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热门电影 > 科幻电影的发展史研究背景

科幻电影的发展史研究背景

发布时间:2023-06-16 03:58:17

A. 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片上的的地位如何

中国电影行业在《流浪地球》之前还从未出现过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电影,无论是《2012》还是其他有限的几部科幻电影,评价都不高,很多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然而,《流浪地球》确实是让中国观众惊讶到了。

尽管《流浪地球》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但绝对是不输大多数好莱坞科幻巨片的,对于好莱坞顶级的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项背。这部影片尽管框架概念是来自于原著,但剧本几乎是原创。能把一个原创剧本做得这么好,最终完成度这么高,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流浪地球》在部分领域依然使用了外国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专业公司,但能把所有专业力量用好,组织顺畅,也是很厉害的能力。



B. 怎样了解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全过程

首先要告诉你,科幻电影的起源不在美国。正如电影的起源一样,科幻电影诞生于法国。1902年法国电影导演乔治·梅里埃制作了人类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游记》。好莱坞大约在10年之后才发现了科幻电影的价值,并开始大规模制作科幻电影,其中经典代表是《科学怪人》、《化身博士》、《海底两万里》等等。
至于后来科幻电影在好莱坞的发展可以参考下文:http://ke..com/view/228221.htm

C. 中国科幻的发展史

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

1902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对科幻文艺的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第二时代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恩正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价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

2016年,在央视节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韩松与生产出液态机器的科学家进行了科幻与科学的一次握手。

(3)科幻电影的发展史研究背景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D.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一定要是科幻电影 最好分为几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代表作

自从1910年代开始,好莱坞就开始了科幻电影的拍摄,历代的导演、演员为观众呈现了许多优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过一半的科幻影片均为美国生产。

但是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和壮大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程,并且一直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纵观美国科幻电影的历史,可以把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繁荣期、平衡期等几个时期。

美国科幻影片萌芽时期特点: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科幻电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兴起让美国电影出品人感觉到了科幻电影中巨大商业利润,便开始了科幻电影制作和发行。1910年美国导演塞尔·道利(Searle Dawley)拍摄了根据玛丽·雪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无声影片《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虽然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钟的时长,却是美国科幻电影的起源,对以后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自此好莱坞先后生产了由斯图尔特·帕顿导演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导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卢西恩·哈伯德导演的《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以低制作成本的B级片为主,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塑造单一。有大部分影片为无声影片,科幻镜头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还充满了恐怖色彩。



E. 中外科幻发展史,谁能说一下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

(Ⅰ) 背负起普及科学的重任

与玛丽·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相比,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起步是比较晚的。据有史可考的文献纪录,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

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与大变革的前夜,青年鲁迅远渡东瀛,在日本的弘文书院补习日文期间,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之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只可惜鲁迅先生,自己并没有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作品流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于各中缘由,还有待遇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关于作者具体的其他资料便没有寻找到。不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鲜为人知先驱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苏常熟人,别署东海觉我。通晓日文和英文,擅长数学和写作。思想进步,受西方启蒙及科学思想影响颇深。1904年前后,与友人曾朴在沪创设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杂志,并曾任译述编辑。

本世纪初,徐念慈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它先是翻译了美国的西蒙钮加武(我怀疑这是传统译法,但由于没有找到通译,所以只好采用原译法)创作的《黑行星》,之后又参与审校了另外八部类似作品。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创的一部随笔性质的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螺》共收录了三篇科幻小说,其余两篇是包笑天从日文本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这是两篇文章都是谈话体小说,"谭"通"谈",原作者不详)。在这篇文章中,徐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纵横于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间,并将诸如"卫星"、"磁极"、"离心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乃至"造人术"、"脑电"、"循环系统"等这些即使是现在看来也并不落伍的概念运用自如,巧妙的穿插于文章之中,可见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末期,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关于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说作品及其作者的情况,可以参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

