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刹钟声老电影演员
角色 演员
王科长 庞学勤
老和尚 田烈
虎子 李希达
小和尚 陈克然
周部长 浦克
匪首 侯健夫
区长 张延
公安局长 徐连凯
张中发 高平
牛生海 白英宽
燕梅 柏瑞桐
李排长 宋保义
日寇军官 马占华
『贰』 李玉梅 党费改编而成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党的女儿》
《党的女儿》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林农执导,田华、陈戈、李林、李萌、杜凤霞主演,1958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著名作家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党费》改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后,白匪军卷土重来,江西老根据地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员玉梅在被敌人枪决时,死里逃生。在寻找党组织的路上,她遇到了两个女党员——秀英和惠珍,三人成立了党小组,领导群众坚持地下武装斗争,但最后,玉梅为了掩护游击队员而英勇就义。
(2)老电影演员高平扩展阅读
李玉梅——演员田华
坚定、沉着、机智、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百折不挠,坚贞不屈,始终想着党,坚持战斗。
马家辉——演员李林
原区委书记,卑污懦怯而又狠毒,对白匪军官逢迎乞怜,背叛了党组织,向敌人交出了全区党员名单,导致桃花乡的党员尽遭残杀,可以说是血债累累、罪行滔天。
秀英爷爷——演员高平
善良的老赤卫队长,尊重党、爱护党。面对白匪残杀党员又不许家人收尸的残暴行径,他感到无比悲愤,向玉梅要求党出面领导群众斗争。
『叁』 与君歌演员表
与君歌演员表:
1、成毅饰齐焱。
2、张予曦饰程若鱼。
3、韩栋饰珖王。
4、宣璐饰烟织。
5、何晟铭饰仇子梁。
6、习雪饰程兮。
7、李俊逸饰严修。
8、傅方俊饰韩定。
9、徐恺咛饰玉娘。
10、徐思雨饰李则宁。
11、杨肸子饰刘弥纱。
12、王奕珵饰袁都。
13、潘易泽饰新右车。
14、郭靖饰新左车。
15、谢宁饰程怀智。
16、姜薏柔饰丽蓉。
17、谷雪儿饰紫苑。
18、单和饰王林。
19、李昂饰江定。
20、韩东饰袁醒。
21、林凯饰高平。
22、许媛媛饰郑妩。
23、李泽饰左马。
24、郝泽嘉饰右士。
25、王尧饰右马。
26、姜来饰左相。
27、辜德超饰仇府管家。
28、王天龙饰孙烈。
29、郭伟饰神医。
30、卫羽饰石渊。
『肆』 《地道战》56年:男主角演过《武林外传》,女主角已去世
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开火!开火!开火!
这段耳熟能详的台词,出自1965年的《地道战》,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地道战》和《地雷战》、《破袭战》被誉为军教片三部曲 ,其中《地道战》影响最大,许多人看过几遍甚至十几遍。
据统计,几十年以来,《地道战》 观影人次高达30亿次 (截止2012年),是世界电影史上观影人次的纪录,要知道《战狼2》的观影人次也才1.6亿。
01、 历史 原型人物
网上有不少人喷《地道战》是抗日神剧、科幻片啥的,挑出各种毛病,不符合逻辑之处,将影片吐槽的一无是处。
个人只能表示呵呵,老一辈电影创作者绝不会闭门造车,他们大多经历过那个年代,采访过原型人物,就算有些夸张处理,也是电影手法。
而且老艺术家们在开拍前,都会到农村体验生活, 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
白天,他们帮村民干农活,晚上,他们会去采访当年的民兵英雄,为的就是让自己进入角色;
有两位演员例外,分别是扮演山田队长的王孝忠和饰演汉奸伪军司令汤丙会的刘江,他俩是反派,所以住进了原先老地主的家里。
经过3个多月的深入体验生活 ,演员们都找到了理想状态,共同造就了这部经典作品。
反观现在满屏幕手撕鬼子裤裆掏手榴弹的剧情、穿着光鲜亮丽且 油头粉面的演员 、尴尬的演技、画面精美但 失真的场景 ,《地道战》不知道高级多少。
1963年,领导要求八一厂拍摄教学片《地道战》,目的是让普通人学习一些基本军事知识。
虽然是军教片,但要拍成故事片,这样更容易吸引人,于是重担落在了擅长拍故事片的任旭东导演身上。
剧本重中之重,剧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不同城市的20多个村子找素材,最后确定在 河北正定县的“抗日先锋村”高平村 。
高平村是电影中原型村子,但因为高平村的地道曾被洪水破坏,没有合适的拍摄场景,最后导演选择将保存比较好的冉庄、唐庄和李庄合而为一,成了电影外景拍摄场地。
