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叙事片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越详细越好
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科。
所以叙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一部电影。
但是在真正的电影分类里并没有叙事片这一说。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结构模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1、把握叙事结构之前,必先把握叙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热奈特称为“零度调焦”。叙述者是万能的上帝,多数电影取此视角,如《卡萨布兰卡》。传统电影偏爱此类。
②、限制叙事(第一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内部调焦”,如《城南旧事》、《蝴蝶梦》(叙述视角不变)、《公民凯恩》(叙述视角转换)。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③、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外部调焦”。纪实性电影多属此类,如《偷自行车的人》、《小武》,展现客观的生活流。后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以上区分只有相对性,因为叙事角度可以转化或交叉,如《罗生门》、《公民凯恩》。
2、传统叙事与当代叙事的区别:
传统叙事指古典的、现实主义的原则,当代叙事包括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原则。主要区别有四:
①模仿论—关系论。前者看重“讲什么”,后者看重“怎么讲”;前者注重语言、写照,后者注重言语、语境和游戏规则。
②作者论—本文论。前者强调作者对作品的权威性和生产性,后者强调作者被语言(规则)书写、本文自述性和读者接受性。
③单本论—互文论。前者强调作品的单一性和独创性,后者强调本文的改写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义性。
④封闭论—开放论。前者认为意义现存,结构完整自足,后者认为意义可读可写,提倡误读,结构残缺或开敞,可供选择。
3、五种常见电影结构模式类型:
①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②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③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④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以上并非全部结构模式,也不纯粹,模式交叉变异也较常见,它们并无高下之分,只有更适合于内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种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叙事传统,受戏剧和古典小说影响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电影摆脱传统叙事影响而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努力之一,故可统称“非戏剧式非线性结构”。
❷ 什么是科幻电影_电影介绍
科幻片是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那么你对科幻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科幻电影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什么是科幻电影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 故事 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许多科幻电影会表现出对于政治或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方面如人类处境的探讨。一些科幻电影是从科幻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但科幻电影会注重撷取其中的文学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无视科幻文学比较注重的科学严谨性和逻辑性。
要准确地判断什么电影是科幻电影是很难的一件事。科幻电影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准确定义。实际上,科幻电影可以看做是科幻文学的一种衍生品(因通常为文学作品的翻拍)。以下是科幻电影的一种定义:
科幻电影是一类尝试以未知事物满足观众的电影,满足人类对未来的想像或是现实社会的冲突。它注重于真实科学、推想性科学或思辨科学以及 经验 性 方法 ,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将它们与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验主义互相结合起来。
这个定义假设了在经验主义(现实世界)和超验主义(超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连续的过渡地段。科幻电影可以划分在这个地段中靠近经验主义的一侧,而恐怖电影和奇幻电影则在靠近超验主义的一侧。然而,科幻电影和恐怖电影的结合也不在少数,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兰克斯坦》以及《异形》系列
