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革期间八大样板戏有哪些
1;京剧《智取威虎山》
2:京剧《红灯记》
3:京剧《沙家浜》
4:京剧《海港》
5:音乐《沙家浜》
6:京剧《奇袭白虎团》
7:舞剧《白毛女》
8:舞剧《红色娘子军》
所谓样板戏(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出现的原因:
一、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
二、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
三、自从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因此种种,作为革命现代京剧的样板戏就应运而生了。但后来更被江青利用作帮派文艺的工具。
『贰』 样板戏《海港》中方海珍的唱法属于哪个流派
方海珍的唱法不同于梅派、荀派、尚派与张派声音靠前,而是声音靠后的吸着唱,比较贴近程派的唱法。可查资料她宗的是梅派,可她的唱法与梅派差得太远了。在文革中听她的唱,我还觉得终于有程派唱腔的样板戏了,特别是“进这楼房…”唱得太好听了,同时也太难了。现在若说她不是程派,我都懵了。大家说呢。
方海珍的饰演者是李丽芳老师,唱法高亢激越,嗓子越唱越开,气息充沛,高而不尖,低而不散,富有弹性,忽高直冲霄汉,忽低徘徊空山,观众直听得亦悲亦喜,似梦似幻。我个人觉得《忠于人民忠于党》是整个样板戏中最难演唱的唱段,没有之一。李丽芳老师唱法集合了梅派的大气,小生的唱法(李老师的姐姐李慧芳也擅长小生唱法,并不是程派),还有西洋花腔女高音的颤音,综合而为之,因而形成了样板戏女声唱腔的高峰。这种唱法过了50年了,至今没有传人,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海港》中方海珍的唱腔独俱特色,在旦角唱腔中融入了一些小生唱腔,独树一帜,属于创新,不同于任何流派。
她的声音非常大气,是中国式歌剧的推广唱法。西方人更容易接受,配上交响乐棒极了。
为样板戏京剧伴唱伴奏的,已不单单是京胡等传统的民族乐器,为了树立烘托英雄人物,而是加上了小提琴、低音提琴、管弦乐等西洋乐器。
唱腔有程派影子,发声靠小生。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者难以唱出李丽芳先生的气势。她们的发声多靠青衣。唱段中两处高亢激越的地方,"英雄们舍生命赶走虎狼","忠于人民忠于党", 感觉是尚派(青衣) 和叶派(小生) 的完美结合。
创新的程派加小生的融合,加尚派的高亢明亮,很独特的一种唱法。以情带声,以声达情,似叙似唱,抑扬抒怀,似音霄九重而余音渺渺。
我感觉,李丽芳老师的唱法更近似于程派,尤其是“忠于人民忠于党”(又名“进这楼房”)大段唱腔,低回婉转,如诉如泣,抑扬错落,艺术感染力极强,演唱难度非常大,以致于声腔辨识度“唱得像”李丽芳老师的京剧晚辈,寥寥无几。
京剧《海港》中方海珍的演唱属于哪个流派,个人认为已经超越了流派,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物来塑造形象。李丽芳老师原籍北京,出道北京,最初是宗梅派,后应周信芳先生邀请来到上海京剧院,这段时间是李丽芳先生受海派京剧影响,在演出上可以说是博采众长,青衣,小生,武生都可以演出,在不同的流派中吸取精华,可以说是有了独特的风格。
《海港》中“忠于人民忠于党”,也就是“进楼房”这一段堪称京剧的绝唱。这一段迟小秋,李静等诸多演员都学唱过,但是他们的演出受其流派的限制,在演唱时很是费劲,唱不出激情,相反我们天津有一位姓韩的票友,他的演唱反而比专业演员学唱的好,这实际就是没有流派限制,在演唱时反而可以大开大合,在不同的流派中游刃有余的借鉴。
李丽芳老师最后一次演唱海港时相信大家听着都十分动容,堪称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电影版应该是六分多钟,其中还有马洪亮两句,而李丽芳先生最后的一次演唱,在交响乐的伴奏下,则唱了八分多钟,明显比京剧电影慢了两分钟,但是没有了电影的急急的赶脚,反而让这段唱腔变得更加饱满激情。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分别听一听。
这段难唱,大家也可以看看,我找来这段唱的板式,一段唱有十多板式切换,京剧中很少有这样的,这样的演唱没有深厚博采众长,以及勇于突破流派的限制是做不来的。所以说这段唱是京剧创新,不能简单归于流派,一切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既有程派的低回婉转,又有小生的高亢激越,还有歌剧的发声方法,形成了这段很独特的一段唱。
附《忠于人民忠于党》唱词及板式
(唱)【反二黄慢板】 进这楼房常想起当年景象,
【原板】 这走廊上敌人曾架起机枪。 多少次闹罢工势如巨浪, 码头工求解放奋战浦江。 先辈的遗言和着鲜血流淌,流淌…… “要报仇,要雪恨, 要夺回码头把家当!” 解放军冲锋号震荡海港, 英雄们舍生命赶走虎狼!
