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后值得关注和教典型的两个电影流派是什么
中形式主义先锋派以及意大利新写实主义
Vera Chytilova (1929 - )她曾从事纺织、照片润饰、场记和时装模特的工作,50年代末与其他捷克新浪潮同道进入FAMU电影学校学习。她的毕业作品《屋顶》(Strop, 1961)允许同她的第二部作品《一袋跳蚤》(Pytel blech, 1962)同时在国内发行。两个短片-她的第一个长片是《别的什么》(O necem jinem, 1963)-深受法国和美国真实电影流派的影响并在叙事上运用了记录片式的手法。尽管她早期作品中包含许多激进内容,然而与她第二个长片《雏菊》(Sedmikrasky, 1966)中的那些创新手法相比则显得苍白无力。电影是对于两个空虚放纵的年轻女人和她们怪异举止的片段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超现实主义描写。该片利用的抽象派拼贴画的手法和表现主义技术显露出西蒂洛娃作为一名大胆的艺术革新家和电影颠覆性分子的潜质。《雏菊》完成后立即遭到当局禁映直到1967年解禁并得到世界范围内评论界的喝彩。西蒂洛娃的名字旋即变成了捷克新浪潮-一个她在后来的一部亦异常特殊的电影《天堂的果实》(Ovoce stromi rajskych jime, 1969)中提出的概念-中形式主义先锋派的代名词。在1968年8月苏联政府颠覆杜布切克政权后睁槐孙,西蒂洛娃被禁止从事电影拍摄工作。1975年禁令取消后,她又通过《苹果游戏》(Hra o jablko, 1976)重新回到了她的电影工作中,并至今仍在捷克共和国进行电影拍摄。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是二战后意大利的一种电影风格。特点在于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经典代表是《天堂电影院》,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新锐导演,并在《天堂电影院》之后拍过《天伦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当优秀的成绩。《天堂电影院》为他夺得了“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成绩斐然。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明颂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悉链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Ⅱ 电影小知识1: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即便电影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本质上仍属于一种艺术形式,既然是艺术,其自然有流派之分。
早在19世纪末,电影已朝两个方向发展,即 现实主义 和 形式主义。
长久以来,坊间都把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分别称赞为电影写实传统和形式传统的始祖。
19世纪90年代中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就用短片记录每日发生的事,借以娱乐观众。诸如《火车进站》等影片会使观众着迷,主要是因为这些影片捕捉了事件流动、自然的影像,宛如随处可见的真实生活。
约莫同一个时期,著名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也拍了一连串强调纯属想象的奇幻影片,诸如《月球旅行记》等电影,都典型地混合着幻想式的叙事和奇巧的摄影。
要注意的是,“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是概括而非绝对的名词。当规划某些极度倾向这两种风格的电影时,才会主要提及这两个名词,但风格如此清楚的电影并不常见,换句话说,很少有电影是绝对的形式主义或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早在1910年,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这种转动着手轮的机器,会造成我们生活的革命,它直接攻击老式文学艺术,其变换迅速的场野旦景、交融的情感和经验,比起我们熟悉的、沉重的、早已枯涩的文学强得多,它更接近人生。”彼时他早已深知这种新艺术形式将超越19世纪现实文学的光辉成就。
评论家和理论家都称扬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写实的,因为它能捕捉经验中真正拟真的声音和影像。
比如2003年的美国电影《怒海争锋:极地征伐》,对于电影中所制造的拿破仑海战的惊涛骇浪,剧场导演只能用象征的方法打风格化的灯光和做音效来形容风暴,小说家使用文字,画家则在平板的画布上用画笔和颜料发挥。但电影导演却能将摄影机投入骇人的经历中,使人如亲临其境。观众可以不用真正陷腔嫌入危险却体验到其刺激。
“现实主义”和“现实”并不属于同样的含义。现实主义是一种特别的电影“风格”,而“现实”则是所有电影(不管是写实还是表现)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导演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但他们如何处理这些素材——如何设计及经营——才是决定他们风格的重点。
