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哪一年上映的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是1989年上映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是由陈朱煌执导,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文英、陈淑芳,孙亚东等人主演的台湾伦理悲剧片。
电影剧情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孙亚东饰)留学归国,正要展开精神病院的业务,偶然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杨贵媚饰)。原来当年其母秋霞与其父林国荣相恋,但遭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白为由拆散鸳鸯,另外为国荣娶妻。已经怀孕的秋霞到乡下投靠姨母,并在生下志强后独力抚养,母子二人感情极佳。
数年后,国荣之妻娟娟经证实不能生育,林家父母为了延续香火,用尽办法要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秋霞几经内心挣扎,终于答应。但年幼的志强因思念母亲而无法过平静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
一次风雨之夜,志强躲在庙外避雨,秋霞等人遍寻不着,翌晨找到时,志强已奄奄一息昏迷不醒。秋霞大为激动,失足跌下楼梯成为疯妇。
18年后,志强终于找到他心爱的母亲,并以一曲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唤醒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相认大团圆。
② 《再见时光》观后感
《再见时光》观后感(一):青春共你,未曾白活
哭过笑过恋过喊过,仿佛是一梦蹉跎。
迷惑失落犹豫寂寞,谁都是凡人一个。
是谁还来不及长留,抽刀已经断不了情仇。
牵手还是放手,不如一歌。在遗忘中不舍,醉醒交错,
青春大概如你所说。
在花落时结果,期望很多,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青春大概皆如此,纵走过哪会不留遗憾,有些还可无所顾及仰天而歌,有些只能深埋于心底,在梦里与自己诉说。
对晓军来说,默默付出是他唯一能做的,但至少他是幸福的,他还有过期望,有过回忆,即使志强一无所知,至少他还可以一如既往的望着他。
都说爱情亲情如何伟大,可面对岁月也不过不堪一击,长大是我们向岁月屈服的那一刻,但爱就是爱,无论性别,无论年龄,类似爱情,比爱情更让人难以割舍,这同样是爱情,只不过它行走于青春的阴影里,在爱的心理它始终美好,只是见不得光,只是难诉难倾;可他不会变,即使明知没有结果,依旧期待着结果,纵然知等待的是寂寞,也义无反顾,坚持到底,因为那花的纯只有种花人闻得到香。
醉醒交错,一梦蹉跎,青春已过,每个人的记忆都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个他/她,或许我们会思考,没有那个她的青春的我们又剩下了什么,但至少我们敢说,青春,虽遗憾却从不后悔,我们所坚守的,等待的,从未错。
青春共你,未曾白活。
《再见时光》观后感(二):人生第一篇影评送给母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大概是我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觉。曾经一直很难理解「母校」这一词在那些毕业多年的人眼里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我想我现在也依然暂时无法理解。但我知道的是,在我看完电影和同学一起慢慢踱步至路口的时候,吵吵闹闹车水马龙的街道和安安静静的在马路对面亮着光的“福清华侨中学”LED牌形成了一种奇奇怪怪的和谐。马路边缘的那一条模糊不清的界线,仿佛将母校与花花世界隔离开来,让人忍不住想进去一探幽静。
我看着自己待过多年的地方,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看的越久,它就越强烈。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回到影片本身,emmmmmm,和大多数青春校园片一样,叙事和抒情是影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片和预告片一样,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结合插叙,描写了一帮子活灵活现的人物的高中生活,个人觉得每个人应该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说每个集体中总有一个胖子,嗯,我就是集体中的那个胖子……所以观影时难免会将自己代入到陈聪这个角色。陈聪这个角色,个人认为在影片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没有陈聪,就没有《再见时光》,剧中很多本应衔接困难的地方因为陈聪的存在而顺理成章,从“胖子,来首忧郁的歌”到晚自习违纪打牌后劝和,再到雨天车胎陷进泥地里时自告奋勇去拉车,陈聪这个角色实在太饱满,饱满到让人难以相信这真的只是个配角。唯一让我捉急的大概就是紧急送医那一段了,那是一条人命啊,更何况是朝夕相处的老师,此时最重要的应该是把人以最快速度送往医院,而不是耍男子汉主义让女生全部留在车上白白浪费劳动力,胖子拉车前和陈曦的对视更是让人捉急,那么多的大好时光怎么就挑在和死神赛跑的时候眉目传情呢?胖子坚定的目光,拉车时的表现就足矣。
