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浪地球》中的重聚变发动机到底有多强
发动机一直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因为只要有足够厉害的发动机,就能够进行远距离的星际航行,人类已经能够进入太空生存,现在需要的就是强大的发动机保证能够在宇宙中旅行的动力保障。在“流浪地球”中,科学家们研究出了重聚变发动机,这种机器可以使用重元素来
这些发动机光看推力单位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如果不计算各种损失和差别,一台重聚变发动机大约就相当于1861亿台RD-170发动机或是2205亿台F-1发动机。现在就算是生产这些现实可用的机器都需要非常大的消耗,更不要说是电影中的重聚变发动机了。人类现在的目标是掌控核聚变,可控核聚变已经初步被人类掌握,但是想要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可控核聚变如果能够实际应用到现实中并且普及的话,人类社会将会进行一次非常大的科技进步,也许下一次的科技大爆发就在完全掌控核聚变或是人工智能成熟的时候。近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让近代科学几乎是飞跃式的发展,世界不再是距离,太空才是未来。
2. 《流浪地球》里1万台行星发动机这种大规模设备同时运行的可能性在现实中存不存在
不存在,首先现在就没有重元素聚变的科技,再说这只是科幻电影,按实际来说 电影中出现的发动机的推力,十七年都不足以让地球停止自转(原著中用了450年才到木星),更何况是到木星。并且实际中也不需要这样的发动机来推动地球。
3. 《流浪地球》中的150万吨推力,真的能推动地球吗
前两年电影流浪地球大火,可以说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扇大门。当然除了他的票房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流浪地球里边儿提出的那个设想。假如真的有一天太阳走向了末日,将会摧毁太阳系内的一切东西,那么人类是否可以带着地球一起向远处的新人类家园流浪?当然在电影里面依靠着一些发动机,最后实现了流浪地球的计划,但是如果放到实际中,这样的景象能实现吗?
所以可以完全告诉大家,电影中提到的离子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根本没办法撼动地球。而且在流浪地球计划当中最致命的一环,那就是如果地球以这样的速度逃离出太阳。那么地球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态平衡的,要知道在之前地球一直按照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围绕着太阳旋转。基本上万物都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进行净化和生长的。离开太阳将会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最值得注意的一点,那就是2000年的长途跋涉,将会面临更多的灾难。
4. 请问什么是行星发动机,具体原理是什么
行星发动机通过重聚变技术,来达到使地球移动的目的。赤道附近有转向发动机,不直接推动地球,用以停止地球自转且辅助地球前行。
行星发动机是科幻电影、小说《流浪地球》中,联合政府为使地球脱离太阳系,前往比邻星而开发的巨型工程,共有12000台,人类在北半球的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和赤道上集中建造了无数庞大的行星发动机。
(4)科幻电影里的发动机扩展阅读:
《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
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该片于2019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5. 流浪地球中他们重启的发动机祖是哪个发动机
《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采用的是“重聚变技术”,不是氢气。这种技术类似于核聚变,但可以释放出比核聚变还要强的能量。(重聚变技术是剧中虚构的一种科技,请大家不要太较真)
行星发动机虽然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制造出来,但其科学理论是合理的,因为其原理与核聚变类似。通过挖掘地球岩石,然后进行提炼,分离出重元素。每一台发动机下面都有一个巨大的燃烧室,日夜不停地为发动机提供动力。在发动机的四周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运输管道和大量的挖掘机。人类现在已经可以熟练掌握核能,以及不可控的核聚变(氢弹爆炸)。
核聚变只需要很少的物质就能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费燃料”,因此理论上是可以支撑地球去“流浪”的。根据剧中的描述,人类为了让地球流浪,足足把地球地壳挖低了40米。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中国人在面对天灾时与命运抗争的态度,还有与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的不同。中国人为什么选择带着地球走,而不是像西方国家一样制造宇宙飞船。那是因为我们不会为了所谓的精英,所谓的人才,而牺牲无辜的百姓。中国人有人情味,而不是西方国家只讲利益。
6. 《流浪地球》用10000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这将会消耗多少氧气
看过《流浪地球》的小伙伴都知道,流浪地球是我们中国拍摄的一部科幻片,该片讲述的就是地球为了躲避急速膨胀的太阳,决定在地面上建造10000座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直到逃离到4.2光年之外的新星系。看到这小伙伴们一定有一个疑问非常好奇,既然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那么多的发动机,那么这些发动机会消耗掉多少氧气呢?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最后校长认为,行星发动机工作时是不需要消耗氧气的,这和火箭发动机一样,只不过行星发动机采用的是核动力,而火箭则是固体燃料,对此小伙伴们你们觉得现实中我们可能推动地球吗?
