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一定要是科幻电影 最好分为几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代表作
自从1910年代开始,好莱坞就开始了科幻电影的拍摄,历代的导演、演员为观众呈现了许多优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过一半的科幻影片均为美国生产。
但是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和壮大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程,并且一直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纵观美国科幻电影的历史,可以把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繁荣期、平衡期等几个时期。
美国科幻影片萌芽时期特点: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科幻电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兴起让美国电影出品人感觉到了科幻电影中巨大商业利润,便开始了科幻电影制作和发行。1910年美国导演塞尔·道利(Searle Dawley)拍摄了根据玛丽·雪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无声影片《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虽然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钟的时长,却是美国科幻电影的起源,对以后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自此好莱坞先后生产了由斯图尔特·帕顿导演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导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卢西恩·哈伯德导演的《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以低制作成本的B级片为主,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塑造单一。有大部分影片为无声影片,科幻镜头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还充满了恐怖色彩。
⑵ 20部必看科幻电影
1、《2001太空漫游》
上映时间:2019 豆瓣评分:7.9
中国第一部拿得出手的科幻电影,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
太阳即将膨胀,为了生存,人类决定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家园,“流浪地球”计划,应运而生。
⑶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是什么
根据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科幻大片《三体》宣布电影定档2016年7月。这一消息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一针强心剂。看惯了好莱坞式的科幻大片,中国的科幻大片能否满足我们的胃口呢?无论如何,科幻电影都是引爆沉寂的本土影坛的关键力量。那么,科幻电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魔力,关于它,有哪些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呢?
科幻电影的诞生时间比你想象的早很多
从法国里昂市中心的白莱果广场出发,向东南方向走上大约4千米,便是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的故居。1895年,这对兄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拍摄了他们的第一卷电影胶片《卢米埃尔工厂大门》。
电影能够在法国诞生并不是偶然的。19世纪末的法国,诞生了诸多令人“脑洞大开”的技术成果,比如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蝙蝠飞机”、模块化建造的埃菲尔铁塔,以及电影这种有效记录人与物活动的手段。在最早的一批电影胶片中,我们已经找到些许带有科幻色彩的元素。
科技成果为科幻电影创造奇迹
随着电影科技的进步,科幻片导演往往会尝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整合到影片当中,或者以此为基石研究影片所需的特技,如此这般,科幻片的技术含量一日千里,并时常成为整个电影产业的“开路先锋”。在《2001:太空奥德赛》里,反派角色超级电脑HAL9000奏出的关机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首由电脑演奏的歌曲。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创立了工业光魔公司,奠定了电脑动画在影视制作中的位置。《终结者》里的绿幕特效,《阿凡达》里的动作捕捉技术等,将这些重要的电影特技推向了新的高度。为了给计划于2017年年底上映的《阿凡达2》搜集素材,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打造了深海潜水器,进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为这部影片增添了更多科学色彩。
但电影特技的进步,也为科幻片带来了另一种隐忧:炫目的特效,有时也会暂时掩盖影片本身的空洞,《侏罗纪公园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科幻片来说,在视觉效果之外,影片的“灵魂”仍是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元素。
看科幻名作与电影如何相互“接驳”
科幻电影的成功,与优秀的科幻作品是相辅相成的。100多年来,被搬上银幕的经典科幻作品数不胜数,而电影的卖座,又反推原著小说的流行。
将文字转化成不失作品原意的图像,也是电影人面临的挑战。从早期科幻电影人改编《弗兰肯斯坦》的尝试,到《三体》的电影化,这些挑战一直存在。毕竟,玛丽·雪莱并没有描述那个利用人类尸块制造的怪物的每一处细节,而刘慈欣更没有精确塑造“三体人”的形象。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然而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形象,难免会削弱作者苦心营造的神秘感,如何最多地保留“原汁原味”,显然需要更多的思量。科幻作品如何搬上银幕,着实是让电影人“烧脑”的问题,但正是不断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才使他们灵感迸发,倒推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优秀科幻作品的涌现。
(作者:苗若玖)
⑷ 哪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时代
我觉着是《流浪地球》。这套方案,却被一步步细化,然后执行。第一步,打造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二步,用推动机再次加速地球的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开始星际流浪,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到达比邻星附近,调整发动机方向和速度;第五步,将地球慢慢推进比邻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整个计划,预计耗时2500年,需要100代人的共同努力。
《流浪地球》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便是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新局面,开辟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道路,提振了市场、观众、电影人对科幻电影的士气,并为接下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⑸ 我国的科幻片时代来了!蜘蛛侠!变相怪杰!超人一样的电影多拍拍
电影市场这么广泛,国内却鲜有科幻作品问世,其实并不是中国没有拍过科幻片,而是科幻片拍的太少,占据市场份额太少,几乎没人注意到。说到科幻片,《星际穿越》《阿凡达》《独立日》等等就涌现到我头脑里,但为什么耳熟能详的科幻电影都是进口片?
