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产电影蓬勃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国产电影类型蓬勃发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业内人士表示i,2017年上映的电影《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可以说便是武侠类型电影的升级版本,电影拥有着传统武侠片的视觉外观,以古装呈现,人物怀着高强的武功,但人物在价值取向上却具有了当代人文精神。
希望更多类型的国产电影可以不断推出!
⑵ 中国电影越护越烂,你觉得中国电影还能指望着什么改进
中国电影越护越烂,你觉得中国电影还能指望什么进步?
这些是我能够想到的,目前的,能够让中国电影发展的,进步的一些观点,但我总觉得,这些道理大家都会说,他们也都懂,也可是中国电影这么多年仍然没有进步,却又倒退的趋势,让我很费解,那些搞电影的,明知道怎么做会有效果,会让大家认可,却不那么做,到底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更深的利益呢?
我不得而知。
⑶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与未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电影,是上层建筑中的上层,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老美,这很正常。
我作为一个观影量过5万部的电影发烧友,对咱们电影产业的现状讲真,不是太满意,首先就是人才的缺乏,比如化妆师,,特效师,摄影师,灯光师,拟音师,剪辑师等等,这些幕后人员很重要,但是很缺,这跟我们现在的票房分成有很大关系,院线分走一半,演员分走了剩下的一半,然后是导演,编剧,最后能给幕后人员多少?没钱赚自然没人研究,搞得现在想出好的作品得请国外的团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用灯光反映人的情感变化,用摄影来表现人物地位是多么的牛X,尤其是弗里曼三次请求保释出狱,几乎一样的摄影角度,通过光线服装来投射人物心理,真是没话讲的构思
还有,就是咱们的制度也不行,美国派拉蒙法案中规定,一个公司,院线,出品,制作,不可以同时经营,说白了就是你要是开电影院就不能拍电影或者投资电影的拍摄,以防院线不正常排片,防止电影行业垄断,阻碍小电影公司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个法案,我们才能看到梦工厂的崛起,迪士尼的转型和现在美国电影市场的百花齐放,可是咱们,哎~冯小刚艾特王健林的事也就是微博上闹闹
至于现在的电影爆发,尤其是网络电影~我真的不想说啥~看100部得有101部的烂片,演员的表演不在服务区也就不说啥了,更有剧情逻辑硬伤,简直是挑战观影人的智力下线~
还有提到演员,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演员?我认为好演员,是热爱表演,能体味人物然后去演绎,孙俪给我印象较深,眼泪含在眼珠里,念完最后一句话,眼泪正好落下,不错~但也仅仅算是称职的演员,真正的好演员是像克里斯蒂安.贝尔那样的2004年拍《机械师》时候两周,体重从170减到103,因为他要演绎一个失眠症患者,到2005年拍《蝙蝠侠》一身肌肉回来了,6个月到199,2006年《重见天日》贝爷变身,体重为140,2008年《蝙蝠侠》的一身肌肉又回来,体重回到190,2010年为了演《斗士》中的吸毒拳手,体重到160(皮包骨),2012年《蝙蝠侠》这次崛起的不仅仅是蝙蝠侠,还有贝爷的体重,——187,到了2013年,《美国骗局》贝爷为了演一个职业骗子,体重过200,我看完这个片子,直到结尾才发现贝尔的名字,这才知道这大肚子的货居然是蝙蝠侠~!这才是好演员,而咱们国家那些一部片一个表情的货,尤其是那些只会瞪眼睛的居然还出去接拍好莱坞片子,我真不想说啥~丢人~而且我觉得这样演员拍出的片子就是诈骗!
最后话说回来,电影是上层建筑中的上层建筑,想要变好,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人去努力,还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让基础硬起来,才能好好去构筑上层建筑,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中国电影跟美国电影比,本身就没啥可比性,但是前面我说的那些,是因为我实在不想看某些票友去拍电影,你说人长得漂漂亮亮的,好好坐家看电视不好么?