7. 电影中人类给地球装上了发动机,这种设想在现实中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呢
电影中人类给地球装上了发动机,这种设想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强烈的核聚变是可能的,因为这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发生的,它也发生在人类的粒子加速器中。事实上,人类并不打算发展重核聚变,人类目前正在发展受控核聚变氘或氚核聚变氦,这是氢弹的原理,如果你能真正掌握这项技术,一个生物可以获得远超过百万倍的石油和煤的能量储备,将会开发出核聚变,这是在太阳中发生的聚变反应,如果掌握了,人类就会拥有无限的能量。
电影中最大的弱点是推动地球本身,地球本身并不是一个坚硬的固体,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软”得多,在发动机的推力下地壳像脆弱的蛋壳一样,最有可能是发动机直接飞向地幔,赤道上的发动机的方向被抛进了太空。地球表面的板块已经在移动,地球的引擎可能只是在拉板块,而不是地球本身。
8. 行星发动机的概念最早是那本小说提出的就是流浪地球里面那种。
行星发动机,是2019年中国内地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虚构的的一种巨型机械,用于推动地球飞行。(最早也是由同名小说《流浪地球》里提出的)
根据剧中的介绍,行星发动机是经过联合国批准,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协力完成的巨型机械,一共建造了1万台。每一台发动机高约11千米,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约等于上海市总面积),采用“重聚变技术”来产生动力,单台可以提供160万亿吨的推动力。
“重聚变技术”是剧中虚构的一种科技,是通过挖掘地球内部的岩石,然后用化学提炼的方式来分离重元素,从而产生能量。剧中,人类为了给发动机提供动力,足足将地球的地壳挖低了40米。
所有发动机都位于北半球,其中最大的转向发动机位于赤道地区。剧中所提到的发动机位置分布在:
中国北京,上海,杭州,新疆喀什,济南。
日本大阪。
新加坡一号,二号。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苏拉威西。
俄罗斯索契。
意大利都灵。
德国柏林。
埃及开罗。
法国巴黎。
美国洛杉矶。
9. 《流浪地球》中所提到的150万吨的推力究竟有多大
巨型离子电动推动发动机将离子加速到几乎等于光速的水平,然后将它们排出,从而产生驱动力。每个这样的引擎可以产生 150亿吨的驱动力,电影中有 10,000 个引擎,这是 105万亿吨的驱动力。然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是 3.5*10 到第2 的能量。因此,准确地说,尽管 105万亿吨的驱动力非常大,但将地球推出太阳系是不够的。
这是一种新型发动机,因为传统发动机需要大量能源,效率不高,将地球从太阳系推开是困难的。只有新引擎才能有效利用资源,同时提供更强大的推力。离子电动发动机的效率是传统发动机的十倍,排气速度也是传统发动机的 100 倍。因此,离子电推动发动机在节能和动力方面是首选。实际上,这部国内科幻电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赞扬。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10. 科幻作品中的离子电推发动机在现实中没有可能研究出来
大家口中的电推一般指的就是离子电推进发动机,我们在很多科幻片中都见到过它的身影,比如《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号飞船就装载了四台炫酷无比的离子发动机,登陆异形星球的场景实在震撼。不过请不要以为离子发动机只是停留在科幻片中,早在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哈罗德·R·考夫曼就制造出了第一台离子发动机,当时用的推进剂是汞。
当然无论是空间电推还是大气层内的离子发动机去得突破性进展,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福音,前者是人类深空载人探测的敲门砖,而后者则可以将人类从化石燃料时代过渡到电能时代,这很重要,因为电能比化石燃料取得更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