马洪亮 (接唱) 红旗展暖风吹码头上变样, 这传统这代价怎么能忘?
方海珍(接唱) 装卸工这工作意义深长,
【垛板】 为什么你偏说低人三分脸无光?
【摇板】 有多少烈士的血,烈士的血
【吟板 渗透了这码头的土壤,
【摇板】 为什么……
【垛板】 为什么你偏要借故离开这地方? 你本是工人子弟,万不能辜负党的培养,
【摇板】 小韩哪!同志啊!
【垛板】 悬崖旁你快收复,迷途上你莫乱闯,你仔细看, 你认真想,同志们向你伸出了双手,满怀着期望,是火热的心肠!
【快垛板】 盼望你心红志坚,立足在海港,
【散板】 忠于人民忠于党!
样板戏的任何角色的唱法都不会用那一流派去单独完成。因为现代戏的创造是以人物塑造为第一要务,要贴近人物,贴近生活等。它有别于传统戏的创作(传统戏以呈现形式美为主要任务,谁也没有见过古人)因此无法贴近现实生活和人物。所以根据这种情况现代戏的唱腔创作和声腔表达无法完全单独用一种流派去完成。李老师常反串小生而且有很高的造诣,我认为是这些因素使得她在塑造方海珍这个英雄形象时有了一些实践,这样的呈现会给人一种像似程派的映像。
『叁』 电影海港的主要人物是谁
电影《海港》,是一部京剧艺术片,亦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之一,当时被称之为革命现代京剧。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72年联合摄制,汉语普通话语种,彩色普通银幕,时长119分钟。影片根据上海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上海港的码头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组长高志扬和工人们将一批出国稻种装上驳船转运外轮,又将堆在露天的出国小麦运进仓库。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暗藏阶级敌人、调度员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装进包内以破坏我国际声誉。方海珍发现事故连夜翻仓,马洪亮又对韩小强进行阶级教育,从而揪出阶级敌人,完成了援外任务的故事。
『肆』 八个样板戏都有哪几部
八大样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没有超越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等。不止八部,将近二十部。都是歌颂工农兵劳苦大众的,满满的正能量,人们喜闻乐见,大部分国人都能来两句。真正做到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 样板戏 ”,全称" 革命样板戏 ",是 特定 历史 年代的特定产物。
对于 亲身经历过 那个特定 历史 年代的人来说,每个人对"样板戏"几乎都 了如指掌, 随口都能唱上几段 。
而对于 没经历过 那个特定 历史 年代的人来说,“样板戏“对于他们不亚于 天方夜谭 ?
并由此产生了若干 疑问 ,譬如对八个样板戏及其后的作品名称 众说纷纭 ,有的甚至认为" 样板戏只有八个 "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误解 。
本人以亲身经历,以当年官方媒体的 确凿证据 ,明确的列出八个样板戏作品的 准确名称 ,以及 样板戏的发展脉络 ,作为本提问的回答。
" 样板戏 "的称谓 提出于 1966年10月。
叫响于 1967年5 6月。
当年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 两报一刊 "把京剧《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等八个文艺作品称为" 八个革命样板戏 ",或八个样板戏。
1968年7月1日, 钢琴伴唱《红灯记》 上演,与先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相提并论,被称为" 第九大样板戏 "。
从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 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 十七个 。
假如当年的" 样板戏 "叫作 样板"作品" ,对于八个样板戏来说,称为 八个样板作品 ,倒也 无可厚非 。
因为"作品"一词,既可以包括 京剧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剧作品之外的 任何艺术门类的作品 。
问题恰恰在于 八个"样板戏"中的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正如其前缀一样——是 舞剧 ,而 根本不是什么"戏" ?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钢琴协奏曲《黄河》 , 实在不是什么“戏” ?