科幻电影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对于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并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换年代,但实际上它要叙述的真正内容所占据的期限仍然很有限;类似地,科幻故事发生的地点看似不着边际,但实际上也非常有限。虽然好莱坞科幻片在想象上天马行空,但它在逻辑规则上却最为严格,讲求一个内部真实性统一连贯而不矛盾的虚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较简单,好莱坞科幻片大多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特效和情节,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于 其它 类型片来说是较为简单。人物的维度较少,表面和内心较为一致,性格没有变化或只有简单的变化。但近些年来这种状况也有所改变,科幻片也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恼和困难的描述开始加大力度。
三、“激励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时间的错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龙公园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应。和其它类型片一样,科幻片的冲突也包括内心冲突、人际冲突、外界冲突(包括社会冲突和更大的环境冲突)这几个层面,但一般来说,科幻片中最大的冲突是人与大的环境力量的冲突,比如自然灾害来袭、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义、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
科幻电影的区别
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
1、奇观与猎奇
从梅里爱开始,科幻影片就与令人目眩的奇观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话、异域探险、历史传奇、童话世界……在梅里爱的数百部长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种奇观和幻想。但科幻题材对梅里爱而言,并非科学的延伸,而是借以呈现景观的道具。梅里爱的兴趣并不在于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来发展。他更为看重的是电影作为奇观呈现工具的能力。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的音节,但他应用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咒语而非表达意思的语句 。”
梅里爱使得科幻电影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奇观胎记,纵观好莱坞影坛,从1968年的《太空漫游2001》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从1976年的《星球大战》到1999年的《黑客帝国》……史诗般的太空旅行场景、几可乱真的史前恐龙形象、场面宏大的太空战争、幻如灵境的虚拟世界……无一不是借助奇观效应大赚票房。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一次次的冲击观众的视网膜,无数次观众以为奇观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若干年后更大的奇观却总是呼啸而来。或许,好莱坞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装,那么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这个形式一旦被剥离出去,我们会发现它的内容已经所剩无几——实际上,好莱坞科幻片的内容即在于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内容。完全的,彻彻底底的奇观轰炸。
奇观是电影的本质之一。科幻电影兴起的几十年中,猎艳奇观的天性驱使着人们涌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钞票塞入好莱坞的腰包;而好莱坞也看准了科幻电影的敛财天赋,将科幻电影的奇观特性一次次的强化乃至异化。当观众某一天对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报以鼾声的时候,估计好莱坞视觉系的科幻导演只能将海洛因粉末撒在电影院的空气中,别无它法刺激观众的神经了。
❸ 美国的科幻片都是怎么拍的,
演员们站在绿色背景前表演(称为抠像技术),屏幕上只有·演员的图像而没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摄或制作,到后期制作的时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电影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3)美国科幻电影叙事模式扩展阅读
美国著名科幻片介绍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
