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外国电影,主角在监狱中,他的左右边分别关着的是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和一个数学家,有一天这两人逃狱了
轮手枪 Revolver (2005)
导演: 盖·里奇
编剧: 盖·里奇 / 吕克·贝松
主演: 杰森·斯坦森 / 雷·利奥塔 / 维森特·帕斯托雷 / Terence Maynard / 安德雷·本杰明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 粤语
上映日期: 2005-09-22
② 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天才发明家去拿诺贝尔奖的故事,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1、《柳暗花明》,原著作者:爱丽丝·门罗[加拿大],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柳暗花明
Away from Her
(2006)
门罗的中短篇小说读起来像长篇一样,不是说琐碎冗长,而是有丰沛绵长的感觉。改编她的小说,无需像李安操作张爱玲的《色戒》那样,在小说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枝叶。《柳暗花明》讲的是老年人的情感,同为女性的导演萨拉·波莉不像《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冷冷地刻画了老之残酷的形态,一起慢慢变老,是最浪漫的事,也是最残酷的事,她的电影没有回避令人难堪的细节如老年人的性,但整体上一直散发着温暖的光晕。
2、《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中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
Red Sorghum
(1987)
即便不能说是华语之最,《红高粱》至少也是最有力量的华语电影之一。张艺谋擅长描述中国式欲望,原著小说本就洋溢着热烈的生命力,初次执导剧情长片,张艺谋以初生牛犊之势释放了一次他急待喷发的才华。“刚开始拍的电影总是有一些特别的品质,也许以后你还能拍出更好的、更成功的电影,可是这第一次的急切感和纯真却再也不会出现了”,张艺谋的职业轨迹印证了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这句话。回看才华如此横溢的作品,再看千禧年后老谋子的诡异表现,这种变节般的变化正如莫言所说:“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3、《钢琴教师》,原著作者: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奥地利],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电影讲了一个女教师与男学生的畸恋故事。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像个冷酷的解剖手,干练、利落、充满才能,小说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没构成他的障碍,镜头冰冷无情而无比丰富,完美地描述了过度扭曲以致变态的人物心理。商业电影中作为香艳卖点的性镜头,在该片中如同恐怖画面一样,令人坐立不安,情色不再意味着欲望的快感,而是赤裸裸的绝望与无助。在这部电影上映几年之后,耶利内克获得了诺贝尔奖,哈内克在戛纳两折金棕榈叶子。这些荣誉在他们刺探的人性面前,实在有点不足轻重,如果有什么能慰藉痛苦与黑暗,他们一定会扔掉那些至高无上的世俗荣耀。
4、《耻》,原著作者:库切[南非],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
耻
Disgrace
(2008)
《耻》是一部非常入世的作品,准确地说,库切以艺术家的身份干了一件社会学家的事儿。同时,他又很悲观、很消极,不相信救赎和变好的可能,只和真实站在一起。诺贝尔颁奖词这样解释他的做法:消极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也是一个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导演史蒂夫改编的电影,在表层意义上保持了对原著的忠诚,暴力、强奸、种族歧视等一一被呈现到银幕上,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奉献了令人信服的表演,触目惊心的画面,将人的耻辱感一点一滴蔓延到观众身上。
5、《铁皮鼓》,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德国],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铁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如果说长不大的奥斯卡是个傻子,那么这是一部关于傻子的作品。透过一双异于常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那段最黑暗的历史。但战争并非电影的主角,而是一个巨大的背景板。看到母亲偷情和纳粹行径的奥斯卡,拒绝长大成人,他奇怪的身躯和叫喊震碎玻璃的超现实能力,就是荒诞世界的物化符号。导演施隆多夫对原著做了大胆而成功的改编,遗憾的是,电影只止于小说的第二篇,计划中的第三篇终未拍摄。
6、《伊豆的舞女》,原著作者: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舞女
The Izu Dancer
(1974)
二十多岁的年纪,很适合书写纯爱物语;十几岁的年纪,有着天然的圣洁。写《伊豆的舞女》时川端康成20来岁,出演这部电影时山口百惠14岁,他们在生理上符合纯爱的最佳年华。川端康成的文字有着远超他当时年龄的敏锐,导演西河克己携初登银幕的山口百惠,对小说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改编。内敛而丰盈的美,哀而不伤的情感,这是一切日本艺术的特质。川端康成的自杀似乎印证了艺术之美无法抵御存在的虚无,而美,终究永远地被这个世界需要着。
