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老电影艺术家于洋的生平还有简历
(1930.10.4-) 演员、导演。
祖籍:山东龙口市。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于延江。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演出影片1947:留下他打老蒋
1949:桥、中华女儿
1950:卫国保家
1951:走向新中国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
1954: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5:怒海轻骑
1958:生活的浪花 英雄虎胆 山里的人
1959:飞越天险 矿灯 青春之歌 水上春秋 粮食
196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革命家庭 五彩路
1961:暴风骤雨
1966:大浪淘沙
1974:火红的年代侦察兵
1975:第二个春天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
1989:女贼
1993:大海风 导演故事片
1977:万里征途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与杨静合作)
1984:骑士的荣誉(与德勒格尔玛合作)
1985:驼峰上的爱(与杨静合作)
1987:孤帆远影
1993:大海风
2003:惊涛骇浪
物生平于洋是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六岁那年,闯关东的父亲病死关外,家乡又遭灾,这突来的天灾人祸,迫使母亲带着他流落到东北。在长春,他遭受过孤儿院的虐侍,也饱尝过流浪街头的凄苦。直到替人做佣人的母亲攒下点血汗钱,才把他送进小学读书。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抱着自己找些活路以减轻母亲负担的心理经人介绍去应试。结果被选中。于是,在半工半读生活中,他接触了电影表演。
1945年,他那在八路军中工作厂多年的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找到了他,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1947年11月,于洋奉命来到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留下他打老蒋》的拍摄。在这部短故事片里,他扮演我军连长。从此,他正式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活。
《留下他打老蒋》的导演伊琳,做为于洋在电影艺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首先教给于洋的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革命文艺宗旨。并且还告诉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础,没有真实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实。同时,陈波儿、王滨等都对于洋有过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帮助。
1948年我国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拍摄。在这部影片中,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国家的主人出现在银幕上。于洋在影片中饰演了青年工人吴一竹。他的表演纯真、质朴,表现出获得翻身解放的炼钢工人,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勇于克服困难的可贵品质。
1949年,于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于洋还参加拍摄了《中华女儿》、《卫国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摄这些影片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刘琼、谢添、陈强、张平等很多有经验的老演员。从他们身上学习了许多长处,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来。他尤其不能忘怀自己的良师与益友——蓝马。于洋与蓝马是在1951年拍摄《走向新中国》时结识的。在影片中,蓝马饰工程师,于洋饰炼钢工人。从体验生活,到实地拍摄,他们一直在一起。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3)中黛乌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次可喜尝试。黛乌是一位苗族青年,边寨的联防队长。于洋以富于激情的表演,塑造了这位勇敢、顽强、纯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
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集中学习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如果说,从前他是在广泛的学习和探索中走过来的,那么这次学习,带给他一次运用理论系统地总结自己过去艺术上成败得失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重要标志,就是他在电影学院表训班毕业后不久,在影片《英雄虎胆》(1958)中塑造的我军侦察员曾泰的形象。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于洋演员生活的黄金时代。他连续参加《飞越天险》(1958)、《青春之歌》(1959)、《矿灯》(1959)、《水上春秋》(1960)、《暴风骤雨》(1961)等影片的拍摄,塑造了赵中凯、江华、傅东山、华小龙、肖队长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肖队长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当年参加上改时见到过的几个工作队长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经过艺术加工,熔铸到肖队长的形象中,把自己当年饱含深情访贫问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队长与贫农赵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语言和动作真切自如,在肖队长这个形象身上显示了于洋那种刚毅、深沉、真挚、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
1964年,于洋参加了影片《大浪淘沙》的拍摄。他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绶。这个人物耿直、倔强,勇于追求真理,愿为真理而献身。于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追求革命、不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演得真实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影片摄制完成后,还没来得及上映,“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部影片包括于洋所塑造的靳恭绶的形象,也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影片才同观众见面,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中,于洋在中止了一段银幕形象创作后,曾参加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影片的拍摄。
2003年,于洋出演电影《惊涛骇浪》之后,便处于隐退状态,长达7年未参加电影与电视剧的拍摄演出。直到2010年,“老偶像” 再度出山,在《天堂秀》中饰演一个德高望重、“泰山北斗”级的老艺术家。于洋表示,他之所以出演该剧,主要因为被题材吸引,被剧集中所透出的浓郁苏州文化吸引。
② 47年后《侦察兵》演员近况 王心刚89岁于洋90岁 多位老戏骨已去世
谭大哥说,在1974年,最好看的国产电影是《侦察兵》。没有之一。
他至今都还记得,当时人们拥挤在狭小的购票窗口,争相购买电影票的情景。其中有两个小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电影票归谁所有,还差点打了起来。
谭大哥是位老影迷,他几乎看过那个年代的所有老电影。如今68岁高龄的他,每每谈起那些旧日影像,仍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对它们,实在太熟悉了,也实在太有感情了。
谭大哥说, 当年看《侦察兵》,有一半的人是为了看王心刚,另一半的人,是为了看安震江。
这话有夸张的成分,但细想想,却不无道理。
看王心刚,是因为他长得帅,看安震江,是因为他演得好。
那么,如今47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还记得这部《侦察兵》吗?还记得其中的那些演员和老艺术家们吗?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一起,来重温和回顾一下呢。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侦察兵》并不算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编造的痕迹太重了。但我还是看了好几遍。也不知为啥,反正就是觉得挺过瘾的。里面的好多台词,我都倒背如流。
而且,里面汇聚了好多我们所喜欢的大明星啊。单是“22大明星”就有王心刚、于蓝和于洋,另外八一厂当时的当家花旦杨雅琴扮演女主角,而著名演员安震江、于绍康、方辉等在其中演反派, 真可以说是群星荟萃啊。
那么他们如今都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他们的现状和近况如何呢?