大致来说,写实的电影企图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复制现实的表象,在拍摄事物时,电影工作者想要表达与生活本身相似的丰富细节。但无论现实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电影导演,都必须选择(强调)混乱现实中的细节,而现实主义电影中,这个“选择”的因素较不明显。
简言之,现实主义者较想保持一种幻觉,即他电影中的世界是未经操纵而较客观的反映了真实世界。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却丝毫不做这种处理,他会故意使素材影响扭曲或风格化,使大家明白其影响并非真的事件或事物,他也会故意扭曲其他细节的时空脉络,使其“世界”与真正可见的物质世界大不相同。
现实主义的风格大致来说并不醒目。其艺术家在面对素材时,宁愿抹杀自己,较关心电影显现了什么,而非如何操纵这些素材。体现在摄影机上的运用是相当保留的,它基本上是被当成记录的工具,尽可能不做“评论”地复制表面可见的事物。某些现实主义者的目的常是粗糙的视觉风格,在形式上并不求完美。其最高准则是简单、自然、直接。
不过并不是说现实主义电影缺乏艺术性,因为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的便是隐藏其艺术手段。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电影风格就花哨许多。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至少和本身一样重要,其内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扭曲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摄影机被用来评论事物,是强调本质意义而非外在现实的方法。形式主义的电影有相当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
形式主义电影中,导演的个人标志通常非常明显,操纵叙事元素与风格化视觉元素都流露刻意的痕迹。故事基本上是导演个人情感的抒发,对客观现实的忠诚一般而言伍脊手不是导演的考虑。艺术上高度风格化的影片类型如歌舞片、科幻片等,都是形式主义的电影。影片充满高度象征性的元素,情感均借形式传达,大部分电影风格大师都是形式主义的信徒。
比如1934年美国电影《美女》,影片中导演雷·恩赖特用奇特的鸟瞰镜头,把美丽的女孩以整齐划一的排列,成为半抽象的视觉单位,宛如万花筒般使观众着迷。电影中的编舞创造了人工化的、脱离现实世界的形式,当时遭受过经济大恐慌的观众无不潜入电影院想逃避现实生活,他们宁可要幻梦和沉醉也不愿面对真实生活的困境。
古典主义--
大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内容”比“形式”和技巧重要。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因此现实主义电影的极端便是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而形式主义电影则强调技巧与形式,其极端是先锋派影片,比如1961年的美国先锋短片《诱惑》,主题常以抽象形式出现,并强调形式之美,其纯粹的形式(非具象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构成了唯一内容。
但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称之为 古典主义 电影。
在古典电影中,“形式”和“内容”这两个词不是那么壁垒分明。许多时候,这些名词意思差不多,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一个镜头的形式——即一个题材如何被拍摄下来——即是其真正的内容,不一定与现实中该题材给人的印象相同。
古典叙事电影通常避免极端的写实或形式主义风格,而比较倾向于带有一些表现风格,但影像的表面仍采取十分具可信度的处理手法。这类影片通常拍得不难看,但很少吸引观众注意到影像的风格。画面的取舍是由它们与故事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定,很少是因为写实的欲望或形式上美感的需要而来。
古典叙事电影向来以故事本身为重,叙事线很少逃离主题,强调故事的娱乐价值,因此经常屈从于类型的惯例,人物通常由明星扮演,角色性格也会被调整成个人魅力的展览场。
一般而言人物是古典叙事电影至高无上的元素,剧中人物常会被塑造为独具魅力,观众在观赏这样的影片时,会不自觉地去认同或反对这些角色的价值观与目标。
--总结来说,形式和内容最好是相辅相成地使用。在观看一部电影时,将艺术的某些部分孤立来看是有用的,我们如果能了解电影媒体组成的基本要素——其不同的系统——我们最终能了解电影的内容、形式和其他的艺术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Ⅲ 建筑师看电影(18):关于电影中“地狱”的形式主义研究
这个世界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地狱。——赫胥黎
天堂和地狱都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空间。正是因为它们不存在,所以具备了强大的神秘感和不可预知性。在电影里,这两种场景都是基于导演和设计师的幻想创造的世界。天国是属灵的,其荣美超过世间万物,无法用二元对立的物质来形容,故保罗说:“那是好得无比的地方”。这类影片包括《可爱的骨头》、《冒牌天神》等;而地狱正好相反,地狱黑暗而诡谲,隐藏着世间所有的邪恶和不完美。在这样的空间里发生怎样奇幻的故事都是不为过的,导演和设计师可以完全放开脑洞,尽情畅想。此类影片包括《与神同行》、《美梦成真》等。后面会对《与神同行》的地狱设计做详细解析。
