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1962年的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在当时的四大电影厂提交上来的名单中选定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影厂并没有把最好的演员全部提交上去,造成了很多明星遗憾出局,因此,这次评选是不太公平的。
首先,这是评选新中国的影星,那些在解放前大放异彩,但已经离世,或者建国后没有太大作为的老牌影星就都没有计算在内。这一点是没问题的,毕竟我们选的是新中国影星。
建国前就已经去世的胡蝶,阮玲玉肯定是被排除在外了,不过像金焰、石挥、周璇、蓝马和张伐等著名演员也被排除在外,也确实比较可惜。比如蓝马在1959年,还曾主演了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电影《万水千山》。
当时的评选结果,是由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的,包括:上影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祝希娟,北影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影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共22个人,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大明星”。
这22名演员,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演员中既有演技派,也有偶像派。有一身正气的主角,也有甘作绿叶的配角。
但其中也有一些演员的入选充满了争议,比如祝希娟,当时只主演了一部《红色娘子军》,金迪也只演了一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张圆塑造的角色比较多,但这些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角色也没有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他们的入围,也稀释了“22大影星”的号召力。
另外同样落选的还有出演《奇袭》中方连长的张勇手,出演《女篮五号》的老演员刘琼等人。而那些入围的演员,也并没有因为入选而多发一分钱的工资,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当选。更多人是从各大影剧院悬挂着的大幅照片中才知道自己入围的。
不得不说,现在看来有很多经典的影片,都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产出来的。无论资金和技术,都无法与现在相比。但那个年代的影片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却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
Ⅱ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在我心目中,除了大家熟悉的60年代电影22大明星外,还有同年代的冯喆、杨丽坤、袁霞、张良、张勇手、王润身、刘琼、李炎、刘尚娴、印质明、于纯绵、罗泰等,都是实力派和优秀演员,他们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 冯 喆 】1921-1969、天津市人、原籍广东佛山南海区,代表作《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金沙江畔》、《沙漠追匪记》、《桃花扇》等。
【 杨丽坤 】1942·4·2-2000·7·21、云南宁洱县磨黑镇人,代表作《五朵金花》、《阿诗玛》等。
【 袁 霞 】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黄县,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永不消逝的电波》、《苦菜花》、《奇袭》等。
【 张 良 】1933年出生于辽宁本溪,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董存瑞》、《哥俩好》、《打击侵略者》、《战上海》等。
【 张勇手 】1934年11月10日出生于山西汾阳市,代表作《地道战》、《奇袭》、《林海雪源》、《赤峰号》等。
【 王润身 】1924-2007、河北雄县人,代表作《林海雪源》、《战上海》、《野火春风斗古城》、《不该发生的事情》等
【 刘 琼 】1912-2002·4·28、湖南湘阳人,代表作《型扒嫌国魂》、《女篮五号》、《海魂》、《阿诗玛》等。
【 李 炎 】1927-1997、河北保定蠡县人,代表作《东进序曲》、《夺印》、《打击侵略者》等。
【 刘尚娴 】1941年12月出生于上海,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代表作《英雄儿女》等。
【 印质明 】1928-2008·10·8、河北香河人,代表作《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等。
【 于纯绵 】1928-1991、山东文登人,代表作《东进序曲》、《金铃传》、《突破乌江》、《雷锋》、《打击侵略者》等。
【 罗 泰 】1924-2005、原名陈衷、福建厦门人,代表作《铁道卫士》、《英雄司机》、《赵一曼》等卜手。
另人难忘的有上海著名影星冯喆、刘琼、向梅!八一厂张勇手、刘尚娴、李炎、于纯绵、曲云!长影厂的浦克、印质明等!
还记得象,李仁堂,张连文,、李默然,方化,等等,他们在银屏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可深入人心,无愧老表演艺术家!
