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热门电影 > 恐怖电影背景音乐小调音阶

恐怖电影背景音乐小调音阶

发布时间:2023-02-05 19:49:08

⑴ 什么是大调,什么是小调

1、大调

自然大调(经常简称为大调),即中古调式中的伊奥尼亚调式(Ionian),是调式的一种。自然大调包含七个音符,在唱名中分别是Do、Re、Mi、Fa、Sol、La、Si(或Ti)。

C大调是大调中最“简单”的一个调性,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升号(♯)和降号(♭)的大调,在钢琴中只需弹奏白键。比某个大调低小三度的小调,称为该大调的关系小调。

2、小调

小调是相对于大调而言的,现代音乐两种调性之一。特色是音阶的第一音到第三音是个小三度音程。通常用以表达负面的情感,常用来表达悲伤、阴沉、恐怖的情感,在动画或电影当中的背景音乐,则使用在悬疑或血腥等剧情上的使用,游戏当中则是战斗曲或是遭遇敌人魔王等。

(1)恐怖电影背景音乐小调音阶扩展阅读:

一、常见的大调式;

(1)、自然大调:也是平时最常用的,音阶结构为全全半、全全全半。它是大调的基本形式,具有光辉,明朗的色彩。

(2)、和声大调:将自然大调的VI 级音降低半音,使VI级与VII级音之间成为一个增二度。色彩比较暗淡,柔和,有一点像小调。

(3)、旋律大调:旋律上行时与自然大调一样,而下行时,VI与VII 两音级要降低半音。

二、常用四种小调音阶;

(1)自然小调音阶:由自然音级所组成的小调音阶,叫做“自然小调音阶”。

(2)和声小调音阶:将自然小调的第♭VII级音升高半音,构成了和声小调音阶,会有此改变,是为了发展小调调性音乐,使可以产生V7->Im的强进行。

(3)旋律小调音阶:将和声小调音阶的第♭VI级音也升高半音,即构成了旋律小调。

(4)现代小调音阶:上行或下行都使用旋律小调音阶,常见于爵士乐曲里面,也被叫做爵士小调。

⑵ 音乐素养各大调或小调都是哪些键组成,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调

以下是调号与调的关系的总结:

注:简谱、唱名与音名的对应关系:1=do=C,2=re=D,3=mi=E,4=fa=F,5=sol=G,6=la=A,7=si=B。

以下一切内容均指在西洋大小调体系中的情况。

1、升号调总结:
一个升号是G大调或e小调,
两个升号是D大调或b小调,
三个升号是A大调或升f小调,
四个升号是E大调或升c小调,
五个升号是B大调或升g小调,
六个升号是升F大调或升d小调,
七个升号是升C大调或升a小调,
八个升号是升G大调或升e小调,
九个升号是升D大调或升b小调,
十个升号是升A大调或重升f小调,
十一个升号是升E大调或重升c小调,
十二个升号是升B大调或重升g小调,
十三个升号是重升F大调或重升d小调,
……
注意观察规律:升号数量每增加一次,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即调名中字母所表示的音)就升高纯五度。以大调为例,C升高纯五度是G,G升高纯五度是D,D升高纯五度是A,A升高纯五度是E,E升高纯五度是B,B升高纯五度是升F,……,以此类推。这叫做“调的五度循环”。当然,以一个升号至七个升号的居多。
怎样由升号的数量推求所升的音?方法如下:
首先列举:
一个升号是升F,
两个升号是升F和升C,
三个升号是升F、升C和升G,
四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和升D,
五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和升A,
六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和升E,
七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和升B,
八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升B和升F,
……
注意观察规律:升号的数量从一开始增加时,所升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此时记唱名)fa、do、sol、re、la、mi、si、fa、do、sol、re、la、mi、si、fa……(每种加上上述它前面的所有音后就构成了该种调所升的所有音),规律为:从fa开始,先降纯四度,再升纯五度,再降纯四度,再升纯五度,再降纯四度,再升纯五度,再降纯四度,再升纯五度,再降纯四度,再升纯五度,以此类推(再观察上述从一个升号到八个升号的列举,仔细体会)。另外,由于从八个升号的调开始,所升的音就有重复的了,因此,要记得把重复的音合并成重升。例如:八个升号的调本来是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升B和升F,那么合并后就应该是重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和升B。再例如:十三个升号的调本来是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升B、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合并后就应该是重升F、重升C、重升G、重升D、重升A、重升E和升B。

2、降号调总结:降号调的所有项目均正好与升号调相反,本来对照升号调就可以了,但为了清楚起见,我还是都列出来吧。
一个降号是F大调或d小调,
两个降号是降B大调或g小调,
三个降号是降E大调或c小调,
四个降号是降A大调或f小调,
五个降号是降D大调或降b小调,
六个降号是降G大调或降e小调,
七个降号是降C大调或降a小调,
八个降号是降F大调或降d小调,
九个降号是重降B大调或降g小调,
十个降号是重降E大调或降c小调,
十一个降号是重降A大调或降f小调,
十二个降号是重降D大调或重降b小调,
十三个降号是重降G大调或重降e小调,
……
注意观察规律:降号数量每增加一次,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即调名中字母所表示的音)就降低纯五度。以大调为例,F降低纯五度是降B,降B降低纯五度是降E,降E降低纯五度是降A,降A降低纯五度是降D,降D降低纯五度是降G,降G降低纯五度是降C,……,以此类推。这叫做“调的五度循环”。当然,以一个降号至七个降号的居多。
怎样由降号的数量推求所降的音?方法如下:
首先列举:
一个降号是降B,
两个降号是降B和降E,
三个降号是降B、降E和降A,
四个降号是降B、降E、降A和降D,
五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和降G,
六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和降C,
七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降C和降F,
八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降C、降F和降B,
……
注意观察规律:降号的数量从一开始增加时,所降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此时记唱名)si、mi、la、re、sol、do、fa、si、mi、la、re、sol、do、fa、si……(每种加上上述它前面的所有音后就构成了该种调所降的所有音),规律为:从si开始,先升纯四度,再降纯五度,再升纯四度,再降纯五度,再升纯四度,再降纯五度,再升纯四度,再降纯五度,再升纯四度,再降纯五度,以此类推(再观察上述从一个降号到八个降号的列举,仔细体会)。另外,由于从八个降号的调开始,所降的音就有重复的了,因此,要记得把重复的音合并成重降。例如:八个降号的调本来是降B、降E、降A、降D、降G、降C、降F和降B,那么合并后就应该是重降B、降E、降A、降D、降G、降C、降F。再例如:十三个降号的调本来是降B、降E、降A、降D、降G、降C、降F、降B、降E、降A、降D、降G、降C,合并后就应该是重降B、重降E、重降A、重降D、重降G、重降C、降F。

