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淘金记电影分析
《淘金记》是由查理·卓别林执导、编剧及主演的经典无声电影。这部由查理·卓别林 ,佐治雅·凯尔,马科姆·威特,亨利·伯格曼,麦克·斯维恩 等主演的家庭喜剧片,该片的故事情节取材自唐纳·派莫的短篇小说。片长96分钟,制片成本923,000美元,上映于1925年6月26日,是一部黑白无声片。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流浪汉从淘金到成为富翁并收获爱情的故事。
该片的拍摄于1924年,以美国淘金热潮为背景,讲述了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大量的穷苦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偏远危险地方淘金,想要发财暴富的夙愿。影片着重拍摄了几个主人公,通过滑稽,讽刺,幻想等搞笑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现了人们欺弱怕强,阿玉奉承的社会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因果报应以及善有善终的世俗报应。如影片中的坏人,在人们以为他伤害了持有金矿者即将暴富的时候,电影却给了他一个坏人作恶终将得到上天惩罚自作自受的悲惨结局。而卓别林饰演的小不点,在影片中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他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天真又有些迟钝可爱。包括片中的吉姆,老实忠厚,所以影片的最终她们找到了金矿,并成为了百万富翁。尤其是影片的结局,在小不点成为上等人时,他想起了心中的女孩,正巧又出于意外的在船上遇见,终成眷属。这样理想美满的结局,也许是导演是对现实人们善良的一种嘉奖与鼓励,又或许是参夹了导演自身从贫苦到富有经历一种美好的愿望理想的实现。
1992年该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这部电影在多项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堪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27年日本电影旬报奖最佳外语片,1943年第15届奥斯卡金像最佳音响效果提名,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这部电影充分的表现出了卓别林的创作风格,尤其是他在技术视觉效果的处理上,以及默片的动作幽默性上具有超凡的功力。
而这部电影中,也留下了许多的经典片段成为了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像经典的煮皮球的片段,两个饥饿的人,没有吃的,小不点把自己的皮鞋很有仪式的放在锅里煮,一个雪白的大袜子露出来,一只鞋子被当成食物,皮鞋被他当成了美味的佳肴,等不及吉姆要求他快点的时候,他还象征性慎重的再煮一会,在皮鞋上桌时,小不点同样是很有仪式感的把鞋子当成美味一般,先吃鞋带,再吃鞋底,表现出十分享受的滑稽感。还有在他与女生跳舞时,他的用拐杖拉裤子,结果把狗牵住了,还一个劲的把狗踢开,最后被绊倒的场面更是十分的具有喜剧性。包括影片中,小不点在梦中为心仪的女孩跳的面包舞,在屋里两个人打架总是用枪口对着他,悬崖边木屋的惊险等片段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和抒情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这部电影成为了卓别林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项世界电影史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
卓别林不仅导演了《淘金记》这部作品,他还有很多佳作如《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等作品在默片时代,他的喜剧作品深入人心,他不惧甚至危险的拍摄了《大独裁者》讲述希特勒的喜剧作品。但在后续的作品中,再也没有作品像《淘金记》这样主人公既成为大富翁又抱的美人归的美满结局。而仅仅这部96分钟的电影也被他的前前后后剪辑了27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淘金记》的拍摄共有2500个矿工参与,但他们的片酬却很少,一天酬劳与他们本来的薪水相差无几。