但丁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底在地球的中心,而口在北半球。紧贴漏斗的内壁是一圈一圈的圆环,愈向下愈小,共有九圈:分别代表林勃(尤大环)、色欲、饕餮、贪婪、愤怒、异端邪说、残暴、欺诈、背叛。罪人的灵魂按其罪恶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级中。地狱与阳世之间有一圈走廊,住着一群对是非不置可否的懦夫。这些灵魂既为天国所抛弃,也为地狱所不容。
韩国电影《与神同行》的世界观是构建在东亚文化圈中非常熟悉的“因果业报”和“转世轮回”基础之上的。但却结合了现代司法诉讼体系的“检、辩、审”三大机制。电影中七个地狱对应不同的罪行,借鉴了中国传统“十八层地狱”的概念。因影片一切故事情节均基于“地狱”场景而展开,因此场景需符合东方人心目中对于“地狱”的固有认知。在实现地狱场景时,导演和场景设计师采取了借鉴现实景观的方式,即不同地狱有着不同的自然风貌,选择水、火、铁、冰、镜、空气、沙7种元素打造7个地狱空间。分别是:살인(杀人),나태(懒怠),거짓(说谎),불의(不义),배신(背叛),폭력(暴力),천륜(天伦)。场景设计师利用火元素做成火山岩浆,建构谋杀地狱;利用水元素打造水幕特效,制作懒惰地狱;为了打造更为真实的视觉效果,动用了韩国最大规模的摄影棚,用600吨土堆出山的模样,再栽种树木铺上草坪打造出山林景观;为让以沙为主的天伦地狱更逼真,甚至远赴蒙古采集沙漠样本,才完成7大地狱的场景设计,充满想象又显示其合理性,堪称“非写实”场景空间的设计楷模。
电影通过复杂的人物设定展现了亲情、救赎和人性的复杂,并暗讽社会现实问题(贫富差距、军队霸凌等)。即使是正义化身、千年不遇的贵人男主(高尚死去的人),也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让奇幻电影在大量使用特效场景的同时,拔高了主题,深化了立意。电影的副标题是“罪与罚”,行走世间,又有谁能对问罪做到我心坦荡。主角作为救人而牺牲的英雄,在杀人地狱受到审判,而判官的依据却是他没有在火场里救出自己的同事,而选择性地忽略他其实成功救出了另外8个人。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一人的地狱,也许就是另一人的天堂。电影里每个地狱具象化,通过火、水、冰雪、剑(铁)、镜、沙漠、落石等元素展现,成功渲染了奇幻的地狱场景,使得观影体验感更强。
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 1904—1943)是意大利建筑师,服务于墨索里尼时期的意大利政府,为复兴意大利的传统文化而做建筑设计。因法西斯政权的覆灭而英年早逝。他设计的但丁纪念堂虽然没有最后建成,甚至只有最初的设计稿,但仍然可以一窥但丁笔下的地狱真容。
张永和说:“文学建筑又是什么样子呢?帮助回答这个问题的惟一线索是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在1938年设计的但丁纪念堂,其建筑是对《神曲——地狱篇》的空间性建构性阐释。”但丁纪念堂注入建筑文学的精华,让它有了灵魂,并且是采用极其理性的空间处理手法——理性的图形像素、理性的功能布局和理性的叙事线索,使建筑成为史诗的悼词,而这些只有当我们进入建筑内部才能深刻体会到。
开阔的庭院尽头是一排排的柱子组成的矩阵,象征着《地狱篇》迷失的森林,这即是《神曲》中的再现。一共100根直径1米,高约7米的石柱,以横向和纵向间隔1米组成了一个规整的正方体阵列。在《神曲》中地狱是一个大漏斗状的空间,一共分9大层,直抵地心,越是深层空间越小,受到的惩罚越深,罪孽亦越深。地狱的空间在平面上看是一个黄金比例的矩形,被分成了7个完美正方, 每个正方形又都是之前一个正方形的黄金比,并且在空间上逐渐下沉。7个空间由7根直径递减的柱子支撑着7块黄金比例的完美正方形石板,彼此之间也留有些许缝隙。观者在建筑中行走,就犹如但丁在《神曲》中的经历一样,作者意图通过空间的变换、衔接,对观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事实上,但丁纪念堂不仅仅是对《神曲——地狱篇》的阐述,而是对整个神曲历程的阐述,其中包括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等。特拉尼将文学意义的空间想像抽象为建筑意义的视觉空间。游历但丁纪念堂的过程重复着但丁在《神曲》中的经历。
(1)入口:走近但丁纪念堂,参观者面对的第一元素是一堵与主体建筑平行的独立墙。它隐藏了建筑本身,并创造了一条微微倾斜的内街引导至入口,使从帝国广场大街走来的游客可以自由通畅的看到罗马斗兽场。穿出内街后到达的入口同样平行于建筑表面。入口狭窄到需要参观者排成一列才能进入,由此被动地产生一种朝圣的心情。如此两个平行通道所造成的模糊性,对应着一个但丁式的理由:“我无法说明我是如何步入其中”。
(2)入口庭院:并不是整个《神曲》历程中的一部分,但却是特拉尼苦心经营的结果,这个看似“故意”浪费的空间,可以隐喻但丁中年“迷失”的生活。其一侧的100棵大理石柱,对应着《神曲》开端但丁迷失的森林。庭院空间不对应《神曲》中的章节,但显然也是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仿佛是为了即将开始的不凡旅程做铺垫,又像是在观者莫名走出带威压感的通道后,进入了极反差的开阔空间,更加重心中的情绪。
(3)地狱:观者穿过一条走廊,上几级台阶来到地狱空间的入口,这里矗立着许多塑像。它们是隐藏在“地狱之门”下的序言。《神曲》中,但丁所遇的地狱的城门上刻着:“……抛弃所有的希望吧,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这是整个《神曲》中最有名的短语,特拉尼刻意在这里重复的记录着。整个地狱空间通过平衡比例的墙体、柱、顶棚,以及从顶棚渗漏下来的时刻变化的光线,创造了一种从现实世界中脱离冥想的氛围。特拉尼完美的将地狱的阴郁与压迫以对尺度的精确控制表现出来:“迫近的感觉……七根柱子和它们所支撑的的结构相比,有着沉重的比例。环绕这组柱子以螺旋形的想像中的流线将制造一种流动的空间效果。”