⑷ 中国电影有哪一些成就呢
近年来中国电影没有很大的的发展,只不过是流量明星带起来的经济泡沫让人以为中国电影似乎很繁荣。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电影界仍有一批志在实现电影梦想或者立志为中国电影奉献一切的电影人不断尝试突破目前,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用电影启发民智,讽刺现实。在这其中去年的《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算是其中不错的代表。
除此之外,几步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系列都在近几年迎来不错的口碑,他们很集中的表现了中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形象,电影风格是很直接而且硬朗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国内影视剧平均一年也就一两部口碑不错,这对于我们这样大的一个电影市场来说远远不够。
⑸ 你觉得未来的电影、歌曲、电视剧会有新的突破吗
我个人觉得,最起码中国将来的电影会有很大的突破!国产电影近几年烂片太多了,而且有的烂片却能有高的票房。很多优秀的电影,像《暴裂无声》、《心迷宫》、《江湖儿女》、《大明劫》等,票房极差。在2018年观众们的品味突然高了很多,《爱情公寓电影版》、《欧洲攻略》等流量片就没能获得高票房,这就是进步啊。观众们理性消费,倒逼电影质量提高。
突破是一定会有的,只要我们人类还在不停的发展,各行各业一定就会有新的突破,只是这种突破到底是什么样,我们现在还不能预见,但是目前在影视娱乐界各种乱象饱受诟病,各种三俗文化,过分的商业化操作,实在是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要愤然抵制这一类的行为。希望早日能让这个圈子有更好的突破。
⑹ 中国电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2017年国产热门电影的题材主要来自续集制作、经典翻拍和IP改编。在续集制作的影片中,既有《战狼2》《西游伏妖篇》《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等延伸母版叙事脉络的续集电影,也包括《建军大业》《记忆大师》《杀破狼·贪狼》《功夫瑜伽》等复刻母版模式风格的系列电影。由于它们继承了成功电影的优秀基因,并能通过内容的映照、意韵的勾连,形成惯性的审美体验,这些续集电影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虽然这样的题材结构和创作格局获得了市场的支持,但是也反映了电影的商业属性对其艺术属性的压制。翻拍不仅压制了原创力,也冲淡了经典作品的韵味。这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艺术性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市场期望破灭,让观众审美疲劳。毕竟以透支好感和情怀来换取暂时的收益,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唯有创新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国产电影的跨越式升级只能依赖于原创品质的稳步提升,并无捷径可寻。
⑺ 中国电影现状的发展不足
演员个人能力不足,片酬过高以及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
首先,目前各剧组都喜欢请一些流量明星来保证票房,而这些明星基本都没有演员的各方面素质,导致出版的电影评分非常低。片酬方面这些流量明星的片酬可能超过一部好莱坞大片的成本,剧组分大量的钱给明星,然而剩下的钱却不足以做一部好电影。
目前搞笑方面的电影非常受大众欢迎,但是很多剧组一味出这些电影,导致总体水平下降了很多,中国电影需要向西方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票房,更要为了质量,好的电影才能流传百世。
中国电影百年简史
第一个产业时期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
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
第二个产业时期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产业时期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电影史
⑻ 你认为中国电影(内地电影)的优势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该改进
优势:
一,市场。中国人口众多,一般的电影作点广告、宣传都会有所回报。
二,国有电影厂。比如说长春电影制造厂,曾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生长。
三,五千年的文化和十几亿的同胞,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这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许多素材。
应该改进:
一,电影的内涵及其寓意。虚无、空洞、凌乱,这样的电影不仅影响导演和演员的声誉,更是伤害了人民的视听神经。应该拍一些能震撼我们心灵和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
二,导演。好电影需要好演员,也要有好导演。国内有许多好演员,但好导演就很少了。象张艺谋八、九十年还能拍出一些象《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优秀作品,可惜快废了。
三,过度地追求市场。大量的广告,高规格的排场,恢弘华丽的大场面,这些都不能掩饰他们的目的:让观众掏钱!这就造成了目前国内电影“多而不精”、场面好看但寓意缺乏的局面。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