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热门电影 > 外国绞刑德国战犯的电影

外国绞刑德国战犯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2-12-22 09:27:03

Ⅰ 问一部关于纳粹战犯的电影

《纽伦堡审判》,服毒自杀的军官是大名鼎鼎的纳粹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

Ⅱ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正义的审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了。这场战争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总共造成约5000万人的死亡;据估计,全部交战国直接战费总额计11540亿美元。法西斯帝国主义对世界和本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造成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怎样走向毁灭的呢?

纳粹投降后,一并抓了20万名大小战犯。其中美国列出的甲级战犯就有350名。由于人数太多,无法一一审判,又在甲级战犯中“精选”出了22名“主犯”。审判地点在德国的纽伦堡和日本的东京。

纽伦堡的军事法庭判处10名战犯极刑。1946年10月15日或16日晚执行。这些要犯都是希特勒纳粹匪帮的重要人物,其中有希特勒第二把手、空军司令戈林,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浦,理论家罗森堡,劳工部长罗拔特·李,内务部长刽子手希姆莱的助手弗里克,波兰总督弗兰克等。

这些曾在欧洲不可一世、杀人如麻的纳粹要犯,很少有低头认罪的,为了活命居然向柏林盟军管制委员会上诉,要求免于极刑,也有人私下四处奔走为他们游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英国首相艾德礼都收到了一些求情和私人信件。但结果仍维持原判。

戈林被捕时,仍不可一世。他身边除妻子女儿外,还有四名副官,两名司机和六名炊事员。当他见到美军第七军军长派赤时,还手持一根镶了24只金鹰的短杖,厚着脸皮说:“战争就像踢一场足球。谁赢了就该握输家的手,一切都忘记了。”

派赤严厉地要他交出短杖,他居然说:“这是我的权威的象征。”

当他知道被判处极刑时,他吞服了随身携带的两粒毒药。当看守发现时,戈林已经停止痉挛,一命呜呼。

里宾特洛甫是希特勒的外交顾问,他曾去莫斯科签订了苏德协定。在审讯时,他最喜欢说的是“我患了健忘症”,对于杀害犹太人的`罪行他始终假装一无所知。

然而在纽伦堡,凭的是证据而不是言词。要犯除了希特勒投降前自杀的,包尔曼在逃外,其余共21名。通过审讯和反复调查对质,又揭露了许多骇人听闻的罪行。

戈林的自杀使得监狱当时乱做一团,但并未打乱原先制定的周密计划。16日凌晨1点左右,罪犯们被带到一个灯火辉煌的体育馆,馆内竖立着3个漆成黑色的绞架,死囚们的手臂都被反绑着,由宪兵左右架着带进来。

绞刑架平台下有13级阶梯,犯人站在一块活板上,套上绞索之后、活板便被抽开,犯人两脚悬空后咽气。

临刑前有几秒钟时间让战犯忏悔或是留下最后遗言。早晨4点,戈林和另九位战犯的尸体被塞进棺材,装上卡车,送往火葬场火化。为保密起见,美军接管了火葬场,留下的两名德国工人也起誓永远严守秘密。官方文件含糊其词地说死囚的骨灰被撒在德国某地的一条河里,以防日后纳粹余孽将河做为圣地去朝拜。

今天已经知道这条河是莎阿河,但并无人前去祭吊。在亚洲,1946年5月3日,由中、苏、美、英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经过长达半年的调查后,对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战犯,正式开庭审判。

东条英机是日本的重要战犯。正是他,在“九·一八”事变后指挥日本关东军大举侵略中国;正是他,在1941年12月疯狂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1年10月起,他充任日本首相兼陆军大臣;1944年7月。在日本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才被迫下台。但他发动战争的罪恶是无法逃脱的。

东条英机知道自己的末日快到了。经过思前想后的考虑,他准备自杀,并请医生确定了心脏的位置,用墨汁在胸膛上作了标记。当美国士兵逮捕他时,他开枪自杀。

东条英机的子弹没射中要害,很快被救活了。1946年5月3日11时,东条英机、板框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28名甲级战犯被押解到法庭上。

