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雷战电影剧情 讲的是什么故事
1、抗日战争较为艰苦的1942年,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等经常遭受日军的突袭,为了减少损失,区武委会雷主任(张长瑞)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白大钧)集合群众的智慧,想出应对日军的策略:他们联合附近几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壮大武装力量的同时,用土制地雷组成各式各样的地雷阵,将日军沉重打击。
2、日军为对付地雷阵,搬来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民兵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制雷技术和布雷方法,使得日军防不胜防。进入麦收季节,日军本想趁民兵抢收麦子时一举拿下赵家庄,不想民兵早已设下了布局更为精妙的地雷阵。
Ⅱ 电影地雷战
《地雷战》是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执导,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等人主演的战争片。
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艰苦的年月。当时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事情。
那时候,日本强盗不断地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军区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加强边沿地区的对敌斗争,特地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干部,来组织和领导各地的民兵武装;同时,还集训了一批民兵骨干,学习使用地雷的本领,号召人们对日本强盗展开地雷战。黄村当时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和黄村遥遥相对,隔着一个山口,有个赵家庄,是根据地的边沿。在区武委会雷主任的直接领导下,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人们使用土武器与现代装备的日本强盗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地雷,是民兵最喜欢的武器之一,人们亲切地把它叫做“铁西瓜”。“铁西瓜”不断地给人们带来胜利和信心。“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个人影也看不见。”“步枪加地雷”,这在当时是很成功的战斗经验。“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民兵们充分发挥现有武器的作用,又自己动手造出了石雷,使地雷战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群众性的杀敌运动。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时机和敌人行动规律,灵活巧妙地使地雷“活”起来,是地雷战的基本经验。人们把这个经验归纳为四句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处开花。”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吃了几次亏以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破坏了民兵的地雷阵,首次进入赵家庄。敌人大肆烧杀抢掠,使群众受到惨重损失。可是民兵们没有灰心,他们进一步研究,改进了地雷技术。在另一次战斗中,粉碎了敌人的起雷阴谋,接着又用土化学雷,取得反起雷的胜利。
1944年麦收季节,敌人乘联防民兵夜间抢收的机会,偷偷奔袭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敌人妄想利用土匪绑票办法,胁迫民兵放下武器,并且恐吓说,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要让被捕村民走在“扫荡”队伍前边“蹬地雷”。民兵和八路军一起,决定将计就计。于是巧摆地雷阵,当群众蹬着踏板的时候,地雷却在敌人群里爆炸。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歼灭了进犯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角色介绍
编辑
赵虎
演员白大钧
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为使敌人不容易发现地雷,正反复试验改进造地雷的技术。为了研制“头发丝雷”,生拉硬扯地从女民兵玉兰的头上偷窃了几根头发,“造成了玉兰的极大误会”。
玉兰
演员鲁在蕴
民兵队长,她为八路军纺纱织布、做军鞋、运给养、站岗放哨、抬担架、照料伤员,又负责给八路军送情报和带领青妇队队员埋地雷。
二曼
演员杨雅琴
民兵副队长。她跟着民兵队长赵虎,女民兵玉兰、铁嫂等人,在村口、大道等设踏雷,在沟口、田边等设下绊雷,在树上悬挂天雷,用碎石雷堵塞路口、海滩、河道等险要地段,用头发丝雷阻止敌人挖雷,天罗地网般的地雷阵。
张长瑞
演员雷主任
雷主任,区武委会。为了减少损失,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集合群众的智慧,想出应对日军的策略。
Ⅲ 地雷战电影的主人是谁
地雷战》是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执导,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等人主演的战争片。[1]
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中文名
地雷战
外文名
Landmine Warfare
出品时间
1962年
出品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发行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
