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看过一部科幻电影,好像是地球被毁灭后一家飞船重新将物质聚拢再造一个星球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这个电影我喜欢,叫《泰坦地球之后》,Titan: After Erth
————————————————————————————
要下载的话可能只有在电驴能找到了:
http://www.verycd.com/search/folders/%E5%86%B0%E5%86%BB%E6%98%9F%E7%90%83
资料在这里: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2919/
冰冻星球 Titan A.E.
Titan A.E.
放在你的blog里!
导演: Art Vitello / 唐 布卢兹 (Don Bluth) / 加里 戈德曼 (Gary Goldman (I))
编剧: Ben Edlund / 汉斯 鲍尔 (Hans Bauer) / John August
官方网站: http://www.afterearth.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0-06-29 >更多
又名: 宇宙奇舰泰坦号 / 泰坦A.E.
imdb链接: tt0120913
故事梗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三十一世纪前期,人类开展了泰坦计划,确立了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人类的强大也引起了其他星球居民的恐慌,邪恶的捷尔人正在计划着摧毁人类。公元3028年,捷尔人入侵地球,将地球摧毁,地球人四处逃散,仅剩的幸存者搭着太空船逃离家园。4岁的凯尔与父亲分别,目送着父亲乘坐的巨大飞船消失在太空深出处从此,失去家乡星球的地球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太空中到处受歧视。15 年后,沦落在一个太空垃圾回收站工作的凯尔偶遇父亲当年的同事高索船长,高索告诉他,他父亲当年开走的飞船泰坦号,是地球人重新壮大的唯一希望,而他父亲临走时交给他的戒指中,藏有泰坦号所在之处的地图。
凯尔左右为难,拯救人类并不是他的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又把他逼上绝境。在高索船长的一番劝说之后,凯尔答应和他们一起寻找泰坦号。但神秘的光纤地图复杂难懂,凯尔与船长等人只能向智慧的聒耳人求助... (展开全部) 故事梗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三十一世纪前期,人类开展了泰坦计划,确立了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人类的强大也引起了其他星球居民的恐慌,邪恶的捷尔人正在计划着摧毁人类。公元3028年,捷尔人入侵地球,将地球摧毁,地球人四处逃散,仅剩的幸存者搭着太空船逃离家园。4岁的凯尔与父亲分别,目送着父亲乘坐的巨大飞船消失在太空深出处从此,失去家乡星球的地球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太空中到处受歧视。15年后,沦落在一个太空垃圾回收站工作的凯尔偶遇父亲当年的同事高索船长,高索告诉他,他父亲当年开走的飞船泰坦号,是地球人重新壮大的唯一希望,而他父亲临走时交给他的戒指中,藏有泰坦号所在之处的地图。
凯尔左右为难,拯救人类并不是他的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又把他逼上绝境。在高索船长的一番劝说之后,凯尔答应和他们一起寻找泰坦号。但神秘的光纤地图复杂难懂,凯尔与船长等人只能向智慧的聒耳人求助。没想到,一路上捷尔人对其狂追猛打,凯尔和女船员埃吉玛不幸被抓走。高索和手下乔装打扮混进捷尔人的领地,没想到却被敌人识破。捷尔人千方百计复制了凯尔的光纤地图,酝酿着彻底摧毁人类的阴谋。更令人惊讶的是,高索居然是捷尔人的同党。
无奈之下,凯尔和埃吉玛只能带着一群外星朋友,冲破重重严密的监禁。凯尔必须仅凭着父亲遗留下的一支戒指中的光纤地图,赶在凶残的敌人之前找到泰坦号,发掘出它所蕴藏的秘密。在打斗中,凯尔不计前嫌救了高索。紧急时刻,高索知恩图报,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凯尔修复泰坦号。捷尔人的阴谋被摧毁,地球再次重生,人类又迎来了光明。
精彩视点:
同样是动画片,20世纪福克斯公司新出品的《冰冻星球》创造出了与迪斯尼的《狮子王》很不一样的动画效果。该片投资7500万美元巨资,幕后阵容强大,好莱坞超人气偶像级明星麦特·戴蒙,比尔·普曼,茱·巴瑞摩,为该片的配音增添异彩。
为了突显出自己的标志性特征,避免与迪斯尼的动画片雷同,导演唐·布鲁斯和加里·古德曼在利用电脑科技方面达成了共识,即大量使用三维动画设计并采用电脑特技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手段。同时在处理部分场景、音效方面借鉴了《星球大战》的技巧。他们把《冰冻星球》的技术起点定得很高,为了取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他们往往为了获得一个最佳镜头而准备数十个镜头。
2. 为什么美国科幻电影如此成功
1.先进的科学理念。比如在《终结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液体金属机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环境的需要变化成各种形态且有自动愈合的功能,正是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时代约翰?康纳(John Connor)的逃亡显得异常艰辛。可能人们觉着液态金属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虽然还是初级阶段,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液态金属,而且可以改变其形状。在2015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2004年上映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这一经典之作里面就又运用到了一个科学概念温盐环流。又如在《星际穿越》中运用的“引力弹弓效应”使飞船仅用14个月就从火星飞往土星,而正常飞行却需要数年;不仅如此,该片还大量使用了“虫洞”理论及相对论,使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有了权威的科学支撑。所以说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才会让人们感觉真实而非胡编乱造。而这也是为何“科”是“幻”的基础。
2.雄厚的资金保障。其次便是资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每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资过亿。还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达》为例,“《阿凡达》的制作费用超过了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宣传费用等。”可以说,巨大的资金投入让电影在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从而进一步从艺术表现上升华了主题。