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初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沉默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幻小说性质的文艺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上,《猫城记》是一篇映射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刺体的预言故事,但是由于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猫社会"所以凭添了几分科幻小说气氛。据说,老舍先生曾经因为这篇文章而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愤然自尽,于是便与大奖失之交臂。这只是一种传言,并不足取,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顾均正所著的小说集《和平的梦》,共包括《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的光》三部分。据我所知,这部小说集的科幻小说色彩要比《猫城记》浓的多,几乎可以看作是正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另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更接近于文艺式的科普作品)。由于准备仓促,有关这方面的其他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回顾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前半个世纪,我们并不难看出仁人志士们翻译、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无外乎希望把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使大众"获得一斑(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鲁迅《月界旅行·辨言》)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这对中国科幻小说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Ⅱ)走向大众的"儿童文学"

解放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以儿童文学的形式的走向大众。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苏联科幻小说的发达与传统(事实上,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所获得唯一的一个科幻小说奖项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拿到的)和当时亲密的中苏关系。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科幻小说传统的国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来的强烈影响,是根本不会有科幻文学发展的余地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业生产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时代。由于研究的局限,我无法断言中国对于科幻小说的少儿性与科普性的定义是否与苏联科幻小说发展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这种影响不应该被忽视。

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家有郑文光(代表作有《从地球到火星》等)、刘兴诗、肖建亨、迟叔昌等。其中,郑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从地球到火星》为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更是因为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在这一点上,我们称其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泰斗"是不为过的。

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对于文艺界的无情摧残,再加上中国并没有对于科幻小说的传统以及认为儿童文学处于从属的地位的认识,使得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道路被彻底封杀了。科幻小说和她的读者与作者,都不得不开始在漫长的"冬夜"里静静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之后,科幻小说才迎来了他在中国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运的转折

是的,正如题目所言。"1978"对于中国科幻小说事业是一个转折,而对于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呢?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复苏,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样的比喻虽然不算十分恰当,但这也说明了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条件下,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了新的创业与变革。

1979年,对于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应该是值得记住和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著名科幻小说家、《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说应该以普及科学的人生观为己任的主张。先抛开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不论,它的提出无疑是动摇了自鲁迅以来,关于科幻小说是科普作品的一贯论调,开启了科幻小说向文学靠拢的大门。一时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众多的科幻小说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科幻小说作品,比如《飞向人马座》(郑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叶永烈著)、《古星图之谜》和《追踪恐龙的人》、《科学福尔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曾经创下了中国科幻小说图书的销售纪录。但平心而论,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脱离科普作品和儿童文学的框架,但这也许正是"小灵通"成功的关键。同时期,中国的科幻影视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先后出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根据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消失的大气层》和《霹雳贝贝》等几部科幻、准科幻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不过这个时期传统认识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从这几部影片的出品单位就可以知晓。在期刊领域,也出现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学文艺》(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专业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树》(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儿童刊物)。可以说,80年代初的热潮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与高潮"。

F. 科幻电影 起源 发展

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名叫《机器屠夫》,片长仅一分钟。内容是超现代化的屠宰流水线。1902年,电影大师梅里埃推出了《月球之旅》。这部影片合凡尔纳与威尔斯同题材科幻小说内容为一体。片长达当时罕见的二十分钟,内容也令人眼花燎乱。后来,梅里埃又推出了一部当时堪称奇迹的太空旅行片《太空旋风》,引起轰动。
详细内容:http://www.cnread.net/cnread1/khzp/z/zhengjun/khll/002.htm

G. 科幻电影的历史

科幻电影是从好莱坞开始的,网络里面有,可以看看。
http://ke..com/view/250980.htm#3

阅读全文

与科幻电影的发展史研究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掌酷电影 浏览:997
美女是卧底的印度电影 浏览:919
黄勃导演的新电影 浏览:184
曰式绑架美女的电影 浏览:542
国内怎么看漫威新电影 浏览:786
李连杰最好看一部电影 浏览:246
马丽新电影手机 浏览:163
指环王电影简介 浏览:190
放映厅里的老电影 浏览:678
东陵大盗电影中文字幕 浏览:266
学校电影搞笑视频 浏览:213
电影步步惊心的剧情 浏览:221
那小子真帅电影结局 浏览:566
外国电影屠宰场里变胖子 浏览:955
国产最火的青春电影 浏览:434
老师与学生一起罚跑的电影 浏览:182
外国人听力考试搞笑电影 浏览:636
电影影大陆伦理 浏览:854
英语电影小报素材 浏览:68
哪些电影电影有告白部分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