总之,我刚才所讲的这些中,最常见的是七个升降号以内的。另外,关于合并成重升、重降的这些内容也并非最常见者。楼主把那些常见的掌握好估计就差不多了,其他的可以仅作简单了解。还有,如果楼主不知道纯五度、纯四度等名词是什么意思的话,就请看这个网页(http://ke..com/view/1049889.html)中的“音程”一项吧。

怎么判断是大调还是小调呢?方法是综合地看升降号情况与主音。例如,如果你发现一首曲子的调号是五个升号,那么就可以确定它是B大调或升g小调,这时你就可以看一看这首曲子的主音是什么(主音的简易判断方法:乐曲结尾的那个和弦的根音就是主音),如果主音是B,那么就是B大调,如果主音是升G,那么就是升g小调。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判断到底是大调还是小调了。当然,从听感上来说,大调多为明亮的,小调多为黯淡的。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问我。我可以保证让你把整个问题彻底弄明白。

⑶ 贝多芬是哪国人

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92年,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伟大的《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贝多芬作品赏析
1、《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已构思创作了,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1807年《第五交响曲》总谱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由贝多芬指挥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 ba小调,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祥、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
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 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富于戏剧性的效果。
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
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2、《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标题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为每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区。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从故乡莱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无限的欢乐。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出的连续三连音音型,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气氛。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在展开部里,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发展,他以精湛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调性的色彩和力度的对比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多大差别,但木管乐器的运用更巧妙,令田园风味更浓。尾声将结束部主题的下半句变成三连音进行,增强了怡然自得的情绪。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这个伴奏背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先由大管奏出,后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展开部由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着重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调性的变化及各种乐器色彩的变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分展开。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增加了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尾声十分著名,贝多芬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熙、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会的欢乐场面。第一部分开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调轻快急速。这一主题反复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强烈全奏之后,双簧管奏出了牧歌风的优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第二部分主题。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泼、热烈和喧嚣。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随即进入第四乐章。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自由曲式。这个乐章贝多芬运用了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法,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弦乐快速跳弓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号像乌云笼罩的大地,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接着,一个半音阶伴随着不协和和弦从最高点迸发出来,长号和定音鼓雷鸣助威,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一场暴风雨过去了。木管乐器奏出温柔的旋律,像是远处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鸣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紧接第四乐章连续演奏。雨过天晴,大地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扬的牧笛。双簧管和长笛衬托出由单簧管、圆号奏出的牧歌风格的引子。这一牧歌风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这是一支具有阿尔卑斯山区牧歌风格的旋律,它表现了乡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这一主题,经过两次简单的变奏,引出第一插部的主题。这个欢快的主题动机构成一个展开性的段落,很快回到主部主题上。第二插部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乡民们的舞蹈越来越热情强烈,如同节日的欢庆。第三次出现的主部主题非常流畅,充分表现了乡民们喜悦的心情。然后经过稍为激动的第一插部再回到主部主题的尾声。这一乐章的尾声长达100小节,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进一步重复、变化,发展了主部主题,把暴风雨过后人们愉快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
3、《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第四乐章:(合唱),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
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这一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
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之后,一个庞大的二重合唱赋格,以插部形式出现了“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这个主题先由长号奏出,继而合唱,之后又与欢乐主题构成二重赋格。最后以强烈、欢腾的尾声,把乐章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⑷ 问恐怖音乐的特点

我不是专业人士,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我觉得音乐是取之于生活中的、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或某种声音,再升华它,让听得人感受到自然中熟悉的声音,或悲、或喜、或悲喜交加,这些声音就好象是母亲的耳语般熟悉,音乐带动人和自然产生共鸣!
而恐怖音乐是破坏这种和谐的自然的声音,故意制造出扭曲的,和自然音相差很远的音来,这样听者无法从中找到和自然的共鸣,并且,因为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戒备、或恐惧、兴奋,这和人们对黑夜的态度一样,有的人听了害怕,有的人听了兴奋,因为从中找不到熟悉的声音元素……

⑸ 为什么某些音乐让人恐怖

这是因为音阶的使用,一般来说,大调音阶让人觉得上进和有力量,而小调音阶则让人觉得忧伤.如果在小调音阶里再挑出一些比较不和谐的不和谐音的话,结果````就会觉得很恐怖了```

⑹ 现代的音乐都有那些风格简单介绍下

布鲁斯

我们知道,布鲁斯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虽然爵士乐包括黑人音乐、英国歌曲、法国舞蹈音乐等等,但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产生的时间比爵士乐早,可能是综合了19世纪后半期黑人们演唱的田间号子。宗教歌曲<灵歌>和诉说的民谣演变而来的。布鲁斯的音乐特点,主要在于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音和降第七级音,有时也降第五级音。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调性的特征,而且唱到这些音时常常带有滑音。颤音,听起来哀声怨语,悲恸凄楚,感情十分丰富,所以也有人将布鲁斯译为“怨歌。当然,布鲁斯歌曲也有一些欢乐、愉悦的作品。布鲁斯的速度舒缓,节拍常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节奏。布鲁斯的演唱风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语言情绪结合很紧,假声、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布鲁斯这种底层社会的气质,给以后早期爵士乐带来了同劳动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特色.

