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甜蜜蜜》
豆瓣的经典影评:
一。爱情动人,亦伤人。是牵挂,亦是负累。会欣喜,亦会悲忧。有收获,亦有缺憾。明了这一层,面对《甜蜜蜜》接连不断的纠缠与错失,方能感同身受。
可《甜蜜蜜》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它的野心,是透过特定时代中普通人的奋斗与挣扎,勾勒人与命运的关系。
1986年,黎小军到香港投靠姑姑,为了挣钱,把老家天津的妻子小婷也接到香港。彼时,内地和香港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差异,生活水平也颇有隔阂。
香港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在木讷憨厚的黎小军看来,都无比新鲜。他不会坐自动扶梯,对麦当劳充满好奇,看到李翘用BB机,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道一声“你真行”。毕竟,在内地,BB机还是最时新的玩物,非“大款”不能亏孝闭得。
但在给小婷的家书里,黎小军却有含蓄的情意。写信,要用麦当劳“很漂亮”的垫餐纸,因为天津没有。分明是送鸡鸭,却谎称“是干运输的”。拿着微薄的薪水,也都略过不提,只说些英语班的事。当年赴港的内地人,哪个不是怀抱去资本主义世界淘金的幻梦。上进,便是希望。
广州来的李翘,也有同样的执念。在麦当劳打工,为英语学校做兼职,年宵摆摊卖邓丽君的录音带,炒股深套后无奈做了按摩女郎,心底始终憋着一股狠劲:“在香港只要你拼命苦干,什么都可以。”其实,她也并不贪心,不过是买两件屋,一间在香港自己住,另一间在大陆给妈妈住。
两个心有所系的内地人,就这样在香港邂逅。起初,李翘看不上黎小军,赚他读英语学校的佣金,差使他干活。黎小军也并不计较,尽可能帮李翘赚钱。
当黎小军骑着单车,载着李翘穿梭于香港拥挤的街头,镜头一转,李翘穿着深蓝色牛仔裤和黑色尖头皮鞋,而黎小军的打扮,则是破旧帆布鞋和灰色工装裤。乍看之下,这是港妹和北佬、进取和保守最直观的对比。
待到年宵摆摊,邓丽君录音带滞销,李翘才亮明自己广州人的身份。而黎小军也一吐心声:“我担心我不让你来讨我的便宜,你就不来找我,那么我连香港唯一的朋友都没有了。”
是夜,两人一起吃了顿团圆饭,窗外风雨大作,几番暧昧,归于温存。
这当然是爱情,但又不完全。因为,李翘更看重多金的梦,而黎小军的家里,还有小婷。在公用电话亭,黎小军和小婷通话,说着祝贺新年,却来了一句“我爱你”。没说出口的那层意思,是对不起。而在麦当劳餐厅,对了一溜吉祥话之后,李翘的一句话,算是给彼此的负罪感松了绑:友谊万岁。
人在困顿,寂寞有时。黎小军和李翘还是会去527房间,挣钱仍旧是他们在香港生活的基调。哪怕李翘炒股血本无归,干起不甚体面的工作,黎小军依然相伴左右。
直到钝感的黎小军带着李翘去首饰店,买了同款的手链,一条给小婷,另一条给李翘,矛盾才彻底爆发。对李翘来说,黎小军有家室是爱情道路上时刻回避的问题。或者说,正因为这层“保障”,能令她约束对黎小军的情意。可手链却彻底引爆了身份的焦虑。朋友,还是爱人,魔障开始显形。
之于当时的人生,李翘不可能为了飘渺的爱情,放下对物质的渴望。她说:“黎小军同志啊,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你呀,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呀。”
说到底,只是不愿假想未来,也无从确定关系。冷落几度,黎小军送来传呼,说了再见。
再见,已是1990年。黎小军在香港迎娶小婷,实在的梦想落地了。而跟着黑社会豹哥的李翘,作为嘉宾出席婚礼。
眼下的生计不再是问题,压抑的情丝重新翻滚。当汽车电台放出《再见我的爱人》,黎小军又为李翘拿到销裂邓丽君的签名,旧日缱绻又上心头。这是两人最接近爱情的时刻。
“黎小军同志,我们怎么办。”慎迹“我们不可以再骗自己。我会回去找小婷。”“那我呢。”“你自己决定。”“我想每天睁开眼都看到你。”
可就当黎小军和李翘准备摊牌,豹哥却出事跑路了。送李翘去见豹哥的岸边,黎小军说了句:“我等你。”但打了一夜伞,下了一夜雨,什么也没等到。
黎小军老实、勤勉、怯懦、纠结,是每一个普通年轻人的镜像。他对李翘的爱,没有决然,缺少勇气,固然有绵密与慰藉,却免不了令人失望。对小婷,他又犹豫、彷徨,以至熬成了伤害。
向小婷坦白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那你为什么还要和我结婚?”“这是我的理想。”
而只身奔赴纽约之前,给小婷的信里,黎小军这样写:“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勇敢的男人。我不敢要你原谅我,我只是想,我们一起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这么长,小婷,我也难过的。”
道德的自律,外界的压力,一时的目标,都是爱情的砝码。而此地的圆满,常常也意味着远方的破碎。
如果幸福是爱情,遗憾也是。如果经历是爱情,记忆也是。
电影里有一条支线。黎小军的姑姑一生都惦念好莱坞影星威廉霍顿,总念叨威廉带她去半岛吃饭的那天。纵使迫于现实,她要和市井中人携手一生,关乎爱情的记忆,却似吉光片羽。为此,她坚持“不要叫我姑姑,叫我Rosie”,也直言“可能威廉早就不记得我了,不过不要紧,我记得就行了。”得不到的爱,也可以是一生。
最后,黎小军和李翘还是在纽约的电视机橱窗前相遇。新闻里,正播出邓丽君的死讯。当《甜蜜蜜》的歌声想起,两人各怀悲意,却又转头相见。一笑,好像就过了一生。
