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浮生若梦》电影解析是什么
《浮生若梦》不仅褒扬了作为美国精神支柱的乐天主义,还揭示了一个更深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欣赏,才是真正的温暖。不得不说,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确是塑造美国梦精神的代表。他告诉全世界,美国并不完美,但有一些价值观,是这个国家的人在追求的。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人们不缺乏痛苦,不缺乏麻木,缺乏的是一剂安慰剂、镇痛剂,而《浮生若梦》恰好提供了这些。
影片鼓吹抛弃偏执的财富观去追寻真正的快乐,对当时萧条的美国社会的一剂暖心针。也许当人们发觉金钱、政权都脆弱到不可指望的时候,才愿意扭转头来守望人心吧。
影片中的老范德霍夫是个睿智的老头,他看到了生活的真谛,不仅自己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还为家庭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拥有和睦的邻里关系。
在他们家,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互相尊重,似乎三代人之间都看不到代沟。在法庭上,朋友们纷纷主动为他们筹钱,他们拥有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② 穆赫兰道为什么叫浮生若梦
穆赫兰道是英文Mulholland Dr的直译,浮生若梦是比较文艺的译法,因为穆赫兰道是好莱坞众多明星扎堆居住生活的街道,在那里,可以说是星光璀璨、浮生若梦。
《穆赫兰道》是由大卫·林奇执导,娜奥米·沃茨、劳拉·哈灵、贾斯汀·塞洛克斯等主演的悬疑惊悚片,于2001年10月1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经历了一场在蜿蜒的穆赫兰道上并令其失忆的车祸后,丽塔和一个立志要做好莱坞演员的女孩贝蒂围绕着洛杉矶寻找线索和答案,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扭曲的超乎梦想与现实的冒险故事。
剧情:
好莱坞的穆赫兰道上,一个名叫丽塔(劳拉·哈灵饰)的女人遇上了一场车祸。车祸中的另外两个看上去显然不怎么正经的男人当场丧命,但丽塔幸运地死里逃生。
但是她完全失忆了,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记起。她从车里爬出来,跌跌撞撞地来到一座公寓,藏身于公寓外的灌木丛中。
与此同时,立志要做演员的金发女孩贝蒂(娜奥米·沃茨饰)抱着梦想来到洛杉矶,与她同机的一对老夫妇笑容古怪,她借住在外出的鲁丝姨妈的公寓。
贝蒂惊讶地发现房间里竟有一个陌生的失忆女人,她称自己为丽塔,这个黑发女人的皮包里有大量的现金和一把神秘的蓝钥匙,贝蒂决定帮助丽塔找回记忆。
③ 求历届戛纳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
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有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1、金棕榈奖获奖名单:
2018年(第71届):《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届):《自由广场》鲁本·奥斯特伦德
2016年(第69届):《我是布莱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届):《流浪的迪潘》雅克·欧迪亚
2014年(第67届):《冬眠》努里·比格·锡兰
2013年(第66届):《阿黛尔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届):《爱》迈克尔·哈内克
2011年(第64届):《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
2010年(第63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届):《白丝带》迈克尔·哈内克 [6]
2008年(第61届):《课室风云》劳伦·冈泰
2007年(第60届):《四月三周两天》克里丝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届):《风吹麦浪》肯·罗奇
2005年(第58届):《孩子》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2004年(第57届):《华氏911》迈克尔·摩尔
2003年(第56届):《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届):《钢琴家》罗曼·波兰斯基
2001年(第54届):《儿子的房间》南尼·莫莱蒂
2000年(第53届):《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
1999年(第52届):《美丽罗塞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1998年(第51届):《永恒的一天》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1997年(第50届):《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鳗鱼》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届):《秘密与谎言》迈克·李
1995年(第48届):《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4年(第47届):《低俗小说》昆汀·塔伦蒂诺
1993年(第46届):《霸王别姬》陈凯歌、《钢琴别恋》简·坎皮恩
1992年(第45届):《善意的背叛》比利·奥古斯特
1991年(第44届):《巴顿·芬克》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届):《我心狂野》大卫·林奇
1989年(第42届):《性、谎言和录像带》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届):《征服者佩尔》比利·奥古斯特
1987年(第40届):《恶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亚拉
1986年(第39届):《战火浮生》罗兰·约菲
1985年(第38届):《爸爸出差时》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84年(第37届):《德克萨斯的巴黎》维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届):《楢山节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届):《失踪》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马兹·古尼
1981年(第34届):《铁人》安杰依·瓦依达
1980年(第33届):《浮生若梦》鲍勃·福斯、《影武者》黑泽明
1979年(第32届):《铁皮鼓》沃尔克·施隆多夫、《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届):《木屐树》埃曼诺·奥尔米
1977年(第30届):《我父我主》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1976年(第29届):无
1975年(第28届):《烽火岁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届):《对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届):《稻草人》杰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兰·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届):《工人阶级上天堂》艾利欧·培特利、《企业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罗西
1971年(第24届):《送信人》约瑟夫·罗西
1970年(第23届):《陆军野战医院》罗伯特·奥特曼
1969年(第22届):《如果》林赛·安德森
1968年(第21届):无
1967年(第20届):《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6年(第19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克劳德·勒鲁什、《绅士现形记》皮亚托·杰米
1965年(第18届):《决窍,如何得到》理查德·莱斯特
1964年(第17届):《瑟堡的雨伞》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届):《豹》卢奇诺·维斯康蒂
1962年(第15届):《诺言》安塞尔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届):《长别离》Henri Colpi、《维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尔
1960年(第13届):《甜蜜的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
1959年(第12届):《黑人奥菲尔》马赛尔·加谬
1958年(第11届):《雁南飞》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届):《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届):《寂静的世界》路易·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届):《君子好逑》德尔伯特·曼
1954年(第7届):《地狱门》衣笠贞之助
1953年(第6届):《恐惧的代价》亨利-乔治·克鲁佐
1952年(第5届):《奥赛罗》奥逊·威尔斯、《两分钱的希望》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届):《米兰的奇迹》维托里奥·德·西卡、《茱莉小姐》阿尔夫·斯约堡
1949年(第3届):《第三人》卡罗尔·里德
1947年(第2届):无
1946年(第1届):《相见恨晚》大卫·里恩、《伊丽斯和上尉的心》阿尔夫·斯约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怀尔德、《玛丽娅·康德莱西娅》费南德斯·埃米里奥、《没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贫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将变成红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1946年(第1届):《宝石花》Aleksandr Ptushko、《铁路战斗队》雷内·克莱芒、《为我谱上乐章》华特·迪士尼、《最后的机会》Leopold Lindtberg、《伟大的转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1946年(第1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伯托·罗西里尼、《田园交响乐》让·德拉努瓦、《法尔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册证》米哈伊尔·罗姆。
2、最佳导演奖:
2018年(第71届):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战》
2017年(第70届):索菲亚·科波拉《牡丹花下》
2016年(第69届):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私人采购员》、克里斯蒂安·蒙吉《毕业会考》
2015年(第68届):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2014年(第67届):贝尼特·米勒《狐狸猎手》
2013年(第66届):阿玛特·艾斯卡兰特《赫利》
2012年(第65届):卡洛斯·雷加达斯《柳暗花明》
2011年(第64届):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亡命驾驶》
2010年(第63届):马修·阿马立克《巡演》
2009年(第62届):布里兰特·曼多萨《基纳瑞》
2008年(第61届):努里·比格·锡兰《三只猴子》
2007年(第60届):朱利安·施纳贝尔《潜水钟与蝴蝶》
2006年(第59届):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通天塔》
2005年(第58届):迈克尔·哈内克《隐藏摄像机》
2004年(第57届):托尼·加列夫《流亡》
2003年(第56届):格斯·范·桑特《大象》
2002年(第55届):林权泽《醉画仙》、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狂野之爱》
2001年(第54届):乔尔·科恩、伊桑·科恩《缺席的人》、大卫·林奇《穆赫兰道》
2000年(第53届):杨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届):佩德罗·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1998年(第51届):约翰·保曼《将军》
1997年(第50届):王家卫《春光乍泄》
1996年(第49届):乔尔·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
1995年(第48届):马修·卡索维茨《怒火青春》
1994年(第47届):南尼·莫莱蒂《亲爱的日记》
1993年(第46届):迈克·李《赤裸裸》
1992年(第45届):罗伯特·奥特曼《幕后玩家》
1991年(第44届):乔尔·科恩、伊桑·科恩《巴顿·芬克》
1990年(第43届):帕维·龙根《计程车司机布鲁斯》
1989年(第42届):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流浪者之歌》
1988年(第41届):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南方》
1987年(第40届):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
1986年(第39届):马丁·斯科塞斯《下班后》
1985年(第38届):安德列·泰西内《情陷夜巴黎》
1984年(第37届):贝特朗·塔维涅《乡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届):罗伯特·布列松《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乡愁》
1982年(第35届):沃纳·赫尔佐格《陆上行舟》
1981年(第34届):无
1980年(第33届):无
1979年(第32届):泰伦斯·马力克《天堂之日》
1978年(第31届):大岛渚《爱之亡灵》
1976年(第29届):伊托·斯柯拉《惊恐、污秽、邪恶》
1975年(第28届):米歇尔·布洛尔特《命令》、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别法庭》
1974年(第27届):无
1973年(第26届):无
1972年(第25届):米克洛斯·杨索《红色赞歌》