剧本由导演阿方索·卡隆与儿子乔纳斯·卡隆共同撰写。影片于2014年3月3日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配乐奖七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在太空中发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战》(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战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传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乔治·卢卡斯执导,哈里森·福特、马克·哈米尔、凯丽·费雪等主演,于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讲述了主角卢克·天行者走上绝地武士之路的冒险历程。
❹ 科幻动作电影《美国队长》剧情简介
科幻动作电影《美国队长》剧情简介
《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是漫威影业出品的一部科幻动作电影,取材自漫威漫画,是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五部电影,由乔·庄斯顿执导,克里斯·埃文斯、海莉·阿特维尔、塞巴斯蒂安·斯坦、雨果·维文等主演。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科幻动作电影《美国队长》剧情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剧情简介:
斯蒂夫·罗杰斯是出生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个家境贫寒的脆弱青年。因为看到纳粹在欧洲肆虐侵略的新闻而想入伍参军。但因为体弱多病被拒绝了。无意中得知了斯蒂夫·罗杰斯真心愿望的切斯特·菲利普斯将军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参加“重生计划”。经过几个星期的测试,斯蒂夫·罗杰斯被注射了超级士兵的血清并被用紫外线照射轰击,终于拥有了人类可能拥有的最完美躯体。接着他接受了身体和战术上的训练。三个月后,他得到了作为“美国队长”的第一份任务,带着坚不可摧的盾牌和深谙战术的头脑,他投入了与红骷髅的斗争,最终阻止了红骷髅的邪恶计划,但是自己也因此被冰封,直到70年后才醒来。
角色介绍:
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
克里斯·埃文斯饰演
身体孱弱的史蒂夫·罗杰斯经过一项秘密的超级士兵研究计划改造,成为了强大的超级英雄美国队长,他在二战中的英勇表现让他成为传奇人物。他拯救了纽约,扭转了战局,但在最后一项任务中坠入北冰洋。美国队长在现代苏醒,他得知自己被困冰原数十年。苏醒后,史蒂夫·罗杰斯则迷失于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现代社会。当绝密维和情报机构的指挥官尼克·弗瑞找到罗杰斯,希望他再次拯救世界时,他立刻再次武装起来成为了美国队长,他拿起了自己标志性的盾牌,将他强壮的身体,过人的领导能力和绝对服从的态度带到了复仇者战队。
佩姬·卡特
海莉·阿特维尔饰演
史蒂夫·罗杰斯的女朋友,她英姿飒爽、骁勇善战还是一个神枪手。在史蒂夫还是个人见人欺的小柔弱时,他结识了部队的女领导卡特,卡特不但没有像那些爱慕虚荣的女孩一样嘲笑她,还与他亲切攀谈,给这个在当时善于自嘲的瘦小青年冰冷的心底注入了一股股暖流,于是,在他被科学家鼓捣成为人见人爱的肌肉男美国队长后,在各种妖媚的姑娘贴上来之后,他仍然坚持卡特就是他今生“最完美的舞伴”。
约翰·施密特/红骷髅
雨果·维文饰演
德国的纳粹,九头蛇军团头目。因为注入了纳粹研制的超级血清,但没变成人类,反倒变成了红骷髅的摸样。
詹姆斯·巴恩斯
塞巴斯蒂安·斯坦饰演
青少年时期的巴恩斯是美国队长的伙伴,帮助队长在战场干些不那么“美国偶像”的工作,如:秘密潜入、刺杀等。一次任务中他被炸入冰冷的海里。
影片花絮:
因为片方看中了乔·庄斯顿执导的《火箭专家》和《十月的天空》等冒险电影的表现,因此他被选中执导《美国队长》。
影片是第五次以真人电影的方式拍摄《美国队长》。之前曾经有过多集电视电影的推出。
《美国队长》是克里斯·埃文斯参演的第六部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前五部分别是《神奇四侠》《神奇四侠2:银影侠现身》、《异能》、《失败者》和《歪小子斯科特》。
起初,克里斯·埃文斯一直很抗拒影片里的这个角色,但当他和导演、制片人开会商讨了诸多细节之后,他才渐渐的开始接受美国队长。
为了演好巴基这个角色,塞巴斯蒂安·斯坦看了许多二战时候的电影和纪录片,而且还在《兄弟连》上找了不少灵感。
为了能够在角色上更贴近漫画的佩吉·卡特,海莉·阿特维尔每周花六天时间进行各种体能训练。
在《美国队长》原来的剧本里,计划让《X战警》里的金刚狼和万磁王来客串一把(因为《美国队长》的故事在二战期间,而二战时期金刚狼是一名军人,万磁王则是战俘),但最后因为版权问题一直没有谈妥,只好将两人的客串取消。
史坦利·图齐出演亚伯拉罕·伊斯金博士,这个角色正好用到了他的德国口音,他也一直想在银幕上扮演一个可以利用到自己口音的这么一个角色。
乔·西蒙在1941年绘制了第一本《美国队长》的漫画,后来由斯坦·李接手。斯坦·李在影片里也客串了一个角色。
塞缪尔·杰克逊也在本片亮相了。
影片投资1.4亿美元。
原本影片定为乔恩·费儒执导,但因为他选择执导《钢铁侠》,所以未能执导影片。
尼克·卡索维茨是一直以来《美国队长》的导演人选,但因为他后来接手《钢铁侠》,结果未能执导影片。有意思的是,尼克·卡索维茨执导《钢铁侠》也最终没有成行,因为片商要求2006年上映,尼克·卡索维茨认为时间太紧迫,无法拍出,所以放弃执导。实际上《钢铁侠》最终也没能在2006年制作完成。