在近两年的审讯过程中,东条英机拒不认罪。他胡说日本发动对外战争是“自卫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由中国“不正当行为引起的”……在死前的遗书中,东条英机写道:

“想起刚开战时的情况,令人悲痛断肠!这次死刑,对个人是个安慰,但作为国际性的犯罪,我始终认为是无罪的,只不过是在强力面前的屈服。”

东条英机至死也不认罪,真是冥顽不化。

1948年11月4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再次开庭,审判日本首要战犯25人有罪。其中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木林兵太郎、松井石根、武滕章7人被判处绞刑。

12月23日零点,东条英机及其他6名战犯被送上绞刑架,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Ⅲ 求与二战德国纳粹的电影

英文名: The Devil's Arithmetic

中文名: 魔鬼的算术

别 名: 穿梭集中营

导 演: ( Donna Deitch )

主 演: (克尔斯滕·邓斯特/克里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布瑞塔妮·墨菲 Brittany Murphy) (保罗·弗里曼 Paul Freeman) (咪咪·罗杰斯 Mimi Rogers) (路易丝·弗莱彻 Louise Fletcher) ( Lilo Baur)

娜·斯特恩是生活在纽约犹太裔家庭的一个女孩,每年全家人都要到埃娃阿姨家过逾越节(“逾越节”是犹太教传统节日,源自《圣经—出埃及记》),虽然汉娜不太情愿,但每次她还会穿上整洁的衣服来参加。这年,她又一次来到埃娃阿姨家,埃娃阿姨和拉比叔叔总是跟她讲一些当年他们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汉娜虽然厌烦,但还是会听一些,晚餐大家食用传统的逾越节薄饼,汉娜则被要求按规矩去“打开前门”,她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从未想到过的世界。
她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在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一个自称是她表妹、名叫丽夫卡的女孩告诉她,她的父母已经因病故去,她现在住在丽夫卡妈妈的家里。无奈的汉娜只好接受了事实。但她发现自己身处1941年波兰的一个犹太人村子里,她和表妹合过影后正准备去参加一对犹太年轻人的婚礼。正在新人的结婚仪式即将完成的时候,德国人闯进了村子,他们让所有的犹太人集合,在卡车上,汉娜认识了一个一直喜欢她的小伙子阿瑞尔,车子停下后,汉娜看出来他们到了纳粹的集中营。他们被命令交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长发被剪断,衣服也都被换成灰暗的囚服。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拥挤着休息,吃着糟糕的饭食,每天还要承受繁重的劳动。
汉娜直接感受着那些只是从家人口中、从学校历史课上说过的事情,她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她给那些夜晚害怕黑暗的孩子讲《绿野仙踪》的故事,给他们描述美味比萨饼的味道,这给了那些孩子安慰和希望。
汉娜得知阿瑞尔等几个年轻人买通了德国的守卫准备逃跑,但她猛然记起拉比叔叔说过那是德国人的阴谋,她警告阿瑞尔不要试图逃走,但阿瑞尔不愿再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果然他们的计划破灭,几个年轻人被当众吊死。
丽夫卡因日夜劳累而咳嗽不止,在干活的时候她被发现,但汉娜抢过了丽夫卡的头巾,她被带到了老幼病残人集中的地方,他们被命令脱光衣服,走进了纳粹的毒气室。
致命的气体令人窒息,但汉娜醒过来时却发现她躺在埃娃阿姨家的床上。
-------------------------
纳粹电影精选/THE NAZI BOXSET
【品牌】DJ
【包装】四折外封+双面内封+小纸带
【载体】2D9(内含三部电影)
【版本】镭射三区版本
【区码】全区
【片基】金色刨码片基,读盘流畅