1971年(第24届):无
1970年(第23届):约翰·保曼《最后的莱奥》
1969年(第22届):格劳贝尔·罗沙《职业杀手安东尼奥》、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1968年(第21届):无
1967年(第20届):费伦茨·科萨《一万个太阳》
1966年(第19届):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列宁在波兰》
1965年(第18届):利维乌·丘列伊《吊死鬼的森林》
1964年(第17届):无
1963年(第16届):无
1962年(第15届):无
1961年(第14届):朱丽娅·索恩泽娃《烽火连天》
1960年(第13届):无
1959年(第12届):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击》
1958年(第11届):英格玛·伯格曼《生命的边缘》
1957年(第10届):罗伯特·布列松《死囚越狱》
1956年(第9届):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奥塞罗》
1955年(第8届):谢尔盖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尔斯·达辛《男人的争斗》
1954年(第7届):无
1953年(第6届):无
1952年(第5届):克里斯蒂安·雅克《勇士的奇遇》
1951年(第4届):路易斯·布努埃尔《被遗忘的人》
1949年(第3届):雷内·克莱芒《马拉帕加之墙》
1947年(第2届):无
1946年(第1届):雷内·克莱芒《铁路战斗队》
3、最佳男演员奖
2018年(第71届):马尔切洛·丰特《犬舍惊魂》
2017年(第70届):杰昆·菲尼克斯《你从未在此》
2016年(第69届):沙哈布·侯赛尼《推销员》
2015年(第68届):文森特·林顿《市场法律》
2014年(第67届):蒂莫西·斯波《透纳先生》
2013年(第66届):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
2012年(第65届):麦斯·米科尔森《狩猎》
2011年(第64届):让·杜雅尔丹《艺术家》
2010年(第63届):埃里奥·杰曼诺《我们的生活》、哈维尔·巴登《美错》
2009年(第62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
2008年(第61届):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切·格瓦拉》
2007年(第60届):朱利安·萧贝尔《潜水钟和蝴蝶》
2006年(第59届):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罗什迪·泽姆、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光荣岁月》
2005年(第58届):汤米·李·琼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2004年(第57届):柳乐优弥《无人知晓》
2003年(第56届):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奥德梅尔《远方》
2002年(第55届):奥利弗·古尔迈《儿子》
2001年(第54届):伯努瓦·马吉梅《钢琴教师
2000年(第53届):梁朝伟《花样年华》
1999年(第52届):埃马纽埃尔·肖特《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届):彼得·穆兰《我的名字是乔》
1997年(第50届):西恩·潘《她是如此可爱》
1996年(第49届):帕斯卡·杜奎奈、丹尼尔·奥图《第八日》
1995年(第48届):乔纳森·普雷斯《卡林顿》
1994年(第47届):葛优《活着》
1993年(第46届):大卫·休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届):蒂姆·罗宾斯《幕后玩家》
1991年(第44届):约翰·特托罗《巴顿·芬克》
1990年(第43届):杰拉尔·德帕迪约《大鼻子情圣》
1989年(第42届):詹姆斯·斯派德《性、谎言和录像带》
1988年(第41届):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鸟帕克》
1987年(第40届):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黑眼睛》
1986年(第39届):米歇尔·布朗《晚礼服》、鲍勃·霍斯金斯《蒙娜丽莎》
1985年(第38届):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1984年(第37届):阿尔弗雷多·兰达、Fernando Rabal《圣婴》
1983年(第36届):吉昂·马利亚·沃隆特《马里奥·里奇之死》
1982年(第35届):杰克·莱蒙《失踪》
1981年(第34届):乌戈·托格内吉《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
1980年(第33届):米歇尔·皮寇利《虚无缥缈》
1979年(第32届):杰克·莱蒙《中国综合症》
1978年(第31届):强·沃特《荣归》
1977年(第30届):费尔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爱》
1976年(第29届):何塞·路易斯·戈麦兹《巴斯瓜尔厄一家》
1975年(第28届):维托里奥·加斯曼《女人香》
1974年(第27届):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细节》、查尔斯·博耶《史塔维斯基》
1973年(第26届):吉安卡罗·吉安尼尼《爱与无政府》
1972年(第25届):让·雅南《我们不愿互诉衷曲》
1971年(第24届):里卡多·库乔拉《萨可与方齐迪》
1970年(第23届):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妒忌梦》
1969年(第22届):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点新闻》
1967年(第20届):奥戴德·科特勒《一个男孩的三天》
1966年(第19届):帕尔·奥斯卡森《饥饿》
1965年(第18届):特伦斯·斯坦普《收藏家》
1964年(第17届):安塔尔·帕杰尔《云雀》、萨罗·乌尔济《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
1963年(第16届):理查德·哈里斯《超级的男性》
1962年(第15届):拉尔夫·理查德森、杰森·罗巴兹、迪恩·斯托克维尔《长日入夜行》、穆雷·梅尔文《甜言蜜语》
1961年(第14届):安东尼·博金斯《何日君再来》
1959年(第12届):布拉福德·迪尔曼、迪恩·斯托克维尔、奥逊·威尔斯《朱门孽种》
1958年(第11届):保罗·纽曼《漫长的炎夏》
1957年(第10届):约翰·奇兹米勒《和平谷》
1955年(第8届):斯宾塞·屈塞《黑岩喋血记》、尼古拉·格里岑科、鲍里斯·比秋科夫、帕维尔·卡道奇尼科夫、尼古拉·谢尔盖耶夫、鲍里斯·科科夫金、鲍里斯·安德列耶夫、谢尔盖·卢克亚诺夫、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吉姆·梅德维杰夫、谢尔盖·库里洛夫《大家族》
1952年(第5届):马龙·白兰度《萨巴达万岁》
1951年(第4届):迈克尔·雷德格瑞夫《白朗宁版本》
1949年(第3届):爱德华·罗宾逊《陌生人之屋》
1946年(第1届):雷·米兰德《失去的周末》
4、最佳女演员奖
2018年(第71届):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小家伙》
2017年(第70届):黛安·克鲁格《凭空而来》
2016年(第69届):杰克琳·乔斯《罗莎妈妈》
2015年(第68届):鲁妮·玛拉《卡萝尔》、艾玛纽尔·贝克特《我的国王》
2014年(第67届):朱丽安·摩尔《星图》
2013年(第66届):贝热尼丝·贝乔《过往》
2012年(第65届):克里斯蒂娜·弗卢图尔、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过群山》
2011年(第64届):克尔斯滕·邓斯特《忧郁症》
2010年(第63届):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届):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届):温妮塞斯·德·奥利维拉《越线》
2007年(第60届):全度妍《密阳》
2006年(第59届):布兰卡·波蒂洛、尤汉娜·柯博、达兹·莱姆波瑞娃、佩内洛普·克鲁兹、卡门·毛拉、劳拉·杜纳丝《回归》
2005年(第58届):汉娜·拉斯洛《自由地带》
2004年(第57届):张曼玉《清洁》
2003年(第56届):玛丽-乔西·克罗兹《野蛮的入侵》
2002年(第55届):卡蒂·奥廷宁《没有过去的男人》
2001年(第54届):伊莎贝尔·于佩尔《钢琴教师》
2000年(第53届):比约克《黑暗中的舞者》
1999年(第52届):艾米莉·德奎恩《美丽罗塞塔》、赛芙琳·卡尼尔《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届):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两极天使》
1997年(第50届):凯西·伯克《切勿吞食》
1996年(第49届):布兰达·布莱斯《秘密与谎言》
1995年(第48届):海伦·米伦《疯狂的乔治王》
1994年(第47届):维尔娜·丽丝《玛戈皇后》
1993年(第46届):霍利·亨特《钢琴别恋》
1992年(第45届):佩尼拉·奥盖斯特《善意的背叛》
1991年(第44届):伊莲娜·雅各布《两生花》
1990年(第43届):克里斯提娜·杨达《审讯》
1989年(第42届):梅丽尔·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呐喊》
1988年(第41届):琳达·姆夫西、乔迪·梅、芭芭拉·赫希《隔离的世界》
1987年(第40届):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39届):费尔南达·托里斯《永远或永不爱我》、芭芭拉·苏科瓦《罗莎·卢森堡》
1985年(第38届):雪儿《面具》、诺玛·阿莱昂德罗《官方说法》
1984年(第37届):海伦·米伦《卡尔》
1983年(第36届):汉娜·许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1982年(第35届):亚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个天堂》
1981年(第34届):伊莎贝尔·阿佳妮《四重奏》《迷恋》
1980年(第33届):阿努克·艾梅《虚无缥缈》
1979年(第32届):莎莉·菲尔德《诺玛蕾》
1978年(第31届):吉尔·克雷伯格《不结婚的女人》、伊莎贝尔·于佩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1977年(第30届):莫妮克·梅居尔《摄影师马丁》、谢莉·杜瓦尔《三女性》
1976年(第29届):玛丽·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里?》、多米尼克·桑达《遗产》
1975年(第28届):瓦莱丽·佩莱恩《列尼传》
1974年(第27届):玛丽-若斯·纳特《舞会的小提琴》
1973年(第26届):乔安娜·伍德沃德《雏凤吟》
1972年(第25届):苏珊娜·约克《幻象》
1971年(第24届):吉蒂·温《毒海鸳鸯》
1970年(第23届):奥塔维亚·皮科洛《麦泰洛》
1969年(第22届):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绝代美人》
1967年(第20届):比亚·戴格玛克《鸳鸯恋》
1966年(第19届):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1965年(第18届):萨曼莎·艾加《收藏家》
1964年(第17届):安妮·班克罗夫特《太太的苦闷》、芭芭拉·蓓丽《天伦泪》
1963年(第16届):玛丽那·维拉迪《女王蜂》
1962年(第15届):凯瑟琳·赫本《长日入夜行》、丽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语》
1961年(第14届):索菲娅·罗兰《烽火母女泪》
1960年(第13届):玛丽娜·墨蔻莉《痴汉艳娃》、让娜·莫罗《如歌的行板》
1959年(第12届):西蒙·西涅莱《金屋泪》
1958年(第11届):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英格里德·图林、毕比·安德森、伊娃。达尔贝克《生命的边缘》
1957年(第10届):茱莉艾塔·玛西娜《卡比里亚之夜》
1956年(第9届):苏珊·海沃德《伤心泪尽话当年》
1955年(第8届):叶卡捷琳娜·萨维诺娃、伊娅·阿列比娜、拉瑞莎·科伦伯格、叶琳娜·杜布朗拉沃娃、薇拉·库兹涅佐娃、克拉拉·卢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届):李·格兰特《侦探的故事》
1951年(第4届):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
1949年(第3届):伊莎·米兰达《马拉帕加之墙》
1946年(第1届):米歇尔·摩根《田园交响乐》
④ 穆赫兰道和浮生若梦是一部电影吗
是。
《穆赫兰道》即《Mulholland》,是由大卫·林奇执导,娜奥米·沃茨、贾斯汀·塞洛克斯、劳拉·哈灵等主演的悬疑惊悚片,中文名译为《浮生若梦》。
《穆赫兰道》讲述了在经历了一场在蜿蜒的穆赫兰道上并令其失忆的车祸后,丽塔和一个立志要做好莱坞演员的女孩贝蒂围绕着洛杉矶寻找线索和答案,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扭曲的超乎梦想与现实的冒险故事。
⑤ 腾讯的《穆赫兰道》删掉了哪里
穆赫兰道,原片147分钟,腾讯版本128分钟,删了19分钟。
现已更名,现在叫《浮生若梦》。
导演:大卫·林奇
类型:动作
主演:娜奥米·沃茨劳拉·哈灵安·米勒贾斯汀·塞洛克斯斯科特·科菲梅利
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年份:2001
剧情介绍
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深夜的穆赫兰道发生一桩车祸,女子丽塔(劳拉·赫利 Laura Harring 饰)在车祸中失了忆。她跌跌撞撞来到一个公寓里藏身。一名男子说他常常梦见一个叫云奇的地方,那里有个恶魔盯着他。
于是就来到云奇,果真见到墙后有怪物出现,男子当场晕死。另有一名杀手杀死了他面前 的男人,然而蹩脚的他却惹来了不少一连串的麻烦。
故事回到一个刚到好莱坞“寻梦”的女子贝蒂(娜奥米·沃茨 Naomi Watts 饰),她的姨父姨母在电影圈有广泛人缘,让贝蒂的发展如虎添翼,试镜大受好评。同时,她所住的公寓,正好是丽塔藏身之地。贝蒂收留了丽塔,二人感情融洽。面对记不起自己是谁的丽塔,贝蒂决定帮助她寻找回自己的记忆。
一名导演想自己决定新戏的女主角,却被他人强行安排人选。工作不顺意的他还发现妻子和清洁工睡在一起。这些看似松散的事件,就像一个迷宫,引向一个让人猜不透的世界……
观后解析
如果你认为《穆赫兰道》只是讲述想成为好莱坞女演员的年轻女子贝蒂·厄姆斯,在蜿蜒的穆赫兰道上遇上了因为遭遇车祸而失忆的神秘女子丽塔的话,那么恐怕你和我看了一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穆赫兰道》的真实剧情只能用各种推测来解释。即便如此,试图描述《穆赫兰道》的完整故事也是枉然。
贝蒂寻找丽塔真实身份的螺旋式旅程,让她认识了洛杉矶这片黑暗而令其心碎的土地。而这究竟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谁能说得清?