当然有啦,并且不输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她们是,第一,刘三姐黄婉秋,第二,杨丽坤,第三,陈学洁,第四马金凤,第五,常香玉,第六,新凤霞,第七,严凤英,第八,魏云,她们的演技,炉火纯青,形象清新靓丽,人品高尚。诚影坛之巨匠,梨园之冰梅也。
冯喆,由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原因未入二十二大明星此世,超越二十二大明星。
Ⅲ 谁知道国产的所有老电影的名字
三四十年代
001哀乐中年(1948)
002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003白衣战士(1949)
004表(1949)
005长恨天(1942)
006长相思(1946)
007乘龙快婿(1947)
008春(1942)
009春蚕(1933)
010大团圆(1948)
011都市风光(江青主演)(1935)
012二百五小传(1949)
013风雨江南(1949)
014风云儿女(1935)
015歌女之歌(1948)
016各有千秋 (1947)
017 孤城烈女(1936)
018光芒万丈(1949)
019红楼梦(周璇主演)(1944)
020 花外流莺(1948)
021 还乡日记 (1947)
022回到自己队伍来(1949)
023 混江龙李俊(1940)
024家(1941)
025狼山喋血记(江青主演)(1936)
026浪淘沙 (1936)
027 劳工之爱情(1922)
028丽人行(1949)
029留下他打老蒋吧(1948)
030马路天使(1937)
031莫负青春(1949)
032 母亲(1949)
033母与子(1947)
034木兰从军(1939)
035南国之春(1932)
036怕老婆(1929)
037桥(1949)
038 清宫秘史(1948)
039情海重吻(1929)
040秋海棠 (1943)
041如此繁华(1937)
042塞上风云(1942)
043三毛流浪记 (1949)
044 神女 (1934)
045 生死恨 (1948)
046十字街头(1937)
047松花江上(1947)
048太太万岁(1947)
049体育皇后(1934)
050天伦(1935)
051 天堂春梦 (1947)
052 铁扇公主(1941)
053王老五(江青主演)(1937)
054乌鸦与麻雀(1949)
055无形的战线(1949)
056武则天 (1939)
057希望在人间(1949)
058小城之春 (1948)
059新旧上海(1936)
060新女性(1934)
061压岁钱(1935)
062遥远的爱(1947)
063夜半歌声(1937)
064一剪梅(1931)
06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066迎春花(1942)
067游击进行曲 (1941)
068渔光曲(1934)
069渔家女(1943)
070脂粉市场(1933)
071壮志凌云(1936) 五十年代! 001白毛女(1950 )
002白求恩大夫(1954)
003宝山之歌 (1958)
004保卫胜利果实(1950)
005暴风中的雄鹰(1957)
006边寨烽火(1957)
007冰上姐妹 [1959]
008不拘小节的人(1956)
009布谷鸟又叫了 (1958)
010草原晨曲 (1959)
011草原上的人们 (1953)
012长虹号起义(1958年)
013长空比翼(1958)
014朝霞(1959)
015船厂追踪(1959)
016春风吹到诺敏河 (1954)
017春节大联欢(1956)
018春雷 (1958)
019大地重光(1950)
020党的女儿(1958)
021地下航(1959)
022地下尖兵(1957)
023地下少先队(1959)
024董存瑞(1955)
025渡江侦察记(1954)
026儿女亲事(1950)
027方珍珠 (1952)
028飞越天险(1959)
029汾水长流(1956)
030风从东方来(1958)
031风筝(1958)
032凤凰之歌(1957)
033腐蚀(1950)
034复试 (1957)
035钢铁战士(1950)
036高歌猛进(1950)
037哥哥和妹妹(1956)
038工地青年(1958)
039古刹钟声(1958)
040关不住(1956)
041鬼话 (1951)
042贵妃醉酒(1956)
043国庆十点钟(1956)
044海魂(1957年)
045海上神鹰 (1959)
046海鹰(1959)
047和平保卫者(1950年)
048红孩子(1958)
049红色的种子(1958)
050红霞(1958)
051湖上的斗争(1955年)
052虎穴追踪(1956)
053护士日记(1953)
054花好月圆(1958)
055花木兰(豫剧)(1956)
056画中人(1958)
057患难之交(1958)
058回民支队(1959)
059鸡毛信(1954)
060激战前夜(1957)
061寂静的山林(1957)
062家(1956)
063脚印 (1955)
064今天我休息(1959)
065空中小姐(1959)
066快马加鞭(1958)
067矿灯(1959)
068兰兰和冬冬(1958)
069狼牙山五壮士
我也说一句
Ⅳ 电影《暴风骤雨》的老演员们近况如何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探险》《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作者:“小方说 历史 ”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 历史 ”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于洋,1930年10月4日,祖籍山东黄县,原名于延江。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团长,表演艺术家。演员、导演。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老人们好![捂脸]
Ⅳ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在露天看电影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个时候先带上小板凳去占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摆着放映机还搭了一个白布架子。
专用放映机
90年代好朴素啊!