王心刚扮演郭锐
王心刚太帅了。
尤其是穿上敌军制服的造型,简直帅出天际。
当时王心刚其实已经被总政任命为八一厂的厂长了。但他更多的时间却是在北影厂拍戏。70年代他在北影厂拍了好几部电影,如《侦察兵》、《大河奔流》、《伤逝》等,都是北影厂的作品。
《侦察兵》这部电影在剧情方面有许多漏洞,但因为是王心刚担任主演,所以仍然收获了良好票房。这充分说明,在那个年代,明星同样具有广泛影响力。
王心刚出演侦察参谋郭锐时,已经42岁,但他的人物造型依然帅气。而且他的做派也非常潇洒,将一个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塑造得栩栩如生。如今,很多影迷提到影视剧中的侦察兵形象,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心刚扮演的郭锐。
这之后,王心刚又在《知音》中扮演了蔡锷、在《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扮演了明成祖朱棣,在《我的长征》中扮演了王瑞。他演戏一直演到70多岁, 作为“22大明星”之一,他是我国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演员,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如今王心刚89岁,依然潇洒帅气,风采迷人。
杨雅琴扮演孙秀英
1966年,杨雅琴被调入八一厂。在这之前,她因在电影《地雷战》中扮演田嫂,和在《苦菜花》中扮演娟子,而被大家所熟知。
当时是特殊时期,八一厂的演员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所以杨雅琴一进厂,便受到重用。她先是参加了重拍版《海鹰》和第一版《南海长城》的拍摄(均未完成),然后在北影厂拍摄的《侦察兵》中出演了女主角孙秀英一角。
70年代中期是杨雅琴的艺术创作高峰期,她陆续在《第二个春天》、《青春似火》、《蒙根花》、《我的十个同学》等电影中出演女主角。其端庄秀美的银幕形象非常深入人心。
时间进入80年代后,杨雅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在一些电影中为新一代的银幕花旦们如潘虹、刘晓庆等配戏,陆续出演了《漩涡里的歌》、《心灵深处》、《西子姑娘》等电影。
1992年,杨雅琴在八一厂办了内退,然后跟随第二任丈夫去了香港。而当她重回北京时,却已经形容枯槁,好像换了一个人。1997年9月29日,杨雅琴因患癌症去世,年仅53岁。
她这一生,在事业上有过辉煌时刻,但在 情感 上却一直并不顺心。她有过两段婚姻,但都并不如意。到最后,她也并没找到真正所爱。
周森冠扮演村干部
周森冠是一位好演员。但却跑了一辈子龙套。在北影厂演员剧团,他参演的电影非常多,但基本上一次主角也没演过。
他1953年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毕业后,就进入到了北影厂,而他所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一个老农民。此后,他又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喊“平安无事喽”的老人,又在《国庆十点钟》中扮演张大力、又在《粮食》中扮演发成、又在《小兵张嘎》中扮演杨大爸等。
在我的记忆里,他在《侦察兵》中所出演的村干部,和在《小花》中所出演的何翠姑的养父何向东,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印象。
这位老戏骨演了一辈子,直到1992年,72岁的他还在《天若有情》中出演了角色。1994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于蓝扮演孙大娘
《侦察兵》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所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在这之前,她在银幕上塑造的众多形象,都非常深入人心,如《龙须沟》中的程娘子,《翠岗红旗》中的向五儿,《革命家庭》中的周莲,《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等。她的表演风格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激情,极具个人魅力。
然而在特殊年代,她和丈夫田方作为北影厂的重点“黑帮”被打倒,随后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大兴县天堂河的北影厂“五七干校”参加劳动。而也正是在这里,于蓝落下了一生的残疾,那就是在一次劳动中,她不慎从房顶上摔落下来,最终导致面部肌肉不自觉抽搐。这就使她无法再正常拍摄特写、近景等镜头。
所以在主演完《侦察兵》之后,于蓝就从幕前,转到了幕后,从事起了导演工作。她执导了《萨里玛珂》等电影,又负责成立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直到80岁才退休。
于蓝是我国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是大家所喜爱的“22大明星”。2020年6月27日,于蓝去世,享年99岁。
关长珠扮演孙诚
关长珠是王心刚非常欣赏的一位演员。他最看好的,就是关长珠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他为了角色可以舍弃一切的敬业精神。所以在拍摄《侦察兵》时,王心刚就对大家说,这样的好演员不培养,培养谁?
