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产队时期,“车把式”是个什么角色为什么社员都很羡慕他
生产队时农民的运输工具有背篓、扁担、独轮车、架子车、汽马车,其中最主要的要数汽马车了,而赶得一手好马车的人,便是“车把式”。
生产队时,大型牲畜是由生产队统一饲养的,汽马车也不是普通的马车,汽马车是由车轴、钢圈、橡胶轮胎组成,载重量较大,套上骡子、马匹可以跑的飞快,汽马车是运输庄稼、农具、化肥、拉砖、粪肥最主要的工具。
我爷爷就是当年生产队里有名的“车把式”,我也有幸和他学了点赶牲口的口令,如:“得儿驾”是让牲口往前走,“稍、稍”是往后退,“夷、夷”是往左,“喔,喔”是往右,“吁~”是让牲口停下来。
懂得口令只是赶车的最基本操作,想成为一个“车把式”可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赶车人和牲口有长时间的训练磨合,熟悉牲口的习性。想要牲口听话就要训练它、关爱它,如牲口拉了一天车要给它上足草料,让它足饮,给它清洗皮毛。另外,车把式还要熟悉如何装车、如何卸车、如何系绳,如果缰套断了怎么接上等等。总之比开车难多了,毕竟方向盘是死的,而牲口是活的,尥蹶子是常有的事。
“车把式”是生产队里的一个重要角色,负责着整个生产队的运输安全。
为什么社员都很羡慕“车把式”的工作?1.“车把式”是技术活,不出重力还能挣满值工分
相较于其他社员,“车把式”是坐在汽马车上赶车的人,干的活要比别人轻松的多,别人是卖力气,“车把式”是喊口令,最重要的是“车把式”只要出工,工分都是满值10工分。
2.“车把式”可以“赚人情”,也可能有意外收获
在我的记忆中,就因为我爷爷是有名的“车把式”,所以人缘特别好,大家都很尊敬他,我家的日子也比别人过的好一些。
我爷爷说“车把式”除了负责队里的运输,还有很多其他差事。如出公差,当天赶不回,队里会给1块钱补助,不要小看这1块钱 ,省着点花吃三顿饭还有剩余。
如队里有人生重病,就会来找我爷爷让他赶车把人送到公社医院。如队里有人娶亲,让我爷爷赶车接亲,基本都会送一些吃食。
写在最后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中国大地,人民富了起来,农民也盖起了小洋楼,买上了小 汽车 。“车把式”也早已被现代化物流运输方式所取代,成为了过去,仅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生产队的赶车人俗称车把式,首先得有一把好身板,装车卸车得有技术,对驾车生畜脾性也有了解,农闲时搞副业拉运输除了挣工分还有八毛到一元现金补助。社员们羡慕他们也就是搞副业时有点现金补助,实际出力气赶趟数一点也不轻闲。
生产队上,马车是重要的大型运输工具。我们队上的马车,有时可套三匹马。赶车人是需要熟练的驾驭技术的。说是马,其实多是骡子,也有牛。牛车可套两头牛,但不能三头。我还赶过驴车呢,拉双轮车。那时县上,有国营马车店。高,元,赞,分县时马车店落在赞皇。到了七十年代,好多生产队就有了拖拉机了。
“长鞭唉,那一呀甩唉,啪啪地响唉……”,这熟悉的歌曲是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插曲,影视中,马车行驶出红石口,来到一棵大榆树前就惊了,赶车人如果没有两把式,是祥不住那受惊的大马的!
“车把式”就是赶车人,他不但要熟悉牲口的习性,还要爱护牲口,关键时候还能镇住牲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尤其是甩鞭技术,既要声音响亮,又不能伤着牲口,是一个技术活,大牲口中驴、马、骡性情比牛要暴躁,它们有报复心理,如果车把式甩鞭伤害到了它,它记仇,笔者小时候就听说过,车把式甩鞭子伤到了马,当走到一个胡同时,马故意往墙上靠,车把式被马车挤成了残废。
正是因为车把式有技术,才被人羡慕。
官名。驭手,通用名.车老板,车豁(活)子,恭维名.车把式。
车豁.店嚼牙,无罪也该杀。羡慕嫉妒恨?