只能简单地说,《穆赫兰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侦探悬疑故事,梦想粉碎的幻想,最后的妄想和疯狂。
⑥ 戛纳电影节历届获奖名单
电影爱好者们应该对它是非常熟悉的,创立于1946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十五届了,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盛典。在这里获奖,可以说是无数电影人的顶级梦想了。接下来就以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为主“挑战一口气盘点历届获奖名单”~快来看看你有那部没看过呢?
第一届
第1届
大卫·里恩 《相见恨晚》
阿尔夫·斯约堡 《伊丽斯和上尉的心》
比利·怀尔德 《失去的周末》
费南德斯·埃米里奥 《玛丽娅·康德莱西娅》
Frantisek Cáp 《没有翅膀的男人》
Chetan Anand《贫民窟》
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大地将变成红色》
Aleksandr Ptushko 《宝石花》
雷内·克莱芒《铁路战斗队》
华特·迪士尼、Bob Cormack 《为我谱上乐章》
Leopold Lindtberg 《最后的机会》
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伟大的转折》
罗伯托·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让·德拉努瓦 《田园交响乐》
Georges Rouquier 《法尔比克》
米哈伊尔·罗姆 《217注册证》
第3届
卡罗尔·里德 《第三人》
第4届
维托里奥·德·西卡 《米兰的奇迹》
阿尔夫·斯约堡 《茱莉小姐》
第5届
奥逊·威尔斯 《奥赛罗》 (上一次看到这部还是影视鉴赏课~)
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两分钱的希望》
第6届
亨利-乔治·克鲁佐 《恐惧的代价》
第7届
衣笠贞之助 《地狱门》
第8届
德尔伯特·曼 《君子好逑》
第9届
路易·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寂静的世界》
第10届
威廉·惠勒 《四海一家》
第11届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雁南飞》
第12届
马赛尔·加谬 《黑人奥菲尔》
第13届
费德里科·费里尼 《甜蜜的生活》
第14届
Henri Colpi 《长别离》
路易斯·布努埃尔 《维莉迪安娜》
第15届
安塞尔莫·杜阿特 《诺言》
第16届
卢奇诺·维斯康蒂 《豹》
第17届
雅克·德米 《瑟堡的雨伞》
第18届
理查德·莱斯特 《决窍,如何得到》
第19届
克劳德·勒鲁什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皮亚托·杰米 《绅士现形记》
第20届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放大》
第22届
林赛·安德森 《如果》
第23届
罗伯特·奥特曼 《陆军野战医院》
第24届
约瑟夫·罗西 《送信人》
第25届
艾利欧·培特利 《工人阶级上天堂》
弗朗西斯科·罗西 《企业家之死》
第26届
杰瑞·沙茨伯格 《稻草人》
阿兰·布里吉斯 《受雇者》
第27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对话》
第28届
Mohammed Lakhdar-Hamina 《烽火岁月志》
第30届
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我父我主》
第31届
埃曼诺·奥尔米 《木屐树》
第32届
沃尔克·施隆多夫 《铁皮鼓》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现代启示录》
第33届
鲍勃·福斯 《浮生若梦》
黑泽明 《影武者》
第34届
安杰依·瓦依达 《铁人》
第35届
科斯塔·加夫拉斯 《失踪》
Serif Gören、尤马兹·古尼 《自由之路》
第36届
今村昌平 《楢山节考》
第37届
维姆·文德斯 《德克萨斯的巴黎》
第38届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爸爸出差时》
第39届
罗兰·约菲 《战火浮生》
第40届
莫里斯·皮亚拉 《恶魔天空下》
第41届
比利·奥古斯特 《征服者佩尔》
第42届
史蒂文·索德伯格 《性、谎言和录像带》
第43届
大卫·林奇 《我心狂野》
第44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巴顿·芬克》
第45届
比利·奥古斯特 《善意的背叛》
第46届
陈凯歌 《霸王别姬》(这部太经典了,看一次哭一次)
简·坎皮恩 《钢琴别恋》
第47届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
第48届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地下》
第49届
迈克·李 《秘密与谎言》
第50届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樱桃的滋味》
今村昌平 《鳗鱼》
第51届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永恒的一天》
第52届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美丽罗塞塔》
第53届
拉斯·冯·提尔 《黑暗中的舞者》
第54届
南尼·莫莱蒂 《儿子的房间》
第55届
罗曼·波兰斯基 《钢琴家》
第56届
格斯·范·桑特 《大象》
第57届
迈克尔·摩尔 《华氏911》
第58届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孩子》
第59届
肯·罗奇 《风吹麦浪》
第60届
克里丝蒂安·蒙吉 《四月三周两天》
第61届
劳伦·冈泰 《课室风云》
第62届
迈克尔·哈内克 《白丝带》
第63届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第64届
泰伦斯·马力克 《生命之树》
第65届
迈克尔·哈内克 《爱》
第66届
阿布戴·柯西胥 《阿黛尔的生活》
第67届
努里·比格·锡兰 《冬眠》
第68届
雅克·欧迪亚 《流浪的迪潘》
第69届
肯·洛奇 《我是布莱克》
第70届
鲁本·奥斯特伦德 《自由广场》
第71届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最近看完就一个想法:所以这生命啊,它苦涩如歌......)
第72届
奉俊昊 《寄生虫》 (后背发凉,很有恐怖片内味)
第74届
朱利亚·迪库诺 《钛》
第1届
雷内·克莱芒 《铁路战斗队》
第3届
雷内·克莱芒 《马拉帕加之墙》
第4届
路易斯·布努埃尔 《被遗忘的人》
第5届
克里斯蒂安·雅克 《勇士的奇遇》
第8届
谢尔盖·瓦西里耶夫 《石普卡的英雄》
朱尔斯·达辛 《男人的争斗》
第9届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 《奥塞罗》
第10届
罗伯特·布列松 《死囚越狱》
第11届
英格玛·伯格曼 《生命的边缘》
第12届
弗朗索瓦·特吕弗 《四百击》
第14届
朱丽娅·索恩泽娃 《烽火连天》
第18届
利维乌·丘列伊 《吊死鬼之林》
第19届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 《列宁在波兰》
第20届
费伦茨·科萨 《一万个太阳》
第22届
格劳贝尔·罗沙 《职业杀手安东尼奥》
沃依采克·雅斯尼 《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第23届
约翰·保曼 《最后的莱奥》
第25届
米克洛斯·杨索 《红色赞歌》
第28届
米歇尔·布洛尔特 《命令》
科斯塔·加夫拉斯 《特别法庭》
第29届
伊托·斯柯拉 《惊恐、污秽、邪恶》
第31届
大岛渚 《爱之亡灵》
第32届
泰伦斯·马力克 《天堂之日》
第35届
沃纳·赫尔佐格 《陆上行舟》
第36届
罗伯特·布列松 《钱》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乡愁》
第37届
贝特朗·塔维涅 《乡村星期天》
第38届
安德烈·泰西内 《情陷夜巴黎》
第39届
马丁·斯科塞斯 《下班后》
第40届
维姆·文德斯 《柏林苍穹下》
第41届
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南方》
第42届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流浪者之歌》
第43届
帕维·龙根 《计程车司机布鲁斯》
第44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巴顿·芬克》
第45届
罗伯特·奥特曼 《幕后玩家》(挺有讽刺意味的)
第46届
迈克·李 《赤裸裸》
第47届
南尼·莫莱蒂 《亲爱的日记》
第48届
马修·卡索维茨 《怒火青春》
第49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冰血暴》
第50届
王家卫 《春光乍泄》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第51届
约翰·保曼 《将军》
第52届
佩德罗·阿莫多瓦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第53届
杨德昌 《一一》
第54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缺席的人》
大卫·林奇 《穆赫兰道》
第55届
林权泽 《醉画仙》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狂野之爱》
第56届
格斯·范·桑特 《大象》
第57届
托尼·加列夫 《流亡》
第58届
迈克尔·哈内克 《隐藏摄像机》
第59届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通天塔》
第60届
朱利安·施纳贝尔 《潜水钟与蝴蝶》
第61届
努里·比格·锡兰 《三只猴子》
第62届
布里兰特·曼多萨 《基纳瑞》
第63届
马修·阿马立克 《巡演》
第64届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亡命驾驶》
第65届
卡洛斯·雷加达斯 《柳暗花明》
第66届
阿玛特·艾斯卡兰特 《赫利》
第67届
贝尼特·米勒 《狐狸猎手》
第68届
侯孝贤 《刺客聂隐娘》(近期打算看~)
第69届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私人采购员》
克里斯蒂安·蒙吉 《毕业会考》
第70届
索菲亚·科波拉 《牡丹花下》
第71届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冷战》
第72届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年轻的阿迈德》
第74届
莱奥·卡拉克斯 《安妮特》
第1届
雷·米兰德 《失去的周末》
米歇尔·摩根 《田园交响乐》
第3届
爱德华·罗宾逊 《陌生人之屋》
伊莎·米兰达 《马拉帕加之墙》
第4届
迈克尔·雷德格瑞夫 《白朗宁版本》
贝蒂·戴维斯 《彗星美人》
第5届
马龙·白兰度 《萨巴达万岁》
李·格兰特 《侦探的故事》
第8届
斯宾塞·屈塞 《黑岩喋血记》
叶卡捷琳娜·萨维诺娃 《大家族》
尼古拉·格里岑科 《大家族》
伊娅·阿列比娜 《大家族》
鲍里斯·比秋科夫 《大家族》
拉瑞莎·科伦伯格 《大家族》
帕维尔·卡道奇尼科夫 《大家族》
叶琳娜·杜布朗拉沃娃 《大家族》
尼古拉·谢尔盖耶夫 《大家族》
薇拉·库兹涅佐娃 《大家族》
鲍里斯·科科夫金 《大家族》
克拉拉·卢奇科 《大家族》
鲍里斯·安德列耶夫 《大家族》
谢尔盖·卢克亚诺夫 《大家族》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大家族》
瓦吉姆·梅德维杰夫 《大家族》
谢尔盖·库里洛夫 《大家族》
第9届
苏珊·海沃德《伤心泪尽话当年》(最佳女演员)
第10届
约翰·奇兹米勒《和平谷》
茱莉艾塔·玛西娜《卡比里亚之夜》
第11届
保罗·纽曼《漫长的炎夏》
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生命的边缘》
英格里德·图林《生命的边缘》
毕比·安德森《生命的边缘》
伊娃·达尔贝克《生命的边缘》
西蒙·西涅莱《金屋泪》
第12届
布拉福德·迪尔曼《朱门孽种》
迪恩·斯托克维尔《朱门孽种》
奥逊·威尔斯《朱门孽种》
第13届
空缺
玛丽娜·墨蔻莉《痴汉艳娃》
让娜·莫罗《如歌的行板》
第14届
安东尼·博金斯《何日君再来》
索菲娅·罗兰《烽火母女泪》
第15届
拉尔夫·理查德森《长日入夜行》