因此,当年的官方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剧 《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剧剧目。
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就 结束 了,所以它们的影响都不大。
这就是当年" 样板戏"的 历史 及其发展脉络 。
顺便说一句,既然提问的前提就是" 八 "个样板戏,"都有"的当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几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分别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后来又相续创作出交响京剧《杜鹃山》、《磐石湾》、
以及芭蕾舞剧《沂蒙颂》,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建国20周年国庆招待会所言:“以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蓬勃发展…”那个时期,样板戏家喻户晓,人人均会哼唱,电影院、戏院样板戏一花独放。
八个样板戏有《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个乡村博物馆拍摄的。
『伍』 请问八个样板戏是哪八个
八个样板戏电影的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红灯记》
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在虎林铁路上的“辉崔”小站(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京剧《智取威虎山》,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
3、《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
5、《奇袭白虎团》
京剧《奇袭白虎团》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
6、《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的事迹,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一群女性为争取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
7、《白毛女》
《白毛女》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8、《沙家浜》
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5)老电影样板戏海港扩展阅读:
“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
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陆』 八个样板戏究竟指的是哪八个
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2、《智取威虎山》
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协助;乐队主要成员为王燮元、赵济羹等;舞台美术设计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其后又在苏州、上海等地公演,广受观众欢迎。 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在上海京剧院以后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唱做繁重。
3、《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太成具体负责。郭炎生、何慢、杨村彬编剧,取名《海港早晨》,杨兼导演,舞美设计幸熙等。
童芷苓饰金树英,小王桂卿饰刘大江,赵文奎饰老娘舅,童祥苓饰俞宝昌。剧中主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并无暗 藏敌人。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江青看后,认为此本突出中间人物,要求修改为突出英雄人物和海港工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对“风雨追舟”一场运用追光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大为反感,决定重组创作班子,改由闻捷、郑拾风、李晓民、郭炎生、何慢五人参加改编,要求用新诗样式代替老唱词。
1965年4月2日完成试演本,将童芷苓换成蔡瑶铣,导演章琴,音乐设计于会泳。江青看后又指责“无冲突论”。此后,反复修改,于1966年5月又完成一稿,定名《海港》。剧中人物名字全作了改动,马科导演,李丽芳饰方海珍。1966年10月1日演于沪东工人文化宫。
1967年春,该剧赴京参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纪念演出,于6月22日在中南海请中央领导审看。毛泽东看后说:“《海港》可以成为样板戏,但要改成敌我矛盾。”创作组又先后调张士敏、王炼、黎中城、刘梦德进一步反复修改,强调了阶级斗争,塑造了阶级敌人钱守维的形象。
导演张鸣义,伴奏采取中西混合乐队。1971年12月该剧在京定稿。《红旗》杂志1972年第二期发表了此剧1972年1月演出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即播送了全剧录音。1971~197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拍了两次彩色戏曲片。
导演傅超武、谢晋、谢铁骊。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高志杨(李长春配唱),朱文虎饰马洪亮,郭仲钦饰赵震山,周卓然饰韩小强,艾世菊饰钱守维。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剧本主旋律曲谱、总谱。
4、《奇袭白虎团》
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该团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遂修改上演此剧。