生产队时期`车把式`是个什么角色7为什么社员都很羡慕他、帮大家说`车把式、这称呼是北方赶马车的`在南方就是当时生产大队的拖拉机手丶相当于现在开火车和飞机的角色吃香丶那时一个人民公社只有拖拉机三四个人开车的也不需要高文化考试、也讲关系就是干部子女才去开车、拖拉机的工作就是到县城街上拉点肥料`公社开会去拖人、能拉的去拉点`一天到处吃香喝辣的好玩死达`社员一天到地里劳动`红汗白汗的日晒雨淋的、一个月二十六天的劳动、都很羡慕 车把式的工作 不是你想搞就让你搞的事`
生产队时期的"车把式″是经过认真研究、仔细挑选、多面权衡才筛选出来的。
生产队是根据村里的人口,参照耕地面积,把整个村子分成若干个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的。
″车把式"也是生产队时期产生的,在那个时期"畜力车叫"皮车″。一条骡子驾辕,两条骡子拉稍,三条牲畜的笼头绳上带着响玲,"车把式″一甩长鞭,随着骡子的脚步,响玲发出有节奏″哗楞`哗楞的响声。
那时候畜力车是发展的向征,一个村有十几个生产队,每队一套皮车,十几套皮车排成长龙,十分的壮观。运输能力大大提升了,生产队的发展速度也快了。
畜力车这么重要,赶车的把式也就是百里挑一的人物了。既要会使用牲畜,又得装车、绑车、赶车。
初始的“车把式",确实很荣耀,有人想坐在辕上体验一下赶车乐趣,先得递根纸烟,陪上笑脸,也不以定能被允许。要是想搭车,更得和“车把式"说好话了。
作为农村第一代运输工具的畜力车,外出运煤、交公粮或私人用车,"车把式″就能享受一般社员享受不到的待遇。坐在车辕那个位置,嘴里叼着香烟,牛气的很。
畜力车的普遍使用之后,人们对它的新鲜感渐渐不稀罕了。因为又一个新鲜车——拖拉机诞生了。再后来, 汽车 又代替了拖拉机。
陶汰畜力车的不是拖拉机和 汽车 ,是三轮车。拖拉机耕地代替了畜力,三轮车在田间地头十分适用。畜力车被彻底陶汰了。
荣耀的“车把式″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了。
这个问题我来说说。
我是50后,亲身经历了生产队那段时光。车把式就是赶马车的。我们生产队当时养了很多牲口,有骡子,马,牛,还有毛驴。车把式都是熟悉牲口脾气秉性的人,能熟练的驾驭马车。
当时马车负责往地里运粪,往回拉运粮食,去城里往回拉煤等等。赶大车的人可以来回坐在马车上,所以不是很辛苦。另外如去城里往回运煤中午回不来还会有0.5元的饭费补贴。可别小看当时的0.5元钱,那时效益好的生产队一个壮劳力每天才能挣到0.5-0.8元钱啊!
所以人们都很羡慕车把式。
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回忆起来心中都是满满的酸甜苦辣!是年轻人永远体会不到的酸甜苦辣!
“车把式”就是生产队的大型运输车驾驶员。在六、七十年代,比较先进的生产队会有一、两个拖拉机,主要运输是靠畜力车。畜力车根据地域道路条件不同,有好几种不同性能的畜力车。在泥泞道路上使用一种“孔明车”,轮子是直径四尺五的木制车轮,周边一寸厚包铁箍,中心五寸厚穿在桑木车轴上,车轴上架着五尺宽八尺长的车床(车箱),连结一根九长的车拱车头,用牛拉车能在烂泥路上运输的“孔明车”,可载1500斤货物。那几年水利建设结合公路桥梁建设,加快农田平整土地基本建设,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为了爱护保养好农村道路,上级政府下令禁止“孔明车”上路,“孔明车”逐步淘汰。也有的生产队把“孔明车”的木车轮换成胶车轮,继续上路使用。
再就是胶轮钢轮毂“马车”,一般是一匹骡子驾辕(传说骡子不容易失蹄,比马的脚步稳定性好),两匹马拉套,也有时候用牛拉这种“马车”。这种马拉车速度快,载货量可达到4000斤,一般跑远路进城,都用马拉车。能当这种马拉车的“车把式”,必须是在生产队公认见过世面,胆大心细,能说会道,经验丰富,爱惜牲口,爱护公共财产责任心强的人。“车把式”要能爱社如家,要能应酬处理好随时突发的事件。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或是把损失降到最低。因为“车把式”使用的牲口马车及货物,就是生产队大部分家当!