是否走到一起,已经不再重要。至少,黎小军和李翘的生命里,有自行车和邓丽君,专属于彼此,安放在脑海深处。
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等命运垂顾,留时间解答。而《甜蜜蜜》的意思,就是再苦再难,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
二。《甜蜜蜜》:我想每天睁开眼都见到你
早在春天的时候就打算写《甜蜜蜜》,但我为人实在懒散,竟拖到这会子才动笔,转眼秋天就来了。我知道老天爷不会给懒惰者机会,所以无怪乎我至今仍一事无成。
李翘自也深谙此道。所以你看到的她,时时在忙碌。从初时到麦当劳、英文补习班、花店打工,再是卖录音带、炒股、做按摩工,到后来的做房地产生意、婚纱店老板娘、导游,无论是穷是富,她总是忙碌不停。仿佛工作是她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大概也只有工作,方能使她不那么寂寞罢。黎小军赴港,至少有个姑妈可以投靠,即便她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然到底是亲人,她给了黎小军房子住,又替他找了份工作,甚至将自己最珍贵的威廉的西装借给他穿。而李翘在香港却是一个亲友也无,亏得她为人机警聪慧,很快便适应了香港的生活,在此地混得如鱼得水,只是不工作的时候,还是会寂寞。遂愈发勤奋,让自己没有一点儿闲工夫。
黎小军与李翘本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被命运的推手,一齐推向了熙来攘往,熠熠发光的香港,使他们成为香港黄金十年的见证者,成为大时代变换中的亲历者。1986年,正是大陆人来港的淘金热。无数青年男女怀揣各类理想,背井离乡来此掘金,黎小军与李翘也在其中。一个是老实木讷的天津男人,与世上多数人无异,不明世事变化,只会随波逐流,人人尽道这地好,挣钱淘金需来此,于是他便随众来了,毫无目的;一个是精明能干的广州女人,她野心勃勃,她目标明确,她来香港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挣大钱,买大房,做一个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因而她无心交友,将时间尽数用来工作。
黎小军的出现,打破了李翘原有的生活节奏,他像是赶不走的影子,时时跟在你的身后。起初她也是嫌弃,渐渐便习惯了他。精明滑头的李翘为何对愚笨非常的黎小军忽然转变态度?她是真心想要和黎小军做朋友吗?如果是,为何她又屡次利用黎小军,指使他帮自己做事?如果是,为何她又要欺骗他,谎称自己绝非大陆人?就是那瞎眼者,也能察觉出李翘并没有对黎小军以诚相待,与其交好,不过是占些小便宜罢了。
那么,黎小军又是真的傻吗?如果是,为何在李翘袒露自己是广州人时,他噗嗤一笑告诉她,自己早就知道了?如果是,为何黎小军对李翘言:“你讨我便宜多些。因为我担心我不让你讨我便宜,你就不来找我。那么我连香港唯一的朋友都没有了。”你看,黎小军并不傻,他只是情愿装傻,又明白吃亏是福,是以一味谦让纵容着李翘的占利,他甚至羡慕李翘,因为她的人生目标如此清晰。而他总是迷茫,前路漫漫,他不晓得该往何处走。他安时处顺,尽管彼时他只是一个送鸡送鸭的打工仔,可他的工资比内地的党干部还要高哩!他已觉甚好。唯一遗憾的是,无人可话忧愁,纵有姑妈这个亲人在此,许多话却是不能同她讲的。就算时常写信给远方的爱人,也解不了近处的孤独。所以当他遇见自己的同类,他就极尽全力去抓住她,像是茫茫大海中,等待许久才得以相遇的船只,倘若错失了,不知下一次的相逢是在何时。
年宵夜,本想大赚一笔的李翘,却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因卖不出邓丽君的录音带,李翘亏得一塌糊涂。她既迷惑不解又懊恼委屈,明明香港有五分之一都是大陆人,大陆人最爱听邓丽君;明明去年在广州与表姐卖了四千多盒邓丽君的录音带,为何今年无人问津;明明自己讲的是广东话,看的是香港录像,同样喝维他奶,明明离香港那么近,为何要遭人歧视,得不到香港人的认可。黎小军买来维他奶耐心安慰李翘,李翘终于对黎小军卸下心扉,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坦诚相待。交谈过后,一切如常,却又什么都不一样了。同是异乡孤独客,且将心事乱如麻。黎小军的内心躁动不安,而将维他奶喝得太急,溅出奶沫,仿佛在暗示我们,即将发生些什么。
果不其然,逼仄昏暗的房间内,黎小军有意为即将离去的李翘再添一件衣裳,却似被施了魔法般的变得笨拙,他如何也系不上李翘衣服上的纽扣。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又是团圆佳节,窗外风大雨大,恰好皆寂寞无依,欲望一触即发,两个寂寞的身体纠缠在一起,黎小军此时满是偷香窃玉心,哪里还记得什么小婷。与李翘一番云雨后,翌日早晨,黎小军赎罪般的打电话给小婷,对她说“我爱你”,他以为如此便可弥补昨日之背叛。但感情这回事,一步走错,步步皆错,再难有回头路。
在一起睡过,并不表示就要在一起。黎小军已有青梅竹马,娇俏可人的未婚妻,他断不会离弃她。何况娶小婷,是他的人生理想。李翘也深知,黎小军绝非她的归宿,她千辛万苦来香港,如果到最后还是嫁给一个大陆人,马马虎虎过一辈子,来香港也不知所为何物。李翘来香港的目的,是要在此地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而后回家乡盖大房,成就星光璀璨的一生,她来香港从来就不是为了爱情啊。倘若不讨论爱,就只是为了欲,一切就简单得多。于是,他们成了黑暗里,肌肤相亲的“朋友”,但谁都不敢承认,各自心中的爱意已浓。