1964年,为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进行复排,尚之四导演,孙樟、曲志刚等舞台美术设计。宋玉庆扮演严伟才,邢玉民扮演韩大年,方荣翔扮演志愿军团长,殷宝忠扮演志愿军政委,俞砚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崔大娘。 “文革”期间,《奇袭白虎团》被封为“样板戏”,该剧的导演尚之四和编剧之一孙秋潮却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横遭批斗。
山东省京剧团曾一度调往北京,编入中国京剧团。1972年,该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艺术片,基本保留了该剧的风貌。近来,山东京剧院青年团刘建杰等复排了这出戏,同样非常成功。
5、《红色娘子军》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
周总理在当地观看了演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在国内演出《红》剧的艺术单位遍及全国。《红》剧在中央芭蕾舞剧团曾复排多次。先后饰演琼花的有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衡、薛菁华、郁蕾娣、张丹丹、冯英、王珊等;饰演洪常青的有刘庆棠、王国华、孙正延、王才军、孙杰等。
6、《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
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6)老电影样板戏海港扩展阅读
“八个样板戏”之误
难以置信的是,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众口铄金,这两个当年的口头词语,终于演变为习焉不察,以假乱真的伪历史名词。
换言之,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并且对其具体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认识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再如更多的人认为,只有包括《龙江颂》或者还包括《杜鹃山》在内的,影响最大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之说容易流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剧。这个阶段,京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现代京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芭蕾舞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芭蕾舞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革命现代舞剧(1969年始)”。
此外,本是泛称的“革命样板戏”也常被当作剧名前缀,尤其是京剧剧名的前缀出现在报刊文章中。1970年下半年,样板戏真正得到普及,称呼自然变得规范。从此开始,作为剧名前缀,只称“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舞剧”,例如《(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另外,“革命现代”也是文革时期非样板剧目的属性,所以有“革命现代越剧《半篮花生》”“革命现代京剧《铁流战士》”之类的称呼。)总之,当时并不强调各相关作品的“样板戏”名义,有的作品甚至从来没有冠称过“样板戏”。
所以,实际上人们普遍不能清楚地知道样板戏都有哪些,更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等音乐作品也是样板“戏”。
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实际上人们并不熟悉所有的样板戏。例如,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剧)红色娘子军》的存在。
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文革时期,样板戏大都被拍成电影,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却无一被拍摄。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节目主要是样板戏,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戏剧目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
失衡的宣传,使大多数人不知道,文革时期还存在非“样板团”创作演出的大量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如《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这样,即使是熟悉更多剧目的人,也容易把一部分样板戏剧目误以为是非样板戏剧目。
『柒』 样板戏中“四李”女演员 人人漂亮唱功好 如今两人72岁李炳淑77岁
喜欢样板戏的朋友们,还记得当年因主演样板戏电影而红极一时的“四李”女演员吗?
想当年,她们都处于最好的年龄,以最佳的状态,为观众呈现了各自的拿手好戏。
她们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唱功更好,每个人都被各自的戏迷所深深喜爱。
哪怕是到现在,她们都依然拥有很高的声望,以及专属的地位。
只是,当年的四个人,现在已变成三个人了。其中的“大李”已经去世了。
那么,她们都分别是谁呢?
她们分别是—— 李丽芳、李炳淑、李维康和李元华 。
亲爱的朋友们,请问你还记得她们吗?
咱们先说 李丽芳 吧。
她在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大,所以又被称为“四李”中的“大李”。
李丽芳1932年出生于一个演艺世家。很小就跟随自己的姐姐李慧芳开始学艺。
她拥有极高的天赋。早在40年代就已经成为京剧舞台的一位“名旦”。那时,她才只有十几岁。
新中国成立后,李丽芳先是加入总政京剧团,然后又进入中国京剧院四团。后来在1958年,为了支援西部建设,她来到宁夏组建了宁夏京剧团。
李丽芳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无疑就是现代京剧样板戏《海港》中的方海珍了。
她那雄浑、壮美又很清雅的演唱,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但其实李丽芳最初演的现代戏,不是《海港》,而是《杜鹃山》。她当时在剧中扮演女主角贺湘(也就是后来杨春霞扮演的柯湘)。
那是1964年夏天,北京举办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这次演出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团都各自上演了新编的现代戏。其中宁夏京剧团上演的就是《杜鹃山》。演出后极受欢迎。