punk

在1976-1977年间,一场朋克摇滚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音乐状况,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声望不断壮大的纽约地下音乐歌手伊基· 波普(Iggy Pop)为对其有深刻影响的表演家,为朋克提供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服装样式;撕裂的衣服,用别针别上再加上一个合适的反传统意象。而与此同时,英国酒吧成为成长中的年轻朋克摇滚音乐家汲取营养的地方。“性手枪”(the Sex Pistols)乐队的约翰尼· 罗顿(Johnny Rotten)就经常光顾在基尔本和大路酒吧举行的小型音乐会。“碰撞”(the Clash)乐队的乔· 斯特拉莫(Joe Strummer)最初就学艺于演奏强劲摇滚风格的节奏与布鲁斯乐队“101人”(101ers)。

大多数年轻人已对70年代占据排行榜的摇滚乐队感到厌烦,因此到70年代中期,他们日益希望出现变化。尽管此时这种情绪还不明确,但等到一些主要促进者——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马尔科姆· 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使起初的抗议演变成一场音乐革命时,这种要求变化的情绪就相当鲜明了。

到1976年底,麦克拉伦因其对“性手枪”的出色管理而开始为人所知。该乐队是英国朋克革命的急先锋。在1976年前半年中,“性手枪”乐队定期在伦敦演出,开始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这不仅由于他们演奏的音乐沙哑喧闹,而且还因为其音乐的确令人兴奋,富有激情,原始的快节奏摇滚和咆哮着唱出充满讽刺意味和抗议的歌词互相融会,浑然一体。

“碰撞”的歌词也主要表现同样强烈的幽默感,同时还体现出将虚伪揭穿的坚定决心。这支乐队自1976年春天起开始在伦敦演出。朋克现象在1976年前半年蓬勃发展,于同年9月达到早期高潮,即时在地处伦敦牛津街的“100俱乐部”举行了朋克音乐节,着重介绍了“性手枪”和“碰撞”以及其他乐队。

1976年11月,“碰撞”与CBS唱片公司签约,11月底“性手枪”的第1张单曲唱片“联合王国的无政府主义”(Anarchy in the UK)由EMI唱片公司发行。紧接着唱片发行人比尔· 格伦迪(Bill Grundy)接受了电视采访,这次众所周知的采访以滔滔不绝的惊叹语告终,使“性手枪”成为英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乐队。

1977年具有分水岭意义:一夜之间到处充斥着新的朋克乐队,其中许多是第一次拿起乐器,并且在3个月内就使乐队名字出现在“洛克西”(Roxy)的节目单上,“洛克西”是伦敦最主要的朋克聚会地,在这里,“诅咒”(the Damned)乐队形象酷似恐怖电影中的人物,音乐既快又猛,曼彻斯特的“嗡嗡公鸡”(Buzzcocks)乐队创造出高能量的“流行朋克”风格。“果酱”(Jam)乐队问心无愧地接受了现代派的影响,苏克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突出用吉他弹奏哀诉的圣歌。除了这些名称迥异却极其出名的乐队之外,还有无数昙花一现的乐队,例如,“透视器”(X-Ray Spex)乐队以迷人的波利· 斯蒂林(Poly Styrene)为首,他使一些拙劣的作品变得流行。这个乐队所坚持的左翼立场和劳拉· 洛吉克(Lora Logic)极富特色的哀怨的萨克斯演奏,为失意沮丧的年轻人创作出一些更加著名的朋克歌曲,如“哦,奴隶,起来”(Oh Bondage, Up Yours)、“身份”(Identity)以及“伍尔沃思勇士”(Warrior is Woolworths)。

吉米· 珀西(Jimmy Pursey)的激烈摇滚乐队“沙姆69”(Sham 69)也因其政治立场引起人们的注意,该乐队还对70年代“油”(Oil)音乐风格的发展负有间接责任,而以比利· 艾多(Billy Idol)为首的“被遗忘的一代”(Generation X)乐队则以首张单曲唱片“你的年代”(Your Generation)与“谁人”(The Who)乐队的“我的年代”(My Generation)相互应 。

“广告”(The Adverts)乐队的“一个和弦的奇迹”(One Chord Wonders)为其深受好评的歌曲之一;在1977年8月以另一首索然无味的以时事为题材的歌曲“透过加里· 吉尔摩的眼睛看”(Looking Through Gary Gilmore's Eyes)进入排行榜前20名,其他在洛克西演出的乐队包括有“切尔西”(Chelsea)、“999”、“食客”(Eater)(因其14岁的鼓手迪伊· 杰纳雷特(Dee Generate)而出名)、“潜伏者”(the Lurkers)、“振动器”(the Vibrators)以及澳大利亚的“圣徒”(the Saints)、“屠夫与狗”(Slaughter and the Dogs)、名字古怪的埃德· 班格(Ed Banger)以及在曼彻斯特崛起的“鼻出血”(Nosebleeds)乐队,还有来自杜汉郡的“穿透”(Penetration)乐队,该乐队拥有一位才智过人的杰出的主唱波林纺· 默里(Pauline Murray)。

朋克现象的影响范围超越了伦敦,而且即使当时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朋克”已经包含了各种发展中的音乐风格,每个涉及者都普遍“对任何一种确定的价值感到不屑一顾,在对抗和无秩序中感到欣喜若狂,在纯粹的业余性质的活动中培养低级个人主义精神和好奇的崇高信念”。一位朋克现象评论家如此说。

1977年的头一件大事是“碰撞”为促销第1张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专辑特意作了一次名为“白色暴乱”的巡回演出。同时演出的还有“果酱”、“裂缝”(the Slits)和“地铁”(Subway Sect)乐队。“果酱”中途离开去推销自己的首张唱片,另两支乐队的风格与朋克极为合拍,都由一些泰然自若的初学者组成:“裂缝”清一色女性成员,她们在一次帕蒂· 史密斯(Patti Smith)的音乐会上相识并决定组织一支乐队,主唱歌手阿莉· 厄普(Arri Up)故意在看上去湿漉漉的裤子上再套上朱比莉牌半短灯笼裤——通常标准的女人气质使她们反感。“地铁”乐队演唱一些怪诞、有关异化的先锋派歌曲,但后来由于歌手维克· 戈达德(Vic Godard)的心思集中于BBC二台,乐队开始演奏鸡尾酒会爵士乐,最后乐队与戈达德分道扬镳,组成了“拳击手”(Jo Boxer)乐队。