(4)炼狱:从地狱到炼狱的转换是通过从地狱角落的长长的坡道完成的。《神曲》中“地狱中深坑的空虚”与“炼狱中神秘的山体”,特拉尼通过高差变化在空间的中心创造了它们的缩影。地狱中螺旋下降而炼狱中螺旋上升。炼狱和地狱在形状和大小上几乎相同,但是气氛却是完全不同(图10)。特拉尼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所计划的,代表第二章的场景没有忽略这样一个诗意的感觉:通过运用照射在有着大范围开口的屋顶上产生的丰富的太阳线效果,成功地使参观者感觉到舒适,重新唤醒他对于天空的注意,但仍然被几何形约束着。”
但丁死于700年前,他是第一个到地狱参观并且把参观过程详尽地写成攻略的人。他写的那本书叫《神曲》,这几百年来,人们想象地狱的样子,全是按照《神曲》的描述来想象。为了把《神曲》普及给苍生,丹·布朗(Dan Brown,《达芬奇密码》作者)写过一部小说,三年前好莱坞拍成了电影《但丁密码》,主演是著名的汤姆·汉克斯。
但丁在《神曲》里依次走过了地狱、炼狱和天堂。其中地狱部分最惊人、最精彩、也最恐怖。在但丁的设定里,地狱是一个越往下越狭小的螺旋漏斗形。地狱的开口在北半球,底部在地球的中心,从上到下,是一圈圈的圆环。地狱一共有九层,那些鬼魂待在哪一层接受惩罚,得看他犯的罪行有多重,越重的在越下面,受的折磨越惨。最底下、也是最中心部分,是地狱之王所在的地方。地狱之王叫提斯,又叫琉西斐,他就是撒旦。
第一圈:是不信仰基督教的人呆的地方。他们没犯过罪,但是因为出生得太早,活着的时候基督教还没诞生,没受过洗礼,所以没有上天堂,不过也没受什么罪。写《荷马史诗》的荷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三代师徒,苏丹王萨拉丁,都在这一层。
第二圈:是给管不住下半身的人留的。包括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引发特洛伊战争的海伦,还有一些有桃色纠葛的人们。这一圈的惩罚还算比较轻,就是用狂风不停地吹那些罪人。
第三圈:是给管不住嘴巴的人。上面那层是刮大风,这层就是下大雨。那里还有一只三头狗,每天就是抓住那些鬼魂,把他们生吞活剥。
第四圈:留给吝啬和浪费的人。他们分成两边,一边互相谩骂,一边互相推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第五圈:给性格暴戾的人准备的。他们永远站在腐臭的沼泽里,赤裸身体,浑身脏臭,互相殴打。殴打的时候,手、头、胸膛、脚、牙齿,全都用上。
第一到第五圈,是地狱的第一阶段,在冥府的首都狄斯城之外。这里的鬼魂犯的都是轻罪,受的惩罚也相应较轻。但丁跟着他的引导者、古希腊诗人维吉尔也走马观花,参观得比较快。但接下来,就没那么简单了,鬼魂需要坐船前往,上了岸就到了狄斯城。城门上有上千个堕落天使阻拦他们,还有三个血淋淋的复仇女神吓唬他们。这里收容的都是罪逆深重的鬼魂。
第六圈:那里有一片处于火焰之中的坟地,这一层的灵魂躺在棺材里哭泣。他们是邪教徒。邪教徒和第一圈那些不信教的异教徒有什么区别呢?按照但丁的解释,异教徒是没来得及信仰基督教的人,邪教徒是不肯信仰基督教的人,一个是不能,另一个是不愿。后面那个肯定罪孽更大一点。
第七圈:这一层折磨的对象是脾气暴虐、暴君、自杀者和藐视上帝者,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人。但比较复杂,分成三小圈。
第一小圈是“一切杀人者和一切恶意击人者,一切掠夺者和一切强盗”,他们泡在一条沸腾的血河里被煮。征服欧亚的亚历山大大帝、威震欧洲的“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这样杀人无数的君王,就在这里受罪。
第二小圈是一座树林,里边的树木全是寻短见的自杀者变成的。但丁起初不知道,随手折了一根小树枝,那个人就流血了,痛苦地呻吟起来。
第三小圈,亵渎上帝和自然的鬼魂困在一片干燥滚烫的砂地上,有的仰卧,有的蜷缩,有的走来走去。天上有火雨浇灼,地上有烫沙煎熬。
第七圈和第八圈之间又是一段悬崖绝壁,但丁和维吉尔骑上了一头有蛇的身体、正人君子的脸孔,而且还会飞的怪兽向下飞去。
第八圈:这层非常深,是同一个圆心的十个深谷。相应地,有十种人在那下面——淫媒和诱奸者;阿谀者;买卖圣职的教皇们;占卜者;贪官污吏;伪善者;盗贼;恶谋士;散播不睦者;伪造金银者。
第九圈:这一层是一个冰湖。杀害亲人的、卖国的像《权力的游戏》佛雷家族、谋划“血色婚礼”那样违背“宾客权利”的、出卖主人的、有罪孽的鬼魂永远冻在里面,不得超生。他们还互相撕咬,惨不忍睹。
最中心,就是撒旦。他是个巨人,从胸口以上都露在冰的外面,头上长着三张脸,每张嘴都在嚼着一个罪人,分别是出卖耶稣的犹大、出卖凯撒的勃鲁多和卡修斯。也就是说,在但丁看来,古往今来最坏的人,就是忘恩负义的叛徒。
本文部分观点和文字来自网络
Ⅳ 《哦,我的神啊》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其实,早在19世纪末,电影已经朝两个方向发展,即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英语就不写了,有兴趣的人可以找度娘),当然,这两个词语用在电影中并不是绝对的名词,而是一种概况,或者叫一种风格,而我们现在喜欢的电影表现里的穿越手撕,就已经早已经跨越了这两个词语的内涵。而用一颗电影包容浪漫的心,内核却是艰辛苦涩的现实是我们现在导演最喜欢运用的形式,比如说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电影《哦,我的神啊》。