给村民鸣钟报警而牺牲的老忠叔以及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高传宝,他们俩的原型人物是高平村的刘傻子,曾被评为 特等战斗英雄 。
刘傻子作为队长,带领村子200余户人,和敌人战斗50余次,伤亡敌人120余名,击溃敌人数百至上千人进攻的辉煌战绩。
令人遗憾的是, 历史 上刘傻子1945年就牺牲了,而导演将男主角取名高传宝,也是希望 革命传统可以像宝贝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
02、错综复杂的地道如何拍摄?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最初地道只是藏身之地,经历几次战斗之后,地道的出入口越来越隐秘, 诸如驴槽口、锅灶口等 ;
功能也越来越多, 既能防水,也能防毒 ,同时还能依托优势,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转守为攻。
那么电影中地道的规模和战斗的场面如何在大银幕上展现呢?
一开始,导演任旭东想在一块空地上,开挖成地道断面,但最后放弃了,因为成本太高,耗时太长。
经过商量之后,导演和剧组的美工以及置景部门,决定在八一电影厂搭景拍摄。
电影中纵横交错的地道场景,是导演和其他部门通力合作, 巧妙地运用摄影镜头和多变的剪辑 拍成的,将一个宏伟壮观的战斗网展现在大家面前。
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电影创作者在布景、剪辑和摄像上下足了功夫,用心创造出了不朽的经典,这何尝不是人民的智慧呢?
“你们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高,实在是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 “水是宝贵的……烟是有毒的……” ;电影中的这些台词,当年都是最流行的词语,至今还印象深刻。
除了台词,电影中的同名主题曲《地道战》也是印刻在脑子里的,现在想来也会哼唱两句: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下神兵千百万” 。
影片结尾,伴随着激昂的旋律,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出现在敌人面前,小时候觉得震撼不已,久久不能忘怀。
03、演员现状
高传宝扮演者朱龙广,今年已经82岁了,当年因为“英俊、威武、戏好”而被导演看中,因《地道战》走红,走在大街上,人家都喊他老高,老高,他只能跟人解释,自己叫朱龙广。
后来他又被《西游记》剧组挑中,出演如来佛祖一角,形神兼备,一直以来他就是国民心目中的佛祖形象,和 左大玢的观音、郑榕老爷子的太上老君 一样,都是无可替代的。
多年后,他又出现在《武林外传》剧组, 饰演佟湘玉的老爹 ,一出场就笑点满满,和如来佛祖、高传宝完全联想不到一起,这就是好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朱龙广的妻子吴惠芳在《地道战》中也出演了一个女民兵,两人自60年代末结婚以来,一直相濡以沫,已经携手走过了50多年。
饰演赵平原的张勇手,当时已是明星,塑造过 《英雄虎胆》的耿浩 、《奇袭》的方勇、《林海雪原》的少剑波。
《地道战》之后,他又出演了《南征北战》、《啊!摇篮》、《横空出世》等影片,精湛而朴实的演技令人称赞。
同时作为导演,他还执导过《祁连山的回声》、《沉默的冰山》等电影,老爷子今年87岁了,祝身体 健康 。
“高,实在是高” ,刘江老爷子经典台词太多,诸如《闪闪的红星》中的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
80年代之后,他还参与了《谭嗣同》、《京都球侠》、《孝子贤孙伺候着》等影片,亦正亦邪,每一个角色都能深入人心。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个角色,那就是 《西游记》里的阎王 ,只可惜2020年,老爷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
另外一位大反派, 山田的扮演者王孝忠也不在了 ,从第一部电影《战斗里的成长》开始,他就已被反派定型;
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中村、《回民支队》中的白守仁、《战上海》、《奇袭》、《突破乌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无一例外都是反派。
反派角色塑造起来,有时候比正派难,王孝忠经常用心琢磨,努力塑造出不相雷同的反派角色来,只可惜这样一位好演员,2016年去世,享年88岁。
另外还有 林霞扮演者刘秀杰 ,2020年去世,享年87岁;
崔连长扮演者朱启 ,2007年去世;
孙进财扮演者谢万和 ,1986年去世,享年58岁;
老忠叔扮演者王炳彧 ,1982年去世,享年47岁。