乐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诸如“性手枪”和“碰撞”等出自马尔科姆· 麦克拉伦的乐队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原则,对其他英国朋克乐队缺乏政治敏感性深表不满,尤其是“诅咒”,然而当“鲜玫瑰”(New Rose)专辑在Stiff公司发行时,“诅咒”成为英国第一支在全国发行唱片的乐队。于是197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诅咒”带着无政府主义的音乐,以飞快的速度在英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

虽然一开始许多朋克乐队都不愿在BBC电视节目“最佳流行歌曲”中演出,嫌其商业味太浓,但在唱片入榜之后,他们中即有不少乐队乐于应邀在电视上露脸,“碰撞”是个例外。这一节目使朋克乐队得以在全国亮相,在一定程度上很快为“广告”、“透视器”和“果酱”带来了最初的成功。

然而在英国社会主流中,朋克摇滚的地位只不过是人们酒足饭饱之后的一个嗝,英国1977年的重大事件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25周年纪念,正是这个时候,“性手枪”又一次成为争议的中心,在6月份庆祝活动进行之际,他们出了一张名为“神佑我王”(God Save the Queen)的大不敬单曲唱片,并在排行榜上名列第2。Virgin唱片公司认为该唱片的实际销量超过了第1名歌曲罗德· 斯图尔特(Rod Stewart)演唱的“我不想谈论它”(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可是为了不使女王陛下难堪,只好不让它得第1了。

马尔科姆不让“性手枪”在任何俱乐部演出的要求使乐队变得更加偏执,尽管——或者说由于“性手枪”惹了许多麻烦,朋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个体乐队和独立唱片公司开始盛行并赢得欢迎,许多著名的乐队显示了自己不凡的实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到1978年底,朋克革命已走完了它的发展历程,“性手枪”在1978年1月解散,在其后一年之内,其他朋克革命的元老乐队不是像“性手枪”一样解散,就是开始发展超越真正朋克狭隘界限的音乐式样 。一些顽固的乐队仍然固执己见。但因为不再属于音乐主流,他们和支持他们的一些顽固迷一起被撵至边缘,当然,朋克不甘心束手就擒,依然苦苦挣扎,但已无回天之力,到80年代中期,它只不过是一种奇特的音乐形式而已了。

尽管长期以来,朋克几乎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屈从于商业而非创造才能的唱片工业,但它给这个工业及时地注入了急需的兴奋剂。当时许多乐队,严格地来说,即使不能直接算是朋克,却也从朋克巅峰时期引发的热情中受益匪浅。
倘若朋克有什么值得纪念的,那必然是指它粉碎了那个时代成名摇滚音乐家被人奉若神明的地位,并且向年轻人表明,每个人都能拾起乐器,走上舞台,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仅仅这一因素,就打破了一大堆音乐障碍,为实验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使之日后成为80年代音乐风景的重要特征。

前卫摇滚

前卫摇滚(Progressire Rock)——前卫摇滚可称之曰“走在时代前面的音乐”。前卫摇滚顾名思义代表着前卫革新的意思,它的目的是希望替其时的流行音乐开出一条新道路,让流行音乐更严肃更具文学性、艺术性。根据美国流行摇滚辞典的定义,“凡是摇滚乐园运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主要是电子合成乐器,造出大量的音色泻染,以期获得新的声音与感受,都可以称之为前卫摇滚”。基本上,强调各种电子乐器与设备的运用,才是前卫摇滚的精神。前卫摇滚水仅在歌词和思想层面上倾向文学及艺术性,专业具有完整的要领性

重金属摇滚

重金属摇滚颇近似硬摇滚,二者界限十分细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击的节奏和迫人的音感见长。量、打击的节奏和迫人的音感见长。硬摇滚的历史更悠久一些,它直接源于“节奏 与蓝调,它常用刺耳的声音,唱出快节奏的旋律。对于早期的硬摇滚歌迷来说60年代后期电子乐器的加入,才使其延伸成为重金属摇滚。重金属摇滚歌曲织体结构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为了追求剧烈刺激效果,采用了电子合成器,音响强烈、火爆,键盘乐器、女声部与弦乐组的音色显得格外突出。演奏者不采用纯净、明亮的音质,而热心于追求那极端剧烈地刺激性的效果。演技要求很高,特别是演奏独奏华彩乐段的乐手,更需具备超群的技艺。这些打破或减弱了硬摇滚的艺术情趣,冲淡了歌词的意义和节奏的韵律。

硬摇滚

硬摇滚(Hard Rock)——硬摇滚与重金属摇滚之间界限极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击的节奏与迫人的音感为主。不过,从年代来说,硬摇滚比重金属更早一些产生,它直接源自蓝调与节奏。用刺耳的声音,唱出快节奏的歌曲来,这种摇滚乐,都是硬摇滚。对早期的硬摇滚的歌迷来说,60年代后期电子乐器装置的加入,使硬摇滚延伸成为重金属,不过是破坏或减弱了这类音乐的艺术性,也冲淡了词句的意义和节奏的韵律。

民谣摇滚

民谣摇滚(Folk Rock)——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摇滚乐最大的不同点是:民谣摇滚有 一个诞生纪念日,那是1965年的夏天,鲍布狄在纽保特民谣节的表演中,首次放弃了空心吉他,而以电吉他代替伴奏,他是被台下的观众虚下台去的,因为对于只欣赏纯净的民歌的观众来说,电吉他是太大逆不道了。想要用定义来解说民谣摇滚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节拍或形态。他们多半把他们唱出的歌,看成一种工具,用来检验人生百态。他们在歌曲中,诉说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感情,描绘自己的感情,歌词中内容转换,而曲子则大都较为柔缓。
参考资料:音乐天堂http://www.oh100.com/art/yinyue/