拍摄地点
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
导 演
唐英奇、徐达、吴健海
编 剧
任旭东、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
类 型
剧情、抗日战争
主 演
白大均,董元夫,张长瑞,吴健海,杨雅琴
片 长
75分钟
上映时间
1962年12月[3]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 彩
黑白
在线播放平台
爱奇艺
Ⅳ 《地雷战》彩色版来了 51张剧照 重现优秀战争片 经典台词与桥段
亲爱的影迷朋友们,上一次,我们为大家呈现了经典黑白老电影《小兵张嘎》的彩色版高清剧照,结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还想看到更多黑白老电影的彩色版。现在,彩色版的《地雷战》也来了!各位快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吧。
跟《小兵张嘎》一样,彩色版的《地雷战》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很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说起来,《地雷战》应该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老电影之一,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它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原本是一部教学片,但于1962年上映后,却受到了广大影迷的热烈欢迎。到现在,57年的时间过去了,影片中的众多场景和桥段,以及经典台词,都仍被大家所津津乐道。
而彩色版的《地雷战》,究竟是怎样的效果呢?请各位跟随雅清一起,通过51张高清彩照,来先睹为快吧。这一次,我们同样只需要5分钟,就能够再次将这部经典的抗日影片看完,同时对童年记忆中的那些人物和台词再进行一次重温。欢迎大家分享和转发哦。
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年月。那时候,我们敌后的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日本强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而《地雷战》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事情。赵家庄的民兵队长赵虎(白大均扮演),刚从军区学习了使用地雷的本领,可是在回村的路上,就遇上了疯狂扫荡的敌人。
日本鬼子如蝗虫般朝赵家庄扑来。
而机智勇敢的赵虎,正好将学好的地雷战本领用上,炸得敌人失魂落魄。
从主力部队抽调来的雷连长(张长瑞扮演),来到赵家庄担任武委会主任。他见到了石大爷(吴健海扮演)。石大爷告诉他:自从鬼子占了黄村以后,人心惶惶,村里的老百姓都进山躲起来了。
在山里,雷主任召集了赵家庄的所有村民,号召大家与敌人展开地雷战。并让大勇给大家念了报纸上的一段话: 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 我想,这段顺口溜,大家一定都记忆犹新吧?
鬼子再一次对赵家庄进行偷袭,但在我抗日军民强大的地雷阵中再次败下阵来,仓皇逃窜。
战斗胜利了,大伙儿甭提多高兴了。
但高兴之余,人们也想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军区发下来的地雷实在有限。该怎么办呢?这时,石大爷想到一个主意,说咱们这山沟里头,到处是石头,可以造 石雷 ,但炸药该怎么解决呢?石大爷说, 造炸药,在咱们中国,老辈就有过,不稀罕,一硝二磺三木炭,咱自己能配嘛。
说干就干,赵家庄的村民全都行动了起来,大家的热情可高涨了。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很快,地雷就造出来了,赵虎和雷主任经过测试,大获成功。
而且大家还想了很多埋雷方法,并还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比如把一组手榴弹设置在地雷的上面,这个就叫 “子母雷” ,对付敌人骑兵和行军大队,是再好不过了。同时,大家还想到了 “连环雷” 、 “天女散花” 等各种威力无比的地雷阵。
日本鬼子因为连续遭遇地雷战,被炸怕了,所以再出动的时候,就会先对路面进行探测。
可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人。赵虎和雷主任等面对敌人的进攻,早已胸有成竹。
有一小队敌人试图从小路对我赵家庄民兵进行报复。
但我抗日军民也早有布置和安排。他们在敌军可能经过的山坡树林等地,也设置了地雷。上图中这位演员,各位还认识吗?是的,她就是杨雅琴。这是她初登银幕的第一部作品,在其中扮演女民兵田嫂。此后她进入八一厂,成为一位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
而另外一个女民兵二嫚,采用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法,巧妙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瞧,愚蠢的敌人被四处的枪声搞得晕头转向。
而日军中队长中野带兵走大路,更是遭到了我地雷阵的严重打击,伤亡惨重。
气急败坏的中野前一秒还叫嚣着要进攻,后一秒就被一枪击中右臂。
再一次被打得落荒而逃的中野当然要卷土重来。这次他专门从青岛搬来了工兵,并且还带来了探雷器。
鬼子的这一招,使赵虎陷入沉思。
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虽然鬼子有探雷器,但我们同样有的是办法来对付他们。比如用真假雷,假雷连接真雷,敌人一搬动假雷,真雷就会爆炸。再比如用“ 夹子雷” ,又能下踏雷,又能下绊雷,使用起来可方便了。
同时,赵虎还想到了用头发丝做绊弦的方法。这不,就出现了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桥段——赵虎来找玉兰(鲁在蕴扮演)要头发丝了。
而不明就里的玉兰当然不肯给。
于是赵虎就使计拔掉了玉兰的几根头发。这个场景我想大家一定都记忆犹新吧?