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他从小就加入了少年剧团,1912年9月,他被选中参加卡尔诺剧团在美国的巡回演出,1914年上映了处女电影《谋生》,往后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一生中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获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 。尽管在电影上,卓别林创造了默片时代的喜剧巅峰,但是在生活上,他并不是那么的光鲜靓丽,他有过几次婚姻,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也许与他小时候自身的家庭不幸有关,他的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有精神病,而他自己好像也患有抑郁症。
他是一个极具创造力和幽默性的优秀导演,但在个人情感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甚至他在人物评价中也备受争议,有人说他的电影有表现出对种族的歧视,对他十分的不满。但在电影史上,他带给了人们欢乐,给后世留下了经典,他是喜剧之王,他的经典小胡子,拐杖,帽子以及萝卜裤深入人心,这独特的标志性的喜剧特色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 淘金记简介
卓别林他最钟爱的作品——《淘金记》,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项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堪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扮演主要角色查理,但由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包面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查理变公鸡”等等(太多了,写几个就行了),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别林作品中更上一层楼的成熟期代表作。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十九世纪末阿拉斯加淘金潮中的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例如本片安排流浪汉查理既成为大富翁又抢得美人归,这种圆满的结局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剧情方面,本片描述流浪汉查理随着大批贫民到阿拉斯加淘金,跄跟地跑进通缉犯拉逊躲藏的小木屋。拉逊想把查理赶出屋外,不料大风又把一名魁梧的寻矿人吉姆吹了进来。吉姆抢到拉逊的枪,宣称自己是木屋的主人。暴风雪太大,三人饿得受不了。拉逊出外找寻食物时打死了警察,夺得雪撬和口粮,回程时,他发现吉姆正在开发金矿,便不再回小木屋。查理饿极,便把皮靴煮了来吃,还吃得津津有味。吉姆不肯吃皮靴,在幻觉中把查理当作火鸡,举枪要杀,混乱中跑进了一头大熊,两人合力把熊打死,饱餐一顿之后便分道扬镳。吉姆回到自己的矿坑,发现已被拉逊侵吞,拉逊打昏吉姆之后逃走,却失足跌下深谷。查理则来到小镇上的舞厅,邂逅舞女乔治亚,还帮她摆平了暴发户贾克的骚扰。其后,查理帮富翁汉克看家,在门口又巧遇乔治亚,不禁大喜过望,邀她在除夕夜来吃晚饭。结果,乔治亚没有赴宴,查理却在幻梦中为她表演了一段小面包舞。失去记忆的吉姆在镇上重遇查理,要求他帮忙找寻金矿所在地。两人经千辛万苦回到小木屋,却遇到大风雪,把整间木屋刮到悬崖上半天吊。吉姆用绳子救起查理时,小木屋落下了万丈深渊,而他们发现金矿正在那里。结果,查理与吉姆成了富翁,坐头等舱回乡,却在船上三等舱巧遇潦倒的乔治亚。查理大喜过望,与乔治亚在新闻记者的镜头前热情相拥。
3. 淘金记讲的是什么 淘金记的简介
1、《淘金记》讲述的是一个流浪汉从淘金到成为富翁并收获爱情的故事。
2、《淘金记》(The Gold Rush)是由查理·卓别林执导、编剧及主演的经典无声电影。这部由查理·卓别林 ,佐治雅·凯尔,马科姆·威特,亨利·伯格曼,麦克·斯维恩 等主演的家庭喜剧片,片长96分钟,1925年上映。
3、1992年该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这部电影在多项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堪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它是查理·卓别林本人最钟爱的喜剧作品。
4. 淘金记中小人物的成功轨迹和必要因素
《淘金记》描写的是1898年在美国掀起的淘金热潮中,流浪汉夏尔洛为谋生