命运待李翘不薄,当她卖不出邓丽君的录音带,亏得血本无归时,黎小军在她身旁陪伴着她,讨她开心,同她甘苦与共;当她炒股失利,拖欠巨款到走投无路时,豹哥又出现,帮她还清债款,替她实现梦想;当豹哥在纽约遭遇不测,她被遣返回国时,近乎绝望的她,看见黎小军骑自行车的身影,仿佛瞬间被灌满能量,她发疯般追了出去,才使她得以留在纽约。
可命运又时常戏弄李翘,让她的“创业”一次次失败,让她辛苦得来的积蓄一次次归零。我喜欢李翘那种乐观,勤奋与永不服输的精神,无论遭遇何种打击,她都没有抱怨,只是乐观说“做生意就是这样嘛,不是赚就是亏”,她也未曾放弃过生活,明早起床,更加努力去工作,生活总会越来越好,她坚信。在香港,只要你肯拼命苦干,什么理想都可以实现。黎小军与李翘都曾愿望达成,完成最初的理想。黎小军幸运当上厨师,履行当初承诺,接小婷来香港,同她成婚。李翘也终于如愿以偿,风风光光回家乡盖大房,亲戚都已认不出她来了。在香港,再也没有人瞧不起这个“大陆妹”,她摇身一变成为洋气时髦的“贵妇”,她妆容精致,举止得体,她讲英文、开汽车,旁人见了她,也都同她讲英文的,她终于成为了一个“香港人”。
香港从来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个人。在黎小军与小婷的婚礼上,往日英文补习班的同学纷纷前来祝贺,此时的他们个个衣着光鲜,谈吐自然,可见他们下过的苦功没有白费。初次看时,见杜可风扮演的英文老师一边饮酒,一边教人脏话,这帮“无知”的学生却也不知其意,只一味跟着他学,我只觉得好笑。如今再次重温,才觉他的意味深长。他看似教学生们一些无用之话,却是为了告诉他们,若有“香港人”瞧你不起,用这等洋话骂人,约莫是吃定了你听不懂,或许遭人骂了,你还笑嘻嘻对人道谢呢。所以他剑走偏锋,最先教他们这类话,让他们能够听懂这些骂人之言,是为不使他们闹笑话。
为何功成名就之后,李翘与黎小军都发出“我们终于都失败了”的感慨?为何当拥有一切物质生活过后,他们心里倒像是没了目的似的,反而变得不快乐?原来他们得到了一切,却丢了爱。醒悟过后,黎小军与李翘决定同豹哥与小婷摊牌。这个故事处处充满刻意,但又没有一处让人觉得意外与唐突。明明双双觉悟,决定抛弃一切,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可是豹哥出事了,李翘终是无法狠心扔下豹哥一人。那个雨夜,黎小军孤独地撑着一把伞,却没有等到李翘回来。但是黎小军终于不再怯弱,不再犹豫不决,不再自欺欺人。他对小婷说清一切,当他同她说:“小婷,我们回不去了。”我有点恍惚,以为黎明不再是黎小军,而是《半生缘》里的世钧,他与曼桢也说过同样的话。
邓丽君的歌贯穿电影始终。《泪的小雨》、《再见我的爱人》、《月亮代表我的心》,当然还有出现多次的《甜蜜蜜》。第一次出现这首歌时,黎小军与李翘才相识不久,李翘坐在黎小军的自行车后,黎小军轻轻对她说:“你比我爱人重些。”李翘闻言,倍感亲切,忽兴之所至,唱起了《甜蜜蜜》,她双腿欢快地晃动,打着节拍,笑得如花儿般灿烂。黎小军也同她一起哼唱,那一幕格外动人,真叫人忘不了。第二次是在他们常去幽会的旅馆里,李翘为偿还债务,整日做按摩工,以至疲惫不堪,趴在床上闭眼小憩。黎小军心疼她说,今夜在此睡吧,李翘却不舍得多花钱,只让他在某个时间叫醒她。黎小军的手指在李翘的身上跳舞,手指不停上下游走,又唱起了那首他爱的《甜蜜蜜》。李翘却忽然睁开双眼,似乎在一瞬间,决定了什么。
她是决定不再与黎小军过这种黑暗凄苦的生活了。她实在太过疲倦,就快支撑不住。黎小军永远也给不了她想要的一切,两个人的纠缠,不过皆因寂寞罢了。于是几天后某个夜晚,李翘终于对黎小军说出:“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我。”她头也不回地离开,迅速消失在人潮中,黎小军没有追上去。他们彼此失散了。
黎小军与小婷离婚后,他将这些年在香港打拼的所有努力成果,尽数送给小婷,当做是补偿。他净身出户,又随大流来到港人移民的大都会纽约。命运巧合,在同一时间,李翘与黎小军又重新回到同一起点。
十年的时间,从大陆到香港,又从香港转到纽约,再从纽约返回国内,无数没有根的漂泊者,辗转再辗转,漂泊再漂泊。他们尝尽了异乡人的艰苦与寂寞,才发觉月是故乡明,外面的世界再繁花似锦,也终有枯萎败落之际,可是家乡是树,他的根基在此,他便会永永远远生长下去,不老不死。
1995年,邓丽君仙逝了,属于李翘与黎小军的时代结束了。当李翘驻足在播放邓丽君逝世消息的电视橱窗外时;当黎小军与李翘擦肩而过,复又重回时;当他们转过头来看见彼此的脸庞时,甜蜜蜜第三次响起了,我才真正懂得“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的意味,原来历尽千山万水过后的笑容是那样动人。我才明白,为何当他们拥有一切物质后,却觉空虚。因为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钱,不是房子,不是名利虚荣,是爱。爱就是答案。
这部电影里,没有谁对谁说爱,但处处都是爱。当豹哥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明早起来,满街都是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当黎小军打开姑姑珍爱一生的箱子时,看见她年轻时与威廉的合照,看见他们共赴晚餐时用过的刀叉碗碟,我们才知道,原来黎小军的姑妈并没有痴人说梦,她曾真真切切爱过一个人一辈子;当英语教师决定与泰国妓女一起回泰国时,他用平常口吻告诉黎小军“那你要快点,芥兰有艾滋。”谁人不为之动容?哪一个不是最深的爱?
