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思想深刻的经典电影推荐
韩国电影《寄居虫》《辩护人》《熔炉》《密阳》《杀人回忆》《出租车司机》等,质量确实不错,很多描述政治的,社会失衡的,犯罪等题材,挺有深意的。
楼主也可以看一下老电影,比如《肖生克的救赎》《霸王别姬》《小鞋子》《阿甘正传》《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传说》《绿里奇迹》《美丽人生》《美国丽人》《海上钢琴师》《本杰明巴顿》这类九几年的评价高的老电影。
《绿皮书》《罗马》《波西米亚狂想曲》最新奥斯卡获奖影片也推荐。
另外,本人非常喜欢石头姐,《The Help》看过不下5遍,讲黑人女仆的。
② 爱听老歌,爱看老影片,真的会导致思想落后吗
不会,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爱好,我也是更喜欢听老歌,看看电影。
这只是一种爱好。和思想关系不大。
③ 推荐几部有思想内涵的电影
《巴比龙》
《肖申克的救赎》
《美国往事》
《教父》
《钢琴师》
《天堂电影院》
《第七封印》
《七武士》
《乱》
《六个梦》
《美丽人生》
《美丽心灵》
《深海长眠》
《风吹麦浪》
《碧海蓝天》
《英国病人》
《搏击俱乐部》
《大鱼》
《然情岁月》
《大河恋》
《奔腾年代》
《勇敢的心》
《与狼共舞》
④ 为什么有人说老电影比现在的电影好看你怎么看
老一辈的电影演员都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的演员都是戏子,都是为钱服务的,是戏弄观众的。
老电影比现在的电影好看最根夲原因是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形成的。这些作品大部门是在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政策影响下下产生的。这些老电影不但从政治,文化领域占居了宣传阵地,还整整宣传教育了几代人,几乎每部电影都是精品。
所谓的老电影,大部分都是八十年代前的影视作品,那时的导演,演职人员思想单纯,他们拿着不多的薪水,在演技事业上互相学习,互相补短,演好每一个角色,都能对 历史 和观众有个交代,思想上要求上进,演技上追求完美,不卖弄风骚,没有打情骂俏那一套,规规矩矩演戏,堂堂正正做人,不急功近利不浮躁,所以那时的电影观众都称道。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永不消失的电波,平原游击队,后期的知音,乐山大佛,青松岭等等一大批那时的电影,至今使人难忘,也没有听说那个导演和某演员有绯闻,更没有男女演员互相争风吃醋抢角忙,一切都有剧组按排,没有打招呼这些不正之风。所以那时拍摄的电影纯真有人看有人赞,至今口碑仍然好。
老电影里的女演员各有各的美!除了美,还有各自蕴含的某种打动我们的东西,比如:纯朴、阳光、幽怨、火辣、果敢等等!现在的女演员美的千篇一律!这种千篇一律的“美”如同一张薄纸,再无其他,让人“过目就忘”!这是我最近几年看新老电影时产生的强烈的对比感觉。
一直到90年代,我对电影是不加选择的挨个看,没有“烂片”的概念。记得唯一一次让我郁闷的是《动物世界》,就是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不是我不喜欢,而是我万万没想到真的就是把电视节目直接搬到了大银幕!谁能想到后来,电视综艺搬到大银幕还会屡屡创下高票房!
烂片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泛滥起来的!先是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后来是各色人等挤入导演行列轮番“轰炸”!就像郭德纲说的:大量的“厨子”等外行挤进来了!不是导演的导电影和没演技的演电影,与没医术的上手术台、不是建筑师的盖楼房有什么区别?
老电影好看,是因为把电影当成艺术作品在创造!现在烂片多,是因为把电影当成商品在制造!当一个“抄袭作家”的系列烂片不断获得高票房时,制造电影的门槛就被踩烂了!