玉兰悄悄跟在赵虎身后,才发现原来他又在研究新的地雷布置方法了。
玉兰见此情景,手握自己的长辫子,心中离开就有了主意。
当天,玉兰就绞了自己的辫子,交给赵虎,让他去做绊弦。
敌人又一次疯狂进攻。这一次连年幼的小弟也参加了战斗。他对二嫚说,瞧,我的地雷也要爆炸了。
结果,那个叫渡边的探雷队队长挖出了两手“黄金”,瞧他的表情,大家是不是只想乐?我记得当时我们看到一段的时候,整个影院都大笑不止呢。
敌人的行动再一次失败了。他们快要崩溃了。
但敌人是不会罢休的。这不,他们还专门派出了特务,来试图获取有关地雷的秘密。
特务谎称自己是十六团的侦察员,骗过放哨的小弟,并打探道: 正在农忙的时候,小心炸了自己人啊。
小弟凑近特务,道: 没关系,不见鬼子不挂弦。
鬼子甚至还想到了偷地雷的招数。这不,这又是大家很难忘的一个场景吧,假扮成村妇的渡边,骑着毛驴悄悄地进村了。而当他扭过头来,几乎所有观众都哄堂大笑。这造型,也太违和了吧。
渡边偷到了地雷,仓皇逃窜。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再一次中招了。原来,他挖到,是我们事先埋好的延时雷,正当他打开要研究的时候,地雷瞬间爆炸,渡边当场毙命。
到了麦收季节。为了不让鬼子夺走粮食。赵家庄的村民连夜抢收麦子。
而与此同时,抢夺粮食的鬼子也来了。当然,等待他们的,又是一场激烈的地雷战。
赵虎和大勇看到敌人再一次进入我们的地雷阵,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鬼子走到哪里,地雷的爆炸声响在哪里。
狗急跳墙的敌人疯狂地进攻赵家庄,将没来得及躲避的石大爷等众乡亲们给抓了起来。
这时,我八路军主力部队来到赵家庄,决定和民兵们一起,拔掉鬼子在黄村的据点。
又一场地雷战即将打响。这一次,我抗日军民的方法就更多了,首先用 “钉子雷” 封锁公路。
再用“ 天雷” 封锁树林。
还用 “土水雷” 封锁河道。万事俱备,只待鬼子乖乖就范。
但丧心病狂的鬼子想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主意,那就是让石大爷等村民走在队伍前面“蹬地雷”。石大爷等面无惧色,故意将鬼子引入我们的地雷阵。
紧要关头,石大爷等巧妙避开地雷,而鬼子和伪军却被炸得横尸遍野。
我抗日军民摆下的地雷战无处不在,一个进村的日军看到老乡家的酿酒,打开正要喝,只听“轰”的一声,地雷爆炸。
而魂飞魄散的中野被我抗日军民强大的地雷战吓破了狗胆。这个画面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对不对?