再说主角林志强,心思单纯,敢爱敢恨却敢做不敢当。青春剧里为数不多的身上具有很大缺点的男主,编剧这样设计,确实是一个很冒险的尝试。从“我交了钱我凭什么不能上课”,“我就这样怎么了”到送亲手折的千纸鹤给王佳时“你必须收下”,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中国式巨婴的味道,高中生还这么幼稚的设定,很容易就让人心生反感,但是一想到自己高中幼稚时期的所作所为,觉得一切都过去了,再多的事也只能原谅。但是「吐口水」事件时,在门口看着叶思琪被家长一个耳光一个耳光的甩,嗯,就这么看着,我以为一身肌肉,篮球打得好的林志强会冲进去承认错误,向思琪道歉,但他没有,他选择了逃避。“为什么你们从来都不相信我……”绝望的叶思琪最后在精神恍惚中死于车祸。无辜的他生前经历了太多让人愤懑不平的事,这世界对另类的人总是缺少温柔,叶思琪是个男生没有错,但从来就没法律规定男生不可以取女性化的名字,男生不可以喝水翘兰花指,男生不可以说话柔声细语。叶思琪很温柔,他看见拾荒老太会将手里没喝完的水立马喝掉转头把空瓶子递给老太。叶思琪很「正三观」,在平时一起玩的女生把王佳日记递给他看时,他会生气的斥责他人告诉她们偷看别人的隐私是不对的。这么温柔的人,让人也忍不住对他温柔。所以车祸来临的时候,我对男主的看法仿佛跌落谷底,一直到影片结束,我还是没法原谅男主。虽然男主后来赡养了叶思琪的父亲,但是看见婚礼上叶父拿着话筒低头说谢谢的时候,心里还是很不好受,我觉得男主对叶父所有的好都是叶父应得的,影片看的不仔细,不知道叶父是否知道「口水门」的真相,五味杂陈。只希望上帝少打一点瞌睡,对温柔的人多一点温柔。
兄弟情和三角恋,成了贯穿全剧的线索。刘晓军和王佳之间「腹死胎中」的爱情,让人扼腕叹息,总是希望他们能打破各种限制,放肆的轰轰烈烈不计后果的爱一场,不在乎现实的限制,活出青春该有的模样,此处又忍不住想骂一百遍男主……
总得来说,《再见时光》并不是一部太成功的影片,情怀占据了一部分的票房,电影从我高三时开始拍摄,到我复读结束时上映,平时都爱看科幻片的我们,难得为青春片买一次单。它更像是一个「初脱襁褓的婴儿」,从《槟榔西施》到《再见时光》,「母校」兼「个人生涯里程碑」的这部电影,见证了薛贤坚导演在梦想道路上爬出的每一步,虽然缓慢却步步踏实铿锵有力,希望看见老学长未来的影片能越来越成熟。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祝票房大卖,祝母校越来越好。
《再见时光》观后感(三):只是因为你的不同,所以遇到了这些……
看完之后想到了一些以前的事情 不是什么像很多人的那样回忆青春过往 而是无法描述的一种感觉,只是感到很遗憾。 叶思琪的这个无疑是很真实的,在每个阶段总能遇到类似的存在,大家也总会不约而同的男生感到讨厌和反感,女生会随自己的情况去接触。 男生会捉弄恶作剧,对其造成的伤害,不以为然,只是因为看不惯,看不惯三个字让自己的行为多了一重保障,但是正是这个看不惯,造成伤害很难受。 上课揉纸团砸头,平时的语言摸轻视和不屑也都只是平常,高中生也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也会打抱不平者的出现,但是!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高中吗?有些人小学就经历过这些了,因为自己不擅长言辞也不趋炎附势,让大家孤立和排斥,成为别人捉弄的对象,因为你的善良和忍耐成为别人捉弄你的有力武器 ,因为你的孤立无援所以一切的反抗只会带来更严重的报复。 有人会看不下去吗?女生的心软?小学时期怎么会有呢?一心学习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喜欢和男生一起玩的,既而就成了帮凶,可以靠的只有自己,会有人觉得可以和他们打一架,大不了撕破脸,谁怕谁了? 但是有一个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的家庭,灌输给孩子的就是校园是个学习读书的地方,不能去惹事生非,应该礼貌和人相处,即便发生也绝不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经历的伤害对人的影响很大,即便长大以后与别人接触,也总是习惯的保护自己,哪怕是刺伤别人,同时也习惯一个人,不好意思依赖别人和找别人帮忙,因为怕被拒绝,因为小时候没有经历太多的友情,想要改变现状,怕再回到小时候,为了更好与别人相处,也会过度渴求友情,会很努力帮助别人,甚至做到作践自己,但是也依旧没用,大不如一个人,你没办法感染别人就像别人也无法改变你一样。 不过就算这样也别轻易自暴自弃,因为即便这样也不会有多少人心疼,还不如好好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比什么都重要。
《再见时光》观后感(四):预料中的尴尬+惊喜外的感动[玫瑰]
这部电影呢,我还算是比较有发言权。因为这对薛少爷(是摄影组的哈,恰巧跟导演同姓了呢)的摄影师梦来说算是一个转折吧!