【片名】《纳粹屠杀阴谋》CONSPIRACY
【片长】1:35:36
【码率】5.42Mb/Sec
【容量】7.90G(双片)
【视频】4:3
【音频】英语 〔DD 5.1 / 384 Kbps〕
【字幕】中文、英文
【花絮】●热卖精选
【地区】美国 英国
【年代】2001
【类型】剧情、战争
【导演】弗兰克·皮亚逊 Frank Pierson
【演员】哥连费夫、史丹利杜斯、简尼夫班纳
【内容简介】
一场会议,六百万条人命!
一九四二年冬季,在柏林近郊万塞(Wannsee)举行的万塞秘密会议(Wannsee Conference)决定了六百万犹太人的生死。拍摄历时二十一天,由HBO于2001年五月播放的《阴谋》(Conspiracy)即是根据这场会议唯一存留下的记录加上历时六年的数据查证拍摄而成。
十五位参与会议的纳粹高级将领/行政人员,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争辩、讨论对于犹太人的『最终处置(final solution)』。所谓『讨论』,不是针对犹太人问题的讨论、而是确定各个部门的配合度。『最终处置』方案早在会议之前就已决定:毒气室已建造完成、尸体的处理方式也已经决定好。整个会议的讨论非常冷血(calculating、dispassionate),犹如某个公司的高层人员讨论公司的投资走向和利益,毫无任何感情成分存在。犹太人在他们眼里,是极欲除之为后快的『物品』、而非『人』。而在各方面的考虑之下,效率、经济、生物学甚至于法律,他们找出的方法(或者更正确的说,他们共同同意的方法)就是以便宜又高效率的毒气室,以每小时『处理』两千五百名、一天六万名犹太人的速度,解决这个属于犹太人的问题。
---------------------
【片名】《纳粹狂种》THE BOYS FROM BRAZIL
【片长】1:59:36
【码率】4.50Mb/Sec
【容量】7.90G(双片)
【视频】4:3
【音频】英语 〔DD 5.1 / 256 Kbps〕
【字幕】中文、英文
【花絮】无
【地区】美国
【年代】1978
【类型】悬疑
【导演】弗兰克林·察夫纳
【演员】格里高利·派克, 劳伦斯·奥利弗
【内容简介】
富兰克林.J.沙夫纳导演,描述一名纳粹军官于战后匿藏于南美洲,他野心勃勃地希望以科学方法进行人种实验,以便东山再起,使纳粹党重振雄风。但有一名犹太人以缉捕纳粹余孽为其终生职志,于是双方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力。
----------------------

【片名】《纳粹16死士》The Eagle Has Landed
【片长】2:09:36
【码率】7.37Mb/Sec
【容量】7.06G
【视频】4:3
【音频】英语 〔DD 5.1 / 384 Kbps〕
英语 〔DD 2.0 / 192 Kbps〕
【字幕】中文、英文
【花絮】无
【地区】美国
【年代】1976
【类型】剧情 战争
【导演】约翰·斯图尔吉
【演员】迈克尔·凯恩 唐纳德·瑟萨兰 罗伯特·杜瓦尔
【内容简介】
“鹰已降落"是海德里希·希姆莱收到的联络暗语。意思是奉命绑架邱吉尔的伞兵小分队已顺利到达了邱吉尔所在地诺福克。特遣部队救出了被囚禁的、觊觎总统地位的墨索里尼。这使希特勒感到非常痛快。希特勒从住在英国诺福克的一个名叫乔安娜·克莱伊的女间谍那里得知了关于邱吉尔行踪的情报。邱吉尔首相周末都是在离克莱伊家很近的贵族别墅度过的。那里面对广阔的沙滩和沼泽,是个很不引入注目的地方。一个作战计划产生了。作战由一个看上去象英国人的军官克尔特·舒达那指挥。方法是潜入作战,目的是绑架邱古尔。若绑架不成,就暗杀他。在一个风雨之夜,他们开始了空降行动。舒达那中校和爱尔兰的斗士迪伏林一起来到了邱吉尔的别墅附近。这时中校想,此次行动会成功吗?进而他又想,即使成功了,也不会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
------------------------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第六十六届(9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编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阿姆·内森(饰辛德勒)
本·金斯利(饰犹太人斯特
恩)

《辛德勒的名单》获 十二项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著音乐七项大奖 。

剧情简介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
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一颗金牙而懊侮,因为这样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背景资料