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漂泊无依,十年的痴心等候,才换来你笑得甜蜜蜜。花了十年的时间,李翘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未来是:“我想每天睁开眼都见到你。”
㈡ 被称为经典爱情电影的《甜蜜蜜》,它究竟好在哪里
今日推荐影片——《甜蜜蜜》
1986年的香港,是一个机会之都,吸引着无数人来到这儿打拼。
有人说:“在香港,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出头的日子。”
黎小军,一个憨厚老实的青年,没什么野心,却也算踏实能干。
长途跋涉,孤身一人从天津来到香港,就是为了挣钱,然后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小婷结婚。
李翘,一个怀揣梦想的广州妹子,她目标明确,志向远大。
一心想着成为彻底的香港人,然后赚大钱,好让家乡的妈妈过上好日子。
黎小军和李翘,原本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地人,机缘巧合下却在香港相遇了。
初到香港的黎小军,语言不通,打扮老土。
最后还是在姑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美其名曰“运输工”。
空闲的时候,就给小婷写信,工作、生活、在香港的见闻……
在香港,他就像一个外人,孤单无助,无法融入这里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黎小军攥着一大把零钱,鼓起勇气来到了著名的麦当劳店。
在点餐时,他由于不会粤语,傻站在柜台前,吞吞吐吐。
无奈之下,服务员李翘把广东话翻译成国语,缓解了他的尴尬。
这让黎小军在这个冰冷的城市感到了一丝温暖和亲切,他笑着对第一次见面的李翘说:你人真好。李翘和黎小军不一样,她看起来就像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说着流利的粤语,也会一点英文,打着好几分工,她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提款机里的钱越来越多。
只不过遗憾的是,在香港这座城市,她孤身一人,没有什么朋友。
所以当遇到和她一样孤独的黎小军时,她会帮助他学粤语,介绍他去上英语辅导班。
偶尔也会让黎小军帮帮小忙,送送鲜花。
黎小军的自行车载过鸡鸭、鲜花、也载过李翘。
李翘坐在黎小军的自行车后座上,他们穿过繁华的香港街头,他们一起唱着邓丽君的《甜蜜蜜》。
《甜蜜蜜》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重情重义。
黎小军的理想是迎娶小婷,他兑现了,虽然已经爱上了别人。
李翘去找豹哥本来打算摊牌,但是看到豹哥落难于心不忍决定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
豹哥在自己落难之时性命难保,告诉李翘,明早起来,满街的男人个个比自己好。
小婷得知黎小军爱上了别人,第一个反应是,“她爱你吗?”
她想带黎小军回天津,但黎小军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小婷没有过多的纠缠,只是在黎小军再来找她的时候,说了一句,“你还是不要来找我了,一场功夫不要白白浪费了。”
黎小军把姑姑留给自己的财产悉数留给了小婷,在信里写,“我们一起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这么长,小婷,我也难过的。”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面对自己的处境并作出了选择,承担了后果。
不自觉想到台湾电影《恋恋风尘》侯孝贤的解读,
“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
很多人感慨《甜蜜蜜》并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它让人们看见了个体在异乡漂泊,在时代变迁里的浮沉与选择。但更因为如此,《甜蜜蜜》又是一部绝佳的爱情电影。
㈢ 电影《甜蜜蜜》总体而言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甜蜜蜜》是香港回归前大时代背景下漂泊灵魂的缩影,一部描摹苦涩爱情、人世命运的上乘佳作。是导演陈可辛在香港回归之际讲述的20世纪末香港新移民的漂泊生活,以邓丽君的歌《甜蜜蜜》贯穿始终,英文片名“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意为"基本是一个朋友间的爱情故事"
为什么会有《甜蜜蜜》这部电影?因为一个有关命运预告的想法。
影片开始显示的时间是1986年的3月1日火车到站,这是两位主人公首次相遇的时间地点,这个秘密在影片结尾被揭晓。陈可辛最初想要拍这部片子其实是因为一个想法,如果说两个人很久之前已经遇到过,冥冥之中已经有过那么一次相遇,那么这次相遇在日后两个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就是一个命运的预告。《甜蜜蜜》的故事正是源于这个概念。
㈣ 甜蜜蜜影评
1、澎湃新闻评
《甜蜜蜜》里的每一个角色都重情重义,每一个人都面对自己的处境并作出了选择,承担了后果。该片并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它让观众看见了个体在异乡漂泊,在时代变迁里的浮沉与选择。但更因为如此,《甜蜜蜜》又是一部优秀的爱情电影 。
2、金羊网-新快报评
《甜蜜蜜》有一种怀旧的模样,怀念邓丽君,怀念“最初”的移民风景,怀念一点一滴的情事,怀念岁月的颠沛流离,怀念大时代中飘落下来的微小情愫,在任何时间空间的一对男女,都有一种看不见的情丝牵着,它就唤作缘分,没有人看得见,也没有人可以预见。
3、南方都市报评
该片不仅结合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国情且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使爱情在其中酝酿成一颗又酸又甜的果实。情人节看这种电影有忆苦思甜之感,这也是部催人泪下之作。
剧情:
1986年3月1日,黎小军(黎明饰)告别了女友方小婷(杨恭如饰),一个人从天津来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赚到钱能把小婷接来成婚。
在香港,他认识了在麦当劳工作的李翘(张曼玉饰),两个孤独的人终于成了朋友。偶然间,他们发现彼此都很喜欢邓丽君的歌。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来香港的理想所在,于是他们分手了。小婷终于成了黎太太,李翘也跟了混黑社会的豹哥(曾志伟饰)。
日子仿佛就应该这样继续,可是他们终于发现自己一直深爱着对方。紧接着的一场变故使两人再次相遇,时间已是1995年5月8日,他们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橱窗前,一起看着邓丽君去世的消息。
当四目相对,耳畔传来的又是那首他们在香港一同唱过的《甜蜜蜜》。
㈤ 《甜蜜蜜》这部影片哪里好为何它成为了难以复制的经典
我觉得《甜蜜蜜》之所以会成为难以复制的经典是因为,没有过度讲究道德政治的正确爱情,原本我多么讨厌这样子轻易爱人的怯懦的黎小军,但总归现实是这样的,在那样一个语言都不通,没有归属感的地方,对于情感的萌生,是一种特殊处境下的必然。
两人的际遇是错误,还是正确也无法轻易下判断。当那场婚礼,那场下雨天的分离,还有纽约街头的追逐,直到最后又回到黑白没有认识彼此的时候,两人头靠头的睡着,我无法说出这样的安排是狗血的,反而我被打动,断断续续不经意的交集,还是很心动的,人物也如此真实细腻的。
一种注定又是一种不经意,但正因此才让人无法忘却和舍不得,到头来一切过去放下的时候,只能发笑的傻傻站在街头看着对方,好像命运和自己开玩笑。但很奇妙的一点是,我明明感觉到了两个人之间关系大致的走向,却依然会被兜兜转转的可预见的故事所打动,可能它不止讲爱情,我也看到了更多。
当年黎明演个又土又愣的小伙子演得多好,张曼玉多漂亮同时演得又是多好,这片子现在拿出来看仍然会让当初那个少年已成不惑之年满头白发的我,盯着屏幕一动不动,内心翻涌。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那时还没有混成琛哥的豹哥虽然在黑社会,也没有表现社会人的腥风血雨,可就是好看,黎小军和李翘的内心戏是那么自然让人提防不了,虽然放了很多内地人来香港的一些土笑话,但这片子怎么看着看着就想流泪了。
㈥ 经典影片介绍
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
——《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最后,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的财富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并在上面刻了一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两条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怜的75,但阿甘脑袋里的世界却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国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着便竭尽全力。他周游着历史,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见证着一切,自己也变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经成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体现。他就如一片羽毛,飞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他很少回头来估计自己的损失,对于他的人生,也许可以用两段话来概括,"生命在于运动""永不停止尝试!"
从前有个人对我说,别要任何附属品,在你的生命中,不应该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内抛弃的东西。
——《盗火线》
警察与贼天生就是一对冤家,而他就是一个警察,他就是一个贼。他说:我不能任由你们纵横霸道我终将为你们送葬。他说:我一定等到最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温暖的。
他们注定要在这个伤心的城市里展开追逐的游戏,天生注定他们就背负了不同的使命,这让他们只能各走各的,然后决一死战。
电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变成诱饵,当基斯看见阁楼妻子,他的爱人却含着泪摆了摆手让他赶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种放不下的神情让人过目难忘。