计,历尽艰辛的一段“淘金”遭遇。卓别林没有平铺直叙地去交代淘金的具体过程,而是以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的喜剧表现手法,围绕夏尔洛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与周围各类人物富有喜剧性的矛盾纠葛,着力写人。由此既辛辣地嘲讽了世纪之交由贫困造成的淘金热又对以夏尔洛为代表的美国底层人民的厄运和境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被漫天大雪覆盖着的一大片贫民窟,前面是绵延起伏的一个个山岗,从山岗下面的村落,直到耸立在遥远前方的山岭,那连绵不断的寻找金矿的人群,宛如蚂蚁一般地蠕动着。这组画面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在金元帝国里,人们为了摆脱贫困,抛妻别子,选离家园,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淘金梦中,亟盼一夜之间能挖出一块大金矿而变成百万富翁。夏尔洛的淘金喜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卓别林塑造的夏尔洛形象,不止一次地在他不同题材的影片中出现过。如果说过去夏尔洛是从摄影棚内用布景搭成的狭窄的贫民区走来的,那么《淘金记》则让夏尔洛更多地置身在广阔的大自然实景中,使影片更具有一种喜剧的诗意和苍凉的真实感。喜剧电影的基本特征是使人发笑,让观众在笑中有所思,有所得。从卓别林的夏尔洛系列来看,大部份都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现象,从而肯定美好事物或理想为主要内容的,在这里讽刺与喜剧须臾不能离开。
《淘金记》中的夏尔洛虽然身材瘦小,但却乐于助人、敢于见义勇为,从来不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例如夏尔洛在蒙的卡罗舞场里,为了给舞女乔佳解危,他明知道自己不是恶少贾克的对手,但还是挺身而出,挡住了贾克的去路。当对方挥拳向自己打来,机灵的夏尔洛立即闪身躲开,结果撞落了挂钟,而那钟又正好砸在贾克头上,一场风波立刻化险为夷。有意思的是,夏尔洛回首看到贾克昏倒在地上,他还以为这是自己的“战绩”,于是洋洋得意地走出了舞场。观众看到这里都畅怀地笑了。卓别林作为一个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人道主义者,就是用夏尔洛引起的笑声,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行径,从而鼓舞起千千万万小人物对生活的信心。这场戏正是通过夏尔洛与贾克的矛盾冲突,把夏尔洛那种耿直、正义而又略带几分天真的喜剧性格和贾克依仗财势、骄恣蛮横的神态在人物动作中显示出来了。喜剧电影同样要求准确地反映社会矛盾,并通过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巧妙情节和强烈的夸张手法,用笑的手段来体现人物性格。《淘金记》在这方面是很有特色的。
卓别林还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某些偶然现象,赋予其一定的社会内容,然后借助电影手段,让人们在生动的视觉形象里窥探到人物的内心奥秘。影片中夏尔洛“饥不择食”与吉姆误把夏尔洛当成“公鸡”的两场戏就既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寓意,又饶有喜剧情趣。这两场戏的处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浓烈的喜剧风格,动作夸张,画面上出现的笑料——“吃皮鞋”、“变公鸡”,看似荒诞,但绝无硬滑稽之感。吉姆把夏尔洛看作一只大公鸡,几欲杀而食之的幻觉,不但隐喻人吃人的残酷,而且也是依据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流浪汉的心理轨迹和情绪逻辑生发出来的。特别是几组表现人物特殊精神状态下的主观镜头能使观众同影片中的人物一同去观察,去感受,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卓别林的早期电影能如此娴熟地运用主观镜头的自如变化,来造成观众和人物认同的独特效果,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喜剧人物的性格行为所以能让人发笑,不论是畅快的笑,还是辛酸的笑,始终离不开他所处的窘迫境遇,亦即人物同周围环境发生的矛盾。夏尔洛在风雪交加的小木屋内外的种种遭遇,可以说无不如此。影片结尾,夏尔洛历尽艰辛淘得金块,成为百万富翁衣锦荣归,甚至意外地在轮船上巧遇乔佳,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大团圆”结局带有某种因果报应的成份,未免过于“理想化”了。但细细品味,之所以作这样的处理,也正表明了作者对那个没有公理的社会现象的无可奈何,因而才为弱小者安排了这么一个“善有善报”的结局。