《钢铁侠》里托尼·史塔克的父亲霍华德·史塔克在片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事实上,《美国队长》的世界观与《钢铁侠》是一脉相承的。
影片由派拉蒙和神奇漫画联合制作,但迪斯尼购买了《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3》的版权。
萨姆·沃辛顿和威尔·史密斯都曾经是《美国队长》的男主角史提芬·罗杰斯的扮演人选,后来加雷特·海德伦德,钱宁·塔图姆,斯科特·波特,麦克·沃格尔,塞巴斯蒂安·斯坦,克里斯·埃文斯,威尔逊·伯特利,约翰·卡拉辛斯基,迈克尔·卡西迪,切斯·克劳福和詹森·阿克斯等演员都曾经是制片方考虑的对象,但最后还是由克里斯·埃文斯获得这一角色。
爱丽丝·伊娃和凯拉·奈特莉都曾经是影片女主角佩吉·卡特的人选之一,后来片方还找过艾米莉·布朗特,不过她推掉了这个角色,后来海莉·阿特维尔出演了女主角。
与其他Marvel电影的关联
《美国队长》的故事开始于当代,美国队长被解冻。这和导演剪辑版的《无敌浩克》是有关联的,电影的导演版中有一段绿巨人浩克在北极冰原上发飙的戏,那里正是美国队长被冰冻的地方。
在《雷神》的结尾有一段彩蛋,是说女主角的导师应神盾组织领袖尼克·弗里之邀讨论超自然现象。箱子里就是宇宙魔方。这是《美国队长》里美国队长与红骷髅争夺的关键道具。同时镜子里出现了附体于导师的洛基影像(洛基可以变形成或附体于任何人)。
打造美国队长盾牌的vibranium金属是由斯塔克公司创造的,它直接与Marvel漫画中的另一位超级英雄黑豹有关联,黑豹未来也会出现在大荧幕上。
《钢铁侠2》中,神盾组织领袖尼克·弗里告诉钢铁侠说他的父亲霍华德·斯塔克早就帮助神盾组织了。而神盾组织贯穿了《钢铁侠2》、《雷神》、《美国队长》以及《复仇者联盟》。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在美国众多的超级英雄漫画里,《美国队长》有强烈的标志性:从他一身蓝色的装扮和蓝红相间的盾牌,以及那颗耀眼的五角星,再加上“美国上尉”这么一个带着明显地域性的英雄名称,《美国队长》在超级英雄漫画里,成为了最具美国精神的代表之一。
在《美国队长》诞生的时候,惊奇漫画还没有成立,那时候还叫做“时代漫画”。1941年,被称为漫画的黄金年代,很多经典漫画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
2009年,同是由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守望者》也以亦真亦幻的历史作为电影的背景,这次《美国队长》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来讲述,不过在曾经执导过《勇敢者的游戏》、《侏罗纪公园3》、《狼人》等动作电影的导演乔·庄斯顿看来,这个故事的侧重点并不是历史,而是漫画的精神内核。
视效风格
《美国队长》这样一部主打大场面的超级英雄电影,自然少不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特效。导演乔·庄斯顿称,本片采用的是复古中创新的视效风格,影片的整体风格在向40年代的老电影们致敬,质感和《天空上校与明日世界》类似。
《美国队长》观后感
闲来看了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以励志为基调的青春科幻类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一个因为身体原因屡次报名参军被刷的穷小子史蒂夫,因为机缘巧合被博士选中加入了部队,后被博士改造成超级战士,带领盟军战胜纳粹叛军九头蛇部队的故事。
就情节而言,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同时,善良无私,敢于与邪恶战斗的心和部队的友谊及爱情是本片的着力点。它将这些秉性和特征同时赋予在主人公斯蒂夫身上,让观众得以直观的体验到影片想要体现的美国的荣耀与精神。其外,庞大的特效场面和二战风格的布景,也让本片填色不少。
好莱坞以二战为背景的故事并不在少数,而本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科幻属性和漫画改编。科幻属性可谓吊足了熟知二战历史的`影迷的胃口,而这部诞生于二战的漫画又拥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可谓得天独厚。影片想要传达出的自由,争取,善良,无畏等等人物精神也契合美国精神的电影表达语言。
然而,就是这部所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的影片,本人只能用一种方式形容:看不下去。而且这不是我个人的感觉,我身边的同学也都是这种感受。
我个人认为导致本片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对故事叙述的细节并没有铺展开,许多情节和情感因为缺乏情节的铺垫而显得唐突生硬。比如主人公和他的挚友的关系就是因为缺乏铺垫而显得生硬,主人公为何会因为一个影片前面只出现过一次的所谓的朋友出生入死?主人公上一秒还是个文艺兵,是因为什么就随意在上司的帮助下直接进入敌后的?美国的作战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在营救九头蛇部队抓活的盟军俘虏时,主人公为什么会在毫不作战经验的情况下轻易收集到敌军机密,又怎么就轻易营救出四百多战俘的?营救出来也就罢了,那战俘在无任何装备的情况又怎的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敌军防线,并带回大量武器物资的?试想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怎么会被俘虏?最后,为什么主人公会选择只有一面之缘的被救俘虏做自己的士兵组成自己的系统?如此种种,都不止是硬伤问题,甚至是逻辑问题了!一部缺乏基础逻辑的电影,试想怎么会吸引人呢?
