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问一些电影的问题(很专业的)
这基本上算是我的专业课了。不能说给你确切地回答,毕竟你很多问题都是问的一些个人看法的意思,类似读书感想,所以相对的,我也只能用我的一些看法来回答。
1.相信你能问这些问题,应该知道安德烈.巴赞这个人的生平,我也就不过多地说。安德烈.巴赞是《电影手册》的主编,也是《电影手册》的创造者。在电影届著名的几次运动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新浪潮运动,而新浪潮运动的几大代表人物都是出身于《电影手册》的电影评论员,而他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巴赞的电影理论,被称之为“电影手册派”。所以,尽管巴赞没有参加新浪潮运动,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电影新浪潮之父”。而在新浪潮的代表人中,就有你所提到的 让.吕克.戈达尔。
巴赞认为,电影的本质应该在于还原事物的本貌,应该是通过各种手段还原社会的本来面貌,他主张使用景深镜头,长镜头(简单来讲,就是一段长时间不进行剪辑,只依靠运动等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一组镜头),而在巴赞理论提出之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对电影的冲击意义十分深远,这种理论就提供了对于电影的另一种思考,通过长镜头,景深镜头营造一种氛围,而不是通过蒙太奇(艺术剪辑)来造成冲击效果。
戈达尔在巴赞的理论上有所延伸,在还原真实性的基础上扩展到打破戏剧性。戈达尔非常重视还原现实生活,这不但从他的作品大多源自于年轻一代现实,甚至自传色彩的取材上可以看出,而且可以从他对演员的看法上可以看出,他拒绝演员表演,让演员在银幕上还原自我真实。而且,戈达尔大量使用跳接手法。所谓跳接,就是说,在镜头连接上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产生了跳、不连贯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你的问题了。正是巴赞的理论,造就了长镜头的工作方法。但我想,也正是巴赞的这种还原真实性的长镜头理论,决定了戈达尔的创作思想——还原现实,打破戏剧。而跳接,很明显,打破了一个完整的电影空间,打破了戏剧感。从本质上来说,巴赞长镜头与戈达尔跳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这样通过新浪潮运动联系宰了一起。
2导演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他要完成所有包括镜头、声音、剧情的场面调度,一部电影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得不同组合方法体现导演的风格的。在巴赞之前,导演的地位是很低的(如《乱世佳人》,换了绝对不止3个导演。早期的制片过程是演员至上,导演可以随意更换)。巴赞提出了电影的作者属性,也就是说 ,提出了一部电影应该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了创造者的主观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画面美学,不同的技巧风格,不同的色彩偏好等,而巴赞认为,电影的作者就是导演,随后的新浪潮运动也传承了此种风格。这也就是你所问的“导演始终把握时间的发展过程”。
后面的话就相对好理解了,举个例子,导演决定了想要拍出的剧本,决定了想要的镜头,但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摄影师,摄影美学,不同的摄影师也会给出不同的画面,在导演描绘想要的画面之后,是需要摄影师凭借自身影响感来拍摄创造的,而这种美学画面总能传达给人额外的诗意。
也可以用另一种比喻,一本小说,按照作者的意思写完了,但是关于他自身文笔所能带给读者的冲击,细腻的感受,他不可能完全预料得到,而在他安排之外的就是这种更浓郁的诗意,是观者通过自身经历所能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3其实如果你细心看的话,可以说,基本上市面上大部分电影都能涵盖大量的电影语言,包括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灯光、焦距、声音等等各种方面,而且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使用偏好。象你所说的,包含所有电影语言的电影不可能存在,因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理论、技巧、拍摄方法都在不断的创新着。至于《公民凯恩》,可能单看剧情的话是有些无趣,但是黑白电影也不是一无可取的,《辛德勒名单》也就是通过黑白色调营造沉重的氛围、一种回忆感,《南京、南京》也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公民凯恩》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好评,是因为他的导演奥逊.威尔斯在那个年代显示出的超越时代的敏锐电影触觉。有些片子会被时间掩埋,而有些片子在长久过后会被人理解,然后被别人惊叹于其中的敏锐眼光。《公民凯恩》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其实在他上映的时候评论是很差的。正如你所说的,对于现代人也许是没有办法看,但对于电影手法刚刚萌芽的时候,他就能够敏锐的呈现许多现代影片中才刚刚发现的美学手法,这也就是他的独到之处了。《公民凯恩》中一开始的几个画面缓缓向前推进,但是窗户的灯光位置却一直没有改变,而且这组镜头营造了一种窥视感,这也是当时没有的。还有影片的继续风格,通过别人的描述来营造一个人的矛盾形象,这种手法也是没有的。还有凯恩后来离婚前屋子的空旷场面,镜子里景深镜头的运用,三角构图法则等等。很多老片子是最简单经典的教材,相当于模板,更方便学习。只有在学习完模板之后,才有精力去研究现代电影在摸版基础上扩展的美学。
4当然不是真的了,就如同现在问一句“美术的手法已经探索完了吗?”“摄影的手法已经探索完了吗?”一样。在创造性理论诞生之前,谁都无法预测。正如同,牛顿三大定律提出后人类还一度认为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理论手法,但是你看的电影多了也会感受到一些不同的手法,正如同巴赞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绝对想不到电脑的后期制作,光的色彩变化,更深入的布光美学、特技,在当时都是没有提出的,电影里面看似每一个美丽的画面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是说谁抗着摄影机站在那里就可以拍出来的,不然摄影师还靠什么吃饭。
巴赞这句话的意思,个人认为,他指的是电影的作者属性时代到来,是一个创作的时代,而不是说手法已经探索完毕了,巴赞作为一个理论派兼且实践派的人,应该不会有这种明显的误区。