胜利了。赵虎和玉兰等在欢呼。
亲爱的朋友们,当大家看到彩色版的老电影《地雷战》时,是一种怎样全新的感受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告诉我们吧。如果大家喜欢,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展示其他黑白老电影的彩色版哦。
喜欢老电影的朋友们,还可以订阅我们的“老电影珍贵图片资料库”这个专栏哦。专栏中汇集了众多老电影和电影明星的珍贵资料,欢迎大家的订阅和转发哦。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打赏,咱们明天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Ⅳ 电影地雷战
《地雷战》----
电影《地雷战》最开始是军教片!就是在军队内部放映的用来对部队军人进行战略战术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片。剧情内容是在抗日战斗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群众制造了各种土地雷,布下雷阵,使日寇受到沉重打击的故事。影片的主要意图还是一方面表现了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利用智慧打击侵略者,一方面表达了共产党团结最底层群众战争必胜的观念。
2007年2月26日,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在一次演讲中大放厥词,说什么“也许20年内,日本可能成为中国的第N个省。”此话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一时间,中日关系再度成为一个媒体热炒的话题。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曾接到一位新西兰华裔学者的邀请,让我参加一个由多国学者参与的跨国研究课题:《中日韩民族意识中的他者表象》。通俗一点说,就是中国(日韩)文化如何想象对方?为何如此想象?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包括电影、电视等通俗文化媒体)是如何赋予这一想象以特定感官形式的。当时,考虑到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积累薄弱,恐有碍于研究的深入,遂谢绝了对方的邀请。今天想来,中日韩之间,仿佛确有展开此类合作研究的必要。
多年来,三国之间囿于“同宗同源”的传统思维,在彼此的文化认识上产生了一个惰性十足而疏于明辩的错误理念,即用所谓“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忽略,乃至有意掩盖存在于三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说严重一点,这种忽略,正是我们彼此无知的开始。事实上,中日韩之间的诸多隔膜、误解、猜忌、责难与政治、外交摩擦,无不与此相关。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力图打破三国关系的僵局,势必在文化上要加强对彼此的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三国的文化学术界都还有大量未知疆域等待开垦。
其他方面情况我没有发言权。但从影视文化上看,我认为三国各自影视文化想象对方的单一化、模式化,不但不能促进、加深彼此的相互认知与理解,相反,他们仍在因袭某种历史思维的惯性,不断地将对方的历史和文化加以“妖魔化”。(中韩关系更为复杂微妙,此处存而不论,仅就中日关系而言)
仅就中国电影而论,一提起日本人,便立即使人联想到“猪头小队长”、“松井”、“偷地雷的”等等一系列为国人熟知的银幕形象。可以说,从中国银幕最早出现日本人形象的三四十年代(如《狼山喋血记》、《松花江上》、《丽人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算起,经五六十年代(如《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到八九十年代甚至晚近(如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陈真》,电影《绝境逢生》、《烈火金刚》、《举起手来》),中国银幕上的日本人形象就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在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中,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大抵已被十分顽强地固化为“鬼子”这一“非人”的丑八怪形象了。
导致这一文化表象被固化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无非三个方面:第一是历史原因:也就是日本对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入侵、掠夺与欺凌(从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算起)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历史创痛;第二是现实原因:中国人鉴于自身的历史创伤记忆而始终对当代日本的右翼政治及军国主义化心存芥蒂;反过来日本也对所谓“中国威胁”感到寝室难安,暗藏对“中国崩溃”的阴暗期待;第三是心理原因,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中日之间彼此误解、蔑视和对立,并将此种非理性心理与某种动听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词藻混淆起来,从而掩盖了这种误解和对立的现实危害性。
我认为,中国文化界、电影创作界对日本当代社会、文化总体认知的匮乏,以及历史记忆的惯性作用,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我们沿着历史的维度进行梳理,如果说三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电影对“鬼子”形象的塑形及模式化,尚且与抗日战争的客观历史直接相关,那么,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当中日双方对话、交流渠道日益丰富之后,中国文化依旧保持着“日本想象”的单一化,则只能归结于我们自身文化建设的某种不足。虽然,这中间也出现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清凉寺钟声》等一些从理性角度反思中日民族关系与民族情感的电影作品,但是很显然,这种作品还无法构成此类作品的主流形态。