人们坐在一起好温馨啊!
在学校读书每个礼拜五也会看电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个时候觉得新鲜人满为患热闹的很,很喜欢那种感觉。
在黑灯瞎火的农村夜晚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免费露天电影这种大众消费很受欢迎,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是乡亲们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还早,大伙就匆匆吃过晚饭赶往空旷场地,一手牵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时和熟人打招呼;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抢占靠前的位置是每个人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听真切,还没有人干扰;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往前坐,笑脸多了,客气话此起彼伏。
电影正片开始之前加一段宣传片,什么沼气修建、蚕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兴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些准备找对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终于开始,喧闹的广场变得哑雀无声,人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节一闪而过。
电影剧终,大伙欢呼起来,议论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寒风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过了一把瘾足够了。
农村看露天电影,最鼎盛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时候经过文革十年中的娱乐单一单调,十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到一下子解放放开,大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进口译制片复映,加上当时农村文化文娱节目严重缺乏,电视未普及。所以农村每一次放露天电影都好象节目一样,隔村隔乡都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经当过那个时期的,农村流动电影队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和经厉过那段非凡岁月,终身难忘,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时期一些场景。农村流动电影,分为三种机型,一种是35mm的,称为大机队,由两部放映机组成,中间不用停下来停映换片,跟电影院一样机型一样放映形式,画面及声音质量较好。第二种是16mm机型,称为中机队,单机放映,因此换片时要停映,是农村电影的主力军,这种机型的拷贝(放映用的胶片)最多,影片内容最齐全丰富。第三种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现的8.75mm机型,是35mm拷贝的四份之一,称小机队,是普及型。此机种灵活简单方便,很适宜转移场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放露天电影,应该是从1964年农村 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的,那时县电影院组织了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因为农村面积广,县里下农村的放映队才几个,因此,在农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只要一得到周边有放映电影的消息,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们在队里出工的散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把牛关进牛棚。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杆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后用绳子缚紧,点燃后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电筒的,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的。
记得看第一部露天电影好像叫《夺印》,说的是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进攻,腐蚀拉拢干部,使他们丧失阶级立场。剧中一句台词,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个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书,吃早饭啦!"
我与院子里的一个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辈份大,算起来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边哪个大队有电影,走七八里夜路,我们也会在所不辞。因此,当时流行的一些电影,我们大多数看过。比如《刘三姐》,《打铜锣补锅》,《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七十年代后,我招工到了到了后来的国企,我们厂里也有放映机,每周都有电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加轻便的,适合于农村放映的8、75拷贝小型放映机问世,农村电影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我们县每个乡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群众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了。
要说体验,还真是有一点,感叹我们的 科技 发展得真快。我们过去要跑老远才能看到的电影,现在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影片,点开就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人,谁还愿意走夜路,去看露天电影呢?