其实,近年来国产科幻片市场表现相对以往有上扬之势,《时光大战》,《食人岛》《逆时营救》等等都带动了国产科幻片的发展。但目前国产科幻片面前,还有“三座大山”有待推倒。
1、过去“特效”是硬伤
其实中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尝试科幻电影了,《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等,但由于特效粗糙,制作完成后给人总是惊悚片的感觉。后来虽然也出过很多,但总是骂声高过好评。
科幻电影最重要的就是特效,而这正是中国电影的软肋。国内现在大多数特效公司制作人都是美术出身,而反观国外的特效制作人通常都是学计算机或理科出身,在思维这部分有些限制了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难以实现,让很多制作人望而却步。
2、国产科幻电影有门槛
作为科幻片的姐妹篇魔幻片,就比科幻片相对更容易驾驭,因为这类题材不需要科学支撑,而且文学作品众多,读过的人也多,就意味着群众基础很雄厚。而国内市场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幻创作氛围,科学素养也没有跟上。
3、全是国人面孔的科幻电影很“奇怪”?
根源问题就是没有培养出国内观众看国内科幻片的这种观影习惯,很多科幻电影爱好者都是在外国科幻大片儿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因为没有什么从制作到剧情都天衣无缝拿得出手的科幻电影,这是科幻电影中出现中国面孔让人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但相信只要拍出好片,加以培养,很多看过没看过科幻片的观众最终也能慢慢接受这种作品。
克服这三大障碍,科幻电影的潜力其实也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
近年来继《三体》之后,科幻文学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好,这也能让科幻电影在剧本创作方面,能更加有据可依,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科学上的问题和漏洞。
⑹ 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你最喜欢哪部
我比较喜欢《阿凡达》《盗梦空间》
《阿凡达》这部电影上映之初就以全球累计27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也是打破了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纪录。阿凡达不仅仅在逼真的3d影像和仙境般的场景中给了我们超越了其他科幻电影的震撼,更是用全新的视角和不俗的科幻影片模式颠覆了科幻电影的定义也宣告了科幻电影新纪元的到来。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的构成元素,甚至达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也很难找出比他做得更好的一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电影这种东西谁比谁更好,也没法去争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盗梦空间,它超越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达到了优秀的范畴。电影不管是剧情画面还是音乐音效都是恰到好处达到了一个刚刚好的平衡状态。再加上严谨的内容和强力的逻辑是需要啊,看好几遍才能看懂的电影。
⑺ 在各种科幻电影中,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各种科幻电影中,未来的世界是无所不能。不同的科幻电影里面的未来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人类已经到达科技尖端,可以到外星球找到外星人交流。也有的是穿越时空的理念,达到在时空中自由穿梭。
不过,回归现实,我觉得未来的世界是如今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引深。要说他会怎么样?有两种结果:要么比现在好,物质、精神、科技、文化更发达、更先进、更精彩,社会更文明、更和谐,人类幸福指数满满,人人喜笑颜开、温馨浪漫;要么比现在差,物质匮乏,民族分裂,社会冲突激烈,战乱不断,祸患连绵,民不聊生,世界走向毁灭。
所以,珍爱当前,维护和平,反对霸权,团结世人,共谋发展,和睦友好,仍是如今时代主题。
⑻ 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历史
一、19世纪末到192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长期。
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比如1895年的《机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纪的外科医生》等。但这些影片也许更像是在使用电影技术变魔术。直到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1910年代,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似乎在拍摄关于外星人和未来战争的题材的科幻片上一马当先。不过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于1916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国科幻片开始和欧洲分道扬镳。和德国《大都会》(Metropolis,1927)等欧洲科幻片相比,好莱坞科幻片更注重传奇的情节、快捷的节奏、惊险的动作和高超的特技。这一时期好莱坞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熟期。
从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偏爱带有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比如,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学怪人的儿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类似的还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飞侠哥顿》系列(Flash Gordon)。而《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刚》(King Kong,1933)都是当时产生的名作,它们延续并发展了好莱坞电影在特技运用和情节安排上的长处,并已经产生了独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于二战的影响,好莱坞科幻片处于一个止步不前但却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十年中生产的科幻片几乎都是从前题材的“后续系列”,比如《隐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隐身人归来》(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隐身人复仇记》(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过,这也同时巩固了好莱坞科幻片的叙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学家成为了邪恶的敌人,将好莱坞科幻片和战争宣传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繁荣期。
1950年代,也许是冷战笼罩在人们心理上的恐惧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们常以外星人、怪兽或核战争为主题,也更加依赖特技的运用。比如《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线》(Them!,1953)、《两万英寻下的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战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盗尸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历险》(Forbidden Planet,1956)、《苍蝇》(The Fly,1958)和讲述核战争的《海滨》(On the Beach,1959)等。冷战对好莱坞科幻片的影响持续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记》(Countdown)就以美苏军备竞赛为想象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产生了科幻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无论在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还是特技效果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间保持平衡的时代。
特技的使用对好莱坞科幻片而言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而随着视觉效果技术的发展,特技和故事之间的张力逐渐开始加大。究竟应该怎样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很多导演做出了他们的尝试。乔治·鲁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lien,1979)无疑是70年代几个成功的范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莱坞科幻片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又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乔治·鲁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继推出气势宏大的《星战之帝国反击战》(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战之杰迪归来》(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温情脉脉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莱坞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量倚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至极,但在同时却忽视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陈,在视觉效果则上富有极大的冲击力,画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系列,《星战前传》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将观众培养得对那些花费高昂的特技大场面甚至开始司空见惯起来。当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在银幕上趋向于饱和的时候,好莱坞科幻片也同时开始迷失了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好莱坞科幻片开始探索新的主题,比如克隆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⑼ 科幻电影的历史
科幻电影是从好莱坞开始的,网络里面有,可以看看。
http://ke..com/view/250980.ht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