总之,影片尽管没有指明那个社会的出路何在,但它在暴露资本主义世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罪恶现象,打破人们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幻想方面,还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响起了一阵诬蔑卓别林的鼓噪声,说他是拒绝服兵役的懦夫。卓别林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阵地,倾听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呼声:“我仍是人,不是狗!”他在1918年拍出了《狗的生涯》,影片中的夏尔洛不肯应征从军,宁愿带着他的小狗过狗一般的流浪生活。这可以说是卓别林小时候在伦敦兰倍斯贫民区见到过的一个露宿街头的失业者,如今重现在战争的苦难岁月里。卓别林构想了隐喻深刻的两场戏:夏尔洛在职业介绍所门前同失业的人群抢饭碗;他的小狗在大街上同一群饿狗抢骨头。夏尔洛没有抢到饭碗,可是不忍心眼看自己的小狗挨饿便去同群狗格斗,抢回了那些失去的骨头。从如此带有悲剧色彩的情节中展开喜剧性的描写,充分抒发了卓别林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艺术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对和平幸福的向往。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成了独立制片人,充分地发挥了集编、导、演(后来还加上作曲)于一身的奇才。1921年,拍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寻子遇仙记》,该片可以说是卓别林的自传电影。约在1919年,卓别林和一个5岁的儿童演员贾克*柯根交上了朋友,可能由此预想到把自己童年贫苦生活同夏尔洛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构成了这部喜剧片的新基调——深刻动人的凄凉感。从夏尔洛偶然遇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引出了一对父子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流浪生活。卓别林在这里又一次把喜剧性与悲剧性揉成一体。如果说,我们从夏尔洛的身上看到了成年的卓别林,那么现在又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童年的卓别林。当时卓别林已成了百万富翁,可是他从来也没有忘记自己穷苦的童年,是怎样在母亲的苦心抚养下度过的。影片中夏尔洛百般地照顾孩子,正体现了铭刻在卓别林心灵上的慈母之爱。孤儿院要把小孩弄走,夏尔洛父子同来人大打出手,也是根据当年卓别林兄弟俩被捉进汉威尔孤儿院的遭遇进行艺术加工的。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卓别林越是有成就,越是认识并实践这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因此,他的喜剧主题更加严肃,情节更加真实,动作更加简炼,引起的各种笑声也就更加深刻而有回味。不过,卓别林没有放弃他人道主义的想象。在《寻子遇仙记》的结尾中。由现实化入幻境,在夏尔洛的梦中,贫民窟变成了仙境,以孩子同发了财的生母的大团圆作为结束。这与《淘金记》中夏尔洛最后成为百万富翁的结局在“理想化”上是一脉相承的。
卓别林为了发掘夏尔洛的形象,前后花了二十余年的工夫,共计拍了近七十部夏尔洛喜剧系列片。卓别林的眼力虽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终究没有能够给夏尔洛指出“得到尊严”的道路,但他曾经这样说过:“电影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带到美的王国。这个目的,只有在紧紧地沿着真实的道路前进时才能达到。只有现实主义才能使群众信服。”
5. 卓别林经典风格的体现,《淘金记》充满讽刺,无声却掷地有声
看完《淘金记》这部电影,我觉得论有多少滑稽的表演,也无论结局如何,这都是个虐心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充满了讽刺的意味,我常把卓别林和比利·怀尔德当成一类人,在他们拍摄的那些喜剧中,那些小人物永远是那么的卑微,在爱情中也总是卑微的一方,看起来却津津有味。本片充分表现出卓别林的典型风格,尤其是他处理视觉形象和哑剧的超凡功力。
卓别林的电影幽默温情却又让人深思。人性的贪婪与邪恶及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苦恼,时代讽刺,全都在这部电影中了。配乐恰到好处,野蜂飞舞配上漫天暴风雪,太赞了!其实这部作品,比名气更大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电影都要好看。美满的结局或许将讽刺意味降低,但却让观者温暖。