7、《愤怒的葡萄》,原著作者:斯坦贝克[美国],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这是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导演的一部现实主义佳作,讲一个农民家庭从俄克拉荷马州流落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故事。斯坦贝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在电影中得到了完整体现,演惯好人的亨利·方达几乎等同于正义的代名词。原著曾在美国一些地区引起轩然大波,它的命运和电影中的农民一样,在暗如黑夜的苦难中守望着火光一样的尊严,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
8、《日瓦戈医生》,原著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前苏联],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导演大卫·里恩擅长执导史诗电影,除了《日瓦戈医生》,代表作还有《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相比政治,杰出的作品更关心人性,导演和原作者很好地践行了这条准则。正如日瓦戈医生被时代裹挟,帕斯基尔纳克一生也被历史碾压着,获得诺贝尔奖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麻烦。作为英国人,大卫·里恩让电影人物说的是英语,如果语言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这种做法意味着背叛原著。电影流畅的叙事使震撼和感动效应如流水汩汩而出,导演在事实上维护了原著的内核精神。
9、《老人与海》,原著作者:海明威[美国],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9)
在某种程度上,海明威的小说反对动画,他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真实: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而多用来呈现虚构故事的动画,与通常所说的真实南辕北辙,甚至可以说,脱离现实是动画的基本责任。这是一部兼具水彩和油画质感的定格动画,不乏唯美的画面具有简单意义上的观赏性,但与海明威的真实十分遥远,导演在此追求的是感受上的真实,除却永不被打败的精神,在老人的叹气声中,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另一位巨匠福克纳的评价:这一次,他提到了怜悯。一部动画短片的容量,很难装下《老人与海》的全部意义,就像梗概与正文的区别,这部奥斯卡最佳短片尽管发出了不辱电影的光彩,却无法跨越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艺术介质的分歧。
10、《魂断威尼斯》,原著作者:托马斯·曼[德国],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
魂断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托马斯·曼的作品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严整和完美,导演维斯康蒂以贵族般的挑剔细致地复制了小说关于美、生命和艺术的大量探讨。托马斯·曼的老派技法在批评者那里被攻击为缺乏创造力,而他以巨大的耐心捍卫了古典的力量。他是忠于现实的现实主义者,考虑到时代环境,《魂断威尼斯》的同性元素可以说是他忠于现实的例证之一。除了将小说家改成音乐家,电影没有辜负原著,用光和影成功地传达了托马斯笔下的纯美情感。
③ 有一个电影叫什么大师他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帮别人找爱情的
分手大师。
④ 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大师收徒,通过销售和设计比拼来考核,其中有个飞
战狼(美国)
8.0分
主演:阿德里安娜·巴比欧娜塔莎·阿兰姆AlexBiandoAlex Biando
导演:吴京
类型:动作奇幻冒险
时长:99分钟
年代:2009
地区:美国
简介
⑤ 男主的哥哥,在和人拳击比赛的时候被打死了,男主找了个大师教他后来报仇了,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外国的
《血点》Bloodsport(1987)
《铁拳无敌》Lionheart(1990)
应该是第一部《血点》,都是尚格云顿主演的电影。
《血点》是一部由纽维特·阿诺执导的,尚格·云顿主演的影片。本片改编自空手道传奇人物Frank Dux的传奇经历。
⑥ 请介绍一些大师级的电影(著名电影除外)
电影大师要分类可能分法就比较多了,按照其作品表现主题来分类的惯常做法,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能成其为大师者,往往涉猎极广,且表现力都极强而各有建树。我下面所选取的标准只能是:剧情。
下面只是个人选取一些个人认为还不错的国外导演的作品(国内的好作品当然多,因接触较多,故按下不表):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作品《樱桃的滋味》
影片描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中年人,他在一棵樱桃树下为自己挖了一个坑,想出钱找人将自己埋于此坑内。他先找到一个当兵的少年,少年并没有说出什么理由,只是认为这件事不能去做,并且匆匆的跑掉。随后又找了个青年的神夫,他认为杀死自己与杀死别人是同等的罪恶,劝阻他回头是岸。最后,他找到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告诉他自己也曾自杀过,当他爬上樱桃树去绑绳子的时候,无意品尝到一棵樱桃,他觉那很美,并且他看到了象征希望的日出,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最后这位中年人很无奈的躺在他自己挖的土坑中等待黎明的出现!
