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热门电影 > 电影界批评家有哪些

电影界批评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01 00:36:14

1.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2. 影评家 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电影评论的专家。

3. 上世纪中国电影界被戏称为(五大坏蛋)的五位电影演员的详细信息

名字:葛存壮
出生日期:1928年12月1日
出生地点:河北
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
人物简介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8年12月出生,河北人。1947年东北解放后考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猛河黎明》、《红河激浪》、及话剧《粮食》、《日出》中扮演角色。善于扮演反面角色如叛徒、日本军官、地主、地痞流氓等。且尤以《红旗谱》中的地主恶霸冯兰池,《矿灯》中的日本经理"岛田"、《小二黑结婚》中的"金旺"、《小兵张嘎》中的日军龟田队长、《南征北战》中的蒋军参谋长、《柳暗花明》中的造反派头子、《大清炮队》中的清军守备叶守信等最为成功和著名。同时执导过电视剧《落榜之后》和《钧鱼》。表演之余,还撰写过一些理论文章,有《扮演反面人物的点滴体会》、《从冯兰池到闻一多》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
陈强
一、电影表演艺术家

(一)个人简历

陈强(1918— ),原名陈庆三,籍贯河北宁晋徐家河,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18年出生,幼年时期家境贫寒,随父母逃难到太原,1936年在太原念中学时,课余参加太原青年剧社和新生剧院的进步戏剧演出活动。1937年他随战地总动员会宣传团在晋西北演出。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表演理论和表演技巧,1939年毕业后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戏剧演出活动。1942年主演喜剧《二大伯》受到欢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演员。1945年在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因以精湛演技刻画黄世仁凶残丑恶的嘴脸而一举获得成功。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后在《留下他打老蒋》、《桥》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1961年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地主南霸天,于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不仅擅演反派角色,还参加拍摄多部喜剧片。如《三年早知道》、《父与子》、《瞧这一家子》等。

(二)银幕生涯

1、综述
陈强是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老候开始电影生涯的,而影片《白毛女》中黄世仁的表演创作则使他享誉影坛。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随后几十年,他先后参加了《画中人》、《三年早知道》、《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海霞》、《大河奔流》、《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等影片的表演创作。
陈强擅长饰演反派人物,他一反“脸谱化”的表演手法,从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入手,以多种手段揭示本质,使人物形象真实自然,并因《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获多种殊荣,并跃居中国反派演员的前列,以后又尝试喜剧表演,在与其子陈佩斯合作的几部喜剧影片中,他以形体造型的灵活多变,把握不同人物的幽默感,节奏感,在喜剧表演领域又取得丰硕成果。

2、获奖情况
《红色娘子军》于 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白毛女》 1951年在捷克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荣誉奖。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

3、作品一览
(1)主演
鬼子来了 (2001) .... 老刽子手一刀刘
九九艳阳天 (1999)
金沙水拍 (1994)
爷儿俩开歌厅 (1992)
君子复仇 (1991) .... 陈父
父子老爷车 (1990) .... 老奎
九千六百万双眼睛 (1990)
无罪杀手 (1988) .... 方二头
傻冒经理 (1988) .... 老奎
点点滴滴 (1987) .... 于大爷
二子开店 (1987) .... 老奎
招财童子 (1987) .... 马掌柜
父与子 (1986) .... 老奎
生财有道 (1984) .... 李老大
夕照街 (1983) .... 老孙头
大海在呼唤 (1982) .... 陈宏业
孔雀公主 (1982) .... 勐板扎国国王
瞧这一家子 (1979) .... 老胡
大河奔流 (1978) .... 海清
海上明珠 (1976) .... 郭老大
海霞 (1975) .... 旺发
路考 (1965) .... 老梁
魔术师的奇遇 (1962) .... 陆幻奇
红色娘子军 (1961) .... 南霸天
春暖花开 (1960) .... 桂英公公
耕云播雨 (1960) .... 肖宽
船厂追踪 (1959) .... 老秦
试航 (1959) .... 王万水
画中人 (1958) .... 皇帝
三年早知道 (1958) .... 赵满囤
探亲记 (1958) .... 老钱头
红领巾的故事 (1958) .... 张老恭
一件提案 (1954) .... 四老刚
结婚 (1953) .... 田高洪
白毛女 (1950) .... 黄世仁
白衣战士 (1949) .... 杨明清
桥 (1949) .... 侯占喜
留下他打老蒋 (1948)
试航
祖国的花朵 妈妈的年代