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现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 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实际上,影片的改编权和制片权早在1982年就已买下。但直到10年后,影片的拍摄计划才真正得以实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作为一个犹太人,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也是斯皮尔伯格长期以来的心愿。《辛德勒名单》一片虽然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但其制作规模却不亚于任何一部彩色大制作的影片。影片共有126个角色,动用了3万名临时演员参与演出。影片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极其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影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的艺术性达到了经典的地位。

当影片进行到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起到了极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极其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此时此刻,几乎每个观众都会不由得鼓起掌来。这既是对犹太人获得自由后的欣慰,也是对导演斯皮尔伯格秘作的最高赞赏。影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

《辛德勒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Ⅳ 抓捕艾希曼的电影有几部

【法律文化】三部电影三个视角丨 对艾希曼的审判:人性、法律、哲学的拷问

人民法院报


《世纪审判》剧照

阿道夫·艾希曼,纳粹德国的高官,负责执行了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最终方案”。他在这一“最终方案”中,负责向集中营运输犹太人,对600万犹太人的死亡负有直接责任。二战结束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随后逃脱,最后辗转流亡到阿根廷。以色列特工于1960年5月11日将其逮捕,并秘密运至以色列。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决定对其进行公审,不仅是为了伸张正义,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下一代也让全世界了解纳粹曾对犹太人犯下的暴行。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反人道罪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目,由于有不少的大屠杀受害者出面作证,以色列政府将艾希曼安排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艾希曼对其所有犯罪的指控,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艾希曼于1961年12月12日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并于1962年5月31日被执行绞刑。艾希曼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这里涉及的三部影片,都是对艾希曼以“执行命令”为其辩护时所做的拷问。不同的只是三种拷问分别采取了人性的、法律的、哲学的视角。

人性的视角:《世纪审判》

《世纪审判》(2015年),是BBC为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而拍摄的,是以1961年对艾希曼的世纪审判进行电视转播为题材的电视电影。为了记录这次世纪审判,以色列方面成立了摄制组,并请来了著名导演里奥·赫尔维兹。里奥在二战结束后就拍摄了反法西斯的纪录片杰作《陌生的胜利》。他在摄制之初,有这样一个信念:不相信有什么怪物,那些创造法西斯主义的人也并不是怪物,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在拍摄过程中,坚持要用一个机位近拍艾希曼,要从他的表情反应中,在他身上找到有着“丁点良知”的“真正的艾希曼”。但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最后导致了他几近崩溃。4个月的审判过程,艾希曼面对15项罪名的指控皆以执行命令、不知内情为由加以否认。在庭审过程中,有112位幸存者与见证人出庭指控和作证,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闻所未闻、惨绝人寰的残暴罪行一一被揭露出来,以致摄制人员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艾希曼一直面无表情。为此,制片人米尔顿与里奥发生了冲突。米尔顿希望这部纪录片所录制的是一个节目,因而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拍摄,而里奥则执著地盯着艾希曼。电影的高潮应该是在法庭放映纪录片《通往集中营之路》时。里奥要求在放映影片时,在法庭所有灯都熄灭之后唯有一束灯光照向艾希曼。但是,随着电影的放映,摄制组面对影片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都离开了机位,而艾希曼仍然没有任何的反应。面对艾希曼的冷漠,里奥在极度的震惊中,再也承受不了了:“你怎能就坐在那里?!你怎能不转过脸去?!”里奥相信,这些画面、这些控诉,总能“击垮”艾希曼,但最终,还是里奥自己被“击垮”了。里奥自认失败,也就是他没能找到阿道夫·艾希曼的“人性”。米尔顿则反问里奥:如果他本来就没有人性呢?里奥痛苦地回答说:“抱歉!我没法相信这点!那太糟糕了!”