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囚徒的故事。因为被诬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终生监禁,在壁垒森严中,对自由的渴望时时刻刻磨砺着他的意志。“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安迪很认真地对几个好友说出这样的话,换来瑞的沉默,过了片刻,瑞才缓慢地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后,瑞没有再抬头看安迪一眼,他离开了饭桌,安迪则静静地目送他离开。镜头上摇,看见铁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终没有放弃用自我救赎去寻杂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似乎始终在自由信念的引导下,在这不可逾越的高墙内,用自己的意志进行着艰苦的抗争,于是,他用了19 年的时间,挖开了一条常人几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粪坑中匍匐前进,魔鬼的黑暗与上帝的光芒如同压在一层薄纸的两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向往的海水与天空已经近在咫尺,他终于用自己对黑暗制度的背叛与追求自由的理想缔造了一个现代的神话。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诗式电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荣誉与恐惧的英国文学名著,从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银幕。故事讲述的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名后,怀着莫名的恐惧在出征前的一晚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别象征着“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种价值被临阵退逃者抛弃。哈利四处流浪之后决定独自前往北非,他化装为阿拉伯人,在沙漠战役中经历磨难,克服恐惧,最终将他沦陷敌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职业军人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剥离英雄尊贵的外衣,裸露与阳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颗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则第一条——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恶似乎一直是西方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的主流。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被那个高深莫测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仿佛一道蛛网暗示着观众:它是承载宿命的罪与罚。在自私、贪婪、充满欲望的大都市里,上帝曾发动过洪水来洗涤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罪犯却似乎只想用鲜血来召唤那宿命的审判。
据说,“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教父》
冷静的法则与狂热的欲望似乎永远都是孪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规则”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地借此形式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教父却似乎是可以自由游走其间的骇客,只需要用很简单的一段代码,就可以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病毒。规则在他们的手中只是用来束缚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终目的。他们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来决定取舍,以弥补法律在自由社会下的不足。
维托.科利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以宗教为掩护的家族,当然,这个家族里,维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从来都是不动声色地来贯彻他的主义。
道德似乎在这里变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决定一切的发家之路……
——《天堂电影院》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每个画面都可以带你在记忆里翻山越岭。
一位母亲正因远方的儿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离家的儿子现已是罗马著名的导演。儿子回来了,他是来参加老放映员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礼的。
在他的童年时代,村民们都喜欢到镇上的“天堂电影院”里看电影。慢慢的,还是小男孩的也与老放映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后来,小男孩在一场胶片引起的火灾中救了老放映员,老放映员的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小男孩当上了放映员。后来男孩长大了,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结果女孩与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员的劝告,远走他乡。
三十年后,成名的Salvatore回来参加老放映员的葬礼。老放映员给他留了一份礼物,那是当初被镇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每一场吻戏,每一场吻戏如走马灯般在宽大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 xxxx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所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星期天傻乎乎收看无聊电视,边看边吃零食,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这样的家伙面前丢脸……
——《猜火车》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如果说何勇的高亢是一种醒着的痛,那么马克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麻醉后的苏醒。
这是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一种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愿意回家,只愿在冷冷的街灯下孤独游荡的叛逆。
这电影仿佛有一种呼喊,要么砸碎这万恶的社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要么完全的融入其中,当一个随波逐流的傻蛋。
他们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钞票去咒骂周遭的一切,你也说不清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土豆”说:“时装在变,音乐在变,迷幻药在变,一切都在变。”
马克终于“醒悟”,在出卖朋友后,大笑着扑入那个他曾经鄙视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次结束,但影片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当马克钻进那个肮脏的抽水马桶,一个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了。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爱玛》
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是英国与美国1996年联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爱玛·伍德豪斯这一漂亮、聪明、性格开朗的年轻女子为主角并充作穿线人物,通过诸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向观众阐述了两个观点:
其一,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但什么是爱情呢?在一部瑞典电影中,有两个男人互相谈论女人,A对B说:别傻了,她们根本不需要爱,她们需要的只是重视,独一无二的重视。大仲马曾说,其实世界本没有快乐与痛苦的区别,有的只是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死去的人不会欺骗我们。
自由就是这么来的可奴隶也是这么来的。
——《勇敢的心》
事实证明,人民的自由并不是靠法学家们精心编纂的字眼或者君主们大发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对于无产者来说,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绘了压迫与自由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这种对抗大多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结构的矛盾。
对于一个努力来说,自由的含义也许仅仅意味着他的脊梁不必再受到鞭挞,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华莱士其实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天赋人权”,哪怕流干鲜血。这种精神令人敬畏。但时代的先行者们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几百年后的变迁,因为醒来得太早,他们大多郁郁而不得志。在教条主义盛行的中世纪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威廉·华莱士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虽然注定失败,但毕竟触痛了那根神经。