尴尬于故事情节真心出现了断层,画面质感也差了些,但同时又惊喜于虽不至于引起对青春的共鸣什么的,但却真是于平淡中感动人心(坦白讲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平淡甚至是苍白的)。这可能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故事里(我还是比较喜欢把它当作一个温暖的故事)有几个场景有触动到我:
1、志强(人高马大,黑的跟碳一样的八尺男儿)竟然为喜欢的女生折纸鹤,并强迫人家收下,最后被女主从楼上扔了,一个人默默的捡起。这说明在心仪的人面前,再刚毅的男子汉其实也就是个无措的小男孩儿。
2、语文老师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男人”(看到这里,我笑了,已不再单纯如初的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多次认为这两位男主是同性恋,哈哈)
3、叶思琪(相信你的学生时代也一定会有一个偏女性化的同学吧)是故事里比较悲情的一个点,成长环境不大健康但不影响他是一个三观很赞的孩子,看到拾荒的老人能立刻喝光瓶子里的水并且双手递上,即使被父亲施以暴力也绝不屈服于误解,听导演说还有一些校园霸凌等片段被删减了,最后在绝望和恍惚中死于意外事故。很为他感到难过,从这开始也很讨厌男主(本以为他会在思琪被父亲暴打的时候能够冲进办公室勇敢的承认错误,这和大多数的男主人设不大符合,导致我在影片结束时还是不能原谅男主)。所以我很想说,请善待你学生时代时身边的那个有一点娘娘的同学,他心地很善良并且一定是个内心很孩子的孩子。
4、大雨天,李老师带着学生们校外实践回来时心脏病发作,车子深陷泥洼里,全班男同学下去推车(这里我本以为男主会背起老师狂奔至医院呢,哈哈),这时一个平日里呆呆的小胖子用绳子系在腰上去车头拉车,这时两位女主也跑下来一起拉(这里我已经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为了他们的团结?还是为了他们的犯傻?不知道……)。紧接着镜头转过的是全体同学往窗外扔纸,白花花的一片,毕业了(又想跑偏了,还以为是李老师死了,大家祭奠呢,吼吼)。总之,学生时代的我们总是会犯错,会做很多傻事,但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态度鲜明,我们内心柔软,所以总是时不时的给予人感动。
5、晓军和王佳之间“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小暧昧最后在志强的愤怒和晓军的绝望中翻滚于大雨之中。他们留下的泪水各自随大雨冲刷得不留痕迹,王佳在考场最后十五分钟时哭得稀里哗啦,她的学生时代结束了(这里要吐槽一下,这个场景当年薛少爷拍了3遍都没有过,后来摄影指导跟他讲,想象一下面前哭得是你心爱的人你会怎么让她呈现,可惜那时候我们聚少离多太惨了,再加上他也不怎么给我拍照,就没什么灵感。所以,艺术源于生活,薛少爷你要长记性,以后多为我拍美美的照片哈哈哈)
6、众人参加志强的婚礼,最后晓军送王佳上出租车,王佳抱一下晓军(没有深情款款也没有缠绵悱恻),晓军终于说出了迟了很多年的那句“你是我最好的女性朋友”,回到KTV(忘了当时背景唱得什么歌了,反正很应景)晓军低头对志强说当年他投进十个球了(当年志强把篮球当做信仰,他相信只要他连投进十个球王佳就会喜欢他,并且也是他教晓军打篮球的),所以王佳喜欢的是他,可是一切还是都过去了,大家都回不去了。看吧!年少时的信仰就是那么的脆弱!
故事到这里已经结束了,以上是本人看了电影之后的小小感悟,并不是为国产电影摇旗呐喊,也不是为小成本电影呼吁鸣不平,只是想起了我们学生时代里的淡淡的时光,仅此。
But,作为一个并非单纯去影院看电影,还有一定小私心的我,请大家允许我小小吐槽一下哈:
这部是薛少爷入行以来第一次算是独立完成拍摄的片子,那时的他很青涩,甚至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将镜头呈现,这里有很多老师的耐心教导和体谅包容,在此真心感谢。可是我想问问那个最后敲上演职员字幕的同事,为什么大家的名字都有却独独漏掉了薛少爷的名字,你能不能长点儿心呢?你知道全北京就这一家影院播放,我们跨越三四十公里穿城而来,油钱也没人报,由于你的小小失误让薛少爷心情不佳,姐夫陪他去普拉那喝了两杯,最后导致车技不佳的我晃晃悠悠……闯!红!灯!了……就问这损失谁给报吧!