里奥的悲哀在于他对人性的抽象看法。他相信那种与生俱来的“良知”,就如孟子所言的仁义礼智“四端”一样。里奥说,创造出了法西斯主义的人们并非怪物。这话,根本经不起推敲。就像人们说人性本善可又说明不了现实的恶如何产生一样。里奥忘记了更重要的一点:法西斯主义可以反过来改变人性!如果这种“主义”已深入到骨髓,你怎能让他存有那“丁点的良知”?这里不能不说到海德格尔了。海德格尔在他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中,专门论及到了人的良知。在他看来,人们正是依此“良知”才把自己从沉沦在“常人”之中唤起。可是,这良知也只是从自身之中升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呼唤”也就是自己呼唤自己。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海德格尔对自己在纳粹上台后为迎合纳粹的所言所为,从没有认错和道歉。良知又何在?纳粹上台后,海德格尔于1933年3月加入纳粹党,不到1个月即被认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他在职期间多次发表演说,吹捧希特勒,称希特勒为德国的救星,宣称“德国民族的未来都系于元首一身”,要求大学的学生应该对“我们民族的救星”进行“效忠宣传”。此外,他还发表了不少排犹的言论。不少海德格尔的拥趸者为其辩护,声称他之所以迎合纳粹的主义是出于他的哲学信念。如果这种辩护成立,我们又岂能忍受这种“哲学”:它怎么能无视这种主义所导致的大屠杀与集中营?!这种抽象的人性,必将在这种疯狂的主义与固执的哲学面前被击得粉碎!

法律的视角:《艾希曼》

《艾希曼》(2007年),根据以色列官方审讯手稿(1960年—1961年)改编。以色列当局在捕获艾希曼之后,并不想直接依靠档案证明或目击证言就将其送上法庭,而是先指派了警官阿夫纳·勒思上尉对其进行审讯。审讯长达275个小时,留下长达3500页的审讯手稿。

审讯一开始,艾希曼就声称,他只不过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一个微小的齿轮罢了。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对于各种指控,艾希曼的回应则是,要么自己完全不记得,要么根本不在现场,要么没有文件证明。这部电影用了较多的镜头展示了艾希曼在纳粹时期的各种活动。影片刻画的艾希曼,是一个冷漠、残忍、狡猾、自大的纳粹军官。这也预示了审讯艾希曼将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审讯一开始,勒思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周围的亲友甚至认为,对于艾希曼加以审讯而不杀了他,那就是背叛了人民。因为以色列建国后还没有设立死刑,所以以色列民众要求直接送给艾希曼一颗子弹。艾希曼的审讯和审判,引发了以色列民众的抗议浪潮。勒思上尉也被抗议民众视为“叛徒”,他与其家庭都受到了各种威胁。同时,勒思上尉的父亲曾被艾希曼直接签发命令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事实也即将被曝光。这也就意味着勒思上尉能够审讯艾希曼的时间不多了,因为作为受害者必须回避这样的审讯。近7个月的审讯,勒思上尉耗尽了心力,每次快要抓住艾希曼的时候,他都溜掉了。就在勒思几乎快要崩溃时,艾希曼对与其上司希姆莱之间关系的极力回避,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成为审讯的一个突破口。

勒思向艾希曼宣读了另外一个纳粹高官在受审时的供述:“艾希曼蔑视希姆莱关于停止杀害犹太人的新命令,宣布将所有的犹太人以及他们10岁以上的儿童都发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的毒气室。”对此,艾希曼极力否认,宣称他决不会违反命令。勒思展示了艾希曼亲自签署的命令。艾希曼被逼到了死角!这也就宣告审讯的结束,终于找出了可以彻底“击垮”艾希曼并非都是“一切依命令行事”的证据了。被击败的艾希曼,最后只是希望勒思转交给自己孩子们的信。艾希曼流着泪,声称很爱自己的孩子们。勒思质问,你这样爱孩子,为何却把50万的犹太儿童送进了集中营?!艾希曼的回答是:因为是犹太人!