⑺ 为什么听过黑色星期五的人都会死

《忧郁的星期天》(英语:Gloomy Sunday,匈牙利语:Szomorú Vasárnap),也译作《黑色的星期天》是匈牙利自学成才的作曲家赖热·谢赖什(Rezső Seress,1899-1968年)谱写于1933年的一支歌曲。据说,《忧郁的星期天》是赖热·谢赖什和他的女友分手后在极度悲恸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由于歌曲中流露出慑人心魄的绝望神绪,数以百计的人在听了它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支歌遂被冠以“匈牙利自杀歌”的称号,甚至一度遭到了BBC等国际知名电台的禁播。但是,并没有实质法律文献、期刊和出版物能证实该自杀数字。
创作及发行的背景
1933年(一说1932年),匈牙利人Rezsô Seress(1899—1968)在失恋两周后一个下雨的星期天第五小节琴谱,于巴黎写下这首曲子。他是个个头矮小、长相猥琐、有些诙谐的犹太人。据说他在布达佩斯一个叫Akácfa(意为Little Pipe小管道)的餐厅做钢琴师,但他只能用右手弹,左手弹并不便利。他因《黑色星期天》而成名。他想以此挽回与女友洛伊娜的关系,不料女友自杀了,只留下一纸写着“Szomorú vasárnap”(黑色星期天)的纸片。当然他成名后有很多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去看他。后来一个美貌妇人海伦与富有的军官丈夫离婚并嫁给了他。他于1968年在布达佩斯跳楼自杀。
注:1. 现在大家能听到的,都不是原版,原版好像是交响乐,有关此曲的故事多为杜撰,大家一笑置之即可。
2. 网上不少人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音乐学院中,事实有待商榷。据说此曲作者的坟墓中有他生前自己要求放入的原稿。
3. 有人分析过此曲,据说此曲的音阶,超越了人的承受限度,所以那么多人受不了(其实主要是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自杀案
在同年,《忧郁的星期天》便由匈牙利流传开来,风靡欧美。据说,从此这支乐曲令数以百计的人自杀。
在柏林,一位售货员在誊抄《忧郁的星期天》的歌谱后自缢。在罗马,一名骑着自行车的报童在街上听到一作者赖热·谢赖什个乞丐在哼唱《忧郁的星期天》的调子,他居然立即停下车,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乞丐,然后步行到附近的一条河边投河自尽。在比利时,一名匈牙利青年在酒吧里听着一个乐队演奏《忧郁的星期天》的管弦乐,当演奏完毕后,他突然歇斯底里地叫喊起来,并取出自己的手枪饮弹自尽。在多瑙河,有许多人手持着《忧郁的星期天》的乐谱或歌词投河自尽,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纽约一名女打字员,因为好奇心借了一张《忧郁的星期天》的唱片回家听,翌日人们发现她在住所内煤气中毒而死。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无法忍受这首的旋律,我现在只好告别人世了。《忧郁的星期天》就是我的葬歌了。”在这支乐曲成名后,谢赖什的女友也服毒自杀了。……
这是传说中听了就会自杀的歌. 听后造成100多人自杀的乐曲《黑色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当时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至少有100人因听了它而自杀,因而曾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关于作曲家本人创作曲子的动机,连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也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据说最后的完整版现在保存在美国俄亥俄洲的一所音乐大学的保险柜里锁着。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两段故事.
有记载第一个自杀的人是一个英国的一位军官,他在家里一个人安静地休息,无意中就开始听邮递员送过来唱盘,第一首乐曲就是鲁兰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当他听完这首曲子以后,他的灵魂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不一会,他拿出家中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枪声响起的同时,还正放着那首“黑色星期天”,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线索。警方经过彻底调查和推测,结果得出一个结论:他确实属于自杀,但这首“黑色星期天”是间接杀手!并警告人们不要去听这首乐曲-------因为警方在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也差点有人自杀!接着这件事就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惊恐而好奇,不少自认为心理素质可以的人好奇地到处搜集并亲身体验,去探险。其中一位美国的中年男子,听了几遍这首“黑色星期天”以后,开枪自杀,在他的遗言中写道:“请把这首曲子作为我葬礼的哀乐“。接着类似自杀消息一个接一个,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 当时欧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个音乐演奏会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在场的一位音乐家用钢琴弹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钢琴家开始坚决不答应,但迫于好奇的观众的压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结束以后,这位钢琴家发誓:以后永远不再摸钢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从此以后也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 当时某天,在比利时的某酒吧,人们正在一边品着美酒,一边听音乐。当乐队刚刚演奏完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这首管弦乐曲时,就听到一声歇斯底里的大喊:“我实在受不了啦!”只见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枪朝自己太阳穴扣动扳机,“砰”地一声就倒在血泊里。一名女警察对此案进行调查,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这青年为什么要自杀。最后,她抱着侥幸心理买来一张那天乐队演奏过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许从这里可以找到一点破案的蛛丝马迹。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后,结果也自杀了。人们在她的办公桌上发现她留给警察局长的遗言:“局长阁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继续侦查了,其凶手就是乐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听这首曲子时,也忍受不了它那悲伤旋律的刺激,只好谢绝人世了。”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市一位开朗活泼的女打字员与人闲聊时,听说《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伤感,便好奇地借了这首乐曲的唱片回家听。第二天她没有去上班,人们在她房间发现她已自杀身亡,唱机上正放着那张《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遗书中说:“我无法忍受它的旋律,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礼曲目。” 在华盛顿,有位刚成名的钢琴演奏家应邀参加一个沙龙聚会,并为来宾演奏。席间一位来宾突然接到她母亲车祸身亡的长途电话,因为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请钢琴家为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钢琴家极不情愿地弹了这首曲子,刚演奏完毕,便由于过度悲伤,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扑倒在钢琴上,再也没有起来。 在意大利米兰,一个音乐家听说了这些奇闻之后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便试着在自己客厅里用钢琴弹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钢琴旁,并在《黑色的星期天》的乐谱上写下这样的遗言:“这乐曲的旋律太残酷了,这不是人类所能忍受的曲子,毁掉它吧,不然会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丧命。”
