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院为何分票房中的那么多钱他有什么成本呢 还有拍一部电影钱都花在哪了制作成本等等分别占百分之多
成本由以下因素决定(而异):
1.电影院的性质和所在位置(地区地域):
主要是房产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综合的购物娱乐广场,就得考虑“缴租”,还有物业费。有的电影院是独立建筑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这项上考虑什么了。当然,既然是“独立建筑”就得自己雇用“保安公司”和“保洁公司”的职工了。
2.开业时间:
有些设备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资,很长时间不用更换,比如说放映机。所以开业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营业面积和建筑,装修的形式:
“营业面积”包括“等候区(大堂,小卖等)”和“观影区(影厅)”。最直观的,营业面积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职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资”。无论是“售票”“服务”“放映”。然而,职工数的多少不仅仅取决于“营业面积”,“建筑”的形式也是决定职工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现在新“影城”吧,就是为实现“减员增效”而设计的。
说具体点吧,就拿四个厅和八个厅的两家影院假设,而且两家影院的每个影厅都是150个坐位,营业时间(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胶片或数字)相同(就简称她们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厅的多与少决定“售票”人员的多少,这无关设计问题。然后是服务岗---检票,领位,散场。最后是放映
“4”的影厅入口分散(需要多个检票员),地形复杂(需要服务员引导,避免走错影厅),对号入座(影厅里需要有服务员领位,以免秩序混乱),入场和散场走两个门(在散场时需有服务员,将散场门打开)。--请注意,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影厅同时发生。
“8”的影厅入口集中在检票口后面,检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只需一名检票员,因直接看到影厅,故不需服务员引导)。不对号入座(不需要领位),入场和散场走一个门(把住检票口即可)。
再说放映,“4”的影厅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员)。“8”的影厅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现在已不按“行业标准”行事,要是再有数字和大盘,至多安排三个放映)。
再考虑到每天替班吃饭,每周轮休等等,“4”的职工数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显而易见。(业务,财务,办公室的人数都差不多)
“装修”的形式,这要说的并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运转起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灯”,这还跟营业面积有关。有一个大大的大堂在装上成百上千的装饰灯,几十个海报灯箱,播放“预告片”的电视和音响“哇哇”唱。和有一个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两三个海报灯箱,不播放“预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更别说有的影院还在“地下”,只要营业就得开灯。影厅里的“壁灯”和“步道灯”虽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虑。
营业时间(场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职工加班”的费用,{{以五个职工的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工作时间来换取几十块钱的票款有点得不偿失,不过“业务”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十块毛利还是进了这月的票房。“发行方”开始微笑了,他们不考虑影院的盈亏。但经营者不得不虑,比如,卖十张标准票才够本,多排的这场卖了四张,就等于从卖得好的场次里“抠”出六张,放在这场里了,才够本。}}——大括号里的话,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看的可能并不全面.
4.所放电影的区别:
先说“放”,有“数字”和“胶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灯”。很显然,功率数越大越费电。除此之外胶片放映机还有电动机消耗电能。简单的结论——电影越长消耗就大。
再说“片源”,有的电影“分账”,有的“买”,如果是买,跑片(两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万才能放,两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万即可(常见于买卖不好,自己拿不着或者不敢拿拷贝的影院)
5.杂项
水,电,排风,供暖,制冷,洗手液(各种清洁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摆,恶劣观众的恶易破坏,设备磨损等等。
叨叨了半天。只说了些“因素”。其实,许多事取决于经营者想干什么,并可以通过管理改变一些情况,无论是向着“优”还是向着“劣”。
㈡ 电影票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是按实际的售票价统计。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是和中国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在好莱坞制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这样制片方就能尽快趁着影片的热度收回成本。但随着影片上映时间变长,制片商分到的票房会越来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国内电影公司采取阶梯式分账模式的出发点和好莱坞并不一样,其实是为了“以收入换市场”,通过给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来换取排片,争取更高的票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6年1月1日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44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国产电影保持主导地位。
票房(网络)
㈢ 关于电影院会计核算的一些问题
涉及:
1、营业税及其附加税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看当地怎样规定);
2、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税目,如果投资者个人有分红还要代扣代缴利息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
3、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例如签订的合同、账本等),有车船的话还有车船使用税;
差不多了,其他有这些之外的再提问
㈣ 电影院的一部电影票房是怎么分成怎么算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
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PS: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终片方结算所使用的数据,为中数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
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
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
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
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
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7.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附:中国电影的资金其它回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版权收入:主要指电视放映权和互联网播放版权销售。
这部分收入里面,CCTV6的收购费用为140万-400万每部影片,主要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制度、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决定。
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
2.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发行收入、版权收入。
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大。
3.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4.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视觉元素等授权使用,以及版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 *** 补贴:主要是 *** 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地方 *** 专项补贴等。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
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在1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1000万元。
其中,大部分中国影片的资金回收依赖票房分账,可占到影片总收入的80%以上
㈤ 刚成立的电影院公司怎么做账,涉及到哪些会计科目
你好!