最初看到片长到140分钟,很有点害怕电影的叙事节奏,怕又是一个穿越的外星人和地球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讲的拖拖拉拉,入了俗套,被骗了感情。但看完的惊喜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我的神》这部印度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触,一时尽难以用语言表达,只好在微博的电影评论上打了四颗半星的高分,报以拳拳对印度电影的敬仰之心。不为别的,只为电影在浪漫外壳下对人性对宗教对宽容的思考之心,为了这个电影的勇气,哪怕这种勇气的思考是幼稚的。
我们作为飞行机组,经常在印度德里过夜,作为在国外的中国人还有些自豪感的话,哪很多都是从与印度人比较得来的,哪里的到处的墙角一米以下都是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这浓浓的人们或者动物随处方便的味道,连五星级酒店的水都不敢放心大胆的喝,因为就算我们是久经考验中国人的肠胃也根本抵挡不住印度不洁净食物如同咖喱般的猛烈冲击,你不拉一两次肚子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来过印度。到了印度,我们中国人就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发展中的大国,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印度。但印度人比中国人开心。每一个人都比中国人开心。
他们穷人开心,乞丐开心,富豪开心,各安其职,清洁工从来没想到自己是总裁命,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庞大的信仰,有着自己的神。心安理得的尊重着自己的神。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宗教气息满溢的国家《我的神》这样创造,这样印度电影人表现出来的勇气很让人赞叹,着实让人对印度电影人有这样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心生醋意。好吧,再聊又跑题了。
电影用角度,光与影,声与画,带来的感动,就是一部好电影。一如既往的《我的神》有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漂亮的男女主人公,虽然个别情节处理稍微拖沓,矛盾冲突略显浮夸,性格转换稍微牵强,但是在这样一个全部被《复仇者联盟2》包裹的排片影院,如果你喜欢逼格,喜欢思考,喜欢欢笑,喜欢眼泪,就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男主阿米尔汗,主人公的演技突出,哪一瞪眼就眼白多眼仁少的表演功力确实让人佩服;宝强配音有特色,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电影的原声应该是印度的偏远地区的贱民的土语(呵呵,我猜的),所以电影的主题应该是对阶层阶级民族宗教信仰的一锅大杂烩的反思,但被宝强配音下来,除了土还是磕绊,但知道宝强兄弟尽力了,为了中国译制片的电影事业做了这么多事情,诚意很足,我就不吐槽了。
一如喜欢印度电影的观众一样,喜欢这个电影,是因为里面几首歌曲的讲究,歌曲好听,填词精准而意味深长,非常好的表现了电影的主题,看电影听里面的插曲,《神啊,救救我吧》小春的歌曲歌词却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这就是艺术的共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译制片删除了原来电影的歌舞场面,唉,译制片的导演以为这样会让原电影向现实主义靠拢,殊不知,这才是印度电影浪漫表现的特色,非常可惜。
电影画面优美,印度电影的灯光师都是世界水准的,几个男性裸体镜头的处理就能看出印度电影的功力,人物性格在电影中表述很成功,反正柔光逆光一路到底,好不好,这就是印度电影的特色。生活中没有歌舞,没有如此光鲜的形象,但印度电影产量全世界第一,就是因让人们向往美好看到希望躲避现实的特色,犹如宗教般,欲罢不能。
以此为判断,我也一直执拗的认为,亚洲最高水平的电影不在韩国,还是在日本。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模仿,一定会在世界电影之林越拉越远。对不起,又跑题了。
宝莱坞眼中的外星人显然与好莱坞的截然不同的,没有炫目的特技,但导演编剧敢于挑战印度人现存的宗教,现存的偏见,甚至挑战印度人的世界人生观,导演的勇气让我足足喜欢上了这个电影,这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的电影现实的意义。印巴关系、穆斯林风俗、我们对神的信仰,这样的话题对我们这样无神论者都不敢轻易展开,“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人对此如此忌讳,而我生长在多民族融通的新疆,这里多民族的信仰和习惯更是千差万别,但没有那部文艺作品敢于挑战这些禁忌,敢于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直面差异和现实。甚至连点到为止或旁敲侧击都没有,但我们在这部印度电影《我的神》里看到了。导演敢于跋涉禁区,然后通过一个外星人思考并用一个爱情的故事画圆满,这是印度电影编剧导演把握的功力。喜欢这部电影,多由于此。
印度电影很奇怪,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看了就想吐。但我们一直鼓励多元文化,鼓励独立思考,鼓励民族特色,您习惯了多如《速7》《复2》这样的打打杀杀的好莱坞视觉特效大制作,为什么不换个心情,去看看《哦,我的神啊》这样极具亚洲特色的好电影呢?