车把式不仅是赶大车,还是驾驭牲畜高手,耕、耙、耩样样精通,
Ⅱ 《倚天屠龙记》中史红石口中的“杨姐姐”是谁演的
姓名:胡小冉/胡德名
生日:1983年11月5日
血型:A 型
身高:1.70米
体重:56公斤
教育程度:(安庆黄梅戏学院)
家庭成员:父母,一妹,
惯籍:安徽
从事工作:公司业务员
最喜欢的歌星:男:刘德华。
女:梅艳芳
最喜欢的影星:男:成龙 周润发 周星驰
女:钟楚红 林青霞 张曼玉
最难忘的事:骑牛。
最不能容忍的事:早晨9:00前叫我起床!
成名作:〈一见钟情/无往不胜〉
最失败的事:刚踏上社会就被人骗光了
恋爱史:无从查证(背景复杂)
理想:定居夏威夷
Ⅲ 生产队时期,“车把式”是个什么角色为什么社员都很羡慕他
生产队时农民的运输工具有背篓、扁担、独轮车、架子车、汽马车,其中最主要的要数汽马车了,而赶得一手好马车的人,便是“车把式”。
生产队时,大型牲畜是由生产队统一饲养的,汽马车也不是普通的马车,汽马车是由车轴、钢圈、橡胶轮胎组成,载重量较大,套上骡子、马匹可以跑的飞快,汽马车是运输庄稼、农具、化肥、拉砖、粪肥最主要的工具。
我爷爷就是当年生产队里有名的“车把式”,我也有幸和他学了点赶牲口的口令,如:“得儿驾”是让牲口往前走,“稍、稍”是往后退,“夷、夷”是往左,“喔,喔”是往右,“吁~”是让牲口停下来。
懂得口令只是赶车的最基本操作,想成为一个“车把式”可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赶车人和牲口有长时间的训练磨合,熟悉牲口的习性。想要牲口听话就要训练它、关爱它,如牲口拉了一天车要给它上足草料,让它足饮,给它清洗皮毛。另外,车把式还要熟悉如何装车、如何卸车、如何系绳,如果缰套断了怎么接上等等。总之比开车难多了,毕竟方向盘是死的,而牲口是活的,尥蹶子是常有的事。
“车把式”是生产队里的一个重要角色,负责着整个生产队的运输安全。
为什么社员都很羡慕“车把式”的工作?1.“车把式”是技术活,不出重力还能挣满值工分
相较于其他社员,“车把式”是坐在汽马车上赶车的人,干的活要比别人轻松的多,别人是卖力气,“车把式”是喊口令,最重要的是“车把式”只要出工,工分都是满值10工分。
2.“车把式”可以“赚人情”,也可能有意外收获
在我的记忆中,就因为我爷爷是有名的“车把式”,所以人缘特别好,大家都很尊敬他,我家的日子也比别人过的好一些。
我爷爷说“车把式”除了负责队里的运输,还有很多其他差事。如出公差,当天赶不回,队里会给1块钱补助,不要小看这1块钱 ,省着点花吃三顿饭还有剩余。
如队里有人生重病,就会来找我爷爷让他赶车把人送到公社医院。如队里有人娶亲,让我爷爷赶车接亲,基本都会送一些吃食。
写在最后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中国大地,人民富了起来,农民也盖起了小洋楼,买上了小 汽车 。“车把式”也早已被现代化物流运输方式所取代,成为了过去,仅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生产队的赶车人俗称车把式,首先得有一把好身板,装车卸车得有技术,对驾车生畜脾性也有了解,农闲时搞副业拉运输除了挣工分还有八毛到一元现金补助。社员们羡慕他们也就是搞副业时有点现金补助,实际出力气赶趟数一点也不轻闲。
生产队上,马车是重要的大型运输工具。我们队上的马车,有时可套三匹马。赶车人是需要熟练的驾驭技术的。说是马,其实多是骡子,也有牛。牛车可套两头牛,但不能三头。我还赶过驴车呢,拉双轮车。那时县上,有国营马车店。高,元,赞,分县时马车店落在赞皇。到了七十年代,好多生产队就有了拖拉机了。
“长鞭唉,那一呀甩唉,啪啪地响唉……”,这熟悉的歌曲是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插曲,影视中,马车行驶出红石口,来到一棵大榆树前就惊了,赶车人如果没有两把式,是祥不住那受惊的大马的!