科技 发展快,替代也在加快。这些年电视替代了电影,现在又兴起了手机热,真的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才能不落伍啊。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时候就看过很多场这样的电影。
先说说看电影之前,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少,拖家带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荡荡地往大队赶(我们当时是在大队放露天电影的)。
很多人会带上瓜子之类的零食,我小时候常常在春天的时候,跟小伙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种可以吃根茎的小野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我看电影的时候会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电影的时候吃,美滋滋地边吃边看,那味道有点甜丝丝还有一点辣。
再说回放电影这事,一般电影没开始之前,场院上是十分热闹的,简直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饭早先去占座的,在身边清出来他的“一亩三分地”,那里就不让别人坐了。有拿着手电满场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电影放映之前,那场景绝对不亚于现在早市的热闹……。
待到电影开始了,虽然安静一些,但还是偶尔有喧闹声从某个方位响起,要想有现在城里电影院里那种绝对的安静,不存在的。当时的感觉跟现在的挤公交有点像,一村子人都来了,有时候还有外村来凑热闹的,闹闹哄哄的。
那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深刻的有《红高粱》,当时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记得一大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抬着酒,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再就是聊斋,我记得那时我10岁左右,有一次忘了什么原因了,家里人都没去看电影,我自己去的。当天晚上大月亮地,一点都不黑,我壮着胆子回家,可是看聊斋的“后遗症”还是落下了,那之后好几天都不过劲,在家看啥都像是颗血淋淋的心脏在那里跳,简直吓个半死。
我那时候小,对男女之事还不太懂,但有些这方面的镜头还是记得,聊斋里有个镜头是有个男人把胳膊割开,挤血滴在一个女人的肚脐里,当时记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觉好羞耻。现在想来有些可笑,怎么一个肚皮就能让个孩子感觉羞耻呢。
其余的电影记不太清,好像看过刘晓庆演的小花,还有一个电影,忘了是什么名字了,只记得他男主角当时蛮帅的,后来才知道那是李连杰,那部电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们村有个人在去别村看电影时,遇到了鬼打墙。
那次是在二队放电影,我们村子是三队,去二队要经过我们村头的一个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时候是蓄满水的,赶上干旱年头的话,就单纯的是个老大的坑了。大坑旁边种着白桦树,晚上刮起风来,树影婆娑的,在加上树叶子哗哗啦啦响,怪瘆人的,我们一帮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没啥,要是单独一个人肯定会害怕。
当天我看完电影和村里人一起回来,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却听昨天一起看电影的五婶子说,刘四昨天一晚上都没走回村子,整整围着那个大坑转了一宿,说是遇到了鬼打墙。我听了吓出一身冷汗,还好我没野到自己单独去外村看电影,否则我也会遇到鬼打墙。
五六十年代农村放露天电影.那可是农村大人小孩最高兴热闹的时候.吃过晚饭基本是家家锁门到场.墙上树上爬的都是人.村里领导先讲几句话.然后先放幻灯片”再放记录片.最后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关键处.人人都鸟无声息.全神贯注.只听到电影机的达达声.半路很少有人离开.一直放完影片人们才如梦初醒.恋恋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学校里也组织看露天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红星》等。
村里每隔些日子就请放影队到村里放电影。
得知消息,村民们,尤其是小孩子们都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着看电影。
屏幕其实就是一张白色的布,挂得高高的(对于当时我来说)。
等到人们都坐好了,最后面的放映员就用放影机,也就是投影仪把某部电影的内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们就开始看电影了。
小时候放学后,听说村里晚上演电影就特兴奋,吃过晚饭就赶紧拿起小凳子跑到演电影的地方,找个好地方,坐下来等着看电影。
放影前,人们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说有笑,互相打着招呼。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有趣的事。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怎样一种体验 ?太美了,比过年还高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也就刚记事,隐约还记得村里演电影,动画片 ,红军桥,那时候太小了什么也没记住,就记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为太小了,只看了个开头,就呼呼大睡了,电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么,真的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了 ,才开始记住了电影的名字。