《地道战》的演员,除了其中几位是八一厂的,其他基本上都是 工程兵文工团话剧队的演员 ,诸如伪军汉奸高学智、吃鸡的日本兵田海泉、大康扮演者韩国栋、牛娃扮演者胡自和、毛妮扮演者袁根娣等。
56年过去了,再看《地道战》这部黑白片,它的 拍摄手法、配乐、演员的表演 也是值得考究的,对比一下,比现在所谓的大片好太多了。
网络上有AI修复的彩色版《地道战》,不过个人还是更喜欢黑白版本,因为那是专属于我们的童年美好回忆。(撰文:十一)
『伍』 地道战的故事简介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地道战的 故事 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地道战的故事简介
曾经风靡全国的电影《地道战》,恐怕很少有人没有看过。不过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地道战》的故事原型就是来自正定县曲阳桥乡一个叫高平村的村庄。1963年,《地道战》的主创人员在高平村找到了创作灵感,电影里的高老忠和高传宝两个人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塑造。
高平村还有另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断有史料证明,这里是北宋范仲淹的生身之地。“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范仲淹写给友人的信中的这些文字,透露出一代名臣与高平村的不解之缘。
历史追溯
湮没在历史中的三吉寺
横平竖直的街道,新旧交错的民房,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墙角晒着太阳,时光无声地流逝……距离正定县城西北16公里处,有一个高平村。村名高平,与山西的高平县并无瓜葛,村子里也没有人姓高。“地势高而平,故名高平村。”这是《正定县志》上记载的村名的来历。
现在的高平村算是附近一个大村落,有人口5000人。这个村子是何时出现的呢?高平村会计孙俊义介绍,在古老的县志上曾有记载,高平村是明朝出现的,主要姓氏有周、孙、刘等。而实际上村里原有座三吉寺,推测村子的年代与这座寺庙大致相当。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的美誉,佛教 文化 发达,除了著名的八大寺,在偏僻的乡间也有不少寺庙。在1992年《正定县志》中提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正定县对当时全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统计,发现全县有大小佛教场所45个,共有僧尼119人,其中明确称为“寺”的一共有11座。“高平村的三吉寺就在这个名单中,”孙俊义介绍,老辈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当初正定城内的隆兴寺修建不久,村里就开始修建三吉寺,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那么三吉寺建造的年代可能是在唐朝,推测村子的历史也有那么久远。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战火摧残,三吉寺渐渐残破不堪,僧人也不知去向,后来寺庙馆舍几乎全毁,只剩了一口大铁钟。“大炼钢铁时,这口大钟被投入了炼钢炉。”孙俊义遗憾地说,如今三吉寺原址已变成民房,不少年轻人都不知道村里还曾有过这么一座千年寺庙。
名人故事
北宋名臣范仲淹出生地
近些年,高平村屡屡见诸报端的一个原因是,不断有史料证明这里是范仲淹的出生地。
一直以来,不少学术作品均称范仲淹为苏州吴县人,或者说是徐州人。1994年7月,青年宋史学者方健在《文汇报》“学林”版发表的一篇 文章 上说,范仲淹出生在宋代河北路正定府(今河北正定)。此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系列丛书知名学术思想人物评传,其中的《范仲淹评传》便是由方健所著。在这部书中,方健再次系统表达了范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出生于正定的观点。书中介绍,范仲淹之父范墉当时任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使掌书记,而成德军节度使治所便在今河北正定。学者在范仲淹写给在真定任职的韩琦的《与韩魏公书》发现了最关键的证据,范仲淹在这封信中写道:“真定名藩,生身在彼……”(200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出版676页)。这句话说明,范仲淹的出生地为真定。
