌动 ”。
这就是科幻的魅力所在。
5. 《黑客帝国》三部曲依然经典!你还知道科幻电影的标杆有哪些
电影经典的诞生是很困难的,一部又一部能够延续经典那则更是难上加难,对很多影片来说,制片人拍的续集往往是狗尾续貂,是借着上一部剧的影响力来赤裸裸的圈钱,而电影黑客帝国无疑打破了这个魔咒,黑客帝国三部曲从今天来看呢依然显得很经典,作为科幻题材,它设定了一个绝妙的世界观背景,有着深刻的哲学命题,一那系列经典的画面更是创造了电影银幕奇迹,另外,这种彻底将电脑特效带入商业电影制作这电影制作模式,为后世好莱坞大片制作提供了范本,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标杆,小编认为能够与之媲美的科幻电影标杆还有《星球大战》和《2001:太空漫游》。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小编认为在科幻电影中我们迟早也能打造出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科幻电影。
6.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就听说过流浪地球的原作和电影没什么关系,读了原作后深刻了解到确实如此。原作中的时间跨度很大,通过主角的一生描绘了地球刚启程时的社会变迁,只花了大约一页描绘了途径木星的壮观景象,也没说有发生什么需要点燃木星的意外。更别说原作和电影的主旨甚至还有较为本质的区别,原作最后叛军将联合政府处刑,可谓民科害人愚民误事,电影中饱和式救援全球人民齐心协力救地球显得人民群众有力量。
并不想评价哪个主题更好,毕竟大谈三观某种意义上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重中之重应是作品把它的主题表现得怎么样。(顺带一提,大谈bug也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搞科普做分析欢迎,但说有bug就是烂作大可不必。)
原作中的悲剧反转显得造化弄人,不过,在长达2000多年的流浪旅程的伊始,在地球尚未漂流出太阳系之前,发生这个讽刺的插曲,最后却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结尾,倒有一丝沧海桑田的宏大的浪漫感。电影则不像原作那么着重描写在危机之下的人情淡漠,而是更加强调了地球的家园属性,全人类齐心协力守护自己的家园,排除万难带着母星一起流浪,照样也很宏大浪漫。
再多举几个例子,要是原作的主题集中在讽刺愚民上,那结局就该让发动机掉头,最终地球在氦闪中全灭,而像《瑞克和莫蒂》那种虚无主义荒诞单元剧,甚至可以选择不拯救世界,在世界毁灭前狂欢一把,拯救了世界我岂不是明天又要上班了jpg.
再顺便聊聊我阅读范围内的刘慈欣作品给我的感觉,首先他肯定和《瑞克莫蒂》那种不是一路子,他大抵的倾向确实在《三体》中可见一斑,例如“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择手段的前进”,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会因设定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三体》中说社会太柔和太女性化了不行,但《微纪元》中设定就是资源取之不竭社会无忧无虑,元首是个女孩,人民全体都像个孩子毫无问题,甚至比当今的人类世界要美好多了,或者又像《全频带阻塞干扰》那样通过角色之口表达要是全人类都享受宇宙之美就不会有战争了,很有理想主义理科生的感觉;《三体》中有黑暗森林,发现一个文明灭掉一个,《乡村教师》中却可以搞个碳基文明大家庭;《流浪地球》中讽刺愚民,不妨碍《中国太阳》的底层农民工逆袭。
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在宏大的尺度上描写社会时适当简化我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还算搭配,不过这样确实容易招致不同意这种社会模式的读者的不满。我也称不上完全同意他笔下的社会,不过我觉得这是某种可能性,而我对可能性的接受能力向来挺高。
以及,大刘在科技细节的描写上,深黯写不明白的事就不要强写从而让一些爱捉虫的人抓住太多把柄的道理。《流浪地球》还是写得太早了,以至于他自己后来都说当初不该把数据编得太细。不过,其他的地方,他好像就突然不懂了。例如性别差异的描写,程心不行就是不行为什么要加一句她是女人呢,《全频带阻塞干扰》里说女孩都怕孤独,儿子喜欢孤独所以本质上不像女孩……我这个被人吐槽“人可以内向但总得达到人类社交需要的最低水平吧”的人感觉要性别认知障碍了。
这里虽然谈了点个人三观,但主要还是想说,这种和主题和剧情都没关系删了不影响的描写,冒着招致部分人口会不认同的风险,真的没必要啊。要是作者就是故意想搞刻板印象写男频文就算了,相当于主动筛选读者群体,看不惯就不看嘛,可大刘这我看更像不懂却强写,我想象得出他觉得自己身为男性像米沙一样比起社交更喜欢探究宇宙就张口来了句“女孩都害怕孤独”,和写十大页充满细节然而(其实连词比起然而用导致更恰当)漏洞百出的科幻设定一个性质,真的没必要啊。
不过我觉得大刘经常被人诟病的文笔其实不错,多好要看和谁比,但绝不能说不好,能让我对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经历产生代入感,对意象的掌握更是一绝。例如,《流浪地球》中,就将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哲学课上那个关于无限大的墙壁的谜题、那个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结合在一起。意象上最集中的例子应当是《三体》中云天明的童话,一般人真想不出来。小说作者毕竟不是网抑云评论家,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把握比写几句优美的金句重要得多。
7.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适合老人看吗这部影片适合哪些人观看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今天受刘慈欣的邀请,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很棒。故事情节是逆向《三体》,像好莱坞大片。适合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观看。”
在此之前,主演之一的达叔吴孟达也曾说:“一开始我不想接,我觉得肯定是好莱坞不要的剧本,中国买了过来……(看了剧本后)我不相信这是我们中国自己写的,然后他们公司说这个戏值得拍,因为这个戏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个真真正正拍的科幻片。”
不少网友想要“纯国产片”,因此对《流浪地球》在某些设备技术上用到国外技术嗤之以鼻,这是比较片面的,就连《变形金刚》系列、《复联3》等好莱坞大片也会大量用到我们中国的技术,这样的合作对于一部特效大片来讲是稀松平常的现象。用吴孟达的话说:“当然,虽然有用到外来技术,但总指挥、监制都是我们中国人。”
“有生之年,有机会参与到我们电影史上算是真正第一次科幻电影,我觉得非常有价值,非常值得。”
8. 谁翻译翻译大刘(刘慈欣)的超强科幻作品《三体
美籍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
9. 刘慈欣大刘的《三体》系列,在中国科幻界是什么样的地位
《三体》获得了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雨果奖第一次颁奖给亚洲人,也是因为这个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界顶级科幻小说家。2015年几乎成为了刘慈欣年,在这一年里《三体》一手包揽了就像世界级的科幻奖。三体的出现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三体热,三体是一本把科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的书,不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刘慈欣将中国科幻推至世界顶级级别的水平。中国科幻界的扛鼎之作,其影响力之大已经远远超脱于科幻圈本身。
10. 除了大刘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几部好看的科幻吗
阿西莫夫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