“车把式”就是赶车人,他不但要熟悉牲口的习性,还要爱护牲口,关键时候还能镇住牲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尤其是甩鞭技术,既要声音响亮,又不能伤着牲口,是一个技术活,大牲口中驴、马、骡性情比牛要暴躁,它们有报复心理,如果车把式甩鞭伤害到了它,它记仇,笔者小时候就听说过,车把式甩鞭子伤到了马,当走到一个胡同时,马故意往墙上靠,车把式被马车挤成了残废。
正是因为车把式有技术,才被人羡慕。
官名。驭手,通用名.车老板,车豁(活)子,恭维名.车把式。
车豁.店嚼牙,无罪也该杀。羡慕嫉妒恨?
生产队时期`车把式`是个什么角色7为什么社员都很羡慕他、帮大家说`车把式、这称呼是北方赶马车的`在南方就是当时生产大队的拖拉机手丶相当于现在开火车和飞机的角色吃香丶那时一个人民公社只有拖拉机三四个人开车的也不需要高文化考试、也讲关系就是干部子女才去开车、拖拉机的工作就是到县城街上拉点肥料`公社开会去拖人、能拉的去拉点`一天到处吃香喝辣的好玩死达`社员一天到地里劳动`红汗白汗的日晒雨淋的、一个月二十六天的劳动、都很羡慕 车把式的工作 不是你想搞就让你搞的事`
生产队时期的"车把式″是经过认真研究、仔细挑选、多面权衡才筛选出来的。
生产队是根据村里的人口,参照耕地面积,把整个村子分成若干个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的。
″车把式"也是生产队时期产生的,在那个时期"畜力车叫"皮车″。一条骡子驾辕,两条骡子拉稍,三条牲畜的笼头绳上带着响玲,"车把式″一甩长鞭,随着骡子的脚步,响玲发出有节奏″哗楞`哗楞的响声。
那时候畜力车是发展的向征,一个村有十几个生产队,每队一套皮车,十几套皮车排成长龙,十分的壮观。运输能力大大提升了,生产队的发展速度也快了。
畜力车这么重要,赶车的把式也就是百里挑一的人物了。既要会使用牲畜,又得装车、绑车、赶车。
初始的“车把式",确实很荣耀,有人想坐在辕上体验一下赶车乐趣,先得递根纸烟,陪上笑脸,也不以定能被允许。要是想搭车,更得和“车把式"说好话了。
作为农村第一代运输工具的畜力车,外出运煤、交公粮或私人用车,"车把式″就能享受一般社员享受不到的待遇。坐在车辕那个位置,嘴里叼着香烟,牛气的很。
畜力车的普遍使用之后,人们对它的新鲜感渐渐不稀罕了。因为又一个新鲜车——拖拉机诞生了。再后来, 汽车 又代替了拖拉机。
陶汰畜力车的不是拖拉机和 汽车 ,是三轮车。拖拉机耕地代替了畜力,三轮车在田间地头十分适用。畜力车被彻底陶汰了。
荣耀的“车把式″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了。
这个问题我来说说。
我是50后,亲身经历了生产队那段时光。车把式就是赶马车的。我们生产队当时养了很多牲口,有骡子,马,牛,还有毛驴。车把式都是熟悉牲口脾气秉性的人,能熟练的驾驭马车。
当时马车负责往地里运粪,往回拉运粮食,去城里往回拉煤等等。赶大车的人可以来回坐在马车上,所以不是很辛苦。另外如去城里往回运煤中午回不来还会有0.5元的饭费补贴。可别小看当时的0.5元钱,那时效益好的生产队一个壮劳力每天才能挣到0.5-0.8元钱啊!
所以人们都很羡慕车把式。
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回忆起来心中都是满满的酸甜苦辣!是年轻人永远体会不到的酸甜苦辣!
“车把式”就是生产队的大型运输车驾驶员。在六、七十年代,比较先进的生产队会有一、两个拖拉机,主要运输是靠畜力车。畜力车根据地域道路条件不同,有好几种不同性能的畜力车。在泥泞道路上使用一种“孔明车”,轮子是直径四尺五的木制车轮,周边一寸厚包铁箍,中心五寸厚穿在桑木车轴上,车轴上架着五尺宽八尺长的车床(车箱),连结一根九长的车拱车头,用牛拉车能在烂泥路上运输的“孔明车”,可载1500斤货物。那几年水利建设结合公路桥梁建设,加快农田平整土地基本建设,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为了爱护保养好农村道路,上级政府下令禁止“孔明车”上路,“孔明车”逐步淘汰。也有的生产队把“孔明车”的木车轮换成胶车轮,继续上路使用。
再就是胶轮钢轮毂“马车”,一般是一匹骡子驾辕(传说骡子不容易失蹄,比马的脚步稳定性好),两匹马拉套,也有时候用牛拉这种“马车”。这种马拉车速度快,载货量可达到4000斤,一般跑远路进城,都用马拉车。能当这种马拉车的“车把式”,必须是在生产队公认见过世面,胆大心细,能说会道,经验丰富,爱惜牲口,爱护公共财产责任心强的人。“车把式”要能爱社如家,要能应酬处理好随时突发的事件。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或是把损失降到最低。因为“车把式”使用的牲口马车及货物,就是生产队大部分家当!