电影最后有一段勒思上尉真实的录音。这段录音让人警醒,值得在这里抄录。他说,对艾希曼的审判,“完全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比如相信真正的民主,只有它,才能从艾希曼这种人手中挽救人类。周围潜在着许多艾希曼式的人物,但艾希曼这种人,只有在专制制度下才会生长,而专制绝不会有民主。要维护民主,我们必须尽全力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防止新的艾希曼再次产生。”

哲学的视角:《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2012年),主要讲述的是旅居美国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阿伦特受《纽约人》邀请,为艾希曼的审判进行撰稿进而引发争议的过程。影片就是以艾希曼在阿根廷被诱捕开始的。她之所以参与和研究艾希曼的审判,是要去验证她多年对“恶的本质”的思考,要看看艾希曼这个“活生生的”典范。

阿伦特本身就是一个纳粹的受害者。她在1933年曾经受到盖世太保的拘捕,最后流亡法国。但是,到了审判现场,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艾希曼尽管罪行令人发指,但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可怕,并不是那种有着邪恶动机与凶狠性格的人。她说,艾希曼始终以一种官僚体制的腔调在说话。艾希曼声称,他只是在遵守命令,没有自己“丁点的意图”。而遵守命令则是这些官僚系统成员的所谓“品德”:“每个官员都曾在就职时候宣誓,谁要是违背了誓言,他就是卑鄙小人。正如我站在法庭上,宣誓来讲述实情一样,在任何时候,誓言就是誓言。”这一声称,强烈地触动了阿伦特。

阿伦特就是在艾希曼的审判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这种“平庸之恶”,表现了罪犯自身全面缺乏判断能力。她对这样的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平庸之恶,因为没有通过思考获得,所以它就是没有深度的,进而能够“像表面的真菌一样”蔓延与传播。艾希曼就是这种“平庸之恶”的体现:他拒绝思考,拒绝自己的个性!

阿伦特这里提到了“思考”。可是,这思考,就是当年她的情人海德格尔教给她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她回忆中的海德格尔讲述“思考”的镜头。海德格尔向纳粹宣誓就职之后,阿伦特一直感到胸闷想吐。1950年后,阿伦特曾对海德格尔说:“我无法想象教给我思考的这个人,竟然会做如此傻事。”海德格尔则这样回复:“我知道那个时代对你来讲是多么地艰难,到处是险境,无以依靠,无法还击。对我来说,其实也不轻松。”海德格尔坦承:“在政治方面,我既没有天生具有的才能,也没有信手拈来的能力,但从中已让我学到不少,并且我还想再学更多。当然,也不会把思考丢弃掉。”阿伦特继续追问:“但你为什么不对此进行一个公开的解释呢?”可惜的是,在电影中这段对话就此终止了。海德格尔何以不道歉,在思想史上本身就是一个谜,所以电影也无法接下去了。但是,就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阿伦特的政治科学与海德格尔纯粹哲学之间的差别。尽管海德格尔对阿伦特思想影响巨大,但是,阿伦特最终还是以海德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者出现的。在她看来,在海德格尔那里,单个人自身被视为真理的处所,形成了与虚假的社会整体的对立。因为他拒斥“常人”习以为常的世界,实际上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础,而这最终导致对人性在实践上的否定。阿伦特暗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使人们对野蛮的罪恶毫无抵抗能力。海德格尔的这个“思考”再一次显得抽象。关注海德格尔哲学的人都知道,他的这个思考,就是一个无须知识的一种思考,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没有知识的思考、没有理性的思考,又是一种什么思考呢?

阿伦特在《纽约人》上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她遭到了犹太世界的严厉谴责。这一谴责,主要是针对她对二战时的犹太人委员会领导机构的指责,认为他们是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帮凶。至于她提出的“平庸之恶”,也引起一些误解,被认为是对艾希曼的辩护。事实上,阿伦特并不认为不应当处死阿希曼。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艾希曼是否有个人的故意或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具体问题,阿伦特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恶”,这应当是她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在阿伦特看来,艾希曼的审判引出的是以往的法典中尚无规定的罪行,引出的是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前尚无概念的罪犯。当她提出这个概念时,根本不是要为艾希曼辩护,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种“恶”。当我们再看一位法学教授并担任宪法法官的哈德·施林克所著的《生死朗读》(1995年)一书及根据其改编的电影(2008年)时,我们对这种“平庸之恶”就可能更好理解了。《生死朗读》中的汉娜,只是一个普通的纳粹集中营的看守,甚至还只是一个文盲。因执行上级命令而被判犯有罪行时,汉娜反问法官:“换了您,又会怎么做呢?”她绝不认为自己也是有罪的。