俄罗斯电影《回家》
一开始,两个性格各异的儿子,一个在和伙伴的高台跳水游戏中,克服恐惧跳了下去,另一个,因为畏高,终于被伙伴一个人留在跳台上,直到母亲来找他,他瑟缩着哭了,说:"妈妈,我快要死去了".于是我们知道,他的倔强和敏感,都一样强烈.
接着,一个缺席了12年后没有任何交代忽然冒出来的父亲,一次半预备半突发的旅行,父亲带两个陌生的儿子,乘小船到一个岛上,美丽的岛,呆了两天。
其中冲突不断,那个倔强但是敌意过剩,对事物还不能够宽大的来看的儿子受罚最多,但是他的敌意,恰恰是因为对事物的要求过于纯粹,同时有一些内向的孤僻,因而产生.这样的性格,如果对于他爱的东西,他又会以多大的热情去热爱的呀.
而那个思想相对客观实际,对父亲已经开始有亲切感和崇拜,并且以顺从表现出来,心地平实并非虚伪但是被兄弟看做奴言卑恭的儿子,也没有受到父亲另眼看待。他们都只得到一致的毫不热情温暖的待遇.
有着粗硬短发,身体高大健壮的父亲其实是一个非常不懂得表达感情,感情毫不外露,缺乏沟通技巧,男子汉气质太明显的人,以致看来有时生硬有时粗暴.
他的柔情是深埋的,但是绝对是浓烈的,他下意识的在教孩子怎么做一个男子汉,只是却因为手段太激烈和不加解释,看起来反而成为专制和折磨.
只是,这样的人性复杂,对于两个年齿尚幼的孩子,还是太艰深了,这样短短的两天相处,他们如何能懂得发现呢?他们产生的,除了不理解,还有怨恨.
在路上,一系列冲突后,父亲改变计划要带他们去到一个小岛,我们后来知道他主要是去挖出一件曾经埋下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没有交代.
于是,向着那个人迹罕至的岛,他们在父亲的指挥下,在狂暴风雨中艰苦的划着,划到筋疲力竭,而父亲只是冷酷地喊着号子指挥他们,不加任何援助..
和风暴以及自然搏斗是有一种隐秘的快感的,也是极端特殊的体验,如<阿甘正传>里面的上尉跨在桅杆上,,被瓢泼的雨水打得喘不过气因而豁出去,
那样一段经历,他们长大后是会深深感激父亲的..
这样的暗地强化训练还有很多,包括在路上倔强的他闹别扭被赶下车,在大雨中淋着四顾无依的那几个小时,也是那个性格成长更健康的儿子所没有的财富,长大后,或者会让他更适合做艺术工作.
他们所见到的岛上美景,夜晚在野外的孤岛上宿营的经历,这些,导演拍得都极端平实,让事件本身给人信息..这一切,,他们以后都会回想起来,是敏感的源头的记忆。
但是这些感激,他们一生也没有机会表达了,父亲也都不可能听到了,在即将离开前的最后冲突中,倔强的他面对父亲对他们不守时间的生硬惩罚,完全被狂暴的愤怒控制了全身心,他疯狂的奔向岛心的铁塔,冲上去关上了小门,父亲则抓住旁边的拦板试图爬到他身边和他对话,此时,朽烂的拦板断裂,就这样一秒钟,铁塔一样的汉子就成为了没有心魂的尸体。那一刻,不止他们的心跳几乎停止,脑中一片空白,看的人也有近似的感觉,生活的重大变故往往就是在这么一瞬间,一切痛彻心扉的大错就已经铸成,短短两秒,生命就已经由生到死,每个人都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而有多少遗憾,发生前又是可以想到的呢?