小时候什么 娱乐 活动都没有,最美最高兴的事就是看露天电影,也不是常有,一个月就那么几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广播,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我大队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平原游击队,希望大家准时观看,天还没黑,就开始挂幕,地点就是村当中棉站下坎,河边,有两颗树 ,把绳子扔到树杈上,一群孩子帮忙,才把银幕挂起来,一会全村人都拿着凳子来了,叽叽喳喳的可热闹了,放电影的先要对光,一道强光打在银幕上 ,左挪右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银幕上留下他们的首影,老鹰捉小鸡,太好玩了,放电影的一通骂,小孩子才不敢淘气了,电影就开始了。那时候的电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几乎很少是彩色的,我们管它叫带色的。最开始是加片,一般是新闻简报,相当于新闻联播,就是国家大事 ,接见外宾什么的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红旗渠,消灭小地老虎,农业学大寨。有时候演到一半 或刚演个开头,下雨了,或者停电了,大家这个骂呀,就是不家走,等着来电,演完都后半夜了。更可气的是传的非常广,说晚上演电影,演电影的没来,大伙一个劲的骂娘,编了个顺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传。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实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之队,洪湖赤卫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三进三出,家,我这一辈子,夺印,李双双,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钢铁战士,战友,奇袭,铁道卫士,雷锋,斗鲨,古刹钟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四零五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特高课在行动,五十号兵站,虎胆英雄,智取华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暴风骤雨,满意不满意,李时珍,乔老爷上轿,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记不住了,彩色电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激战无名川,火红的年代,海霞,戴手铐的旅客,黑三角,决裂,春苗,红雨,风雨下钟山,拔歌的故事,从奴隶到将军,北斗,霓虹灯下的哨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归心似箭,骆驼祥子,战上海,珊瑚岛上的死光,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铁甲零零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野猪林,难忘的战斗,等等,外国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追捕,佐罗,泥罗河上的惨案,七十九级台阶,宁死不屈,脚印,多瑙河之波,列宁在一九一八,地下游击队,埃及艳后,东方夜谭,乡村女教师,一个护士的故事,摘苹果的时候,火车司机的儿子,沸腾的生活,流浪者,奴里,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回故乡之路,伏击战,保尔柯察金,百万英镑,淘金记,大蓬车,战斗的早晨,海岸风雷,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数也数不过来。
Ⅵ 夺印 吃元宵
马泰演何文进,花月仙演烂菜花,魏荣元演陈有才,杨素娟演有才妻,席宝昆演陈景宜,张秀琴演胡素芳。
《夺印》送元宵 唱词
(您只需要这一段?把唱词先给您写清楚吧?)
这是优酷网的视频,基本不缓冲,看起来非常舒服。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906478.html
(花唱)从东庄到西庄,我到处把你找,找了这么大半天,才把您找着。您看我这两只脚都起了泡,衣裳湿透了,我的周身汗水浇。嘿嘿嘿,原来您在这儿亲自劳动,哎哟哟,我的何支书,哎哟喂,我的书记哟,干这样累的活您怎么能够吃得消哇,吃不消哇,吃不消哇,我给您搓了一碗元宵。擦擦汗您可歇一会儿吧,您看看,这是一碗又热又粘又香又甜,滴溜溜的圆哪团团转,粘米面的白糖馅的大个儿的元宵。
Ⅶ 哪些老电影比较深入人心
哪些老电影比较深入人心?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我来说,过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基本上都是黑白的,但我觉得都很好。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江姐、青春之歌、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狼牙山五壮士、英雄赞歌、沂蒙颂、党的女儿、夺印、箭杆河边、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海岛女民兵、春苗、红色娘子军、朝阳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白毛女、敌后武工队、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
这些老电影看了之后,真是深入人心,虽然都过去五六十年了,但有些情节仍在脑海里记忆犹新,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白毛女,通过喜儿的新旧 社会 两种不同命运的遭遇,阐述了一条真理,即旧 社会 让人变成鬼,新中国让鬼变成人。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另外电影春苗,歌颂农村赤脚医生全心全意为社员看病的故事,现在看来,那真是一部好片。
看一部电影深不深入人心,不是看它如何热闹,而是看它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 意义。我觉得过去那些黑白老电影都很好。看后让人受益。
太多了,数不胜数,最喜欢的是英雄儿女上甘岭地道战,东方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
东方红,长征组歌
铁道卫士,
秘密图纸,
五朵金花,