2包括主人公在内的很多角色没有个性和特点,或者根本没有展开。我从根本上怀疑本片的导演是不是直接拿着漫画书进行拍摄的,许多人物角色缺乏个性和基本的立体感,主人公的朋友只在影片开头找主人公去了一个舞会而已,再次出现就已经深陷敌军奄奄一息了,最后被救,除了对主人公表现出了稍许嫉妒外就在无任何刻画直到其死亡;主人公的暧昧对象卡特专员,除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感情衍生,两人之间就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而且导演并没有因此加大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全片甚至一个关于描述心理活动的特写都没有;最后,那个主人公军中的直接上司,没有任何特点而言,对情节推动毫无积极作用,说到这里,观众就可以自己观察了,本片设置了很多本来用一个人物就可以完成多个角色,这使影片拖沓忸怩,不堪推敲。
3关于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影片之所以设置在二战期间,就是因为漫画背景是二战。观众可以发现,本片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了。包括影片中使用的武器,反派是高科技的镭射枪,主人公就是一个盾牌,完全可以把故事放在未来,放在太空,拍成穿越剧也行!也就是说,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影片只告诉了你却通篇没有给你证据。影片没有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去丰富故事的可信服性。
如此种种,让一部本应是鸿篇巨制的好莱坞大片变成了一部好莱坞烂尾工程,不真实,不严谨,不丰富,不立体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这本是好莱坞的荣耀,关于美国引以为傲的许多精神,他们又找到一个题材去弘扬去发挥这种信仰;但这也是好莱坞少有的枯竭,关于想象力和剧情的渲染能力的枯竭。也许这只是好莱坞不小心的作品,不小心到没有资格获金酸梅奖,但这至少证明,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失误失败的时刻,也许是一段时期,也许是一部作品。所以不要迷信任何品牌,我们也能做得很好。
;❺ 科幻片的电影模式是怎么样的
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
1.奇观与猎奇
从梅里爱开始,科幻影片就与令人目眩的奇观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话、异域探险、历史传奇、童话世界……在梅里爱的数百部长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种奇观和幻想。但科幻题材对梅里爱而言,并非科学的延伸,而是借以呈现景观的道具。梅里爱的兴趣并不在于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来发展。他更为看重的是电影作为奇观呈现工具的能力。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的音节,但他应用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咒语而非表达意思的语句 。”
梅里爱使得科幻电影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奇观胎记,纵观好莱坞影坛,从1968年的《太空漫游2001》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从1976年的《星球大战》到1999年的《黑客帝国》……史诗般的太空旅行场景、几可乱真的史前恐龙形象、场面宏大的太空战争、幻如灵境的虚拟世界……无一不是借助奇观效应大赚票房。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一次次的冲击观众的视网膜,无数次观众以为奇观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若干年后更大的奇观却总是呼啸而来。或许,好莱坞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装,那么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这个形式一旦被剥离出去,我们会发现它的内容已经所剩无几——实际上,好莱坞科幻片的内容即在于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内容。完全的,彻彻底底的奇观轰炸。
奇观是电影的本质之一。科幻电影兴起的几十年中,猎艳奇观的天性驱使着人们涌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钞票塞入好莱坞的腰包;而好莱坞也看准了科幻电影的敛财天赋,将科幻电影的奇观特性一次次的强化乃至异化。当观众某一天对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报以鼾声的时候,估计好莱坞视觉系的科幻导演只能将海洛因粉末撒在电影院的空气中,别无它法刺激观众的神经了。
2.与科幻
❻ 新好莱坞电影在电影语言和叙事方面的新旧对比
新旧好莱坞电影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 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 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坞制片制度的产物,它从商业和票房的角度进行影片生产,并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电影创作方法。
类型片的主要特征体现为:
1. 情节公式化2.人物定性化3.银幕叙事标准化(类型片大都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以时空转换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较少使用闪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着重讲述单向发展的故事)4.视觉形象图解化(如古堡或塔楼象征危险,幽暗的森林隐藏着灾难,实验室里汩汩作响的试管则孕育着罪恶等)
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复兴期则出现在新好莱坞时代。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方面的原因,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出现了衰退。
(三)新好莱坞电影
(1)好莱坞运动