当然啦!我不会真的跟你计较(因为我也不知道你是谁,如果让我遇到你,哼哼!)但还是衷心的祝贺导演和所有主创,大家真心辛苦了(那时薛少爷每天跟我通话的时间都强挤出来),不能普遍上线虽有些遗憾,可你们的付出时光和观众都会懂,但愿日后有缘更多的人能够遇见吧……
以上
《再见时光》观后感(五):我爱你,再见
看《再见时光》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熟悉的校园、熟悉的校服和熟悉的南方口音,仿佛就在身边,就在昨天,而且感觉每天都还会见到似的。《再见时光》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的青春里的种种现实,其实比影片有着更为热烈和暗黑的色调。看过一些电影的制作花絮和先前流出的剧照,隐约感觉原本电影的张力应该要比这个公映版本要大得多,也更残酷得多。中国的电影人是带着镣铐跳舞的。一部作品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因为客观因素而被曲解,甚至略显唐突,就这一点,我们不可苛求导演太多。所以,在这里我只想聊一聊情怀。
虽然《再见时光》在影片宣传上有一些夺人眼球的字眼,如“四角恋”什么的,但其实影片对青春的朦胧和懵懂的爱恋拿捏得很到位。导演犀利地从一个我们料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演绎了我们心照不宣的情感,让这个故事的荷尔蒙气息飘散着一丝独特的味道。从某种程度来讲,算是开启了国产校园青春片的先河。青春的失落和遗憾贯穿了整个故事,志强和晓军,王佳和志强,晓军和王佳,他们都在为自己喜欢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付出,但终于还是没有收获他们想要的感情,有一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和悲伤。然而,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并不是每一次心动都听得到回响,也并不是每一次付出都能得到回报。
影片中有两个“拥抱”值得玩味。当志强因为吃醋晓军和王佳的“爱情”而和晓军在雨中“拥抱”打斗时,我不知道晓军是不是内心还有些期盼这场冲突。在大雨中,他们翻滚着,志强的愤怒和晓军的`绝望交织在一起,但是,志强口中的咆哮和晓军内心的呐喊都被大雨淹没了。他们流下的泪水,不会汇合在一起,各自流走,在岁月的长河里此起彼伏,相望中看到的,永远不会是彼此的内心。三年的时光,睡在上铺的兄弟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第二个“拥抱”在影片的最后,王佳和晓军赴完志强的婚宴走上街头,在临上出租车时,王佳问晓军能否抱抱她。没有荷尔蒙的反应燃烧,没有异性之间的眼红耳热和缠绵悱恻,晓军的手臂甚至是颇为被动地抱住王佳。告别王佳后回到KTV的晓军,问志强还记不记得当年他说“只要连续投中十个篮,王佳就会喜欢上他”的事,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晓军犹豫了一下,说“后来我投中了十个。”意味深长,话里有话,说完后晓军就告别而去,留下志强一脸懵逼,似懂非懂地坐着。这场青春戏就这样谢幕了,没有拥抱,不能拥抱,不敢拥抱。阴差阳错的青春,一场场无疾而终的爱恋在王佳的泪眼中就渐行渐远……
这是一部看了不会怀孕的电影。但确实很多人的青春时光真实到近乎残忍的写照。这让我想起厦门大学芙蓉隧道墙上写的那句话“我爱你,再见”,也许,这五个字是青春时光最好的注解。也许会有人不太习惯影片讲的故事,但是,青春本来就是多样性的表述,多维的生命没有对错,但有明暗。在阳光的阴影中,有伤痛也只能无声地呐喊,而不能放在阳光下愈合。电影让观众看到了青春背面那最不可言说的秘密。青春不是童话,而是生活。有许多我们未曾听闻的青春的歌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欢唱。青春的时光,不是一张泛黄的毕业照,而是校园里的一片森林,在心里生长着,树枝和根须穿过时光,直到当下,直到未来。再见时,还如初见,爱和痛依然鲜明,只是可以释然和面对。正如片尾曲《青春大概》所唱的那样:
在遗忘中不舍 醉醒交错
青春大概如你所说
在花落时结果 期望很多
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也许还有遗憾 甚至很多
但我相信共你 没有白活
《再见时光》观后感(六):青春
哭过笑过恋过喊过,仿佛是一梦蹉跎。 迷惑失落犹豫寂寞,谁都是凡人一个。 是谁还来不及长留,抽刀已经断不了情仇。 牵手还是放手,不如一歌。在遗忘中不舍,醉醒交错, 青春大概如你所说。 在花落时结果,期望很多,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青春大概皆如此,纵走过哪会不留遗憾,有些还可无所顾及仰天而歌,有些只能深埋于心底,在梦里与自己诉说。 对晓军来说,默默付出是他唯一能做的,但至少他是幸福的,他还有过期望,有过回忆,即使志强一无所知,至少他还可以一如既往的望着他。 都说爱情亲情如何伟大,可面对岁月也不过不堪一击,长大是我们向岁月屈服的那一刻,但爱就是爱,无论性别,无论年龄,类似爱情,比爱情更让人难以割舍,这同样是爱情,只不过它行走于青春的阴影里,在爱的心理它始终美好,只是见不得光,只是难诉难倾;可他不会变,即使明知没有结果,依旧期待着结果,纵然知等待的是寂寞,也义无反顾,坚持到底,因为那花的纯只有种花人闻得到香。 醉醒交错,一梦蹉跎,青春已过,每个人的记忆都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个他/她,或许我们会思考,没有那个她的青春的我们又剩下了什么,但至少我们敢说,青春,虽遗憾却从不后悔,我们所坚守的,等待的,从未错。 青春共你,未曾白活。