二、美国的科幻电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说先进的科学理念巨额的投资是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话,文化因素则应该属于内部因素。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文化会对民族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向该民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对事物的选择施加持续性的影响。
1.美国的时间取向。美国学者弗洛伦萨?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认为有五种价值取向,其分别是人的天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及社会关系取向。而在时间取向中,又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以及未来取向,并认为美国的时间取向属于“未来型”。虽然在美国文化里也有“现在”和“过去”的影子,但是对“未来”的向往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现在”和“过去”的把握,因为美国人认为“来自过去的时间流(the temporal flow)在现时中略微缓行,但却飞快向未来奔驰”所以总体来说,美国社会倾向于“未来型”的时间取向。
2.从时间取向分析美国的科幻电影的成功。既然美国的时间取向属于“未来型”,那么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科幻电影大多数都和这种文化导向是吻合的。因为科幻电影是基于现实的科学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美国人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合理想象目前某种科技可能会给将来的美国带来怎么样的影响,然后就可以对该种科技进行理性的评判。
在上世纪80、90年代拍摄《终结者》系列时,正逢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正是意识到了有可能在将来人类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而最终被电脑“天网”所统治,届时启示录将由人类自己书写。而电影中的大部分预测在当今的生活中正在发生。试想,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没有电脑和网络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纪越来越多的不明飞行物被“发现”以来,人类对于地球外生命越来越好奇。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曾多次发射飞船试图寻找外星人的踪迹。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远高于地球文明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他们是邪恶的,是好战的种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从呢?会不会再次出现象当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时掠夺、残杀当地民众的惨剧呢?假如我们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发展程度低,我们会不会去掠夺他们呢?那么人类到底该不该主动寻找外星人呢?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美国人才会热衷于科幻电影,所以类似于《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广受欢迎。同时,也正是在“未来型”为时间取向的影响下,对未来世界的渴望激发了众多剧作家和导演的潜能,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艺术和科技手段为我们描绘了诸多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从一定程度上更加广阔地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
所以说,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通过对未来给现实或未来以启迪,给民众一个保护生态,保护地球重要性的启示。而这正是科幻电影的精髓所在。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民众酷爱科幻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观看电影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但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电影对于生活本身的描写,逐渐开始转向对想象力的刻画。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电影。而在科幻电影的世界中,美国正是通过其强大的资金和科技优势保证了其科幻电影在娱乐性、艺术学及科学性的平衡结合,给观众以视觉和科技的盛宴。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鉴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与“幻”之间做到平衡势必会拍摄出,甚至是超越美国科幻电影的作品。
3. 科幻片是怎么制作
科幻片制作是通过拍摄,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通过后期软件,有的时候要几种软件一起用,最后才能合成一个完整的特效镜头,抠像,比如<<神话>>在山洞里面的戏,都是绿屏抠像制作出来的.虚拟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维软件制作(类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个模型就好,动作用捕捉仪,根据真人的动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科幻电影是电影的一类,采用科幻作为题材。确切来说,科幻电影是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电影。科幻电影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许多科幻电影会表现出对于政治或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方面如人类处境的探讨。一些科幻电影是从科幻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但科幻电影会注重撷取其中的文学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无视科幻文学比较注重的科学严谨性和逻辑性。