凯瑟琳·赫本《长日入夜行》
杰森·罗巴兹《长日入夜行》
丽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语》
迪恩·斯托克维尔《长日入夜行》
穆雷·梅尔文《甜言蜜语》
第16届
理查德·哈里斯《超级的男性》
玛丽那·维拉迪《女王蜂》
第17届
安塔尔·帕杰尔《云雀》
安妮·班克罗夫特《太太的苦闷》
萨罗·乌尔济《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
芭芭拉·蓓丽《天伦泪》
第18届
特伦斯·斯坦普《收藏家》
萨曼莎·艾加《收藏家》
第19届
帕尔·奥斯卡森《饥饿》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第20届
奥戴德·科特勒《一个男孩的三天》
比亚·戴格玛克《鸳鸯恋》
第22届
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点新闻》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绝代美人》
第23届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妒忌梦》
奥塔维亚·皮科洛《麦泰洛》
第24届
里卡多·库乔拉《萨可与方齐迪》
吉蒂·温《毒海鸳鸯》
第25届
让·雅南《我们不愿互诉衷曲》
苏珊娜·约克《幻象》
第26届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爱与无政府》
乔安娜·伍德沃德《雏凤吟》
第27届
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细节》
玛丽-若斯·纳特《舞会的小提琴》
第28届
查尔斯·博耶《史塔维斯基》
瓦莱丽·佩莱恩《列尼传》
维托里奥·加斯曼《女人香》
第29届
何塞·路易斯·戈麦兹《巴斯瓜尔厄一家》
玛丽·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儿?》
多米尼克·桑达《遗产》
第30届
费尔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爱》
莫妮克·梅居尔《摄影师马丁》
谢莉·杜瓦尔《三女性》
第31届
强·沃特《荣归》
吉尔·克雷伯格《不结婚的女人》
伊莎贝尔·于佩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第32届
杰克·莱蒙《中国综合症》
莎莉·菲尔德《诺玛蕾》
第33届
米歇尔·皮寇利《虚无缥缈》
阿努克·艾梅《虚无缥缈》
第34届
乌戈·托格内吉《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
伊莎贝尔·阿佳妮《四重奏》《着魔》(后者是一部恐怖片,至今不敢挑战)
第35届
杰克·莱蒙《失踪》
亚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个天堂》
第36届
吉昂·马利亚·沃隆特《马里奥·里奇之死》
汉娜·许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第37届
阿尔弗雷多·兰达《圣婴》
海伦·米伦《卡尔》
Fernando Rabal《圣婴》
第38届
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雪儿《面具》
诺玛·阿莱昂德罗《官方说法》
第39届
米歇尔·布朗《晚礼服》
费尔南达·托里斯《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
鲍勃·霍斯金斯《蒙娜丽莎》
芭芭拉·苏科瓦《罗莎·卢森堡》
第40届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黑眼睛》
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第41届
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鸟帕克》
琳达·姆夫西《分离的世界》
乔迪·梅《分离的世界》
芭芭拉·赫希《分离的世界》
第42届
詹姆斯·斯派德《性、谎言和录像带》
梅丽尔·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呐喊》
第43届
杰拉尔·德帕迪约《大鼻子情圣》
克里斯提娜·杨达《审讯》
第44届
约翰·特托罗《巴顿·芬克》
伊莲娜·雅各布《两生花》
第45届
蒂姆·罗宾斯《幕后玩家》
佩尼拉·奥盖斯特《善意的背叛》
第46届
大卫·休里斯《赤裸裸》
霍利·亨特《钢琴别恋》
第47届
葛优 《活着》 (现代文学史课上看过,之后怀疑了好久人生)
维尔娜·丽丝《玛戈皇后》
第48届
乔纳森·普雷斯《卡林顿》
海伦·米伦《疯狂的乔治王》
第49届
帕斯卡·杜奎奈《第八日》
布兰达·布莱斯《秘密与谎言》
丹尼尔·奥图《第八日》
第50届
西恩·潘《她是如此可爱》
凯西·伯克《切勿吞食》
第51届
彼得·穆兰《我的名字是乔》
娜塔莎·雷尼埃《两极天使》
艾洛迪·布歇《两极天使》
第52届
埃马纽埃尔·肖特《人,性本色》
艾米莉·德奎恩《美丽罗塞塔》
赛芙琳·卡尼尔《人,性本色》
第53届
梁朝伟《花样年华》(怀旧的氛围感很酷)
比约克《黑暗中的舞者》
第54届
伯努瓦·马吉梅《钢琴教师》
伊莎贝尔·于佩尔《钢琴教师》
第55届
奥利弗·古尔迈《儿子》
卡蒂·奥廷宁《没有过去的男人》
第56届
伊敏·托普拉克《远方》
玛丽-乔西·克罗兹《野蛮的入侵》
穆扎菲·奥德梅尔《远方》
第57届
柳乐优弥《无人知晓》
张曼玉《清洁》
第58届
汤米·李·琼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汉娜·拉斯洛《自由地带》
第59届
塞米·鲍亚吉拉《光荣岁月》
布兰卡·波蒂洛《回归》
伯纳德·布兰卡恩《光荣岁月》
尤汉娜·柯博《回归》
罗什迪·泽姆《光荣岁月》
达兹·莱姆波瑞娃《回归》
贾梅尔·杜布兹《光荣岁月》
佩内洛普·克鲁兹《回归》
萨米·纳塞利《光荣岁月》
卡门·毛拉《回归》
劳拉·杜纳丝《回归》
第60届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将爱放逐》
全度妍《密阳》
第61届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切·格瓦拉》
温妮塞斯·德·奥利维拉《越线》
第62届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
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第63届
埃里奥·杰曼诺《我们的生活》
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
哈维尔·巴登《美错》
第64届
让·杜雅尔丹《艺术家》
克尔斯滕·邓斯特《忧郁症》
第65届
麦斯·米科尔森《狩猎》
克里斯蒂娜·弗卢图尔《越过群山》
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过群山》
第66届
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
贝热尼丝·贝乔《过往》
第67届
蒂莫西·斯波《透纳先生》
朱丽安·摩尔《星图》
第68届
文森特·林顿《市场法律》
鲁妮·玛拉《卡萝尔》
艾玛纽尔·贝克特《我的国王》
第69届
沙哈布·侯赛尼《推销员》
杰克琳·乔斯《罗莎妈妈》
第70届
杰昆·菲尼克斯《你从未在此》
黛安·克鲁格《凭空而来》
第71届
马尔切洛·丰特《犬舍惊魂》
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小家伙》
第72届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痛苦与荣耀》
艾米丽·比查姆《小小乔》
第74届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内特拉姆》
雷娜特·赖因斯夫《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
学习【外国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的朋友们,应该看过很多。其实很多作品可能看起来并没有太引人入胜,但是它确实就是经典,感兴趣可以去搜一搜看一看~
⑦ 詹姆斯·史都华的演艺经历
然而吉米·史都华是在大学时期参加的话剧团,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他在学校话剧团已经当上主角。从史都华的大学时代开始,那时适值经济大恐慌期间,百业萧条,即使是当时美国最热门的建筑业也不免受到影响;不过其时也是有声电影开始发展、「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初期。在普林斯顿建筑系,成绩优秀的詹姆斯·史都华决心成为演员。
不同于多数其它的演员,吉米·史都华不但未曾上过戏剧学校,也没上过任何表演专门的课程。他凭借的,除了天份,再来就是学校社团的经验。他在Princeton Triangle Club时,认识长他一个年级的同学乔舒亚·罗根(1908~1988),毕业以后受到罗根之邀,参与在波士顿的学生剧团,之后再转往百老汇参与舞台剧演出,并认识亨利·方达(1905~1982)、玛格丽特·苏利文(1909~1960)(先后成为亨利·方达与导演威廉·惠勒的第一任妻子),并结为朋友。
詹姆斯·史都华来到百老汇的数个月后,又成为舞台剧的主角,演出获致成功,而且被当时的媒体加以报导。在1932年到1934年之间,这4位好友并肩为自己的梦想-以及经济不景气的压力-而奋斗着。之后罗根前往莫斯科进修,其后回到百老汇;苏利文、史都华和方达,他们各有际遇,都到好莱坞发展。约书亚·罗根后来成为普立兹奖、东妮奖得主的舞台剧导演、史都华和方达皆是一代银幕传奇、玛格丽特·苏利文亦是1930、1940年代著名的一线女星。这些年轻人后来都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名。
战前演员生涯
吉米·史都华于1935年,与亨利·方达相偕进好莱坞从影,他们都是从与米高梅公司签约开始。史都华和方达从百老汇到好莱坞一直都是室友。热衷于参加派对与跟小女星约会的亨利·方达,诧异的发现他的室友史都华,尽管顶着普林斯顿高材生的光 环而颇受异性瞩目,可是依旧坚持着规矩的私生活,迥异于其它年轻演员。不过吉米·史都华仍然很高兴有进好莱坞的机会,以每周6到7天在制片场勤奋工作着。
起先,吉米·史都华大男孩般害羞、谦逊的个性、以及瘦高的身形,似乎一度成为职业上的阻碍。这段时间,据他所言,总是在当「大型电影的小角色及小型电影的大角色」。不过在1936年,史都华在大型影片也得到第一个戏份重的角色,出现在导演伍迪·范戴克的影片《迷雾重重》,是演员名单排名第三的配角,饰演一名精神异常的杀手。其实詹姆斯·史都华后来整个演员生涯,尤其在成名以后,就没再演过反派。
1938年,吉米·史都华被出借至米高梅的姊妹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比史都华早两年来到好莱坞的朋友玛格丽特·苏利文,在那里称赞他的才华;而导演法兰克·卡普拉早在史都华还在饰演小角色时,就已注意到他的潜力,并且在即将拍摄的作品中,打消了原本要找克拉克·盖博、贾利·古柏(他们当初也是卡普拉提拔的)等成名影星主演的念头,决定重用这位新人。吉米·史都华此后就晋升为大型电影的主角,与法兰克·卡普拉展开数次成功的合作。
他们的合作始于1938年、改编自普立兹奖作品、奥斯卡得奖的电影《浮生若梦》,一部经济大恐慌时期温暖人心、创下票房佳绩、又有人生哲理内涵的喜剧片。女主角是珍·阿瑟,演出男主角女友。片中另一位男主角李昂·巴里摩,演出主角女友睿智的外祖父。法兰克·卡普拉发现詹姆斯·史都华不但能够充分理解自己所要诠释的角色,并且几乎不需要什么指导,卡普拉后来称赞史都华「可能是最出色的银幕演员」、「已经到了不用表演的境界」。
在卡普拉1939年奥斯卡得奖的政治题材喜剧片《史密斯游美京》中;女主角也是珍·阿瑟;吉米·史都华出演一位曾经遭受威胁利诱,最后仍然勇敢揭发弊案的年轻参议员,初步确立了他正人君子的形象。此片在当时大受欢迎,至今仍声名不减,被选在百年百大电影系列、以及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吉米·史都华在此片真正成名,得到了第一次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男主角。
同样是在1939年,詹姆斯·史都华演出他的第一部西部片:导演乔治·马歇尔的《警探奇侠》,女主角是玛琳·黛德丽。这是一部喜剧风格的西部影片。剧中他是个行侠仗义的青年神枪手,是一位西部大侠的后代。此片后来在电影及舞台剧被数次重拍;被选为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收藏。