《再见时光》观后感(七):再后来,一切没说出口的都变成了回忆
一开始
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没心没肺地吹牛逼·
那时候觉得太阳永远不会下山
等在校门口的公交车一直会为你鸣笛
躲在桌洞下玩的游戏机以为老师不会发现
考试时互相打好照面对着暗号地塞纸条
喜欢的人总想再偷偷多看一眼
再后来
一场考试让我们各自分开
一切没说出口的成了回忆
成了秘密
也许这就是青春
没有特别地五彩斑斓
也不乏平实弥足珍贵
“”再见时光”让我回忆起的不是高中而是初中的那三年
初一时成绩名列前茅,是班里省重点高中的那一行列之一
初二开了物理化学课,还记得第一堂物理课那个一直被口口相传和化学老师有一腿的“肥猪”让我们制作临时温度计,需要吸管,葡萄糖酸锌的玻璃瓶还有Nacl溶液,正在上课时间,门口的小卖部一批接一批爆满了人,接连几天吸管和玻璃瓶成了小卖部的暴富产品。那时在班里一直不爱说话的一个男生却成了班里第一个早恋的人,成绩直线下滑滑到考不上高中的那列名单里。那时我的同桌,一个眼睛大大的男生,我们关系很好,他面对我的这些永远都是微微一笑,他学习很努力,踏实,认真地那种,可能和他的父母都是老师的原因有关。那时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身边一群好朋友,平常的恶作剧,上课传的小纸条,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还有文艺汇演的大合唱,电影里有的情节我都经历过。那时候班里最好的几个人三个女生四个男生,我们起过争执,作弊被抓,考试的进步与退步好像是那时候最大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青涩的暗恋,偷偷地写情书塞进谁的背包里不署名。
初三要中考了,学校加了晚自习,晚自习最开心的两件事:去门口的奶茶店吃串串,三五成群;在第二节课课间抓窗外的飞蛾,那时候男生总用喝完的矿泉水瓶装上飞蛾偷偷塞进女生衣服里,紧接着就是惨叫,大哭,厮打。而为了中考我也不再和那个暗恋的女生有过对话,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奋起直追,那时的秘密很多,我喜欢的人不是学霸,也没有很漂亮,只是性格很开朗,和一堆男生能玩到一起去的“女汉子”。再后来没了联系。
上了高中,关系好的那个男生去了省重点,我和后来的同桌一起考进了当地的一所示范高中,后来的同桌初三毕业和他喜欢的女生告白了,他俩一直保持着联系,在这所高中里可能一直恋爱着。的确,高中的三年没有那么美好,我进的普通班,学风一直很差,班里高考能达线的只有十个人,老师平常不说一些特别积极鼓励的话,总是上完课就走人那种。班里后几排的人,旷课,到外打架,骂脏话,在班里玩手机,上课打扑克,晚上网吧包夜第二天总迟到。当然我也坐在最后一排只不过没参与那些事情。 性格上一直属于被动的我浑浑噩噩地也不知道怎么过了前两年时光,曾经暗恋的女孩偶然听见她谈恋爱了,是二中的,顿时说不出的心酸。后来越来越不愿说话了,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打完球,回到家里吃完桌上奶奶留的饭菜,打开电视8.00准时的欧美音乐mv。一个人孤独久了,习惯这样的高中生活,很乏味,也让我更加坚强,我觉得我成熟了许多。高三开始了真正的努力,一轮复习很紧张,那时出去买只笔回来都要小跑,早饭带进教室塞进桌洞趁老师不在偷偷咬一口。每天都觉得很疲乏,很累。高中时也认识了一些文科班还有其他班的朋友。有一个男生文科班的,穿的很时髦,但是不属于那种外向的人,我爱叫他啊冬。他总是放学等我一起,周末约我出去看电影吃饭,我每次都嘲笑地问他:你天天这么找我,是不对我有意思?他总会站起来闷头一拍:想什么呢!然后自顾走出门去。说实话,那时候跟他在一起觉得日子不再那么无聊了,可能我很需要朋友,又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朋友不多。
再后来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我也忘了,高三的最后没有激情,没有奋战也没有无所事事,每天完成作业上课记好笔记,下课出去打球,累一身汗各自回家。好像和班里的同学也没有太多的交集,或许是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越来越觉得不是一个世界或者性格不合,除了偶尔大活动时没有意义的吹捧几句。
五月底,我走了,去外地参加高考,走之前没联系上阿冬,也没再好意思去他班里找他。再过些时日,高考放榜了,不出意外,我刚挂了二本线,很不满意,在家里人的重重开导下,我选择了复读。然后我也联系到了曾经的朋友,那个女孩也复读了,初中时代两个同桌一个上了重点一个选择了大专,那个谈恋爱的依然在谈,他跟我说女孩没考上要复读,我说那你俩怎么办?他说看缘分吧,不想奢求太多了。我突然觉得心底重重的失落感,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他,而是觉得每个人不再和原来一样了。再后来联系到阿冬,他说刚过二本不想念了,准备出国,家里人同意,之后我们断了联系........几个夜里我没有合眼,思前想后满脑子都是这些年的画面,时间流淌的太快了,我没有做好准备却已经到了青春的尾声.....身在另一个地方,思考着前方的道路,有遗憾,有不甘,有迷茫........