6. 喜剧经典《淘金记》讲述了什么
这是世界著名电影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喜剧片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流浪汉夏尔洛去淘金,遇上胖子吉姆,他们历尽艰辛,找到金矿,成为暴发户,夏尔洛与他一直爱慕的乔治亚喜结良缘。故事本身并不新奇,但是卓别林充分调动电影手段制造喜剧效果,非常成功。
影片一开始就渲染了环境,突出了夏尔洛的险恶处境;他在白雪茫茫的荒原上乱闯,似乎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中,他的身后出现一只熊,而他却根本没有察觉。影片把一种灾害的可能发生与主人公对此毫无意识这两种对立的因素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既有喜剧效果,也预示了夏尔洛将要面临的危险处境。同时也为影片定下基调:这是一部具有悲剧性因素的喜剧片。
构成这部影片的是许多段落,每个段落有自己的基本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是严肃的,但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却充满了喜剧场面。卓别林靠这些喜剧场面的逐渐积累,突出每个段落的基本主题。例如夏尔洛在小屋中遇到了逃犯拉森和大个子吉姆,他们共同受到饥饿威胁,卓别林以饥饿的威胁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喜剧场面。夏尔洛把皮鞋煮了,然后分而食之,这还不够可笑。可笑的是他们模仿参加盛大宴会的方式吃皮鞋,把鞋带当做通心粉,用叉子卷起来吃,把鞋当做鸡肉,但是吐出来的不是鸡骨头,而是鞋钉。接着吉姆因饥饿而丧失理智,影片以吉姆的主观视点表现,夏尔洛在吉姆眼中像鸡一样走路,随后变成了硕大的鸡,吉姆想打死夏尔洛充饥。这种主观镜头表现的幻觉在卓别林影片中并不多见,它不仅加强了喜剧效果,也暗示出严肃的主题:当人们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就有可能丧失理智而自相残杀,人为了追求财富(在这部影片中是淘金)就会发展到人吃人。由此可见,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深刻的,而表达方式却是非常巧妙的。
喜剧一般难于塑造丰富的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用抒情感伤情调,表现带有悲剧性的命运,而《淘金记》却表现得很成功。这主要体现在夏尔洛与舞女乔治亚的爱情方面。开始夏尔洛陷入了可悲的境地,他对乔治亚一见钟情但看来却没有发展关系的希望。影片的剪辑巧妙地突出了这点:他看着迷人的乔治亚,发现她也笑容可掬地向这个方向看,他受宠若惊,迎上前去,才发现她根本没有注意他,而是在频频向他身后站着的杰克眉来眼去地调情。后来,她与杰克闹别扭,为了气他,故意要找一个舞场中最不起眼的舞伴,因此挑上了夏尔洛,可见他在她眼中的地位。他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先是裤子要掉,他用手杖勾住;后来他顺手抄来一根绳子拴住裤子,我们会以为他总算渡过难关,不料绳子那一头拴着一只狗,这狗去追一只猫,又把夏尔洛拉倒,造成一场混乱的闹剧。观众尽管被逗笑,但始终同情夏尔洛这个被侮辱的小人物。这个段落的高潮是夏尔洛的梦幻。除夕夜,他苦苦地等待乔治亚及其他舞女赴会,而她们早把这事忘在脑后,在舞厅与杰克寻欢作乐。对比十分鲜明。这时夏尔洛陷入梦幻境界:乔治亚等人飘然而至,央求他表演节目,他用叉子叉起两个梭子形的小面包,当做舞女的脚,随着音乐节奏,模拟舞女的舞姿,在桌面上翩翩起舞。这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段落,卓别林的模拟舞蹈技艺高超,富有韵律,本身有极强的喜剧性,而且突出了他的感情纯真质朴,反衬出乔治亚等人的庸俗和缺乏人性。这里,感伤情景和喜剧场面完满融合,使人意识到,最可笑的地方恰恰也是悲剧性最强的地方。观众是含着泪在笑。
这部影片在利用道具制造喜剧的视觉效果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夏尔洛和吉姆住的小木屋被风刮到悬崖边,观众发现他们危在旦夕,而他们却浑然不觉,于是导演利用小木屋在悬崖边上的平衡做为悬念,制造了大量喜剧噱头。但是观众一方面为他们的处境担心,另一方面却并不真正相信他们会摔得粉身碎骨,因为前面的喜剧情调已经确立,所以观众从他们的狼狈处境中感受到的只是喜剧性快感。由于是无声片,这种喜剧性不是来自语言和音响,而是来自视觉。观众亲眼看到他们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又逢凶化吉,必然会发出会心的笑。