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范仲淹出生在高平村呢?范仲淹第三十五世孙范祥科曾介绍:“我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嫡传。范仲淹第九世孙范国兴曾任平江府团练副使,随文天祥出使金军。文天祥被害后,范国兴率部护尸南归,途经南宫时,突患重病,只得就地医治。后几经周折,范国兴举家定居南宫宋都水村,务农为生,至今已历724年。”范祥科还介绍,范仲淹的文章落款经常有“高平”字样,而其同僚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范仲淹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高平学案”,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屡称“高平”,是不忘出生地的明证。
据介绍,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在正定任职时,发妻病故后入赘高平村,与出身大户人家的谢氏结合。在高平村生下范仲淹100天后,范墉便带着妻儿远赴徐州任职。范墉第二年病故后,谢氏带着两岁的范仲淹下嫁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易名“朱说(音悦)”。此后,他曾两次到吴县认祖归宗,要求恢复范姓,均遭拒。一直到29岁,经皇帝批准,他才恢复范姓。
“范仲淹在这里待的时间短,历史记载不多。但从范仲淹亲笔所写的文章中,还是透露出他出生在正定的真实信息。”高平村会计孙俊义说,目前村里刻好了一块碑,准备在 清明 节的时候树立在村中,激励同村学子向范仲淹学习。
战争记忆
电影《地道战》原型
在高平村委会南侧的地道战遗址展览馆前,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口大铁钟。看到这个场景,人们常常会联想起老电影《地道战》。事实上,《地道战》的故事原型正是来自高平村。《地道战》的导演任旭东介绍,1963年初军委总参谋部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名为《地道战》的民兵 教育 片,主创人员走访了北京、保定和石家庄一带许多村子。“在高平村的采访,让我们一下子找到了创作灵感。”任旭东说,“电影里的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都是以高平村战斗中牺牲的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塑造的,当时高平约200户人家有地道,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创造了一套地道战术。”
现在,高平村不少村民还记得《地道战》创作组来采访时的情景。高平村主任周书敏说,任旭东和两位编剧王俊益、徐国腾来到高平时,老村支书孙文喜叫来十几个老民兵,给创作组讲述战斗故事。至今高平村还保存着一份1963年任旭东等人的采访记录,其中任旭东写的一篇采访手记《漂亮一战——— 老民兵回忆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地道战》还曾刊发在1966年1月18日的《工人日报》上。文章中回忆了一场名为“三二三大捷”的战役。1945年3月23日,日本侵略者对高平村发动第四次大围剿,3000多名日伪军夜间出击,村民发现后,全村2000多口人钻入地道,七八十个民兵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战役的不少细节被用到了《地道战》里。“我是1938年出生,四五岁就开始隐约记事。听大人们讲,那会儿家家户户都有地道,一到晚上不是挖地道就是钻地道,日子过得担惊受怕。”75岁的村民褚大炮说,“钻地道”成了他惟一的童年记忆。“遗憾的是,1960年代初滹沱河发大水,村里的地道都被灌满了,以后陆续坍塌,没留下多少。”孙俊义说,后来电影选在了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拍摄。
战争年代,三吉寺仅存的那口大钟曾挂在村里古树上,为村民传递消息。现在,村民们又铸了一口钟,挂在树上以为纪念。虽然村里的地道保存得不多,但村里的森楠胡同现在依然保存着一座百年老屋,当年抗日军民曾在这里制作炸药和地雷。
未来展望
把红色故事讲下去
1971年,电影《地道战》风靡全国,高平村修建了地道战展览馆,因为高平村是民兵训练基地,村里也复建了一些地道供训练和参观。
现在,高平村的地道战遗址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准备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旬老人褚大炮和周老臭经常带人下地道参观。
1985年出生的周华超年纪不大,也热衷于搜寻村里的红色故事。他告诉记者,目前高平地下还有600多米长的地道,里头有 射击 孔、陷阱、出气孔等各种设施。“进入地下,穿行在迷宫一样的地道中,你会感叹村民们得付出多大辛苦才能挖出这么复杂的隧道。”1962年,村里的民兵曾根据亲身经历,自发整理了一本书,名为《英雄的高平人》。“这本书我看过,写得非常精彩!”