刘三姐,
铁道游击队,
地道战,
深入人心的老电影太多了,
按题材分类
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如下:
《上甘岭》《奇袭》《打击侵略者》
……
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
《小兵张嘎》
……
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
《战上海》《红色娘子军》
《东进序曲》
……
文革题材的电影:
《决裂》《红雨》《春苗》
……
阶级斗争题材的电影:
《艳阳天》《金光大道》
《青松岭》
……
歌舞题材的电影:
《东方红》《长征组歌》
《革命 历史 歌曲表演唱》
……
农村题材的电影:
《夺印》《李双双》《江山多娇》
……
英雄事迹题材的电影:
《雷锋》《董存瑞》
《焦裕禄》
……
儿童题材的电影:
《红孩子》《让我们荡起双桨》
《阿夏河的密迷》
……
外国电影:
《列宁在十月》《宁死不屈》
《追捕》
……
好了就先列出这些电影吧,其实还有很多,太费脑筋和时间了,
在此也敬告各位朋友们,每次答题都是现场发挥,想起那个就写那个,
都是凭记忆所写,难免有瑕疵,也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谢谢。
看过好多电影,最深入人心丶最难忘的是《东方红》、《英雄儿女》、《上甘岭》、《铁道游击队》、《侦察兵》、《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小乓张嘎》、《青松岭》等等精典电影佳作。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如何界定老电影呢?我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很多黑白电影,人们印象深刻,也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时候文化生活过于贫乏,心灵如白纸一般,容易被电影深入进去。那时候人们很少花钱进电影院看电影,电影主要是露天放映。(无法想象花钱看电影,农村干一天农活,记一个工分,当时一个工分才一到两角钱)我们经常自带小板凳,步行辗转于周围几个村子观看,只要是电影就可以,不管什么片子,哪怕多次重复观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
小时候看过以下黑白电影,至今印象深刻,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青松岭》、《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鸡毛信》、《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花木兰》、《女驸马》、《朝阳沟》、《天仙配》、《牛郎织女》、《刘巧儿》、《李双双》、《永不消逝的电波》、《甲午风云》、《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烈火金刚》、《金光大道》、《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405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冰山上的来客》、《苦菜花》、《柳堡的故事》、《李双双》、《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董存瑞》、《一江春水向东流》、《永不消逝的电波》、《红灯记》、《乔老爷上轿》等等……太多啦,至少是深入我心……
老电影能深入人心,主要是 历史 原因形成,在改革开放前物质文化比较匮乏的年代,大家基本没有多少文化 娱乐 活动,看露天电影基本上可以算最大的文化享受,而且在每隔一段时间看露天电影时大多重复的片子比较多,因而印象比较深。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在电影制作上比较精益求精,而且全部情节和素材都围绕一个主题,绝不松散。
再就是演员的演技都十分到位,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翻牌亦或小角色,大家都尽心尽力,应了那句话: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
比较深入人心的太多了,比如早期的《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后期的《开国大典》《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还有冯小刚导演,管虎导演的一些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的影视虽然传播和制作手段好了许多,但是深入人心的太少。至于许多的抗日神剧就更是不入流。同时重要的还有在市场操纵下,演员的演技简直不敢恭维。当下走红的几名所谓“影星”,其表演简直做作到令人作呕。一部电影他们绝对能把即使是真实的故事演成假的。
每个时代的电影不仅是那个年代生活和文化的反映,更是一个时代面貌的整体展现,对于个人来讲,就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甚或改变自己人生态度的关键。
您好。很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九月》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执导的儿童片,由张萌、张国立主演,于1990年上映。该片讲述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小学生安建军在高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的懦弱,重新认识自己,最终争取到参加开幕式表演资格的故事。