影片的结局是完满的大团圆,这在卓别林的喜剧片中是少见的。这个结尾在影片内容方面意义不大,但是在喜剧结构方面有作用,它平衡了喜剧性和悲剧性所占的比重,使影片喜剧性占上风,满足了观众的同情心,他们希望这位始终受欺辱的小人物最终交好运。
7. 何谓对比蒙太奇试举《淘金记》的一例镜头,进行分析说明
电影镜头语言包括蒙太奇,而蒙太奇涵盖不了镜头语言。
所谓镜头语言,是指全、中、近景的定格特写镜头和镜头的推、拉、摇、移及其组合。而蒙太奇主要是指镜头编辑中的不同时间、空间、角度、或其它表现要素的组合。这在一种固定的镜头语言上是无法做到的。
《淘金记》充分表现出卓别林的典型风格,尤其是他处理视觉形象和哑剧的超凡功力,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面包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
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结合,使它成为卓别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
(7)淘金记用了哪些电影手段扩展阅读
卓别林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描绘吸引了左翼知识分子,但与此同时,这在保守的美国引发了右翼人士的警觉。联邦调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开始记录有关他的活动和他助手的档案。长期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视他是一个特别目标,指派特工们对他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和监视。
但却未发现卓别林支持美国共产党的任何证据。麦卡锡主义者用他在二战时期的爱国行为,特别是他当时发表支持美国当时盟国苏联的讲演来指控他,右翼记者被指使发动针对他的行动,联邦调查局还在幕后操纵精神错乱的女演员琼·巴里指控卓别林是她孩子的父亲。
美国军团等右翼组织立刻投入了打压卓别林的活动,放映卓别林电影的影院被封锁,好莱坞没有人再敢与卓别林和他的家人有任何联系。
8. 《淘金记》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淘金记》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25 黑白片(无声) 74分钟
美国查尔斯·卓别林影片公司摄制(1942年卓别林为影片配乐并重新剪接后重新发行,1956年又再次发行)
编导:查尔斯·卓别林 摄影:R.H.托塞罗 杰克·威尔逊主要演员:查尔斯·卓别林(饰淘金者查利) 麦克·斯旺(饰吉姆)汤姆·默里(饰拉逊) 乔治娅·海尔(饰 *** 乔治娅)
【剧情简介】
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的消息,使大批贫民蜂拥而来。流浪汉查利也是其中的一个。
查利头戴圆顶帽,足登大皮靴,肥大的裤子配过于短小的上衣,挥舞着竹手杖在白雪皑皑的山路上踽踽独行。这次多了一件道具:一个包着帐篷的包袱。山高路滑,风雪漫天,又冻又饿的查利踉踉跄跄地来到拉逊的小木屋前,被大雪块埋没的屋门口。拉逊是一个被通缉的逃犯,他发觉有人在门外便提枪出来寻找。查利乘机钻进屋去,并偷吃拉逊的食物。拉逊发现了他,要他滚出去,但大风时而把查利吹出,时而又把拉逊吹出,在一片混乱之中,大风突然又刮进另一个找矿人吉姆。拉逊举枪威胁查利和吉姆,吉姆上前夺枪,混战中枪口总是对准查利,吓得他到处躲藏。身高力大的吉姆夺得了枪,宣布自己是木屋的主人。
为了寻找食物,拉逊在外出时被便衣警察截住,他打死了警察,夺得了雪橇和给养。他发现了吉姆正在开发的金矿,便留了下来,不再回小木屋去。
在小木屋里,饿极了的查利把脚上的大皮靴煮了,邀吉姆同吃。查利吃得津津有味,把鞋带像绕通心粉似地绕在叉子上,把铁钉咬了又咬,宛如鱼骨头。吉姆不肯吃皮靴,在幻觉中把查利当成了火鸡,端枪要杀,吓得查利赶紧逃命。在混乱中,从外面闯进一头大熊,被吉姆用毯子蒙住了头的查利错把大熊当成吉姆,死抱住熊腿不放。最后吉姆打死了大熊,两人饱餐一顿,决定分道扬镳。
吉姆回到自己的金矿所在地,发现已被拉逊侵吞。拉逊打昏了吉姆,夺路而走,不慎跌下深谷。
查利来到淘金者聚居的一座小镇上,在热闹的舞场门口张望,然后走向当铺,用包袱换了点钱,走进舞场。在舞场上,美丽的 *** 乔治娅不堪暴发户贾克的骚扰,找上了查利解闷。查利受宠若惊,错以为赢得了乔治娅的爱情。在和乔治娅跳舞时,过于肥大的裤子直往下掉,他顺手抓来一条绳子束在腰上,没想到绳子另一端系着一条狗,引得舞客们哈哈大笑。贾克见乔治娅垂青查利,大为愤怒,和查利厮打起来,查利无意中撞倒一座大钟,把贾克打昏。查利扬扬得意,离开了舞场。
查利找到了一个替金矿主人汉克看家的工作。乔治娅和一群女伴外出游玩,在汉克家门前与查利不期而遇。查利错以为是来找他的,大喜过望,殷勤招待,临别时他提出邀请乔治娅除夕晚上来吃饭,她答应了。查利高兴得在屋里狂舞,不慎打破了枕头,鸭绒像雪片般盖住了查利。