老虎打分,90分,强烈推荐观影。
Ⅳ 属于形式主义的是
形式主义(formalism)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
宗教
宗教上的形式主义代表对仪式、典礼、与遵守规则的重视,更甚于其意义。
法律
形式主义是法学中的一个流派,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过程的效率高低决定着一个形式的好坏。
人类学
在经济人类学,“形式主义”指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理论层面上在人类社会的应用。
批判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
大致上,“形式主义”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中,代表了着重于作品艺术技巧、美观程度、遣词用字的技巧;但并不着眼于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文学批评
在当代关于文学理论的讨论中,I.A.理察斯的批判派与他的追随者——传统上称为新批评主义,有时被标签为“形式主义者”。在这个情况下,形式主义的意思是古典修辞学的延续。俄罗斯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学派,以东欧为基地,亦植根于语言学和童话理论化(内容被认为是二手的,因为“故事”是形式,而“公主”就是童话故事公主)。
诗歌
在现代诗歌中,“形式主义诗人”可以说是“自由诗人”的相反。这些只是标签,不能完全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代表着重诗歌中的押韵、声调、字数句数等,多于诗歌本身的主题、内容或意义。为了清楚分别这种诗和所谓的“古体诗”,有些时候会用“新形式主义”这个字眼。
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形式主义的电影包括:爱辛斯坦的《波坦金号战舰》、雷奈的《去年在马伦巴》、希治阁的《敲诈》等。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
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不考虑单位实际和能力,到处出国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有的眼睛长到头顶上,“只要领导满足,不怕群众骂娘”;有的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名利。
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Ⅵ 影片的风格有哪些
1、写实主义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风格,它力求严格地、真实地、客观地、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
其基本特征是反叛传统的历史题材、神话与宗教主题以及所谓的英雄史诗,而将注意点放在现实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对立。其中,讲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胜在让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义电影
古典主义电影是指以古典时代为背景或具有与那个时代相似风格画面的电影。古典主义电影代表作有《欲望之翼》、07年法国最新卖座喜剧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啬鬼》等。
3、形式主义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Ⅶ 好莱坞有哪些经典叙事手法
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Ⅷ 叙事迷宫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非线性叙事
斯皮尔伯格曾说:“诺兰是20世纪最后一位电影作者。”他的影片涉及惊悚,科幻,人性等各个方面,但这些影片却有着诺兰自己的烙印。这些烙印表现为碎片式的叙事,而内部是对人性的心理独特理解。目前克里斯托夫诺兰的叙事风格越来越成熟,颠覆性的故事,充满个人风格的叙事成为了他的标志。最为电影学着称赞的是他精密的电影结构与人物剧情的完美融合。本文着重从诺兰叙事风格上分析影片。从主题到人物设置,从叙事原则到剪辑规律,每个环节都有闪光之处。从而使诺兰影片成为好莱坞的经典象征
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作品不多,截至2017年,共有11部商业大片。但却走上封神之路,在现今的好莱坞已是如日中天的重量级导演,不仅在国际影坛享有很好声誉,且在观众群也受到追捧。而诺兰最典型的特征和风格则是他运誉答用到极致的非线性叙事技巧,这一经典的独特讲故事方式,也成就了诺兰今天的成绩
现如今非线性叙事技巧和方法在各类电影中都有运用,本文就以诺兰电影作品为核心,分析诺兰电影中非线性叙事的表达,从处女作开始,探讨这位被称作新千年库布里克的导演,是如何成就了非线性叙事技巧的神话
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小便开始拍摄电影,少年时期用阿莱超8毫米相机,拍摄人偶定格电影和动画。成年之后他也一直专注于电影的制作,以独立电影和宣传片为主。Vice中国采访诺兰时,他说道“我热爱这项事业,一生也从未停止过,从超级8到超级16胶片,我认为《追随》这部电影是我个人以及朋友,在有限条件下所完成的巅峰之作”。
《追随》作为诺兰的处女作,一问世便技惊四座,善用黑白风格的色调,以及作为犯罪片的题材,更典型的是整片非线性叙事的惊艳。都成为日后诺兰作品的标签和关键元素。下面就主要谈谈诺兰的出道作品《追随》
刚开始拍摄《追随》时,诺兰采用衡橘了黑白片模式,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表现主义风格,作为处女作诺兰采取这种拍摄模式好处显而易见,成本低并且快,也使影片充满了格调。整部戏的拍摄过程,团队主要采取手持拍摄,而不试图模仿大制作的拍摄技巧,手持拍摄的不稳定性也营造了犯罪片的动荡感。故事的讲述技巧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持拍摄长镜头调度也为这种剪辑技巧制造了机会。交叉剪辑,闪回镜头的运用都让影片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增光添彩
