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关于..............................
绝对是《幸福终点站》啊!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维克多(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从故国乘坐飞机前往美国肯尼迪机场,但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他被告知祖国发生政变,而他的身份证护照一一失效,同时他的签证也无法再使用。进退两难的维克多只有在机场滞留,等待新证件的办理。
但是,他在机场等待了整整9个月。在这9个月里面,他用机场的洗手间洗漱,在候机室睡觉,他已经学懂因地制宜,在机场照料自己的生活,甚至还找了一份建筑工地工作。然而维克多的邋遢晦气却招来了机场负责人弗兰克(史坦利•图齐 Stanley Tucci 饰)的不满,而恐怕更令他气愤妒忌的是,美丽的空姐艾米利亚(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 饰)竟然爱上了维克多。处在甜蜜中的维克多,也在慢慢观察机场的人生百态,自得其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74/
Ⅱ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剧情介绍:
三明的老婆是花钱从四川买来的,两人结婚生子后,公安将三明老婆拯救出来,遣返回四川。但在这几年,两人已有了感情,三明决定来四川寻找老婆。
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来四川是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离开家乡来四川做生意,在找寻老公的过程中,她决定和老公离婚。
一个山西汉子(由贾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寻找跑掉的媳妇。他的媳妇是买来的,生下孩子后,被救回了四川。另一个山西女人( 赵涛扮演) 到四川寻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结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罢。而后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却被舍弃了。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 孙孟晋
幕后制作: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山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来自布莱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静物”。
·贾樟柯同期拍摄的记录片《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贾樟柯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
·本片对音乐的选择可圈可点,电影结束后,影片中那个以“发哥”为英雄榜样的“小马哥”的悲剧还在脑海里摇晃,此刻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这首主题歌,再次在影片中响起,令人倍感悲凉。
·本片在威尼斯选片工作结束以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关注和坚持,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最终以“惊喜电影”的身份入围竞赛单元。最终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
Ⅲ 《三峡好人》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
[影片类型] 情感片
剧情简介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影片简评
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贾樟柯这样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他还拍摄了故事片《三峡好人》。看《三峡好人》之前,担心在同一个背景之下拍出的两部影片会给人以重叠的影像,看过之后,才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故事阐述观点
《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要继续。那些尚未清除的废墟、新居里的摆设、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经从最初的纷乱里安静了下来,在三峡的阳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气息,影片正是通过四处走动的韩三明的眼睛,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味。《东》虽然直接记录了主人公的语言,但这样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对这样的平静并不满意,特意增加了两处特别处理。每隔一段,导演就会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下方打出说明,并停顿数秒,比如“烟”“酒”“糖”“茶”。而韩三明和赵涛在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特派记者 夏琦)
《三峡好人》梗概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
Ⅳ 我记得有部电影是在奉节老城拍的,很久的
《三峡好人》
Ⅳ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捏着火炭,一言不发。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现。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
(一):更从容的贾樟柯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角度?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80年代的回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对于60、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
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3万块钱为16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
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形塑关系表达的复杂性,在贾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感觉到人性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的交锋和形塑关系。时代的变迁作为背景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了,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煽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更需要感动之后的沉静与反思。在《三峡好人》中,对于时代尖锐的与人相冲突的地方,贾樟柯隐隐约约地提及了,但随即话锋一转。比如三峡移民,镜头很多次停留在他们身上,但并没有深入他们内心的尝试。就像一个法国影评人所说的: “《三峡好人》一直是以暧昧和模糊的手法,观察这个著名的迁徙……”