电影院会计的流程?
答:【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会计人员在会计期间内,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遵循一定的会计步骤对经济数据进行记录、计算、汇总、报告的过程.
通常,将这种依次发生、周而复始的以记录为主的会计处理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1、建账;
2、会计事项分析;
3、编制会计凭证;
4、登记有关账簿;
5、编制试算平衡表;
6、期末调账和编制工作底稿;
7、对账和结账;
8、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
影院分成费如何帐务处理?
按劳务费用处理影院方账务处理:
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劳务费)
收款方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电影院都有什么成本费用,计入什么会计科目?电影院成本费用:
电影院的支出大多都可以列支在主营成本,差旅费,电话费等可以列管理费.
成本费用:就一般意义而言,成本费用泛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
企业的成本费用,就其经济实质来看,是产品价值构成中c+v两部分价值的等价物,用货币形式来表示,也就是企业在产品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成本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耗费的工具;
2、成本费用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3、成本费用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是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杠杆;
4、成本费用是定制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依据.
主营业务成本:
①本科目补充设置"电影发行成本"、"电影放映成本"、"音像制品成本"、"影片后产品成本"等明细科目,并按影片的片名、各种产品的名称等,进行归集和核算.
"电影发行成本"--核算企业发行影片而应结转的库存影片等的实际成本;
"电影放映成本"--核算放映企业放映影片而应结转的库存影片等的实际成本;
"音像制品成本"--核算企业因销售各种音像制品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影片后产品成本"--核算企业销售除音像制品外,与影片相关的电影形象产品等发生的实际成本.
㈥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分成方法如下: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简称总票房),要向国家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其次要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由影院从总票房中直接扣划并缴纳。
以上两项,合计5% + 3.3% = 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为“可分账票房”,又名“净票房”。可得:净票房=(1 - 8.3%)x 总票房。
然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会征缴净票房的1% ~ 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但该分账阶段只存在于大片,小片没有。
最后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净票房扣除“中数代理费”后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
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家公司,比如“万达”、“金逸”,那么它将独享这57%(即50% + 7%)。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么它将独享这43%。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与制片方约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为其发行代理费用。那么只剩下43% - 15% = 28%归属制片方,即Δ的28%才是制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个档期处于竞争劣势,为了增加影片排映场次,制片方和/或发行方会承诺给影院和/或院线返百分点,一般占Δ的3~5个点。也就是说,制片方和/或发行方承诺把自己应得的43% x Δ 中的3~5个百分点返给影院和/或院线,使其原来占Δ的57%的份额提高到60%~ 63%。
制片方,简称“片方”,有时本身就是投资方,大多数情况下不只一家,因为很多电影的投资较大,制片方一家无力投资,于是会邀请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多家投资方如何分享票房,这取决于各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主次、份额,业界称之为“主投方”与“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参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发行方要面对的制片方。但不论如何,只有真正出资、投了钱才能算投资方,没有以货币形式出资的公司都不是投资方。
一部电影除了票房收入还有哪些渠道能够获得收益呢?
1、电视版权:即电视放映权。比如央视或一些省级卫视会购买某些电影(主要是大片)的电视播映权。
2、网络版权: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乐视网等为主要买家。
3、海外销售:面向中国港澳台地区、海外国家的院线、电视销售版权。
4、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政府补贴:主要是各级政府的各类专项补贴。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国巨幕两种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
上述这些非票房收入,有时也比较可观,主要都归制片方。因此近年来制片方都在不断加大并积极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