村主任周书敏介绍,目前已八旬高龄的导演任旭东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几百万字的剧本《地道战》,准备拍成电视剧。“任导的意见是故事是发生在高平村,这次准备在高平村拍摄。”周书敏说,据测算,需要建设一个外景拍摄基地,大概需要花费300万元,目前这笔投资还没有着落。“高平村希望深入挖掘地道战故事,将红色文化做起来。”
『陆』 日本电影扁担的故事讲的什么
电影叙述了乡村青年人冬子(施渝)为改变自我的运势,只身一人赶到武汉市投奔同乡高平(郭涛),变成一名被丹江人称之为“担子”的挑夫,赚钱仅够凑合度日。
高平为挣元钱,和人协同勒索,不愿半途被同犯击伤,伤好后,他带冬子去Ktv寻找阮红(王彤),以期根据她找到同犯复仇。阮红被送到两个人住所,与高平于一夜之间变成恋人。
触碰环节中,冬子逐渐迷上阮红,但阮红更必须的是一个可以更改她运势的男生,殊不知高平的运势也同她及冬子一样,并不由自主自身操纵。
而美术绘画版漫画解放初期的大青山区,在国民政府造反派的执政下,黑商横行无忌,随意剥削劳动者。解放以后,党在这里办了一座店铺。商店主管单叶春晖,靠一条担子,跋山涉水,服务于人民。
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不成功,残害了单叶春晖朋友。单叶春晖的闺女单黎英就英勇地接住了她父亲的担子,走她父亲没有走完的路。
根据新店员章延军朋友初来店铺的所见所闻,宣传策划了单黎英朋友承继先烈遗志,一心一意为贫下中农服务项目,想方设法援助农牧业的个人先进事迹,赞颂了商业服务前线上的新人新事。
『柒』 电影背后的故事:来自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智取华山》
导演小传
郭维(1922-2014年 ),生于天津。1938年先后在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华北联大文工团、火线剧社等任演员、戏剧组长等。曾任河北省文工团团长。1950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曾协助史东山拍摄《新儿女英雄传》。1953开始独立导演影片。1954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回到北影厂任导演。
代表作:《智取华山》(兼编剧之一)、《董存瑞》、《花好月圆》、《铡美案》(戏曲片)等。
图为电影分镜头剧本,片名原来叫《奇取华山》。电影故事来自1949年七个解放军战士和一个老百姓上华山活捉国民党残部的真实事件。
第一次独立拍电影的郭维(图右)拿到本子不久就去见了当年“智取华山”的英雄刘吉尧(图左)。这是他们的合影。
片中的侦察参谋叫“刘明基”,由郭允泰扮演。
“常生林”的原型就是为解放军战士带路的(1913-1984)。图为王银生。
演“匪旅长方子乔”的是后来享有“鬼子王”之称的反派演员方化(1925-1994)。
片里还有一位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走红的上海老明星——扮演“匪旅长妻”的黎莉莉(1915-2005)。
“智取华山”关键就在一个“爬”字上,这可难为了剧组。光秃秃的直峰陡壁,怎么爬呀?有了当地农民兄弟的帮助,演员们也没含糊,真爬上来了!要是现在拍片,怎么也得弄个特技吧?