同样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模式,相较之下,我更喜欢《霸王别姬》那样的表达,用个体遭遇来投影出时代,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而贾樟柯专注于表现时代影响在个体身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在贾导以后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运是沉浮于时代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四)细节上的一些问题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写实的电影里引入一些超现实的镜头,有时候的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后出现的怪鱼,《毒太阳》里几次出现的火球,都为影片、为主题加了分数。而贾樟柯在此片中的运用,手法比较毛糙,略显做作。如在影片的66分钟处,赵涛晾完衣服出画之后,三峡移民纪念馆突然像火箭一般飞升而去,我认为此处可以处理地更好,演员出画后大楼突然飞升实在突兀,如果能处理成角色的幻觉就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了,跟人物及情节的联系就可以更紧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82分钟处,镜头跟随韩三明的视线转到三个穿戏服打游戏的人身上,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觉得表现的重心错了,如果镜头能再回到韩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韩三明身上,那么镜头应该在三个唱戏的人身上停留的时间再长一点,最好能发生点什么事,否则让观众觉得是为拍而拍,而不是叙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对白我认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90分钟,韩三明问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这种文艺腔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农妇的身份。再如第46分钟沈红被一个路边的孩子拦下,孩子问:“姐姐,你们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经整16岁了。”沈红回答:“噢,才16岁啊。”转而岔开话题说“天阴了。”便离开了。这有点不符合对话的逻辑。那怕再增加一句“你还太小了。”也会自然得多。当然如果从沈红当时心乱如麻的状态考虑,这种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个成功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方面是有天分的,换言之,一部好电影离不开恰当的演员,就像李安选择了汤唯,成全了《色戒》。而贾樟柯选择了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也保证了《三峡好人》的真实质地。
韩三明常常是一言不发,矮小的他在废墟中缓缓走着,一副木讷,无辜的表情,这种真实感并不是表演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矿工,就是一个劳苦大众,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显得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股子执拗在里头。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马哥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一个街头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对周润发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学《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用纸点烟,用《上海滩》的插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学周润发的话“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这是《三峡好人》中唯一带有喜剧性的人物,贾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丝幽默的颜色。
从《站台》开始,赵涛就成了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女主角。经过《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遥》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赵小桃的历练,赵涛已经称得上非专业出身的专业演员了。在《三峡好人》中,赵涛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种痛苦之下的坚忍,被她阴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现的恰到好处。但因为角色的限制,《三峡好人》中的赵涛也未能有爆发性的展现空间,不像韩三明和小马哥那样出彩。
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
叙事结构上,《三峡好人》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类似。赵涛的故事插在韩三明的故事中间,两者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交集,但在主题上是共同的,他们都在“寻找”。一个寻找16年不见的妻子和女儿,在奉节旧城穿梭,一个寻找两年没回家关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节新城行走,能够保留感情的是一个非法的婚姻,而那个开始于自由恋爱的婚姻反而什么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义。
叙事视点上,贾导选择了以两个外来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从一个生长于此的人的视角展开,对他来说是个新的突破,两个外来人眼中的三峡库区,也是观众(他者)眼中三峡库区的景象,观众不再只是剧中人故事的观望者,而与剧中人一起成了中国变迁社会的观望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方面,《三峡好人》跟贾导以前的作品一样,用了很多的长镜头,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长镜头也运动起来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拿《站台》的开头与《三峡好人》的开头进行对照就能明显看出这种变化。《站台》的第一个镜头是站台一堵破墙下,一大群人站着,只能听见他们嘈杂的声音,看不清他们脸上的表情。而《三峡好人》开片,镜头缓缓移过一艘长江客轮上的乘客们,他们各异的表情、动作、声音,尽收观众眼底。三分钟后镜头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韩三明身上。
《三峡好人》中也有很多的远景,空镜头,应当是天气的缘故,一拍远景,便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真切。这朦胧的山水之间,给人苍茫的感觉。山苍苍,水茫茫,宏阔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画面上很渺小,往往置于边缘。而且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发出有限对无限的唏嘘吧。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这同样也加深了观众的在场感。
在镜头的转接上,显得粗糙而生猛,没有什么设计,这使得《三峡好人》虽然讲述了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因为观众时刻会被打断,在没有过场的镜头间游离出来。这种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贯的贾氏风格,或许就像贾樟柯自己所解释的:“因为现实里没有平滑的过场啊!”