诺兰的电影拍摄,也非常善用灯光。在处女作《追随》拍摄时,诺兰的工作是制作纪录片。纪录片拍摄的用光技巧,最大的好处就是营造现实感,以记录形式的风格展现。回过头再去看《追随》,观众就会发现所有演员的对话场景基本都是站在窗边。试图去创造一种被增强的自然主义,这也是导演选择拍摄《追随》为黑白电影的主要原因,可以在这种模式下用灯光去玩出更多的意境。同时黑白风格的电影好处就是可以除去了很多变量和避免廉价感,在现有的条件下增强真实性。在拍摄《追随》时,诺兰启用了两种摄影机,阿莱16mm和bolex发条相机。在拍摄中,通过镜头的展现,去学习画面的设计和调度,是一种3D的过程,大多数的导演采用观察监视器来调度演员的拍摄,而这将改变整个的叙事方式和风格。诺兰否定这种传统的模式,在拍摄处女作品时他就坚持在摄影机取景器下直接观察调度拍摄,因为演员和摄影机之间维系的物理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关系会影响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通常在最后的电影呈现中,摄影机视角就代表了观众的眼睛视角。所以如何更好地平衡这种关系,成为了叙事成败的关键。而作为处理线索更复杂的非线性叙事亦是如此。诺兰作为方法派,在后来的大量拍摄中,也总结出了如何用镜头,制景,色彩,时间线等等为电影讲述一个好故事。《追随》成为了独立电影的翘楚,也让非线性叙事这种电影叙事模式再次受到观众庆拦慧的热爱和追捧
(一)、非线性叙事的界定和概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非线性叙事结构流行于商业电影。所谓的非线性叙事,即是推崇解构手法,拒绝宏大而单一的叙事模式,属于解构形式主义的一种。而在后现代表现中多为突出,导演故意打乱故事时间或空间顺序,重组事件,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向观众予以表达,突出明确主题
简而言之,非线性叙事摒弃了时空的连贯性。将线性,发生的人和事。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重新编排。这样既重新组建了电影的时空概念。增强观影趣味性的同时,也加大了观众理解剧情的难度
(二)、非线性叙事的分类
不同于传统电影或戏剧的三幕式结构。据研究,目前非线性叙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非单一线索结构:通常的电影往往是一条线索线贯穿始终。而多线索打破这种模式。又分为平行多线索和交叉多线索
2、非线性时间结构:传统戏剧观念认为。电影和戏剧应该有起承转合,高潮低落。既拥有完整的时间线链条。而现代商业片顺序性和不可逆性已被颠覆。大众熟知的环形结构(首尾闭合)碎片结构。(破碎后重组)
3、非线性空间结构:线性电影往往会按因果逻辑来转移镜头所处空间。而非线性则通过模糊现实与虚拟,忽略掉时空转换的内在逻辑。从而多样架构空间。主要分为平行空间交错,空间两种
克里斯托弗诺兰自出道起,就善于编排情节,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他作为电影作者最鲜明的特色,无论是其处女作《追随》,还是后来的《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都体现了他对于非线性叙事方式熟练的使用和技巧,让观众感觉身陷故事迷宫之中
诺兰的作品序列基本包含在犯罪片,科幻两大类型。早起的影片《追随》(1998)《记忆碎片》(2000)《白夜追凶》(2002)都是围绕犯罪和人性展开。后到好莱坞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商业大片《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致命魔术》(2006)《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盗梦空间》(2010)《黑骑士崛起》(2012)《星际穿越》(2014)《敦刻尔克》(2017),从05年开始,诺兰大部分影片为科幻片,虽类型上有转变,但影片的核心还是保留诺兰的创作之初倾向——犯罪行为起因和社会人性的思考。诺兰善于构架一个故事环境,将千变万化的角色置入其中。但所有影片始终都在探索一个命题,,往往在犯罪片中尤为明显——即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这种主题贯穿了诺兰创作生涯的始终。博弈是集智慧,手段,挑战于一体的思维活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面临博弈的情况,商业行为和政治立场中都存在,而更适合在银幕上展现的博弈手法表现为犯罪行为。犯罪片能开启博弈的广阔空间,而科幻片则是对故事环境和故事元素的重新创造,这就为诺兰偏爱这两种类型片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为了营造非线性叙事带来的精妙效果,诺兰尤其注重两大元素的设计和构架,影片故事环境和情节
(一)、故事环境的精心设计
有很多的电影故事环境总是一个外壳,与内部事件联系不大。但诺兰电影不同,故事环境是站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基础上。如《白夜追凶》,导演将故事地点搬到了极昼的高纬度地区,北极圈。小镇上长时间的极昼,让主人公暴露在无尽的阳光中,内心的挣扎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煎熬。而在10年,诺兰又通过引用佛洛依德的精神理论,建立新世界——梦境世界,即影片《盗梦空间》
(二)、情节的精确设计
好的情节是故事有力表达的基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非常注重情节的设计,将剧本的细微情节放大再加工,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精妙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在“盗梦”里,诺兰也用的非常到位。当观众面对影片的陌生环境,该怎样充满兴趣且被带入故事呢?