导演的镜头处理干净,没有用煽情的特写或慢镜来延长实际发生的时间,就这样一个主观,一个客观的镜头,那阴霾的天空下安静苍白的脸,会是他们生命中一生的烙印。
接下来却还有更可怖的事情,拖不动父亲的尸体,他们中一个说:把斧头拿来,然而我多心过头了,他们只是砍了树枝,把尸体放在上面,然后拖着树枝前进.一寸一寸,树枝划过草地,沉重而惶惑的时间,忘却一切的时间,催人一日成长的时间,
他们终于,把父亲运到了对岸,而此时,在湖中被礁石碰裂的船底,湖水开始汩汩涌进,船在往湖心滑去,下沉,"爸爸"儿子迟来的撕心裂肺的呼唤,已经把这段时间涂上了暗红的血色,不知道何时,这个黑洞般的伤口才能得以凝固。
因为,
一切不可溯源,不知道是谁先错了,又或者谁也没错,结局却再也无法挽回,
深沉博大的俄罗斯电影,总还是有继承者,在走下去的.片中的小演员中,那个倔强的儿子表现要突出一些,而另外一个,性格看起来不悲剧的,却在影片即将获金狮大奖前,不幸殒命,在一次游玩中,从高塔俯冲进芬兰湾而溺死.而他出事当日,正是《归》片开镜的一周年,出事地点,正位於Garin拍摄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
世界电影大师奇斯洛夫斯基轰动国际影坛的颜色三部曲
《蓝》 《Blue》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爱着他并一直心甘情愿地默默协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 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驱车外出,但祸从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间夺去了她丈夫与爱子的生命。残酷的现实 使幸免于难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与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运为何对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毁灭的同时,她又无可奈何地面临一次新的选择,但是命运之神又会给她怎样的选择呢?听着丈 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时时浮现在眼前,痛苦总是缠绕 在她心头,使她无法超脱。但是,她又必须摆脱痛苦, 于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乐稿,以期抹去种种回忆,其中也包括着一份她一直心存着的疑问。 偶然的机会中,一份乐谱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奥利弗的手中。他出于好意将此乐谱在媒体中广为传播,并无意中将这乐谱创作的原由告诉了朱莉。朱莉得知了这份乐谱确与一名女子相关,自己多年的怀疑终于得到了证实。知晓逝去的丈夫生前对她有不忠行为,朱莉痛创的心头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今后的信念又在哪里呢?奥利弗并未料到自己的好心会给朱莉带来这样的恶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帮助朱莉重新面对人生。但是对于朱莉来讲,奥利弗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两个人的关系 在猜测中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展开了……
《白色》
它是三部曲中最为轻松的,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波兰发型师卡鲁与法国妻子新婚不久,因为性无能而被迫离婚,并且在巴黎被夺取了一切。他如同丧家之犬,终日在地铁车站卖艺谋生(拿理发梳当作口琴吹)。在同胞米高拉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祖国。在巴黎他的一切都显得笨拙,笨重的大衣,沉重的大箱子,藏在大箱子里被托运回国后,又被打劫、臭扁。而回到家乡后,他很快就发财、发迹,成为大富翁,并且奇迹般地恢复了性能力。这时他想到了报复自己的妻子,装死把她骗到了波兰。这是一个关于移民的故事,在异国显得自卑,而在故土则充满信心和力量。影片中最动人的镜头,是卡鲁和米高拉在洗去了异国的阴霾后,在雪地上象孩子般地拥抱。
在三部电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择。《红》中,老法官告诉瓦伦婷,邻居中有一个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却背着妻女在外面偷情。那么,瓦伦婷该马上去揭穿他吗?那样他们将看清真实然而痛苦,还是依然让他们隐藏在平静之下呢?《蓝》中,朱丽叶的邻居在夜总会里做脱衣女郎,她认为这样做自己很快乐,男人们也很快乐。但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父亲就坐在台下观众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对人生厌倦,他求卡鲁把自己枪杀,作为报酬,他将帮助卡鲁回国,并且有资本做小本买卖。而卡鲁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能帮他回国了。
《红色》