对声音的重视也是贾导一贯的风格,《三峡好人》中声音的运用是很巧妙的,并不是同期录音,但影片中的环境音却很具体,很有表现力,录音师录制了大量的现实的声音,把音效采样回来以后,像作曲一样,重新编排,有5、6个段落都像是用音效来作曲,包括砸墙的声音、波浪的声音、风的声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气声,像音乐一样组合了起来。
对流行音乐的运用已经在优缺点里分析过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场面和细节分析
之一:开片镜头分析:
《三峡好人》开片是一个长达3分多钟的长镜头,最开始只听到行船经过的浪声,而后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现,镜头逐渐由虚转实,缓缓移过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谈笑风生的,抽烟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动而真实。以近景镜头描摹了几十个人之后,镜头才缓缓落到坐在船尾的韩三明身上,他手里搂着一个军绿色旅行包,面色凝重。但和别的乘客并无多大差别。随后他擦了擦脸上的汗,脱下了外套,转过头,目光移向前方,镜头里出现一座高架桥,横跨两岸崇山。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解读: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常用的手法,他们的故事常常从大街上的人群开始,镜头静默地注视着来往、喧闹的人流,描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分钟过后,镜头才缓缓地似乎是不经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随时会淹没在人群里。这正是导演们想特别强调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临。
之二:结尾段落分析: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诉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挣钱了,工友们举杯送行。老鬼问三明能不能帮忙找活路,三明说可以下黑煤窑,工友们听说一天可以挣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愿意跟着三明走。三明说下煤窑很危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每年要死十几个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还上不上得来。”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烟,吃菜、碰杯喝酒。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们带着行李出发了。韩三明转过头发现,一边是工人抡着大锤继续敲打着楼砖,一边是一个拿着平衡杆的人在两座废墟间的高空走钢丝。随即《林冲夜奔》的唱曲响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镜头之外。剧终。
解读:
在中国所有导演中,用镜头表现平静下面的潜流暗涌,贾樟柯绝对称得上是最牛的一个。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天灾人祸,太多的生存压力已使底层人民看似麻木了。贾樟柯的镜头,从来都是如此平静而安详。当小武被铐在大街上的电线柱上时,当彬彬拿着乙肝通知单面对从军梦破灭时,当《站台》中的三明面对煤窑的生死契约时,当《世界》中的三明来处理二姑娘的丧事时,当沈红决定与丈夫离婚时,当工友们听说下煤窑其实就是提着脑袋干活时,所有人毫不例外选择了平静和沉默。但隐忍的外表之下,内心的波澜壮阔或许一点也不逊于呼天抢地歇斯底里。正如过去的长江三峡,它的险峻之美就在于看起来风平浪静,江面下却是暗涌滔滔。贾樟柯镜头下人物平静的心湖下同样是波涛汹涌的,这需要我们用一颗悲悯之心去感同身受。正是这种克制这种反差造成了对我们心灵的冲击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同样的前途未卜。人物的命运和不确定的未来都凝聚在那个场面中了。背景音乐是川剧《林冲夜奔》里的唱词:“望家乡山遥水遥/但则见白云飘渺/老萱堂恐丧了/哎呀呀劬劳/娇妻儿无依靠/哎呀呀悲嚎!/叹英雄/叹英雄气恨怎消?”天意从来高难问,转身回首已经没有了家乡。没有英雄的时代,英雄末路的时代,普通的人们,仍然在夜奔。谁知道他们会奔向哪里,前方有没有一个企盼。苍茫的歌声中,一股悲壮之情充溢其中。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百感交集。
之三:烟酒茶糖的细节分析。
“烟酒糖茶”分别作为字幕卡出现在银幕的右下方,是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标示情节段落的标志。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就像人民币背面的景色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反而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而在《三峡好人》中,镜头多次定格在这些东西上面,呈现出了深层次的启发含义。
“烟”,最先出现在影片中,是韩三明用来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在与小马哥交谈时,他掏出来的写着麻幺妹地址的纸,是一张芒果烟盒,他说,那是16年前的好烟。影片中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也无不折射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木纳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正是他无声的语言。
“酒”,韩三明用来再次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之后也是在喝酒中韩三明与小马哥结下了兄弟情谊,在喝酒中大伙做出无奈的抉择——以生命为赌注,与韩三明去山西挖煤。
烟和酒,似乎让人更亲近,也让人更添豪气更有勇气。而糖与茶的功能又与烟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征,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更是如此。这个最让人想到幸福的东西,在影片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第一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马哥提着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边递给三明一颗糖,一边告诉他“兄弟,我们今天去云阳摆平一个人,老板每个人给50块呐。”带着夸张的语气,仿佛50块是一笔巨款。然后他挨个给那些兄弟发糖。尔后,他们便嚼着糖去摆平人了。而正是这50块直接使得小马哥丧失了他的生命,糖在这起到了反衬的作用。第二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韩三明与麻幺妹一颗糖两个人分着吃,而且是蹲着吃的,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让人心酸,也令人汗颜。一方面,这颗糖透露着麻幺妹对韩三明的依赖感和关爱,也包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许诺和责任感。为了一家团圆,他决定回山西继续下黑煤矿以给她赎身。16年后,他们已不再年轻,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或许是错误的。于是选择重续16年前的那份孽缘。、这里头有一种穷人的悲哀,但这同样有一股子底层人的韧性和智慧。虽然贫穷没有留给他们的生活多少选择的余地,但他们都在毅然地面对和承受。