在影片的一开始导演便策划了一场盗梦活动,首先让观众对梦的主体结构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对后面复杂的梦境叙事做好铺垫,也让观众做好了准备引起强烈好奇心。在影片发展过程中,有几处重要情节点成为了理解故事的钥匙。男主手中的图腾陀螺到设计学的循环空间再到时间梦境的分层,每个元素都有相应情节的推动和反应。段落性有意义的情节被导演精心编码构成明确的符号,从而构建起观众理解电影的桥梁。这在强化概念性的电影中尤其重要。对于关键情节的处理强调暗示,铺垫,时机的重复。让观众在遗忘与重拾交替过程中加深关键情节理解,也为剧情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打乱时间构成复杂的叙事
诺兰在故事片的叙事中,擅长将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讲述过程本身就是精彩表演。对电影时间的处理,在每部影片中都有独到的创意。学生期间的作品《蚁岭》,就显露出诺兰对于影片时间处理的天赋。而到商业片制作后,《记忆碎片》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诺兰在倒叙,插叙上的手法魅力,让观众领教到重新组建电影故事的时间和空间
(二)、故事时间的多变
短片《蚁岭》中,男主角精神紧张的拿鞋追打地上虫子的画面,而虫子正是缩小版的自己。当拍中虫子时,现在的自己也被压制。这里边既蕴含了时间的交错与重合,这种时间的递延强化了影片的戏剧性
而在“盗梦”中时间被梦境扭曲,梦境中的时间比现实中要慢,这样的规律构成了最富创意的电影时间,故事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梦中,层层故事的手法,复杂交织的关系使观众经历了思维的过山车
(三)造型暗示与乱序编码
在处女座长篇《追随》中,诺兰开始尝试非线性叙事方式,改变正常时序与时长,从而达到新奇的效果。《追随》设计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男主角造型:1,不修边幅的写作者2.衣着光鲜的小偷3.鼻青脸肿的犯人。整个故事被巧妙地分解为三层,最外层讲述比尔尾随科布发现科布身份并与其同流合污入室行窃,最终爱上一名金发女子。第二层讲述科布和金发女人一伙,让比尔做了代罪羔羊。诺兰通过男主角造型的变换,向观众暗示故事被切割为三个部分,需根据人物造型提供线索重构故事发展顺序。而在三个人物造型的处理中,每次切换都将观众更进一步拉向真相,形成戏剧冲突,又造成新的悬念
(四)色调运用与倒插叙结合
《记忆碎片》中,故事被一分为二讲述,黑白色调和彩色画面的呈现将时空的转换区分开来,这里很像舞台戏剧的效果,类似于灯光的运用。黑白画面为顺序讲故事,而彩色画面则为倒叙插叙。这种处理方式非常聪明,既强调了不同性又切开了时空,同时在故事发展中又无缝衔接,形成了半闭合的结构,也可创造出开放式结尾。这种巧妙的方式让观众体会到片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同时又为观影提供乐趣
(五)时空对错与视点切换
《致命魔术》是诺兰首次打破单一视点的非线性叙事尝试,通过运用关键道具——两本日记,将主人公回忆和现实交织一体。《致命魔术》将故事划分为三层。通过安吉尔和波顿的回忆牵引出两本日记,再将二人的主客观试点交叉。这种全知视点的处理,纷繁而复杂
且新颖。需要观众理清视点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不同时空的关系串联起来
(六)新旧互换与时空破碎
《星际穿越》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戏剧结构也更为传统。影片开头直接是老人独白,而在影片快要结束时,才向观众揭示老人的身份,即之前故事画面均为回忆。而在《蝙蝠侠,侠影之谜》诺兰也运用此种手法。在科幻片的本质上,诺兰通过物理学知识的运用,创造出平行时空。影片中男主角因穿越虫洞,所经历时间与地球有了差别,由此将线索分成两个时空,进而自然的与时空统一,让观众在时空穿梭中体验到星际穿越的快感
诺兰身处好莱坞这种充斥着类型化的电影制片厂环境中,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每一部电影创作烙印着自己的痕迹。诺兰的成功在于其深邃的视角和源源不断的创意。他那天才般的叙事技巧使脑中的想法完美呈现在银幕上,被大众分享和接受。诺兰在不断挑战自我的时候,也让我们见证这位电影作家的成长,激励鼓励着国内的电影导演勇于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才能。新千年的库布里克一直续写着自己的传奇,2016年5月,诺兰又指导了新片。 《敦刻尔克》,影片聚焦二战时期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让我们在imax65毫米摄影机展示下,感受敦刻尔克的震撼
Ⅸ 电影上世界上重要的电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国表现主义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Ⅹ 如何评价电影云图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云图》讲述了六段看似独立的故事,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一步步揭示着人世间的轮回道义,最终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上空描绘出一副跨越千年的璀璨云图的故事。本片是有史以来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在每个单一的故事上做得的确不俗,但是一旦把故事连接起来,它们则显得缺乏力度。
影片创作最累的我认为是剪辑,把这么多故事的片段逐一穿插拼凑,是个体力活。作者用超越半个世纪的眼光来看待这半个世纪的人类世界,这是一种宏大的世界观,他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理解诠释个体人生,来总结沉淀时代主题,来描绘人类发展的恢弘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