苍蝇不会恐惧,苍蝇也不会感到羞耻......苍蝇也不喜欢政治......"。
――《苍蝇》
这部带有科幻味道的电影曾该片被评为有史来最恶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将有机物分解后异地合成的实验。就在这位科学家拿自己进行试验时,一只苍蝇混进了容器,合成的结果是科学家有了一个苍蝇头,而苍蝇有了一个人头。这种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加上一定的科学理论当做证明,显然引起了人们心底深处的恐慌。而在另一个世界,重组一个自我,似乎更像是对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作出的深刻探讨,哪怕它的形式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而对生活的思考,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则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据说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大奴隶主苏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在他的《希腊名人比较列传》中说,年轻时的苏拉天真活泼,脸上挂着笑容,极富同情心,常常会因为同情而潸然泪下。然而到了后来,他却变得残酷无情。尽管他以权力和荣誉会败坏人性为由谴责过分地占有权力和荣誉,但是他并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权力欲和荣誉感,而是拼命地去追求。他不仅使自己在追求权力荣誉时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也使他的竞争者们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尔说,政治使人变得罪恶。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杀手将在明天死去,爱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堕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你真正要的坚持。
生活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候的算术题:有一个水池N立方米,进水管每小时进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请问什么时候水池是满的呢?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计算生活。成年以后的你就会明白,进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体验,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这个水池永远不会注满,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里面是空虚、挣扎与茫然。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美国美人》
中产阶级的莱斯特.伯哈姆已经活不到一年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迹象。
他就着在那个繁华的美国,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该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工作没有成就,他厌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象又重新的复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幻想中,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幻想而变得有意义,但起码它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可能不,爱一个人需要付出吗?是的!而且是无怨无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矶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终日奔走于生死之间,目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天,他来到一家医院,可惜他来晚了一步,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已死在了手术台上。主刀大夫玛吉?瑞丝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决定留下来帮助玛吉战胜精神上的危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美丽的玛吉。为了能真实地接触到玛吉,他冒险使自己显了形。
天使的爱也许更带着几分人世间所未有的纯净,而塞思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进入凡人的世界。面对着无法割舍的对玛吉的爱,为了能与玛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他毅然决定放弃天使身份,堕落于人间,从此做一个凡人。这对于他来说也许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愿望,但是在愿望与付出之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对于天使的爱情,在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于是变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了整个天堂!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真实还是想象
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在这里玩了一个大大的花招。本来这不成一个疑问,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传说”之意(意大利原文是什么呢?)。但是影片一开始导演却让迈克率先登场,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让大家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所有的听众都像我们,既对他的话抱有怀疑,又对他的故事充满兴趣。所以那个乐器店老板最后才会站起来,伸伸腰懒懒地说:"好了,你的故事编得真好,可是我们的店要打烊了。”
没有人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也许除了迈克和导演。但是导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吗?其实他的这种拙劣的"伎俩”正表明了他是最怀疑的一个。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试图对别人进行说服的。那么他在这里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不相信作为了讲故事的一个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说这种策略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因为这是已经被用滥了的一个手段。而到最后,导演还让迈克试图去挽救1900显得更加的拙劣,导演弄得太"现实”了,以致于故事失去了传说的那种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迈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晕头转向,我不由暗自发笑。他们似乎最后都被迈克说服了,相信了有这么一个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惊的是,最后的迈克依然那么年轻,而在此之前他的名声早已远播,为什么似乎除了迈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而需要迈克那么费神地去一个个说服?
无主题变奏
这部影片很难让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去分析。从一开始1900就存在于船上,并令人神奇地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弹钢琴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音乐本领。他一开始没有下过船,我们无法分析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导演给我们的呈现。这时他还没有看过陆地,所以他不可能产生最后的那个念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曾经产生过到陆地上转转的念头,并几乎把它付诸于实践。这时我们只能把他没有下过船这个事实解释为他没有想过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话,岸上有吃人的大鲨鱼。但是很显然,后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后恐怕是无法再产生那样的影响的——否则我们只能把他解释为白痴。所以这时他的不下船只能说是一种偶然,而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他后来听到了那个农民诗人(他能听到海的歌唱,并说出那一席话,不是诗人是什么?)的话,开始对岸产生了一种向往,这更与整个影片的精神主张相悖逆,此处岸反倒显得更有神秘感,而意义重要。再到后来,他遇上了那个女子,爱情产生了,他上岸的冲动更加强烈,终于他要下船了,这让我们的心悬了悬,我们兴奋而紧张,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那经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我们说,直到这个时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学意义,并凸现了价值。然而此时他的人生已经临近结束,影片也即将结束。那么从整个影片来看,我们怎么分析它始终贯穿统一的主题呢?