“茶”是在沈红寻夫的段落里出现的,沈红在丈夫旧日物件里发现了一袋巫山云雾茶,包装新亮如初。而后,在船上,当沈红喝尽了瓶中最后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飘渺如云雾的茶,如同虚幻的爱情一样。她将茶叶倒入了杯中,最后却没有冲水去喝。两年了,茶可能已经变质,而人不也一样么?在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样的,它是感情的象征物。而且它更多的是针对中产阶级而言的,像郭斌、沈红这样有固定收入的人。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可能并没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开水便已足够。对于麻幺妹来说,生活只留给了她活下去的空间,而对沈红来说,生活留给她的选择空间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爱情不在了, 她可以选择结束婚姻。麻幺妹没能获得这种权利,她被买来卖去。但我们并不能说沈红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会比她幸福。贾樟柯曾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每个人面对的现实不一样,每个人要做的决定也不一样,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并不能给以度量。但一样的是我们都同样需要面对的勇气与决心,在劫难逃。
Ⅵ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片中那个奉节信号台还在吗
《等到满山红叶时》___1979年的奉节回忆
1979年,一部即将轰动整个中国的优秀生活故事片《等到满山红叶时》正在三峡奉节外景地紧张拍摄。故事以倒序的方式,采用当时最流行的“音乐风光片”叙事手法,讲述了长江“朝云号”轮船上一个奉节女三副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艘从上海始发上行,向着当时最热门的旅游景点长江三峡进发的江轮上.....奉节瞿塘峡川江边,住着一户只有父子两人的瞿塘人家,父亲是奉节长航的信号员,儿子杨明还是一个7、8岁的少年。有一次,他们在抢救一艘即将在瞿塘峡沉没的行船时,救起一个只有2岁的女孩,父子俩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取名杨英,从此三人相依为命。
今天,早已纯情不再的中国,有一个叫庐山的地方,电影院里常年坚持放映着一部电影,叫《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标志旅游项目,到庐山看电影《庐山恋》,是外地人到庐山旅游的保留节目。而对同样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奉节人却没能倾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浪漫恋城,实在可惜!
电影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
演唱:朱逢博 钱曼华
满山那个红叶哎~似彩霞
彩霞年年映三峡
满山红叶似彩霞
红叶彩霞千般好
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红叶望阿哥
红叶映在妹心窝
哥是川江长流水
妹是川江水上波
Ⅶ 低成本高口碑,这十部国产电影我给满分!
一部好的电影,你庆幸看过,但又后悔看过。
庆幸的是看了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而后悔的是,再找不到这么好的电影可以看!
电影如是,做人如是。
导演: 忻钰坤
主演: 霍卫民 / 王笑天 / 罗芸 / 杨瑜珍 / 孙黎
类型:剧情 / 悬疑 / 犯罪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5-10-16(中国大陆) / 2014-07-21(FIRST青年影展) / 2014-08-24(威尼斯电影节)
又名: 殡棺 / The Coffin in the Mountain / Deep in the Heart
最记得的,是电影里的一段对白:你为啥非要问出来呢?有些事儿啊,放在他心里,像一块石头,压他一辈子,他一辈子就会对你好,你要是问出来了,那这石头,就搬到你心里了!
简介:一个想要挣脱父权控制的青年,在一次争执中失手杀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他没有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逃离安逸的生活,离开之际却惊人的发现宿命早已将他和专制的父亲紧紧连接在一起,走或留他都将失去一切。 一个饱受家庭暴力摧残的留守女人,在曾经恋人的怀抱里找到了慰藉。黑暗里绝望的女人与情夫密谋杀夫,可当莽夫的死讯真的传来时,情夫却避而不见矢口否认一切。当女人又一次陷入绝望,另一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给女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关心。一个行为正直严格自律的老村长,精心设计着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一生忠诚于信仰的他,却在本性面前轻易地低下了头;一个污点掉落在命运蓝图上,他竭力去擦掉污迹,却剥开了一个黑洞,深陷其中。
被誉为2015年度神作的犯罪悬疑电影。作为青年导演忻钰坤的长片处女作,不仅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更被业内人士及影迷推崇为2015最佳华语片,而这部电影170万的超低预算更是创造了低成本电影的神话。
叙事结构,过去跟现在将来混合,多人视角交叉重叠连锁反应,最后完美衔接,没有一个多余情节,荒诞讽刺,千奇百巧,抽丝剥茧,百转千回。
2.三峡好人(2006)导演: 贾樟柯
主演: 赵涛 / 韩三明 / 王宏伟
类型:剧情 / 爱情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四川话 / 晋语
上映日期:2006-12-14(中国大陆)
又名: Still Life
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痛苦挣扎之下仍然坚持最初的执着。
简介: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每一个镜头都那么富有表现力,每一处对话都那么发人深省!