然而即使在吉米·史都华开始名扬好莱坞,问鼎奥斯卡奖项时,他的父母仍旧反对他投身影界,在身为虔信教徒的老史都华夫妇的观念中,他们忧虑儿子会在 这个浮华、罪恶的电影之都学坏,并且一直试图劝儿子回到他原本就可以从事的,体面、正派的职业。吉米·史都华秘密的跑到欧洲旅行,以得到一段休息的时间, 当他回到美国时,正值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与导演恩斯特·刘别谦合作的浪漫喜剧《街角的商店》;饰演女主角是他的朋友玛格丽特·苏利文;男女主角是相恋的笔友,却不知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起工作、而且互相看不太顺眼的同事;此片在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爱情类电影,与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之列;于1998年被重拍为由汤姆·汉克斯及梅格·莱恩主演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新片与经典老片情节类似,只是随着时代演进,男女主角由写信的笔友变成使用电子邮件的网友。
1940年詹姆斯·史都华与凯瑟琳·赫本、卡莱·葛伦主演乔治·丘克的经典脱线喜剧《费城故事》 。史都华出演一名卷入别人多角恋爱闹剧,为情所苦的记者,歌声还不错的他,在剧中有表现的机会。此片在1956年被重拍为葛莉丝·凯莉主演的《上流社会》。《费城故事》除了名列百年百大电影系列、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以外,更让他以生动的演技,拿到1941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吉米·史都华把奖座寄回去他的家乡,他所坚持的梦想终于得到双亲肯定,这座小金人在他父亲开的五金行橱窗里放了25年。 历经战争的残酷,一度对电影娱乐的价值感到怀疑,但这时再应卡普拉一通电话之邀,演出为他量身订作的经典之作《风云人物》 。剧中主角到处有吉米·史都华的身影,例如设定与他同年纪,大学都主修建筑,听力都曾经受损(史都华听力受损,是因为在空军服役时,飞机引擎的强大噪音。他此后必须使用助听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去听觉)。唐娜·瑞德是这片的女主角。李昂·巴里摩这次饰演大反派,一个不择手段的财阀。吉米·史都华此时还未婚,但已能够出色诠释丈夫与父亲的身份。他在《风云人物》及《史密斯游美京》的角色,被认为前后互相辉映,都得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都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五十大银幕英雄;更有甚者,从此被视为一种「平民英雄」的典型。
《风云人物》得到当届奥斯卡奖项的5个提名,后世评价则又远胜过当时,被美国电影会的百年百大电影系列,名列百年来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以及评为励志影片百年来的第一名;之前的《史密斯游美京》也被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与励志影片百年来第五名;都在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之列。这部1946 年的影片,至今在美国、英语系国家、以圣诞节为主要节庆的国家地区,已被公认是圣诞节必看的经典,在电视上、甚至在电影院一再回放。史都华表示风云人物的 主角是他生平演过最喜欢的角色,卡普拉也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他生平最佳作品,并再度赞誉史都华为「非凡的凡人」。1985年,当史都华得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曾对当时还健在的卡普拉,表示感谢法兰克·卡普拉「慷慨、睿智的指引」、认为卡普拉「毫无疑问是我所知道最伟大的导演」。
哈利·杜鲁门总统在看完《风云人物》后,曾说:「如果贝丝和我有儿子的话,我们希望他就像吉米·史都华一样」。1991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1992年,美国影片在俄国初次解禁,在鲍里斯·叶尔辛总统的首肯下,《风云人物》这部结局众人合唱苏格兰民谣友谊万岁的影片,被选定于1月5日、东正教的圣诞节,在俄国播出的第一部美国电影。
《风云人物》虽然在后世声望日隆,在当年也得到5个奥斯卡奖项提名,包括史都华的最佳男主角。但是在当时票房普通、评价参差。法兰克·卡普拉提前退休,新生代演员蜂起,许多与史都华同辈的演员,在此时事业多有衰退的现象。吉米·史都华甚至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经过四年军旅生涯的耽搁后,演技是否还留 着。他考虑过转往航空工业发展,因为他本来就具有相关专业、亦是航空公司的投资商。父亲则又主张他回到家乡,并且催促儿子尽快结婚。后来吉米·史都华开始尝试拓宽戏路,也曾经回到百老汇出演后来改拍为电影的舞台剧。他的努力突破,最终获得超越战前的成就,无论是艺术抑或商业、当代以及后世,都成为真正的巨星,进入他一生发表电影作品的黄金时期。
战前的吉米·史都华几乎都出现在文艺喜剧片,形象往往是俊雅、正直、害羞的年轻人。评论多认为,兵凶战危的经历,反而让史都华完全成熟。他在 1949年成家、拥有迟来但美满的婚姻。战争让他从青涩腼腆,变得可以更「dark」与「hard」,使他可以胜任更复杂而具挑战性的角色,戏路也从既有 的文艺、喜剧,推广到了惊悚、西部、传记等类型影片。
詹姆斯·史都华在战后回到好莱坞时,并未与米高梅续约。他成为最早的「自由演员」之一,不再受到导演及制片厂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想要尝试的角色。当时即使是大牌影星也很少敢这样做。后来在经典时期好莱坞的八大影业:米高梅、哥伦比亚、环球、雷电华、二十世纪福斯、派拉蒙、联艺、华纳兄弟等,都有吉米·史都华的多部电影。不过米高梅仍是史都华最称许、也推出较多作品的制片厂。 1948年,詹姆斯·史都华演出亨利·海瑟威奥斯卡得奖、纪录片形式的犯罪剧情片《反案记》。他饰演一名记者,经过追根究柢的调查后,洗刷了一名被告谋杀警察的罪名。这是改编自经济大恐慌时期,芝加哥著名的组织犯罪案件。1949年,他演出山姆·伍特奥斯卡得奖的作品《淑女痴恋》(又译《义肢投手》),女主角是有「银幕上的好太太」之称的裘·艾莉森,他们之后又合作了两次。曾是学校棒球队选手的史都华饰演残而不废、装上义肢,美国职棒球联盟投手Monty Stratton(1912~1982)的传记电影。此片虽被认为题材传统,但仍受到欢迎,史都华亦得到Monty Stratton本人的称誉。
1950年,吉米·史都华推出改编自普立兹奖名作的电影:亨利·柯斯特奥斯卡及金球奖得奖的《迷离世界》 (Harvey)。片中与主角演对手戏的是一只名字叫“Harvey”,两公尺高、看不见的巨大白兔。这个构想源自于凯尔特神话中一种叫“pooka”的大白兔精灵。《迷离世界》名列百年百大喜剧电影,并且让他又一次得到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此片极其受到欢迎,之后在电视和舞台剧多次的重制演出;其中1970年的舞台剧重拍版本、1972年的电视电影重拍版本,是由史都华主演;之后还有其它演员主演的重拍版本。《迷离世界》被非常多之后的电影、动画、电视影集引用;人类幻想的大白兔朋友Harvey从此在英语系国家变成一种典故。对吉米·史都华来说,他的影迷此后除了献花以外,献上小白兔玩偶的大有人在。
1950年,他与编剧兼导演狄玛·戴维斯合作,演出金球奖得奖的卖座西部片《折箭为盟》,这片的特色是在它是二次战后,第一部站在印第安人观点的主要西部片。1952年,他在导演赛西尔·德米尔奥斯卡得奖、票房甚佳的《戏王之王》饰演一名乔装改扮的小丑;其它主要演员还有却尔登·希斯顿;鲍勃·霍普在此片客串;不过整部影片中,史都华始终未曾露出真面目。
1957年,在导演比利·怀德的传记电影《壮志凌云》 (又译《林白征空记》)。这部影片被选在百年百大励志电影之列。他饰演首次单人不着陆横越大西洋飞行的查尔斯·林白。史都华与林白都是美国空军英雄,实际年龄也相近(林白比史都华大6岁),最后都官拜准将,而且都是由五星上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亲自任命。
1958年,吉米·史都华和金·露华主演理察·昆恩的浪漫喜剧《夺情记》,其它主要演员还有杰克·李蒙;此片的电影摄影师是奥斯卡得奖的华人电影摄影师黄宗沾(James Wong Howe)。该片及其电影配乐在当时受到欢迎。金·露华与史都华之前已在亚弗列德·希区考克的《迷魂记》中合作过。此时吉米·史都华已渐渐有了年纪,这是他最后一次主演爱情片。其后的主要作品型式转向了家庭喜剧,或者延续他之前的悬疑、西部等题材。
1959年,他演出导演梅恩·里洛伊的《联邦调查局》,女主角薇拉·迈尔斯。真实的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及当时的约翰·胡佛局长,都有协助此片的制作过程。虽然衡诸当时国际情势,《联邦调查局》的性质,多少有些为政府机关做形象及政策宣传的成份。但是由于这片导演及男女主角的盛名,以及这是早期对联邦调查局写实之作。因此此片依然留传数十年至今。
1959年,詹姆斯·史都华晋升准将,他的父亲在亲见儿子官拜将军之后不久过世,母亲则在前几年过世。1960年、1961年,好友玛格丽特·苏利文、贾利·古柏先后去世。直到史都华与仰慕已久的导演约翰·福特开始合作,才稍微缓解他此时的悲伤。 从1940年代后期,到整个1950年代,史都华与导演亚弗列德·希区柯克及导演安东尼·曼分别都展开一连串精彩的合作。1950年到1955年间,他与安东尼·曼推出一系列西部片:《无敌连环枪》(1950)、《怒河》(1952)、《血泊飞车》(1953)、《远乡》(1955)、《血战蛇江》 (1955),在美国,都是脍炙人口的西部片。詹姆斯·史都华在此时成为第一位争取到电影票房抽成的演员,至今已被引为常例。在《血战蛇江》 中,史都华有一段长达90秒、被马拖着跑的危险动作,他在这段镜头拒绝使用替身。《血泊飞车》在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之列,也得到知名电影历史学家如李奥纳德·马丁等人的推崇。吉米·史都华在安东尼·曼一系列西部片中的角色各异,但共通的形象是一名为过去所困扰的男子,在遭遇艰难险阻之际,寻求救赎的过程。
1953年的《霹雳湾风云》 ,是一部以二次战后为背景,被认为将西部精神贯注于现代,石油探勘的冒险故事。1955年的《战略空军》是吉米·史都华一生之中少见的战争片,片中情节与他的自身经历有着共通之处,都是空军预备役军官;此片合作的女主角也是裘·艾莉森。1953年,推出奥斯卡得奖、巨大票房成功的《葛伦米勒传》,是爵士乐摇摆大乐团(Big band swing)作曲家兼指挥家葛伦·米勒的传记电影;女主角再次是裘·艾莉森;爵士乐演奏家兼歌手刘易斯·阿姆斯特朗等人,亲自在此片客串;这是一部结合电影与音乐艺术的经典之作。
1948年到1958年之间,詹姆斯·史都华与亚弗列德·希区考克合作的四部经典惊悚片:《夺魂索》(1948)、《后窗》(1954)、《擒凶记》(1956)、《迷魂记》(又译《迷情记》)(1958)。风格前卫的《夺魂索》是希区柯克第一部彩色影片,带有高度实验及创新性质;亲切、害羞的青年史都华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 一位睿智、机警、偏激的灰发哲学教授。奥斯卡得奖的《擒凶记》是重制希区考克在1934年的同名作品;女主角是著名歌手兼演员桃乐丝·黛;此片经典的电影主题曲《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后窗》、《迷魂记》都被认为是希区考克的颠峰之作,都在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以及名列美国电影学会百年来最伟大的电影系列,历来对《迷魂记》及《后窗》分析的专书、专文汗牛充栋。《后窗》是与格蕾丝.凯莉搭档;吉米·史都华在其中细腻丰富的表情、举止、演技,扣人心弦至极;此片之后一再被后人重拍,片中的创意被他人多次挪用在其它影片,于2007年再次被重拍为《恐怖小区》,新片情节也是大致与百年经典老片相似,但是主要演员改由青少年演出。在《迷魂记》中,与史都华主演的是金·诺瓦克,此片在英国电影学会的期刊《画面与音响》,于1992年及2002年,分别被选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第四名及第二名,影片的多处创意亦经常被后人挪用。《迷魂记》虽然在现在被广泛评价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但是在当年的票房及影评并不如意。希区柯克在失望之余归咎于史都华「太老」,在下一部影片《西北偏北》却找了比史都华更「老」了4岁的加里·格兰特主演,同样失望的史都华后来没再与希区考克合作,不过此后他们还是会同时出现在公开场合并坐在一起。其实《西北偏北》也是格兰特与希区考克的最后一次合作,史都华及格兰特都分别与希区柯克合作过4部作品。 1960年,詹姆斯·史都华以导演奥图·普莱明杰1959年的《桃色血案》,得到第五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及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奖。其它主要演员还有乔治·史考特。由于片中涉及强暴杀人案,因此担任律师的主角,其台词包括有关性行为的敏感词句,是普莱明杰借重史都华正人君子的形象,成功挑战当时电影尺度的作品。1989年,《桃色血案》 被美国律师协会评选为史上最伟大的12部法庭推理电影之一。