关长珠作为一名演员,同样拥有出色的外形。他形象英俊,五官酷似因主演《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而走红的郭振清。但他又比郭振清更加秀气,这使他的银幕形象显得更加俊美。
关长珠在《侦察兵》出演的是一个配角,但导演却给了他好多个特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剧组对他的重视。
上个世纪60年代,关长珠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北影厂,先后参演了《侦察兵》、《 激战无名川 》、 《丁龙镇》、《祭红》、《蓝色档案》、《客从何来》等影片。后来他转到幕后,从事起了电影剪辑的工作。
如今他已是79岁的老人了,早已退休,在北影小区过着平静的日子。
不知大家在看《侦察兵》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反派演员,个个都演得很精彩。
于绍康扮演还乡团头子
大家对于绍康的印象,也许更多的是来自于《海霞》中的刘阿太,和《喜盈门》中的仁文爷爷。但其实《侦察兵》中的还乡团头子,也是他所塑造的令人难忘的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于绍康却通过自己的演技,将这个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在王心刚扮演的郭锐面前卑躬屈膝的样子,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我一直都觉得于绍康是北影厂最好的演员之一,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技巧,这使他无论塑造怎样的角色,都显得十分得心应手。但遗憾的是,他也很早就去世了,1994年5月3日,北影老戏骨于绍康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9岁。
邵冲飞扮演黄宇轩
邵冲飞这个名字很多观众都不熟悉,但他在《侦察兵》中所出演的敌炮团团长黄宇轩,却是那么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我觉得他和安震江所扮演的王德标一起,呈现了这部电影中最多的笑料。
在影片中,他所扮演的黄团长“智商”有点低,被王心刚扮演的郭锐,耍得团团转,到最后知道真相后,却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按照郭锐的吩咐,如实招供。但邵冲飞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将角色在不同状态下的言谈举止拿捏得十分到位。
③ 求 关于上山下乡的电影或者是反映60到80年代的人民生活的国产电影
《反击》(北影76年 《决裂》的姊妹片,于洋主演。最具代表性的“文革”电影)
注:1977年后上映的部分影片,也有拍摄于1976年的,有的稍做修改,冠以1977年出品的不在上表之列。
“文革”后期,“四人帮”把《春苗》、《决裂》、《第二个春天》、《战船台》、《难忘的战斗》五部影片树为样板电影,把预计在1977年元旦上映的《反击》作为重磅炮弹,“新时代的献礼片”。
附上目录----1975年10月1日----
《春苗》(上影75年)
《第二个春天》(上影75年)
《战船台》(上影75年)
《长城新曲》(长影75年)
《红雨》(北影75年)
《小螺号》(珠影75年 黑白)
----1976年1月1日----
《决裂》(北影75年)
《金光大道·上集》(长影75年)
《黄河少年》(长影75年)
《碧海红波》(西影75年)
----1976年1月31日----
《沸腾的群山》(北影75年)
《难忘的战斗》(上影75年)
《沙漠的春天》(长影75年)
《阿勇》(西影75年 黑白)
----1976年3月8日----
《节振国》(长影65年 京剧)
《年青的一代》(上影75年重拍)
《雷雨之前》(八一75年)
----1976年5月1日----
《牛角石》(北影76年)
《阿夏河的秘密》(长影76年)
《长空雄鹰》(长影76年 黑白)
《金锁》(上影76年)
----1976年5月23日----
《开山的人》(西影76年)
----1976年7月1日----
《欢腾的小凉河》(上影76年 双银幕)
《枫树湾》(珠影76年)
----1976年8月1日----
《南海风云》(八一76年)
《雁鸣湖畔》(长影76年)
----1976年10月1日----
《山花》(北影76年)
《芒果之歌》(长影76年)
《新风歌》(上影76年)
《锁龙湖·上集》(长影76年)
《南海长城》(八一76年)
《青春似火》(北影76年)
《山村新人》(长影76年)
《江水滔滔》(上影76年)
《寄托》(峨影76年)
《山里红梅》(珠影76年)
----1977年1月1日----
《征途》(上影76年)
《海上明珠》(北影76年)
----1977年2月18日----
《金光大道·中集》(长影76年)
《主课》(广西76年)
《连心坝》(上影76年)
----1977年4月----
《春潮急》(峨影76年)
----1978年6月----
《南疆春早》(北影76年)
④ 70年代有一部反应海军造船的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请问有人知道吗