(2)参与制作
边城浪子 (1993) .... 特技设计
父与子 (1986) .... 演唱
自古英雄出少年、赵云拜师、牧童评画 (1996) .... 美术(制作设计)
三宝闹深圳 (1988) .... 道具
血泪恩仇录 (1991) .... 制片人

(三)生平详述

陈强,一九一八年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因家乡十年九涝,从小随家逃难到山西太原。少年时代,一直在太原读书。“九·一八”事变后,正在中学读书的陈强,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参加了救亡戏剧演出活动。曾先后在并州中学青年剧社和太原新生剧院,演出《夜光杯》、《汉奸的子孙》、《塞外狂涛》、《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戏剧。“七七事变”后,陈强投身革命队伍,在晋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搞战地宣传。
一九三八年四月,陈强受组织派遣,到延安鲁艺学习。毕业后,在第二战区做了一段统战工作。三九年回到延安。党中央发出开展敌后根据地指示后,陈强随华北联大文工团来到晋察冀。一九四二年,他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一直在艰苦环境中演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四年,重返延安,在鲁艺文工团参加《把眼光放远点》、《粮食》、《前线》等话剧的演出。翌年,他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扮演恶霸地主黄世仁。该剧在共产党的“七大”会议上为中央一级的领导和与会代表做了首场演出后,又在晋中一带辗转演出一百多场。在民族矛盾将要结束,阶级矛盾即将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刻,《白毛女》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
一九四七年,陈强来到我党领导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主演了解放区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不久,又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侨》中,扮演一位朴实的老工人——老侯头。接着,他相继拍摄了《白衣战士》、《白毛女》、《保卫胜利果实》、《结婚》、《一件提案》、《三年早知道》、《试航》、《画中人》、《船厂追踪》、《红领中的故事》、《探亲记》、《》、《魔术师的奇遇》,以及《海霞》、《大河奔流》、《瞧这一家子》等二十余部影片。一九八0年六月,他又参加了神话故事片《孔雀公主》的拍摄,在影片中扮演国王——孔雀公主喃·穆鲁娜的父亲。
在陈强扮演的各式各样角色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世仁、南霸天等反面人物形象。河间那次演出,只不过是陈强演出成功的一个例子。还有一次,《白毛女》在奥地利首都维也那演出结束后,一个奥地利姑娘给扮演黄世仁的陈强献花。这时,台下一个老大娘气愤地高声喊道:“不要给他献花!”当别人告诉她这是给演员献花时,她的感情仍转不过来,继续嚷道:“那也不应该给他献!”这个插曲充分表明,陈强扮演的黄世仁,不仅使中国人误以为真,也为外国观众所深深信服。
陈强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的南霸天,也是一个成功的反面人物形象。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中,陈强曾为此而获得最佳配角奖。在亚非电影节上,他又以南霸天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为我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第一个最佳男演员奖。
陈强不仅善于扮演反面人物,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喜剧演员。《三年早知道》中的赵满囤,是他扮演的第一个喜剧角色。这个人物那种小生产者的自私心理,被陈强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九六二年,他又在《魔术师的奇遇》一片中,扮演了第二个喜剧角色——魔术师陆幻奇。《瞧这一家子》是他的第三部喜剧片。在这部影片中,他与二儿子——八一电影制片厂青年演员陈佩斯,扮演胡家父子俩。由于父子同台,感情自然、真实,加上他那含而不露的幽默表演,使影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浓郁的喜剧色彩。
陈强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特别重视“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能通过一两个精心设计的动作和“多音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复杂感情充分揭示出来。影片《白毛女》中,黄世仁第一次见到喜儿,他让黄世仁用手绢捂嘴一笑,只轻轻一点,就增加了悬念,使观众为喜儿的命运担心了。《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被捕后乘机逃跑,他让南霸天捂了一只眼,只留一只眼活动,这就突出了人物的狡猾。此外,影片《魔术师的奇遇》中陆幻奇被迫和妻子美鹃生离死别那一刹那的含泪无言的痛苦表情;《瞧这一家子》中老胡拜自己徒弟玉林为师,被女儿嘉英发现后,佯装出神下棋来掩饰那既尴尬又正经的可笑神气,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在总结这方面的创作经验时,陈强说:“我在扮演角色时,主要的窍门是‘淡抹浓点',整个戏都处理得很生动,很自然,很不费力,只在某个突出的地方、节骨眼上点那么一笔,这样戏的色彩就浓了,就象马连良的戏一样,只在某一个地方,啪!一跃劲!人物就出来了!这样观众才觉得不吃力,很轻松,很舒服,而且艺术享受在你‘点'的时候也得到了满足!”
陈强在扮演喜剧角色时,则十分强调从生活、人物性格和戏的矛盾冲突中找喜剧因素,反对人为地制造噱头和过火的表演。他把自己表演喜剧的经验概括为十六个字:“逗而不厌、闹而不乱、笑而不俗、趣味由衷”。
陈强今年八十七岁,他希望能在银幕上再创造几个生动的喜剧人物形象。最近,他在影片《大海在呼唤》中扮演香港某轮船公司总船长陈宏业,还参加了影片《夕照街》的拍摄。他说:“劳动人民劳动了一天,应该让他们乐一乐,笑一笑,在笑声中使人们受到教育,这就是我的最高愿望。”(来源:《中外影星》 )

