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了《1942》,你有什么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让我眼泪流干的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千万老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惨剧。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
看到宝宝又把饭仍在地上,我捡起来放到她碗里,对她说:“宝宝你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宁可用一条命去换一碗饭……”
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不够幸福,那就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写火热的人生,讲震撼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奇奇漫悦读(ID:qiqimanyue)
⑵ 电影1942
电影是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老百姓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苦难。
从冯小刚1993年酝酿拍《1942》,到2011年正式启动开拍,这个过程足足准备了18年,足见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慎重。
事实上,开拍时,冯小刚也投入了极大的成本。
因为是逃难题材的电影,所以光群众演员就有几百人,每场戏最多时达到六百多人,最少时也有三百多人,连主演张国立都说,现场人太多了。
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光是调动起来都会付出极大精力。有一个难民扒火车的情节,短短6分钟的镜头,就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才呈现出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行驶的火车顶上挤坐着几百个难民的震憾场景。
而且,因为《1942》,在重庆两江新区,还多了一座4A级旅游景区——两江国际影视城。
那是当年在拍摄电影时,临时打造的一条国民时期重庆的街道,这座影视城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几乎对当年山城重庆的一些特殊建筑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了复制还原。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人性与救赎。
从另一个角度看,《1942》同样也反应出的几个深刻寓意,同样耐人寻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1942》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是个让人唏嘘不已的角色。他腰缠万贯,是村里的首富。
当村庄里的穷人们都因为灾荒饿肚子时,他家的粮仓里囤着满满的粮食,手里有数量可观的硬通货——银元。他衣食无忧,完全不用考虑天灾会给自家带来什么影响。
可是,当周围的人们饥饿的走投无路时,老东家自然就被当做了活命的门路。这就跟溺水的人,为了求生,出于本能会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是同一道理。
饥民们拥入老东家家里“吃大户”,他的儿子在混战中被打死,家中的粮仓也在一夜之间几乎被搬空。
为保家人平安,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家眷,拉着粮食,带上银元,加入了饥民们逃荒的队伍当中。
临出发时,女儿执意不走,要回学校上学,老东家安慰女儿说,我们和那些灾民不一样,不是去逃荒,就当是去旅游。
逃荒的难民是没有粮食吃,才背井离乡,去寻找活路,而老东家因为有钱、有粮、有枪,还有马车,他确实把逃荒当做了旅游。
然而,就算是老东家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他也没有想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道理。当几乎所有人都陷入苦难的洪流,他又岂能独善其身?
他的马车、粮食、枪支、银元,在逃荒途中全都抢走,他一家人落得跟佃户一样,成为真正的逃荒者,之前每天吃包子饺子的胃,现在也不得不跟其他人一样,吃起了柴禾。
在灾难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2
饿肚子之后,人会做一些绝望的事情
张国立在拍完这部电影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饿肚子之后,人会做一些绝望的事情,一些对他们来说没尊严的事情,这是最恐怖的。”
老东家的17岁的女儿星星,长的如花似玉,从小优渥的生活,让女孩娇生惯养,不知“生活的艰辛”为何物。
逃荒时,是父亲极力粉饰,说他们的出行算是旅游,星星才不情不愿地坐上马车,跟着家人一起走。
即使是周围如洪水一样的逃荒人流,也没能让星星真正体会到一丝危险。她反而一直抱着怀里的猫,充当它的保护神。当嫂子挤兑她拿小米粥喂猫:“人还吃不饱,却拿粮食喂猫”,星星立即说,就当猫吃的是她那份,她晚上不吃了。
即使是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难民,死里难生的星星还无所畏惧地跑出去找猫。
那时的她,内心有着初生牛犊的勇气和力量。
直到家里的粮食财物全都抢走后,一家人不得不跟真正的难民一样将柴禾磨成粉吃时,星星内心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饥饿让她的自尊、信念全都变得不堪一击。在她嫂生下孩子后,父亲为怎样给儿媳妇找一些吃的补身体,而愁眉不展时,星星主动献出自己保护了一路的猫。
猫被宰了炖汤,老东家坐在女儿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此时,星星却面无表情地看了眼被扒掉的猫皮,站起来说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并且把书本撕碎,亲自来炖猫汤。
不是星星不想再看书,而是当时,炖汤的柴禾也是食物,比书本金贵多了。
电影的这个情节,让人看了无比痛心,随着那一锅猫汤炖熟,星星内心坚守的东西,也一点点坍塌了。
同样因为饥饿,星星将自己卖给了假冒被服厂招工的妓院,换了五升小米。
知道被骗后的星星并没有反抗,而是吃饭吃到撑得蹲不下身去,然后默认了自己的命运。
3
人最大的善良是有同情心
在电影中,有一个外国记者白修德,为了了解灾民的真实情况,亲自去河南当地考察。他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先开始,白修德的功利性很强,他去灾区,就是出于记者的本能和为了获新闻的国际大奖。
然而,随着亲眼目睹灾民的苦难,他越来越感觉到心情沉重。
在白修德牵着教会给他好不容易提供的毛驴,在难民中拍摄时,他的毛驴自然成了饥民们觊觎的财物。
老东家带领着两个同伴,自己的长工和曾经的佃户,便趁着白修德在野地里休息时,来偷毛驴。
毛驴刚被偷走,白修德便醒了。此时,长工已经把白修德的相机和仅有的饼干拿在了手里。
白修德立即哀求长工,饼干和毛驴你们可以拿走,相机不能吃,请还给我。
毛驴和饼干对白修德同样重要,没有食物跟交通工具,他很难挺过去,安全回到重庆。而此时,白修德明明随身带着手枪,他完全可以用手枪拿回自己的所有东西,但他没有,因为他太知道饥民的可怜。
人最大的善良是,明明有能力报复伤害自己的人,却能看到对方承受的苦难,选择忍气吞声。
4
责任也是动力
老东家带着一大家人逃荒,目的是让家里人能活下去,但是,家里人却在逃荒路上走的走,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了他和襁褓中的孙子。
他怀抱着孙子,靠着卖女儿的五升小米,拼了命往陕西走,寻找活路。在汹涌的人流中,他以老迈之躯,扒上开往陕西的火车,并不是他力大无穷,而靠得是活下去的信念。
但在陕西城郊,老东家却为了躲避敌人的炮弹,将孙子压在身下,将孩子闷死了。
看着死去的孙子,老东家老泪纵横,然后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路人的对他说:“现在回去就是个死”,他默然地说:“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颠沛流离的疲惫,加上失去所人亲人的痛心,让老东家所有生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只求死的时候,能离家近一点。
然而,就在他失魂落魄准备自生自灭时,碰到了一个在死去的亲人尸体旁哭泣的小女孩,小女孩哭着对他说,认识的人都死了。
眼前这个跟自己同样境遇的小女孩,让老东家满是怜惜和辛酸。他对小女孩说:“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