5这方面的书我没有多看,但是你可以看看在蒙太奇理论权威的著作。蒙太奇理论的重要人物是前苏联的爱森斯坦,此外还有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人,搜索一下他们的著作就好了,也正是爱森斯坦提出了声音的蒙太奇效果。其实蒙太奇的最初意思就是“剪辑”的俄语发音,后来通过了这些人的理论才有了新的意义。
6.乍听之下,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内在思想主张是对立的,但这不代表我们在实践中不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事实上,无论是新浪潮还是苏联蒙太奇对于这二者的理论运用都过于绝对。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将两者很好结合的。每一次剪辑都必须做到有意义,蒙太奇可以不仅过叙事直接创造感情,而长镜头可以还原真实性,其实二者从理论上也没什么本质的冲突,没有谁说过:你要是想还原真实性就绝对不能用蒙太奇……太无厘头了。现在电影中没用蒙太奇我没看过,没用长镜头的倒是有,长镜头更适用于纪录片什么的拍摄,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很枯燥,因为视角什么的变化少,也不能通过剪辑节奏表达感情。
总之,技巧都是为了表达作者思想而存在的,电影的每一次技巧使用必须有理由,不然就只是技巧的卖弄,没有任何的叙事效果、艺术效果。无论是蒙太奇还是长镜头都是这样。
建议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中外电影史,或者视听语言,影视美学之类的书,这些非理论性书籍对技巧的概念讲述的不错,会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也不会造成你关于第4个问题那样的误区,毕竟,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㈡ 提问一些有关电影知识的问题
1————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3———— 《倩女幽魂》系列共有三部,分别为《倩女幽魂》(又名〈神剑诛妖〉,1986年)、《倩女幽魂2人间道》(又名《乱世伏魔》,1990年)、《倩女幽魂3道道道》(又名《金佛喋血》,1992年),这三部影片均为徐克电影工作室出品,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
4————第一届(1982年)
最佳影片:《父子情》
最佳导演:方育平(《父子情》)
最佳男主角:许冠文(《摩登保镖》)
最佳女主角:惠英红(《长辈》)
最佳编剧:张坚庭《胡越的故事》
建勋(出品:德宝影业有限公司)
最佳导演: 最佳剪辑:蒋国权《最后胜利》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黎明不要来》(《倩女幽魂》) 作曲、作词:黄沾 主唱:叶倩文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凭着爱》(《群龙戏凤》) 作曲:卢冠廷 作词:潘源良 主唱:苏芮
5———— 黎民伟(1893~1953)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之父”之称。广东新会人。
7————成龙 洪金宝 元奎 元彪 甄子丹
8————王家卫
1997年第50届最佳导演奖
王家卫 Happy Together春光乍泄(香港地区)
9————张曼玉
2004 《清洁》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
10————梁朝伟
2000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荣获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㈢ 电影院经常出现的问题
其次就是在电影的中途想上洗手间了,这个真的是在电影院观影经常遇到的问题,有的人会选择去洗手间但就会错过一段时间的情节,而有的人就会选择一直憋着
再便是电影院放映时间和自己的时间套不上了,有些就直接错过上映时间了,有些则赶死赶活才赶上电影。
不过现在这些电影院经常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在乐汀私人影院都可以得到解决,首先小包间的形式完全保证了观影环境的私人性,就是说个人空间,你想安安静静看电影绝对没人打扰,你想吵吵闹闹看电影也绝对不会打扰别人;再者属于你的私人电影院,你想上次洗手间可以暂停播放,既不用憋着一部电影的时间也不会错过一分钟的情节;最后点播影院随到随播,只要你有档期,你想看的电影永远不下线,你什时候来便什么时候播。
㈣ 当我们讨论电影的时候 会问哪些问题 英语
How do you like the plot? 你觉得这剧本怎么样?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nflic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film? 你觉得剧情中间的冲突设计得怎么样?
Do you like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 你喜欢男主角吗?
What's your favorite scene of the film? 片中你最喜欢的场景是哪一部分?
How do you like the special effects in this movie? 你觉得这部电影的特效怎样?
Do you think that there is a better choice of the main actor? 你觉得男主角有更好的人选吗?
㈤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中国科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精英知识分子媚外、崇古和对普罗大众的藐视与不信任带来的题材选择困境。
一直以来,总有些人爱拿各种看似成立实则借口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无能开脱。
当满屏的清宫辨子戏时,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然后有人敢挑战新题材,拍了战争戏,大火。
然后开始满屏战争戏,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再然后有人挑战了谍战戏,结果大火。
然后开始满屏谍战戏,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再然后有人挑战了穿越戏,结果大火。
然后开始满屏穿越剧,大家又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再然后有人挑战了宫斗戏,结果大火。
然后满屏又开始宫斗戏,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
现在宫斗戏的热还未过,不知下一个敢挑战新题材的导演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