二、延安市市长

陈强,男,1957年12月出生,河南孟县人,1975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至1978年在长安县插队锻炼;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在204所工作,先后任204所办公室副主任、技术开发处处长、科研开发处处长、副所长等职(其间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和工商管理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6月,任陕西省专利局局长;2000年7月,任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2年8月,任陕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党组书记;2004年7月,任陕西省商务厅厅长、党组书记;2005年8月,任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2005年9月,任延安市副市长、代理市长.2月25日,在延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当选为延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其他三人见
陈述:http://ke..com/view/105298.htm
方化:http://ke..com/view/197970.htm
刘江:http://ke..com/view/198122.htm

4. 细数电影界的现实主义大师,张艺谋只排第八

前段时间看了杜甫的一个专题片,算是真正明白为什么他可以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凭什么可以成为“诗史”?

因为他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除了文学本身的高度之外,携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更是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电影亦然。

有这么一些导演,他们更愿意把镜头对准现实,对准底层人物,乐此不疲地拍着专属普通人的电影。

要想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斯派克·李的电影一定要看。

斯派克·李的电影不像《绿皮书》那样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他的电影简直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不要误会,脏乱差指的是电影里的环境,而不是电影的质量。

斯派克·李从来不避讳黑人的丑与恶。

作为一名黑人导演,他很清楚黑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

于是在他的电影里,黑人张扬跋扈、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有人看完他的电影对黑人的态度进一步恶化,但凡事不应该只看表面。

斯派克·李的电影看似反映的是美国的种族主义,其实,从更深处来讲,电影讲的是美国的阶级对立。

我把美国的黑人比作中国的农村人。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一种现象,那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穷山恶水”代表的是什么?是物质基础差。

当物质基础尚且没有得到保障时,又怎么能够“知礼节”呢?

所以说,我们应该讲的是“为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穷山恶水出刁民”。

达内兄弟是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兄弟搭档导演, 这俩人分别是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

达内兄弟曾经两次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次是1999年的《罗塞塔》,另外一次是2005年的《孩子》。

我们可以把他们和同样获得两次金棕榈的肯·洛奇做个比较。

达内兄弟在拍摄手法上和肯·洛奇很接近,比如镜头跟拍、近乎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但电影的主题却是大相径庭。

肯·洛奇是典型的左派导演,他对于当权者的态度是控诉,对于底层人民是同情。

这哥俩没有肯·洛奇如此激进。

他们更注重探究人物的内心。

也许他曾经是一个“坏人”,但在之后的经历中不断成长,最后变成一个“好人”。

亦或者,电影开始和中间都有着激烈的冲突,可到电影的结尾,这个冲突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正因如此, 他们的电影鲜有以悲剧收场。

无论是曾经拿下金棕榈的《孩子》,还是最近的一部《年轻的阿迈德》都是如此。

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正在热映。

上映前大概对电影有个预测,“上限《山楂树》”,果不其然猜对了。

作为一部有 历史 纪实意义的电影,既没有对 社会 现实的反映,又对人物性格刻画不深,不可谓不失败。

但话又说回来,这个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张艺谋,再想看到国师八九十年代的辉煌着实不大可能,其实何止他,我们所有人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了(毕竟时光不会倒流)。