青春不过是一场草草收工的大烂片,愿每一个在深夜里孤独彷徨的你都被给予勇气和坚强
再见 时光,抱一抱 我的曾经在东极岛
③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当年的催泪弹,今天还会让你哭吗
平生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的是《血战台儿庄》,镇里组织的,没花钱。
平生第二次走进电影院看的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学校组织的,没花钱,只留下了眼泪。
如果你还记得《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那咱们就有的聊了。
一、很普通的苦情伦理片
当年大陆电视台引进的各种港台电视剧总是风格迥异,来自香港的基本上就是打打杀杀、江湖恩仇,比方说《上海滩》《鳄鱼潭》《射雕英雄传》什么的。来自台湾省的则基本上以家庭伦理片为主,比如《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之类的。
当年台湾省影视剧可能受到琼瑶影响太深,伦理片特别多,在这种背景下《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显得很普通了。
这部电影的剧情确实相当简单且充满套路:
富家子林国荣和私生女身份的黄秋霞热恋,黄秋霞怀上了孩子,但林国荣母亲不能接受黄秋霞的身份,黄秀霞怀离开林国荣后隐居生下儿子林志强。
林志强慢慢长大,和母亲黄秋霞相依为命,生活简单而快乐。而林国荣的富家老婆却无法生育。林国荣母亲偶然得知林志强的存在,在恩威并施之下,黄秋霞被迫将儿子送回林国荣家。
林志强思念母亲两次逃跑,黄秋霞找到儿子后太过激动摔下台阶,之后黄秋霞患上精神分裂并失踪。
18年后,长大成才的林志强在一家精神病院找到了母亲,在儿子哼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歌声中,黄秋霞恢复记忆和儿子相认。
老实说,这个故事的套路在台湾省影坛几乎毫无新意,影片制作成本很低,也没请有票房号召力的影星加盟,几乎没有多大的卖点,因此该片在台湾省公映时票房惨淡,排片几天后就遭下架处理,正常情况下,这种电影就算发行录像带也很难有起色。
由于《妈妈再爱我一次》火了,这个句式也成了日后影视行业“套娃”的目标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名字的影视剧,比如《奶奶再爱我一次》、《爸爸再爱我一次》、《新妈妈再爱我一次》、《老师再爱我一次》和《妈妈再多爱我一次》,唉,一言难尽呢。
当然,《妈妈再爱我一次》还带火了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从此之后在大陆流行起来至今未衰。
不过,这首歌并不是该片原创,其最早出自1960年胡蝶和萧芳芳主演的电影《苦儿流浪记》。
另外,咱们现在流行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是修改版的,原版更长一些,笔者文章的最后贴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原版歌词,读者朋友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梦里也会笑。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梦里也会笑
④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哪一年在中国上映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1958年发行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厚爱,作为插曲曾经出现在2部弘扬家庭伦理道德的电影中,即《妈妈再爱我一次》和《苦儿流浪记》。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都是一枚重量级的催泪弹。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观众,大抵都还记得记忆里的那一次集体挥泪《世上只有妈妈好》。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搽着哭湿的手帕。
(4)林志强老电影扩展阅读
《原版》歌词:
歌曲原唱:萧芳芳,谢小鱼
填词:李隽青,蔡振南
谱曲:刘宏远,林国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梦里也会笑!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梦里也会笑!
《现代版》歌词:
歌曲原唱:萧芳芳,谢小鱼
填词:李隽青,蔡振南
谱曲:刘宏远,林国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⑤ 《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段悲情之旅背后,弥漫母爱伟大的文化意蕴
30年前,一部台湾家庭伦理悲剧片在内地上映,引起空前轰动。观影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1亿,在当时票价1元、2元的电影市场来说,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电影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是一部典型的苦情戏,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据说当时电影院门前手绢畅销。
这部电影剧情并不复杂,留学归国的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刚到一家精神病院,偶然发现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亲生母亲黄秋霞,之后则以倒叙方式讲述林志强小时候和母亲的往事,最后林志强通过一首歌唤醒了母亲的记忆,母子二人相拥而泣。
电影制作成本很低,画面也不算精良,在台湾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上映几天就下片了, 但能在内地引发大众观影热潮,一定是触碰到了观众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 情感 ,引发了集体认同。
下面我将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共识 、 超级音乐符号 、 时代背景下“哭泣阈值”与心理需求 3个方面,来解析《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苦情戏为何收割大众眼泪。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倡导仁爱和忠孝,扬善抑恶,对母爱同样充满褒奖和赞扬,既有“孟母三迁”“三娘教子”的故事,又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