三部影片,虽都是纪实风格,并融入了当时的庭审录像等纪录片的片段,但毕竟是经过编剧、导演等再创作过的,自然有他们的观察角度和独特理解,因此,我们不必追究影片是否真实再现了那个审判与审讯,也不必追究影片是否反映了真实的艾希曼。对真实的探求,是史学家的事。影片如能给我们带来思考,那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况且,影片也不是纯粹的编造,而是以一定事实为根据的。

Ⅳ 电影二战时一个德国军官给人纹身做欣赏品最后失败纹身的那些人皮被剥光当罪证

我查了下资料,把我看的整理出来用手打了一下,希望能帮到楼主
《刺花的灯罩》,主角为海林格夫人,原形为战犯吉尔丝.科赫,纳粹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看守,原为德累斯顿工厂主的女儿,经济大危机中家道中落,被洗脑宣传后成为狂热的纳粹分子。后结识卡尔.科赫并与之结婚
其为人极端残忍、狂暴,喜爱虐待集中营中的囚犯,并有一个令人发指的令人作呕的爱好--挑选人皮并做成人皮制品,如人皮钱包等。
二战后被抓获并关押,1967年在狱中自杀

Ⅵ 帮我回忆一部电影的名字,是关于二战后德国战俘逃亡的(详细描述见下)

你好 是这个<极地重生>
中 文 名:《极地重生》
英 文 名:《As Far As Feet Will Carry Me》 158min
出品公司:(Cascadeur)
导 演:夏迪�6�1马田斯(Hardy Martins)
主 演:米高�6�1文度(Michael Mendl)
宾纳�6�1贝达文(Bernhard Bettermann)
艾云拿�6�1宾华(Irina Pantaeva)
剧情简介
德国军人基文斯在二战时成了战俘,他被放逐到严寒的西伯利亚东部接受25年的劳改。经过五年的非人生活后,他发誓要逃出这人间地域。他孤身一人展开了长达14000公里的“极地逃亡”行动。在三年多的逃亡生涯中,他经历了漫天风雪,征服了崇山峻岭,踏遍了西伯利亚、乌兹别克、白俄罗斯、蒙古等地方。当他抵达伊朗以后,却又意外地成了阶下囚。他究竟该如何闯过最后这个难关呢?
这是一个感人的逃亡故事,整个影片所站的角度是中立的,因为被迫逃亡的是纳粹的军官,相信在片子当中,已经没有人再会把纳粹的罪行与我们的主人公联系到一起了。我想影片要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人克服困境的一种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战争对所有人的影响(包括侵略者),相信影片会让所有人对和平有着一种无比的期盼。

这也是一部曾经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的老片,影片的情节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58分钟的片长绝对不会令你厌倦,建议看看这个片子,相信你会跟我一样的投入。

影片在一些关键的场景融入了非常优美的音乐效果,使得观众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为之所动。
整个故事分三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德国军人在二战时成了战俘,他们被放逐到严寒的西伯利亚东部接受25年的劳改。经过了五年的非人生活后,我们的主人公发誓要逃出这人间地域。第二部分是他的整个逃亡经历,他孤身一人展开了长达14000公里的“极地逃亡”行动,在三年多的逃亡生涯中,他经历了漫天风雪,征服了崇山峻岭,踏遍了西伯利亚、乌兹别克、白俄罗斯、蒙古等地方,最终抵达伊朗,在亲人的救助下,他返
回了德国。第三部分是仅仅几分钟的全家团聚场景。

整个影片用相当大的地理空间和时间跨度来描述主人公的逃亡历程,也更多地体现了各个地区和种族的人民给予逃亡人的关爱和支持,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全世界人民企望和平的一种共同心声。