这可能是时代的必然:过去,就连一件衣服、家具,都会当成艺术品创造,现在,一切都放在流水线上制造!当“美”——包括艺术作品及人的面容——被高昂的金钱放到流水线上制造,“美”反倒变得一文不值了!不仅仅电影如此,我们还是看开点吧。
老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大多离不开毛主席那个战争年代,毛泽东思想,开创,奋发图强,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以孝,德,品质忧,爱国,爱情,生动而又有活力,真诚,朴实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打拼出来的蓝天,令后人敬佩,没有虚伪,值得当今年轻人学习。
不是有人说老电影好看,而是老电影缺实和绝对的好看。
原因是,当年的老一代电影演员,他们每演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是演的既真实,又形象,同时还能生龙活虎的,刻画出故事里真实人物的一举一动,看的观众是热度不减。
反观现在的电影电视演员,他们根本就演不出故事里人物的特定形象,也没有过去电影演员特有的素质本能,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电影电视,自然就无法与过去的影片相比较了!
例如,现在的演员,让他们演个八路军指战员,那真是脸上冒光,浑身胖乎乎的简直没一点八路军的味道,在加上新时代的军装布料,那真是在丑化当年八路军指战员的美好形象,让老年观众是越看越头大。
其次,战争年代的红军也好,八路军也罢,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根本就穿不上一件向样的军装,更不用说心宽体胖了!
有了这二者之间的相比较,现代演员,他们还能演出个好效果?
有人说,老电影比现在的电影好看,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故事,是老电影能够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比方说老电影《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虽然这些影片既没有什么曲折复杂的情节。有没有那些花里花哨的特技,更没有男欢女爱那些东西,但这些影片显得很真实、很通俗、很贴近观众。
第二,当时的那些导演,如谢晋、成荫、谢铁骊等既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自己所表现的题材很熟悉,对中国百姓的审美习惯很了解,所以他们导演的作品就不会出现‘’失真’’、‘’穿越’’这种情况。还有就是演员,当是的那些演员,每当需要拍片的时候,他们就会到跟片中主人公近似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
如王心刚拍《海鹰》时就去海军舰艇部队熟悉生活,所以,他演的海军快艇中队长就演的得心应手。所以说,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这一点对编导和演员来说都很重要。正因为中国老电影人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从而创作出不少电影佳作,这些优秀的作品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所以,人们感到老电影比新电影好看。
同感。不仅仅是老电影比现在电影好看,老歌曲比现在歌曲好听,尤其是是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歌曲,经久不衰。老电器比现在电器耐用,所有老物品比现在物品更耐用,等等,相信大家都有生活体验。
奇怪?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 的发达,按理说,现在的绝对比以前的更好,质量更可靠才是。但现实恰恰相反。
为什么会这样?一切向钱看观念使然。功利思想作祟,浮躁,造假。
老电影真实,新电影虚假!老电影像"南征北战",是陈戈饰演师长,项堃饰演敌张军长!"英雄儿女",是田方饰演王政委,刘世龙,刘尚娴饰演儿女!这么多年过去,这些真实的经典影片,一直没有忘记!