由于自杀的人越来越多,美、英、法、西班牙等诸多国家的电台便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在发生了如此多的离奇自杀案后,《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过百匈牙利人在《忧郁的星期天》的影响下自杀”。这条新闻一出,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欧美的不少精神学家、心理学家,甚至是灵学家都来探讨这支歌曲的影响,但并无法对它做出完满的解释,也不能阻止自杀案的继续发生。
更具传奇意义的是:1968年,本曲的作者谢赖什最后也以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说,当时年迈的他因为怨叹自己无法再创作出像《忧郁的星期天》这样优秀的作品而感到极度的绝望。
遭到禁播
由于《忧郁的星期天》的负面影响对听者具有极为消极的心理暗示,英国广播公司最先决定禁播它。随后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电台也纷纷效仿BBC。多国的电台还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决议是在欧美联合抵制《忧郁的星期天》,据说自杀案发率果然因此下降了许多。若干月后,BBC取消对《忧郁的星期天》的禁播,不过播出的只是它的乐器版本。该版本很快又被录制成唱片。1941年8月,该乐曲由黑人女歌手比莉•霍利戴(Billie Holiday)重新演绎,《忧郁的星期天》遂重新流行,直到今天。
星期天是美好的、光明的,中国古代称为“日曜日”(这种叫法现在还保留在日语里)。可是,Rezsô Seress当时活在痛苦黑暗中,所以在他的世界里那天就是黑暗的,这并不代表星期天这个日子实际上就是黑暗的;就像诗人见到落叶就要伤感落泪而农民看到落叶积肥就欢喜一样,落叶本身是没有是或非的。
当年在匈牙利157人的自杀事件中,许多人在死前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这首歌发生联系;传到国外之后,更是造成了许多人死亡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因此被查禁长达13年,直到1945年为止;它因此也被称为“死亡音乐”或“魔鬼的邀请书”。
这首歌在欧美的流行是通过Damia在1936年演唱的那个法文版(《Sombre Dimanche》)而走红的,所以这个版本非常有名。后来传到美国后,1941年黑人女歌手Billie Holiday翻唱了这首歌,从此更加流行更加走红,这就是一直流行到现在的英文版《Gloomy Sunday》(黑色星期天)。
《黑色星期天》其实叫《忧郁的星期天》更好些;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它又会讹传出《黑色的星期五》这样一个怪名字。有人把《黑色星期天》五十多个演唱版本划分为“原版”和“改编版”两大类,或者叫“Damia”版和“Billie Holiday”版两大类。Damia版虽然是用法语演唱的,但它使用的旋律却是原作者的原始曲谱;而且该录音用钢琴伴奏,又用重唱(或是合唱)组来伴唱(但钢琴的伴奏很弱,可以忽略;加上SP唱片那种真实感和现场感,它的情感的确是很哀伤的,这是现代任何一个版本都无可比拟的。可是Billie Holiday版却把它注入了一些爵士风味,同时打乱了原曲4/4拍三连音的音型结构,完全变了一种节奏型和味道,成了普通的流行歌曲了;虽然从旋律中还隐隐可听出一丝原曲的痕迹,但已和原曲相去太远了。同时它也加入了一个“副歌”般的主题。这首歌的旋律、歌词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现在大多数翻唱版所采用的词曲,以致于许多现代人都以为这个版本就是原版;就连现在翻唱的匈牙利文版(如Hernadi Judit版)虽然用László Jávor填的词《Szomorú vasárnap》,但旋律除了和原版相似之外,却和Billie Holiday版一样加了一个“副歌”,所以现在的翻唱版都可以认为是Billie Holiday版的后代;除了电影《Gloomy Sunday》(台译《狂琴难了》/港译《布达佩斯之恋》)中钢琴、钢琴与小提琴及钢琴与声乐采用了原版旋律外,现代的版本几乎没有一个和原版完全一样的;而电影中的唱法或演奏在情感上并没有Damia版强烈。所以将这些版本划为“Billie Holiday版”类,作为这些版本的代表;原版或近似于原版的就以“Damia版”类为代表。
原版歌曲的节奏型基本上是三连音,从开头一直持续到结尾。速度用Adagio(意大利文,柔板);调性为c小调(调号和bE大调相同),并非像有些网友所说的什么“整首歌都是以不和谐音阶为主”。
第一小节(这里的小节从演唱部分开始计算,不含前奏)是c小调的第一级和弦(小调式主和弦)的分解并重复主音,从c1-<b>e1-g1-c2(la-do-mi-la)(<b>是降号,字母是音高,后边的数字是音组),每拍一个三连音的音型,三连音用同音反复,从低音主音(c1)一直到中音主音(c2)(这是简谱的说法),仿佛痛苦与悲伤蓦地升腾起来一样。
第二小节的前三拍都一样,都是<b>e2-d2-c2(do-si-la)的三连音,最后一拍是g1音的三连音同音反复。这一小节就像是痛苦与悲伤在心中激烈地翻腾,同时出现了全曲最高的<b>e2(c小调高音do)音,情感非常强烈,极其的悲痛。
第三小节与第四小节是第二小节的下行模进,两个主要的音型是c2-<b>b1-<b>a1(la-sol-fa)和g1-f1-<b>e1(mi-re-do),这三小节的节奏型完全相同。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好像是极大的悲伤和痛苦在心中翻腾,之后又无可奈何地一点点低落下来,终于沉在心中,变成无言的悲伤和忧郁。
第五小节与第一小节完全一样,悲伤的情感在胸中难捺,又翻腾起来。第六小节与第二小节相似,只不过最后一拍停留在d2音(中音si)上形成三连音的同音反复,情绪悲伤哀愁达到了顶点却又无可奈何。
第七小节第一拍是空拍,接着是三个相同的音g1(mi),一拍一个音,用保持音来唱。第八小节的节奏型是第七小节的逆向,三个保持音的c1(la),一拍一个音。这两小节仿佛把巨大的悲伤很无奈地沉入心底,之后颓然地倾倒,忧郁而哀伤。
这就是《黑色星期天》的音乐结构。
有网友说,现代版的《黑色星期天》并非没有了“杀伤力”,而是因为不是原版了云云,这是一种以讹传讹不负责任的说法,说明说这话的始作俑者只是受了种种传闻的影响而把《黑色星期天》作为神话或传说来看待,并非把它当作历史来对待。什么叫“杀伤力”?音乐本身并没有这种能力。若说音乐的共振和某个建筑物达到一致时能将其摧垮,这并非不可能,但这是物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却不能归结于音乐自身的所谓“杀伤力”。“四面楚歌”只是利用了人的心理原因,却并非歌曲本身有这种能力;若是在项羽的兵都身处楚国,他们听自己家乡的音乐还至于溃不成军吗?至于莫扎特的音乐,的确有某种神奇的功能,但是那只是音乐的心理作用罢了。听古典时期的音乐,有一种详和优雅的美感,就像欣赏巴洛克的精美建筑一样,听摇滚却很难有这种感受。再者,也不一定人人听古典音乐都有这种感受,甚至一听到巴赫的管风琴响就大呼头痛而听了摇滚倒兴奋不已的的半乐盲也大有人在,那么即使这种巴洛克音乐真的有“杀伤力”,那么对这人又有什么作用呢?若是聋子听音乐,那音乐对他又存在什么所谓的“杀伤力”呢?
所以这些以讹传讹的说法除了不负责任之外,还把《黑色星期天》更加妖魔化。前两年湖北长江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在网吧听这首歌时(应该是现代的翻唱版),昏倒在网吧。在听歌之前,他先看到了网页上的简介,网页的整个色调是黑色的,旁边的骷髅头好像在给大家发出一封封的邀请书,正上方几个若隐若现的标题更是增加了网页的神秘性。单从画面上看就给人传递了一种恐怖的资讯。而网页里面的很多关于人们听完这首乐曲而自杀的故事更是耸人听闻(就是人们争相转载的这首歌在当年“杀”人的历史事件)。不良的心理暗示是造成这个学生听了这首音乐之后所产生的反应的根源;这些网站里大量关于这首歌曲的报道都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暗示。而这些不探其源愈传愈广的以讹传讹的说法都在散布着一种不良暗示,道听途说地为这首很普通的歌曲增加了一个意外的“杀伤力”,而当年那些自杀的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或社会以及心理条件下听了它自杀的,它只是诱因而非根本原因,所以,这个所谓的“杀伤力”并非是歌曲本身所包含的,乃是在一定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多年后当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再变成神话的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上去的;正如今年辣椒难卖都给倒河里了,而有人用线穿起来卖就卖得很火;农村狗不理的驴粪蛋好好侍弄一番包装一下到城里就成了很好的花肥,不就是这样吗?
当年《黑色星期天》不单发行了唱片,还在电台经常播出,听这首音乐的人大有人在,但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什么异常,也不是听了之后人人都去自杀。有些人的暗示性非常高,就很容易接受相关的刺激;当他接受相关的刺激之后,这时就会调动他肌体所有的防御系统作出一种高明的状态,再产生相关的反应,就会出现那位大学生昏倒的现象。他若事先没有看到这些渲染介绍,单刀直入地听这首歌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一些人还听信一种传说,说是该曲原曲是47分钟多长度的钢琴曲,并在相信之余苦苦地寻觅着它的录音;还有的说最后的原版乐谱被锁在美国某音乐学院保险柜中云云。根据相关资料,这首歌当年发行的唱片是Standard Play(SP)每分钟78转的胶木唱片,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常用的唱片,一般用在机械手摇留声机上,它的两面录音共10分钟左右。电唱机虽然出现得很早,但那时并没有流行。虽然每分钟33-1/3转的Long Play(LP)唱片30年代已出现,但直到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LP唱片时,电唱机才流行起来。(LP唱片两面共可录音半小时左右)。如果《黑色星期天》真的是一首47分钟多的乐曲,SP唱片要5-6张,LP唱片1或2张才行。但从有关资料来看,当时《黑色星期天》就一张SP唱片,何来的47分钟长度之说?还有一点,它究竟是钢琴曲,还是钢琴协奏曲,还是钢琴套曲,或是大型清唱剧还是仅是一首歌?它究竟用多少张唱片录制发行?是SP唱片还是LP唱片?