苦情戏是指以破碎家庭、破碎 情感 、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难为题材创作的戏剧影视。关键词是“破碎”和“苦难”,这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圆满”“美好”的追求产生了冲突。 苦情戏之所以苦情,也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中那些令人向往的东西,由此引发观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①母爱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原始人类是母系 社会 ,而我国古代也有女娲造人的故事,都是强调母亲对于家族、血缘的重要作用,对母亲有尊敬和钦佩的 情感 ,认为母爱是伟大、无私的,这是一种集体共识。
《妈妈再爱我一次》充分渗透了“母爱”这个 情感 主题,才能引发群体强烈共鸣。 片中秋霞对小强的爱足够无私忘我,她为了保住腹中的小强,选择离开林国荣回到乡下,生下孩子后独自抚养其长大,对林母拿钱收买的行为嗤之以鼻。
小强发烧病危,她充满自责并从家门口一路磕头跪拜到王爷庙,满头都是血和汗,祈求王爷保佑小强平安。 殷切之情,难以言表,而心诚则灵,小强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这也隐喻着:母爱的力量,可感天动地。
②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与人为善的气度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信条,所以当“好人”遭遇不幸,“坏人”得逞或逍遥度日时,人们就会产生愤懑之心,对“好人”同情和悲痛的感受就会愈加强烈。
影片中有一处平行蒙太奇令人印象深刻:当秋霞在乡下痛苦产子之时,林家在欢快地举行婚礼。 两个事件穿插表现,镜头刻画出一个坚强伟大的母爱形象,引发观众对秋霞的同情,也对林家的自私自利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
后来秋霞把小强送回林家,以满足林家续香火的期望,却不得不独自承受思念之苦,在争抢小强时又摔下楼梯成了疯妇, 越发加重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使剧情变得无比苦情,对观众来说,哭或许成了最有效的宣泄。
③团圆和相聚是中国人诚挚的信仰
无论是春节团聚还是中秋节吃月饼,都反映出中国人注重亲情、喜欢团圆不愿分离的性格特质。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看重父母双全的家庭观念;一个人的家庭是否幸福美满,也被当作成功与否的标准。
秋霞与小强被迫分离,双方遭受巨大打击,母子相聚本理所当然,但在影片中却成了一件艰难的事。 自古别离多愁苦,更别说是母子分离,每个观众都是“父母”或“孩子”的身份,对这种切肤之痛都会有深刻的体验。
而小强出生就没有父亲关爱,在传统观念看来,这是不完整的家庭,孩子成了最可怜的角色。 客观说,父亲和母亲承担着两种不同的教养责任,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难以弥补和释怀的遗憾。
影片的主题曲叫《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有多火呢?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和我一样,没记清电影名,还以为就叫《世上只有妈妈好》。事实上,这首歌几乎就是从这里火起来的,火遍了大江南北。
①《世上只有妈妈好》——深入人心易传播的超级音乐符号
语言是先于文字出现的,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在神经系统的刺激反射机制里面,人对语音的记忆、识别和转换,都远远高于文字,而且文字本身也需要转换成语音才能被人接收。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是一个个画面,属于视觉领域。
想一下那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一个超级音乐符号,只要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这部电影。而当时的中国互联网还处于 探索 阶段,信息传播远没有现在发达,影片主要靠口碑传播,《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了助力影片传播的重要力量。
歌曲是抒发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承载 情感 ,能轻易触碰到人最细微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一首首歌就是一个个光阴的故事,容易跨越时空流传。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简单通俗: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分析歌词会发现,歌词很绝对:“世上只有妈妈好”,绝对且不含糊的话容易被记住;歌词类比生动形象:有妈的孩子像“宝”,没妈的孩子像“草”,都是熟悉的事物,容易理解;“宝”和“草”还形成强烈的对比,把有妈和没妈的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
一首歌成了母亲和儿子的“信物”,不管是表达快乐还是悲伤,这首歌一响起,就把观众代入了演员的世界中。 而影片中,儿子正是通过唱这首歌唤醒了母亲的记忆,也体现了这首歌承载的母爱力量之重。
②歌曲烘托了影片的气氛,使观众达到极致的情绪体验
配乐不但能够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还能升华影片主旨,让影片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世上只有妈妈好》婉转动听,也比较煽情,每一次出现都让观众忍不住想要掉眼泪,再加上演员动情的表演,极易让人产生深度共鸣。
歌曲贯穿整部影片,从小强第一次学到唱给妈妈听,到分别后想念着母亲而唱歌,每一次出现表达的 情感 意义都不一样,让观众的情绪随着歌曲内涵变化而起伏不定,从而沉浸到影片人物的悲惨遭遇中。
比如小强和母亲玩耍的场景,虽然平常普通,却是每一个母亲与孩子都会有的亲密互动,这时候配乐就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和母亲或孩子的回忆,产生温馨之感。而当小强和母亲分离后,配乐就尽显世事变迁的苍凉之感,让观众悲从中来。
影片促成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广泛传播,《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同样成就了影片。
《妈妈再爱我一次》于1988年在台湾上映,没有得到台湾观众的重视,两年后在内地上映,却创造了票房奇迹。如果把这个现象归结为运气,显然过于简单,而影片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可能是更关键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内地的商业片高峰时期,也是港台电影的黄金时期。台湾的动作片并不发达,但悲情片很流行,台湾的编剧和导演也很擅长讲悲情故事, 而这种叙事方式恰恰符合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心态,观影体验也就更深。
