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医生 有个片段是他用玉镯和徽墨加在一起治皇上的病 他用泥土和青霉汤治瘟
《医痴叶天士》
一个月之内在央六看到过。讲乾隆时代的名医叶天士的故事
叶天士,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他用陈年芥菜和黄土治百姓霍乱,用犀牛角磨墨给皇上退高烧,新创青蒿研为鲜汁给皇上灌服治愈疟疾,使响豆疗法给知府治失眠,无不透着他的那种神与痴,但“痴而不傻,狂而不妄”。
『贰』 民族英雄郑成功中介绍了哪些人物(至少五个)
1、郑成功
原名郑森,福建总兵郑芝龙之子,隆武帝赐其国姓,并名“成功”,希望他振兴大明,收复台湾。在郑芝龙降清后,与父亲决裂,退守厦门,在目睹荷兰殖民者的暴行后,郑成功下定决心收复台湾。
2、薛良
郑成功的红颜知已,冒死赴台找到何斌,让其带回海图,助郑成功攻打台湾,但自己被扣为人质。最后为让郑成功不因为自己而受荷兰人胁迫,毅然跳下城楼。
3、郑芝龙
福建总兵,郑成功之父,在清军占领明朝大半江山之时,庇护南明隆武帝于福建,后遭清军收买,决定降清,与其子郑成功关系决裂,离开福建。
4、隆武帝
南明皇帝,在清军占领明朝大半江山之时,退守福建,在福建总兵郑芝龙的庇荫下苦苦支撑,感郑芝龙之子郑森报国之志,遂赐其国姓,并名“成功”,希望他振兴大明,收复台湾。
5、郑夫人
来自日本,郑芝龙夫人,郑成功母亲,在郑芝龙投降清军后,剖腹自尽,用生命为大明殉葬。
(2)电影外国人在中国医治疟疾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因为连日大雨,在拍摄“水牢”里的戏份时,有洁癖的蒋勤勤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保鲜膜”将自己全身的身体包起来,再穿上戏服进行拍戏。
吴子牛表示,郑”字的写法是请人专门在郑成功题写的碑文中拓片后传真过来的,为了模仿郑成功的签名,赵文卓练了一个月。
为了影片中一场弹琵琶的戏,蒋勤勤苦练了一个星期的琵琶,令导演为蒋勤勤准备的“手部”替身都没了用武之地。
电影《英雄郑成功》剧组在福建沿海拍摄现场出现意外,烟火师助手王亚旺被所布炸药炸断双手。
『叁』 关于白求恩的电影有哪些
每当北美的枫叶之国在中加关系上刷存在感的时候,相信有些国人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有点迷茫的感觉,因为我们始终对这个国家抱有相当深厚的感情。
这份连枫叶国的很多人民都难以理解的感情,有小部分来自于那个说相声的大山,绝大部分则来自于一位牺牲在我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我们大多数人对白求恩的印象一部分来自于这张照片,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吴印咸1939年在晋察冀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发表前夕白求恩大夫不幸牺牲。
在25年后,吴印咸作为摄影师参加了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拍摄,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对白求恩印象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本文就讲一讲《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一、强强联合群英荟
从1951年开始,关于拍摄白求恩事迹电影的提议就没断过,甚至国际友人伊文思也曾策划过但都不了了之,直到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同时计划拍摄这个题材,在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的主持下,两家电影厂建立了强强联合的摄制组共同拍摄《白求恩大夫》,因此该片几乎是群英荟萃,当时两个电影厂里的很多知名演员都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有些甚至就跑跑龙套。
河北本地人村里在片中饰演八路军方军医,他在电影中一度成为白求恩的“对立面”,白求恩因为方军医的技术不过关发了脾气。其实,这是导演组特意加入的戏份,因为白求恩一直在后方工作并不直接和日军战斗,因此电影里缺少矛盾和冲突,为了制造必要的对立面,方军医只好委屈了一下。
英达的父亲英若诚饰演白求恩的翻译童秘书,关键还是因为英老爷子的英语确实很棒,由于童秘书和白求恩始终在一起,因此英若诚的出镜率在配角里超高。
值得表扬的是,该片中英若诚的翻译几乎都是同步的,该翻的地方一定会翻,不像现在很多电影里的翻译就像摆设一样。
杨在葆在片中饰演受伤的战斗英雄徐连长,为了抢救他,白求恩大夫抽自己的血为徐连长输血,这个桥段来自于真实事迹。
据说当年在黄土岭战斗中,战士们知道白求恩到了前线纷纷高喊:冲啊,不要怕受伤,白求恩在后面呢。
“小白鸽”师伟饰演白求恩的助手,当时的师伟已经36岁,但演绎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护士也毫不吃力
田华也在片中出现过,她饰演一位在游击区坚持斗争的医生。
上影厂的老演员仲星火在片中饰演照顾白求恩的伙夫。
刚刚走红的梁波罗则在片中饰演年轻的医生,他也几乎是一位大龙套。
二、姜昆疑似出镜
说到梁波罗,近些年网络上流行着一个说法,据说梁波罗曾经回忆,当年他和李农在北京房山区寻找《白求恩大夫》里的小演员,偶然碰到一位虎头虎脑的小孩觉得不错,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后将他带到了剧组出演了片中的儿童团员虎子。
二十年后,有一次梁波罗在演出时遇到了姜昆,姜昆特意感谢梁波罗当年选中自己出演了《白求恩大夫》,为此梁波罗还兴奋地告诉了李农。