车把式不仅是赶大车,还是驾驭牲畜高手,耕、耙、耩样样精通,
Ⅳ 历史上的智取威虎山是怎么样子的
之前因为撰写民国方面的书,查阅过一些资料,还有一些认识的东北朋友,听他们讲过祖辈的故事。首先咱们说说传说中的智取威虎山,其实和电影里的差不多,元素至少是对得上号的:侦察、卧底、一锅端。不过神马联络图就算了,土匪都是悄悄藏着的,没事做出类似神马联络图花名册的致命bug,就是分分钟作死的姿势啊。
关于杨子荣是怎样“智取威虎山”的,在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记录,所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以下来自大旗网的报道,基本上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当然,真实的威虎山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再加上天寒地冻,土匪们过得也不容易。真实的“座山雕”张乐山先生过得日子,比电影里的三爷要朴素多了:只有简单的窝棚,也没有什么“威虎厅”。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
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仅有的一点儿苞米面也吃完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称这次剿匪战斗“以少胜多创造范例”。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给其他战士也分别记了功。
而真实的故事为什么和小说戏曲电影差距那么大呢?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先生。如果研究杨子荣先生的历史会发现,在他的人生履历里也会出现一个曲波,是杨子荣所在团的副政委,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再看出版时间,1957年,整风运动愈吹愈烈。
再结合曲波老师的工作背景,是的,他以前是搞政工工作的。在那个文学艺术数理化工农兵都要围绕政治斗争打转的岁月,搞过政工工作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能够把握政治风向。于是,在那个知识分子备受打压的时代里,曲波老师的《林海雪原》不仅出版,还大获成功,上级领导更是纷纷点赞。究其成功的原因,就是艺术性的夸张塑造了一批特殊材料制造成的革命英雄。
当然,现在文革以来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不见了踪影,比如《艳阳天》、《创业史》、《红石口》、《金光大道》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反映文革期间政治所需的内容,文学性和故事性都大打折扣。但曲波老师的《林海雪原》却流传下来,由此可见,好的文学作品并不会受到时代的局限。
好吧,扯远了,发个呆就回来。至于戏曲影视剧又和原著产生了区别,那就在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了,叶问都能一个打十个,更何况是万能的小分队203杨子荣呢?时代在变,总是要与时俱进嘛!
至于说到历史上的东北土匪,那还是挺可怕的。东北土匪把抢劫称为砸软窑和砸硬窑两种,砸软窑那就是欺负手无寸铁的平头老百姓,咋硬窑那就是吃大户。通常的小股土匪,硬件还停留在1.0时代软件用的还是XP,也就是只能下载个大刀长矛配个烧火棍盒子炮,欺负欺负老百姓有口吃的就够了。而跑分高的土匪那就手底下长短家伙有两把了,阔绰点儿的手里还有个土炮,那就敢对大户人家下手了。
土匪去砸窑,有点儿像娶亲,先要找“翻垛的”算算日子,所谓“翻垛的”其实就是土匪专用的风水先生:今天的日子有利匪首的生辰八字,这就出马,如果这天诸事不宜,那就关机睡觉等风水轮流转。(所以说,从古至今真正坚挺的职业是风水先生吖~)去砸窑的时候,往往会选在夜里,号令一发,弟兄们一起冲过去,有怕死的、怯场的,当场就“插”了他。(写到这里我不禁菊花一紧,这里的“插”是开枪打死,不过窃以为用这个插字真是格外显得暴力血腥各种现场感),而立功的,回来就会披红授奖。(土匪还是很实在的,授奖除了金钱鼓励,还有抢回来的姑娘先让他睡酒肉先让他喝热炕先让他躺,领导还是很注意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的,矮马~)