80年代末有许多经典喜剧片和动作片,例如《英雄本色》《监狱风云》《僵尸先生》等等。看了太多类似的电影,观众急需新的类型电影调剂一下口味, 《妈妈再爱我一次》横空出世,刚好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就好像我们长时间看同样类型的片子,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也就缺乏兴趣了,这时候找一部不同风格的电影看,更能获得心理满足。 80年代末期喜剧、动作片的流行,降低了观众的“哭泣阈值”,《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苦情戏便能较容易戳中观众的泪腺, 如果苦情戏早已长时间流行,那么大众的“哭泣阈值”也就会增高。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著作《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欣赏悲剧是一种审美活动。 苦情戏也类似,通过哭泣可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心理快感,还有一种坚守善良和美好的崇高感。
人本来就是情绪动物,拥有七情六欲正常不过,单一的情绪体验过于单调,生活难免缺少情味。 影视艺术给人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和表达感情的出口,这个出口安全、可控,《妈妈再爱我一次》正是这样一个满足大众需要的情绪出口。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现象级的苦情戏,影片的成功和时代背景、大众需求息息相关,也与高度契合的配乐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触碰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集体共识, 母爱这个文化符号,凝结了深厚的 情感 和记忆,代表了无私奉献、寸草春晖的价值观。
电影并不算完美,某些情节和观念也被人诟病。但对我们来说, 被影片深深感动的同时,能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和深沉的爱,让我们多一些问候和陪伴,并且更加珍视和家人的每一次团聚,这也就足够了。
⑥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具体讲述的什么故事有哪些看点
《妈妈再爱我一次》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ATvAt3mdA-twRL0S_qdKzw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1989年出品的台湾伦理悲剧片,由陈朱煌执导,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文英、陈淑芳,孙亚东等人主演,影片于1989年上映。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孙亚东饰)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杨贵媚饰)的故事。
⑦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 小男孩叫什么名字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 小男孩叫小强(全名:林志强)的扮演者是台湾童星:谢小雨。
1988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由导演陈朱煌执导,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它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家庭伦理大悲剧。
⑧ 《妈妈再爱我一次》,感动了无数人!你是否还记得这部电影
01
精神病医生林志强留学归国,在自己家开的疗养院里发现了一个疯的病患,怀里抱着一个小熊布娃娃,林志强顿时惊呆了,认出了原来是自己寻找18年的母亲秋霞。那为什么林志强的妈妈又变成现在这样了呢?
02
秋霞是一个不清白身世的女人,但是她与出生富裕家庭的国荣相恋了,而秋霞的身世与林家是不相当的,国荣的母亲(老太太)很反对秋霞成为他的媳妇。但是,秋霞与国荣背着老太太在一起,后来被老太太发现了,于是找到秋霞并愿意给她一笔钱,让她离开国荣并打掉孩子,秋霞没有同意要老太太的钱,并离开了林家,独自把林志强生下来了。而国荣在家里的安排下,与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了。
03
秋霞与小强(林志强)母子俩过得很开心,秋霞边工作边带小强,小强一天天的长大了。有一天小强突然出疹子引起了高烧,医生也束手无策。秋霞只好走出家门,从家中三步一磕头的走向王公庙。腿因走路、弯曲、下跪而发软,头因磕头而流血,鲜红的血从额头淌下,她也顾不了这些,一心只希望菩萨保佑,能让小强的病好起来。也许是她的真诚感动了上天,第二天,孩子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母亲节的时候,学校老师教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叫各位小朋友回家一定要唱给自己的妈妈听。回家后,小强就唱给秋霞听,秋霞非常开心,母子俩一起唱这首歌的画面真的很温馨。
04
由于国荣的妻子有一天晕倒,流产导致不能生育,老太太感觉到很绝望,但是,有一天他们发现了秋霞带着小强,而且知道小强就是他们林家的血脉,于是找到秋霞想要把孩子带走,开始秋霞也不同意,可是后来想到为了小强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同意让林家把小强带到台北去,在离开的时候,秋霞把那个熊猫布娃娃给了小强。小强每当想妈妈的时候,就会抱着那个玩具,唱那首《世上只有妈妈》的歌,秋霞也很想自己的小强。
后来小强实在太想念母亲,就偷偷地跑回去找母亲,母亲看到小强很开心,可是没有办法,也只能含着泪把小强送回了林家。并叫小强给爷爷奶奶认错,并保证以后不能在这样了。可是小强后来实在忍不住想念母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又偷偷的跑出来了,林家和秋霞一起出去找,在王公庙找到了小强,这时小强发了高烧,国荣带着他去医院,秋霞以为要抢走她的孩子,却不慎摔下台阶导致精神失常。
04
18年后,小强终于找到他心爱的母亲,当小强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时,重新唤醒了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终于相认了。
05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母爱的伟大,当然父爱也是伟大的。你是否看过这部电影,是否伤心的哭过?值得我们再次重温一遍。
⑨ 怀旧电影 妈妈再爱我一次 怎么下载啊
链接:https://pan..com/s/1C04IO-YNrrLq3WKfNkRsVw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1989年出品的台湾伦理悲剧片,由陈朱煌执导,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文英、陈淑芳,孙亚东等人主演,影片于1989年上映。
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孙亚东饰)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杨贵媚饰)的故事。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