剧组提心吊胆地在华山拍了三个月的外景,期间大家还吃到了华山参。
在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智取华山》获得争取自由斗争奖。
演职员表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3年出品
原著西北军区创作组集体创作 执笔王宗元/仁萍 改编郭维/纪叶/东方 导演郭维 摄影陈民魂 剪辑严尚华 剧务金保生/赵义虎 服装王烽 布景设计秦威 录音蔡军 布景副设计王桂枝 洗印董鸿翼/陈福庭 照明张海山 场记于清 化装李恩德/王希钟 特技姜亦素/ 张玉珊 音响娜雷 剧务主任纪少岚 作曲陈地/李季达 指挥曹鹏 演奏北影管弦乐队
协助演出西北军区/陕西军区/渭南军分区/咸阳军分区
团长…李金榜
政委…许又新
参谋长…杨庆卫
侦察参谋刘明基…郭允泰
路德亮…田丹
孟士俊…阎增和
朱开富…李雨农
杨小保…白尔纯
王生齐…黄非
刘家典…高平
常生林…刘柳
常母…胡朋
常妻…张茜
深山老人…贾六
匪旅长方子乔…方化
匪旅长妻…黎莉莉
匪参谋长…管宗祥
匪关营长…陈志坚
匪侯副营长…刘宗
匪副官…赵义虎
匪排长…安然
匪班长…梁新
匪兵…李岩
电影连环画《智取华山》部分精彩内页欣赏:
谢谢欣赏!
『捌』 这部69年前的老电影,众星出演,单冲谢添演技,也值得一刷再刷
《新儿女英雄传》原本是一本小说,作者是袁静和孔厥,后来北影厂将其搬上银幕,并于1951年3月8日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史东山和吕班,两位导演在解放前就都已从事电影工作。解放后也努力适应新形势,拍出了许多好电影,《新儿女英雄传》就是其中的一部。1951年7月,该片还获得了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 。
《新英雄儿女传》上映后,在当时曾引起巨大反响。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两个字——那就是真实。
这部电影,拍得实在太真实了。
它几乎是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军民齐抗战的情景,没有过度美化,反而显得朴实而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农民训练班扫盲,集体演唱抗日歌曲,集体做简易的广播体操等场景的再现,无不令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岁月,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就是演员们的表演,也太真实。质朴得就跟地里的庄稼一样,甚至带有泥土的味道。
而69年的时间过去后,各位还记得这部老电影吗?
还记得影片中那些真实的场景,和那些演员们吗?
今天,就让咱们一起再来重温一下吧。
影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冀中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小村子里,青年农民牛大水和美丽的小梅是从小一块长到大的伙伴。两人心里装着彼此,但又无法言说。后来小梅由母亲做主,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张金龙。牛大水感到异常失落。
小梅的姐夫黑老蔡是位地下党员,他从外面回到村里组织大伙建立起了抗日自卫队,牛大水积极报名参加。而他们所组织的雁翎队活跃在白洋淀一带,机智勇敢地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
小梅在张金龙家受到婆婆虐待,逃回娘家后,也投身到革命队伍,并成为了积极分子。张金龙来请小梅回家,反被小梅说服参加了抗日组织。但因为他流氓成性,恶习不改,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叛逃,投奔了汉奸何世雄。
日寇的扫荡开始了,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正义战胜邪恶,自卫队消灭了日寇,而牛大水带领的抗日队伍也活捉了汉奸何世雄和张金龙。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
令我吃惊的是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强大。它几乎汇聚了当时北影厂的所有演员,完全可以用“群星荟萃”四个字来形容。所以当我们看这部电影时,里面出现的每个人物,我们都有好面熟的感觉——就包括一些跑龙套的演员,后来也都成了大明星。比如 于洋 ,就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大群众,仅一个镜头,两三句台词,主要的任务,是蹲在路边,调侃耀武扬威的张金龙。
尽管于洋完全是冀中农民的扮相,手里还拿个旱烟袋,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而张金龙的扮演者是谁呢?