那个年代的张艺谋确实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张艺谋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没有留洋的背景,他拍中国人的故事,说他是最了解中国乡土的电影导演,一点儿都不为过。

张艺谋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有三部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

这三部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现实主义的佳作。

三部电影都在控诉,控诉封建礼教、控诉传统家族、控诉现代官场。

于我而言,这三部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菊豆》中的“挡棺材”。

杨金山去世后,菊豆和天青要为他“挡棺材” ,而且要挡四十九回,别说他俩人日夜盼着这人去死,就算真是孝子贤孙,挡四十九回也多过了头!完全撕碎了封建传统虚伪的面具!

时至今日,这种现实意义依旧对人有警醒作用。

台湾电影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导演,一个是侯孝贤,一个是杨德昌。

侯孝贤喜欢拍往事,杨德昌则热衷拍现在。

要想了解八九十年代的台湾,不用亲身经历(你也没法经历),可以去看看杨德昌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 那个时候的台北很像今天的北上广 ,经济高速发展,可人与人之间呢?

利益至上,甚至是父子亲人之间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独立时代》,里面有一段“医闹”,简直就是今日的预言。

《一一》作为杨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里面的东方人生哲学对于当下的我们依旧有警示意义。

《麻将》里的四个“好哥们”,一起住,一起吃,甚至连女朋友都能一起分享,可大难临头各自飞。

我将杨德昌的电影比作手术刀,刀刀见血,他把 社会 当作病人,自己就是医生,医病即医人。

要想了解台湾的过去,侯孝贤的电影不得不看,要想了解台湾的当下以及未来,我推荐你去看杨德昌。

在今年的金马奖上,一众“徒子徒孙”向侯孝贤献奖,当然这是侯导应得的。

但在天堂也有一位与侯导并驾齐驱的大师,我们更不能忘记。

和达内兄弟一样,肯·洛奇是双金棕榈俱乐部的成员。

我对于肯·洛奇有多热爱呢?我曾经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

肯·洛奇何许人也?一个只为穷人拍电影的导演,一个左派导演。

他电影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单亲妈妈、没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岗职工、小混混、外来移民等等,而他所控诉的对象就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政府。

因为肯·洛奇总是向国际展示英国的黑暗面,他也没少受英国保守势力的攻击。

当然他也不甘示弱,有采访问他怎么评价英国政府,他随口一说: bastards(一群混蛋)

2014年,年近七十的肯·洛奇宣布退休,可在他宣布退休后不久,英国保守党执政,限制工会权利,忽视底层民众呼声。

于是肯·洛奇复出,《我是布莱克》应运而生,紧接着是《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前段时间在资料馆重新观看了《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第二次看,依旧叹息绝望、依旧泪流满面,但叹息流泪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

这个世界的不公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不仅是看肯·洛奇电影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现实主义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又一位戛纳双金棕榈的得主,日本电影大师今村昌平!

提到今村昌平电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色,确实他的电影尺度都很大。

除了情色,当然还有其他。

今村昌平对人性的剖析在电影界堪称翘楚,他在犯罪题材作品《复仇在我》里刻画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杀人犯形象,而《鳗鱼》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在感情中受挫的中年男人。

同样他的电影也反映 社会 。

有表现二战之后日本都市风貌的《猪与军舰》,有描写日本农村落后习俗的《楢山节考》,前者代表现代,后者代表传统。

当传统和现代发生交汇,那就是《诸神的欲望》的剧情了。

人类个体的悲剧是源于人性的两极分化,人类群体的悲剧则是因为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

这是我对今村昌平电影的总结。

有一个小知识点值得一提,今村昌平曾经是小津安二郎的导演助理,但他本人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不大感冒。

在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导期间,他已经明确表示自己受不了小津大师不动如山的风格。

相反,他视当时另外一位大师黑泽明为偶像。

今村昌平不安于现状的个性决定了他的电影风格。

要想了解维托里奥·德·西卡,得先知道什么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 社会 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

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 维托里奥·德·西卡

二战结束之后,胜利的背景之下却是整个欧洲的破烂以及困窘的人民。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因此而诞生。

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这种技术手法影响了后来的无数电影人。

维托里奥·德·西卡最具盛名的电影就是 《偷自行车的人》

一个身处底层的小人物,一个为了生活摸爬在泥沼的打工人,一个希望让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过上好日子的父亲。