是一部关于宽恕青春的电影。美丽纯洁的模特瓦伦提娜与男友分手后,无意间认识了退休老法官。老法官整天窃听邻居的电话,以此来证明人世间充满了欺骗和不信任。瓦伦提娜的介入让法官看见了纯洁和光明,幡然醒悟,重回真实世界。与此同时,瓦伦提娜的邻居奥古斯特的经历几乎就是法官的翻版。他失恋之后,决定到英国度假,在海上时受到风暴的袭击,患难后与同船的瓦伦提娜终于都找到了彼此爱的归宿,最后,瓦伦提娜和奥古斯特被定格在一个长镜头里。并且在《红色》的片尾,一场海难事故中只剩七位幸存者,他们中的六位都是《蓝》《白》《红》三部曲中那些善良的人们。他们被搭救上岸时的情景和名单从老法官注视着的电视机屏幕上一一闪过。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充满着希望和幸福,那艘遇难船也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挪亚方舟”。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主要作品年表
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尔登《骑车人之死》Muerte De Un Ciclista
大学教授胡安与玛丽娅•何塞曾是一对恋人,战争将他们分开,玛丽娅嫁给了富商米拉尔。战后二人重逢,旧情复燃。一次幽会途中,玛丽娅驾车不慎撞伤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因为害怕私情暴露,他们弃伤者而去,致使骑车人死亡。自此,他们陷入了疑惧之中,时刻担心这一切将被发现。丈夫好友拉法的敲诈勒索使玛丽娅处于崩溃的边缘。胡安则更多地受到良心谴责,他因心绪不佳迁怒于女学生玛蒂尔德,导致了学生的集体抗议。他从中得到启示,决定与玛丽娅一同去警局自首。然而玛丽娅却很矛盾,她既爱着胡安,又无法放弃安逸的生活,犹豫再三,在骑车人丧生的小路上开车撞死了情人。但就在她匆忙赶去机场和丈夫一起离开的途中,一辆自行车使她连人带车翻入河中死去。
评论界普遍认为本片是巴尔登的巅峰之作,它尖锐地反映了五十年代上层阶级的道德观念。一对情人在骑车人被撞死这一事件上的不同态度,代表了他们身后更多人的心理。当然,今天的观众看起来不免会感到压抑和沉闷,尤其是在刚刚看完阿尔莫多瓦色彩斑斓、情节性极强的《颤抖的欲望》之后,对道德问题的探讨使对话显得抽象,主人公痛苦的沉默对我们也不啻为一种折磨。
胡安是一位软弱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意外事件迫使他思考人生道路问题。他惶恐、犹豫,一度想逃避,最终觉悟,决定面对现实,却又被剥夺了这种权利。
玛丽娅•何塞无疑是漂亮的,她那精致的脸庞简直像是位好莱坞明星,而非粗犷的西班牙女郎。但是在那张面孔下面是一片虚无。从始之终,她担心的都是自己和胡安偷情的事被丈夫知道,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是她在撞人之后狠心不顾而去,也是她在拉法的威胁和丈夫的旁敲侧击下吓得簌簌发抖。最后她的犹豫,与其说是在丈夫与胡安之间摇摆,不如说是考虑如何摆脱胡安,不和他去送死。
影片的结尾用意颇深,又是在开始的路上,当初跑下车去看骑车人伤势的胡安被车撞死,他那时看到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命运,捧起的是自己的头颅。而杀死骑车人的玛丽娅•何塞,最终被骑车人所杀,也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法国吕克.贝松《这个杀手不太冷》
吕克贝松生于1959年3月18日法国巴黎,他幼年时代很长时间是随着作潜水教练的父母周游列国,所以他的童年生活几乎是在水中度过的。这种童年生活给他的印象和启发是极其巨大的,最明显的一个成果就是使他将来孕育出他的成名作《碧海情》。
吕克贝松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他的《碧海情》、《第五元素》等片据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打过草稿了。他17岁潜水时出过一次事故,以后不能再长时间潜水,于是放弃潜水运动,计划改行成为研究海豚的海洋生物学家,于是他回到自己出生地巴黎。18岁的贝松第一次享受现代生活,甚至包括极为普通的电视。他逐渐发现,只有电影才能满足他对多种艺术的兴趣。不久,他开始在各种不同的电影中打各种零工,后来又到美国去了三年。当他再次回到巴黎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不久正式命名为“皇太子影片公司”。
吕克•贝松的影片几乎都是自己编写剧本、自己公司制片,虽然影片大部分属于美式娱乐片,但自编自导甚至自制的制作方式却是作家电影的典型。
贝松的崭露头角之作是1983年的《最后的战斗》。这似乎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并不能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延续性,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接下来是一部以巴黎地铁为背景的惊险片《地铁》,想象力仍然是影片最大的特色,这也显示出贝松成年后才接触地铁的特异思考和想象。同上一部影片相似的是,影片中再次出现了一个个人的世界,这个小世界与我们普通人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生存规律。贝松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好莱坞惊险片、歌舞片等类型片的欣赏和富有创造力的模仿。1988年,吕克•贝松执导了自己早期电影中最成功的影片《碧海情》。可以看出,贝松在影片中融合进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经历和少年梦想,成功塑造出一位以大海为家,以海豚为友的年轻潜水员杰克•马约尔的形象,片中有大量优美的水下摄影,表达了贝松自己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该片在当年恺撒奖评选中获得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奖。在受到众多观众的热烈请求之后,贝松后来还发行了一个长达3小时的版本,加进了很多拍摄的素材,包括这个超长版本,在巴黎地区就有200万人次观众看过这部影片。可以说,这部影片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韩国金基德——他的电影我基本已看遍,许多人认为他是情色电影导演,个人不敢苟同,我认为他的创作态度相当的严肃,对人性的挖掘让我不寒而栗。下面隆重介绍他的电影史:
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
20岁那年,金基德应征入伍。
五年后退伍,在教堂寻得一份差事,同时坚持画画。
1994年,《二次暴光》获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
次年《非法穿越》再获该奖。
这些奖项使他在1996年筹得资金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从此走上了职业电影人的生涯。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此前他并没接受过任何有关电影或者美术的正规教育。
《野兽之都》(1996)
1997年,金基德的第二部电影《野兽之都》。并首次入选第16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而这也是他的一部半自传色彩的影片。
《雏妓》 (1998)
《真相》(2000)
两个具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在片中相遇。画家在一个神秘女人的引领下发觉了生活的扭曲与无聊,他展开了对周围人的报复行动。
片中代表金基德另一个性格的在看到一出舞台剧时,被他的身份怂恿,一个主观镜头跟随着他潜意识的脚步,监视着他每一个想法,做下纪录。在经过一段意识之旅后,主角回到现实,才发觉汉城完全没有任何改变。金基德解释道:“电影不会改变现实,只会改变个体的意识型态。”他依照自己的剧本轮廓18部摄影机在200分钟内完成了全片摄制,并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还要把多重主人公身份的手法用到日后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当中。
《漂流欲室》 (2000)
金基德似乎偏爱这类虐恋,歧恋的故事,后来他又拍出了《坏小子》,一部仍然令人无法想象的影片。在《漂流欲室》中,在逃犯会用做鱼钩的钢丝钳成各种玩具,亦在警察的追捕之际将其吞下肚中;哑女在男人要离开她的时候将一串鱼钩放入私处,又残忍的拉出,自惨的怪异景象令人吃惊。而他们疗伤的方式竟然是做爱。
摄影是水墨山水,音乐让人怦然心动,然而内力却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暗情性欲,这便是这部影片复杂而神秘的影像织体。
《收信人不明》 (2001)
金基德在有限的时间和时空内,集中罗列了整整一个被欺凌被损害的弱势群体。其壮烈的悲哀让人胆战心惊。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是金基德最不堪回首的岁月。在那个人间地狱,没有人能够舒坦地活着。
《坏小子》 (2001)
《海岸线》 (2002)
金基德通过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控诉军政府统治集团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暴行和虚伪本质。
《春夏秋冬又一春》 (2003)
电影仿佛是一个晓谕人生的佛偈。最后的一个镜头颇含深意,座落在山顶的佛像就那样静静地望着,好像凝视着尘世间的一切悲喜……
《玛利亚城的女孩》 (2004)
《撒玛利亚城的女孩》为金基德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空房间》(2004)
金基德凭这部影片在威尼斯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空房间》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画面也少了些鲜血。画面的紧凑和流畅,绝不会产生沉闷和冗长感,反倒会让人更加地投入到情节当中。
《弓》 (2005)
今年金基德又再次携带新作《弓》参加了戛纳“一种注目”单元。影片讲述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16岁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个小船上。他计划在她17岁的时候娶她,并带她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人们来到船上捕鱼,同时也见到了那个女孩,而这个从来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开始对城市人感了兴趣,而那个老人却也开始变得紧张和乖戾。这部电影有点像他的《漂流浴室》,充满了极端的色彩。金基德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他就迷恋这种把人性推到极致的状态。
附一份我认为对你有帮助的资料: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必看100部
http://club.heima.com/show_topic.aspx?forumid=429081&topicid=66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