老电影比现在的电影好看多了。好就好在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政治性艺术性高度统一,有艺术加工,没有故意造作,无限夸大的现象,能起到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洪湖赤卫队等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屏幕上不会有搂搂抱抱亲嘴接吻的镜头,满满的正能量。再看现在的电影,不管是战斗片还是生活片都离不开爱情这条主线,拥抱接吻上床什么镜头都放出来。战争影片中把敌人描写得不堪一击,我方打出的枪弹还会拐个弯击中敌人,天下有这种神奇的枪吗?抗战剧拍成神剧,难怪很多抗日战争出来的老战士说不看战争片。再说过去的电影基本上都有主题歌曲,优美动听有感情。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看以前的影片不愿意看现在的。
⑤ 电影1942,想表达什么思想,我看不明白
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⑥ 中国老电影的一些资料
当我们回顾6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电影的蜕变和新生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从电影的内容、样式,到生产、营销方式,都在不断的变革中。在这六十年里,中国的电影经历了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转变;经历了从单一的样板戏到现在的类型片初见雏形的局面。这些发展都在表明,新中国的电影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变革。
1949-1966:“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电影”
从1949年新和国开始,中国电影事业便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里,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也受到政治气候的严重干扰,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波折,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是,电影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17年里共摄制了600多部题材相当丰富的故事片,在数量与质量上较建国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
这一阶段的电影的电影可以概括为"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这两大类的电影。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是国营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第一部体现工农兵方向的故事片。"有意思的是,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新中国生产的第一部影片是《农家乐》,一工一农,一南一北,昭示着新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入了有计划地、大规模地经济建设时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中国的电影反映的就是在实现工业化道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五朵金花》、《老兵新传》、《阿诗玛》等影片,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贴近社会民众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写重大题材"的口号是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的。当时,受到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电影管理者要求电影追求"史诗性",甚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创作者去写"重大题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题材,要求必须具有史诗规模,规定影片中要出现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和最高将领,并且要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中朝军队的团结,以及战争的战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电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阶层人物的态度和土改政策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土改工作的教科书。
这类作品是由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承担的,它们艺术地再现了1921年建党前后到建立新中国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革命斗争事迹。这里面的一大批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洗,已成为"红色经典",像《白毛女》、《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霓虹灯下的哨兵》、《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等,精品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大批擅长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导演,像成荫、崔嵬、凌子风、苏里、谢铁骊、李俊等,都是直接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过来的,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质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是有说服力的。而近年,这些电影频频被改编,像《小兵张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时间足以证明这些电影的魅力。