除夕之夜。查利备下丰盛晚餐,等候乔治娅前来。八点过后仍杳无人影。查利昏昏欲睡,在幻觉中看到乔治娅和女伴们翩然光临,他兴高采烈地为她们表演小面包舞:他用两支叉子叉起两个小梭子面包,在桌上摹仿芭蕾 *** 的脚部动作,惟妙惟肖,引得女人们大笑。但幻影突然消失,查利痛苦地走到门口,茫然若失地望着远处的舞场。
由于被打昏而失去了记忆的吉姆在小镇上巧遇查利。他认出了查利,要求他帮他找到曾被拉逊占去的金矿所在地。两人经过千辛万苦,只找到了小木屋,没有找到金矿。在小木屋里,查利喝水时喝错了酒,醉倒在地。屋外又刮起大风雪,小木屋被刮到悬崖上。从屋里伸出的一根绳子正好卡在岩缝里,小木屋一半在崖上,一半悬空,令人心悸,在屋里熟睡的两人却全然不知。
查利从酒醉中醒来,发现在屋里走动时,屋子总是跟着他倾斜,还以为是宿醉未醒,并不在意。吉姆起来后,屋子晃动得更厉害,查利为了查看究竟,用力撞开被冰封的后门,一下子悬在了半空。吉姆急忙把他救回。屋子愈来愈倾斜,两人在地板上滑来滑去,险象环生,却总也无法从前门爬出去。最后吉姆踩在查利头上,来到屋外,惊喜地发现这里正是他们寻找的金矿所在地。就在吉姆用绳子吊上查利的一瞬间,小木屋落下了万丈深谷。
查利成了百万富翁,他和吉姆乘坐头等船舱回乡,穷愁潦倒的乔治娅也在船上的三等舱里。两人不期而遇。查利大喜过望,乔治娅也真情相待。在新闻记者的镜头前,两人拥抱热吻。
【鉴赏】
卓别林对他自己的作品,最钟爱的就是《淘金记》。他在发行该片后公开声明放弃版权,以便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它。在1952到1972这20年里,卓别林因与美国交恶,拒绝在美国发行他的全部影片,而《淘金记》则是唯一的例外。
《淘金记》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把滑稽叙事、悲剧色彩和抒情韵味高度均衡地揉合到了一起。最早提出这一非常恰切的评价的是法国电影研究家让·米特里。在《淘金记》问世之前,卓别林已经在这三方面表现了卓越的才能,但都是散见于不同的影片里。唯有在《淘金记》里,我们才欣喜地发现了像“小面包舞”、“鸭绒花舞”、“带狗跳舞”、“煮食皮靴”、“悬崖木屋”等一系列令人捧腹、令人哽咽而又富于美感的神奇场面。
《淘金记》的故事情节来自唐纳尔·派蒂的一篇小说,但这篇无名的小说只能说是给卓别林提供了创作灵感而已。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完成的纪录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生活情状的著名影片《纳努克》肯定也是卓别林的灵感来源之一。虽然卓别林在拍摄此片时并未去阿拉斯加的冰原,而是在内华达州的丛山里取景的。在1898年的阿拉斯加淘金潮中,有成千上万的贫民惨死于冰天雪地之中,流浪汉查利加入了这个随时有丧生危险的行列,既是迫于贫困,同时也出于贪图金钱,追求个人飞黄腾达的欲望,这是和查利一贯的非英雄色彩相一致的。他仍然保持着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甚至自不量力地乱抱不平的可爱品质,但也一如既往地欺软怕硬,诡计多端。面对强者吉姆,他竭力奉承,丑态百出;受雇为居民扫雪,他把东家门前的积雪扫到西家门前,然后又要西家出钱雇他清扫,但一旦发现敛钱的对象是警察时便逃之夭夭了。
可怜的流浪汉在淘金者的世界也仍然是个受人欺凌、愚弄的对象。在饿极了的吉姆眼里,他竟变成了一只火鸡,差点送命在枪下。乔治娅受贾克玩弄,为了报复,她玩弄了查利的感情。别人在打架,枪口却不知怎么总是正对着他。贾克把乔治娅给他的情书转送给他,在脚下却使绊子捉弄他。
《淘金记》的喜剧性来自查利对人类最基本需要的渴求:爱情、住房和食物。饿极了的查利煮食他的大皮靴,从而演出了精采绝伦的吃鞋场面。他架势十足地切割着鞋底,姿态优美地叉起了鞋带,津津有味地嘬吸着鞋钉,慢吞细嚼,兴致盎然,就差其味无穷地大喝鞋汤了。美人儿主动邀他跳舞,使他喜出望外,不争气的肥大裤子屡屡下滑,找裤带却错找了系狗绳,别出心裁的滑稽设计令人捧腹。受乔治娅作弄而不自知的查利,在雪花般飞舞的鸭绒花雨中狂舞,以及在幻觉中为乔治娅跳小面包舞,更是卓别林作品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单项表演节目。为躲避风雪的小木屋也是生发出大量喜剧性场面的道具。从前门灌进来的大风使拉逊无法把查利推出,但强劲的过堂风一下就把查利从后门吹出了木屋。吊在悬崖上的小木屋随着查利的左右跑动而左右倾斜,他在几乎是垂直的地板上跌打滚爬,怎么也爬不出去。对于可怜的小人物来说,小木屋不再是给他提供庇护的“朋友”,而成了疯狂地折磨、随时会毁灭他的“敌人”。