现在网络上也有资料认定姜昆曾出演了《白求恩大夫》里的小虎,但笔者认为这个事情可能有点儿出入,因为姜昆在1964年时已经是14岁的少年,而饰演虎子的这位小演员怎么看也是一位儿童。
因此,笔者推测,姜昆可能确实出演了《白求恩大夫》,但并不是这个戏份较多的虎子,可能是另外一个角色,只是后来在影片剪辑中被删掉了戏份。
三、美军上尉饰演白求恩
电影的主角白求恩是一个难点,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美国人谭宁邦主动请缨出演这个角色。
谭宁邦是美国人,曾在美军中担任上尉,他在1946年随军来到中国,之后投入福利基金会的工作,曾以美军上尉的身份押送大批药品送往延安,沿途一路畅通无人敢挡,换句话说,谭宁邦的事迹本身和白求恩的事迹在性质上也是有共同之处的。
出演该片时谭宁邦48岁,和刚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同岁,此外谭宁邦还拥有非常丰富的从影经验,曾在《停战以后》和《林则徐》等电影里出演外国人,他和上影厂很多演员都是老相识老搭档。
电影开拍前,谭宁邦和剧组一起前往部队和河北农村体验生活,他和同事们一起学习医疗技术,到体验生活结束后包括谭宁邦在内的几位主演几乎都可以在手术室里给真正的医生帮忙了。
和电影里的白求恩一样,剧组也给谭宁邦单独设立了不错的待遇,每天的补助比较高,宿舍也是单人的,但谭宁邦和他饰演的白求恩一样也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
当然,谭宁邦毕竟还是属于业余演员,因此在很多细节上达不到总导演张骏祥的要求,张局长就毫不客气地用英语骂他:你怎么这么笨。
每当这时候,谭宁邦总是自嘲地点点头然后再来一遍,剧组里其他人都不懂张局长骂的是什么纷纷向英若诚打听。
为什么谭宁邦挨骂也不生气呢,一方面他比较敬业,另一方面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谭宁邦也确实不敢跟毕业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张骏祥掰扯。
四、电影之外的白求恩
电影《白求恩大夫》本来有五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讲的是白求恩来中国之前的经历,但在拍摄影片时将这段略去了,因此我们长期以来了解到的白求恩就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战士。
其实白求恩的身世也很传奇,他祖籍苏格兰,家境优渥,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据说年轻时也喜欢流连风月甚至飞叶子,娶了一位苏格兰贵族小姐当妻子,后来因为他患上了当时的绝症肺结核主动要求离婚。
肺结核病愈后的白求恩开始人生开挂,他在医学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发明了很多医疗器械,也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成为著名胸外科专家。
1936年白求恩赶赴西班牙反法西斯前线,1937年又带领医疗队来到中国,他亲手在根据地建立了卫生学校和卫生所,建立了整套的野战医疗救护体系,因陋就简发明了著名的野战医院装置“卢沟桥”。
电影《白求恩大夫》将白求恩在中国的大部分事迹都拍了出来,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拍出白求恩曾连续48小时做71台手术的壮举。
白求恩去世后,他的事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加建交也传到了他的故乡,在中国和加拿大都有以白求恩名字命名的医学院、学校和纪念馆,也都有他的雕像。
本文最后附上白求恩临终前写的最后一封信,虽然看起来絮絮叨叨却催人泪下,笔者相信你看完之后也会为之感动:
亲爱的聂司令员:
我今天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
请你给(加共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十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做贡献。
也要写信给(美共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
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 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款子,或是分期给也可以。在那里我(对她)所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了。
马靴和马裤给冀中区的吕司令,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
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 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给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另送小鬼一双皮鞋。
照相机给沙飞,贮水池等留给摄影队。
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治疗疟疾和极大多数贫血的患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购买药品,因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人民),我十分快乐。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肆』 《医痴叶天士》里说乾隆十六年叶天士救治江阴患疟疾百姓无数,可百度百科说他卒于乾隆十年,孰是孰非