Ⅶ 纽仑堡审判的德国战犯名单

判处以下12人绞刑:赫尔曼·戈林,纳粹政权第2号人物,航空总监,普鲁士总理,陆军将军,德国4年计划全权执行人,‘帝国元帅’,希特勒‘全权继承人’。约翰·里宾特洛普,外交部长。威廉·凯特尔,德国陆军将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长官。恩斯特·卡尔滕布龙纳,德国保安总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纳粹思想家’,纳粹刊物主编,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汉斯·弗兰克,纳粹党法律事务全国领导人,波兰占领区总督。威廉·弗利克,内政部长,内阁国防委员会成员,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保护长官’。尤利马斯·施特莱歇尔,反犹刊物《前锋报》主编。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国防处处长,作战处处长。弗里茨·绍克尔,冲锋队和党卫队将军,劳工事务全权负责人。赛斯·英夸特,驻奥总督,德国驻荷占领区长官。马丁·鲍曼,希特勒秘书。罗伯特·莱伊,德国劳动战线和纳粹党组织负责人。
判处以下3人无期徒刑:鲁道夫·赫斯,国防委员会成员,纳粹党书记处负责人,希特勒第二继承人。埃里希·雷德尔,海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成员,海军名义总监。瓦尔特·冯克,政府新闻总署和宣传部负责人,德国经济部长,战争经济全权委员会,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判处以下2人20年徒刑:巴尔杜·冯·席腊赫,全德青年领导人,驻维也纳总督。阿尔伯特·施佩尔,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
判处以下1人15年徒刑:康斯坦丁·冯·纽赖特,外交部长,不管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驻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长官。
判处以下1人10年徒刑:卡尔·邓尼茨,潜水艇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

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德国二战以后的事情。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

第一题:因为、干脆、或者、尽管、不过(但)

第二题:“那孩子就是你。”雅克利说,他饱含着泪水。

第三题: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一探虚实 颠倒黑白 眉眼高低 不相上下 一争短长 青红皂白 难分高下 不知深浅(随便挑两个)

第四题:处于危险边缘,情况很紧急。近义: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奄奄一息

第五题:
1.悲惨的事情;2.纳粹的老婆自杀;3.孩子从楼上掉下来;4.对孩子的不离不弃和关怀;
5.憎恨他和他的家人、是无辜的、不应该代替父亲受到惩罚、保护好他。
6.一个女的收养仇人的孩子,在大家都不理解和排斥的情况下依然保护和养育孩子,最终和孩子一起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同。

Ⅸ 问一部德国电影的名字

《生死朗读》!!

主演是···凯特·温斯莱特

1997年 《泰坦尼克号》的女主演

http://ke..com/view/71679.html

http://ke..com/view/2132936.htm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43/43088.shtml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的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红热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屋内,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 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叫米夏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慢慢地读给她听。相处中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米夏试图对抗年龄的悬殊带来的服从感,并想摆脱自身的稚气和懦弱。终于有一天,当米夏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剧照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米夏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或许是出于自责、或是对法律的无知、汉娜对指控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责。米夏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就连给汉娜鼓励的勇气也没有。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并且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从来没有回过。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米夏来到狱中看见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却拒绝了心灵沟通。汉娜绝望自杀。 帮助汉娜处理遗愿并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

阅读全文

与外国绞刑德国战犯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想青春爱欲吻类型的电影吗 浏览:229
韩国人看中国很火的电影 浏览:118
成龙抱美国女人电影 浏览:841
韩国电影办公室美女和老板 浏览:26
看电影的心情短语 浏览:359
的士速递电影全集国语 浏览:55
电影一开始的英语怎么说 浏览:910
没有粤康码可以看电影吗 浏览:262
子弹出租电影粤语 浏览:26
英语电影全部台词 浏览:188
致青春二电影解说 浏览:822
青春惊悚电影 浏览:798
出现经典恐怖场景的电影 浏览:239
美国重生电影有哪些 浏览:969
钢琴家的妻子是电影演员 浏览:549
凯迪拉克追女孩的故事是什么电影 浏览:49
电影关于家里女人强势的电影 浏览:794
吃饭看电影说说心情 浏览:502
云水谣电影所有演员表 浏览:235
韩国高中生孩子的电影名字很长 浏览: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