再有一点,这47分钟是如何得出的?若是根据乐谱,这种说法就很牵强。因为乐谱上面大多只标上乐曲的大致速度,如Andante、Allegro、Adagio等,一种速度每分钟多少拍,每个演绎者都不尽相同。就拿中国的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说,1961年沈榕唱片版和上世纪80年代末西绮崇子版或是薛伟版、盛中国版,速度都不尽相同,那么,演奏出来的总时间长度自然就不等了。若是根据某个版本的录音得出的时间,那么这个录音是什么版本,又是以什么形式录制的呢?唱片?还是钢丝录音机?所以,在缺乏相关的资料和证据时,这种说法也只能看作一种传说。
歌词及中文翻译
(一)《Gloomy Sunday》原文(匈牙利文版)
Ôsz van és peregnek a sárgult levelek
Meghalt a földön az emberi szeretet
Bánatos könnyekkel zokog az öszi szél
Szívem már új tavaszt nem vár és nem remél
Hiába sírok és hiába szenvedek
Szívtelen rosszak és kapzsik az emberek...
Meghalt a szeretet!
Vége a világnak, vége a reménynek
Városok pusztulnak, srapnelek zenélnek
Emberek vérétôl piros a tarka rét
Halottak fekszenek az úton szerteszét
Még egyszer elmondom csendben az imámat:
Uram, az emberek gyarlók és hibáznak...
Vége a világnak!
中文翻译:
秋天到了 树叶也落下
世上的爱情都死了
风正哭着悲伤的眼泪
我的心不再盼望一个新的春天
我的泪和我的悲伤都是没意义的
人都是无心,贪心和邪恶的
爱都死去了!
世界已经快要终结了 希望已经毫无意义
城市正被铲平 炮弹碎片制造出音乐
草都被人类的血染红
街上到处都是死人
我会再祷告一次
人们都是罪人,上帝,人们都会有错的
世界已经终结了!
英文翻译:
It is autumn and the leaves are falling
All love has died on earth
The wind is weeping with sorrowful tears
My heart will never hope for a new spring again
My tears and my sorrows are all in vain
People are heartless, greedy and wicked...
Love has died!
The world has come to its end, hope has ceased to have a meaning
Cities are being wiped out, shrapnel is making music
Meadows are coloured red with human blood
There are dead people on the streets everywhere
I will say another quiet prayer:
People are sinners, Lord, they make mistakes...
The world has ended!
(二)《Gloomy Sunday》(英文填词版)
Sunday is gloomy,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Dearest, 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
Angels have no thought of ever returning you
Would they be angry if I thought of joining you
Gloomy Sunday
Sunday is gloomy, with shadows I spend it all
My heart and I have decided to end it all
Soon there'll be flowers and prayers that are sad, I know
Let them not weep
Let them know that I'm glad to go
Death is no dream
For in death I'm caressing you
With the last breath of my soul I'll be blessing you
Gloomy Sunday
Dreaming, I was only dreaming
I wake and I find you asleep in the deep of my heart, dear!
Darling I hope that my dream never haunted you
My heart is telling you how much I wanted you
Gloomy Sunday
中文翻译:
黑色星期天难以成眠
我活在无数的阴影中
白色小花无法把你唤醒
黑色的灵车也不能将你带走
天使没有把你送回的念头
如我想跟你离去,他们会否感到愤怒
黑色星期天
黑色星期天在阴影中度过
我和我的心决定终结一切
鲜花和祷告将带来悲伤,我知道
不要哭泣
让他们知道我笑着离开
死亡不是虚梦
借此我把你爱抚
灵魂以最后一息为你祝福
黑色星期天
做梦,我原来只不过是在做梦
我醒来就会发现你正在我内心的深处酣眠,心爱的人!
亲爱的我希望我的梦不会萦绕着你
我的心正在对你说,我曾多么地渴望你
忧郁的星期天
(三)《Trauriger Sonntag》(德文填词版)
Trauriger Sonntag, dein Abend ist nicht mehr weit
Mit schwarzen Schatten teile ich meine Einsamkeit
Schließe ich die Augen, dann sehe ich sie hundertfach
Ich kann nicht schlafen, und sie werden nie mehr wach
Ich sehe Gestalten ziehen im Zigarettenrauch
Laßt mich nicht hier, sagt den Engeln ich komme auch
Trauriger Sonntag
Einsame Sonntage habe ich zuviel verbracht
Heute mache ich mich auf den Weg in die lange Nacht
Bald brennen Kerzen und Rauch macht die Augen feucht
Weint doch nicht, Freunde, denn endlich fühle ich mich leicht
Der letzte Atemzug bringt mich für immer heim
Im Reich der Schatten werde ich geborgen sein
Trauriger Sonntag
中文翻译:
忧郁的星期天,你的夜已不再遥远
与黑影分享我的孤寂
闭上双眼,就见孤寂千网络
我无法成眠,然孤寂稳稳而眠
袅袅烟际,隐约有身影闪动
别留我于此,告诉天使我亦随他同行
忧郁的星期天
我度过无数孤寂的星期天
今日我将行向漫漫长夜
蜡烛随即点燃,烛烟熏湿双眼
毋须哭泣,朋友,因为我终于如释重负
最后的一息伴随我永返回家园
在黑暗中我将安全
忧郁的星期天
(四)《Sombre Dimanche》
french version
Sombre dimanche... Les bras tout chargés de fleurs
Je suis entré dans notre chambre le cœur las
Car je savais déjà que tu ne viendrais pas
Et j'ai chanté des mots d'amour et de douleur
Je suis resté tout seul et j'ai pleuré tout bas
En écoutant hurler la plainte des frimas ...
Sombre dimanche...
Je mourrai un dimanche où j'aurai trop souffert
Alors tu reviendras, mais je serai parti
Des cierges brûleront comme un ardent espoir
Et pour toi, sans effort, mes yeux seront ouverts
N'aie pas peur, mon amour, s'ils ne peuvent te voir
Ils te diront que je t'aimais plus que ma vie
Sombre dimanche.
中文翻译:
忧郁的星期天 手捧鲜花
我步入我们的房间,身心疲惫
就因为我知道你再不会归来
我吟唱忧伤地情歌
我孑然一身,低声哭泣
聆听那些夸大地无尽哀怨
忧郁的星期天
终有某个星期日,我会因无法承受而死去
这样你会归来,而我却必须离开
祭祀地蜡烛为那炽热地希望重燃
为了你,不费力气,我重又睁开眼睛
不要害怕,我的爱人,如果那些幽灵看不见你
他们也同样会对你说,我对你的爱海枯石烂
忧郁星期天!