是不是就叫《军港之夜》呀?那歌儿挺好听的,真的。
⑤ 第二个春天的介绍
电影《第二个春天》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75年出品。该片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由桑弧、王秀文联合执导,于洋、杨雅琴、井立民、张宪、高博、康泰、茂路、张瑜等领衔主演。主要剧情是: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海军某支队政委冯涛被派往东港的一个造船厂任工委书记。刚一到就遇上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海鹰”号舰艇试航起火爆炸,为此厂长齐大同把希望寄托在由所谓“兄弟国家”引进的“飞鱼”上。在冯涛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艰巨的战斗:是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还是从“兄弟国家”的所谓“援助”中找出路?经过群众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第二个春天,胜利建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战舰“海鹰”号。
⑥ 需查著名电影老演员于洋所摄几部电影影名
上映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8 越活越来劲 李二冬 刘流, 周英男 刘流, 闫学晶
2012 蓝调海之恋 ---- 郑真 韩栋 , 王晓
2010 金色驿站 ---- 广春兰 秦怡
2009 锦绣花园 ---- 邱怀阳 杨利伟 , 于蓝
2003 惊涛骇浪 ---- ---- ----
1998 昨日的承诺 ---- 杨在葆 杨在葆
1997 相逢在雨中 ---- 曾剑锋 姚嘉
1993 大海风 齐厂长 于晓阳 周丽华
1993 拓荒者的足迹 ---- 苏菲 焦晃, 王惠
1989 女贼 ---- 于晓阳 方舒, 邓婕
1987 孤帆远影 ---- ---- ----
1985 驼峰上的爱 ---- ---- ----
1984 骑士的荣誉 ---- ---- ----
1982 大海在呼唤 ---- 于洋 , 杨静 张燕 , 赵联
1980 戴手铐的旅客 ---- 于洋 邵万林
1977 万里征途 ---- ---- ----
1976 反击 江涛 李文化 胡朋
1975 第二个春天 冯涛 桑弧 , 王秀文 杨雅琴
1975 翦翦风 ---- 张美君 张冰玉 , Ru-yu Chang
1974 侦察兵 政委 李文化 王心刚 , 金征源
1974 火红的年代 ---- 傅超武 , 孙永平 娄际成
1966 大浪淘沙 ---- 伊琳 刘冠雄 , 史进
1963 小铃铛 ---- 谢添, 陈方千 石小满, 马佳
1961 暴风骤雨 肖队长 谢铁骊 高保成
1960 五彩路 浦巴 魏荣 李墨丹 , 刘沛
1959 青春之歌 ---- 陈怀皑 , 崔嵬 谢芳
1959 粮食 王团长 魏荣 张平 , 秦汉
1959 水上春秋 华小龙 谢添 舒适
1959 飞越天险 ---- 李恩杰 张浩然, 李紫平, 周森冠
1958 生活的浪花 ---- 陈怀皑 杨静, 魏鹤龄
1958 英雄虎胆 ---- 严寄洲, 郝光 王晓棠, 张勇手
1954 山间铃响马帮来 ---- 王为一 孙景璐, 冯奇
1953 葡萄熟了的时候 ---- 王家乙 杜德夫, 李百万
1950 卫国保家 ---- 严恭 杨静, 车毅
1942 迎春花 ---- 佐佐木康 李香兰, 木暮实千代, 浦克
⑦ 大佬谁有第二个春天(1975)年于洋和杨雅琴等人联合主演的在线免费播放资源高清
《第二个春天》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FJl5fokAvgYuSQvLI2pNMQ
导演:桑弧/王秀文
编剧:刘川/贺宝贤
主演:于洋/杨雅琴/高博/康泰/井立民/张宪/茂路/张瑜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75-10-01(中国大陆)
片长:96分钟
该片讲述了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了。然而为了确保新中国在健康、和平、有序的环境下持续发展,国防建设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此前我国国防方面得到了老大哥苏联的援助,只不过早日发展自主军工才能使中国人民的腰板挺得更直。1960年春天,我国自行设计的新舰艇“海鹰号”试航爆炸,东港1060造船厂厂长不顾工人们的反对,决定放弃海鹰号,转而寄望于苏联援助的“飞鱼”。新近走马上任的工委书记冯涛则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决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继续海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