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7080后,还记得你们镇上曾经的那个电影院吗
前几天到我们附近的镇上玩,走到街中心,一个非常苍老的建筑展现在面前,那是一家非常老的电影院,电影院的名字依稀还有看到,两边毛主席语录还能念得出来,电影院的顶上已经长了些野草,可能是这个镇的人对老电影院有感情吧,它没有被拆掉,很奇怪的是我看到这个老电影院在那里一点没有违和感,反而更好地衬托了小镇巨变的历史。
拿着电影票,从两侧的门都能进去,门口有一个专门收票的,数了票数和人数,然后打开门,我们就进去了,此时的电影正在放,一个战争片,现在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讲一匹抗战中白马的故事,刚进去,我们只能看到屏幕,四周一片漆黑,以前看电影,也是讲票和号要对,我们努力找了半天才找着,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不管是画面还是声音,都让我们几个印象深刻,声音的冲击力太强,有时候我们还会捂着耳朵听。
看到中间换片的时候,里面有的观众在吃瓜子,我们有一个同学也到外面买了一包,说起这个包也很特别,是用报纸卷起来的。那天我们在电影院看完了一遍没有出去,又看了第二遍,到现在印象都很深刻。
⑵ 亚细亚电影院的历史
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上的亚细亚电影院始创于1908年,最初的名字是吉干特(巨人)电影院,有935个座位,是继和平电影院之后,哈尔滨市成立的第二家电影院。1936年改称为“亚细亚电影院”。1946年被苏联领事馆接收。1951年,前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将亚细亚电影院移交给中国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文革”期间,影院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改革开放后恢复了旧称亚细亚电影院。如果关于“亚细亚电影院的前身是乌克兰俱乐部”的说法成立,那么它的建成时间便可追溯到1907年,甚至要比“公认”的中国首家电影院——上海虹口电影院还要早一年,而这在哈尔滨的早期电影院中还排不进前五名。1936年2月14日,后来被誉为“关东大侠”,与天津霍元甲齐名的武术大师吉万山师傅,曾在这里迎接俄罗斯大力士杰力柴夫的挑战,并大获全胜,成为一代传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娱乐生活很少,当时的电影院火得不得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当时亚细亚电影院楼上楼下一共1050个座位,从早上开始,两场中间间隔十几分钟,一直演到第二天早上。当时连位置不好的如大柱子后面或是很偏地方座位的票都卖出去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VCD、DVD的普及,影院不再是人们观看电影的唯一渠道,哈尔滨的老影院也渐渐地开始冷清。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些国外大片的引进,老影院又火了一把。1998年,《泰坦尼克号》首轮在亚细亚电影院放映一个月,当时的票价是50元,一天六七场,放映收入就达到十多万元。二轮上映时票价是30元,人依然很多。
2000年后,虽然亚细亚电影院改善了电影放映环境,并承担了包括“《金刚》哈尔滨首映礼”等一系列活动,但总体上处于经营不善的境地,2007年前后被该作为“刘老根大舞台”,以二人转演出为主。2010年,亚细亚电影院无奈地关门停业。 被清洗得锃亮的金子招牌,光可照人的玻璃、崭新的宣传海报,亚细亚电影院,这个承载了一代人美好记忆的老影院,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亚细亚电影院记者看到,内部装修风格以欧式为主,门厅格局大气、宽阔,进入门厅后两侧有旋转楼梯可以上到二楼,由于内部施工仍未结束,电影院的具体结构记者未能“一睹芳容”。据介绍,亚细亚电影院将被改建成一个综合体,一楼二楼用于经营,三楼建有四到五个放映厅。
亚细亚电影院始建于上世纪初期。重新营业的电影院共分三层,一二层为影院配套娱乐、餐饮、休闲区;三层为影院,设6个放映厅,共容纳500人观影。6个影厅均可观看3D电影,影片与哈市其他各大影院同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