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样,充满了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将电影形式与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结合起来,立志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主义电影。可惜,"政治本位论"严重束缚了十七年时期电影工作者的手脚,使他们不能完全施展出抱负。"文革"的到来,又把电影引向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1966-1976:中国电影“戴着脚镣跳舞”
"文革"开始后,除了"老三战",十七年电影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电影。60年代的人对这个词汇应该不会陌生。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样板戏中的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因为电影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所以"样板戏"电影的创作者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京剧表现方式怎样进行电影化处理?二是如何创造出绝对理想的英雄人物。难为了那些一流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戴着脚镣跳舞,找到了一种方法,去表现这种理想化的英雄。当年的电影艺术家们摸索出的"红光亮"、"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等拍摄手法,虽然是极刻板和教条的,但也为这根从废墟上生长出的"枝条",增添了意外的光泽。
⑦ 求跪:老电影《海峡》的简介和思想感情(急!!!)
简介:1954年9月,一艘往来于青森和函馆的客轮在海上沉没,大批的乘客遇难。阿久津是青函隧道技术调查团的成员,正在津轻海峡进行调查,偶然地救了一个想自杀的女孩牧村多惠,并将他带到阿连经营的食品店工作。1956年,阿久津向上级汇报,认为青函隧道可以挖掘。第二年他被派往明石海峡调查,在故乡结婚生子。1964年,日本铁路公司成立,青函隧道开始动工,阿久津也来到青森。由于多惠的帮助,他招了一批立志为青函隧道献身的年轻人。施工后由于风大浪险的恶劣环境,两个月里工程只挖了五米。为完成父志,阿久津不顾风湿病折磨,始终战斗在施工现场。就在父亲病逝那天,隧道中发生冒顶事故,地下水汹涌而出。阿久津带着工人和技术人员奋力抢救,虽然不断有人负伤甚至牺牲但无人畏缩不前,终于制服了坑道渗水。日本最长的隧道完工了,阿久津在父亲的墓前献上了一束青森的草花。
⑧ 寻一部老电影。可以控制别人思想的一个东西,好像是个外星遗落地球的东西。
电影“宿主”,不过是2012年的
⑨ 你是如何评价老电影的
死而后生的镜头跟巴黎野玫瑰里贝蒂的死如出一辙。你所能想象到的自由其实就让它永远留在达不到的状态好了,即使破窗而出,循晨雾越草坪逃遁,还是没有出路。[至少我尝试过。尝试也是需要勇气的。难道这还不够吗?]小麦只是太过随心所欲,不受世俗的影响。可惜,人们眼中容不下另类,只会墨守成规。他偶尔一些行为是显得比较疯狂,却影响了其他人,在疯人院里本可以逃出去的他,举行了一场狂欢之后,为了一个人留下来了。第二天早上,再次打开锁的他因为同伴的自杀,想要杀了护士长。最后却遭到严厉的惩罚。
我勒个远远的去,再看下去我都要穿越疯人院啦!豆瓣9.0的打分就是冲着深刻的揣度意义去的吧,神经病院还想有personality呢,多狗血多梦幻的想法,这在某些社会都不成立!俺不爱看这种对抗社会体制的片纸,#肖克申的救赎#通篇的沉闷让人振奋,而这片纸表面的轻松中让人压抑,欣赏不来!麦克墨菲的身份是一个反社会的危险分子,他不过是一个想越狱的罪犯。反而另一部同样讲述60年代精神病院的电影《移魂女郎》强调感性沟通,更容易触及脆弱的灵魂,当中的反思和批判远比一个奔跑的印第安人来得深刻。
当chief进球的那一霎那,我好像也是其中的一员,跟着一起鼓掌。麦克带领“精神病大队”出游抱得大鱼而归,that was amazing!比尔在破了处男之身不再结巴麦克的每一次策划和执行都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生机和希望,但结局我早已料到,他不可能逃掉,只深深记得他带给我们的启示:要自由,做自己!对此片保留意见,生活中的我们经受着各种冷暴力,无形枷锁套的每个人喘不过气,护士长无处不在。
太深奥了,看不大懂。冲破一种制度容易,创建一种新制度难。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历史,已经明示。喊醒可以,冲破可以,新的世界应该怎样呢?以前看的。尼科尔森的表演,啧啧。最后酋长奔向的未知,但仍然热血沸腾。看在它是我启蒙片之一加了些分数。压抑的片,看完也没搞清楚谁是疯子,世界太乱,大家的接受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每个人都在半真半假的开玩笑,每个人都相似又不同,每个人正常又神经。
很多地方不是很懂。比方出海,以及狂欢之后没逃走。疯人院像某个国家,疯人院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现实可能更残酷,面对恶劣环境有时只能适应从这点上来看,chief是明智的那一类人,忍辱偷生,卧薪尝胆,这种人常常是最可怕的~额叶切除手术,诡谲配乐,体制化隐喻。杰克尼科尔森和凯文史派西都一样让我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演技。放在以前的我应该是觉得痛快的吧,现在我在想大个头出去了又能怎样呢。自由和制度不可调和。于自身,只好狭义的折中,偷得半分快乐。
世界是一架太大的钢琴,只能上帝才能弹奏。世界也是一个永无边境的疯人院,逃到哪里都逃不出。剧情张力无可比拟。对自由的讴歌让人热泪盈眶。微观隐喻,整个社会都是疯子,“我们和外面混蛋没区别”。核心不是什么不自由毋宁死,若是也非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这精神上的不自由,来自各种禁锢思想的体制,让人习惯了自己的安全岛,不敢踏出去。自己锁住自己,“逃避自由”,才最可怕。麦克的作用是唤醒人们的意识,就像影片本身希望做到的。
什么是疯子?某种程度疯子只是一群失去话语权的弱势群体。疯子就该被剥夺自由?也许他疯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自由,就是因为不被理解、不被宽容,因为被冷落、被误解、被鄙弃。此时,一般的人选择了屈服、改变、适应,而疯子选择了抵抗。自以为是的医生们以为用药物、用电流、用手术就可以治疗精神病人,结果只是让人们看清了他们的无知冷酷。在疯子的眼里,你也是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