砸窑也不容易,软窑风险小收入少,硬窑收入大风险也大,往往还会付出惨重的牺牲。一旦窑响了(成功了),土匪们就会坐下来轻功,让被征服者家里的老人孩子给遛马,女人做饭,而且吃什么饭是土匪点,点啥你做啥。酒足饭饱以后,土匪们就开始玩女人。碰上窑里女人少的,难免要面对竞争,土匪们会把女人扒光,在她肚子上打牌,谁赢了女人就是谁的。如果女人实在太少,土匪们又怕坏了和气,只要是女的也就不多挑,老太太小女孩往往也都不会放过。
当然,遇到砸下的窑里女人实在太少,而土匪们又憋得实在无法容忍,也会出现以下非常无奈的事情:土匪们会因为争夺一个女人而打仗,(其实就是单挑打架)更甚者会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威胁对方,而另一个土匪可能也不甘示弱,一刀割下自己的耳朵,于是割肉的那位就让步了。(《唐伯虎点秋香》那段比倒霉戏的各种既视感……)
除了砸窑,土匪们的另一项重要业务就是绑票。绑票主要针对的就是大户人家,因为绑票这种事情风险很高,而且付出的时间精力体力也很多,如果没有成正比的回报,土匪们一般不会去绑架穷人家的孩子,然后只为能够换到一两个窝窝头。绑票的风险很高,一旦不小心触到有权有势的人,就可能面对各种围剿,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但凡敢做绑票生意的,一定是土匪中相当有势力的。
东北那旮旯咱也知道,天寒地冻的,土匪们居住的地方条件又比较艰苦,通常都是窝棚,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根本待不下去。这个时候,土匪们会暂时解散,(东北的土匪大多都是几十号人,几百人几千人的队伍几乎没有,很方便化整为零。)自己找地方猫冬。土匪们猫冬往往会选择早已观察好的地方,有的会选择关系好的大车店,有的则会选择人家。
大车店里往往都会有土匪的姘头神马的,老相好,这样土匪的生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土匪选择猫冬的人家,多数都是以前没有接待过土匪的,土匪躲进去就比较保险。但住进了人家以后,土匪们就会享受这家的热炕享受这家的房子顺带享受这家的女人,如果有人胆敢反抗,土匪怀里有枪。如果趁着土匪不注意把土匪杀死了,那更可怕,来年开了春,绺子会专门“吃插月”,为手下的土匪报仇,砍下凶手的脑袋去给兄弟祭坟。
清末民初,土匪比较猖狂的地方主要是东北和湖南。东北的土匪前面讲过,风格是大开大合的,做什么都是明火执仗,但是内部团结也会因为抢一个女人而变得各种不河蟹。而湖南土匪在团结方面要比东北土匪强,组织性纪律性也要严谨,而在出手的稳准狠上,也是东北土匪没有办法相比的。湖南的土匪最集中的,就是湘西土匪,湘西的地理环境比东北还要好,山高林深,更不易追缴。
解放以后在湘西的剿匪工作非常艰巨,曾经在湘西做资料收集的时候,曾经听说过一个真实故事:在湘西,土匪的组成不是一伙一伙的,而是一个寨子或者是几个寨子。寨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从事土匪工作,而且分工不同,有着严格的合作流程。这个流程之精密,恐怕不是两三句话能说清的,或许足以和现代化的工业合作模式相媲美。
其实东北土匪和湘西土匪都算是后起之秀,真正做土匪有历史积淀的,还要说是山东的响马。但是,我觉得,山东响马不能算是土匪,说是强盗更恰当。(虽说好像貌似都是负面词汇。)因为山东响马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不想东北土匪和湘西土匪,质量参差不齐,做山东响马必须是真正的强人。相比东北湘西,山东的地理形态比较开阔,不便于藏身,所以没有两下真本事是不能占山为王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山东土匪的时代结束得最早。从清末民初,当地官方武装力量没事就会拿土匪练刀,从袁世凯开始,就一直在剿灭土匪。到民国时代,西北军将领韩复渠对山东土匪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几乎将山东境内仅剩不多的大股土匪都剿灭干净。到抗战内战时期,山东境内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具备规模的土匪武装力量了。
最后,要补充一句,虽然不管是山东土匪、东北土匪还是湘西土匪,在抗战时期,他们都曾经为抗战做出过贡献。尤其是最早成为沦陷器的东北,东北土匪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抗战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著名的抗战名将赵尚志,当年赵尚志在东北,就被绿林人称作“总瓢把子”,像《林海雪原》中很多土匪的原型谢文东、“座山雕”张乐山都曾经参加抗战,并追随在赵尚志左右,对赵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