相反,中国人似乎更习惯于把日本人虚构成为“罗圈腿、蛤蟆嘴、仁丹胡子、东洋鬼”的丑八怪形象。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分辨“鬼子”的“异质性”,而“异质性”的一个标志,就是把日本人由“人”虚构成一群没有人性,没有情感,没有人的灵魂的“衣冠禽兽”。但是,作为一种话语,它究竟与日本,与日本文化有多少关系?它能否反映日本的民族性格、民族本质?这一问题却从来没有人提出来并给予严肃的思考。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背负着沉重历史创伤的民族,自然需要一种能够达成心理宣泄和慰籍的特定方式,需要一种对异族的“妖魔化”想象来维系自身对于历史的记忆。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文化因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假如这种“创伤记忆”演变成一种被固化了的,带有某种先验意味的文化咒语,以至于人们在它的面前甚至忘记了思辨和反思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堕落成为一种“记忆仇恨,撕裂族群”的扭曲心理。
有一种说法,主张中国对日本的侵华史采取一种“记史但不添恨”的态度,不管别人意下如何,我本人是举双手赞成。道理很简单,我们记忆历史的目的只能是以史为鉴,构筑和谐。如果历史记忆只是用来累积历史的仇恨和宿怨,增加现实的误解和对立,那么这种历史观便与日本右翼所推行的历史观一样,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将十分危险。
实际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两者关系更是紧密到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就连不断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某些日本右翼分子也能看到,假如真如他们所说,中国经济一旦陷于崩溃,那么受到打击首当其冲的恰恰是日本自己。既然和则两利,争则俱损,为什么不选择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呢?既然要相互了解,单单靠这些几十年一贯制的“猪头小队长”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再说具体一些,中国电影界对日本电影的了解远远不能满足双方电影文化交流的需要。从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界真正对日本电影有所认识的专家、学者屈指可数,老一代的有中国影协的陈笃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俞虹;中年一代的有原北京电影学院的应雄、中国影协的晏妮;可惜,老一代学者已经退出一线,中年一代也大多移居他国;再年轻的一代,更是人才寥落,花果飘零。创作界的情况也大地如此。为什么我们总是追问中国电影除了“鬼子”和“猪头小队长”再很难出现相对比较客观、比较现实的日本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我们自身对日本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单一,必然导致“妖魔化”,而单一和妖魔化反过来又必然加深、延续我们自身的无知。
尽管由于自己的知识局限,我没能参加那项跨国的合作研究,但我仍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介入中日文化的互动建构。毕竟,除了彼此仇恨和对峙之外,中日之间还可以有其他选择。那么就让和解从“认识”开始。
Ⅵ 老电影地雷战是何时拍的,还有,有拍摄的后台资料的话更好,爆炸时的景象太真实了,好怀念啊。
二战电影:《地雷战》
中文名:《地雷战》
英文名:Landmine Warfare
出品国:中国
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
主演:白大均、董元夫、张长瑞、吴健海
上映年份:1962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影片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赵家庄的民兵总结了教训,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敌人的工兵无法起雷。麦收季节,日伪军乘联防民兵抢收麦子的机会,又一次偷袭了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全歼进犯之敌。
本片采取了教学与叙事双重叙事的技巧,现在看来很是有些先锋意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艰苦的年月。本片所描写的,是当时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日本强盗不断地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军区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加强边沿地区的对敌斗争,特地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干部,来组织和领导各地的民兵武装;同时,还集训了一批民兵骨干,学习使用地雷的本领,号召人们对日本强盗展开地雷战。影片剧情的组织生动、感人,导演以黄村民兵在威震敌胆的地雷战中大显身手的史实为素材,处理得质朴而灵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挠与日寇的狡诈、凶险和残酷形成尖锐的对峙,并在反复较量中展现出各自的形象特征。该片还较好地烘托了胶东农村的地方风貌,不仅带来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对体现人民战争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