电影结局十足好评,看似一个非悲剧的结尾,但并没有将本片的悲剧色彩减少半分,反而让观众更加绝望。这才是最现实的表现手法。

1930年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成立。

随着九一八的爆发,人民民族情绪高涨,左翼电影逐渐取代鸳鸯蝴蝶派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流。

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蔡楚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蔡楚生这个人, 历史 课上没有打瞌睡的童鞋一定不陌生。

没错,他是被写进 历史 书的人物。

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渔光曲》就是由他执导的。

同时他还执导过张爱玲主演的《新女性》,和郑君里共同执导了史诗大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优秀电影。

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蔡楚生很懂中国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蹲着”理论——

民国时期的好导演不少,蔡楚生、费穆、吴永刚、郑君里等人,不管是人文情怀还是技巧手法都不逊于同时期的日本导演。

可惜的是,到了五十年代,日本导演们纷纷走出国门,去欧洲摘取大奖;

而我们的导演,大都惨死在了内斗之中。

与蔡楚生同时期的日本影坛,也出现了大师,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以及沟口健二。

和小津的小资、黑泽明的西方表达相比,沟口健二可以说是纯粹的日本代表。

而他的电影,无一不是现实主义的典范。

沟口健二的主题是反封建,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好是传统 社会 向现代 社会 的过渡时期。

沟口健二擅长拍悲剧,因为他的电影都是强调不同制度、不同时代对于人性的压迫。

死亡更能让人醍醐灌顶,所以他的电影结尾一定要死人。

《近松物语》最后主母与男仆双双殉情,沟口健二借用凄美的爱情抨击封建 社会 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

《武藏野夫人》的女主人公为了逃避世俗,服毒自尽。在她自杀不久后,日本废除“通奸罪”。

同样是拍女人,沟口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各有千秋。

小津的家庭,成濑的 情感 纠葛,而沟口讲的是大时代。

不管是沟口健二的现实主义还是他在摄影中开创的“一场一镜”,都被后世争相效仿。

同样是大师的法国导演戈达尔特别崇拜沟口健二,他说: “沟口健二的艺术在于让事物呈现它原本的面貌,而这种‘简单’正是他电影里最复杂的部分。”

电影界的第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大概就是卓别林!

很多人都知道卓别林是喜剧大师,其实他还是一位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这句话的出处已无处考证,但我想这句话的发明者一定是卓别林的影迷。

因为他的喜剧电影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14年的《谋生》,从他的第二部电影《阵雨之间》开始,他 “穿着松垮裤子、大号鞋子、紧绷上衣、头戴圆顶礼帽” 的形象就确立了。

他以此形象相继执导并且出演了《流浪汉》、《摩登时代》、《城市之光》、《马戏团》等等。

这不仅是卓别林的形象,也是喜剧电影界最伟大的形象,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形象之一。

看《摩登时代》,我们想起了996;

看《寻子遇仙记》,我们会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卓别林,我们会想到我们自己。

我们笑的是这个荒谬的世界,悲的是自己的人生。

直到今天, 100年过去了,卓别林的电影依旧没有过时。

除了上面的十位大师,韩国的现实主义电影也经常引发网友观众的讨论。

不过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他们这样调侃韩国电影, “什么都能拍,什么都敢拍,但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话说得绝对了。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有一段和钱玄同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现实主义电影的作用大概就是这样吧!

阅读全文

与电影界批评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励志电影帮助黑人流浪汉 浏览:626
花木兰电影完整国语 浏览:434
包装明星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77
阿里云盘怎么存电影 浏览:165
科幻大战电影 浏览:184
调香师演绎之星是哪个电影 浏览:733
电影朋友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浏览:56
哪个电影的h版好看 浏览:555
看vr电影的网站有哪些 浏览:368
老电影如何放映 浏览:72
龙女老电影完整 浏览:489
院线电影网络点击怎么算 浏览:582
庙街故事电影国语郑伊健在线观看 浏览:123
元彪洗衣功夫是哪个电影 浏览:301
该隐的记号中文字幕电影 浏览:601
恐怖电影1905 浏览:594
八佰电影花木兰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739
电影用意念开枪的叫什么 浏览:626
国际动作电影孙楠歌曲 浏览:981
妈伦理电影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