他就是 谢添 。
他在其中演得实在太好了,将张金龙这个人物,塑造得实在太有层次了。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他在影片中的扮相也很帅气吗?
张金龙并非生来就是汉奸,他也曾有过想参加抗日的举动,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且好逸恶劳,而走上邪路。影片中他娶了女主角小梅为妻,一般的影视剧为了突出这个人物的坏,会将他塑造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恶棍。但谢添并没这么做,他很注意人物关系及分寸感的把握,演得活灵活现。既让观众看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小梅的夫妻之情。从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就包括他为角色所设计的流里流气的动作,也是那么自然到位,一点都不生硬,就好像他天生就是这样一样。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坏其实也是有基础的,而谢添,就把张金龙坏的基础,都给演了出来。所以大伙才觉得,这个张金龙,可真是坏得能掐出水来。
由此可见,谢添可真是一个天才演员,不仅有天赋,而且极具创造性。
重温这部老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51年的时候就有百花奖的评选,那么谢添也许会成为最佳配角奖的最有竞争力的演员呢。
而影片中另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好演员,名叫郑保民,他演鬼子,非常投入,就跟自己真是个鬼子一样,一举一动,都属于角色,不增不减不做作,也不脸谱化,却就是让人相信,他——就是“这一个”。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都很好。
那么,他们都有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份演员名单——(按出场顺序): 今欣、姚向黎、阎增和、许蓝、赵莹、郭允泰、刘宗、侯健夫、陈方千、严皇、田烈、李景波、王为光、康玉洁、李唐、封顺、谢添、李健、李林、张茜、赵子岳、桑夫、刘柳、赵文法、高平、周凋、张凤祥、史宽、师伟、刘节、李雨农、莽一萍(演员表上是莽依萍)、黄素影、李天佑、于洋、黄非、弓志、丛硕文、魏赓、梁新、郑宝民、管宗祥、赵国兴、方化、陈志坚、邸力、韩焱、阎争 等。
大家是不是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
其中, 今欣 扮演的牛大水, 姚向黎 扮演的小梅, 赵子岳 扮演的黑老蔡, 郭允泰 扮演的小伙, 李健 扮演的张金龙母亲等,都给我们留下难忘印象。
而 阎增和、田烈、李景波、李林、封顺、高平、周凋、莽一萍、黄素影、黄非、方化、陈志坚、邸力 等演员,也都在其中出演了角色,戏份虽不多,却人各有貌。后来,他们都成为了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像方化,更因出演电影《平原游击队》,而成为了“鬼子王”。
影片中跑龙套的演员,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于洋外,我还看到了 师伟 、 管宗祥 等著名演员。师伟扮演一名八路军女战士,而管宗祥塑造的是日军的翻译官,神形兼备地体现了一副狐假虎威的嘴脸。
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时的他们,可真年轻啊。
是啊,那时于洋21岁,师伟、郭允泰才23岁,姚向黎、方化也才26岁,今欣30岁,谢添37岁,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赵子岳,也才41岁。
可是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仍健在的,也就是于洋、师伟等几个人了吧?如今于洋90岁,师伟92岁。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些老艺术家,身体 健康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看老电影,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总能把过去的事儿再想一想,把失落的记忆再寻一遍,就好像把过去的时光又重新过了一次一样,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这次重看《新儿女英雄传》,也是一样,发现了许多之前没发现的东西,比如我觉得影片的配乐就很出彩,而一些台词,也显得很鲜活。我记得小梅和张金龙结婚的那场戏,婚宴散去,李健扮演的婆婆出场,吩咐一个半大小子:“看着点咱们家的剩菜,别让人给拿走了。”一句话,就把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在心理活动给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