电影魅力所在
3.盲山 (2007)和《盲井》一脉相承,用纪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导演: 李杨
主演: 黄璐 / 杨幼安 / 贺运乐 / 张玉玲 / 张友平
类型:剧情 / 犯罪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四川话 / 陕西话
上映日期:2007-05-20(戛纳电影节) / 2007-10-25(香港)
又名: 回家路 / Blind Mountain
简介: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该过程中,她渐渐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
导演李扬解释盲字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电影看完堵人难受。
4.天狗 (2006) 豆瓣评分:8.4改编自山西作家张平20世纪九十年代初写的中篇小说《凶犯》。影片描述了小人物李天狗历经苦难、拼尽全力与黑恶愚昧势力坚决斗争,用生命和鲜血守护国有山林的故事。
简介:伤残军人李天狗(富大龙)复员后,听从组织安排携带妻子桃花(朱媛媛)和儿子来到偏远山区当起国有林场的护林员,他没想到的是,眼前淳朴善良的农民发家致富的招数竟是乱砍乱伐乱卖林区的树木,而被当地人称为“三条龙”的孔家三兄弟是始作俑者兼幕后推手。
为履行自己的护林人职责,李天狗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在这一过程中,他遭遇的威胁一次比一次升级(桃花甚至遭到侮辱),可是,他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题材较为敏感,反应当年真实的乡村社会,比想象中好看,难得的国产良心片!
5.天注定(2013)在一切都不公平的时候,或许只有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很有限的一次生命。如果不得不结束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是不是只能看作是天注定?
简介某些字眼较为敏感,此处不作过多介绍!这部电影也被BAN了,原因的话,你们自己搜索吧。
6.十二公民(2014)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情。故事和剧本本身已不新鲜,但让国内一个新导演依然能拍的如此扣人心弦,非常难得。
导演:徐昂
主演: 何冰 / 韩童生 / 钱波 / 赵龙豪 / 米铁增
类型:剧情
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2015-05-15(中国大陆) / 2014-10-19(罗马电影节)
又名: 12公民 / 十二个中国人
简介:略
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
这一群演员基本上都有着神一般的演技,尤其韩童生,真的太出彩。
7.我们天上见 (2009)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导演: 蒋雯丽
主演: 朱旭 / 姚君 / 朱一诺 / 刘烨 / 马思纯
类型:剧情 / 家庭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蚌埠话
上映日期:2010-04-02(中国大陆) / 2009-10-10(釜山电影节)
又名: 兰草 / 伞 / Lan
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8. 钢的琴 (2010)一部喜剧,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喜剧电影。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
导演: 张猛
主演: 王千源 / 秦海璐 / 张申英 / 刘谦 / 罗二羊
类型:剧情 / 喜剧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俄语
上映日期:2011-07-15(中国大陆) / 2010-09-11(多伦多电影节)
又名: The Piano in a Factory
简介: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平民的悲喜,男人同样有力量。依然是张猛擅长的黑色幽默,还有他的苏联情结。顺带还回忆了一整个工厂时代,里面的情怀是只能亲身体会的。
9. 人在囧途 (2010)一部超过了我预期的喜剧片,它让观众笑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作为一部低成本喜剧,这种温情喜剧路线可能会又开创一种新的类型片市场。
导演:叶伟民
主演: 徐峥 / 王宝强 / 李曼 / 李小璐 / 左小青
类型:喜剧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0-06-04(中国大陆)
又名: Lost on Journey
简介:大老板李成功(徐峥 饰)遇上挤奶工牛耿(王宝强 饰)之后,旅途便频出状况。被情人逼迫回长沙老家跟老婆摊牌的李成功,机场遭遇到前往长沙讨债的乌鸦嘴牛耿。牛耿人如其名,不但耿直憨厚,而且透出一股傻气。先是登机前安检一口气喝完一大罐牛奶,后来又飞机上让乘务员开窗,好不容易折腾到飞机到达长沙上空,结果让他咒得因长沙大雪飞机被迫返航。无奈挤上火车硬座车厢的李成功刚松了一口气,却又一次在人群中看到牛耿。牛耿就像李成功生命中的瘟神一样,只要他“金口一开”,便会出现如他所言的意外。由于途中的频频意外,两人从火车换乘巴士,又从巴士爬上拖拉机。尽管牛耿的乌鸦嘴让李成功吃尽苦头,但这个混身透着傻气的青年却用自己真诚与乐观感染着李成功。一路的颠簸之后,两人最终到达长沙又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中去,然而旅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却影响着两人之后的生活。
经典台词:过了安检,你就找到2B了!