1960年,詹姆斯·史都华尚有另一部作品《山路》 ,也是他一生之中少见的战争片,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虽然这部影片并不是史都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是合作的女主角、中国女演员卢燕(Lisa Lu)却是在此第一次受到美国电影界瞩目。
1962年,吉米·史都华演出再次与导演亨利·柯斯特合作的家庭喜剧片《度假留香》,此片改编自小说,是全家人一起去度假的混乱和趣事;女主角是演员兼歌手玛琳·奥哈拉,并有当时其它著名歌手客串。吉米·史都华得到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奖。该片推出后在美国国内外极受欢迎,还会在电视回放。
1965年,史都华主演导演劳勃·艾德力区的经典灾难片《凤凰号》「The Flight of the Phoenix」,此片是改编自小说,描述飞机在沙漠中心坠毁,机上乘客如何挣扎自救的过程。空军英雄的詹姆斯·史都华正是演出飞机的机长,其它主要演员还有彼得·芬治、欧尼斯·鲍宁。这片在2004年重制为类似片名的电影「Flight of the Phoenix」,由丹尼斯·奎德主演。新片与经典老片类似,但是由撒哈拉沙漠改成戈壁沙漠。
1965年和1966年,史都华与导演安德鲁·迈克兰格伦合作两部西部剧情片。分别是《圣拿河之战》及《原野豪杰》;前者的配角之一是史都华的好友约翰·韦恩的儿子派崔克·韦恩;后者的女主角再次是玛琳·奥哈拉。两片史都华后期的主演作品都相当受欢迎。玛琳·奥哈拉与史都华一直维持着友谊,在一封史都华给奥哈拉的书信中,写道:「葛萝莉亚与我都祝你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1960年代起,吉米·史都华与导演约翰·福特有过四次西部片的合作。从1961年的《麦凯警长》开始,他饰演一名粗鲁、醉酒、其实十分聪明,通印第安语言的西部执法官。1962年的《双虎屠龙》,詹姆斯·史都华和当时已和约翰·福特合作近二十次的约翰·韦恩联合主演。史都华是一位从东岸来的青年律师,后来成为可敬的政治家;韦恩是一名本领高强的牛仔;女主角再次是薇拉·迈尔斯;李·马文演出反派。藉由史都华及韦恩角色之间的友谊及矛盾,呈现西部社会从力强者胜,变迁至文明法治的历史进程。《双虎屠龙》是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所选的典藏作品, 被认为是约翰·福特众多西部片中,最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而且是出色的心理戏;虽然54岁的史都华被认为不太像「青年」律师,不过该片因为经典的故事题 材、还有两大巨星,在当时十分受欢迎,直到现在仍一再在电视回放、也是出租片市场的热门。比较不寻常的安排是,在电影海报及预告片中,史都华的肖像及姓名 均排在韦恩之上;而电影正片里,韦恩的姓名则出现在史都华之前。
1962年,长篇壮观史诗巨作,奥斯卡得奖,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的《西部开拓史》,三位导演是约翰·福特、亨利·海瑟威、乔治·马歇尔,列名主演的演员多达24位,詹姆斯·史都华、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葛雷哥莱·毕克、史宾塞·屈赛(担任旁白)等都列名其中。史都华在预告片中位列所有演员之前,饰演一位形象粗犷但爱好和平,悠游于原始西部山林的探险家。《西部开拓史》得到巨大的票房成功,后来也曾重新上映过。1964年的电影《安邦定国志》,是约翰·福特生平最后第二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西部片;其它主要演员还有爱德华·罗宾逊;史都华演出怀特·厄普警长(1848~1929),这是在美国家喻户晓,西部传奇人物之一。
詹姆斯·史都华与约翰·福特在共事的过程中,并未能像约翰·福特与约翰·韦恩、或者像史都华与韦恩那么合拍、并且具有长期深厚的交情。但是史都华与 福特仍然互相尊重、也愿意继续合作,一共完成了四件作品,直到约翰·福特的最后一部西部片为止。史都华认为福特是他最景仰的导演之一。约翰·福特称赞吉米·史都华:「他扮演他自己,但是他也扮演他的角色,他擅长每一件事情」。 1970年代以后,吉米·史都华只在电影中偶尔客串,逐渐从电影转向电视节目,包括演出电视电影、影集,还有出现在电视节目,有时妻儿也一起上节目。其中他在1973年到1974年主演的电视影集《Hawkins》得到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他饰演一名律师,调查他所接手的案件。他也在1971年到1972年的电视影集《The Jimmy Stewart Show》中,演出一名小镇上的大学教授。此外他定期出现在钱宁·卡森的电视谈话节目《Tonight Show》。 1972年,吉米·史都华主演他在1950年作品《迷离世界》的电视电影重拍版本。1976年,他客串朋友约翰·韦恩生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西部片《神枪手》(The Shootist);主演的还有洛琳·白考儿。1976年,他在空难影片《航暴死亡角》(Airport '77),客串一名参与搜救工作的慈善家。1983年,吉米·史都华与贝蒂·戴维斯合演电视电影:《正确之路》(Right of Way),是其最后一次正式演出,其后就退休以陪伴家人。1991年,史都华在西部卡通动画片:《美国鼠谭第二集》(An American Tail: Fievel Goes West)里面,为年高德劭的狗警长“Wylie Burp”(名字取自怀特·厄普)配音,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
吉米·史都华在钱宁·卡森的节目《Tonight Show》,定期发表自己在一生之中不同时期的诗作,都获得正面的回响。1989年,他还出版诗集《Jimmy Stewart and His Poems》。
文武全才的詹姆斯·史都华同时亦是好莱坞最机敏的实业家之一。他从1950年代初期,至1960年代中期,成为票房收入最高前十名的影星;数十年 来,史都华投资房地产、石油开采、航空业都十分成功,也是一家包租飞机公司的董事。他变得非常富有。史都华曾出资创办战时的飞行学校、捐款兴建教堂、以及 慈善、公益事业等。
詹姆斯·史都华一生没有从政过,但是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他支持过的政治人物有总统、前加州州长、前演员罗讷德·里根,加州州长、参议员乔治·杜克迈吉恩,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
詹姆斯·史都华受妻子影响,也热衷于园艺,并十分有心得。夫妇多次在《Tonight Show》节目上,一起分享经验谈。史都华早年曾经参加狩猎活动,但是他感到后悔,毁弃了打猎纪念品,转而与妻子在环保概念还不流行的当时,致力于维护动物权益、以及野生动物保育,他也长期捐款支持洛杉矶动物园。
有航空及建筑设计专业知识的吉米·史都华,延续从小的兴趣,和有美术才能的好友亨利·方达,喜欢一起设计制造飞机模型。
1982年,史都华的终身挚友亨利·方达在一偿夙愿、也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半年后去世。一个月后,史都华的另一位朋友、摩纳哥王妃葛莉丝·凯莉去世。1991年,谊同师友的法兰克·卡普拉以94岁高龄过世。
1988年,在史都华度过80大寿时,被问及希望如何被后世记得,他回答:「一个深信勤勉工作,热爱国家、家庭、小区的人」(believed in hard work and love of country, love of family and love of community)。
1994年2月16日,与吉米·史都华结褵44年的爱妻葛萝莉亚,因为肺癌去世,享年76岁,此后史都华的健康加速恶化,他的朋友都说他长期沉浸在伤恸之中。1996年底, 他的心律调整器电池到期,但是史都华拒绝动手术更换,并嘱咐儿女一切顺其自然。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他通常独处、坐在床上看电视、在庭院里看着妻子手植的花木,极少与外界联系,非常平静的为离开人世做准备。1997年7月2日,一代风云人物詹姆斯·史都华因肺栓塞及心脏衰竭谢世,享年89岁,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现在要随葛萝莉亚去了”(I'm going to be with Gloria now.)。
⑧ 谁看过浮生若梦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呀
浮生若梦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
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主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 / 琪恩·亚瑟 /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浮生若梦的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描述华尔街巨子卡比为了赚钱而有意将工厂扩展到住宅区,但遭该地范德霍夫家族强烈反对。范家成员个个性情古怪,次女爱丽丝并在卡比公司担任秘书,又和卡比的儿子托尼相恋,引起卡比的不满。双方的纠纷最后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调解,卡比也变成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改编自获得普立兹奖的百老汇舞台剧,采用喜剧手法宣扬新睦邻的主题,在三十年代面对经济不景气打击的美国老百姓因而感受到人际温情和生活希望,使这部洋溢着乐天思想的影片勇夺当年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殊荣。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以其一贯兼具讽刺性与娱乐性的手法拍出人情世态的微妙冲突,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琪恩.阿瑟、詹姆斯.斯图尔特等演得也成功。
⑨ 求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及简单介绍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电影,奥斯卡金像奖之一。此奖项起初被称为最佳作品奖(Best Proction)。
第01届1929《翼》Wings
导 演: 威廉.A.韦尔曼
全片一半的篇幅在经营空战场面,由于编导等都是飞行员出身,使影片呈现出鲜明的生活实感和壮观的空战场面。在爱情的安排上,全片也发展得流畅自然,不落俗套。使这部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的最佳影片,也是唯一的一部获此殊荣的默片,具有历久常新的观赏价值。
第02届1930《百老汇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
导 演:哈瑞.贝蒙特(Harry Beaumont)
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声片如果从现代音乐片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认为"水平不高",但在当时流行的三角恋爱剧中它已经算是出色的了。而且,影片的场面布景华丽,歌舞设计新颖,声音的运用比较成功。这些技术上的成功,使这部平庸的片子增色不少。
第03届1931《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导 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影片通过青年们理想的破灭衬托出战争的残酷。该片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该影片荣获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在一九六二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的十四部最伟大的美国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第04届1932《壮志千秋》Cimarron
导 演:维斯莱·勒格里士