这些话是针对上楼那个人的,对于楼主一个没学过中医的,你把上面的答案选为最佳,我不怪你,因为你不懂。我来给你解释,第一,青蒿是一个菊科植物,在中国传统的命名当中,凡是用蒿来命名的绝大多数是菊科植物,比如今后的茵陈蒿、青蒿,有的把艾叶称为艾蒿,什么白蒿、马先蒿、齐头蒿都是,还有作为蔬菜的茼蒿菜,其实也是菊科植物。所谓的黄花蒿(现在把它作为正品)跟青蒿确实长得不一样,真正的青蒿叶片比黄花蒿要细,好像细的成了一根线。但是在过去的时候,两种蒿是等同在使用的。
第二,奎宁,最早是在十六世纪初,在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小灌木的树皮,对疟疾有明显的疗效,于是命名为金鸡纳,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提到康熙去征讨葛尔丹的时候,疟疾发作了,于是一个洋人给的药,吃完只好了。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从金鸡纳中提取出了生物碱这一类的药,就是西药当中有名的奎宁,后来经过对奎宁结构不断的修饰,有很多类的奎宁,这样子对疟疾就有了个特效药。经过一二百年来,全球性的疟原虫都普遍的产生了耐药性,于是奎宁类的在治疗疟疾上就很不理想。于是我们国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就根据中药中的记载,古代中草药书上记载青蒿自古就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截疟药物,抓住了这点就开始研究,就研究出了青蒿素,这个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一个相当于西药的新药。在研究青蒿素的时候,我们国家也走过弯路,因为一开始提取青蒿中的成分的时候总是通过加热什么的方法,但这样提出来的成分治疗疟疾无效,于是有人突然想到,青蒿在古代治疗疟疾的时候,比如葛洪的《肘后方》里就说到“青蒿一握,捣药,取汁服。”于是就从新鲜的青蒿里提取出了青蒿素。
第三,中医中的五脏与生理解剖上的具体的五脏不是一个概念。中医中的五脏功能包含了生理解剖上实体的五脏功能,同时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中医中提到:“心主血脉,主神智。”按照现在血管生理学,心脏只跟血液相关,与神智相关的应该是脑。但我们应该都听过一个成语,心神不定或是心神不安,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所以中医中的“心”的功能包含了西医中“心”的功能。其他的脏器也一样。下面说脾脏切除后不仅没有事还获得了健康,先不说中医,我问你西医中的脾有什么功能?切了脾以后能好好的活着?你见过没了心,没了肝,没了肺,没了肾还能活在这个世上的吗?
第三,诚然你听过中药安全无副作用这句话,但是我告诉你这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也从来不是学中医的人说的,这是那些外行对中医的误解,学中医的人从来不会认为中药是完全安全无副作用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书上,老师都跟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所以也从来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们都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的时候就不吃药。
第四,诚然电视广告上会有一些不实的广告说中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治根什么的。电视购物频道还天天吹嘘自己的被子,不锈钢锅很好呢,但是这些跟我们这些学中医的人有什么关系?这是那些广告商为了赚钱胡乱吹嘘的广告。你如果听信了她们的广告,你去买了这个药吃,结果没有好,你就来怪我们中医界?那你如果听信了一个电视广告,说她们的蚕丝被子能治疗失眠多梦,结果买来后你发现根本没用,那你怎么不去怪那些卖被子的?因为你理亏,等你回过神来,你就会发现能治疗失眠多梦的蚕丝被子有多么可笑,你也就不会再纠缠下去了。这是同一个道理,你不会怪那些其他的虚假广告,一旦有什么中医界的广告没效了,你立马就能翻脸找出一堆中医不好的理由。什么道理?!
第五,瘟疫是从清朝才开始有的吗?清朝以前就没有瘟疫了?照上面那个NC说的,瘟疫是外国人治好的,那清朝以前的瘟疫是谁治好的?难道清朝以前得过瘟疫的人都死绝了?古往今来那么多治疗过瘟疫的名家,他们把他们治疗的心得都写成了书,流传了下来,你如果没看过这些书,就不要开口乱说话,会被人耻笑的。
第六,中医院有化验,那是因为现在的生存环境问题,纯粹的中医疗法在如今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很难存活,但也不是没有,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堂,纯粹的中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四法并用,样样都很出色。
第七,对于《黄帝内经》这本书,像你这种人连他的书名都不配提,没学进去过中医,没仔细读过、研究过这本书的人最好不要去评论这本书如何如何,因为你们既没有资格,也不配。
第八,中医这个东西,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仍然觉得博大精深,学海无涯。你一黄口小儿,连中医的门都没摸到,也好意思来评论中医?也好意思说中医的不好?贻笑大家!!!等你至少认认真真学了10年的中医,等到像刘渡舟刘老、任应秋任老那样的水平再出来评论一番,才有说服力!