这是电影指导哦!
10.驴得水 (2016)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电影,任凭你们怎么说风凉话,都休想模仿出来,国产片的普通货色离它差距太大。
导演: 周申 / 刘露
主演: 任素汐 / 大力 / 刘帅良 / 裴魁山 / 阿如那
类型:剧情 / 喜剧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6-10-28(中国大陆)
又名: Mr. Donkey
简介: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Ⅷ 在奉节天坑地缝拍摄的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应该是武隆的天坑吧,《满城尽带黄金甲》
Ⅸ 求故事发生在重庆的电影
有关重庆题材和在重庆拍摄的电影
片名 主要景点
《烈火中永生》(1964年) 渣滓洞、白公馆
《等到满山红叶时》(1978年) 奉节、巫山三峡航标站
《报童》(1979年) 新华日报旧址、临江门
《巴山夜雨》(1981年) 朝天门码头、长江三峡
《雾都茫茫》(1982年) 重庆题材:根据《一双秀花鞋》改编
《江姐》(1983年) 重庆题材:歌剧舞台片
《寒夜》(1983年) 渝中区部份旧景
《重庆谈判》(1993年) 上清寺桂园、林园、一号桥等
《席卷大西南》(1996年) 酉阳、黔江、南泉
《芬芳誓言》(2000年) 朝天门、江北嘴、黄埆桠等
《生活秀》(2001年) 后慈街、索道、解放碑
《周渔的火车》(2001年) 图书馆、大街小巷
《押解的故事》(2002年) 酉阳龚滩
《华子良》(2003年) 重庆题材:京剧舞台片
《十面埋伏》(2004年) 永川竹海
《背军挎上学的娃》(2005年) 北培金刀峡
《疯狂的石头》(2006年) 索道、轻轨、罗汉寺、朝天门等
《好奇害死猫》(2006年) 索道、轻轨、滨江路等
《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年) 天坑地缝
《三峡好人》(2006年) 奉节县城、万洲区
《门》(2007年) 轻轨、南山文峰塔、解放碑、长江大桥、
《双食记》(2007年) 南滨路顺风123 拍摄中
《凤凰》(2007年) 导演金琛 拍摄中
《七彩马拉松》(2007年) 导演易华拍摄中
《青龙偃月刀》(2007年) 导演李少红北碚金刀峡 筹拍中
《少年》(2007年) 导演张一白 筹拍中
《迷失重庆》(2007年) 香港导演 筹拍中
《麦田跑道》(2007年) 导演江一禾 綦江赶水镇 筹拍片
《火车站旁的红泥屋》(2007年) 导演江一禾 东溪古镇筹拍片
门》(2007年) 轻轨、南山文峰塔、解放碑、长江大桥、
《双食记》(2007年) 南滨路顺风123 拍摄中
《凤凰》(2007年) 导演金琛 拍摄中
《七彩马拉松》(2007年) 导演易华拍摄中
《青龙偃月刀》(2007年) 导演李少红北碚金刀峡 筹拍中
《少年》(2007年) 导演张一白 筹拍中
《迷失重庆》(2007年) 香港导演 筹拍中
《麦田跑道》(2007年) 导演江一禾 綦江赶水镇 筹拍片
《火车站旁的红泥屋》(2007年) 导演江一禾 东溪古镇筹拍片
Ⅹ 1989年有什么电影
1、《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1989年夏钢执导的电影,罗钢,纪玲,解蕾主演。影片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改编,同样讲述一个小混混与纯情少女的纠葛,不过城市背景放在了香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主要剧情
公园里,女大学生吴迪与以敲诈勒索为生的张明偶然相遇。张明感到自己麻木而混沌的心被美丽纯真的吴迪所打动;而吴迪亦被张明那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透着一丝神秘的坦率深深吸引。她毅然离开了自己的男朋友,不顾好友的劝告与张明开始了同居生活。
不久,吴迪发现了张明一伙的罪恶行径,她感到震骇和憎恶,然而,她已深深陷入了对张明的热恋中不能自拔。善良的吴迪试图以纯真炽热的爱使张明转变,而张明既无力摆脱罪恶的生活,又不愿让吴迪涉足自己的圈子而受到伤害,因此,有意疏远吴迪,并与同伙亚红厮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