本片根据女作家埃德纳·弗瓦的畅销小说改编,描写了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情景,褒扬了西部开发精神。由于此片把西部片和史诗片的优点都发挥出来,因而深得大众欢迎。该片曾获得第四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美工三项。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西部片。
第05届1933《大饭店》Grand Hotel
导 演:埃德蒙.古尔丁
《大饭店》本片根据维基·鲍姆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以柏林的一家豪华大饭店为人生舞台,表现五个主要角色在一天中的离奇遭遇。这种特别的故事结构,在好莱坞电影中尚属首创。更令人引起兴趣的是,五位主角全部由当年米高梅公司的大明星扮演。
第06届1934《乱世春秋》Cavalcade
导 演:弗兰克·劳埃德
三十年代初是英美电影交流的黄金时代,1933年的第六届奥斯卡金像奖更是竞争激烈,共有十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而改编自英国同名舞台剧的本片则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最佳影片等三项,弗兰克.劳埃德荣获最佳导演奖。克里夫.布鲁克和黛安娜.温亚德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第07届1935《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导 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
改编自美国杂志上的一篇爱情故事,由弗兰克·科普拉拍成的一部经典爱情喜剧片,并且成为影史上第一部囊括了五项奥斯卡的影片,克拉克·盖博和克劳黛·考尔白也因此片成为影帝和影后。
第08届1936《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导 演:Frank Lloyd
影片通过一个富于冒险和浪漫色彩的军事题材故事,把矛盾冲突集中在一次充满惊涛骇浪的航行中,塑造了舰长和大副克里斯蒂两个性格鲜明的银幕形象。该片的情节发展紧张激烈,节奏明快,因而获第8届奥斯卡(1935)年最佳影片金像奖。本片中的三个男主角,查尔斯.劳顿、克拉克.盖博、和弗朗.托恩演出精彩,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纪录。
第09届1937《歌舞大王齐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导 演:罗伯特.Z.雷纳特
罗伯特·Z·伦纳德导演的这部影片以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齐格菲歌舞团的创办人佛罗伦斯·齐格菲的生平为题材,是三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当时获得了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项,女星路易丝·莱娜演出齐格菲的首任妻子,获最佳女主角奖。
第10届1938《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
导 演:威廉·迪亚特尔
威廉.狄特尔执导的这部影片获得了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个奖项。饰演左拉的保罗.穆尼和演德雷福克的约瑟夫.希尔德克劳特都演出精彩令人难忘,就几场法庭辩论戏这部分而言,本片也可视为法庭电影的先锋。
第11届1939《浮生如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导 演:弗兰克·卡普拉
《浮生若梦》摄于二战前夕。那时,欧亚大陆战火纷飞,而美国却一派太平。人生如梦,何不和睦相处,尽情享乐?《浮生若梦》正是褒扬了作为美国精神支柱的乐天主义。影片样式是通俗喜剧,笑料通篇。《浮生若梦》使卡普拉第三次获奥斯卡奖,他的名声由此达到鼎盛。该片获第1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剧本两项。
第12届1940《乱世佳人》又名《飘》Gone With the Wind
导 演:维克多·弗莱明 Victor Fleming
《乱世佳人》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当年耗资400多万美元,历时三年半完成,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
第13届1941《蝴蝶梦》Rebecca
导 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蝴蝶梦》是英国导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赴美后拍的第一部影片,是他向好莱坞显示自己独特才能的见面礼,也是希区柯克的成名代表作。希西柯克善于制造悬念效果。它那高超的叙述手法,深深地吸引着观众,显示了希区柯克深厚的艺术功底。应该说这部《蝴蝶梦》既是希区柯克中早期电影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为希区柯克带来更光明前途的里程碑式作品。
第14届1942《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导 演:约翰·福特John Ford
约翰.福特导演的这部影片曾获得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该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李察勒埃林的畅销小说《青山翠谷》。影片对角色个性和伦理亲情刻划得生动感人,并藉着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环境转变。导演在悲剧气息浓厚的情节中,仍设法营造出一些喜趣效果,让观众得到情绪上的平衡。
第15届1943《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家》Mrs. Miniver
导 演: 威廉·惠 勒
该片拍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模特儿,透过他们一家的战时遭遇来反映大后方老百姓团结抗战的热诚,颇能鼓舞民心士气。当时罗斯福总统看过这部影片底认为它的高昂格调可以鼓舞民心和士气遂下令立即在全国公映.。本片荣获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六项金像奖;被誉为“大后方电影”的代表作。
第16届1944《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Casablanca
导 演:迈克尔·寇蒂斯
《卡萨布兰卡》拍摄于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白热化阶段。本片可说是适时诞生的佳作,一经放映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卡萨布兰卡这个位在非洲摩洛哥西部的港口,在影片中被假想成二次大战时,正如片子一开头所介绍的那样,在卡萨布兰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在这徨乱的中,一间美国人所开的里克酒店成为故事的中心。人们在这里探听消息,等候班机,外表只是个夜总会的酒店,里面却暗藏着赌场、黑市买卖、各种阴谋伎俩,甚至还有个法国革命领袖…
第17届1945《与我同行》Going My Way
导 演: 利奥·麦凯里(Leo McCare)
影片《与我同行》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金像奖,并同时成为年度最卖座电影冠军。
第18届1946《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导 演: 比利·怀乐德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杰克逊的同名小说。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纽约市高楼大厦的全景,暗示这是一个有普遍性的故事。编导单刀直入切进主题,紧盯着男主角在这个三天的长周末饱受酒精折磨的遭遇,将酒徒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都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是美国影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以严肃态度探讨酗酒问题的电影。
第19届1947《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导 演: 威廉·惠勒
本片把触角伸向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从炮火散去后的平淡中挖掘出战争的创伤和永恒的亲情。透过三组人物交错呈理退伍军人回到故乡后的身心适应问题,以动人的故事表达政府和人士均应重视这一群对国家有过贡献的军人,在他们重新进入时应给予体谅和尊重的主旨。影片荣获第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配乐等奖项。
第20届1948《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导 演: 艾里亚·卡塞
本片是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在右翼势力当道的时刻,敢于暴露黑暗面,这种制片眼光和超凡的勇气令人敬佩。本片获得第二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奖项。
第21届1949《哈姆雷特》Hamlet
导 演: 劳伦斯·奥立弗
第22届1950《当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
导 演:罗伯特·罗森 Robert Rossen
本片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夺得的政治电影。大胆剖析美国政客政治形式,更毫不客气的指出群众盲目拥护是造成政客滥权舞弊的主要原因。罗伯特.罗森导演的这部政治影片,改编自劳勃潘华伦的普立兹奖小说《国王的手下》,曾荣获第二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男主角布罗德里克.克劳福德及女星马塞蒂斯.麦坎布里奇分获奥斯卡影帝及女配角奖。
第23届1951《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导 演: 约瑟夫·曼凯维兹
本片展示了舞台生活的内幕和一位无名姑娘如何登上明星宝座的经历。本片是编导孟基维兹根据广播剧“The Wisdom of Eve”改编而成,对白更充满机智与辛辣的攻击性,恰如其份的揭示了舞台后的黑暗。本片曾获14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摘得最佳影片等多项,导演约瑟夫·曼凯维奇蝉联最佳导演,贝蒂·戴维斯和安妮·巴克斯特双双入围奥斯卡影后。
第24届1952《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导 演: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
《花都艳舞》是米高梅公司50年代出品的所有电影中,最伟大,最出色同时也是最有名气的。《花都艳舞》囊括第二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摄影(彩色),最佳音乐、最佳美工及最佳服装设计五项奖,主演金·凯利另获荣誉奖。
第25届1953《戏中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导 演: 西席.B.地密尔(Cecil B. DeMille)
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的《大马戏团》,获得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电影故事两项。面对电视界的蓬勃发展,饱受威协的电影界,在这届选择了一部足以压倒电视气势的超级豪华大制作,作为这一届的最佳影片得主。
第26届1954《永垂不朽》From Here to Eternity
导 演:弗雷德.齐纳曼
本片根据詹姆士.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以珍珠港事件为题材,揭露了美军内部派系斗争,军官飞扬跋扈,士兵等种种丑间与黑暗现象,表现不愿同流合污的正直军人最终被庞大的军事机器吞噬的悲剧。《乱世忠魂》夺得本届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黑白)、最佳音响、最佳剪辑等八项。