真诚还是虚伪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与爵士乐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戏剧化了,也就显得太做作了。先不说爵士乐手,1900那似乎真诚投入的感动也让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认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为自己的对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钦佩的。一对一的比拼进行得很激烈,导演运用了各种能够想得起来的手法对整个气氛进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说这些手法都没有新意,比如说通过观众的表情来侧面表现),等1900被迫弹起《圣诞之歌》时我的心很激动,我以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现了,等到1900重复爵士乐手的演奏时我依然对导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后1900弹起那首令观众激动万分,也让银幕下的影迷激动万分的乐曲时,我却感到了失望。导演还是无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为弹得快就是好音乐吗?那么大家都比快好了!这让我想起金庸的武侠世界,在那里,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于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钝,如未开刃的黑铁,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剑,甚至树枝、木条等等作为兵器。而他们的武功往往也是温和的,如太极拳,但是因为他们是高手,所以他们释放出来的力量又是最强大的。我本来以为1900也会是这样的高手,他弹最简单的《圣诞之歌》,弹爵士乐手弹过的乐曲,外行人是吃惊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乐鼻祖者他应该是能听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样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里却像获得了新生命,正是这让他黯然认输。我想这总比让1900拿跟香烟燃钢丝要有意思的多吧。
还有1900一开始是退缩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乐手为什么要同他比赛,他"真诚”地为爵士乐手鼓掌,并感动得泪水长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乐手的一再相逼,终于暴露了真面目,有点恶狠狠地对爵士乐手说:"混蛋,这是你自找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一瞬间他开始的真诚在我的大脑里都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刚开始的真诚此刻仿佛带了点阴暗的色彩。我不喜欢他这样,我倒宁愿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争斗,他就是他,一个纯粹的与世无争的只爱音乐的天才!
爱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时候,1900还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人的兴趣,这让我有点暗自着急。我认为一个没有下过船的人,爱情对他来说可能更富于传奇。以他当时的名气,他的身边应该环绕着数不尽的美丽的女人,她们应该为他着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甜美。但是不,导演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只让一个肥胖的小号手追随在他的身边。然而到了后半部,导演似乎终于觉得有必要关注关注这位传奇年轻人的私生活了,于是给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这个女主人公正是曾给他过影响的那个农民诗人的女儿。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亲。因为她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张唱片中的那首乐曲,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或者爱情,给了他灵感;第二,因为她没有能接受他的礼物(奇怪的是她说的话他都听到了,而且那时她离他更远,且她的声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释是他处于下风口。但是从常识上判断,他处于上风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点。),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张唱片毁掉了(迈克把它修整好,塞进了钢琴里,但是也许他应该把它收藏起来留个纪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毁掉吗?);第三,因为她(当然也因为她的父亲),1900准备上岸去生活,去听听大海的声音。并间接促成了他那个伟大的念头。从这里来讲,那个女孩子的出现是恰当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总让我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或者如上面所说推动故事情节的一些发展。因此在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爱情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要去死?
1900 最后的死让人心里很难接受。如果要怪的话,我认为应该怪导演。因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吗?1900惧怕上岸,只是因为他感到陆地太远了,城市远得看不到尽头。这让他心里发慌。他怕自己陷入到这种无穷无尽中去,从而无法再纯粹地沉浸于音乐之中。因而套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他要的是纯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适——的世界就是一条那样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过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键上,而琴键也是有限的。从始至终,他表达的都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欢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习惯而且不得已。并且他表达的"船”并没有强调必须是"此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换一条船他同样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么我们为何不给他换条新船,而必须让他跟这条旧船一起死去呢?
这样的质问也许会让导演、也让所有的观众尴尬,这将使故事的结局急转直下,并失去那一层人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许我这样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艺术化了!
一个浪漫化的结尾想象
尽管我说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并不表示我就那么反对浪漫化。事实上,不管是对《海上钢琴师》,还是对《树上的男爵》,对他们的结尾我都抱有遗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不会那样去处理,在我的想象中,1900应该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说迈克不应当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突然听说在某个船上有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他的演技无可挑剔,他的乐声美妙动人,而且——据说他从不下船。从别人的描述里,迈克意识到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这时一丝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迈克的脸上绽放,于是音乐响起,是1900狂风暴雨似的钢琴声,在琴声中镜头转向大海,海上有美丽的船只,船只背后是美丽的晚霞,船只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剪影。琴声像是从每只船上飘出来的,那么多,那么急骤,仿佛有多个1900在一起弹奏似的。于是字幕升起……