⑻ 每个大调对应的小调是什么

C大调→a小调

G大调→e小调

F大调→d小调

D大调→b小调

降B大调→g小调

A大调→升f小调

降E大调→c小调

E大调→升c小调

降A大调→f小调

B大调→升g小调

降D大调→降b小调

升F大调→升d小调

降G大调→降e小调

升C大调→升a小调

降C大调→降a小调

拓展资料:

大调和小调的简单对比:

主音不同,大调用首调听起来是1,唱“do”,小调用首调听起来是6,唱“la”。

音阶结构不同,大调全全半全全全半,小调全半全全半全全。

调式色彩不同,大调一般明朗、开阔,小调一般柔和暗淡。

阅读全文

与恐怖电影背景音乐小调音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间有大爱电影观后感小学生 浏览:604
新神榜哪咤重生电影免费突突兔 浏览:787
蜡笔小新最恐怖的十大电影 浏览:112
新疆人电影演员 浏览:156
一个人演的电影科幻 浏览:609
微信如何给对方发电影 浏览:585
如何把电影保存到优盘 浏览:770
有哪些特别好看的喜剧电影 浏览:639
适合离婚女人看的励志电影 浏览:86
去掉电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浏览:772
玩命快递1电影国语版 浏览:526
扣扣看电影 浏览:408
哪些电影有二元对立 浏览:817
哪个平台漫威电影都有 浏览:666
僵尸恐怖看电影 浏览:507
怀孕三个半月能看电影吗 浏览:46
青柠影咖都有什么电影 浏览:198
找搞笑视频电影大全 浏览:98
买房子就像看电影一样 浏览:887
四个人的搞笑电影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