第27届1955《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导 演: 艾里亚·卡赞 Elia Kazan
全片外景全部实地拍摄,全片呈现悲剧色彩。《码头风云》讲述了码头工人特里从“为虎作伥”到“改邪归正”的这一转变过程。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是对美国工会组织内部的堕落和暴虐现象的激情控诉,从中可以窥见美国风貌的一角。
第28届1956《马蒂》又名《君子好逑》Marty
导 演:德尔伯特·曼(Delbert Mann)
影片是第一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电影,编剧、导演都是电视剧的原班人马,只有男主角换成了欧内斯特博格宁,影片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描写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爱情和婚姻,充满了人情味和幽默感,颇有新现实主义的特色,并打破了好莱坞惯用的英雄加美女的俗套;影片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影视交流的大门,并开拓了一个以“室内剧”形式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景的崭新领域。
第29届1957《环球旅行八十天》Around the
导 演:迈克尔.安德逊(MichaelAnderson)
该片荣获1956年第2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剪辑五个奖项。
第30届1958《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导 演: 大卫·里恩 David Lean
《桂河大桥》以“二战”时期以日本征服南洋为背景,以修建桂河大桥为中心事件,描写了日本一个战俘营的故事。全剧围绕着英、美、日三官之间的纠葛与对立而展开。片中,充满骑士精神的英军军官、敢于行动的美军军官与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军军官形成尖锐的对照。它堪称电影史上最曲折、最深刻的战争题材电影。
第31届1959《琪琪》Gigi
导 演: 文森特·明尼里 (Vincente Minnelli)
本片荣获第3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彩色)、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歌曲奖。第16届金球奖歌舞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
第32届1960《宾虚》Ben-Hur
导 演: 威廉·怀勒(William Wyler)
《宾虚》改编自卢·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表现了犹太人民、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
第33届1961《公寓》The Apartment
导 演:比利·威尔德 (Billy Wilder)
公寓通过一个小职员的眼睛,深刻揭示了当时美国中的种种弊端,表现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此片为比利·威尔德导演的一流喜剧,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也将男女主角杰克·莱蒙和雪莉·麦克雷恩塑造成一对大受欢迎的喜剧偶像。
第34届1962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导 演: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 杰洛姆·罗宾斯 (Jerome Robbins)
该片情节源自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区故事》是一部精美、感人、富于情感纠葛、观之荡气回肠的歌舞片。影片技巧华丽,色彩炫目,镜头的晃动,快速的剪辑伴随着剧情的冲击,使作品扣人心弦,浑然一体。
第35届1963《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导 演; 大卫·里恩
该片的内容大部分基于劳伦斯的自传《七根智慧之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 这并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它也为我们描绘了阿拉伯的人文风情,影片中无处不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第36届1964《汤姆.琼斯》Tom Jones
导 演: 托尼· 理查森
该片根据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改编创作。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认为这部作品的情节,是一切文学当中最完美的情节之一,它的结构是英国小说的典范。影片获第三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金像。
第37届1965《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导 演: 乔治·柯克George Cukor
《窈窕淑女》,改编自肖伯纳的话剧《卖花女》,原名《匹格梅梁》(Pygmalion),Pygmalion是罗马神,为塞浦路斯国王,热恋自己雕刻的少女像。爱神维那斯被其诚心打动,施法将雕像变成活人与Pygmalion完婚。《窈窕淑女》荣获本届奥斯卡十三项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改编音乐八项。
第38届1966《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导 演:罗伯特·怀斯 Robert Wise
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本片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五项,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
第39届1967《公正的人》A Man for All Seasons
导 演:弗雷德.齐纳曼
本片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描述的是十六世纪英国大臣托马斯.摩尔爵士辅佐朝政的故事。《公正的人》获本届奥斯卡七项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六项。
第40届1968《炎热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导 演: 诺曼·杰维逊 Norman Jewison
本片获得第4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项,它不仅是一部侦察推理片,更是一部问题片。两位主角均有重磅级表演,反种族歧视的主题较少说教味。
第41届1969《奥利弗!》Oliver
导 演 卡罗尔·里德 Carol Reed
这部影片取材于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雾都孤儿》(OliverTwister),自小说问世以来,已不下数十次搬上银幕,而这个获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版本是唯一一部音乐剧故事片,它也是20世纪唯一一部完全由英国人编剧、导演、主演,并获得奥斯卡肯定的音乐剧电影。影片完全移植于大获成功的同名舞台音乐剧,原剧中许多精彩的歌舞场面借助电影特有的优势,表现得更加赏心悦目。
第42届1970《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导 演:约翰·施莱辛格 John Schlesinger
《午夜牛郎》根据詹姆斯·莱奥·赫利西的小说改编。影片上映后,被媒体称为“纽约街头生活的风俗画”和“垃圾箱里的浪漫主义”。是“新好莱坞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荣获第42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奖。
第43届1971《巴顿将军》Patton
导 演: 弗兰克林·斯凡那 Franklin J. Schaffner
该片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这是近十几年来,美国所拍摄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
第44届1972《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
导 演: 威廉·弗莱德金 William Friedkin
该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它突破了好莱坞传统警匪片的格局,以新颖的手法,赋予影片以明快的视觉风格和现代感极强的节奏。影片也反映了吸毒问题的严重性及毒品的猖獗。本片荣获第4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高奖项的动作片。
第45届1973《教父》The Godfather
导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佛朗西斯.科波拉于上世纪70年代初拍摄的《教父》第一,二集,是电影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它可以被看成是古罗马帝国兴衰史的现代演绎版,你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关于人类共同的秩序和法则的寓言故事,这些秩序和法则内容广泛,涉及权力,利益,家族,忠诚,友谊等等。
第46届1974《骗》The Sting
导 演: 乔治·罗伊·希尔
《骗》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影片。它以怀旧的色彩描述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与火并活动。对白俏皮,妙语连珠,SB与雷德福配合默契,妙趣横生,加上“冷面”明星罗伯特·萧配戏,该片夺得本年度的七次金像奖,即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美工、最佳剪辑、最佳歌曲以及最佳服装奖。
第47届1975《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导 演: 马里奥·普佐 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
影片主要讲述第二代教父麦克·柯里昂(阿尔·帕西诺 饰)的奋斗历程,同时回忆了第一代教父维多·柯里昂(罗伯特·德尼罗 饰)创业的艰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两代教父的事业、家庭生活。
第48届1976《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导 演: 米洛斯 福曼 Milos forman
该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飞跃杜鹃窝》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第49届1977《洛奇》Rocky
导 演:约翰.艾维尔森
该片是好莱坞著名影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自编自演的影片。描写了一个出身低微的小人物为了维持自身的尊严而勇斗强手的故事。《洛奇》是1976年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同时,该片还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剪接两项金像奖。影片的成功也使洛奇的扮演者史泰龙从此走红影坛,成为好莱坞屈指可数的超级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