新好莱坞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社会的多事之秋,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民权斗争风起云涌,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是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尽管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已经复苏,但60年代的美国电影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冬。大的制片公司纷纷倒闭或转产,有的制片厂因财政困难放弃了使用知名导演和演员,而是大胆起用新人,还有的艺术家以较少的资金独立制片或合资经营电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电影,这些电影人由于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较少的传统桎梏而使好莱坞电影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兴起于60年代的新好莱坞运动为美国影坛奉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导演,他们有卡萨斯特,佩恩.佩金帕,科波拉,丹尼尔.霍佩尔,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他们为7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再辉煌作出了积极贡献。
(2) 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对照于旧好莱坞)
1。 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旧好莱坞电影由于受制片厂制度和政治的影响(美国当时有个《海斯法典》禁止拍摄接触社会的影片)因而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而新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如阿瑟.佩帕金于1967年拍摄的被称为新好莱坞诞生的标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莱》,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美国乡村,是某种意义上的“警匪片”,但却体现出当代青年反抗的主题:直接反抗社会不公平和禁锢个性的暴力的正当性。受越南战争的影响,新好莱坞产生了一批反思越战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通过战争的生死际遇拷问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战带给美国人民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这些影片被称为“越战片”。如《猎鹿人》(1978)《现代启示录》(1979)《野战排》(1987)等。70年代,由于受“水门事件”等政治丑闻的影响,美国好莱坞还出现了政治电影,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审判制度的黑暗,指责政府腐败,反映社会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则以青年人为对象,表现他们在物质生活高度富足的状态下心灵的空虚,价值的失落,以及对传统的彻底反叛。
2. 从影片表现手法上看,新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上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电影创作者们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其合理成分,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与旧好莱坞比较起来,新好莱坞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① 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
③ 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是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缩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莱坞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旨在追求影片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开始出现,其代表为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系列。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电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摄影和数字制作几乎成为了取代情节的法宝。这些影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乃至梦幻,从而给观者以极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3)好莱坞类型片的复兴
70年代中期以后以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为代表,一批带有惊险,恐怖,科幻色彩的电影将观众重新吸引到影院里来,这些片子的卖座是好莱坞人重新认识到类型片所蕴涵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于是,各种类型电影在好莱坞再次受到青睐。复兴时期的类型片在原有模式上又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迎合年轻人的欣赏心理。影片大都描绘青年心理特征,吸纳现代派思想,创造前卫的银幕形象和时尚内容。二是大量加入现代科技成分,特技摄影和数字技术是银幕更具视觉效果。三是在原有类型片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类型片,如伦理片,灾难片等。
总之,新好莱坞电影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功再度显示了美国电影强大的生命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好莱坞依然是不倒的“电影王国”
这是别人回答的一个关于好莱坞式电影的答案,我贴在这了,楼主可以参照一下。本来是想好好回答的,但是楼主的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