同样,男爵没有必要拉上那个热气球,他应该在某一天,突然沿着树向远方爬去,越爬越远,渐渐地在众人惊讶的视线里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连这个小点也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终生没有下过树的男爵……
㈦ 甜蜜蜜影评
香港电影《甜蜜蜜》,凭借一首歌而讲诉一个遗憾的爱情故事,在错误的时间遇上错误的人。
《甜蜜蜜》电影英文名翻译为: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同志,差一点就是一个爱情故事),暗示这并不是一部甜蜜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发展里面,围绕《甜蜜蜜》这首歌讲诉了两个身在异乡的人,因为《甜蜜蜜》而相识相恋但遗憾分开,多年后再相遇时《甜蜜蜜》再次响起,却讽刺了这份曾经的感情。
那些曾经的最爱,也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是《甜蜜蜜》让观众最深刻的感受;讽刺的题目,让观众反面去体会到错误的时间遇上错误的人,喜欢又如何,终究不是生命中的人。《甜蜜蜜》确实以讽刺的电影名,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甜蜜蜜》封神镜头很多,一笑一哭成就经典
作为华语代表爱情片之一,《甜蜜蜜》确实产生很多经典镜头,无论是李翘(张曼玉饰演)与黎小军(黎明饰演)闹市中恋爱嬉戏的片段,还是多年后纽约街头的相遇,唯美的镜头也实属经典。
论最封神的镜头,则是张曼玉面对豹哥死亡的一笑一哭,她笑,因为他记得她喜欢米奇老鼠,她哭,是因为已经没有可以诉说快乐的他,她终究还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孤独无助。
㈧ 甜蜜蜜的影片评价
一、社会的同化与自我认知
《甜蜜蜜》所选的故事发生地点具有典型性。无论是前半部分的香港,还是后半部分的纽约,都是国际化大都市,而移民正是这类城市的主要人口组成。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文化多元、贫富两极乃至地域歧视都是城市的特点,也是整部电影的推动力。影片中,初到香港的黎小军着装土气,操着一口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乡音。他对电梯、取款机、麦当劳一无所知,像个婴儿一样需要重新学习,立足于更为先进的社会。另一边,会说一口流利粤语的李翘则看似更早融入社会,初来乍到香港,她没有表现出太多困惑,而是直接接受和认可,以当地的价值观否定过去的自己。她努力变身成一个“喝着维他奶长大的香港人”,抹杀掉新移民的身份,自以为这样就不再是外来打工妹。但当她委身豹哥,终于得到社会的尊敬与承认后,却吐露出内心最深的眷恋——家乡的母亲没有等到她赚大钱已故去。而当李翘历经磨难,终于做成美国人后,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和身份认同已没有了虚荣的掩饰——她自然而坦然地对游客们表示,自己是广州人,很想回家看看。移民客的漂泊经历就像一针催熟剂,逼迫着李翘和黎小军成长,促使他们更深层次地认知自己,完成对自己身份的内省。
二、实用主义爱情与理想主义爱情的比较
正如男人生命中会有自己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一个女人生命中也会出现两种男人——比如李翘与黎小军和豹哥。黎小军于她而言是理想主义爱情,而豹哥则是实用主义爱情。黎小军给了李翘最初的心动与异性的关心,是初恋情人的角色。豹哥则使李翘的人生展开,令她蜕变成八面玲珑的女人,立足于社会。 然而陈可辛却将这两段爱情都打碎了,这是他的不俗之处。比如片中豹哥死后,李翘的失神与凄凉展现淋漓。原来实用的感情并不低人一等,理想主义的纯洁面对前者也不一定具有道德优势。再如结尾李翘与黎小军的重逢,则又充满浪漫主义的温馨。
三、小人物的命运挣扎
日本电影大师成濑已喜男曾说:“我们的生活一直都在欺骗我们。”影片中,黎小军与李翘事隔数年重逢在婚礼上,相互问及现状却彼此无言。曾是多么坚定带着理想去生活,可岁月将人们变得面目全非,生活完全背离了当时的初衷。一切纯洁美好的梦想,都消磨在物欲与现实中。当黎小军终于迎娶了小婷,却像《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对沈世钧说:“我们都回不去了”。李翘利用毕生精明换取物质时,却感慨:“我好失败。”但无论命运怎样颠沛流离,黎小军与李翘始终隐忍而顽强地坚持。或许这也是导演的悲悯——“命若飘蓬,你要微笑才好。” 香港回归前十年的时代缩影
陈可辛利用电影《甜蜜蜜》记录了香港从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间的群体无意识,并利用这样的历史资源来预言关于中国人命运的未知进程。在这里,陈可辛并未单纯纠结于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标志意义,而是刻画了历史变迁与社会走向在群体和个人心中潜移默化的微妙处境。这样的处理,使得影片在外在观感和内核共鸣上得到了华人世界的整体赞誉。
陈可辛在处理这样的香港题材时,主体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而是来自内地的新移民。在陈可辛看来,单纯将回归事件的承受主体设定为香港人并不能兼顾中国人的命运整体。进入80年代,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国人奔赴他乡谋求生计。步入90年代,由于对香港前景的未知与焦虑,一些港人选择移民海外。但《甜蜜蜜》并未直接表达这种群体心理的焦灼,而是细化到个人的遭遇以及人与人的矛盾,以小人物的真情实感和现实生活,记录了一段不凡的年代。
20世纪末期的中国移民
《甜蜜蜜》的英文片名“Comrades:Almost a Love Story”,意为“差一点就是个爱情故事”。陈可辛曾表示《甜蜜蜜》并非纯粹爱情,它更多是在讲述拼搏、讲述人生、讲述时代。 李翘和黎小军兜兜转转那么久却未在一起,是因为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不够爱对方:小军心中始终有小婷——那是他的理想;李翘为生存依赖豹哥——那是她的理想,不然他们早在一起。正如李翘所言:“黎小军同志,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我。”一言道出他们忍受艰辛来到香港的目的——为了追逐想象中那个更美好的生活。
这便是时代的印记,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放国门以来,因追逐理想生活而产生移民潮的真实历史和现实心态。电影在讲述内地移民艰辛又坚强的故事时,从侧面不露痕迹地反映着香港特有的殖民地历史,反映着香港整座城市“无根”的漂泊迷惘心态,反映着香港人既想拥有对国家的认同,又无法摆脱对英美文化的艳羡向往。
面对时代的辛酸,导演最终安排了这样一幕:一群大陆游客来到纽约旅行,他们在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下争相拍照,但他们同时喊着导游去买奢华Gucci包——他们是快乐的游玩者,不是背井离乡的移民,更不是历经艰辛的偷渡客。他们对拿到绿卡的李翘说:“以前那些人都往外面走,可现在都回去了。很多香港人都到我们内地去打工,以前出来的人都后悔,现在还是国内赚钱的机会比较多。”时代变迁如梭,中国正在崛起,香港即将结束150年的殖民历史回归祖国,1997年并不是这座城市的大限。最终,李翘和黎小军在纽约街头听着面向全世界中国人的播报:“邓丽君小姐逝世......人们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声”,不知不觉走到荧幕前“意外”重逢。这便是属于中国人的声音,无论香港、内地抑或台湾,我们一直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共通的情感。 影片中,如果异乡客在香港面临的只是地域习俗的差异磨合,那么海外的漂泊者则真真切切感受到低人一等的刻骨之痛:豹哥不明不白死于街头的悲惨局面、李翘在警车上的歧视性待遇无疑是这种状况的真实体现。此时中国人情感肌理中的乡愁命题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展现,一曲邓丽君的《甜蜜蜜》则是这种情绪的象征化依托,触动了两岸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