然而,查利最终成了百万富翁,并且还赢得了美女的爱情。《淘金记》的这个结尾在卓别林以前的影片里是从未有过的。即便是像《查利当提琴手》、《狗的生涯》和《寻子遇仙记》等有一个圆满的结尾的影片,卓别林也总要让观众感到这无非是一场幻梦或一次故意的讽刺,绝非真正的幸福降临到了查利头上。在《查利当提琴手》里,“成功的爱情”原是一场没有醒来的幻梦。在《狗的生涯》里,失业者查利勾引歌女成功,和她私奔了。他们最后结了婚,并得到了一笔钱和一只摇篮,但那笔钱是从贼手里偷来的,而摇篮里放的不是婴儿而是一条小狗。《寻子遇仙记》里的流浪汉从漫游天堂的梦中醒来,虽然发现孩子又回到了他身边,但他依然是个穷光蛋。《淘金记》则不然。查利是真的成了富翁,乔治娅为他的痴情所感动,真的投入了他的怀抱,这里没有暗示任何灾难来临的征兆,也绝非一场幻梦。卓别林对于让流浪汉终于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的结尾不是没有怀疑的。在摄影记者给查利和乔治娅拍照时,他俩不断亲吻,身体动来动去,卓别林让摄影记者说了一句语意双关的话来结束影片:“您把片子搞坏啦。”卓别林显然准备受到影评界对这一虚妄结尾的严厉批评。
卓别林在拍摄《淘金记》时,他的事业正处于顶峰。后来折磨他的许多不愉快事件还都未发生。这也许是导使他的影片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减弱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淘金记》之前拍摄的《巴黎一妇人》(由卓别林任编导,但不主演,并且不属卓别林的流浪汉影片系列),在卖座上成绩不佳。卓别林说,他的错误在于他给这部影片安了一个过于绝望的结尾。讨好、迁就观众的心理便可能对卓别林的《淘金记》发生了影响。在《淘金记》获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之后,卓别林因陷入和丽泰·格雷的离婚案受到了美国报界的无端攻击,把郁积已久的对卓别林“嘲弄美国社会”的愤恨一起发泄出来,使一场反卓别林的运动的规模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在接着而来的影片《马戏团》里,流浪汉查利爱上了马上女舞蹈演员,她保护他,鼓励他,使他当上了正式的丑角。幸福的前景在他眼前闪现了。但她后来却爱上了走钢索的小伙子,把他忘得干干净净。马戏团走了,他又失业了,他重又孤独地站在一堆垃圾面前发愣。并且,从此以后,无论是《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爱情的幸福和财富再也没有降临到小人物查利头上了。
本片1952年在比利时由9个国家的63位著名导演评选的“世界电影12佳作”中名列第二;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由26个国家的117位电影史家评选为“世界电影12佳作”第二名;1952年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邀请国际知名影评家评选的“世界电影10大佳作”中名列第二;1962年在西雅图由292位影评家评选的“美国电影14佳片”中名列第二;1978年法国《前台》杂志评选的“世界电影10大佳作”中名列第八。
9. 淘金记电影美学特征
淘金记电影的滑稽美学特征。在这场全美淘金盛幕中真正因淘金致富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将此生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这明明就是悲惨的素材故事却被别林发掘成喜剧这真是他自己独特的特点,精妙的喜剧情节滑稽的外表和谐趣的形体动作为卓别林非同寻常的喜剧所带有的哲理内涵提供了前提。
淘金记影评介绍
本片充分表现出卓别林的典型风格尤其是他处理视觉形象和哑剧的超凡功力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面包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结合,使它成为卓别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
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例如本片安排流浪汉查理既成为大富翁又抢得美人归这种圆满的结局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本片是卓别林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项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
10. 卓别林拍摄的《淘金记》有哪些艺术和音乐上的运用
《淘金记》影片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诙谐、幽默、夸张、滑稽,每一部分都有悬念和各自的情调、节奏,具有音乐的结构特点。如第二部分——谐谑曲,第三部分——快板,第四部分——慢板,第五部分——由慢板到快板。而查理的“小面包舞”、煮吃皮鞋、查理与吉姆在小木屋里的几场戏,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