而当时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是《海港的早晨》(后改名为《海港》),女主角的扮演者有童芷苓、杨春霞等人。
李丽芳因在《杜鹃山》中扮演女主角很成功,所以北影厂准备将该剧搬上银幕时,也定下李丽芳继续演柯湘。而正当李丽芳为此做准备时,她却突然接到通知,调她到《海港》剧组扮演方海珍。
李丽芳那天生嗓音洪亮的优势,在《海港》中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她因此一举成名。
后来《海港》被拍成电影,李丽芳仍是女主角。而随着电影的上映,她一下子成为了全国观众心目中的偶像。
她那一头短发的干练模样,当年不知感染了多少观众呢。
大家因为现代京剧样板戏而认识李丽芳。但其实她演唱的传统戏也非常好,像《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蝉》、《花木兰》等,都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只是,这位好演员,已于2002年4月29日去世,享年70岁。
我认识的一位戏迷朋友对我说,在她小时候,家里的墙上贴着两张美女的剧照,一张就是李丽芳扮演的方海珍,而另一张,则是李炳淑扮演的江水英。
江水英是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中的女主角。她的扮演者李炳淑,比李丽芳正好小10岁,但唱功却同样十分了得。
李炳淑出生于1942年,是安徽宿州人。她14岁就进入宿县京剧团 学戏 ,1959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深造。她嗓音清亮甜润,唱腔婉转悠扬,听来令人荡气回肠。
1961年她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后,先是在戏校的京昆实验团做演员,并因演《杨门女将》而初露锋芒。1970年她成为上海京剧院二团演员,在现代戏《龙江颂》、《审椅子》等剧中出演女主角。
更多观众认识她,当然还是通过《龙江颂》这部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她那动情的演唱,以及质朴的表演,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个年代,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她演唱的“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心间……”
而她手捧宝书的造型,也成为了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画面。
她是那个年代最红的明星和演员。
后来她还在传统京剧改编的电影《白蛇传》中扮演白素贞,同样大受欢迎。
如今,这位“梅派”传人77岁,虽早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地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被弟子们誉为“不倒的常青树”。
而李维康和李元华这两位同龄演员,一位是《平原作战》中的小英,一位是《龙江颂》中的阿莲。
当年她们在这两出样板戏戏中出演角色时还非常年轻,而今两人也都72岁了,可依然坚守在各自的舞台上。
李维康在自己12岁那年就开始登台演出了。1965年,她还在中国戏曲学院念书呢。中国京剧院的导演阿甲就看中了长得漂亮唱功又好的她,将她调到中国京剧院演翠屏(也就是后来《平原作战》中的小英)。那时,她只有18岁。
但其实《平原作战》这出戏也是一波三折,李维康能演上小英这个角色,也经历了太多磨难。好在是金子总会闪光。最终,她在现代京剧样板戏《平原作战》中成功地扮演了这个抗日女英雄的形象。并且随着电影《平原作战》的上映,她也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一位明星。
李元华的成名,似乎比李维康还更早一些。
当李维康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和练功的时候,李元华也考入了上海戏曲学校,并凭借甜美的嗓音和超高的悟性,而备受关注。那时,当她在舞台上演出梅兰芳先生的名剧《宇宙锋》时,大家都觉得她将是一颗未来之星。
这颗未来之星很快就在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中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了。1966年,她被《龙江颂》剧组选中,成为了其中江水英和阿莲的扮演者。
而后来《龙江颂》被拍成电影,李元华所扮演的阿莲,那活泼的性格,清爽的短发造型,一下子就打动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心。她由此成为太多人心中的女神。
李维康和李元华,两个人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名,而且后来除了在京剧表演上取得巨大成就外,在其他艺术领域方面,也收获颇丰。
李维康很早就参加了电视剧的演出,在85版的《四世同堂》中成功塑造了韵梅这个角色,还一举拿下了第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视后称号。
而后来李元华不仅主演了电影《北斗》,而且更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曾在《白毛女》、《鸣凤》等歌剧中出演女主角,所扮演的喜儿和鸣凤不仅获得郭兰英等老艺术家的认可,同时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如今,这两位艺术家虽已都不再年轻,但对艺术的追求之心,却始终未变。我们依然在众多的晚会现场,看到她们活跃的身影。在此,让我们祝福她们——身体 健康 ,永葆艺术青春。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今天再次说起昔日的样板戏“四李”演员时,不知唤起了各位怎样的记忆呢?在四位演员中,各位最难忘和喜爱的是哪位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朋友进行互动吧。
另外为了使大家更好地重温经典老电影,和老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我们专门创办了一个专栏,并且会不定期上传大家所喜爱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和订阅哦。
我是雅清,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捧场,咱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