《我的九月》是一部具有非凡意义的儿童片,在某种意义上,它象征着一代人的青春坐标,无论我们这一代人走多远,在以这部电影为起点的时代变化得多么厉害,它都可以当之无愧地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许多早已变得不同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如果说美梦使一个人在醒来时感到睡眼惺松的惬意,那么一代人的美梦呢?它会成为什么,一个暗号,一种不言自明的真理,安建军羸弱的身躯以及他傻乎乎的笑脸喻示着八零年代生人的时间之矢,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再次与他会面,并且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他融入我心灵的深处,一如我们寄存了许多美好的情愫于他身上,也许,这就不单单是一部儿童片所能涵盖的了,还是让我们开始旅程吧。九零年代的北京城略显杂乱,但却有一股勃勃的生机;一群小孩放学回来时的情景将当时的场面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这同时也是当年所有地区特有的面貌;要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精神,那种昂扬的姿态以其意气风发为我们所记忆;我隐约的记得小学时,高年级的一位大姐姐在给我们讲她当时与其它学校一起参加团体操比赛时,脸上所浮现出来的荣耀感,这种感情之真切,一如安建军在得知自己的武术动作慢半拍被刷下来后流下来的泪水;我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再体验到那种为了团体的荣誉发自内心的真诚感与不懈的努力。当然在团体里边,他们并不只是一滴可以忽视的水珠,安建军,雷振山,刘庆来,安小妹,高老师,所有这些人都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让人感到这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熟悉的朋友,不同的是,我们在今天为孤独所困扰,而他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在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电影 里最为出采的就是他在影片里所扮演的高老师,那是一种没有任何修饰的的真诚与淳朴,他与“安大傻子”一起被称为“高二傻子”,二位傻子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在那个年代,谁没有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呢?他亲切,友善,虽然不尽然像高老师那样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但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在里边。安建军在高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地走出自卑的阴霾,而安建军憨厚老实又不失聪明的性格也很快让高老师找到了一个知己。安建军在捐款门事件被刘庆来抢走功劳后,高老师的与他的一段对话完全就是朋友之间的吐露心声,这也是令人感到惊异的,“我小时候受了委屈,没人听我说,只好对着家里的水缸说话,要是当时有你就好了”,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安建军的心扉,使他委曲的面孔又绽露出阳光的笑容。张国立塑造的这位老师一点虚假的痕迹都没有,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让人心里深深怀念。最能打动人的是安建军和小妹一起在周日把早餐钱买兑奖券,饿着肚子训练的场面;那时北京后海公园湖边两位小朋友在晨曦中“起武弄清影”的画面显得那么的富于诗意,这情节是导致影片最高潮时安建军的形象从胆小憨厚一下子变得那么的英姿勃发的伏线。我想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在绝望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总是希望,结果也许是梦想实现,如同安建军一样;也许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经历过来的肯定是不后悔自己的这么一个逐梦过程的;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要被生活所挫败,然后慢慢挣扎起来的经历,不管是生活,学业,爱情,事业,总是这样;每个人也都会在某个瞬间放射出闪亮的生命之光,一如比武胜出的安建军,这光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源动力。当安建军和小妹高兴的回到家里,被父亲数落奖券的事,然后情节一点点推进到父亲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又难过又高兴地说:“好孩子,别哭了,要是那什么……也让爸替你高兴高兴”,这样温馨的生活场景弥漫于整部影片,梦想融和温情始终是我们人生的向往,我想,这也是电影甚或生活的本质吧。
本片1990年上映,由当时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执导,张萌、张国立等主演。该片以近似纪录片的真实手法,展现了几位九十年代儿童的生动形象,是一部难得的、真正地贴近中国儿童生活的儿童电影。尤其对于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同学们来说,整部电影都充满着让人动容的记忆。电影是成年人拍的,主题是儿童的故事,却没有“说教”、没有“拯救”,没有从成年人的视角去评判儿童、教 育儿 童。电影中高老师几次俯下身来的场景,代表一位成年人对儿童、少年的平等之心。不必因为“高大”而自居“老成”,这是被儿童世界接纳的入场券,难道不是成年世界里“少点焦虑、多些恬愉”的高明之道吗?
Ⅷ 夺印和箭杆河边是一个电影吗
不是,只是表达的是,同一类战争类型的片子。
电影简介,陈瘸子是《夺印》剧中一号反派人物,是个阴险毒辣的坏分子,他耍阴谋,篡夺了村的行政权力,在盗窃集体稻种时摔坏了腿,却要伪装成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受伤。后来在上级派来的何书记带领群众与他展开激烈斗争,粉碎了他种种阴谋,夺回了被他纂取的权力,在面临失败下,陈瘸子企图制造沉船杀人,被群众擒获。
寨头村演出《箭杆河边》,其他演员包括扮演妄图变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员,都没被起上外号,唯独扮演二流子的演员大刘,在演完戏后,摊上了外号。
农村人演戏,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务之类的丑角,在舞台上都爱夸张丑态,以博观众眼球,大刘也不例外。他饰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闲的二赖子,剧中他的戏份不大,仅出场两次,总共四、五分钟,可是在短暂的表演中,他大耍噱头,丑态百出,十分卖力。
所以表达的不是一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