小女孩含着泪,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女孩的手,向前走去,最终两人都活了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小女孩救了老东家。如果没有小女孩的出现,也许一心求死的老东家不会再有生的勇气,而有了小女孩,他便有了责任,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在没有经历苦难之前,很难说谁更坚强,谁又能一直善良。
在《1942》里,人们看到的只是在苦难面前,生命的无助和悲伤。
回顾影片,突然想到,也许《1942》想表达的情感是:
愿山河无恙,岁月无殇!
⑶ 如何评价电影《1942》
难以言说的痛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写的电影影评,前前后后在电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却总是不知如何下笔,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客观全面的历史正剧,自已前前后后也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给我带来的是那难以言说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在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中,中国河南的饥荒事件,显得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如果不是冯导的一部《一九四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我这种从小就热爱历史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件事,或许在过多年,它就如历史的尘埃,被我们轻轻的抹去了,而冯导却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引发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东家,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最后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这位女孩的后人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剧情并不复杂,中间为了沉痛的剧情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压抑,还穿插着些许笑料,但《一九四二》还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觉没有处理好,显然在这么一出大逃荒的电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觉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摄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实属不易,冯小刚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3场电影看下来,我眼中不曾流下泪水,但内心的痛,却是那么的深刻,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大幅弱化了真实历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这类关于惨痛的事情在电影中就没有表现,不过即便如此,当我在电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时,那种震撼还是如此的强烈,我难以想象的是,人的饥饿真的能使人如此疯狂。
仓廪实而知礼节,向朱自清那样不吃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人,万人无一,饭都没得吃,在那个年代,礼义廉耻,人伦纲常,民族大义,一切的一切在电影《一九四二》中都显得薄如蝉翼,活下去成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虽然只是简略的描写,但我在看到真实的史料中,河南大约有5万名中国军人是被当地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日军的伤员撤下来时有老乡们抢着抬担架,还有不少老乡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更有甚者,帮助日军成建制的解除国军武装,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机就被一场饥饿压倒了,怎能不让人痛心呢?但电影还是侧重描写了日军的残暴,在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上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在立场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遗忘的往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灾难中人性的泯灭,让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么的厚重,难以言说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间,让我看到了那断沉痛而不能忘却的历史。
⑷ 《1942》结局老东家被吃了
《1942》结局老东家没有被吃。
1942结局老东家没有被吃,他活了,老东家扮演者张国立1955年1月17日生于天津,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制片人、主持人,同时也是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影寰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注意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
另一条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⑸ 1942电影最终结局是
老东家在躲避子弹时不小心捂死了自己的孙子,万念俱灰便逆着逃荒的路往回走。遇到一个小女孩哭自己死去的妈妈,让小女孩叫一声爷,两人相依为命向会走。独白说这个小女孩就是独白者的母亲。
星星定居在宝鸡,一辈子也不想回河南了,只是向家里邮钱。几年后,老东家找到了花枝,而花枝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记者白修德因为记实河南灾情,得到了记者的最好奖项,但回国被迫害而穷困潦倒。
故事起因: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⑹ 电影《1942》结局的字幕没看清,写的什么
字幕是:十六年后,留保在洛阳找到了花枝,铃铛下落不明,二十年后,有人在宝鸡见到了星星,星星给家里捎了钱,不愿再回延津,不愿见到认识的人,白修德回到美国后,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失业;一九六四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一九八六年在纽约去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失去大陆,退居台湾。国民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干旱,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饿死。
影片结局——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剧终,然后出现字幕)
(6)电影1942平淡结局恐怖扩展阅读:
《一九四二》剧情简介——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⑺ 《1942》讲述的故事非常悲惨,其中哪些情节让你泪目呢
《1942》是冯小刚拍摄的一部国产灾难片,“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这是影片的简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写的关于这场战争带给的中国人的苦难,所以这个影片的选材在另一个角度上创新的同时,也带给了大家对于那个年代的很多的感受。
我们从影片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饥迫,无奈,流离失所,也希望现在认真做好自己,为祖国强大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