一、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对于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并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换年代,但实际上它要叙述的真正内容所占据的期限仍然很有限;类似地,科幻故事发生的地点看似不着边际,但实际上也非常有限。虽然好莱坞科幻片在想象上天马行空,但它在逻辑规则上却最为严格,讲求一个内部真实性统一连贯而不矛盾的虚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较简单,好莱坞科幻片大多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特效和情节,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于其它类型片来说是较为简单。人物的维度较少,表面和内心较为一致,性格没有变化或只有简单的变化。但近些年来这种状况也有所改变,科幻片也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恼和困难的描述开始加大力度。
三、“激励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时间的错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龙公园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应。和其它类型片一样,科幻片的冲突也包括内心冲突、人际冲突、外界冲突(包括社会冲突和更大的环境冲突)这几个层面,但一般来说,科幻片中最大的冲突是人与大的环境力量的冲突,比如自然灾害来袭、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义、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
4.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
5. 科幻片里的“死星”相当强大,人类能不能造出死星武器
随着电影《星球大战》的播出,很多人都见识到科幻作者的厉害之处,很多恐怖的武器连科学家都没想过,却被他们想到了,如在星球大战中提到的终极武器“死星”,就是一种让科学家都不敢想象的武器,据说,要研究出“死星”最起码掏空地球的全部物质,所以说,科学家不敢想也是正常的。
不得不说,这些网友考虑事情的角度很正确,但他们还是疏忽了一点,那就是,在未来,人类真的需要建造“死星”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有办法移居多颗星球,也就是说,到那时,太阳系可能都是我们的殖民范围,而关于钢材等矿产资源,我们只需要在其余星球上开采即可,地球上的矿产虽然不多,但是太阳系内有很多星球的资源可是相当丰富。
6. 科幻片快乐星球的技术有几级文明
应该是7级吧,7级都可以穿越平行宇宙了
7. 美国的科幻片都是怎么拍的,
演员们站在绿色背景前表演(称为抠像技术),屏幕上只有·演员的图像而没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摄或制作,到后期制作的时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电影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7)科幻电影制作星球技术扩展阅读
美国著名科幻片介绍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
剧本由导演阿方索·卡隆与儿子乔纳斯·卡隆共同撰写。影片于2014年3月3日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配乐奖七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在太空中发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战》(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战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传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乔治·卢卡斯执导,哈里森·福特、马克·哈米尔、凯丽·费雪等主演,于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讲述了主角卢克·天行者走上绝地武士之路的冒险历程。
8. 科幻电影中,有哪些技术我们已经实现了
3D打印,VR,大作死破坏环境,各种病毒(持续进化中),探索外星(目前还是初级),飞船,深海潜艇什么的。《星球大战》里的全息投影,已经实现了,当初看电影时,银幕上的这个视觉效果着实让我痴迷啊
9. 对于各类科幻电影中的星际飞船,人类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答:人类目前处在太空时代的探索期,星际航行需要众多先进技术得到突破,快者几百年内能实现,慢则需要数千年。
人类从发明蒸汽机开始,到汽车出现用了100多年,再到飞机出现花了100多年,人类进入太空又花了50多年的时间,下一步就是登陆外星球建立永久基地,然后实现星际航行飞出太阳系。
不过目前来看,推进技术和能源技术,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且星际航行需要的远不止这两项技术;或许人类的星际航行,在未来数百年内能够实现,慢则需要数千年。
10. 一部好的科幻电影需要什么技术要求
世纪70年代起,乔治·卢卡斯、雷德利·斯科特、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人用一批高质量的科幻电影开启了新好莱坞的“技术革命”。詹姆斯·卡梅隆虽然是后来者,但他凭借《阿凡达》《泰坦尼克号》两部电影,以及在3D电影上的突破成为了好莱坞不可动摇的技术引领者。
从斯坦利·库布里克时期的前端投影实践,到被广泛使用的越来越精细的实体特效,再到“工业光魔”和詹姆斯·卡梅隆引领的CG技术和3D技术,过去四五十年,好莱坞一直用技术改进不断拓宽着电影想象力所能到达的边界。《阿凡达》《星球大战》,甚至是更早的《2001太空漫游》即便放在今天,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和视觉呈现都不过时。
和传统艺术相比,电影向来都不是一门自由的艺术,它依赖设备、技术和团队协作,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理性与感性,运筹帷幄与直觉,它们有望在电影的世界里得到完美的结合。
正如苗千在他本期封面文章《如何科学地制造一个“异世界”?》中所说,构建出一个与人类社会不同的异世界,再将这个源于想象的产物通过一两个小时时长的电影表现出来,绝非只靠灵光一现就能够做到。构建这样的世界,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规则有深刻理解,还要能够对其进行变换,使之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虚构环境之中。作为科幻作品,异世界中的运行规则又不能有过于明显的科学错误。
站在詹姆斯·卡梅隆和这些电影技术引领者身后的是维塔工作室、工业光魔特效公司、3D设备支持等众多专业化的合作和人才供给。这些创意、技术、人才和规范化流程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好莱坞电影工业。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好莱坞的考察经验让他更切实地理解了电影工业化的意义。与詹姆斯·卡梅隆合作20多年的好莱坞资深制片人乔恩·兰多说:“当前中国的电影环境与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大环境很像。”
或许,回望并了解好莱坞这一路走来的技术流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标准,实现更具突破性的电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